永乐北藏第 174 册 No. 1590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䟽节要(并序)      迹十   宋𣈆水沙门 净源述   夫化制互陈戒定齐举莫大乎遗教经焉推徴解释开诱行业莫深于马鸣论矣然则论主发挥遗教亦犹龙树启明大品欤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是故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贤于斯而果满非夫至圣最后垂范者则安能至于兹乎在昔罗什法师既翻于经而真谛三藏续译于论故得有唐太宗降乎来命永怀圣教用思弘阐而辞林载之昭昭然若悬日月于太清令万物之咸睹也至若昔贤通经虽具章门而绵历岁时罕有传者近世孤山尊者仰经述䟽多遵台教遂使舆宗思而不学抑又真悟律师以论注经虽不忘本而皆存梵语阙译华言净源久慨斯文流芳未备于是翻经论之格训集诸家之奥辞庶乎后裔皆受其赐耳。   (二别释经文二初释名题二解文义今初)。   佛遗教经。   (经题有通别二名佛遗教别名也经即通名耳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若准起信亦彰三义一始觉即能证智二本觉即所证理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不二也又佛地论第一说佛有其十义恐繁不引遗教者谓遗留教诫勖彼群机也教者效也使众生效之耳经者梵语修多罗古译为契经正翻为线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遗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故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然上正题人法齐举以标美号今兹别名亦尔但广略有异梵音涅槃秦言灭度义翻圆寂考诸唯识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涅槃若乃一往分文摘字申义亦具二种谓佛说教诫道洽德施即有余也而垂涅槃身灰智灭即无余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即后秦姓姚名兴具云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有寿者之智耳其翻宣经论宏功茂德传文叙之详矣译者周礼秋官司寇云北方掌语之官曰译二解文义依吾祖马鸣论文大科有七初序分二修习世间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五显示入证决定分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然诸经文多明三分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而序分有证信发起之殊今经但有发起正宗而无证信流通例如般若心经义归一揆抑又今所述注翻梵从华发辞中义则多录孤山䟽文若夫译摩诃衍此云大乘则遵起信论旨其或辨注悬科引文托证则略为改易至于判教被机复引祖训为其正教量耳初序分有六初法师成就毕竟功德)。   释迦牟尼佛。   (释迦此翻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默字也故马鸣论云能仁以家姓尊贵即别相也寂默以自体清净即总相也若总若别唯佛兼之即十号之一也然则能仁约事为别寂默约理为总佛该总别而理事融通其唯大觉乎是则以大觉为大法师矣二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   初转法轮。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法即轨持轮者如帝王轮从喻得名若约法说圆摧障恼名转法轮俱舍论亦名梵轮如来大梵之所转故大䟽云流演圆通名之为轮自我之彼故名为转)。   度阿若憍陈如。   (陈如翻火器姓也阿若翻无知名也然四十二章经为憍陈如等五人一陈如二頞陛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诃拘利今但标上首以摄余四然此法门成就则初转法轮最后说法后弟子成就则陈如跋陀而圣智之巧隔句配义三弟子成就毕竟功德)。   最后说法。   (本论约白净法二种释之此句则涅槃白净法上句初转法轮则道场曰净法)。   度须跋陀罗。   (此云好贤或云善贤外道名也住鸠尸那城年一百二十闻佛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明遂得初果乃从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即成罗汉四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谓中间所度其人无量故科为大总相也五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   于婆罗双树间。   (因诣双树然后示灭故论云因自相也娑罗此翻坚固言双树者上枝相合下根相连一荣一枯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华如芙蕖果大如瓶其甘如蜜准涅槃经则四方各双即表四德以破八倒若依三卷经文似唯一双以破断常此亦大小二机所见各别)。   将入涅槃。   (将入是因涅槃是果故论云因共果自相也上明双树若表四德即无住涅槃今文即舍有余入无余也)。   是时中夜。   (成就二种中道故论云总自相也一者正觉中道二者离正觉中道故知中夜入灭表离断常二边矣)。   寂然无声。   (既离正觉中道故论云果自相也寂然者自性离念也无声者自性无说也即自性清净涅槃心言同及亦是本论自性无说离念涅槃果耳六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为诸弟子。   (上首眷属人位差别诸者不一也学居师后故言弟解从师生故称子)。   略说法要。   (世出世间法位差别下文第二分即世间法从三至七皆出世法序分竟大文第二修习世间功德文三初对治邪业功德二对治修习止苦功德三对治修习灭苦恼功德此即三障也若是报障余二如文修此对治止离四趣未出三界故总明世间功德也初文分四初依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   (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论云此修多罗中每说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于四众亦同远离行故准起信论摩诃衍此翻大乘大即体相用三大乘也即诸佛菩萨所乘法故下经示堪忍道即菩萨所乘若谓今经约始终小机所见得析空寂默属藏教者恐失马鸣深旨矣)。   于我灭后。   (示现遗教义故)。