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No.2248资行钞 资行钞(事钞上一之分第一卷也自卷始至钞撰号之终也)   记(上一之一初)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上(云云)。四分律即律题。行事钞则钞题。资持记即记题。上二通题。总为所解。本文下三字。即能解之记也。上二所以名通题。如戒疏云。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之通号(云云)。凡释尊出世五十个年之间。经论二藏皆定时限。法华如八个年说。又含余言。今此律说时通始终。又唯金口真说也。如来入灭之后。优婆离自诵律来已。异世五师各传持。第五鞠多下有五人弟子。各诵取其义。然而法尚尊者随己所乐。四度方一部成故云四分。律者法分笔三义有之。故云律也。今望当宗。通义可见行事钞者。行运为造作义也。事所作事业也。钞包摄义也。此钞题所以为通。若望诸文。建名不同。本为别号。今约旧章五十余家。共由释故。故乃成通题。此二通题是所解也。下加资持记字。即揽通题。成今别目。简非余律余钞之记。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也(云云)。即如行宗解释疏题。揽通成别。是为承准也。律题钞号如下自释。不欲两繁。付今记题有多义。道标资持五题。先出三师义(钦师·渊师·安师)破之。先初钦师意。资属记能诠教文。持属学者行。而为所诠之行。即彼释云。资属于教。乃记文也。即下云科释文言。持即学者之行。以记文中广辨教旨。使夫学者因记起行成二持也(云云)。又云。学者二持为所诠行(云云)。道标即破之。能诠之教。即名句文色聚收。所诠义味乃非二摄。如何以所诠之行。即为学人之行。次渊师意。资即资成钞三行之字。持因行三行。以成二持。故云资持见。即彼释云。钞以行事为名。记乃资持标因。遮使因记达钞。资成三行之宗。若对钞题。即以资对事。良以财题事仪。辅明律相。持则对行。因行三行以成二持(云云)。道标破之云。钞诠三行为所。资彼既非学人业运造之行。云何因修成二持耶难之也。彼安师意。资属能诠教。持属所诠行。以教助行。故曰资持也。即彼序解云。资能诠教。持即所诠行。以教助行。故曰资持。犹天台之百辅行。贤首之有助修。下云科释文言。贵深明于法相。诠量事用。使克奉于受随等(文)。道标能破意。不异初解所破。破单引科释之言为能资。教所诠之义。不为能资故也(已上三师义并能破意大概如是)。次道标述自义意。今记能诠所诠为能资。学人所行为所资。是以彼释云。申今正义。资乃今记之用。持即学人之行。今记所明。不出辨明教相。委示行运。使夫学者晓教明行。资成二持。下科释文言辨教也。诠量事用明行也。故曰教行双弘。是知教义行相。并属记之所诠。资成行者二持。乃记之功用也(云云)。又云。今钞旨在乎行事。记释钞文。须符钞意。资持建号。信不诬焉。是知资持即行事也。且行以运造为名。资以助成为因。运告事成。其义非远。所言事者。事有二种。止作两分。止则离非。乃成自行。作唯营善。众共赍修。行斯二者。则成二持。是知三行即二持也。下文云。所谓一部统归三行。三行无越二持。义钞序云。森别二持统归三行。乃知今记建号。一准钞题。曰下自释云。仰承行事之旨。题曰资持。不违三行之宗。勤开卷轴。今记立题。承准之意。只此而已(云云)。然而道标(佛慧宗师)义一往虽然。但则安记家面授弟子也。尤可依用欤。以能诠教文。诠类所诠二持之行。故云资持。是符顺行事钞题号无过欤。是以彼序解云。资谓众自共行。持谓止作二持。三行二持开合异(云云)。乃知记号资持。即是钞题行事。名虽有异。义实无殊。故能所相应。奄同函盖。资以助发为义。持即对犯彰名。乃至资属能诠教。持即所诠行。以教助行。故曰资持(文)。记者齐缘序解(守一)云。记者纪也。谓纪录要言妙辞。以被讲学之忽忘(文)。盂兰盆新记序解云。记录要言妙词。以备计论之忽忘(文)。 记。并序(云云)通途序题。今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上序。即所如钞序题。然而今置本文题。序并之。并者兼也。劝学院东草纸读并序。西草纸读并序也。问。置序题可兼本文。何奥本文题引上。置始兼序哉。答。序题局始。本文题通一部始终。故置本文题也。(巳上)题号毕。 记。大宗(云云)。十四代中。第十四代名。宋王打取唐代初为王。此王本宋州处生长。因取其生长州。为一国通号。并名代号宋代也。是以行宗记序解(守一)云。大宋即国号。宋即昔之宋国。后至隋时。改为宋州。赵大祖在彼受禅。不敢忘本。故云宋国(文)。大者褒美之义也。日本如云大日本国也。依之济缘序解(守一)云。大即褒美之称。以疆封之广民物花丽。故云大也(文)。 记。余杭(云云)。行宗记等撰号。具云余杭郡也。则安云。余杭者秦始皇东游会稽。于此舍舟航而登际道。故云余杭(文)。守一云。禹王治水。编木为杭。游于江汉。淅间多山。杭无所用。曰余杭也(文)。此文意。唐土昔洪水入事八年。禹王为治之作舟浮水。水间山多。舟无用故云尔也。淅者水名也。济缘序解(守一)云。余杭者。隋开皇中以余杭为州。盖取始皇东游至钱塘。造舟为梁渡淅江。观海及汉兴。余杭犹存之义故(文)。此文意作舟渡浮梁。至汉世其舟犹存。由此云余杭也。又义云。此余杭内有钱唐之处。其处舟津。故数千舟在此处。故此云余杭也。此杭州有七郡。余杭其随一郡也。此义宋人口传(云云)。又义云。唐土西北山多。行之用车舆。南东海多。行之用船舫。故云余杭。余者彼处舟多余置。故云余杭也。又阐幽记云。昔始皇观东南。方有帝星现。广备舟航。躬行巡狩。寻至沙丘。遇王薨没。人皆陆边遗留诸航。故曰余杭(文)。杭者舟也。舟有多种类。船杭依大小书替也。有云。宋朝有二读。余杭(ユウカフ南地)余杭(ヨカフ北地)是则记主行化之境。亦云钱唐县此记主生处也(云云)。 记。沙门(云云)。沙门梵语也。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息灭诸恶故也。 记。释(云云)禀氏即是释迦之姓氏也。阿含云。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此意也。 记。元照(云云)讳也。字湛如赠号大智律师也。行状云。师讳元照字堪如。钱唐氏子也(文)。湛如者本觉寂然理性之德。元照者本觉朗然照了之用也。是理智二付名给也。又义云。元表性德。照显修德(云云)。 记。撰(云云)谦下言也。集迹非初造(为言)已上撰号毕。 记。出家之士。禀戒为体等(云云)本文略叹。教宗中。初一句标人。禀下六句正叹。诚下二句总结也。初标人中。出家士谓业疏(二下)总有四句。一心形俱出(私云。解脱而剃发染衣此也)二心出形没(私云。如净名等是也)三形出心没(私云。为解脱不出家如相似比丘是也)四心形俱不出(云云)。安解云。今云出家即前一也(文)。士者有始终好人书此字也。佛道修行有始终故书士。数自一至十。百千万数自一至十数之。是以数始终十一也。能有始终人。故目士也。是以标宗下钞批释云。有始有终曰士。从一至十数之终也。一则为始。十则是终。十下作一故曰士也。夫靡不有始。鲜克有终○郑玄云。别是非知义理。谓之为士(文)。就正叹中。今行事钞三十篇。以法体行相四科为宗。是以标宗篇显法体行相四科。依之今记叹四科之旨也。是以守一解云。诸文之序。皆以所解正宗而为序致。如行宗叙二持。济皆言僧和是也。钞文正宗无非四行○初句标人。禀下明法。诚下结显○法中初二句通示法体。次二句明行。末二句叙相。初中禀戒聚法。语异义一。禀聚二字能受心。戒之与法并所受法。体即所发业体。身即所依所○今云法身必报应圆具也○今四行若据教限属小乘。若约圆义并一佛乘○是故四科须约圆论(文)。初禀戒体者。此者四科中戒体句也。安师解云。禀谓能领心。戒即所发之业。业疏云。业即戒体。智论云。剃发染衣为相。受持戒为性。即体也(文)。聚法居身者。此句戒法也。未受以前尘沙戒法也。安解云。聚法居身。法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钞云。出家僧尼。真是善法功德之聚。位尊人天。良由此(云云)。问。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云云)。尔者既云居身可体。何云法哉。若又依之云体。禀戒为体句。何不同哉。答聚法居身。通已成未成。故且约未成边云法。禀戒为体但局已成也。又义云。且为对句。一往如是配欤。次付明用中。行必据体者。自此至随行戒行也。上禀戒为体句所作。行必依受体行。故云随行。身必称法而动者。是戒相也。对上聚法居身句。是以安解云。次明用中有二。初克体以修因行身下。叙称法以成果德。又初对禀戒为体。下对聚法居身。据体而修者。方便修治。顺本受体○业疏明随有四。今据前二。望后法身。故标因也。称法而动。谓行正威仪。必修正轨等(文)。问。何不云法体行相。云体法行相哉。答。同则安云。随宜不定也。不可一定(云云)。果号法身者。问。所云果号法身者。为五分戒法身。将为三身中法身乎。两方若云理身。既答因行显果德。无诤事相戒身被得。若依之尔者一家弘律本意。以今戒余为三佛种。何云五分事身哉。答。付之有多义。一义云。此五分事法身也。既酬因戒德修行。果德法身故。事法身以归敬仪云。前之三学从因受名。由戒护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文)。通真记云。五分修成曰事(文)。问。若尔者何故业疏圆教三聚戒如次三身因。是以业疏(三下)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文)。同记云。圆发三誓。随中奉持因修三行成因感果。圆证三身。既三聚中律仪戒感法身果故。果号法身。尤可指理法身也。何云五分事法身哉。答。圆教宗义至业疏初谈之。事钞不谈圆教。故约五分事法身得意也。若尔者业疏始谈圆教。于事钞云不谈圆教者。何故今辨教时。云且依业疏三宗以示哉。既谈圆教三聚圆修教体。又三观唯识观。圆教观圆教观法也。又处处释谈圆教。岂事钞不谈圆教哉。又业疏三聚果三身。圆修三行成因感果云。此岂非酬因修行感果事法身哉。若彼云理身。此又依因修感果可理身哉。方方不审也如何乎。答。且辨教引圆教。为显三宗分齐。且引业疏许也。唯识观及处处释文。虽当圆教。俱皆开语非建立圆教宗。建立圆宗业疏初谈之也。又依三聚得三身。因修三聚感果。此云可事身御难。三聚因能显三身内法身真如法身所显理也。依摄律仪因。显发法身理。故是理法身也。五分事身。依戒因即感果。云戒法身也。今果号法身是也。小教谈事法身。且依小教如此释也。一义云。果号法身。三身理身也。律仪防非禁恶戒。遂至法身故。南山一家意。尤依圆教可得意也。一义云(允师)果号法身之词。含摄理事二身云。有何过乎。是以济缘(三下)云。揽无边圣法。蕴有待凡躯。五分基成三身体具(文)。结显中诚由二字显上义也。发趣有宗者。发起行。趣所期。钞如云发趣万行戒为宗主。依因得所者。所依托也。故遣教云。依因此戒得诸禅定也。上云有宗。下云得所。俱是指戒也。已上示宗体。一宗法体行相四科故也。 记。且夫一识元明等(云云)。此至厥致在兹。广示教源。一识元明垢净叵得一句。犹众生本有真常妙性也。是以安师序解云。上二句明心本一真。从下示迷成三道○今明此识体本真净故曰元明。楞严云汝今识体元明○此一识自本来。今生佛平等。染净二缘了不可得故。曰垢净叵得(文)。守解云。一识者一乃非二之称。识即极理之号○一切诸法唯是一识。唯是真如。本来圆明本来真净。今文直就究竟言也。故云一识元明。诸法既是真如。则染净善恶皆不思议微妙圆融。故曰垢净叵得。则不可得也(文)。爰知指众生一心本源。云一识元明也。依之业疏(三下)云。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文)。同记云。境即情与非情。二谛等境缘。即随境所制尘沙等法。二皆心作。则一切唯心。不下次明思惟观察。既达唯心。则随动用不缘解境。摄心反照。但见一识。识即心体。不守自性。随染净缘。造黑白业。成善恶报。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别。故云有彼有此也(文)。业疏(二下)云。须寻本际。但是自心。运用多少。实唯一识。本无前境。但是妄倒(文)。同记云。寻本际者。推于心也。实唯一识者。摄境归心也(文)。又云。众生心体本来明静。妄起昏动。遂致流浪。若达唯心。无别余法。当知昏动体即明静(文)。章服仪记云。夫万化在于一心。行成而终果克如彰响(文)。同记云。万化总收十界依正。一心即今现前思念○万化既出一心。乃知一心具含万化。又知万化体即一心(文)。此等诸释一同显一心本分。云一识元明见。问。若指心性云一识。何摄戒种类图云一性变为一识一识变成诸识。如是全一性能变之体。一体所流之识见。尔者何指一识云心性哉。答。于一识文言。可有边边。彼一性变为一识一识。指真妄和合现识云一识。即不变之随缘识体也。故云一性变为一识。今云一识元明。全指心性云一识。彼云一性。与此一识同体。心性体有真实识知之义。故云一识。亦云真识。即是随缘之不变体也。是以守解云。若对楞伽三识。上二句即真识从缘即现识。彼下分别识。若对摄论三性。上二句真实性。从下即依他性。彼下分别性。识无别识。即一唯识。性无别性。即一实性(文)。此文指真识名一识见。此一识亦名佛性心性。离真妄待对。绝八九之言边故。名佛性等也。是以净心诫观云。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辨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文)。爰知于心性之体。离八九之言边。即名一性等。且对妄识边名真识一识也。尔者何无相违欤。问。今此一识八识九识中。何识摄哉。答。一义云(济钞)一识元明等者。是真性识也。即当天台第九识。当法相第五重识欤(云云)。加之北京多分相承第九识体得意也。付第九识义大难思。凡第九识者。独存白净识体。是名奄摩罗识。全此识体诸法不缘起识也。何云从缘流变彼我炽然哉。故知非第九白净识也。又法相第五重识实性唯识欤。是亦彼宗意。不许真如缘起之旨。岂有一识从缘流变之义哉。方方以难得意义也。一义云。第八识摄也。凡于第八藏识。有多不同。摄论师意。第八一向真识被得故。今记主释此即全指真如为真识。此望随缘之不变之体谈真识也。旧唯识师。第八真妄和合识被得故。记家释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也。此约不变之随缘之边谈第八也。是当楞伽现识。新宗唯识师。第八但依他妄法被得。如是虽有不同。今云一识元明。为随缘之不变。依摄论师真如为真识之藏识。且云一识元明垢净叵得也。上所引诸释皆见尔故也。问。若随缘之不变边云一识元明。八识俱随缘处必不变不相离。尔者八识俱可云叵得。何但云一识而云第八摄哉。答。实一切诸法处。随缘不变虽不离。俱真妄押分时。七转识一向妄法也。故云七识波浪转。第八识中真妄合在之。谓绝净识。随缘妄法也。故经云八识海常住也。约此等义边。殊一识元明云第八识摄也。是以济缘(二下)云。释一识外道下云。若尔佛法亦谈一识与外见何殊。答彼认随尘生灭事识。佛教梨耶尚非二乘境界。况外道乎(云云)。此文分明指第八云一识见。又业疏于本藏识下云。但唯一识。此一识亦即第八识摄见。此外全指第九识云一识文不见也。垢净者唐决当十界释之。谓垢六凡净四圣也。此意。一识元明理前。垢净俱不可有之故云叵得也。从缘流变彼炽然者。此二句示惑道也。上一识体。即从无明之缘流变也。是以行宗(一上)云。一切众生本来皆具真精妙性。性之为体唯寂然。一迷此性。乃昏乃散。翻号无明。积成烦感。计有人我。随境发毒。鼓身口意。造生死业。流转诸趣(文)。然触物生情。随妄兴业者。此二句示业道也。触物者物即通召六尘。生情者即取着之心。即喜怒哀恚等也。济缘序云。情生昧(文)。守解云。情即摸计之心。触境而起。故云生也(文)。守解云。情谓六情。感物而动故云生(文)。随妄之妄指上生情也。兴业即七支十恶业也。击诸有狱等者。此至宁息者苦道也。诸有者三界云三有。九二十五也。狱者总三界云牢狱也。又义云。击下二句亦示苦道。亿下二句结三道流转长久也(云云)。罔有宁息故我如来等者。此已下如来出世对上三道说教药也。乘真实道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云如来(文)。行宗记云。真理平等体。绝虚妄故云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即真应二身也(文)。辟大慈门者。此有通别。言通者法华之佛心者大慈悲是也。言别者十住毗婆娑之依三等流说三藏。修多罗依十力等流说。毗尼依大慈等流说。阿鼻昙依无畏等流说之(云云)。戒疏序云。依大慈门曲授秘方(文)大简小之言。慈与乐之名。门通物为义。将令究尽苦源故。制先除漏业者。苦即苦道。源即惑道。漏业即业道。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摄也。以智断惑。以戒禁业也。虽然今又以戒将令除惑也。譬夫代树始必刊枝者。合先除漏业之句也。根株渐朽者。合究尽苦源句也。种果者种即果也。故云种果。指业非也。 记。伏自蕴结中天等(云云)。此至六师异彻。明两土弘传也。蕴结者名结集。即迦叶窟中结集也。戒疏序云。蕴结西土。千有余年。译传东夏。将四百岁(文)。同记云。蕴结即目结集。教流此土二百余岁。至于姚泰觉明始传。故曰千余(文)。五宗竞演者。菊多下五人弟子。五部始起。故云五宗竞演也。问。上迦叶结集云蕴结者。彼迦叶结集。八十诵律大毗尼藏也。其时五部未分。今依四分造钞。何令云大毗尼藏哉。答。四分律不离八十诵律故。若不云迦叶结集者。五宗竞演如何可得意哉。故知指迦叶结集条尤者其谓欤。译传东夏四分偏弘者。问。此四分偏弘何时代哉。又羯磨戒本广律中何耶。答。一义云。偏弘者弘始十二年译今律。故指广律云偏弘也(序解意)。若称者下何云九代相承哉。九代者。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也。弘始魏代年号故。故不当九代如何。答。一义九代相承者。总指佛法弘传。必不约四分欤。若依此义者。文点自蕴结中天可读也。四分盛弘唐代也。一义云。言总意别也。是以守解云。问。四分始于元魏聪师。何以通叙九代哉。答。此且一往通言不必为难(文)。又一义云。偏弘者约四分羯磨戒本。谓四分羯磨经九代相承故。后汉末(永平后百年)灵帝时。支法领等五人。来以四分羯磨。行边地五人受。并诵四分戒本。其后魏代。诃罗行受时。以四分羯磨。出僧祇戒心。自尔以来。律部弘传。四律亘虽有隐显。羯磨自初至终不相替故。约此边云四分偏弘。又云九代相承也。问。若尔者何以五人受戒。不为东夏戒律初。以魏嘉平二年(永平后二百年)诃罗之行受为始哉。答。实如来难。定宾律师意。以支法领等五人受戒。为东夏戒律始也。今师不尔。以十人受戒为始也。所以尔者时代不相续故也。汉末支法领等虽行边五。其后不相决。次后汉之后。经二百年。昙摩诃罗。初立十人受戒。次第相续。元魏法聪律师讲四分弘天下。然后于今相续。故以十人受戒为始也。此源传记异说故。随人师所存不同也。问。若尔者何背祖师义。依他师存九代义哉。答。实彼五人受戒不相续故。虽不为中夏戒律始。而四分羯磨戒本。汉末有之故且云九代相承无过欤。若依此义。伏有四分偏弘可读之也。此三义中后义胜欤。六师异彻者。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五兼五藏。通会律宗。六终穷所归。大乘至极。是云六师也。此续六师也。为异六师外道故也。辙者事轮迹也。 记。而我祖师示四依之像等(云云)。自此至群生导师。明祖师造事钞来由也。四依之像者。于四依有三种。今人四依也。今记下云一人四依(内凡为初依初果为二依二三两果为三依四果为四依)。涅槃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此并大权示声闻像。