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即不尽灭法也以不尽法清净法身常为世间作究竟度故令尊重珍敬梵语波罗提木又此翻别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过不令有犯故得前名戒体既全克取圣果故彰后号论云此木叉亦是毗尼相顺法故复是诸行调伏义故次示解脱得度二种障)。   如闇遇明。   (度有烦恼闇障如盲得眼)。   贫人得宝。   (度空无善根障如满足财宝)。   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示现波罗提木叉是修行大师)。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以佛处世常以篇聚训人此法既存则如佛在此则清净法身不灭也二方便远离清净戒论云护根本净戒此护初文依根本义有其二种一者不同凡夫增过护二者不同外道损智护遮戒虽多今约喜犯者曲加诫勉能止此恶则名清净令初不同凡夫增过护)。   持净戒者不得。   (不得两字贯于下文)。   贩。   (一方便求利过)。   卖。   (二现前求利过)。   贸易。   (三交易求利过论云若依世价无求利心不犯贸易谓交博也如以衣易衣以衣易钵等萨婆多论以四义制之)。   安置田宅。   (四所安业处求多安隐过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用若供养僧者得受若以池施僧供给浣濯及一切众生听饮用者随意得受)。   畜养人民。   (五眷属增过此示外眷属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复说民者以其同在人中于善法不了畜之生漏故增一云长者将施佛不受若受者渐生重罪僧只云若施园民妇人不应受若言施供给僧男净人得受尼僧反之)。   奴婢。   (六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乃至四人不听受田宅园林车马奴婢等常住物若满五人乃得受之大集亦同)。   畜生。   (七养生求利过四分律云比丘畜猫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南山云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卖者并不合圣教)。   一切种植。   (八多事增过僧只云为僧管理者别得人不开自种教他一切不合)。   及诸财宝。   (九积聚增过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开僧祇云若病人得者令净人畜为贸药故又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准义付他善见云若施器仗僧应打坏不得卖施乐器者不得捉得卖)。   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文虽在前义则居后故论主云此十种增过事修行菩萨宜速远离不应亲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十不类威仪及损众生过外人妄计草木有命如来顺世息谤不得斩伐草木以示慈心即毗尼中坏生种戒垦土掘地即掘地戒四分律云若野火来近寺为护住处故比丘得刬草掘土以断火故萨婆多论不掘地坏生凡有三益是名大护有本云不得参预世事为十一过者文既在复今所不依二不同外道损智护谓世间分别见故此分明见有五句十种文二初行法根本)。   合和汤药。   (以邪心求利故若学五明以清于物如华严中学医方明谓善方药疗治众病即五地菩萨耳)。   占相吉凶。   (周易云吉凶与民同患若依华严学工巧明谓占相工业四前世善恶为因感此吉凶之报)。   仰观星宿。   (同不净活命观视星宿也宿音秀谓五星二十八宿等)。   推步盈虚。   (步亦推也周易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历数算计。   (历数列次也尚书洪范云五曰历数孔颖达正义谓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   皆所不应。   (总结遮止论云遮异见也夫沙门者志求解脱当制心一处岂得攻乎异端损减正智且秦缓不救膏肓裨灶安知天道世间方术信虚诳矣假如法门之慈济一行之阐扬则释子之五明有裨正化世有内昧道要影附高踪惟利是求不思圣制往不可谏来者可追昔人以此行法根本注为悬科者无乃失之于近乎有谓其行法根本即是前文依根本清净戒者此又失之于远矣且马鸣谓此修多罗中建立菩萨所修行法有七分所修行法既通一经故准近文科此五句如谓未然吾从论也二行处根本三初身处木叉)。   节身。   (俭绝他求勤舍放逸)。   时食。   (离非时食于食知止足也)。   清净自活。   (不相追求远离四邪)。   不得参预世事。   (自性止多事故)。   通致使命。   (自性不作轻贱事故夫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况乎形服超世而甘为贱役良用慨然律开为父母等驰书往反一切不犯二口处木叉)。   咒术仙药。   (依邪法语有二一咒术依邪术恼乱众生语二仙药依邪药作世辩不正语)。   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依邪人语有二一与族姓同好多作鄙媟语二亲近族姓多作我慢语贵人谓族姓权豪也媟狎也郭璞云相亲狎也三意处木叉)。   当自端心。   (无见他过也见他过则不能自净其心)。   正念求度。   (勿得邪思也起邪思则无由超度下地)。   不得包藏瑕疵。   (起嗔毒故有过不甘发露)。   显异惑众。   (起痴毒故现己胜行令他不正解)。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起贪毒故于供不知止足瑕过也疵病也显异惑众不出五邪王制曰疑众者杀毗尼云得圣者夷四供养者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趣得供事者知节量知止足不求丰厚故无畜积五百问论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又弗行道命终作肉骆驼山广数十里适值凶年国人日取食之随割随生俄而邻国取之即大唤问其故答曰吾本道人也为贪财不施负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卿也或曰性重之戒都无教诲者何耶答曰向佛总劝当尊重木叉则包乎五篇轻重性遮无所遗也若唯勖重则将犯轻今轻尚嘱重可知矣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岂得唯约性重乎三结示二戒能生定慧三初别结方便远离戒)。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前远离戒据佛灭后人喜犯者略示其相故不广说也二通示二戒为解脱因)。   戒是正顺。   (正以拣邪顺不违理则是逆生死流顺涅槃流也)。   解脱之本。   (有余无余二种解脱以戒为基故云之本)。   故名波罗提木叉。   (牒名证义以木叉翻解脱故此显戒名木叉从果立称也三正明二戒能生定慧)。   