传法化人。众生所赖。四并名为依(文)。今我祖师虽为深位菩萨。释迦文佛世。声闻僧为本故。权示声闻像。利益众生。此云示四依像也。问。祖师四依中何依哉。答。于四依有菩萨四依声闻四依。付四依菩萨。又有异说。涅槃论云。初地为初依。第二至第六为二依。七至十为三依。佛地为四依(云云)。若依此义。祖师菩萨四依中第二依也。洞微集云。第二地菩萨。成就戒波罗密故。不犯一突吉罗也。又通真记云。三贤对小乘第一依。初地七地对小乘第二依。八地十地对第三依。佛地对第四依也(文)。简正记(第一本)云。若据大乘四依。供养二十六恒河沙佛。如涅槃经说。六度乱修。是地前为初依。供养五恒河沙佛初地至七地为第二依。供养六恒河沙佛八九二地为第三依。供养七恒河沙佛十地等觉已去为第四依。供养八恒河沙佛(文)此等于四依虽有异说。俱祖师可为第二依菩萨欤。今声闻四依当何依不见欤。但依通真记声闻菩萨配当意。以初地已上当声闻第二依。尔者祖师于声闻可为第二依欤。其上又小乘以初果为第二依。初果已上性戒成就位故。尤可为第二依位也。然而云初果之圣者。事未治定也。可勘之。声闻四依中。何依祖师云相当事未审也。秉一字之权者。一字即律一字也。是以涅槃(第三金刚身品云)为欲调伏利众生故。诸戒相若轻若重非是律者。则不证知。若是律者。则便证知。是名律师。善解一字(文)。释此文嘉祥涅槃疏。天台章安疏。指律字释一字(云云)谓以律宗为利生权谋也。资持(道俗)云。一字即律字。以律训法。总含大小开遮重轻。指归一字。故文权(具员切称钟也)师云车ヨコカミ(云云)轸力扶颠者。轸安解云动也。抄序云。树已颠大表(文)。为如来所使者。依学如来教法传人。当如来使。正非谓如来使来也。 记。首着斯文等(云云)。自此至大训。正示撰事钞。首着斯文者。序解云。此钞最先。故云首也。问。事钞初制。武德九年制之。其以前武德七年制轨度图经。何今云首着斯文哉。答。且大部三大部此初故。如是释欤。必非谓祖师最初制作也。又义云。首者首义也非最初义欤(云云)。统被时众者。戒疏序(赞部主词云)集结兹藏。通被时宾(文)。同记云时宾谓当时学众(文)。五乘并驾者。能驾人天声闻辟支及佛是也。所驾今事钞也。今钞中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缘及唯识佛果证行。故云并驾也。七众俱沾者。道俗篇明五戒八戒被在家。余篇即局出家故(文)。安解云。问。上云时众下云七众。文言相重如何。答。上据钞主本怀。下约当机获益(文)。摄僧护法之仪者。上卷众行也。摄僧即集僧足数等也。护法即受戒说戒等也。日用时须之务者。下卷共行也。日用二衣四药等也。日日时时用故。时须谓如主客瞻病等也。上下众共二行出自行自被摄也。规猷是故。历代重之者。自唐代至宋大智律师御代。时代虽不几。但作记有六十余家。故作记人世云历代欤。 记。然则理致渊奥等(云云)。自此至或容遗谬。述记家造记申来也。理致渊奥云今事钞义理深妙也事也。讨论者鲜得其门。事类森罗者。行事多端也。森春草生像也。即丛也。罗列也。驾说者。驾此又读传。字书有此读也。或容遗谬者。此句斥古记。然而云或。对好或释得意。今记意。古记皆斥恶。初造记由显。尔者此或字不得意。但字书(ニ)或(ヲ)读(モト)或读(ウヤマチ)或也。此可训(モテ)或欤。 记。由是研详可否(云云)。从此至部意全彰。正显述记也。否俗书读否。可否云是非事也。搜括者又读搜。如云搜玄记等是也。可勘字书也。罄所见闻。备舒翰墨。所承行事之旨者。题下注云作者非无等。记释云。今标行事。得律宗旨(文)。今准钞题云资持。异古记心。已会正等古记题号不符顺钞意。作记尤可顺钞。故今不违钞众自共三行之宗题名也。资持持此三行也。三行不越二持。故云资持也。是暗破古记也。勒开卷轴者。此亦破古记也。会正记十二卷都轴与钞不等。今记不违疏众自共上中下三卷。今齐等作三卷也。当时记多后人依卷轴多分之。科释文言者。作科文科文也。贵(カナラス)深明于法相者。又慧云房点。师云贵(タトム)深明于法相铨量事用使克奉于受随。法相者能诠教法谓教法也。相谓教相。则钞文教法之相科释也。故下云教行双弘也。事用者行事也。克奉者行也。戒疏云。佛立教相。止为奉行也。教行双弘者。教对上法相。行对上受随。首题一举者。资持之题也。 记。但由圣智通宏等(云云)此已下卑下词也。圣智通宏。即指祖师智德也。凡情寡陋者。记家卑下词也。以蠡酌海者。此俗书喻小智。以蠡酌海无益。以筋抬钟。以管规天。尽不知本文。有引大施太子事。不符此文也。长嗟罔测其深。捧土塞河。实愧不知其量。式酬祖德者。智论云。修使顶戴无量劫身为床座遍三界。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不能报恩者。唯有传持圣法藏。宣扬教义。施群生修习一念契真。如是名真报如来恩(文)。少副夙心者。夙字书云夙早也。即云朝义也。然而训早不符文。师云俗书中夙读昔也。此符文也。济付之济钞云。祖师少年仰其律风。志弘此请训。今少副彼愿也。故字书虽不见是取宿愿义也。此意夙心指南山。副字记家欤。师云此名直约记家谓。自少年发愿云。生弘毗尼死归安养。酬是昔愿故。云少副夙心。今作记副彼昔心故也。续高僧传明慧光事云。且今诵经。光执卷览文。曾若夙智。又明首师云。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如夙知(文)。行宗(二下)云。由今学知以为识种。后遇胜缘夙智开发故(文)。此等文宿义也。冀稗万一者尔(已上序说)。 记。历观往古述作凡五十余家(云云)。北京云历。南都云历。师云周易读历观众卦(云云)。述作者有云贤人云述。述古迹非初作者。圣人云作。作初造也(云云)。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文)。论语曰。述而不作(文)。五十余家者。总虽六十家记。大智律师以前记五十九家也。故云五十余家。但灵芝十余家许御在世时御览余皆亡不御览也。问。尔者何故云历观五十余家哉。答。观者正非见其记文。但知其数且云观也。记各谓指南(云云)。黄帝之时始造指南车也。序解云。例者类已。 记。五示阙疑(云云)。阙(云云)。阙疑二也。阙文不知推后学有疑云未详。故云阙疑也。 记。初定宗(云云)一宗之太宗也。太贤云。宗者主义(云云)。即行事钞定宗主也。 记。三藏分宗等(云云)约能诠所诠乃异。即据所诠三学。法诠定论诠慧律诠戒。故云乃异也。 记。据行则虽通兼济(云云)。约行者机则三学亘相通无偏局故也。即记主云(芝园集四明普和院结界记出)南山独权戒律。天台双弘禅观。南山非不云禅观。如沙弥篇净心诫观是也。天台非不云戒律。如止观具缘梵网戒疏是也。虽传持者各有所望。而学习者不可专门(云云)。 记。在教则各有司存(云云)即能诠教各有司。付此各有司存有多义。一义云。有司存(云云)此能诠所诠行有司存。又义云。此句守一五例讲。引论语文。读有司存。即彼论语曰(泰伯八)云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苞子曰敬子忌大务小故又戒诫以此也。豆礼器也文)。有司官人也。祭礼等笾豆少事。只任有司。王者不知也。爰知此文可读有司存。能诠教有各有司存义也(云云)。但当时有司存训也。新记云寺即国家司存之名(文)。 记。往哲(云云)哲人也。名古记主也。 记。广谈论学(云云)谈论藏法门(为言)。 记。增辉者。希觉律师记也。 记。注随文结释(云云)即六种释也。二字已上者。以六种释释之。 记。注涅槃四果(云云)。祖师释有云涅槃四果。涅槃章四果章广释之。法相者约法相也。 记。令致后锐枉费时功(云云)。锐者利。后学利根者也。 记。在传持(云云)。传即传法。持谓住持也。 记。言教则唯归律藏等(云云)。定能诠则律藏也。语行者约所诠。即戒行也。持犯篇云。律宗其唯持犯(文)。持犯重轻约自行。即中卷也。僧宗轨范约众行。即上卷也。共行在其中耳。 记。犹恐专隅(云云)。一义云。训专隅此约记主也。记主自专隅。诸人思故。引戒疏二下文为证得意也。一义云。训恐专隅。此约古师也。犹恐古师专古隅。故引祖师释证文得意也。专隅者论语述而云。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曰孔子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为之说也此则识思深也说时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数则不重教之也文)。 记。大妄戒中(云云)。戒本圣智证法下。古师张法相释之。故斥之也。此戒疏(二下)文也。彼记云。初四句牒非显异。他日即多日也。意异者。疏主自谓也。举下明其异相。初指宗斥滥。纵下遮其旧习。费下彰过。自下结责未晓己宗。强知他学劣识而欲通蠡杯而酌大海。故不识分也。须下诫劝故下标全文。纵有前闻者。古义所对前人。虽欲闻不可述也。守一意。前闻者昔所闻自学问也。徒张无益。因何世道尽浪。 记。为龟镜(云云)。守一云。龟卜吉凶。镜分好丑。 记。宜须反迹(云云)。云反旧执事也。迹者指古执处云迹也。 记。二辨教者(云云)。问。今云教亘三藏欤哉。答。不尔。今且局律教也。教者教相也。若尔者实假二教可尔。圆教何律皆名律欤。答随经律也。大方大小共立三学中。今云辨教。辨戒学之方也。问。云辨教即是宗也。既云且依业疏三宗。又下云然。今四分正当假宗。此皆云宗。何初云定宗。第二云辨教哉。答。云教或云宗。随时无定。是以宗要中。前门云明宗拣滥(如前引)此门名辨定宗旨也。虽然今钞三藏中律为宗主。是故第一名定宗也。第二例虽有宗义。被夺第一。别云辨教也。以三宗虽处判。且取能诠边云教也。 记。以诠表为功(云云)谓所诠理事也。记家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一依真谛泯绝诸法。二依俗谛建立诸法(文)。又云。经论诠理律诠事(文)。   记。虽广开户牖轨度无差(云云)付律教有空圆三宗差别。故云开户牖。开户牖者。御注孝经序。希舛堂者必开户牖(文)。三宗差别。而有空圆三常定。故云轨度无差也。 记。虽克定楷摸而摄生斯尽(云云)。三宗定故·万差机虽尽。故云虽克定。楷摸词牒上句也。而三宗摄机鲜不尽。故云斯尽也。上诸句虽亘一代教文。且约三宗释之。 记。圆音随应情虑难求(云云)。圆音即如来一音也。若一音异解一音。圆音如来一音。随应众生随见。如应异解也。若大小并陈一音义。圆音如来一音。随应佛鉴众生机。相应教一音中并陈也。故云圆音随应。凡谈一音有异说。起信论云。能说之人色业胜。圆音一演异解(文)。守一释云。下至三归皆一乘。故知唯一理。古来所判有二不同。一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一音平等无二。机闻有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文)。问。就菩提流支大小并陈义。无大小机时必并陈欤。尔者有无用过如何。答。可勘之。问。祖师意依大小并陈义欤。将同一音异解义欤。如何。答。此事虽难一定。一义意云。且祖师一音异解义存给欤。凡一音异解者。如来音声。小乘全闻说小乘。大乘全闻大乘也。是以诸经要集(第一)云。原夫法身一相。瞻仰异容。正教无偏。说听殊旨。故师有等雨之况。弟子有异闻之说。良以随机授与。遂器浅深。至如十二分教之大纲八万法门之广派(文)此释成法华经药草喻品等雨法雨文意见。此即佛处无大小分别。唯大乘不生不灭一理说。机差别故异闻也。问。若异解佛意云无差别者。何故钞(中一)云。鹿野初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乃至终显佛性。悟解在心。不唯教旨(文)。同记云。初证说小悟大○双下证说大悟小○不无密起等(文)。此等文唯小唯大说见。随天台等名普为教。大小并陈并一音无解师共破不依用。故佛唯小唯大随时机所说不定也(云云)。依之涅槃经云四教通含教。故四教杂说云也。今记主释同。彼何一音师可云耶。答。实如来难钞记释难见。但如来本意一味平等令得益故。说法利生故。佛起机方见或为小机或为大机起说法。此机方见似唯小唯大说。故释本为声闻等也。虽然佛处一音无差别。可云已记释。达其大者。一切归大等。此一音异解故。大机大闻。小机小闻也。若尔何彼记云不无密赴。岂非大小并陈之意哉。答。此如来等欲令得一昧之益密赴也。如是得意时何无相违欤(云云)。一义云。宗家大小并陈义可云也。所以尔者。钞云。以此。推此。语解在心。不唯教旨(文)。同记释云。然此但望言教。是一至于佛意不无密赴○此不以所学即判大小。但达其大者。一切归大等云。此等释大小并陈故。如来处有密赴见。闻大小并陈。如来无分别无功用。大小并陈何云密赴哉。又他师始终闻大机始终闻大。闻小机始终闻小。即但达其大者。一切归大等文相似彼。大小并陈。何华严座时小乘不悟故佛次于鹿园说小哉。又要集师有等雨等文如何可会耶。答。有等雨法雨者。佛一音以说法故云等雨。并陈说机异闻。故云弟子有异闻说也。又大小并陈故。似有密赴故云密赴等也。并陈故小机始终闻小。大机始终闻大也。又他师唯大唯小说。云非并陈异解。师必不可同也。此事大题也。能能可勘。情虑难求者。一义云。众生云难量佛教。一义云。记家难量佛教也。记且依业疏三宗(云云)。问祖师判教多之。然而记家不依余。何唯依三宗判教哉。答俱虽依。今以戒为宗。故约三宗示之也。 记。教由体立(云云)。众生机自本以来。定小乘机。必受小戒。对此戒立有宗。又假圆机。各各依自种姓。受非二戒。立假宗对受圆戒立圆宗。故由此戒体。又立能诠教相也。问。教随机设。机既万差。教何为三哉。何况如僧祇。立心为体。可摄何发哉。方方不明。如何。答。凡诸部所计。不出四门。虽然业疏述此方。盛弘假实二宗。今且取盛弘之宗立二教也。僧祇戒体。事实可摄。何不见。可勘之。 记。一者实法宗(云云)。萨婆多意。空色至极微有之。空心法至一念留之。故计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也。依之名实法宗也。 记。同归色聚(云云)。问。今此三宗约正义论见。既下假宗之段。云强号二非故。尔者何今不云细色哉。答。有人云。色言广亘细色也(云云)。问。正义细色分通见。即济缘(三下)云。彼明细色义通大乘。此谈非色。正符宗意(文)。尔者。何云当分小乘教哉。答可寻之。又一义(允师)云。业疏正义下释云。萨婆多二戒同色者。彼宗明法。各有击用。戒体所起。依身口成。随具辨业。通判为色(文)今且顺此文释。同归色聚也(云云)。 记。此即当分小乘教(云云)对下过分小乘教云尔也。 记。则强号二非(云云)。问。此正义论所谈也。何今此出之哉。答。显所宗之美故。且寄天义论释之欤。 记。随戒则相同十业(云云)。师(允公)云。此云三宗持犯成就处。时有宗动色位成持犯。假宗意念重缘成持犯。圆教瞥尔位成持犯。然今四分宗越过有宗故。立意念犯制意非。久同菩萨。云相同十业。防十业非方许同故也。但不发体。故不同彼也(云云)。问。付此仰。若云虽不发十支体防十支非。何故处处释云相同十业可入戒收。又云。若据菩萨。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又云。且据七支必通三业。此等分明。体发十支见。若此等文。约所防云不发体。所防既通三业。岂不发三业戒。若不发戒何。又防意非是。以资持(上一下)云。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文)。既圣人制意非防是戒也。若许法又羯磨竟时无边戒法纳心中为戒体。此时岂戒法有简别哉。若于戒法云有简别。处处释有相违。进退有疑。如何。答。实如来难。文证聊虽似相违。但约此且约所防边云尔也。先不发体。何云防意非哉。御难设虽不发体。可有防非之义也。若必云防意可发体。有宗意。三戒发四支。具戒初发七支。未发八支沙弥具护大僧二百五十七支戒。犯时作一品吉罗忏。此虽不发体。岂不通所防七支。是以表无表章云。复正学等戒体虽狭。皆等护持与苾刍同故(文)。既不发体。云戒所防。事无疑者也。若又发体必云可护之者。成宗意云。四戒并发七支。五戒时虽发七支。护持时防身三语一并饮酒五戒非。全不防余语三。此又岂云发体必可防非哉。又如世间十善十恶。必不得受戒。作善云十善。作恶云十恶。又八种无作中。事在无作。虽不发无作体。在事程得无作功德。以此等道理案。虽不发意三戒体。防意非如有宗沙弥护大僧戒。虽不发七支体。能防罪得心持无作功德。如事在无作是也。次圣人圣教名法等御难实虽难思。且准有宗沙弥二百五十戒。制护一品吉罗。此虽圣人所制戒法。纳法成业名体。时但发四支为体。不发余三支。此岂戒法非无有简别哉。一往准彼有宗沙弥戒得意也。自本四分义当大乘宗故。自重缘立犯。又防意念非。此边云相同十业。通禁三业也。又教自大乘浅故。体不发意三。又不禁瞥尔罪。此边云此宗制教义同菩萨。但瞥尔重缘以分大小也。问。若尔者违体违制二罪。戒戒可有之哉。答。可有之也。若尔者忏悔之时。必二俱可忏哉。答。悔根本违体。违制随悔也。或又云。制业二罪实可有之。制中违体违制二罪不可有之也(已上先师一义意云)。私一义云。假宗教限意。戒体发七支。非防七支分也。是以钞(中一)云。一者善而非戒。谓十中后三是也。律不制单心犯也(文)。同记云。后三者即贪瞋邪见。化教所禁故名善。律所不制故非戒。四分重缘。相同十业。可入戒收。若约菩萨。十善俱戒(文)。资持(中一)云。若准成宗。四戒并发七支(文)。此外处处释七支见。皆约教限之边也。但云相同十业。异有宗动色成犯。自意念防七支非。故云相同十业等。实不可有如菩萨戒也。次假宗分通意。体发十支戒。防非时防十支非也。是以业疏(三下)云。若据菩萨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同记云。初约菩萨戒。由制单意。故通后三。俱是戒摄○律制发心作心念作并吉。又一切时中。常尔一心违皆结犯。此宗制教义同菩萨。但瞥尔重缘以分大小耳(文)。资持(中一)云。四分重缘相同十业。可入戒收。若约菩萨。十善俱戒(文)。又资持(中四上)云。且据七支。必通三业(文)。此等皆约分通之意。发后三戒。同防后三非见。今云相同十业等。如菩萨十支。非自重缘禁之。可得意也。如是料简。何无相违欤。委如别钞。 记。重缘思觉(云云)。作杀生等罪也。此名恶念。问。凡思觉名对治。是以戒疏(一下)云。重缘向念。可得思觉。而不制约。故是罪科(文)。此对治名思觉。何名恶念非哉。答。师仰云。俱名非也。思作恶云思觉。此文既云思觉入犯科见。又资持(中一上)云。重缘及思简去瞥尔(文)。云此思名非也。彼戒疏文重缘向念。作恶思觉。即可制约。而不制约。故犯科得意。俱名非云思觉也。私云。思觉语通善恶。此名恶。戒疏名对治善。随彼记思觉释对治故。于思觉有边边。如是致料简。不可有相违欤。记过分小乘教(云云)于过分名言。有两过分。此云过分小乘教。假实二宗俱同二十部小乘故。其中有宗正小乘教限。当分小乘教也。假宗利故分超出小。此边云过分小乘教也。对上当分小乘故。又于假宗中。有教限过分。教限今云过分小乘是也。过分之义分通是也。今非谓此过分欤。或云。今云过分小乘教。约分通边。既云强号二非。又云。同十业。故上云当分小乘。小乘当中义。以萨婆多为本故指小乘教限。云当分小乘教也。 记。即用涅槃开会之意(云云)。问。祖师所立圆教。虽依法华涅槃。正依法华见。是以业疏圆教下。引法华十方佛土中等文证圆意。何今偏用涅槃开会哉。答。实虽依法华涅槃二经。涅槃正开会律谈常。是故涅槃中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依之记主释涅槃扶小律为谈常。即扶律谈常之教。故今此引证也。此辨教律教为常故也。凡立圆教时。不妨依二经也。是以云法华涅槃二经为证。问。付之不明扶律谈常。只扶律谈常故。经举赎贪重宝之喻。赎涅槃常住寿命。重戒律宝计也。必重宝即寿命不得意。如是被扶戒律修行。得涅槃常住之理故。云扶律谈常。必律即不谈常住佛性者。尔者何云开会之意哉。