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四禅八定由戒而生也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故灭苦果也四别伸五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   (一劝不失自体)。   勿令毁缺。   (二劝不舍方便)。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   (三劝远离诸过身语意业常集功德)。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   (四劝知多过恶者于三业中一切时不生功德)。   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五显示菩萨所修戒中有如是得失者我当住安隐处不住不安隐处此正示现劝修利益胜义也二对治修习止苦功德三初根欲放逸苦对治二初根放逸文三此三生起者虽住净戒若不摄念戒不坚固摄念治障由智裁择初戒护)。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   (亦是蹑前起后二念护三初牧牛喻二初法)。   当制五根。   (各能生识故并名根而不言意者论云示现色非色别故)。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应知色如热金声如毒鼓香如恶风味如沸蜜触如虺蛇皆不可着着则伤害故勿令放逸也二喻)。   譬如牧牛之人。   (牛喻五根人喻比丘)。   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执杖喻摄念苗稼喻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五欲不起正念成就如不犯苗稼也二恶马喻二初法)。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   (若不摄守五根非独起欲妨道)。   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起欲妨道将沉苦海而无涯畔既失戒念对治甚难故不可制也故须防萌杜渐勿令动心二喻)。   亦如恶马。   (喻五根)。   不以辔制。   (喻无正念)。   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喻沉恶道三劫贼喻二初喻)。   如被劫害苦止一世。   (澄照戒䟽云公白而取曰劫后法)。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   (招殃累世苦又过之)。   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劝慎五根诫勿起欲三智护)。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有智之人故名智者夫有智则能裁断是非分别利害既知戒念是利而非害故制而不随)。   持之如贼不令纵逸。   (既知根欲是害而非利故持之如贼论云此是重障故不令纵下示轻障)。   假令纵之。   (谓细相习障纵有根欲不作意起也)。   皆亦不久。   (势无自立故)。   见其磨灭。   (云何立见示现依见时说故譬之无常必归磨灭二欲放逸苦对治四初标由心)。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五根起欲皆是自心若本无心五尘宁染则知心王而为主也二劝勤遮)。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既知五欲悉由心故故劝防制瑞应经云得一心则万邪灭矣二示障法三初心性差别障)。   心之可畏。   (招感生死无解脱期既皆由心安得不畏)。   甚于毒蛇。   (喻嗔心对违境)。   恶兽。   (喻痴心对中庸境)。   怨贼。   (喻贪心对顺境三毒为害过彼蛇等故云甚于)。   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大火遍烧以喻等分等分越逸亦过大火故未足喻矣二轻动不调障)。   动转轻躁。   (识遍诸根动无暂停)。   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喻心有暟不见未来百喻经云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因跌足而亡)。   譬如狂象无钩。   (喻心起三毒也涅槃经以醉象狂逸如贪恚愚痴醉故多造恶业)。   猿猴得树。   (喻根起五欲也有说譬如一猴现于五䆫心猴亦尔遍彼五根)。   腾跃踔踯难可禁制。   (腾跃释上狂象踔踯释上猿猴踔丑教切切韵曰猿跳也)。   当急挫之。   (示其抑入无动处故)。   无令放逸。   (令其摄入调伏聚故三失诸功德障)。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由不制伏则世出世善悉皆丧灭四修三昧)。   制之一处。   (无二念三昧翻断心性差别障一处谓心也是故制之于心则四分差别自然休息也)。   无事不办。   (起多功德三昧翻断失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论在后今顺经文居中)。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调柔不动三昧翻断轻动不调障既知制心之益是故精进折伏不令动转轻躁也二多食苦对治三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药取疗病不分善恶以饮食为药除饥渴之病亦然)。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不应于好食增心贪著于恶食减心猒弃)。   取得支身以除饥渴。   (意在除饥渴不取珍昊也二诫多求二初喻)。   如蜂。   (喻诸比丘)。   采华。   (喻受供养)。   但取其味。   (喻除饥渴之恼)。   不损色香。   (喻不怀善心二合)。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多求长贪故坏其善也三劝筹量)。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牛能负重若所负过分则竭其力比丘受施多求美食则败其道二懈怠睡眠苦对治论云懈怠者心懒墯故睡眠者身闷重故此二相顺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种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前二是阿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故无所盖故文二初合释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对治从食起睡眠)。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对治从时节起睡眠)。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总结前过上二皆以精进勤䇿为能治也智度论云眠如大闇无所见日月欺诳夺人明是故宰子昼寝仲尼贻朽木之责那律假寐能仁兴蚌蛤之讥眠之废学妨道其过大矣二离辨后一睡眠论云自余修多罗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有二种对治一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进以为能治今兹一种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轻重则治有一多前二睡眠从食从时则所治障轻故以精进通而治之今从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观察净戒约法引喻一一别治耳今初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无常有二一粗二细一期生灭为粗念念生灭为细论云观诸生灭坏五阴故世间亦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为火烧又仁王经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马鸣颂无常经云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三毒烦恼杀人法身慧命论云观阴界入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觉故二净戒对治二初正明对治二初明有对治二初示烦恼可畏)。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烦恼毒害已自名蛇更举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二劝净戒断除)。   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   (持戒去惑如钩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论云禅定相应心戒故四分律云云何为学为调三毒故)。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上句明断惑下句示已办总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内静故能发慧断惑也若乃外炫持相内无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归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诫之二明无对治)。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   (不能对治烦恼而懈怠安眠此则不耻愚迷名无惭人也二示对治法二初正明胜法)。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惭耻二字依经论合释涅槃云惭者内自羞耻瑜伽云内生羞耻为惭当知既怀惭耻则䇿勤三业不暇宁居而能三学是修速阶贤圣故比夫戒定庄严为第一也而能制御非法如钩制象二劝修胜法二初正示劝修二初劝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是胜庄严故劝常修二远离致损)。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若离惭耻则不能持戒戒不净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发三者俱无则世间出世间功德从何生耶故失功德耳二有无得失)。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涅槃云愧者发露向人瑜伽云外生羞耻为愧涅槃又谓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即与飞禽走兽无相异也三对治修习灭烦恼功德三初对治瞋恚烦恼三初示堪忍道二初堪忍则三业清净)。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   (论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支解无瞋身意净也)。   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口业净也然此一唱经若例金刚论即十八住中第十三忍苦住当信行地也起信亦云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彼䟽释云三贤菩萨与二乘同故本论云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则知此经化身所说摄地前菩萨梵网报身所演摄地上圣人故华严䟽云梵网即舍那坐千叶华摄离垢地戒波罗蜜耳昔人以遗教是藏通菩萨同禀者颇叶马鸣奥义若谓梵网是别圆菩萨自禀者似违清凉深文矣二不忍则妨失道德)。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纵瞋者则自妨己道失化利他二校量最胜)。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谓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三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三约能不能劝诫二初举能忍兴劝)。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夫犯而不校世称君子是故行三种忍悉名大人二约不能伸诫三初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甘露是诸天长生之药忍力既成则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恶骂喻饮甘露不由彼辱宁显我忍猪揩金山喻意可识苟不如是则无证道智慧名凡夫愚人二示瞋恚过患二初徴释过患)。   所以者何。   (上徴下释)。   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   (华严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论云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   坏好名闻。   (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二诫令防护)。   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论云护自善法如防火护利他功德如妨贼三对白衣校量二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   (恕者声类日以心度物也既受着五欲复无白净对治之法容可起瞋出家反是不应瞋也二出家有对治法不应起二初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二喻)。   譬如清冷云中。   (喻行道无欲)。   霹雳起火。   (喻怀瞋恚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霹雳)。   非所应也。   (论云示道分中不应有故二对治贡高烦恼二初正设对治)。   汝等比丘。   (夫在家人凭乎容仪以傲于物所以冠冕严其首剑佩饰其身朱紫焕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积其财尚须富而无骄卑以自牧我今跃出四民期臻圣果毁其形坏其服状非骄慢耳)。   当自摩头。   (反手摩头知无冠冕之严)。   已舍饰好。   (自身已舍剑佩之饰)。   着坏色衣。   (反顾坏服绝朱紫之华彩)。   执持应器。   (应器亲持无僮仆之供役)。   以乞自活。   (以乞食养命无帑藏之积财上五句明不应起慢)。   自见如是。   (此一句明智慧成就常自观察故后一句明慢起应治)。   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憍慢设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故当灭之非正色闻色故名坏色四分云坏色青黑木兰也应器谓钵也应法之器故名应器憍慢者自举曰憍陵他曰慢俱舍云慢对他心起憍由染自法二校量不应)。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老子云柔弱者生刚强者死故知憍慢非世俗所宜)。   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摩头等五悉是降身举要而言指归行乞三对治謟曲烦恼二初举过设治二初举过患)。   汝等比丘謟曲之心与道相违。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謟是故其言謟者其心必曲道尚质直故与相违二设对治)。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守心质直则謟曲不起楞严亦云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二诫謟劝直二初诫謟曲)。   当知謟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道务质直以曲入道则无所诣二劝质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正道名直离边观中舍事求理悉名謟曲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谓三乘圣人由觉知此八而得成道故名此八为出世大人也文八初无求功德五初知觉障相)。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多欲烦恼障也多求业障也若恼亦多报障也二知觉治相)。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远离三种妄相也无求故无业无欲故无惑无患故无苦三知觉因果习起相)。   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直尔少欲已得心安况因少欲忍获圣果谁闻此利而不修习除彼不肖人盲瞑无智者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   少欲之人则无謟曲。   (无惑也)。   以求人意。   (无业也)。   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无苦也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五知觉毕竟成就相)。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   (法身显矣)。   无所忧畏。   (般若发矣)。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解脱成矣)。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三法具足名大涅槃故论云般若等三种功德果成就故又心坦然者离謟诳也无忧畏者不他求也触事有余者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安斯皆有余故常无不足既心无他想则涅槃不求而自至矣二知足功德三初对治苦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论云是中苦恼者示现烦恼过从苦生故远离他境界事故二复说清净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论云成就对治法故于自事中远离故三示现三种差别三初于二处受用差别)。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得卧平地且胜牢狱所以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既处金屋更羡瑶台故不称意二于二事受用差别)。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若王戎之牙筹每计其产业)。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如颜溯之陋巷不改其乐夫不知足者恨珍宝之未多嫌土田之未广鄙楝宇之未丽凡有施为心常不足非贫而何知足之人虽服絺绤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蓁糗而有膏窠之美虽居蓬箄而有厦屋之安夫何故然知足故也涅槃云知足第一富斯之谓矣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爱色贪声不知其止既无自利何能愍他)。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知足者有二利一不为五欲所牵是自利二能愍他是利他心既怜愍必当教诲老子云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三远离功德三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有四对治)。