答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五篇净戒直为显佛性证涅槃之因。是即全即小律显佛性。岂非圆教哉。是以云扶律谈常。尤圆教手本也。依之用涅槃开会之意无过也。此又委如别钞。 记。随行即同三聚圆修(云云)。凡圆教随行。三聚并修。故虽云三聚圆修。亦非无亲疏。是以济缘(三下)云。至于随行恒用摄生也。 记。微纵妄心。即成业行(云云)。问。此微纵犯。化制二教之中何哉。答。此事源自宋朝异论。日域未决。虽然一义云。微纵之犯化业也。凡白四所受戒。开会虽谈识种。持犯立忏等。全可依四分。而四分又重缘制犯。未制瞥尔犯。是以戒体章云。体虽约圆行。必依受。既受从当教故行相无差(文)。又济缘(三下)云。问。瞥尔增妄即应有犯。若有犯者即与菩萨何异耶。答。制业分之。即无有滥(文)。今此云即成业行。即知彼制业分之。业当圆教瞥尔犯。是化业无疑欤。菩萨瞥尔犯云制。梵网等戒。皆即制犯故。是以彼菩萨戒云制也。问。若尔者何行宗记(四上)云微纵妄情即违教制(文)。守一云。成业行者。谓结吉罗(文)。此等文分明圆教微纵犯名制见如何。答。守一释不足。设会释用否依时。但即违教制释者。犯业罪又云教制。梵网等罪乍化业而教制也。是亦如是微纵犯。违化教之所制故。且云即违教制。或又圆教微纵。业罪菩萨方。是时即教也。故以此边。亦云即违教制也。虽然定其罪体时。化业罪非制罪也。是以记下文云。约违明四句。一违化不违制(瞥尔贪嗔律宗不制乃在家人作十不善是也)。又钞第七门云。然犯化教者。但受业道一报(文)。同记云。上二句明在家为恶(出家亦有犯者如独头心念是也文)此等文分明。圆教菩萨瞥尔犯化业见。文指出家亦有。是圆教出家人也(已上妙莲并当世学者之一义也)。一义云。圆教微纵犯此制教也。凡建立三宗。于二百五十五篇七聚制教戒。立假实圆三。是以业疏云。今论此法三宗分别(文)。又济缘(一上)云持犯成就之处处时。云有宗动色。假宗重缘。圆教瞥尔。若持若犯。并准此三。以为分济。此约大小。以明业也(文)。爰知文于制教机浅深。持犯成就之位不同也。圆机自本利故。自微纵立持犯也。若自重缘持之。都非圆机。是假宗机无差别。故今圆机自微纵位禁之。都不犯也。依之行宗(四上)云。微纵妄情。即违教制(文)。此犯制之中制。云即违教制也。济缘记云。制业分之。即无有滥。制当今圆教。业配菩萨戒也。于菩萨戒。一分虽有制名。望律制还属化。是以资持(上一)云。大乘三藏。制不制别。得名为行。若望今家。还属于化。以菩萨戒通道俗故(文)。但今云即成业行。指制教云业。业造作义故。通化制而今名制云业行也。是以十门第二门下记云。结正业科。即篇聚之罪(文)明知业名通制也。问。付此不明。其故戒体章云。体虽约圆行。必依受。既受从当教故。行相无差哉。戒体虽谈圆体。持犯行必可依四分见。何不依四分重缘制微纵犯哉。又律中都制微纵犯。文不见之。何况记家既云出家亦有犯者。如独头心念是也。或又云瞥尔贪瞋律不制等。明化业见。又圆教是大乘也。述此名终穷大乘教也。故制教是小乘也。记家既释制唯局小故。尔者大乘圆教瞥尔犯岂名制教哉。方方不明如何。答戒体章从当教故行相无差文。圆教持犯立忏。问。依何哉。答。成可依当教也。尔者微纵犯突吉罗也。同意念罪。故忏之时。可致突吉罗忏悔(为言)。故云从当教故行相无差。必持犯成就之极非问答故也。次律文不见制微纵犯。御难此又不尔。律文分明。不见重缘犯故。但云发心作心作念犯故。若指单意业中不成持犯文欤。此亦既亘人师异释。指后三业道得意师有之。尔者瞥尔之犯难治定也。故知于发心心念犯。假宗当教之机。自重缘禁之。圆教机利故。自瞥尔禁之。得意也。次出家亦有犯者等者。此亦四分当宗心起如是释也。四分教限不制瞥尔故化业得意是以出家亦有。文四分假宗人也。圆教意尤可制罪。若云化业。圆教瞥尔同假宗无差别故。尔者又何云三宗持犯成就时。云四分重缘圆教瞥尔等哉。明知四分自重缘制之得意。圆机自瞥尔制之见也。次制唯局等之文。实难思者欤。此且约多分云尔欤。于大乘等岂无制义哉。既云大乘三藏制不制别故。尔者于圆教着制名无过欤。凡此三宗依制教判欤。又依化教分欤。若云化教者。三宗戒俱非化教戒。若云制教者。三宗持犯成就尤可限制教。何至圆教瞥尔犯。此一云化业哉。若化业者。制教持犯成就之渡。不可谈化业事。此又限化业。圆教制教门持犯成就之渡何处哉。何况此辨教门。三藏中律一门尤局制教。为辨此教。约体分教也。爰知圆教微纵犯局制罪也。是以守一序解云。四分重缘圆教瞥尔。皆结吉罗(文)。又云即成业者。谓结吉罗(文)(已上守一并先师等义也)但守一制得意。直有律文不得意。依涅槃经等之意也。故上所立义聊不同欤。即彼守一会元云。制业者圆教微纵犯制结吉。大教瞥尔犯名化业。问。微纵犯吉。依何律制。若不依律。那名制罪。答。亦不依律也。因涅槃扶律谈常。即成了义。此经有之出家菩萨。遮性等持罗刹乞囊。菩萨一一不与。喻微纵犯吉。此即直依律不见也。上所立义。律文云发心心念之犯。以圆意见时。全自初念制之。得意禁微纵之犯也。四分当机以单意业中不成持犯之文。初念不制得意也。而自圆意见单意业中文时。约后三业道得意。或又四分含教限分通二意。故云单意等教限边。云发心心念。分通之边也。分通亦邻圆教故。自初念禁之得意。如是料简时无相违者欤。 记。深有兼浅之能等(云云)。深者对有宗。且假宗云深也。今付四分造钞。述行事之旨。而出三品发心。或明三观之不同。加之依业疏显三宗之浅深之条。诚似无谓。虽然今四分律有退通有部进通圆教义故。如是处处述大小浅深之不同也。是以行宗记云。梵网大戒不兼于小。有部小乘不通于大。唯此四分兼前通后(文)。 记。教蕴分通之义故终会圆乘(云云)。师云。分通通权实二大乘中。今云故终会圆宗。通实大乘边也。经开会后非谓会圆宗。本四分当体蕴分通义故。虽不经开会自圆乘。纵虽不蕴分通义可会圆宗。如有宗不蕴分通义。以开会见时皆圆极妙戒也。 记。大小通塞假实浅深(云云)。大圆教小有空两宗也。是以守解云。大小约教。假实据理。教由理别。理约教分。空有是小是偏。乃佛假名字说。圆宗是大是实。乃佛契真实谈(文)。通塞者大通小故。云通。小乘有部不通○故云塞。又小之中四分通也。兼前通后之故。假实浅深者假浅假宗也故云浅。实圆宗大乘也故云深。上云同归实道。明知实是圆宗也。 记。一代雄诠历然可见(云云)。一代者指如来在世之化仪。雄诠者教法也。雄即佛诠谓教也。问。此三宗可摄一代时教耶。答。一义云。以此文为判一代时教。是以守一序解云。且吾南山撰内典录。判摄一代教门。大小有归。又于诸部广明判教。如戒疏约三轮判。今钞十门约化行判。持犯篇约制听判。业疏序又取化行约三轮判。上且一往通判三藏。化制有归。未显大小浅深之义。故于业疏有空圆三种判摄方为尽理。若约文相则唯判律藏受随体行。若以义求亦通判一代时教。今文结云一代雄诠历然可见是也(文)。一义云凡案祖师判教有十一种也。三轮化制制听化行(戒疏祖师)四种为他师所立判。以三宗三观为自所立判教(始自祖师)以字(半归涅槃经所说也)二藏(声闻菩萨二藏胜鬘经说)三藏(经律论通说也)四藏(三藏外加杂藏)八藏(大小各有四藏)五种即名诸经通谈判教也。已上三类十一种也。而此中以三宗三观。为祖师判教也(云云)。问。付之不明三宗三观。俱有说教不尽过。初三宗者唯约戒学定慧二学如何可摄哉。又三观判教时以戒学可摄何哉。方方难思。如何。答。先三宗判教既云故须约体用分教相。故约体则实虽似局戒学。依体分教。则此有空圆三宗之教相无不摄归三学故。无摄教不尽之过欤。是以今云一代雄诠历然可见。济缘(一上中业章)云。总括一化。三宗不同(文)。次三观判教之时。明性空观。能诠阿含成实等诸小乘经论所明三学。皆摄归之。明相空观。般若经中百十二门论能诠经所显三学。又皆归之。明唯识观。楞伽经·摄大乘论等能诠所显三学。悉归唯识观之分域。是以资持(下四)云。上之三观。大小二乘。教理行果。一切整足法门虽多。亦不出此。故云无别余法(文)。尔者此又无摄教不尽之过欤。问。三宗三观之中毕竟以何可为本哉。答。可勘之。又则安意。次二教三宗为判教。即彼序解云。南山祖师。以二教三宗判释东流一代时教(文)。允堪等之意。以三观为本见。即彼正源记云。准成实论宗。阿含等立性空观。则诸小乘经论人定我空生空等观。同归此行。准中观等论宗。般若等经立相空观。则诸空宗经论法阴空等观。同归此行。准摄大乘等论宗。楞伽等经立唯识观。则诸圆顿显性之经。真如实相法界。还源一心中道等观。同归此行。以此三观。统摄东流一代机教。鲜无不尽。故曰不出三种(文)。一义云。今必非判一代时教。但一代所诠戒摄尽此三。故云一代雄诠等也。一义(允师)云。释教文判义理时。随物或判三宗三观。三轮化行必不可一定。自本祖师非法相之宗。故立义必不判一代时教。间随义时。何当其理也(云云)。此判教事一个大题也。能能可致料简也。 记。既乖钞旨(云云)。钞撮要包含为义。故广引经论儒书等。乖钞旨也。 记。实秽真宗(云云)指南山书云真宗。是云南山宗证文也。 记。申明幽隐(云云)谓钞引三藏。沉密难知。因广其相。如解毗尼四法。具引善见跋阇之十事。备写律文也。 记。或仇交差违(云云)谓钞引律论与本文相反。即引文对明。如结界篇列五种结界。与善见少异。引而用之。又如持犯篇。引恶心善行等文。与彼百论本文相反。今记委而辨之。并广子注。以显其相也。 记。疏钞传录等(云云)。疏戒·业两疏。钞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传感通传·灵感传。录三宝感通录等。仪轻重仪·章服仪等。集广弘明集等。图轨度图经·戒坛图经等。诰净厨诰等也。 记。或以后废前(云云)。撰钞之时。以同古师释。而至后述两疏时。或废前义也。假令如足数中明。威仪师白召广说戒二法开立作。彼记云。若准尼钞云。如律众大开作转轮高坐说戒。未必立说得成。盖开立说。良恐不成(云云)。又注云。准彼挍今。犹循旧说。是知唯开白召一法。(巳上)如是等释义甚多之。 记。或斥夺谬妄(云云)。济钞云。是今记为斥古记也。如会正记解钞四果文云。今所学者。正求四果。以斯宗正属声闻故。谈至此极得意矣。今记为破之。则引受戒篇上品发心沙弥篇出家学本等也(云云)。 记。和会异同(云云)。如羯磨篇。但对首法中结数。钞列二十九种·疏出二十八种。故多小不同。而引疏料简等也。 记。庄严章句违律刑科(云云)。十诵律云。庄严章句乐世法故。如是能令正法疾灭(文)。 记。如经极诫(云云)。涅槃经云。如将人粪剂成栴檀。纵经尘劫。终无香气。被寻外道。欲敌生死。亦复如是(文)。又如法华经中云。不亲近赞咏外心等也。 记。事浮华(云云)。ウカウカシウシテ无实也。华花计ニシテ无实者也。即喻恶也。 记。今或语势相涉者。自此已下显今记或也。必非庄章句。自然文书语相涉也(为言)。 记。或借用彼文(云云)。守一云。如钞序拔萃出类。记云。语出孟子。有若叹孔子曰。出于其类。拔于其萃。今借用之(文)。 记。多从义训(云云)。守一云。训字中依字书名正训。取义用名义训(文)。 记。通依众典。即指经音义等也。 记。慈训远流(云云)祖师制作文。至记家世。时代遥也。故云远流也。 记。纲领俱丧(云云)斥右非。纲纲大纲。领皮裘领也。俱喻法门大纲也。 记。名相(云云)。诸师书籍云名相也。即教门也。攻(タヽサバセメバ)苟(モンキ)岐(チマタ)。 记。至于大义有妨(云云)。守一云。大义有妨者。如前定宗。中增辉等。以论宗混于钞旨可见也(巳上)。济钞云。大义有妨者。如辨戒体持犯方轨等也(云云)。 记。异计难革(云云)。如解界妨疑羯磨及坐和康等也。 记。但随文略指(云云)。下记云。以一句标破等也。 记。阙疑(云云)。有云。阙疑事非也。是阙与疑二也。阙者下云。例并阙如是也疑者下云未详。又云。存众说是也。依疑如是释也。 记。浅识寡闻(云云)。智慧浅故云浅识。闻见少故云寡闻也。此记家示谦显阙也。 记。抄写乖真(云云)。守一云。乖律文也。详核。   记。标曰未详(云云)。第十门钞指伪经。尼钞等又引之未得斥心等(云云)。 记。俱存众说(云云)。守一云。第四门释。隋本云。诸释不同。且依古记注之(云云)。 记。俟后讲磨(云云)。下云请详之。或云俟来者等也。 记。遵圣论推本之惩(云云)。多论云。若说法论义。一切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文)。 记。抑凭祖教废前之例(云云)。祖师尚初未治定。后有废之。今例不可早判定。能得其本据可治定(为言)。 记。臧否(云云)。云善恶义也(巳上)五例毕。 于时明治二十九年夏安中以小野随心院 门迹智满和尚本书写毕 笔者 广吉壹德居士 疏四分(云云)尽是法正尊者传禀之教也。四分二字是别称。五部之中一名也。律之一字是总。五部之通名也。如是两名不可阙一。若无四分别名。以难显总。故先标四分之目。开卷识宗。便知是四分家之律非余五分十诵等。若阙律之总号。无以收其别名。故标律字。若但云四分之名。随转不定。为四分经论记传等。今于下标律字。即简非余也。又若据次第前后佛在之时。使有四分理合居后。百载方兴。今回四分在先只为简异他宗部也。所云四分者。梵语析埵理。或云只棰理。此云四分。四者数也。分者段也。是以戒疏云。四分者显宗目也。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拈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四度傅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之所至。非义判故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岂是义开。又如本结未分为八十诵。一夏之功也。五分十诵其例众矣。谓是昙无德四度诵出其文。故称四分(云云)。简正记(第二)云。佛既灭度迦叶结集。五圣任持如水传器。过百年末第五师鞠多传法之日。正育王化世。大集商量佛法。因有乖诤。遂分大藏毗尼为五典。其中一部名昙摩鞠多。远相如来悬记之言。乃执四分之号。遂即四度传文尽所诠相。分出四段之文(文)。然而义净三藏意不同也。即按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三藏如是说四分之名。因梵筴立号。谓梵筴有四。每筴翻出一分。四筴翻成四分(云云)。彼却难前解云。若言因诵立名者。其理不然。且波离大罗汉尚初结集。尚八十度升座诵终。不可昙无德四度传文念终律藏(云云)。此难救云。凡此律文无梵筴。至此其时觉明三藏但口诵筴文。秦主恐诵文讹滥。遂将差(于羊反)籍药方五万余言以试之。二日念终执文覆之不遗一字。秦主深信方许。解云因筴立号(前言差籍者。秦主姚长本是西差人。领军降前符坚为龙袭。将军后都长安为秦。其部类多是差人。故云差籍也。药云即易知)但云波离尚八十度诵。昙无德岂四度念终哉。难初结集时。文句散落故。难致八十度分部时已诠次易故。所以四度诵也(云云)(已上简正记意)。又钞批难义净三藏义云。若四分四筴翻成多卷。五分十诵何为筴数成多。翻竟却少(云云)。彼救云。筴有大小故。使四分筴大十诵筴小。所以译人约筴立名。或言部或言诵也。又发正记破四筴义云。纵使梵筴有四。每筴翻云一分。因得四分之名。若尔四分之秤无来起。自此方未翻在西土之时。一千年中以何标目(云云)。律者梵语云毗奈耶。毗奈耶鞞泥迦翻为律。即能诠教也。问。毗尼翻律为正翻。将为义翻如何。答。乃是义翻非正译也。今此毗尼。佛出兴西天。说此妙典。此方本无。佛化世故。有无正翻。然彼佛说毗尼诠犯聚。禁约五众。不许有违。此方俗诠。于五刑亦为制御万民。今无全起过。义类相似防非又同。故将此土律名。翻彼毗尼之号也。故义翻非正翻也。 记。一宗之通号(云云)。四分一宗也。铠谛光愿等诸师章疏莫非于四分。故云通号。即下文云。吉师撰述皆云四分律钞疏等(云云)。然十门口义(守一)云。南山一宗也。戒疏业疏事钞等。皆一宗之别目也。无非宗于四分也(文)。 记。注即篇品之名(云云)。问。品义类同义也。尔者一犍度中。聚一类法哉。答。必不然欤。可见律文。 记。拘睒弥犍度(云云)。僧中斗诤缘别部说戒羯磨之成。不可与利养事等也。付睒字。师云字体读睒也。虽然仁王经名目读睒也。 记。瞻波犍度(云云)。佛于此城。明足数不足数及羯磨如非非法别众等七非相也。 记。诃责(云云)。明训责依止等七治法也。 记。人犍度(云云)。明犯僧残人于众多犯或识不识事犯也。罢道还俗比丘者。及中间重犯与本日治之相也。 记。覆藏犍度(云云)。说行覆藏时也。次第八事失衣白法及夺三十五事等也。 记。遮犍度(云云)。于他犯重。遮说戒自恣如非相等明之也 记。灭诤犍度(云云)。明七毗尼之缘起四诤之相貌多人语等种种病药相对在之 记。尼犍度(云云)。明尼初得出家缘起八敬遣使等事。 记。法犍度(云云)。明客僧轨则乞食兰若食止便利浣衣等法式也。   记。杂犍度(云云)。明畜钵如非乃至剃发刀揃爪刀等种种听物种种用制也。 记。五百结集(云云)。佛灭即时迦叶等。五百罗汉结集之仪式也。是一部流通分也。 记。七百结集(云云)。佛灭百年为破跋阇之十事妄法。七百人罗汉集会判此事之如非仪式明之也。 记。调部(云云)。波离尊者亲问如来。自波罗夷第一至僧残无根谤(但无二房戒)一一明犯不犯等相貌也。饰宗记云。调和部类。决前疑佛故也(文)。资持(中一)云。条部者乃条前戒本。决释疑滞。律中本多为调字。疑音误(文)。 记。毗尼增一(云云)。付毗尼自一至二十二。列其名数增数也。问。所以僧尼戒本五百结集等不名犍度者如何。答。有人云。试出推义。戒本之中自有篇聚名义。即是犍度义故。重不立欤。又至五百结集等者。是灭后事。仍不可立其名也。调部等杂碎义。不局一事。故难立犍度也(云云)。先师义云。于犍度名通别。通者济缘(一上)云。且就本律。二众戒本。二十犍度。皆名法聚。准五百结集文。比丘事聚在一处。名比丘戒本。尼戒本亦然。受戒法聚在一处。名受戒犍度。乃至诸犍度亦尔。犍度梵语。即翻法聚。是则一部始末。通归法聚所收(文)。别者二十犍度也。且从强弱云戒本等也。 记。注五十至六十三卷(云云)。问。上云此方总六十卷。今何云六十三卷哉。答。上且约大途云六十卷欤。私云五十八至六十三卷云意也。非谓六十三卷欤。 记。随己所乐(云云)。问。五部集法岁。通三藏欤。将局律藏欤。如何。答。镜师云。唯局律藏(云云)。因师云。通三藏。所以尔者。祖师云。五部十八随机而举名。谓指南皆通经论(文)。又空有等见直经论欤。是以禅源诠(宗密)云。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提多迦已下。因僧乖诤。乃律教别行。罽宾国已来未因遭王难。始经论分化(文)。 记。随说止处(云云)饰宗记·钞批意。在义净三藏之四筴义也。发正·简正·会正等记破三藏义。会正第一破云。此义论疏。一则违觉明诵本之失。二则没印度本有之名也(云云)。发正记·简正记等破。如上引之也。 记。非同章疏(云云)。节古义云。暗破古记。集要曰。今此科分为二。一圣科。二凡科。且圣科者。谓分时部主。自科为四分。大僧戒本即初分。尼律下为第二分。安居下为第三分。房舍下即为第四分。第二约凡科。诸师科分三段。从稽首下。至知时已来为序分。尔时世尊下名正宗分。五百结集下流通分(增晖同)。义苑曰。因部主昙无德支分大藏为四段也(文)。 记。业疏云四分(云云)。业疏序文也。戒疏云。四分度等(云云)戒疏一上文也。 记。余部虽翻(云云)。凡最前曹魏嘉平年中。昙摩迦罗出僧祇戒心。昙谛出四分羯磨行受戒。其后十诵广文傅故。天下用之。其后僧祇广律传来。相应初受戒本。又天下废十诵律用僧祇。其后元魏法聪律师时。四分广文传来。相应最初羯磨。天下一同自此后用四分。受随相应故。今云未闻依用者。羯磨事也。自最初用四分羯磨。不用余部羯磨。非谓广律。但是羯磨文也。既云此土受缘。故。 记。业疏云神州一统(云云)。业疏三下文也。神州者。戒疏一上引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云云)。同记引物理论释云。地神曰祇。大曰黄地祇。小曰神洲。是则神主其地故得名也(云云)。又云神州是震旦异名。总名一国(云云)。 记。下云今判其持犯等(云云)。十门第三门文也。 记。注义净三藏(云云)。节古记云。义净三藏者。宗传云。