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   (治我相执着障即三三昧也寂静者示法无我空故无为者无相空故安乐者无取舍愿空故)。   当离愦闹。   (治我所障五众乱起无次第故众即我所也故下文云当舍己众他众由众故愦闹)。   独处闲居。   (治彼二无相障即修三三昧也然忘怀去来者市朝亦江湖眷情生死者山林犹桎梏今诫初心宜求闲静则观道易成耳)。   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为其首故能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也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居须弥山之顶欲界第二天也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   (众即四人已上己众谓自己弟子及同学也他众可知舍之则是离我我所不复集生故)。   空闲独处。   (方便慧成就如法而住也)。   思灭苦本。   (善择智成就远离起因也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二初自他心境相恼)。   若乐众者。   (即自他众是能恼境)。   则受众恼。   (即所恼心心既受恼则诸见集生生已自害故次以大树况之)。   譬如大树。   (喻于己心)。   众鸟集之。   (喻自他众)。   则有枯折之患。   (喻诸见集生二复示无出离相)。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   (烦恼业染生也)。   譬如老象。   (喻于缚着)。   溺泥。   (喻没众苦)。   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象故身重缚着厚也老故溺泥观智微也所以溺众苦泥不能升出四不疲倦功德二初就法明不退)。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既无疲倦则于一切法行善能趣入岂同外道无益苦行乎二约喻显精怠二初精进比小水长流)。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以成就不退转故劝修习长养)。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由精勤匪间如水不绝则穿石也二懈怠况钻火数息)。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谓不精进念处退失不成就心慧故)。   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圣道如火能烧惑薪暖顶已前皆名未热已热而息火尚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此说懈怠过也华严颂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彼䟽约三慧以辨懈怠约闻则听习数息明解不生约思则决择数息真智不生约修则定慧数息圣道不生禅宗六相共传斯喻愿诸学者铭心书绅五不忘念功德二初明不忘念二初明行中最胜)。   汝等比丘。   (下文略举三行)。   求善知识。   (求闻法行善知识通三种一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外护善知识今谓求教授也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求善护。   (内善思惟行如闻而思守护不失也)。   助。   (如法修行行也谓如思而修即是以行助解求善助也)。   无如不忘念。   (结为最胜不忘正念于三行中为首为胜故云无如不忘念者上之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由不忘念也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以不忘念则既仰且完而复清净也故涅槃云四法是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今合初二故三也二明能遮重怨)。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以常念正道故则烦恼怨贼不能入心害三种善根也二辨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令初念处成就也三示得失二初失念成就多过)。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失念谓有始无终也无终则失三慧慧失则圣果无由可阶耳二得念成就多功)。   若念力坚强。   (谓不忘念也)。   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上法下喻)。   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铠喻念刀阵喻五欲铠甲也六禅定功德三初明定二初摄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谓八种禅定因摄念生故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禅定成就则有果用故能知生灭法相如升太虚下见万象二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精勤对治懈怠无修习方便障也是中懈怠有三种一不安隐懈怠二无味懈怠三不知恐怖懈怠云何修习一一对治示现精勤修习节量食卧及调阿那波那故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及尽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故即精进对治也三成就三初法)。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功德成就无所对治也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则能积水堤限也积土为封限也三合)。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   (合惜水)。   善修禅定。   (合堤塘)。   令不漏失。   (谓心不散)。   是名为定。   (论云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长故由禅发智则知世间生灭法相故七智慧功德二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初约有慧显是三初能破理事二障)。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   (贪著有二一于真实义处生著名理障也二于世间事处生著名事障也若有智慧则二着不起名破障也二难得常令防护)。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于一切时常修心慧故三明其难得能得)。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即于第一义处远离贪着故得解脱二明无慧斥非)。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心无智慧故非道人形已削染故非白衣两端不摄故无所名二喻显四种功德二初正明二初喻四初喻闻)。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此三深广没溺众生故如海也闻法起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为帆樯便风方有所到苟无此二船虽坚牢但在此岸二喻思)。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闻而不思则于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灯也三喻修)。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药以治病如修慧能动惑四喻证)。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以智断惑乃证圣果断惑之智喻之利斧二合)。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即证果也二结照觉功能)。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四种修学功德于分内处而有照觉名明见人八毕竟功德二初正明戏论)。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   (戏论有二一于真实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事生戏论于真实理起四句执是一非诸名戏论当知心之自性离四句故故起定执则挠其性故云其心则乱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执者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于法戏论尚已不可况为世间诙谐嘲谑耶)。   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形虽离俗心未证理由乎二种戏论所乱也二劝修远离二初有对相远离)。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有彼彼功德相也二无对相远离)。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   (无彼彼功德相也)。   是名不戏论。   (示现行成就体性异故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二初略明二初菩萨常修功德)。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   (指上所说)。   常当一心。   (无间断故制之一处即是于第一义心修也)。   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远离一心相违行如怨故二如来说法功德)。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始说度陈如终说度须跋故利益究竟耳二广释二初常修功德示七种修相)。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示现常修)。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   (示无事处凡有五处皆远愦闹)。   念所受法。   (示修真实无二念法故)。   勿令忘失。   (令修现前故)。   常当自勉精进修之。   (以方便修)。   无为空死。   (于相似法处苏息远离上上心故此谓受着内凡故于一生不能入圣名为空死此诫顶堕人也)。   后致有悔。   (于晚时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谓临终方悔者也先民有言临死修善于计已晚智者云有邺洛禅师名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动则百千成群般般轰轰于世有何利益临终皆悔二说法功德)。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   (良药喻说法能破恶)。   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   (善导喻说法能生善)。   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不受由机非佛过失五显示入证决定分三初方便显发门)。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不求决也。   (四谛是行者常观察及依之起行故劝问也苦则八事迁迫集则惑业牵报灭则二脱离缚道则三学能通于此有疑何能观察起行耶佛今垂灭故劝疾问二法轮成就门)。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   (示现法轮满足成就三转实法故)。   人无问者。   (示现证法满足成就)。   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示现断功德满足成就三分别说法门彼众上首知大众心行成就决定复了知所证实义故分别彼彼事以答如来故文二初经家叙)。   时阿㝹楼䭾观察众心而白佛言。   (阿㝹楼䭾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亦阿难律陀皆一也此翻无贫亦翻无灭亦云如意昔施辟支佛一食获九十一劫往来人天常受福乐于今不灭所求如意以兹三义故有异翻时为众首故观察白佛也二正分别二初佛说无异)。   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   (先以喻显也月是太阴精故冷曰是太阳精故热而性不可易世皆知之今云可热可冷者日月宁易其性佛言终无变异也)。   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苦乐各实不变异故)。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   (集因定招苦果终非道因所招也论云示苦灭各自因故)。   