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翻传经论。与奘师杭行。按唐时中宗述圣教序云。法师义净读经史。学洞古今(文)。谓受生唐朝。从南山受四分戒。反宗有部作传故。寄归传云谨依圣教及见行要法。总四十章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传。凡所论皆依根本说一切有部。不可将余部事见糅于此(文)。又云。斯依萨婆多非余部矣(文)。 记。问有引人法有序等(云云)。节古义云。记主面授云。乃暗斥文捷梨慧鉴依止一时口传耳。搜玄解三为对异宗故来等云。且对他部。明教优劣。令人识劣别从优。准此非斥古记也。人法有序者。十门第一教兴位门文也。本律定四位僧。局秉法之分齐。名人有序。又开八位羯磨。遮其增减。故曰法有序也。具至下正可知之。 记。明胜劣(云云)。指今第一门。云序明也。问。何第一门云序哉。答。对三十篇。十门云序。 记。至第三门始论约教判处(云云)。下第三门云。今判其持犯。还约其受体。既四分而受。岂得异部明随(文)。 记。答非谓一座(云云)。暗破古义也。节古义云。增晖云初正义曰四分者。二辨非者。相传云义净三藏(如前引难此义云)波离是大罗汉。结集时尚八十度升座。名八十诵律。昙无德是小罗汉。岂得四度诵终一律藏。故知非因诵出立名(饰宗依此)。 记五分十诵大同于此(云云)。问。智论云摩偷罗国毗尼有八十部。罽宾国毗尼但取要用者作十部(文)。简正记第二云。智论云摩偷罗国毗尼有八十部。罽宾毗尼但取要用者作十部。言八十部者。后自解云八十诵也。十部者十诵也(文)。准知八十诵十诵者。只是广略异耳。若尔者八十从席云者。十诵又可从座。何以十诵为今例。八十诵为异。答○问。十诵八十诵并名为部。爰知十诵名从章段得名。若尔者非今例。如何。答。戒疏中。八十诵遂序为例。四分此记反以八十诵。释未可一概如何。答。序依期。莫不约说止之处为名。故疏以为例矣。序与期既异也。故今记云云未可一概矣。今记意遂席为因者。云八十座事也。 记。今约戒疏统括诸文(云云)。谓于戒疏中。统括诸文也。释律字之处。唯有法笔二义。释七诤之处有分义。故云统括前后诸文。唯有三义也。初言律者法也(云云)。疏(一上)释律题文也。 记。从教为名(云云)。口义云。问。从教为名者。为但法义。通三义哉。答须知三义皆从教为名。如文云。然此四相非律不分等。此即教是分义。文如前云。况今律字准判取决。此即教是笔义。要而言之。律是法。楷摸永定故。律即是分。轻重不滥。律是笔验情决判故。问。法义中云。轻重持犯。分义中云。犯不犯。轻重之与重。毕竟相滥。如何分异。答。法即轨摸。分即无滥。示相虽同。于义自别也。问。何者是轨摸义。答。如前以淫戒出相。然重结等法戒永定。乃至一切诸戒并受戒说戒。衣钵房舍。轨摸永定。苟乖即成非法(文)。 记。下文云又如世法(云云)。戒疏(四下)释七毗尼文也。对彼一上。今文云下文也。 记。据刑约制(云云)。世律定罪轻重。加诫事也。   记。依根附教(云云)。根有三根。上下不同。教律教此有犯不犯等不同。如是揩定差降云法义也。是以戒疏依根附教。下记云。依根即三根附教。即律文(云云)。 记。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啇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据量云分量事也。有云。俗中有三种律。谓阴律应律格律也。简正记以应律释分宗。今记意约阴律。即如注文。十二月中只为律。属阳偶为吕属阴也。以阴律释分义见。问。其三律之样如何。答。简正记云。俗中有三种律。一者阴律。二者应律。三者格律。谓十二月中只为律。属阳偶为吕属阴。正月太蔟。三月始洗(苏典反)五月蕤宾。七月夷则。九月无射。十一月黄钟(此六名律也)二月夹钟。四月仲吕。六月林钟。八月南吕十月应钟。十二大吕(此六名吕也)即阴阳吕律。二应律者。月令云。用斤为律管。其管各有对数。恐繁不引(云云)。即用葭(音加)灰(即芦花灰)实之于管。十二月中气至灰动。应于节候轨克不改故云应律。故戒疏云。阴阳虽无形。假以律管芦灰。用分节候。藉此分之。今内教亦然。顺体分成二持。违体分成二犯。非律不明。又云。律者法也。始终有仪。于佛教可成此义。故篇聚之设。三世同遵。乃适化殊。性戒常定。律则不尔。代有所革吉。用肉刑。刑者成也。一毁其肉。终身永定不可复也。准此意者。如俗格律。有其新旧。准戒有于格品故也(文)。 记。注奇月等(云云)。奇者只月也。偶者双月也。 记。注各分二气则二十四气(云云)。一气十五日也。故一年有二十四气。每一分三。以五日为一候。故成七十二候也。问。律吕俱有分义。尔者何不名吕。但名律哉。答。实分义虽有吕。律具法分笔三义。故单云律不云吕也。 记。又云教相所诠四字斯尽(云云)。戒疏二上文也。问。四字斯尽者。四字五字也。如何云四字哉。答。字虽似五字实四也。犯不轻重也。 记。何名为经因果微故(云云)。且付篇聚制罪一边云尔欤。 记。然此四相非律不分(云云)。问。上云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不同如何。答。揩定与辨析异也。又能诠所诠别也。法处云从教为名。分处云教相所诠故也。律字安聿。 记。注楚谓之聿秦谓之笔(云云)。师云。是名代云楚秦也(云云)。涉钞云楚及秦者是所名也。楚在南地。秦在北地(云云)。简正记云。楚时谓之聿。吴时谓之律。燕时谓之弗。秦时谓之笔。今律字训笔者。取割裁量之义也(文)。玉篇云。聿(以出反。遂述修也。楚谓之聿。吴谓不律也。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今注指此云出字书注也。聿字取笔形也。行人偏人行步形也。付之像文武。得意(钞批意也)或人腰上半身腰下至膝下至足造行也。所诠人持笔形云律也。钞批云。今律藏亘主刑罚。断罪轻重等也。断罪必须人能断割。故律字傍作彳也。彳是人也。又复须笔。笔是形声字也。八体之中。有会意字及形声像形等例也。聿则以像于聿如人手执管故。曰形聿笔同韵。名为声故。曰形声也。今聿边着彳者名之为律字。此是会意字也。在安彳人。表国家文武官也。上一者是上。下亻名为策人。是武将也。如国将军大将也。上加一为彳人。即文管也。行步容容庠序可观。谓定罪正刑文武兼备。后假投笔以傍安聿也。聿即笔像舌者。书凡作文字。必有所表。此之聿字。像手而作。其上属书。是手之梅指。次长横书是第二指。次书是第三指。次书是第四指。中央直落是笔管也。边如一小点子是谓兔毛。乃作笔调度故也。今世中掟笔断罪称为律也(文)。 记。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云云)。此戒疏四下文。彼记云审教谓详法制重轻。验情谓察用意深度。俗中判落笔定刑等也。 记。又云处劾决正非笔不定等(云云)。是戒疏一上文也。劾字记释云。胡得反。推穷罪人也。 记。自余翻释广在中卷(云云)。钞(中一)云。式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律翻之乃当正义也(云云)。 疏。删繁补阙(云云)。批云。上四分律者。其本部之名。从删字已下是今撰者之意。 记。或疏或钞十有余家。谓自全何静浪玉马东旋。至嘉平之首。依僧祇戒本。诵四分羯磨。初行受戒。正元之岁正四分羯磨始传。秦弘始六年大本方至。十谓律先到。广律初故。天下悉引十诵。次弘始十二年虽谓出四分律。未展谈通。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僧祇律初渡。此时顺初受戒本。止十诵讲弘僧祇。四分广律虽已翻译。全未流行。时元魏孝父之世。有法聪律师。本讲僧祇。后自考身中得戒本因四分羯磨。遂罢僧祇讲。初弘四分。创启蒙心。以口传授。未有文疏。后北齐道覆律师听之。纂疏六卷(即四分律疏之始也)但是科文。至于义举未闻于世。次未齐初慧光再造文疏。广分衢术。其疏百二十纸。后代引之以为义节。次有门人道云。作疏九卷。广被时宾。复有门人道晖。制疏七卷。次有隋代法愿律师。躬视两家(云晖)自开宗致。制四分疏十卷。盛行于世。余三部律。并缀疏文。妙会殊途。次有相别法砺律师。制四分疏十卷。次有智首律师。造疏二十卷。当代盛行。故云十有余家也。委下第十门明之。可见彼(上所引但依钞批意记之)医削。 记。止用一言标破如云不同前解(云云)。问。不同前解一句下。钞文更录七树七间等。何以此为一言标破之类乎。答。节古义云。今记但引不同前解一句。以为能制标破之言。何得更以七间所删之事而起微难。且七间等语记文明然。收在直前文中。安得信破展情返诬出致此远之始。岂自精严(文)。 记。今以标破之言。谓之能删(云云)。问。所言能删者。局钞中标破文欤。将如何。若不局标破之文云者。既无能破之言。次何为能删体乎。是以记释云。今以标破之言谓能删。属在删字(云云)。以标破之言为能删定故。反知无无能破之言非能删云事。若依之尔者第十门记云。释能删云。此亦有二。一者(等文)此中全除删者。虽不标破。钞文录即为能删闻。如何。答。广论能删。可亘全除对破二也。以不录即为能删。但至今以标破之言等。释者此据首题删繁如此释也。谓删行事繁。用对破删。题目既显行事。故且据对破删也。故第十门记释对破删云。首显删繁。文准据此(文)。问。首题一部都名也。何不兼全除乎。答。如第十门钞。 记。削去诸说并号所删(云云)。问。所云所删者。约有标破欤。将钞不引用并是所删欤。若不引用者。皆是所删云者。佛说三藏智者大疏等不引处。皆是所删哉。然灵芝大破此义。若依之局有标破云者。如受戒法等。虽有古义章。今钞不录。又不标破。岂以无标破为非所删乎。是故记主以此为全除删者也。爰知设虽无标破言。于古情见者。皆是可为所删云事。答。虽不标破至情见者。皆是所删也。第十门记释分明也。但至所难者。于不引用者。取情见为所删得心者。此难可被粗欤。问。钞中所录妄行杖罚等。为是所删。将不尔欤。若所删也云者。既所载钞文也。岂云删削乎。记云削去诸说并号所删(云云)。又云今钞不录等(文)。若依之云尔者。既是情见也。何非所删。实若非所删。可为能补。实若非能补云者。定可属所删乎。如何。答。是可为所删也。此妄行杖罚等繁滥事故。文中略提而行之。但至削去诸说等释者。次上释云。凡于一事。解释多途。必备引之。则翳于行事(云云)。削去多途解释云也。不必遮略提。是故无相违欤。寻云。此妄行杖罚为是全除删所删。将为对破删所破。若全除删所删云者。义不可尔。既文载其事故。若对破删也云者。既无对破言。故不可收对破删欤。答对破删所除。但至对破言者。对文可见之。非无其意乎。节古义云。问。上削去诸说。并号所删。何故繁滥文中欲词牒缘。钞中明示昔义。非制杖罚。下文妄引其非。何名削去哉。答。此由不了记中旁正之义。昔故多述须知。今记据钞兴意。取繁广义为正。果题其次繁滥。但曰兼通。所言削去。正属繁广。若于滥中。何妨引示以兼难正义。诚为不可(文)。寻云。所云所删者必是两疏义。钞所录古义欤。将不尔欤答。有两疏义钞不引者。所谓如净口杖罚。独见今钞。或古人钞疏或当世滥行。不合正发者以为所删也。 记。钞兴意云(云云)。第十门也。 记。先如覆检(云云)。彼记云。初二句示检讨。覆谓反覆(文)。 记。废立意多(云云)。彼记云。一废立多者。约诸家相望(云云)。 记。情见繁广(云云)。彼记云。二情见繁者。就诸家自论也(云云)。 记。一者繁广(云云)。问。广与滥有何不同乎。答。繁广者今钞不引。义钞两疏所举诸师异义非一二是也。繁滥者本取倚旁之义。然见受日等牒缘谬。谓欲词可牒缘。或准受戒忏悔乞词。谓受日可有之。或见堀地坏生净语。而知钟言用之。如是之类皆以倚旁义也。然繁广义。其事极多。故不载之。繁滥义其事少故。钞文举之也。口义云。问。繁广中自然定方等。岂非混乱正教。繁滥中欲词牒缘等。岂非无文义之广。答。论相通不无其致。今取义理亲切。故分为二。如自然定方等。多说文广故入繁广。欲词牒缘等倚滥义亲故入繁滥耳。问。繁广所指七树七间。钞中既录其义。何云不载乎。答。钞文虽略提示。非不备举其广文。故云尔也。 记。自然定方(云云)。集僧篇云。问。自然界者。为方圆耶。答。昔云定方。今解不然。若界方四维有余。则无教可准。今言自然界中。不定方圆。若四面四维各无异界定圆。若有别界。则尖斜不定(文)。 记。七树七间(云云)。集僧篇云。准相通计七树六间。得六十三步。不同前解七间七十三步(文)。 记。戒场前后(云云)。结界篇云。初缘前后者。五分云。应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然后唱相结大界。毗尼母善见亦同此说。今犹有人先结大界者。此不读圣教。唯信意言(文)。 记。夏中结界(云云)。安居篇云。次明夏中解界法。人解有言破夏者。以佛令夏竟结解也(云云)。问。今钞序云。而寄缘良有繁滥(文)。问。记云。夏竟解界等也(文)此收繁滥见。何今记以夏竟结界为繁广哉。答。有二边相兼之义欤。多说是繁广边也。非法而滥如法有所准边是繁滥也。 记。受日限定(云云)。安居篇云。五重受者。昔解一夏之中开于三法。差此不成。今云得重广有徴难(文)。问。今于钞中例皆不引者。尔者此上文皆钞文也。何云不引哉。答。以一言虽指破委细不引古义。故云不引也。 记。欲词牒缘(云云)。受欲篇云。问。此欲词中不称佛法僧事者。解云。称者人语。不称正本(文)谓曹魏之僧铠翻译时如之也。 记。受日加乞(云云)。安居篇云。光师所撰羯磨。增加乞辞。举世同行。事须略述。今正学宗并依律本。恐辄内乞辞。增加羯磨。律云如白羯磨法作。今既不如。即知非教。又诸部并无乞文(文)。 记。知钟之语(云云)。集僧篇云。世有滥用知钟者。此非圣言诸经论但云击檛等。知净之语不通于俗。及以自为早须废舍(文)。 记。说戒净口(云云)。说戒篇云。又水汤二物。但得盥掌。本无漱口之事。往往有之。自出愚叟(文)。问。说戒斥口净。尔者何洗手哉。答。未虽不得由来本律说戒犍度(第三十六卷)但云。布萨日诸说戒堂。具瓶水洗足瓶水具舍罗等(文)。然后生以古德诵经法。须以香嗽口。传说布萨用之。故斥行之也。 记。安居通聚(云云)。安居篇云。不同昔愚皇帝聚落也(文)。古师意通依一国一城。则宽故斥之也。 记。自恣为非(云云)。自恣篇云。此是自言恣他举罪。非谓自恣为恶。此唯相显有无知者滥行(文)。古人依开五戒。恣任意作非思。 记。僧网篇中广列非制者。勘彼篇云。罚米夺财供僧用等也。 记。妄行杖罚(云云)。师资篇云。今时杖治弟子者。咸起嗔毒。勇愤奋发。自重轻他故加彼苦也(文)。问。明繁滥相。二段举事即引两篇文合之意如何。答。浮言诃繁恶之文。即是繁滥义也。且可引此为证也。然欲词牒缘等是浮言故。以羯磨篇合之。知钟之词等是繁恶故。以僧网篇合之也。问。今钞序云。前修詑于出律藏。指事披文而用之则在文。信实录而寄录。良有繁滥(云云)。何不引此为证乎。答。繁滥之言虽可为据。其事局故不引证也。问。何依僧网不云繁恶。改云繁乎。答。口义云。繁恶义局。由妄行杖罚等最是鄙恶。故得斯名。繁滥义通收舍一切傍滥责罚之制。而妄行杖罚。名滥正教。故收滥中(文)。问。繁广繁。依多见繁滥繁。其义如何。答。记释僧网繁恶文云。此中言繁。不同乎疏广解之繁。但是世人妄行非制。名为繁恶(文)。问。第十门记云。繁有二(云云)。今此广滥中可摄之乎。答。彼二繁俱今繁广摄也。今文以第十门钞兴意(文)为证彼二者。消其钞兴意文释故也。问。以全除对破二删何以然耶。由繁广宽。其间自有一向削除全不引者。其间自有略提对破彼非者。若繁滥义者。止用对破一删。钞中若不提起对破。何知相滥之义。所以不用作全之一删也(文)。 记。若依序文。正存前意(云云)。序文者。指第十门钞与意。前意者。繁广文也。彼第十门云。情见繁广。今并删略。故云在前意也。又钞以摄略为义。今删其繁广。尤为钞正意也。问。尔者何故钞序文云寄缘良有繁滥(云云)此演繁滥。何云正在前意哉。答虽有繁滥文。第十门钞兴意文。正明钞本意。彼文既须繁广。故云正存前意。序都非谓无繁滥也。 记。今取后说(云云)。繁滥云后义也。是则指次上列羯磨篇等上云今也。又对前繁广。为后说也。依彼羯磨篇等非无滥义。故云兼通也。节古义云。据钞兴意取繁广为正立题。其次繁滥但曰兼通也(文)而口义意耶不同欤。其所以彼口义云。若依序文者。即钞前序云。则在文信于实录。寄缘良有繁滥也。以序文繁滥之言。正收欲词牒缘乃至自恣为非。又引僧网繁恶之事。故云今取后说。繁恶之事。亦滥圣教。故在繁滥中收。云非不兼通(文)。私云。此义不尔。若依序文。已下结广滥二繁文也。故纵有文述不出于此云也。于繁滥中。正兼释得心哉。又前序繁滥言非今证。何指之乎。爰知彼义不可尔也。问。今记取后者。繁滥义取他人义云欤。答尔也。增晖中总立四繁。今广滥二即在其中也。 记。问上明所删等(云云)。今记但云情见。古来章记盛云删律。故问决之。节古义云。搜玄记立九删九补。一删当律。二删他律。三删小乘经。四删大乘经。五删小乘论。六删大乘论。七删大乘律。八删贤圣行集。九删古人章疏。删繁既尔。补阙亦然。一他部律(乃至)第八古人章疏。第九义补。增晖云。一繁广繁如律二部戒本缘起广解等。皆当时制戒之事。至祖师但取要当故。于释相篇中。唯依戒本释持犯两相。其余闲后皆悉不明。故下云。贵在得其本证等律文既繁。古疏亦繁。今于此中。一时删削。故下云常恨前代诸师等。二繁长繁。此全非今所要。如律四受。今钞不明。唯羯磨当世盛行。余为剩长之。又古人章疏。解律繁词。亦同删削。三繁滥繁。是非相杂为滥。如律有知净之言。滥同知钟之语。皆是秽滥今并之故。下云滥述必剪等。四繁恶繁。此非律有。但从滥中流出。古师见律责罚弟子。夺衣露立。遂仿行杖患为鄙恶。今并除之。除四繁外引余要当之(文)以为妙体。如下律文云。是补阙者四分行事未周。故引他文。补此一宗之阙也。今明补阙略为二文。补义补。展开为五。谓律经记传及义补处中唯三。谓三藏合为一。记传为二。义补等三也。会正云。二删二补。彼云。删繁者删除也。又定也。繁广也。谓大师本意正在观当律之广疏抄之繁故。有删律文焉。删疏抄焉。若尔则二删之理在矣。补阙者文有阙略者。则裨补之不越文义二补。若欲细之不出。搜玄九删九补。 记。自昔不明去取两异(云云)。去与取两异也。问。增晖云。除四繁外。于余要当之文。以为钞体(云云)。岂非不明去取两异乎。如何。答。记岂得凡见引文例称删补(云云)是斥古解也。古记谓广律文多。略而不引。是删律也。本宗缺则引他部续之。即补律也。得意故斥之。今记主意今钞不引不录。古师情见为删。古师行事有阙如为补得意。问。所删云局情见事不明。凡删者删略义也。设虽圣教非当文至要者。删之有何过哉。是以业疏集法篇明百一物毕云事在钞中。今此删也(云云)既指钞所明疏删之。定非情见也。准知删义可通正教欤。如何。答。钞主题云删繁其所删必繁广滥。记所引文证无疑也。是故钞文必约情见为所删也。但至业疏文。疏废立不遮删略圣教欤。能可勘之。 记。如律并及大疏(云云)。大疏中非不录情见若望一家正意。皆为所删也。然钞中且指其正意也。又虽录情见。非智首正意。故师资无相违也。然记主不被披览大疏。是故总云所宗也。何得率尔例斥为繁。辄见轻谤删补取中。 记。一家宗部并无此语(云云)。问。前所引业疏文。是如何。答。 记。以古师仪式。有阙有繁(云云)。仪式虽依古。而古有繁阙。故以律文删。补彼古律文也。删彼所繁补彼所阙。据斯以言。 记。但是异端(云云)。所删义皆异。义异正义也。注孝经序云。差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云云)。只情见皆为所删。何论文说乎。及乎取彼要当。记但云情见不言疏钞(云云)。问。若尔疏钞非所删哉。答。云疏钞时语局。云情见时自其中摄疏钞。以此边云不言疏钞。非谓非疏钞所繁也。 记。或随已执见(云云)。业疏明问难文。斥古师云。有师云。答道无者。即得何须解之。岂非执见(文)。 记。或暗于教部(云云)。钞房戒云。前修昧教者。既不达道俗二利。随语即行等。 记。如尺量短长(云云)。在中卷释相篇二房戒下。谓古来诸师未曾沾述。而祖师创以阎浮通用百生不易。源自蚕口忽糸积之。增法等道理。定判可用姬周之尺量。又彼中二云。至今唐代。虽有种种大小尺量。并流。而及官市之公用。还用周尺量等也(云云)。 记。由旬大小(云云)。其事在二卷结界篇。谓明作法摄僧界极大之量。僧祇五分善见等并云三由旬。然由旬量智论出三品。彼云。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云云)。古师欲定彼界量。无准物矣。祖师勘本律说戒犍度。言十四日说戒者。十五日先往云。文会可强百里则取论之上品也。 记。羯磨例皆自读(云云)。向文云读事也。羯磨篇云。问。世中时有白读羯磨作法成不。答。不成是定。虽无明决。可以义求。然羯磨戒本作法相似。戒本心令诵之。羯磨岂得白读(文)。问。例字何义哉。答。今是一例之义也。非准例相等边也。诸师一例。谓白读无苦。故祖师独不用之意。见羯磨篇谓律言应作羯磨。若上座次座若彼不能。当差持律者已外不合。知不辄也。 记。问难不所解知(云云)。受戒篇云。问难之体要准相解。今问汝不犯边罪不。自非明律者方识名。知相自外经论杂学必无晓了下一一具之。不同旧人蒙笼诵习(文)。 记。卧具谓非三衣(云云)。谓古师云敷具。今师引正文云(戒疏三下文)。僧祇云。敷具者。三衣名(记释云。僧祇明文岂非讥据。云云)又彼律出减六年戒乞法缘起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梨(云云)。钞(中二)云。三十四卧具戒并是三衣总号。昔人疑之。至今不决(文)。 记。畜长不科减量(云云)。唯具本律尺六八寸应量衣犯提之文不须多论小分尚应得吉之说也。是以钞(中二)云。多论云余不应量者。过限舍作吉罗忏故须俱说(文)。 记。净地不立唱相(云云)。律文不具足。古师一向阙之也。祖师集(第四十三卷药犍度)评白二结云。听在僧伽蓝内。结净地白二羯磨。应知是结唱。若房处若温室若经行处。众中差堪能羯磨者。乃至如是白大德僧听等(云云)。知是如大界先相具足可唱之。而律不具出者。结集缺文。觉明漏诵。竺念遗笔也。即钞(下二)云。准此作法羯磨文中。必须明指委曲结竟。牒示显处。令主客了之(文)。同记云。结法中初科古师不立唱相。律云。应唱房名。故云律令唱也(文)。 记。七证全无请词(云云)。受戒篇云。次请七证师义须准请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取此人证无错谬。十诵正则理例请之。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彼此。俱和岂非同法。世多不行。俱自灭法。若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问。七证全云无请词。正勘律文但出请和上文。不出请二师文。今何云七证师许哉。本律虽无请二师文。古师亦准和上出之无异义。然于七证师。古师谓戒缘疏。缘何必用证七师。故斥之也。引十诵一一礼僧足已然后请之文为证也。 记。余曾游晋魏及以律肆(云云)。戒疏批云北游并晋东达魏土(文)。钞(中二)房戒下记云。晋即河东。魏即相部。关辅即关中三辅。辅者左凭诩右扶风中京兆。共辅长安(文)。有云。晋魏者国名也。关辅者所名也(云云)。反光(南都)反光(北京)。 记。注印本作故即删补(云云)。印本即记主之世新刊印板本也。是以口义乃记主世新刊钞文印行于世。古本即旧时写本(文)。今现行事钞(中二)云。故即删反光九代故(文)此即今注所斥印板本欤。 记。问补阙与下文义决通(云云)。此问答暗破古记义也。会正记次第五门为文义俱阙。则可举一以例诸文。为义补证也(云云)。爰知古记补阙与决通。其义同云事。通理不尔。今破之。问。若以往古未论事。为补阙者。且如问难者。彼既立答无。即得戒义。是只可归情见。何收补阙元无乎。答。口义云。此师因见祖师立义必须晓解之言。故作此说。纵是往古有此之说。但是所见如此。若准文约例解义方成。始见今师(文)。 记。决通通先有等(云云)知有无文引余部决之。此其义道先有故决通之也。补阙其义理等。都自元无之故补之也。依之不同也。又义云。文义理例决通自本有之。始不在今钞。补阙者今钞始在之。故云局元无也。齐公义云。先有者谓先代有行之不正。今纠之故。谓彼所决并通有无。无还可为今所补。但是宽狭少异(云云)。 记。故引文。纷例补彼羯磨(云云)。问。业疏序云。对彼繁略故频删补(文)是则繁略二字。并属诸师。今云引文约例补彼羯磨。则是缺略为于羯磨云欤。相违如何。答。口义云。正由律缺遂令不同。古人不能以文义理例补之。以致缺略。是故缺略还为古师耳(云云)。问。尼钞序云。今所撰者。用四分为宗。斯文不具。更将诸部补阙(文)。今文本宗阙故。以诸部补之云也。今何不补律云乎。答。是又如前答。凡补者在于一家行事。是故阙又在诸家也。律部文曲。译者已治之。何有更添削乎。口义云。只缘古人不晓删补之义。删是删律。补是补律。律文年代绵远翻传遗漏。仍前自缺。今师补者。但于行事。删是删古人情见。亦补古人遗漏。即非删律补律也(云云)。镜师云。依律文阙。于行事有不足。故以文例补羯磨。而助行事至律文。非是补资。岂律文加言乎(云云)。因师云。于疏钞者以律意补之。唯至律藏者依何补之。凡虑难测。辄不可补之(云云)。 记。至如律文仍前自缺何尝补之(云云)。律文既前缺。又律文书入可补之欤。サル事ヤハ可有云意也。 记。所删所补者多出旧章(云云)。因师云。多出言正会议文欤。谓义文约多分。故云删补旧章也(云云)。问。前云取补由于执见昧教云。今何云情见乎。答。两端无非情见。执见全执见也。暗于教部。亦是情见未融故也。请详钞意(云云)第十门钞兴意也。彼文明云情见繁广矣。口义云。轻重仪乃是引文。从局无妨。钞兴意而正明撰述。须约通论(云云)。 记。行以运造为义(云云)运心运为也。 记。事即对理(云云)。行宗云。理云理体湛寂。事相森罗冥心湛寂者。则一以贯之。驻意森罗者。则纤毫不滥(文)。 记。局明戒善(云云)。纤篇三观计请道俗等。尤明泛善。今且望旁正。故云明戒善也。五例定宗。云语行则专据戒科是也。又序云。五乘七众俱沾此傍兼也。 记。上下两卷众共二行(云云)。问。下卷共行者如何。答。如持衣加药等。彼我同须故云也。问。如布萨等自他同作。何不共义哉。答。 记。标宗一篇总劝行事(云云)。标宗记云。今明此篇指示学宗(文)。问。劝行事与劝学可有同异哉。答○问。何直不云劝学篇哉。尼钞云劝学篇故如何。答。 记。众法缘成事(云云)谓缘成不出四缘。初三能乘人。羯磨所乘。此中含事。结界处也。 记。六日用要业事(云云)。彼篇中明昼夜六时礼赞等行。又灾众用意并学问剃发胜万十愿等。   记。特异群宗本设化根源正教诠宗骨(云云)。一义云。经论宗云群宗。即钞序云。住持佛法。群籍息唱(云云)。一义云。于律宗中。指诸家疏钞。云群宗也。标行事异群宗。又契如来设化根源也。如来设化本志。正为全行事故设律教也。又律教所诠宗骨正为行事也。故云教诠宗骨也。显行世事百无一本。 记。遍见诸文(云云)。钞云。锐怀行事(文)。文云。即事即行(文)。注戒序云。于行事(文)。业疏序云。至于行事(文)。 记。各摄分齐(云云)。于二持两犯四行。以善恶可不可学等。摄分齐故可两分也。 记。语音别召(云云)。镜师云。题目之行者平声。玉篇云。行(下庚反。说文人步趋也。又胡罔切。行伍已云)此平声也。三行之行者去声也。玉篇云。行(又胡孟切。行迹也。又呼浪反。次第也)(云云)是去声也。今准思之。行事行者平声。即人步运造义故。三行之行者去声。行迹其德用故。 记。行取成德(云云)。行说戒等事也。成德之处云众行等也。是故云取成德也。爰知行事行目自行当体。三行行目行已成法之处也。 记。由行成行语别义同(云云)。由行能行行事。成行所行三行也。此语音别名一往释也。实俱造修义也。故云义同。又云。流入行心。缘构成业也。钞者。钞批云。慈云。从才手作者。即是抄掠拾掇之义。今从金边作者是铁券也。如于国有功之臣赐以铁券。亦号为钞。所以将铁作券者。欲令久固。以是义故字在于金也。今此钞文意令固。亦取金边作者也。简正记云。四辨钞之一字。此有二种。若从手作。但训略即文约义丰。今从金者使具三义。略义如前。准下文云。固令撮略正文包括诸意也。二久固义。如世真金。从草不改。百练不变。久埋不生。又如世中于国有功之臣赐以铁券。以来其人子子孙孙繁荣不绝。此钞亦尔。永用无其废时也。三利用义。如金有济贪之用。此钞亦然。对事施行济机。斯是故下文云。庶令时机有用。即事即行等。是(文)。此记文。上三义之中第一义相当欤。记采摘采拾要当备录则繁(云云)。问。若具引可堕广滥。二过乎。答。 记。于其间略提首后(云云)。首后云始终意也。 记。随义以释(云云)。口义云。谓随今钞义以释也。如下释端序云。一钞表释次序云。谓撰述始终等。释由序云。谓序则诸篇可求等(文)。 记。尔雅云东西墙等(云云)言东西必南北可兼之也。 记。如世墙序在堂奥之外(云云)。堂者总目人家也。简正记云。礼云。东庠西序。郭璞注云。序别内外。即东西谓之序。此墙居中门内。客欲入时。先于此处整敛衣冠。排地仪礼后方入见尊主故。詺此墙若序。今于卷首置序。意在披寻者不失文中之意。故云序也(文)。文句记云。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别内外也。此可借用以释别序。如由别序方异。谓经通序异外亦可兼用(矣)。从义云。东西墙谓之序者。此是尔雅文也。别内外者。此是郭璞注文也(文)。准此等文。灵芝与文句各据一义也。 记。撰述始终等(云云)。此一张返文云。于一序中大分三段等。故知今撰述始终等文。如次配彼三段。撰述始终是能诠序文。如此次第不滥。次叙故训敕也。叙一部文义故云历然不混。不混一部文故也。记次序(云云)次第不混义也。广韵云。叙次第也(文)。如缲茧得绪则余丝可理。 记。由序(云云)。由来义谓生起本文由来也。文句一云(释序疏文)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如是五事冠于经首次第也。故光六瑞起发之瑞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序也。反此三义故称为序(文)。今后此相对次由叙名言虽同至其义全不同欤。 记。问昔云总别两序其义如序(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义苑等。皆为总别两序(云云)。会正云。问。总别两序者。总以对别得名。谓通序弘传及撰述之义。为发起之端。别则对总得称。始序教兴之致终陈。去滥传真。为证信之由也(文)。简正记云。古今章记。所判不同。若准后堂顺正等记。以总别两序为序分。标宗已下二十九篇为正宗。诸部别行一篇为劝学流通。其理不然。广如别破。或依搜玄。将三十篇为正宗。即无流通。今依显正科为三段。前二与玄同。第三将后批文为付属流通分。此准法华慈恩玄赞。亦将后批文为流通也(文)。然大抄记释第一义门。初云前序是抄序。后序是教序也(文)。此记新罗释智仁到于宣律师。一一诘问出记三十余卷。学诠依之钞出小小释文之处。或作注文助显其宗。或弹其短点。恐不当正理。愿也后人更其注兼不改其本。亲承律师(云云)。彼记既不分总别两序。灵芝释自然符亲承义也。 记。凡言总别(云云)。总总于别。别别于总故。问。通别与总别同异如何。答。有同有异。且如诸经通别二序者。非通通于别别于通义欤。 记。持犯总别(云云)。释相篇云。此篇遂条愿相。名别事持犯。复持犯方轨统收篇聚。名总义持犯(文)。有云。又于中卷分总别。则篇聚持犯忏六之三篇者总也。释相一篇别也(云云)。 记。二依总别(云云)。此约科段也。 记。戒业二疏(云云)。业疏约四缘分四门文。每一门别多门。戒疏先列四门。释又八篇初别义门也。为先一也。 记。又仿经宗通别二序(云云)。通于诸经者。谓如是我闻等。六成就通诸经故。是为证信序。又云经后序。如来灭后经家案之故。别序者局当经。旦如法华者。四华表四位。六动表六番破惑。放光表一实中道等也。如净名者。五百长者子宝盖令成一盖。是表不可思议解脱也。各局当经正宗法门。故云别序。又云发起。发起正宗法门故。云经前序。前一经正宗现之故。 记。又以总序为发起等(云云)。古来记释皆尔也。以戒德难思一序。为发起序。由发起下文。以十门为证信序。以令生信故。 记。若言准彼得云两序者彼以通他局此之异(云云)。如是我闻等通序通他经。两华动地等别序局当经故云尔也。是前已难通别与信发两义毕。若依之强准例经家云两序者。又难无所准也。彼以通他局自之异。经后经前不同(为言)。 记。经后前不同。总序为经后序。灭后结集者方案之故。别序为经前序。于在世正经前表事故。 记。统其大网(云云)云统其大纲云。总束诸门皆总义非别也。 记。文义二种并属教(云云)。文初序能诠文。义中十门诸篇义也。问。云文云义。其义如何哉。答。初序明作钞本意。此全不云义故云文也。至十门显钞篇中义故云义。此义又犹教义。故还义俱属教收云也。 记。题下注字显上别名容含多意(云云)。初与第二立题云行事钞等也。为显此意如注也。第三意云题刚繁等故。有疑故加注除疑。此题下注。新旧两记。其意不同也。今记注上题号得意也。钞批斥注题义。注撰号得意也。即彼记云。此注字正释上题目之意也。将欲简异余人。余人作钞。不着行事之言。亦不着刚繁补阙之语。故云显别。今不用此解。明是人语多。文释言显别者。初作此钞未题道宣之名。诸有见者传写极多。人传于本。至相州砺律师者。一方义匠气逸。当时撰集章疏。天下后见此钞。因写一本。用以恒看极理然许。但不究其所由。谓言此钞是首律师之所作也。复宣至贞观四年逐出关表。长学求异行至蒲列。承砺公讲律。逐往山东谈问疑滞。属砺年老不更讲说。遂在古废邑堂开居宴坐。文云。其大疏新了。住此邑堂。在房空坐。童子小儿并行不在。宣审知砺在。遂即扣房。时砺年老索杖。曳履在房。问曰。是谁从何方而来。答曰。远从京中来。近从神洲至。砺闻此语。警讶神异。知是奇人。自出开房。相同进户。律师待砺坐说。方始致礼。问讯寒温。砺因问曰。余承京中有一吴地小僧。名曰道宣。极理总敏亦曾议不。宣答言识。小僧正是。遂更𣫍心叹咏无量。问。上人是首律师门人。首公近作钞三卷。大是要当。亦曾经见不。答云。大师不作其钞。但有疏二十卷耳。砺遂将出呈宣。宣云是宣撰耳。便即谦逊云。其不捺早薄。辄兹撰录。如何小僧监叨先德。遂即相谢。又问何不题名以用显别。作是言已。因乃着京兆等语。以用简别。于时砺叹此钞大好文。宣之非唯好文兼有好义。其砺大疏新成。乃将出视宣。宣即寻量久未语好恶。砺语云。此中还有好文。宣答云。虽能科文。未见有义。因共大哭。据此明其标名显别之字云。是砺律师为题。或云自题也。自意云。此言计应宣自题(文)。会正云。诸记或南山自注。或曰相部为注。今原其由。即自注也。岂有立起在已注简曰他(文)。音义指归云。南山见相部。命钞主自题为正也(文)。己上注撰号意也。简正记出二义。一义注上题号得意。一义注撰号得意。然而以初义为正义也。有难注题号义云。题中自解云删繁竟。何以注之知简人也(云云)。但救之殊置删繁等意注显也(云云)。又有难注撰号云。若简人者注何居上(云云)。救之云注在上者为生起于下故(云云)。又余记中注题撰号得意。作者非无者。注上题古人作四分律钞疏故。标名显别者。注下撰号也。是以音义指归云。此注古今多释。作者等者古来愿律师作。是非钞及诸疏(私云。愿师作是非钞三卷)标名显别者。赞主作钞周美不同于古人。故云显别。此句双赞人法(云云)此外其释义多。立题可矣。 记。中下两卷(云云)。中卷云。著述者多。立名标异。下卷云。注撰非少。立名标显(云云)。 记。名容相涉(云云)。可有祖师同名人。故别之以寺也。 记。京兆者即古长安城今之永兴军(云云)立此京名起。周代非字。汉代始名也。夏殷二代但云夏邑等。至周代以王城云京师。师字多义也。而至汉代改师字云京兆。其后相续。于今云尔也。即古长安城者。资持(中三上)云京辇即京兆符(王者都处诵之辇下文)故知京兆与长安城同处见。问。若尔者。何资持(中三)云左冯翊。右扶风。中京兆。共辅长安(文)。此文别处见。既三辅能辅长安所辅也。左别处见。然者如何耶。答。京兆郡总。长安城别。总别异故。云能辅云所辅无过欤。是以钞批云京者大也。只是大众聚住之处。故日京也。此是国中地名。谓在左冯翊郡。右边扶风郡。中央京兆郡。名为三辅也。以汉高祖都长安城。人民众多。秦地旷远。乃立三郡。一曰京兆。二扶风。三冯翊。以用辅助京师也。今长安县。属京兆三辅之中。由来有奇人异物。前后十二帝悉都长安故。秦都咸阳。随家始都。今之京城者是也(文)。长安城在京兆之内。亦京兆云天子所居也。是以简正记云。京兆者天子所都之处也(文)。已云。京者大也。兆者城也(文)。问。绍运图云。玄宗改长安为京兆(文)。准此京兆之名。玄宗时始立(南山迁化后四十年事也)。何标京兆乎。答兆之名始于汉世。至绍运图置府字时事也。是以简正记云。问。今云府字题中何无。答。央记云。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洲为河南府。开元十一年改并洲为大京京府。钞文是武德年中制故。不合有府字也(文)。会正云。唐玄宗开元置京兆府。至箫宗改为上郡(文)。爰知今记云京兆者即古长安城。彼京兆名古长安城故立京兆名。今记家时代彼京兆名永兴军。故云今之永兴军也。军者县郡军名地。军县狭也。言士庶之多(云云)。士庶名人也。 记。本所生地(云云)。有云。京兆者终生地。宗义寺所住地也。故标二也。问。初本终南苎麻兰若也。重修沁部山。何不标处乎。答。记有云长安城或云丹徙(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云。俗姓钱氏。湖洲长城人也(云云)。大宋传云。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安城人也(义苑会正同之已上)。 记。湖洲润洲(云云)皆在南地(云云)。京兆在北地也。 记。此谓祖宗之所出(云云)是斥上云长安等义也。彼钞主之祖火生处故。是以行状云。祖父是湖洲长城县人也。一云丹徒父名申仕陈朝。吏部尚书。大师即申之长子也(文)。 记。大师在京华生长(云云)。奇别传云。申随陈主入长安。遂为京兆人。大师在京华生长(文)。行状云。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四月八日而诞生(文)。钞崇义寺(云云)此寺调复之家也。夫亡后改其家成寺。故以王敕名崇义寺。根本为亡夫立寺也。简正记云。又准西京塔寺记云。此本隋朝延寿公于诠宅。唐武德二年高祖赐与桂阳。公主驸马赵慈景为宅。赵景已后公主舍宅为寺。以妻为夫造恩深义重敕名崇义。钞主七年(巳酉)住。九年入终南制作。今置本住名寺以标名。故云崇义也。寺者梵云僧伽蓝。此翻众园。五众所居之园也。今云寺者乃此方之号也。寺者司也。如国家九司名九寺。一太常(主礼乐窈广也)二光录(主御厨)三卫尉(主器械推幕也)四宗正(主里家披药九挨也)五大仆(主车驾监收等)六大理(主天下刑法)七鸿胪(主外国宾客)八司农(主仓肴解斗也)九太府(主贡贡献两市也)后汉腾兰到此。既是外国僧也。且今在鸿胪寺安下。后于雍门外别造僧坊。取驮经白马名。从鸿胪司分出故。云白马寺。即汉地寺之祖也。故今僧尼住处皆名为寺(文)。会正记云。唐武德七年高祖薨妻舍宅为寺。为夫故敕为崇义。武德七年高祖废除僧徒。散落诸师。大师与师徒七人同往崇义寺。至武德九年方入终南撰述故。所所住寺以标之(文)。问。重修如戒疏批。乃返沁部山。为择律师又出钞三卷。乃以前本更如润色(云云)。然沁部山者。终南异名也。崇义寺在京兆。何今出京兆崇义寺哉。答。实崇义寺在京兆。是以钞批云。崇义寺者是京中钞主初在此寺住也(文)。但此且初制时寺号。云京兆崇义寺欤。若尔者别传云。九年自崇义寺徙(丰德寺终南山也)伫麻兰若制行事三卷(云云)。何又初制(云云)有崇义寺哉。答。终功事虽在丰德寺。初在崇义寺故今置初寺号也。是以简正记等云。今取本住名寺以标名。故云崇义也(云云)。钞沙门释(云云)。如常沙门梵语具云沙门那。此翻云勤息勤三业息诸恶也。释释姓氏。增一阿含云。四河归海无复本名。四姓出家咸称释氏(文)。钞道宣(云云)行状云。大师讳道宣。字法遍。俗姓钱氏也。道宜可读。三论宗フキ道宜云人在之。为简彼也。彼三论宗道宣日本法隆寺法师也。今大师三生持律。第一生在齐朝。法名僧护。