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断集因也又因灭是有余涅槃)。   因灭故果灭。   (后有田中不生是灭苦果也又果灭是无余涅槃)。   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余道非真不能趣灭也二比丘无疑)。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决定者苦乐因果入行决定故无疑者无异无余义故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文三初显示未入上上法二初约未办二初见灭怀悲)。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未办即内外凡及前三果也前三果残思在故则有悲感二闻法得度)。   若有初入法者。   (即前所作未办人也望极果人通名初入)。   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得度有二谓从凡入圣从圣至极皆名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复以譬喻示现见道速疾决定义也二约已办)。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   (无学位人已尽见思出三界苦)。   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于小乘中虽名已办其实所知障全在故见佛速灭由不了生本不生灭亦无灭生灭即非生灭故二为断彼彼疑二初经家叙)。   阿㝹楼䭾虽说是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   (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释此二义如四圣谛品)。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托高勖下寄现训未也论云如来悲心淳至故不护上上法也二正断疑六初自他俱灭)。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   (住世虽久时会亦灭)。   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上明自灭此言他灭岂唯我然一切皆尔会聚也既有聚会必归离散聚散有二一师资聚散二五阴聚散是则一切皆无常也二法门常住)。   自利。   (修因得果)。   利人。   (说法化他)。   法皆具足。   (至圣流慈宣说法门无不具足此法常在世间众生自可修学不须我住也三利他事毕)。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法既具足我住何为四总显已度)。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于彼彼众自利事讫则是令彼彼天人修因得果也五示得因缘)。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其未修习者依不灭法门能作得度因缘则是已为下种未来熟脱法门在世可修学故六因果住持二初对因)。   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   (因分住持不坏灭后弟子常依修习展转传授不断绝也二对果)。   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果分住持不坏以弟子所行之法不断绝即是如来五分法身常在世也三重说有为无常相二初正示有为三初无常求脱)。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   (论云示现于此处劝修世间生猒离行故)。   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   (于有为相中得解脱故二以智灭痴)。   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复示如实观灭我我所见根本故三观身不实)。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   (阴等诸法悉皆虚妄二引己作证二初略示已)。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阴身如恶病得灭如病差二广辨患相)。   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论云复示可猒患相)。   唯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得欢喜。   (唯有智人能猒能喜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二初对治自性障三初正明实慧)。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   (知五阴法中种种妄相悉从心起故以心为主则令制之一处也二劝勤修习)。   勤求出道。   (以一心如实慧难可得故劝令精进三三界无常)。   一切世间。   (总标三界)。   动不动法。   (动即欲界不动即色无色界)。   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结指无常二明清净无我即是于甚深寂灭法中寂灭故文三初劝止三业)。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   (静口业也口业静故则意亦静也论云示三业无动是寂灭无我相应器故二示将归灭)。   时将欲过。   (已当中夜所以不过表中道也中道二种如前说今显表离断常之中亦密表佛性中也)。   我欲灭度。   (我有三种一见二慢三名字如来见慢已尽随顺世间名字称我今当灰灭假身则名字亦无即是无余涅槃真无我法也三正显遗训)。   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小乘训世凡五十年今将涅槃更略教诫故云最后论云于住持法中胜以其遗教故也)。   佛遗教经论䟽节要   音释   贩   (方愿切买贱卖贵也)。   贸   (莫候切易财也)。   垦   (口佷切用力反土也)。   媟   (私列切嬻也)。   瑕疵   (何加切过也才支切病也)。   蚖   (吾官切毒蛇也)。   絺绤   (絺抽迟切绤乞逆切絺绤葛布也细曰絺粗曰绤)。   狐貉   (貉曷各切狐貉并兽名)。   藜糗   (藜怜题切落帚也初生可食糗丘救切熬米麦也)。   愦闹   (愦古对切心乱也闹女教切不安静也)。   眷   (古倦切顾恋也)。   诙谐   (诙枯回切谑也谐雄皆切调也)。   嘲谑   (嘲陟交切谑迄却切嘲谑调戏也)。   脆   (此芮切易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