春秋百二十。第二生在梁朝。名僧祐律师。第三生即今南山律师也。隋开皇十六年诞生春秋七十僧腊五十二迁化感通十年。诏宗皇帝谥名澄照大师。塔号净光也。付此祖师讳号。西天不讳之欤。称佛菩萨名号故。唐土有称不称二。简正记云。若依俗礼讳之。然亦有开处。临文不讳。讳尽不讳。庙中不讳等。若准内教。过去诸师名字劝人称念。今须效之(文)。日本俗一向不读撰号为本。天神御制作文。押纸不读之也。若难字时上字何下字何可读之也。内道如简正记释可读之欤。 记。撰觚染翰(云云)。觚(古胡反礼器也)广韵云。䉉(方也本亦作觚)口义云。东坡诗云。当年特握几人在(回首田有)觚楞一梦中。注苏 𪈂滨义云。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不为之。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以有圭甬故。谓云觚。有云笔者非也(文)。 记。即改贞观故无所妨(云云)。问。今勘支干。贞观初亦则当武德十年。所以尔者。武德八(乙酉)同九年(丙戌)贞观元年(丁亥)是则武德十年改元见。今何故云九年改元哉。支干之相违如何。答。有一义云。改元虽有武德九年。未时分小短故。季代记中以正月一日为改元也(云云)此义大不审也。何既云改元依小时多时哉。实不得意事也。又义云今钞之批文。据立笔时戒疏之批据绝笔时。故无相违。今记释顺会正记意。且如是释。是以会正记云。贞观初年造钞三卷(下批文是武德九年以此年未改贞观故文)明是谬释也。不符合支堪故。爰知正改元当武德十年也。是以简正记云。武德十年正月一日改贞观(文)。符合文堪也。 记。远观化表(云云)。一义云。远观者。意乐广大也。化谓导表谓江表取处名也。又义云化者京都外。故云远观化表也。是以彼批具云。贞观四年远观化表。北游并晋。东达魏土。有砺律师当时峰岫。远依寻读。始得一月。遂即物故抚心之痛何可言之。乃返沁部山中为择律师。又出钞三卷等(文)。又义云(口决义)即南山观佛化。远行江表。遂出沁部山撰钞三卷(云云)。远观化表。远观化表(云云)。 记。沁部山(云云)终南之别峰也。 记。案目录中乃当贞观八年(云云)。撰集录(大智作)武德九年制。贞观四年重修。或云八年(文)。问。八年九年不同如何。答。记家撰集录云。或云八年。知是异说也。不可和会乎。或可远观化表等时。正当四年。重八年乎。钞批(一末)云。但出远观化表时。云贞观四年。都无重修事。知八年者即是方重修时也。又有一义云。四年者重修初八年者重修终也。故不相违。付之犹不审也。批文非功终。何云又出钞三卷。岂此非绝笔时哉。 记。注旧云六卷等(云云)。问。祖师内典录五云。律事删补律钞一部三卷。或六卷(文)。祖师在日正有六卷分明也。今何斥之哉。答。祖师在日非谓无六卷本。彼古记等全忌三卷经重修之间。如是多卷分之。得意唯云六卷十二卷等(云云)。故此斥之也。是以节古义云。增晖云。约纸墨以分开六卷成十二卷。又云。此云三卷。约初制时分。后至贞观年中。重修开为六卷。今为十二(集要义苑同之云云)是非见。 本云 于时康永三年(甲申)十一月十七日。于牟山药师寺僧坊记此卷毕。夫有律之身。受病患故。丛林之交众不任思。依之隐居山林。聊疗身心。虽然且为备愚钝之稽古。且为继佛法春命。不顾后见之嘲哢。任所及见闻记录之而已。 佛子照远(通二十三别三十二俗岁四十三) 于时应永三(丁酉)暮春下旬只书写之毕 资行钞(事钞上一之分第二卷也。自钞序始。至第一门开制往徴段)   钞。夫戒德难思(云云)。夫谓下笔发端之语也。是以简正记第三云。夫者。两解云。发语之端。如云窃闻恭闻等例。二云蕴深旨曰夫。谓此戒德难思是深旨也。令欲仰难故称曰夫(文)。戒德难思者。钞批(第二)云。然难思者。有其二义。一体难思。二相难思。言体难思者。秉白四教法。第三羯磨竟。一刹那顷发于无作之体。非色非心。万善初基三乘正因故。曰体难思。相难思者。以其从体起行。则假相而诠相同法界。亘尘沙境。一一境上发诸律仪。弥亘既宽。是相难思也。故善生经云。虚空大地草木众生。此四喻比量岂是心虑能及。故四难思。谓量同太虚。德周大地。此持戒体难思量也。亦得云约教明难思。德既众多矣。非心之所思。故曰戒德难思也(文)。简正记云。问。古今制作。虽弘圣教。恐有魔事。皆先归依三宝。请求加护。欲令其教久永流行。今钞何不归依而直叹戒德。答。多解。初云夫归依有二。一冥二显。今钞欲著述时。已冥心归依了。不更显归敬也。次搜玄云。钞宗四分律。律本之中云。稽首礼诸佛等。既安归敬。是以承律文。更不重述。或有释云。但随著述人怀。有无总得。今依顺正记云。夫归依者。三业伪体。如跪礼是身业归依。佛有天眼能见。发言赞叹是口业。佛有天耳遥闻。意中归依。佛有他心遥知。今钞既入文叹戒。乃是口业归命法身(文)。爰知今钞主依如是义道别不案也。冠超众象者。此两默俱违记释云。去声呼之。取高出义非召物体。既冠首得意此语字也。亦以轨导舟航。既两向为喻。初二句全不释喻。记亦云既超象外无物可比。此取冠超众象义。既戒冠超众象故。物无可喻云事也。若如两点即成喻。故知误之平声。特名物体故可成就喻。今去声故不可然也。冠超众象训之时。帝无难也。是以今一张反。记云。不能全似故云冠超。亦别篇下记云。叙意生起冠后十门文云云。加之钞批云。未着曰冠(平声)。着之在首曰冠(去声)。如衣未着曰衣(平声)。着竟曰衣(去声)。如冠着之在首。众衣必随之。喻戒能居上定慧必随后起。以戒为先故冠定慧及万善之首也(文)。简正记云。冠者束也。超者过越也。众者诸也。象者物象也。周礼云未在首曰冠(平声)在首曰冠(去声)。礼记云。男子二十四冠之。父母为立名而召体。朋友为作字以彰德。亦庄圆云冠。圆以像天能覆于万物。待鬓以为首饰。自后不改其制也。亦仪眼记云。冠者蝉冠古来皆戴之。谓蝉虫饮吸于露。而体清。今戴此冠。表男子有清恒之德。后制幙头用曩冠上。唐朝高祖赐巾用替其冠。迄今不改(文)。大钞记云。冠(灌音头上着时各灌)。众象谓三界内一切山河大地乃至一切色形象也(文)。有人云。冠象谓于天戴象于地(文)。业疏(三下)引刘子云。至如冠章甫衣缝掖。嘉肴溢目。芳音盈耳。一时之荣故不足尚也(文)。同记云。冠衣二字去呼(文)。已上诸释皆云声呼者。取冠戴之义也。今记云。束戴同之也。束戴者束发戴冠也。记取高出义。冠首时此高出义。名戒高出义也。 记。舟航(云云)依大小分之。小云舟。大云航也。简正记云。舟航者。字统云。单船曰舟。双船曰航。亦解渡水曰航。不渡水曰舟。舟是体航是用。今钞体用双彰也(文)。辙轨物楼柱。 记。乃至池等(云云)。婆娑云。亦名为池。群鸟所浴。亦名为镜。由戒净故无我象现。亦名璎珞。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亦戒名为头。能见苦谛诸色。乃至知色阴等法故。功德所依名为器也(云云)。 记。具列八喻(云云)。问。王子与王一子不同如何。答。事钞(中一)云。一者如王生子。为氏所敬。得戒护人生圣种中。后必成圣。如绍王位○四者如王一子爱惜绍位。得戒人因戒护故。必得成圣。理须爱惜。不得毁指(文)。同记云。前三喻戒体。后五并言爱惜。即喻戒行。四与初滥。前以王子直喻受体。后以父爱子乃喻随行(文)。锁辔勒良以举诸象。 记。辟支及佛(云云)。问。独觉不值佛。何受戒耶。答。指归云。明了论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皆行戒法。令声闻与佛理不在疑。独觉出无佛世。婆论中亦非僧摄。何得有戒。答。若准义钞中。问曰。独觉为有戒耶。解云。亦得虽出无佛世。缘于别等得脱。亦得别解脱也。若尔此戒佛出世有。既出无佛世。云何得有戒。答。别解脱有二。一在家诸戒。二出家别解脱二百五十是。婆论依在家言戒。故云非僧摄也。亦善见云。五戒十戒一切时有。乃至无佛出世辟支轮王等亦教。故独觉持戒。行毗尼理何疑。后堂记云。麟喻者是自受木叉戒。与佛同是自受戒也。若独觉即禀教修行得木叉无疑也。梵云辟支。此云独觉。具足呼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觉(文)。表无表章上云。一自然得。谓佛独觉尽智心位自然得之(文)。 记。常途如此(云云)。常以五戒十善导人天故云自然也。 记。若论上智(云云)。上智者圣道行也。 记。通被两机(云云)。利钝二机云两机也。 记。三宝舟航(云云)。同舟航之义可通四种三宝哉。答。尔也。但今佛法二宝并假僧弘之。释且依住持一边释欤。简正记云。谓今僧尼剃发染衣。受持禁戒入僧之位。即住持僧宝。又能书写十二分教。即住持法宝。亦能建立形像塔庙。即是住持佛宝。岂非住持三宝之舟航。亦地持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感。即是佛宝既成。已演四谛教。即是法宝度五比丘。即是僧宝。此则戒为化相三宝之舟航。又智论云。先持净戒。后证五分法身。是佛宝亦择灭无为是法宝。复得无学功德是僧宝。此则戒为理体三宝之舟航。已上三种三宝虽殊。皆用戒能运载。故曰寔(文)。私云。可局住持。记释见尔。 记。一体理体就理而论(云云)。问。一体实可理。理体三宝。戒疏一(上)云。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文)。此五分法身名事身。是以通真记云。法身性具曰理。五分修成曰事(文)。何况声闻学无学功德。全是有为修成功德。问。若尔者何云就理而论哉。答。付出缠破障之理。且佛僧二宝约能证分之。故行宗(一上)云。然此理宝亦即同体。但望佛僧证理边为别(文)。爰知云五分法身。亦云学无学功德。且约能证边。宝彼被证知。理名佛僧。法宝必不约佛宝边。灭谛涅槃之当体云法宝。约门时聊虽不同。论其体时。全一理之体也。是以戒疏云。理谓至理天真常住。还是心体(文)。问。若尔者取佛僧所证之理。云佛僧二宝。法宝相乱。法宝释佛僧能证法则所证故。加之佛果五分功德三宝中不摄可云哉。旁难思如何。答。 记。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云云)。问。化相之僧宝。其体如何局佛世哉。若云圣者灭后岂无圣哉。若指在世凡圣二位。云化相之僧宝。形云局据佛世。在世凡夫定住持僧宝。如何。答。在世七贤四圣凡圣。皆助如来化仪。化相僧宝故云局据佛世。其故者。归敬仪云。先智苦尽为僧宝(文)。通真记云。先智苦尽者。总收小乘贤圣五位。先智即是七方便人。苦尽者即四果人。证真断苦。不入恶道。贤圣虽殊。皆有所证(文)。亦虽圣者。灭后非助化仪。可名住持僧宝。设亦虽为在世。不入七贤四圣之位。薄地凡夫。非化仪门僧宝。亦可摄住持僧宝。依之通真记云。问。若取仪相有滥住持。答。凡圣分之。问。凡通佛世圣及来际。答。佛后之圣非凡相。佛世之凡是住持(文)。此凡夫者摄薄地凡夫欤。记住持一位。通被三时(云云)。戒疏(一上)云。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文)。在世栴檀木像等在之。故亦行宗(一上)云。问。文中单出本文者。佛世应有文籍哉。答。若约佛世本无文字。但诸圣士闻持而已。或可佛在世非无典籍。后结集者。偏缉成章义亦无妨(文)。爰知住持三宝可通三时也。 记。运载不绝故如舟焉(云云)。此偏约住持三宝。释舟航之义也。其故者一体约理故。必不依戒功。化相局佛世故。亦无运载不绝之义。唯住持通三时。亦依戒功运载不绝故。喻舟航也。寔植入道次第以。 记。正从后义(云云)。前义泛论之。正从后义者。正释文相也。 记。曲论来致(云云)。释相篇云。余经但泛明化蹄。通显因果事随理通。言无所寄。意寔深远。昏情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要(文)。至如上列住持等事。 钞。群籍于兹息唱(云云)。简正记云。群者众也。籍谓典籍。经论既多。故云群籍。息者休也。唱者说也(文)。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 记。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云云)。问。此依何教。定一千年哉。答。大悲经云。正像各千年。末法一万年(文)。杂阿含云。正法千年(文)。善见毗婆娑云。正法千年像法亦尔(文)。依此等文也。若引异说者。大集月藏分十云。过去诸佛正法七日灭。我正法住五百年。像法住千年(文)。摩耶经云。如来灭后正法五百年(文)。大论云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文)。贤劫经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文)。已上正法五百年说也。大乘三聚忏悔经云。正法像法各五百年(文)。此正像五百年之说也。补注七云。有人引青龙疏云。有教有行有证名为正法。正者证也。有教有行无证。名为像法。像者似也。无此三者。名为末法。末者微也(文)。 记。如来定在正法(云云)。问。凡取正像末三时事。诸师同自灭后取之。况戒疏灭后百年分出五部。释正法初百年其宗(云云)。同记云。正法千年。一百年时分出故云初百(文)。此等解释自灭后定正法勿论也。如何。答。付之有多料简。一义云(凝公和上)正法正自灭后虽取之。二月十五日以前正法初年数入。正入灭次日虽取之。云正法千年时取其一年。故云定在正法也。一义云。定在正法正法非正像末之正法。只在世无非法。故云正法也(云云)。此义不审也。既云如来定在正法。曰依通于正法。是配当三时见。 记。住法图赞(云云)。此祖师制作也 记。列二十五祖(云云)此入末田地云尔。若除之唯成二十四祖也。 记。十诵云得兰夷罪(云云)。出十诵五十一。兰即结大妄语方便故。谓虽云我是大师人不信。故只犯方便也。释相(妄戒)引伽论云。自称是佛天人师等偷兰(文)。同记云。犯兰有二。一世间一佛无第二故。二具足相好异世人。无人信受故(文)。问。若尔者设虽说事法何犯夷哉。人不可信故如何。答。说事法不云佛。成大妄戒也。谓云得彼佛所证四禅五根五力等功德等也。名云天人来供等。此名事法也。今云大师边兰也。人不可信故。说事法方夷也。是以云兰夷。 记。娑婆五浊(云云)。娑婆此翻堪忍。因恒愿取娑婆秽土教化众生故。娑婆者三千界总称也。问。若尔者。何亦举大千耶。答。别显地界广量也。 记。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百岁出(云云)。法苑珠林等意。通成住坏空名贤劫也。若慈恩劫章意。贤劫名局自住劫二十增减(云云)。惠心先德依立世经作颂曰。六万四万二万时。拘留那含迦叶劫。百岁释迦牟尼出(第九减劫中六四二万百岁时也)至第十五减劫中。九百九十四佛出乃后住劫欲终时。楼至如来方出兴(云云)。然俱舍光记云(论本第十一)释迦牟尼当住劫第一劫出世。于此劫中已有四佛出世。即拘留孙佛至释迦佛。若弥勒当第二住劫下生(文)。 记。三十成道(云云)。金刚般若疏(天台)若依光赞经。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文)。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惟元三昧经同也。梵网云。七岁出家。三十五成道(云云)。今三十成道天台等意也。法相宗菩提流支颂。彼云。七年作婴儿。八年化童种人。四依者钞批云。亦约荣疏解。四依大小乘相对辨者。一者如涅槃云。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即地别菩萨。以拟小乘七方便人。同为凡夫等真断惑。是故说为具烦恼性。为初依人也。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初地已上还菩萨。同在欲界。以拟小乘苦忍已上斯陀已还。此二果位入圣位。同未离欲界。是故令为第二依人也。或云。初地至七位也。然声闻以见谛为粗。思惟为细。菩萨以三界为粗。习气为细。今六地终心断三界结尽。犹如须陀洹断见谛尽也。七地始侵习气。如斯陀含侵思惟结也。以其粗细尽不尽同故。将初地至七地以拟二果也。阿那含人是名第三者。七地已上九地已还菩萨离分段身入深法位。以对小乘。阿含人已出欲界同为第三依。或从八地已上数之也。阿罗汉人是名第四者。十地菩萨学位已穷。得拟罗汉所作已辨为第四依也。此无学果正使已尽。习气未已。迦叶起舞。身子起嗔。难陀悦色。毕陵迦骂河神等皆是习气。然此但是烦恼余气之势分也。不能成菩萨。无有体性也。今正取人四依。明其人能弘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观。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教化众生(文)。 记。说三乘法度人无量(云云)。法华经(方便品偈)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得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文)。谓出秽土佛必说三乘法(云云)。三乘根性感佛出世故也。 钞。偏弘斯典(云云)。简正记。偏云颇。不平地也。弘为扬也。斯典。典谓教典。佛在日偏颇弘揭(文)。 记。必以威仪为主(云云)。谓持戒云威仪也。四十二章经云。二百五十威仪教法(文)。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文)。 记。大权影响但知祇奉(云云)。大权萨埵。影如随形。随佛随逐也。祇奉云承义也。如佛说都不杂余言。持律故云祇奉也。祇祇候祇也。安敢措词。 记。义疏云始于鹿苑等(云云)。义疏一卷文也。   记。随根制戒(云云)。问。二百五十戒。随三根可有轻重哉。答。于听教可有单三衣百一诸长等三根不同也。于二百五十制戒者。一化弟子。凡圣利钝一同无差别。六和随一戒和故。 钞。爰及四依遗风无替(云云)。简正记云。爰者尔雅シテ也。今借训及。今者于四依盖取相接之义也(文)。钞批云。爰由及也于也(文)。四依者有三传。律藏使大师遗风之教无有废替。故云爰及四依也。遗风者佛之教也。风有靡草。能教有除非之用。故曰遗风无替也(文)。简正记云。初人四依者。准涅槃经云。善男子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止。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家。具烦恼性。奉持禁戒。威仪具足。能为他人。分别宣说八大觉而初依(准此是外凡位也。八大觉即小欲寂静正念定精进曾愧正思惟是也)斯须二果为第二依。阿那含果为第三依。阿罗汉果为第四依。问。四依菩萨为约大乘。为约小乘。若是小乘不能弘持。若是大乘何故上来将小乘四果等配属。答。夫降三弘扬。摧邪显正。必是大权菩萨传演流通。若实声闻不能摄化。文虽举四果。且示相为言。如迦叶阿难当成佛位故。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若将大乘行位配之。即地前三十四心为初依。登地至七地为第二依。八九二地为第三依。十地已去为第四依。遗风无替者。遗余也。风教也。无者对有彰名。替者废也。问。所以将风训教者。答。如世风有美靡草能也(文)。会正云。涅槃曰有四种人。虽曰四果。实大菩萨故。第四依人。断诸烦恼。住第十地。智者曰涅槃四依义通圆别(文)。 记。注内凡为初依。初果为二依(云云)。问。依经初二果合为第二依见。即涅槃第六(四依品)云。是大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间依止。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家。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文)。同论云(取意云云)上帖示四依之像。下引涅槃论相违如何。本论可交也。同论云(取意)欢喜地为初依。二地(乃至)六地为第二依。七八地为第三依。九十为第四依(文)。通真记(中)云。住法圆赞引涅槃云。有人出世具烦恼缚。是名第一。即是内外二凡守戒定者。须斯二果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此则大小二乘合明行位故。经云第四依者。所谓如来(巳上彼文)。若大乘中住内人属三贤位名须陀洹。属第一依。初地见道名斯陀含。属第二依。二地至七是修道位。名阿那含。属第三依。八地至佛。名阿罗汉属第四依。人约能证。法据所证(巳上真文)(通)。钞批简正记等并如经文。加之济缘(三下)云。以内凡为初依。须斯二果为二依。那含为三依。罗汉为四依(文)。会正记云。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虽曰四果实大菩萨(文)。今此注并会正意。二三两果合为三依。违涅槃经如何。答。 记。此并大权示声闻像(云云)。问。菩萨化物随宜。如何示声闻像。答。智论意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加之付法藏二十四祖皆是声闻形也。既是为物师。爰以示现出家形也。 记。行四依(云云)。出律文之法。菩萨人四依文出涅槃经。 记。昔来但列二十四祖(云云)。古记云依遗风。唯限二十四祖得意。即会正云。今取迦叶等二十四师。是罗汉像故(文)。故今行之也。二十四祖者。文见名句。传法之者。 钞。录于像季(云云)。钞批云。逮曰及也。像者似也。季者末也。有云正法纯真像但相似故言像法(文)。简正云通明佛法。总有三时。一正法时有一千年。正者圣也。具有教理行果四法。即真如之体。凡圣所依。从兹流出十二分教。皆有所诠之行。依教修行必获果证。与佛在日。剩不别故云正法也。二像法时。亦有一千年。但有上三。少有果证似像于正故。云像法也。三末法时有一万年。去圣时迳。众生无智。有教典不肯修行。圣于正像将为斯果。但有上二全无行果。故云末法。亦于第二像法一千年中。前五百犹有果证。后五百年但有上三。今钞制作去佛灭后已一千五百七十四年。即像法之末。故云像季也(文)。 记。正法像法益多乖诤。五部二十部等异见也。 记。亘相投毁(云云)。感通传云。此方僧胜于大小乘。曾无二见。悉皆奉之。西土不尔。诸小乘人。获大乘经。则投火中。小僧皆卖于北狄。耆者夺其命根。不可言述。 记。及空有两宗(云云)。一义云。护法清辨空有异论之。则真光佛地论云。菩萨藏千岁以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论。千岁以后乃兴空有二执异论(文)。一义云假实二宗也。小乘灭后百年。则成分破也。 记。隋唐已前五部未分(云云)。五部虽传。未分五部不同宗义。智首时初造五部枢分钞分别之也。问。若尔者五部不分。假实不判。依何云各尚己宗哉。答。枢分钞以前虽不分五部宗旨之界畔。五部差别自本在之。故各各随已见尚已宗也。枢分钞已后宗旨各别。何必被乖诤哉。未判假实故。云多乖诤也。是此非彼。 记。一千五百余年(云云)。简正记云。今钞制作去佛灭后已一千五百七十四年(文)。故云余年也。钞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云云)。简正记云。形者成也。凡是论者皆胸忆所成。多不据典释。又解云。比丘所行。名为形事。今非法自立不是比丘所事。故曰不形事(文)。相攻图胜负。 记。震是梵言之省略(云云)。天竺呼汉土云震旦。今云震故言者略也。亦云师那国也。标所以。昙延宏标。 记。如世州群(云云)。州州ナレノモ。通名江山川泽。彼土多有此类。如云河州河中州泽州大山州江州泸川军等。军者亦州也。 记注。旧云国岭两标。震是此方。岭即葱岭非也(云云)。古记意。岭流砂葱岭之岭得意故斥之也。即会正云。国岭两岭(云云)。简正记云。震者国名。岭者山号。梵云震旦。或云真丹·栴丹·指那·指难。皆梵音轻重。此总翻为汉地。若依婆娑论。二音一云指那。此云闻物国(谓此国多出异物。为诸国之所闻也。或作天字者。或云武国。恐非也)即赞叹之词。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国。即毁呰之词也。亦西域记云。摩诃指那。此云大汉国。今言震者。是略梵也。节古记皆云震是东震。以西国望此为震宫。旦谓朝旦。以日初出照于东隅其如丹。亦云真丹等。此非故也。盖为震声。与此方震宫音同。既未翻名不合。就梵音释义也。岭者葱岭以岭多葱故。所以岭国双标者。为简滥也(文)。钞批亦同之也。古义云。集要增晖义苑同之也。但大钞记云。震岭者谓此间也(文)。顺今记也。   记。传教者弘通之人(云云)。会正记云。传教者即传经律论等也(文)。 钞。拔萃出类智术而已(云云)。□至训而已。与今不同也。 记。草之出丛曰拔萃(云云)。简正记云。拔谓迥拔。萃(病醉反)者聚集也。穴草聚生曰萃。中有一茎。迥出于上。故云拔萃。出类者人也。出者超也。类者流类。人聚曰类。众人之中一人智德过于众者。故云出类(文)。有云拔此可读イシト也。 记注。语出孟子有若叹孔子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已来未有盛如孔子也(云云)。师云。可读孟子也。本书可读孟子。如孝经论语等。圣教可读孟子。如孝经论语等也。胸襟英敏者利根人也。 钞。欲明扬显行仪匡摄像教○树○表者(云云)。钞批云。此欲明二字冠下数句(文)。盖言不能详评故也。 记。以像末之教不显行仪安能久住(云云)。像末之教言。释本书像教也。钞批云言像教者。教流像法(文)。正其讹驳。摄谓持之久永。 钞。垂彝范训末学(云云)。钞批云。彝者字有多义。亦祭器名也。亦曰常也。见尔雅。说文云。彝宗庙器也。非今用。范尔雅云。范由法也。谓指式法则也。通俗文云。规模曰范即是其义也。亦云。竹作曰范。木作曰模○谓将常所行之法流布后进(文)。 钞。纽既绝之玄纲。树已颠之大表(云云)。指归云。纽女久反结也(云云)。钞批云。玄者深妙义也。亦玄者黑色也。远之如天远苍苍不可辨于其色曰玄天也○树已颠之大表者。此明世中萃表表刹等标记。所处有所表彰。如津济之处竖其大表。若人迷途失济。使人远望此表。知其方所。若能标之表忽倒。则迷所标之处也。忽有一人。能更竖兹表者。还令得知津途方所。昔以戒法无。既事同表倒。今更有人。能传律藏。使三宝隆安。是树已颠之表也(文)。 钞。可得评而(云云)。祖师已前诸师皆云不得评之意也。讹岂非凭虚易以形声。轨事难为露洁者矣。故曰难为以即用也。形构其相状。犹言显白。无教照□欤易○故难。 记。有解(云云)。此指归文也。即彼指归云。凡言凭虚。不同托空之虚。此盖是定慧之教文义通之。虚非是虚妄之虚也。故羯磨疏云。知心虚通也。亦云虚通无洁。亦云高谈虚论也。义有余。轻重仪云。道在虚通等钞意若经论之教(云云)。若此表戒律宗(云云)。 记。彼引僧传僧休法师(云云)。彼僧传云慧林法师。即续高僧传十五(义解)云。释慧休大小诸藏并统开键。准有律师部未遑精闻。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案读即了未劳师授。曾披一卷。持犯茫然。方悔先义。更弘神府。乃负律提瓶。从洪律师听采四分。一经讲肆三十余遍。日渐其致。终未极言。顾诸学徒曰。余听涉多矣。至于经论一遍入神。今听律部。逾增逾暗。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文)。爰知传文云慧休。然而记云僧休未明勘也。予听涉多哉。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 记。听洪律师讲四分律。洪律师道洪律师事也。战国策云。画鬼魅者易为巧。图犬马者难为巧。淄洲记注即以此对未知何出(云云)。指归如是释。记家未知何出也。钞前修托于律藏指事披文而用之(云云)。钞批云。事谓衣药钵等事也。如持衣加药当部缺之。应取他部。岂得手持而已。前代有师不闲通塞。真信律文云。有无不取他部。故曰披文而用之也(文)。   钞。则在文信于实录(云云)。钞批云。大律藏中明其持犯行相。是实录也。但行事之人不解。去取即有滥不(文)。今家则用之义决通。如下所标律文未了是也。 钞。而寄缘良有繁滥(云云)。问。所言繁滥者。为题目繁滥。将不尔欤。若云不尔者。既云繁滥。何为异哉。记所出各差五德等。似依正文。何不局滥。若依之云尔者。前释题目不以此为据。知是非所删繁义云事如何。答。一义云。异题目所删繁滥欤。其故各差五德。二十八人不足数等非浮言繁恶事故也。但今云繁滥事。律文且五人自恣之时一人各差五德。六人已上不妨并差。然而古师不得律意。不论多少可各差得意也。今一度可差也。若两度差之事诚繁之重滥正义故云滥也。此边且云良有繁滥也。一义云。广滥之中滥也。记云故有繁滥故。问。差尔者何上记云若依序文正存前意。亦夏竟解界上释出繁广中。今何出繁滥哉。答。先序文正存前意。御难付之有傍正。如上记约正云也。今云繁滥。望傍云也。次御难于此亦有两边异。以有多说繁广出之。此文岂非相滥故。亦出此繁滥。自本于夏中结夏具两边故。是以口义云。问。良有繁滥者。与前记之所立何异。若云同者。何以前文繁滥列相与此异不相同。答。虽前后列相不同无非混乱正教。从古以来。滥相万差。前后两出出异。以显滥相之广(云云)。亦夏竟解界在前繁广中引之。今亦在此。口义会之云。对事相亦滥亦广故。两段无在。若尔何故立一繁广。即兼收繁滥耶。答。钞文前后两出。意使收相分晓。繁滥只收混乱圣教之事。繁广更收精详臆说之言(文)。 记注。如依律羯磨各差五德(云云)。律文羯磨且五人僧时故。各各亘差五德。故羯磨中唯牒一名也。六人已上不遮并差五德也。即自恣篇云。所以差二人者。四分文不了(私云。唯牒一名故也)十诵僧祇并差二人(文)。同记云。本宗但令差人。及羯磨中唯牒一名故云不了。次示三律并差二人(文)。爰知僧数不满故两度差之。律文云各差也。差僧数满同时可差之。而古师不得律意。不论多少可各差得意非也。 记注。有覆不开忏重(云云)。钞(中四之三十三)云。四分云。若比丘及尼犯波罗夷已。都无藏心。令如法忏悔。诸师废立亘有是非。今括其接诱。理无滞结。但使覆与不覆。临乞时都无覆者尽形学悔(文)。同记云。诸下示古今两判。初指古非。古释都无覆者。谓从犯已后曾无一念覆心。方开有则不开○十诵中初明开忏。如法□者即悔心也。 记注。夏竟解界(云云)。安居篇云。人解有言破夏者。以佛令夏竟解结也。此妄引圣言。律云安居竟应解界结界者。为诸界同受功德衣也。各舍通结同受共解别结(文)。 记注。二十八人不足数(云云)。二十八人本部不足数也。十诵十二人。他论三人。僧祇九人。亦十诵三人。今解本部他部取合六十余人不足数也。 记注。四人舍堕(云云)。古师四分不能四人作法。除三法(受戒自恣出罪)此之内舍堕忏不入之故。知舍堕四人谓可得作之。然而今师意当律无文。以僧祇正定是五人法。仍可用之(为言)。是以钞(中四)云。问。四人单白得受忏不。答。前已明之。并须五人已上方行羯磨。四人若作但得对首(文)。加以学非精博研味尤寡讨论。言具任意。 记注。如手持衣药(云云)。下十门第四门云。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如持衣说药之例不无止但手持而已)。 记。或引类例(云云)。问。类例与流类不同如何。答。今注意。类例异事例之。其例不当。流类依同事取彼部用此部。其取舍不尽理也。记注如上小界立相。引僧祇舍衣界一寻(文)。三小界本不立相。齐僧坐处为界限也。然古师谓自恣说戒可尔。若受戒时。出众问难。入众正受。必在界中须立相。如熨斗柄。是中问难。是故引僧祇舍衣界为例也。舍衣界舍堕忏悔时界也。即僧祇第八卷见。比丘犯长求忏。以大界难集或恐劳僧故出界忏。若有戒场。即至戒场。若无戒场者。出界外结界云。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中作羯磨等得意故。今师付之云取类乖矣。受戒小界不可立相。本结小界恐恶比丘诃故也。若身外开界容入诃故。但问难出界外问无过也。谓●如此连坐开一方隙。容一人往来也。若至乞受时。半身入界无过也。是以结界篇云。比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立院限。说戒直坐。自恣圆坐。此二无有外相○若准僧祇。彼文云欲舍衣者。至界外无戒场者结小界。文云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中作羯磨(文)。 记注。无衣钵得戒以破戒和尚四句(云云)。受戒篇云。四分云。若无衣钵。不名受戒。若借衣钵应与价直(文)。亦云昔人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者。则不得戒。不知者得(文)。行宗记具出彼句云。一不知借衣非法。二不知不可借受。三不知虽受不得。四俱知之(文)。今无与借义类同故言无也。 记注。如用僧祇加衣法(云云)。四分无加衣词句故。古师依僧祇词句受持之故斥之也。是以二衣篇云。昔有人依僧祇法者。彼护衣与四分不同(僧祇一夜通会四分准明相)。今依十诵(以受持之相类故)。 记注。及用解大界解小界羯磨(云云)。结界篇云。旧羯磨中用大界法解之。唯称大小为别。今不同之。戒场不许说戒。何得牒解(文)。同记云。旧下引古。疏指光师。昙谛本亦然。今下点非。由前大界牒二同解立场本非说恣复非住处。所以前结不牒。后解何得称之。疏中又出他师用三小解。破云三小无相。一席作法。如何类之(文)。问。解小界亦何故不相应场法。答。如资持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是正律文也。钞但云解三小界。同前结法也。文)。 钞。致令辨折衅戾轻重倍分众网维持同异区别。 记。衅戾皆目于罪(云云)。指归云。衅许勤反。瑕也○戾罪也(文)。钞批云。衅者罪也。重罪曰衅。轻罪曰戾。戾亦曲戾也。今直取其罪义○亦衅者血祭也。有人作逆。斩首取血。祭坟陵七广。名为血祭。亦云生刑取血。涂于鼓面名为衅也。此衅正是逆义。可世人之衅逆。即斯义也(文)。 记。展转增多(云云)。有师云轻。有师云重。有师还亦云轻。如是展转增多也。 记。各据一见故曰倍分(云云)。谓佛判轻重。其上亦判轻重。故云倍分也。简正记云。重罪之衅。轻罪之衅。轻重戾。轻翻成重。重翻成轻。故云倍分(文)。 记注。僧物得重(云云)。彼僻执本律房舍揵度中暂碍僧用故结兰。一向谓盗常住物者。非重。尚重谓或有盗者。便即夺取可无过。意谓律中不许夺财物者。由成重故。既不成重。夺则无过。是以释相篇云。四分云。四方僧物若僧乃至一人不应卖。不应入己。皆犯偷兰。因师有人言。若盗僧物云不成盗。便即夺所。此未见诸部明文。若夺成重。四分暂碍僧用故结轻。若永入已同善见断重。五分盗心负僧物。直五钱犯夷。一钱已上犯兰(文)。 记注。无知犯提例判为吉(云云)。古师无知之罪吉得意。今师准不摄耳听。戒释相篇云○(本律篇十八在之)说戒时不善用意思惟一心听法。无知故重与波逸提(云云)。一向无知定判得提也。是以持犯篇云。问。此不学无知二罪是何。答。有人言并是吉罗。今解言。不学吉罗。无知有二。若全根本无知得重故。律云。重增无知波逸提。若疑者得轻。是吉罗也(文)。问。于疑判吉依理乎据文耶。答。钞不引别文证。而记释由云。疑犹涉解。故罪轻降(云云)。 记注。盗畜物犯吉而断犯夷(云云)。望本主云重。望畜云吉也。是以释相云。盗畜生物。四分无文。有人断同大重者。律鼠盗胡桃积成大聚。比丘盗之。疑豫未决。望人由是本主。故还就人结重。余如他部。十诵取虎残犯吉。由不断望故。狮子残不犯。萨婆多云。一切鸟兽食取者吉罗(文)。 记注。贸新衣得吉(云云)。律中以舍堕物货新衣。一舍一吉(云云)。古师是思犯提。今义贸吉本罪提也。是以释相篇云。律亦立。若舍堕衣不舍更贸余衣。一尼萨耆一突吉罗也。昔以财去畜心染犯。论中不尔。多云若先应量舍堕物即作应量不应量衣。此衣尽舍作提忏。若先不应量舍堕物作前二衣并舍作吉忏。二若先应量舍堕物更贸得衣财。即作二衣。不忏悔先提罪。若不应量贸得二衣不舍。已入净故。忏先突吉罗。上律结萨耆。者谓前衣堕罪。一吉者不忏辄贸违佛语故(文)。 记。如僧网治罚说戒自恣受日忏罪诸余众务一方行化(云云)。僧网治罚如前繁滥中。说戒。说戒篇云。有云前加一白。未受具者出等。四分说戒不得妄驱沙弥等。自恣如前令差五德。受日如繁广繁滥中。忏罪如有覆不开忏重文也。 钞。自非统教意之废兴考诸说之虚实(云云)。钞批云。自非二字冠下二句也。言自非博解教之有兴何能遗通累等也。言废兴者如结净地。十诵则废先有须解。先无不应结。四分令结免内宿内煮。文云边方静处结之。此是兴也。如歌声说戒。五分废四分兴也。亦如鱼肉为正食。律则兴涅槃则废。令若转识方能了。斯兴废之意也○考诸说之虚实者。考由定也。谓考定诸部经律意虚实也。诸谓不一之名。即五部文也。亦云三藏教中。有虚有实。如鱼肉为正食。经禁律开。约教而论始则为虚。终则为实。饭麨等始终不禁。但称实也。胜云诸说者谓诸家之作。亦须考霰。与教相应是实。与教不相应是虚。如僧祇明聚落界七树七间。有师云。七间难事三小界有立标相。此并是诸说虚实也(文)。此说意今后师义相当也。亦评量诸师释说多异故。方堪此任。孰能辟重疑。遣通累。括部执。诠行相者与。 记。展转生疑(云云)。非谓于疑亦生疑。于执生疑故云重疑也。如执夏中不得解界人已生疑者。此疑指古师执云疑也。但钞批等意聊不同也。即彼记云前代怀疑。今亦致惑。故曰重疑。亦云师疑弟子疑。其来既久。今悉为开。故云辟重疑也(文)。 记。大论疑者(云云)。此点意指疑当体也。亦点云大论疑者(云云)。此名人云疑者。此疑事既不分明故。疑任运滋广。故云重疑意也。 记。夏末受日(云云)。七月九日受日出界人。十五日限满明相出竟法失故。今师十五日不归界失夏。古师云成夏。问。正义意判破夏。其理如何。答。业疏安居篇(四下十八左)云。问答云七月十五日须及夜分还返本界。如律所制。及七日还。令现明相乃在界外。绝此分齐故说破也。即彼疏亦问曰。今有七月九日受七日法出界不还夏成以不。答。破也。何以知然。夏有后开。无前开也(文)。问。若尔者十诵受夜不可破哉。答。疏亦云。十诵亦及七夜返还同四分。何有异耶。明相若出不及夜也。济缘释云。十诵受夜亦约十五夜分还界。不还破夏等(文)。   记。七日药开无内宿(云云)。四药篇云准此唯开三罪。七日不合同宿(文)。同记云。注文破古。疏云。古师云。七日加法开内宿煮。此无文也。 记。令夺取(云云)。钞中一云。因即有人言。若盗僧物云不戒盗。便即夺取。此未见诸部明文。若夺成重(文)。足使人疑故。须统括考校异同斟量取舍。 记。与字平呼(云云)。诸记作欤字释之。大钞记云。若论矣字着一句之下。若论与字五六句及五六行下方着。欤字总结也(文)。指归云。欤字音予(文)。简正记云。者欤两字送句词(文)。 记注。此四句二事。古作四义释者非(云云)。增晖会正记意也。节古义云。增晖云孰能等者下有四句。孰者谁也。能者解也。谓若非前来二种人。谁解作下四般事。将此四两字贯四句之上。且第一孰能辟重疑。辟者开辟。发辟。重者二也。疑谓不决。于一事上二意不决。谓之重疑。能诠所诠皆有重疑(文)。会正云辨折四种之非。必不能辟重疑遣通累括部执诠行相。四事也。今欲作此四者。要须是统教意之废兴等(云云)。乃至非此人其谁能开重叠疑来表三行事相者与(文)。常恨所流止论。要抄。如第十门具列者是。 钞。止论文疏废立(云云)。钞批云。谓斥古师章疏中多明废立之义。如相州律师疏中有废昔义。有辨正义是也。破昔非者曰废。显今是者名立。故曰废立(云云)。 记。撰疏者但相废立(云云)。疏立门释。故多废立。钞撮要包含故但不立门。至问答也。 钞。问答要钞(云云)。钞批云。前代诸师所述章疏多有假设宾主问答来往。大成非要。如问善来上法发戒在何时中。此并当今甚为闲耳。言要抄者。谓用此问答。以为要抄。传写于后也(文)。 钞。至于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无一本(云云)。无一本者。约一部全优。若至少少要。当不无其文。故下记文云。欲得全优未之有也(文)。 记。行事训蒙(云云)。蒙即来蒙故也。钞批云。如易云童蒙来求我。非求我童蒙是也(文)。 记。准下撰述一十六师(云云)。下第十门列古师。虽有十八九人。撰疏钞。今疏中列一十六人。记加灵祐疏五卷故云一十六人也。但简正记那不同欤。彼记云。若据疏钞从昔已前但有一十四本。今云百本中无一本者。且约大盖之言。文家属对如云西土有千部论师此方有百本疏主之例(文)。 钞。时有锐怀行事(云云)。会正记云。博雅云。锐利也。言智利情怀之人(文)。简正记。锐利也听也。怀者情怀也(文)。 记。上标人法(云云)。锐怀行事者人也。文在义集者法也。 钞或复多列游辞而逗机未足。 记。光本多以义求(云云)。济缘(一上)云。即用论本。但加义注(文)。 记。愿本广引缘据(云云)。同记云。谓据律缘起(文)。已上记家推量释欤。此两本并已故闲缓乐从尚简。 钞。成相莫宣(云云)不列羯磨十缘等。故依之用不辨前事也。 记。增减繁略(云云)。问。以此四字可配四本羯磨疏哉。答。勘彼记文不尔。彼云增则成繁。减则成略。亦可增减约法。繁略在文。亘见得失者。言未全是也(文)。 记注。昔来所释等(云云)。非谓此业疏文。但是消此别行钞文。古记斥之也(通前疏钞及以义集)䂷。 钞。领会者非精练莫悉(云云)。一义云。领谓理也。文选第八子期思旧赋云。托运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翰曰。领理。会合也。言康之刑是运过会合。当修之秋索琴而弹。是寄命于分寸之阴耳)。领(玉云。良郢切。诗传云。颈也。周礼注。犹理也)。一义云。如会衣颈。假令如取裘大领。喻取法门大纲也。故可训会领也。是以文句序曰。冀后诸学者。晓其元意。寻领索裳。担金弃砾。说真实法。非虚妄人(文)。辅行序云。领会之宾十无一二(文)。止观第四云。夫违亲离师本求要道。更结三州。还放五群意欲何之倒裳索(文)领揽火求水非所应也(文)。 钞。余因听辨之暇(云云)。有儒书云。余者人未书也。谓卑下词也(云云)。简正记云。余者我也。或约字说。人下安未自论意也(文)。指归云。余(尔雅曰。训我也有说。人下安未。钞主谦词。是人之未也。取笑之甚。字体从人未也。非未字。思之。文)。 记。文章驳杂之貌(云云)。驳马首尾黑身白也。搜玄记云。驳者说文云。六驳兽形如马。头有一角。食虎豹。身有六般色。故从色立名(文)。 记注。孔子在陈思鲁。乃云。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云云)。孔子本鲁国人也。后在陈国。思本鲁国。即云吾鲁国党小子成章义也。简正记云。儒书云。夫子在鲁。鲁人不敬过卫。卫人恶(音污)乃削迹亦过宋。恶之伐树。后游陈至彼亦绝根。如是跉跗七十余国。在陈既被绝根。却思归鲁无由得去。遂假拖事端也。故书云归欤(云云)。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矣。所言归欤者。谓归去也。吾我也。党者乡党也。小子者呼诸弟子也(文)。狂简者狂至物言过也。简未言显理事也。不取中物。云狂简也。此出彼公治第五章也。有云狂简误也。 记注。论语云为命裨谌草创之等(云云)。此在宪问第十四章也。孔子为命裨谌人书成之。此人孔子四人贤人弟子内第一弟子也。 记。不事虬文(云云)。文钞(下四)云。龙身有文彩者谓之虬(文)。 记注。有科此为删四分繁(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云。二正明体用。先明钞体。言斐然至舒者一部之文。以删补为体。今此两句正辨删补。先按本宗也。斐然者○直笔者不事文笔也。舒者舒张○谓于四分律中。除四繁之文外诸的当之文。先直笔引于三十篇内。故下引云四分云律云文云等。此属删繁也。二明补阙者。谓依四分行事未周。须引他文。以补故次明也。于中分二。初异部众经(亦明律经对)。二西土圣贤此德对(亦名论记对)。言包异部至随说即律经也。及西土贤圣所遗等(云云)。乃至以此四句收下篇中补阙之教皆尽(文)。包括所遗囊包。 记。布萨仪(云云)。普照道安所撰也。 记。高僧传者梁高僧传也。 记。遗编杂集(云云)诸师疏钞等也。 记。攒聚成宗(云云)成今南山宗也。 钞。先德文纪(云云)。简正记云。文纪即不是古人章疏。但不正解经律者总号为纪录也。如下所引普照道安二大师出家布萨仪。道契禅师凡圣行集。梁武帝出要律仪等(文上)。搜驳穷核。 记注。十诵持衣加药(云云)。持衣者二衣篇云。四分但云受持。若疑舍已更受。有而不受吉。而无说文。今依十诵。以受持相类故(文)。加药者。问钞四药篇状时药口法段云。诸部令加不出其文。今者义立也(文)。同记云诸律无文。有事故须义立(文)。余二药无示所出。如何云十诵持衣加药哉。答。披注羯磨云。律本无口受法。准十诵及论制令口受(文)。业疏第四上释此经文无指证文。但次上文云。正加受用十诵。四分诸受文皆缺(文)。今付之按彼律只无非时法。余悉有哉。将但有制作加口法文。无正词句哉。如何。答。勘之未得受文。能能可勘彼律正文。但四分于四药显手受无开口文。其旨见注羯磨。十诵云加口受故。且云十诵持衣加药等欤。问。本部一向无开口受文。今何与本部同故搜哉。答。勘本律。药犍度云。毕钵拆盐等尽形应服。亦因吐下药物汁令饮之。亦列八种浆。古仙饮许之。亦秋月比丘病。听五种七日药。如长药戒出。此等药已听七日尽形之时分。故云同也。凡于同有二。文同义同。今者义同边也。 记注。诸部不足数人(云云)。足数篇中四句。初句十诵十一人。论三人僧祇九人。二三两句十诵三人。业疏云。诸部通会共成一宗。则六十许人。故须大观众部。通照是非。义类显然。不碍不用(文)。问。对四分。他部不足数人共无之。何以此等云本部他部同哉。答。一义云。此义同边也。本部四满句出二十八人。而舍戒中中边不解不成舍(文)。是亦不足数也。故二十八人外。犹有不足数。故是与诸部同也。是即义同边也。 记注。婆论三衣局量(云云)二衣篇云。三衣长五肘广三肘。若极大者长六肘广三肘半。若极小者长四肘广二肘半。并如法。若过若灭成受持。以可截续故(文)。问。此以何为同哉。答。一义云。本部中出五条量。二肘四肘也。七条大衣三肘五肘也。而下衣二肘四肘是不同也。彼云广二肘半。故余二衣三肘五肘故。与婆论同也。 记注。五分通量(云云)。二衣篇云。五分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身(云云)。五分量不必依肘(文)。亦本律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云云)。此同五分通量也。 记注。母论转欲(云云)。转欲缘起并词句。本律第三十六云。我与众多比丘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文)。然得齐七反在母论也。是以受欲篇云。上明自说。今言兼他者。谓受欲已。更忽缘碍。欲转与他。毗尼母云。得齐七反。 记注。鱼肉正食小教咸尔(云云)。四药篇云。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此是废教涅槃云。从今日后不听弟子食鱼肉。观察如子肉想(文)。 记注。在众自说欲(云云)。四分一向屏处说故异也。是以受欲篇云。若自有缘事欲说付僧者。当自来僧中说与等。四分无文僧祇云。病比丘与此房比丘欲不受之。即自入僧中。上座前说佛言善作如法(文)。 记注。五分通结净地(云云)。四药篇云。五分诸比丘欲羯磨。一房一角。半房半角。中庭或通结坊内作净地并听(文)。 记注。诸部自然界量(云云)。四种六相量皆出他部故。谓可分别村量取十诵也。不可分村六十三步量取僧祇。无难兰若一拘卢舍者。诸部言之也。付之取量或杂宝藏经云。五里或多论二里也。有难练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量出善见。道行界卢舍出多论也。水界十三步量出五分故也。 记注。母论略说戒(云云)。问。本律中亦有十五种略说戒。尔者与本宗同也。何云异哉。答。实望听许略说事。虽同然至其作法全别相也。谓本律云。有五种说戒。一说序也。余者应言常闻。二至四事。三至三十。四二不足五广说(已上如是列三五故。合十五种也。然此中皆四略一广也。故实十二为略说。是律增一文也。资持上四等引之)。然母论略说相注羯磨中引云。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僧常闻。乃至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等(文)。注云律中具有三五略说。随缘远近。文非明了。今依毗尼母论(文)说戒篇云。说前方便如广说法。至序竟问清净已乃至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一一各题通结。七灭诤下如法广说至末文也。四分文中不了。但言余者僧常闻。今准毗尼母论说也。同记问云。今明略法为依何出答文中缓则为广三十九十。及后卒难说序已略并依本宗。不说序略准注羯磨。乃依僧祇。中间各题通结自出母论等(文)。爰知其相不同故。今相对云异也。 记注。僧祇三遍说欲(云云)。受欲篇云。僧祇三说成就。今约四分。但一说成者。皆无结略文。三说成法方云。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文)。 记注。不立势分(云云)。问。诸部皆不立势分。所以尔者。释相云此十五种自然界四分加于势分。诸部并无势分文。尔者何云僧祇哉。答。诸部同虽不立势分。释相离衣戒云明势分殊引僧祇不立势分相明故也。 记注。群部不开净地(云云)。四药篇云四分因饿死比丘故。听在伽蓝内边坊静处结作(文)。钞中明群部不开之意。是以业疏云。僧祇云。院内粪汁流巷人呵因制不许。十诵初听。白二结地已。外道讥言。秃居士舍食库食厨白衣无别。因令僧坊外在露地乞多食少。因制不作净地作者吉罗。先结舍之(文)。今云群部。且指僧祇十诵欤。是以别行篇记云。后明制断。僧祇亦然。四五二律随机开结(文)。 记注。增加羯磨(云云)。诸部别行篇云。四分羯磨加减不成。圣印一定。僧祇十诵。加得成就。应草白白二。白四弥善。减则不成(文)。 记。次就他部自明同异(云云)。问。前何不同哉。答。前约本宗他部。相对作四句也。此他部与他部相对作四句故不同。 记注。五分僧祇于上座前一一说欲(云云)。受欲篇云。五分僧祇明文。会在上座前称名字说。意亦可见。若有多人说欲。须一一前后说。不可齐说(文)。 记。他部同故搜者(云云)谓出多说并取之义也。 记注。善见三衣内穿失法(云云)。二衣篇云。善见诸受持衣。虽被穿破不失法。若上二衣广边八指。长边一磔手。内穿不失。余处穿如小指失。多论但缘断则失(文)。 记注。杂宝藏但卢舍(云云)。集僧篇云。多论比丘行拘卢舍界。不明大小。此论解十诵律文云。六百步为拘卢舍。亦兰若者新宝藏翻为五里。相传用之为定(文)。 记注。僧祇事讫(云云)。问。两师意可用僧祇事讫受日哉。若云用者。今句中入之若云不用者。处处解释破僧可行见。两方难思如何耶。答。一义云。许事讫见事钞等文欤。尔者钞犹循古疏正述正义故。以后废前。记且随钞意释之。以三藏圣教岂论短滥。 记注。昔云补阙误(云云)。增晖云。搜驳至通意者。结上删补意。言搜驳同意者。搜谓取其同见补阙。驳谓除其异见删繁。于此搜驳之时。尽曾研穷考窍。故云普皆。此两句总说删补意也。向下各有两句说之。长见下二句此结补阙也。滥述下二句此结删繁也(指归义苑会正并同之)。简正记云。已上四段都引一百七十本教文。皆补阙涉也。 记。忌成及界(云云)。安居篇云。忌成及界人云唯得前后二日。中间二十九日不得用。以初二法容预而作故。月一日结之。后二曲开。畏失前后故局一日。中间之日已不及前。何畏失后故不开也○并非圣言以意用也(文)。于此两事古今义亦不同也。先忌成事不简旧容。有本要者必也(为言)。次不开中安居者。正义意不简三时皆许之也。 记。布萨仪中唱未受具人(云云)。说戒篇云。有云前加一白。末受具者出等四分说戒。不得妄驱沙弥。以戒本说戒人自唱令出。若依僧祇三律。维那在前唱出。故彼戒本云。说戒者言未受戒者已出等(文)。同记云。三律者五十并同故。既唱己出。故知先遣(文)。问。当时唱之如何。答。唱白人论唱之也。外有清净大沙门人。次唱未受具戒者出等也。此有二过。一沙弥索欲问和之时出之。背之过也。二不清浮让序三门。故亦背戒本过也。是故斥之也。 记。礼敬提衣角之类(云云)。沙弥篇云。出要律仪云捉师衣角者。出在人情。末世流变(文)。 记。如结界篇重明集僧。又羯磨篇(云云)。问。何先后列之哉。先列羯磨篇。次结界篇明集僧故。可云重明。故今释颠倒如何可得意哉。答。略指以类相从。 记。指白众在僧网(云云)布萨时。朝于僧堂白在于僧网。故指之也。 记。四仪别相(云云)。足数篇分足列相明之故。   记。亦释如无场大界(云云)。前于别事以类相从释也。亦下于同类事相从释也。 记。加三衣法具出一法(云云)。于三衣各虽出受持之词句。且付割截之一法而出之。指略牒辨等。故云尔也。或文断而以义连。 记。引五分僧祇文。断已续云义评等(云云)。此记意。断截断义得意也。是以受欲中云。五分云。令至僧中。为我称名字说。僧祇云。不得趣尔与人欲。与堪能持欲入僧中说者。义评云。所欲者亘有别集。今一时总说。何得委知不来集者。五分僧祇称名字说意亦可见(文)。古记意断绝义得意也。口义云。断字应作上呼。乃断绝也。以僧祇文但明与欲受欲如法之义。不言送心无乖总说闹乱之义。故曰断也。义曰义评皆由之也。断绝不了故。以义连(文)。此会正记义也。节古义云。顺正云。律中文断。今师以义连以律辨难处但解十三难及论作法。但问遮即律散落为文断。今师引成一处。是义连故。下文云。今就义准着问遮之前。即上卷文断义连。及分中下二卷。会正云今谓下或有引用文势断绝者。则以义而连续之。如下畜宝戒中引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不言净施主。是文断绝也)。大师云。准义付他(是以义连续也)斯例甚多(文)。今记注云古解(云云)指此等文也。问。今师意裁断义得意。义评何不同哉。答。引文裁断行事。故云文断之。其上亦加自义。故云义评也。问。文势未尽。只直以义连续可明其理。何置义评等言哉。答。文滥故也。故记云参而不乱(文)。 记。义云(云云)。释相篇云。别众食戒。义云。僧以诸人至诸家已。门外有比丘。不许入界内者。变为别诸。设后食时无人亦犯堕等(文)。 记。义详(云云)。受戒篇云。四分若至一人二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义详共一人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文)。 记。义准(云云)。受戒篇云。负债者诸部但言不应义准理得(文)。 记。为立宾主(云云)。推问喻宾。述正义名主。 记。欲使言议相待教理明显(云云)。有云。言者问也。议者答也。即问答显教理也(云云)。允师云。言议往反人现前(云云)。 记。咨请问(云云)。问。其相如何答。不欲分别是非。唯有疑故直致问也。即结戒篇云。问。大界有村得合结否。答。多论云。凡结大界所以通聚落者。以界威力故。恶鬼不得便。善神所护为檀越故。通结聚落。四分文中亦结村取。   记。假疑问。自本虽知非。殊斥师为显理故假疑也。问。若尔者。何不入破古问哉。答。济抄云。破古者。其义幽隐。异说难遣。故委折理破之也。假疑者其事乖律文明白故。一往假问显正也。即受欲篇云。问。说不称欲法成也否。答。成也。由羯磨中不牒此说欲之缘。律中若不记姓名字说相貌等(文)亦云。问。世中时有自读羯磨。作法成否。答。不成。是定虽无明文。可以义求然。羯磨戒本作法相似。戒必令诵之。羯磨岂得自读(文)。 记注。问自然方圆(云云)。集僧篇云。问。自然界为方圆耶。答。昔云方。今解不然。若界方者。四维有余。无教可准。今言自然界中不定方圆(文)。 记注。问边罪等人自言据体(云云)。古师依体之不足。虽未自言。体秽之故不足。今待自言不依体不足也。爰知自言今义。据体古义也。   记。相并问(云云)。此例难也。受戒篇云。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须更和。亦在屏处不对众。问。我师不差。教授独指者。答。教授师出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不须差(文)。 记。推穷问(云云)谓本律既定宿欲不成。此上更推问犹可亘所为事否也。次尼无重出家等者。是亦开舍戒事分明之上。穷勘于重出家之可否也。是以受欲篇云。问。此律宿欲不成者。若明相未了羯磨已竟。而说戒自恣未竟得经明相否。答。不成。中若明欲出。开略说戒。故知亦宿欲不被所为事(文)。受戒篇云。十诵伽论尼无舍戒更得受具。问。若无量出家。何故开舍。答。一为不成波罗夷故。二为来去无障。比丘建立义强故开七反。尼者有一义。令在俗无过。不生讥丑。注云。义准得作下二众(文)。 记。亘违问(云云)。问。相并问有何不同哉。答。济抄云。亘违者约前后相违事也。相并者既可同事而差别故也。二事相并问显也。 记注。戒防未起(云云)。抄云。但防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同防(文)。此文意防二世非见。故今毗尼殄已起等。文成亘违。所诠戒防二世文。戒防未起文。相对成亘违也。是以释相篇云。问。毗尼殄已起。戒防未起。何言断过去非耶。答。境虽过去。非非过去。犹是戒防未起非(文)。爰知戒云防过去非。且望境云之欤。 记注。盗像供养无犯(云云)。盗戒中云。问。如论中盗像供养无犯。盗经亦同一向结重者。答。佛得遥心礼敬。经须执之读诵(文)。 记。除显事用不令前后文有繁复(云云)或处除隐。或处显出也。故云除显等也。 钞并见行羯磨○杂法读并非也。见行者现行事也。祖师目录云。现行书见行也。加之简正记云。现行羯磨者。谓下诸篇文中。要秉羯磨处即写羯磨文。安其钞内(文)。钞批云。并现行羯磨者。立云指宣所撰之羯磨。题云昙无德者。是恐非也。应是钞中自有羯磨如诸篇中各出羯磨。受戒自恣等是常途现行之事。故曰现行也(文)。读见行非也。 钞。皆揽为此宗之一见(云云)会正云。揽即披揽(文)。 记注。众法中灭摈(云云)。僧纲篇云。灭摈者谓犯重比丘。心无惭愧。不肯学悔。举来诸僧。令自言也。与白四五分大德听等(云云)。 记注。沙弥分衣法出十诵(云云)。二衣篇云。十诵沙弥死所著内外衣与看病人。余轻物僧分。羯磨云。某甲沙弥所著内外衣及非衣余并同大僧法(文)。 记注。持衣加药等出十祇(云云)。问。上开搜驳四句中第一句下注云。十诵持衣加药。全持衣加药依僧祇不见如何。答。一义云。衣羯磨注云。今准僧祇加法(云云)。以十诵中牒本制量入法。今作褊袖。与彼乖制。乃依僧祇不牒成法。故云今准也。至用法还是十诵也。故搜驳之注云十诵持衣加药也。次于药者钞文中全无云依祇文。然羯磨经中七日药受法注言僧祇云。诸脂亦七日眼等又非时药。注言僧祇五分律开受蜜浆等。仍今以此等并指十祇欤。此州都不见也。亦一义云。衣出十诵。虽出僧祇。钞主不取。故云唯十诵也。加药出僧祇。所以尔者。僧祇正加法词句虽无之。但记识法有之。即召彼记识词句。云加药法也。问。若尔者。搜骇之注加药出十诵见。何今云依僧祇哉。答。今云见行羯磨中出。皆可有词句。而彼十诵无词句。故此依祇彼僧祇正出词句故。此见行羯磨也。虽然亦十诵可加法见。故云出十祇也。可有边边义也。并他部收归本宗。 钞。然同我则击其大节(云云)。此他人云同我也。异说亦他人云异说我也。 记。若比诸师行事义集(云云)。初二句今对古师行事义集等。比照此钞也。如上序文自云。时有锐怀行事。而文在义集是也。似下一句酌祖师意。然不达深意句。斥异说之者。故须明之句复显祖师意也。 记。简要作行事策(云云)玄畅法宝(显正记主)人为显行事。简要作行事策文也。 钞。异说则斥其文繁(云云)。钞批云。谓情见不同者。嫌我钞文繁(文)。 记。必击物以声其节(云云)调歌曲时打拍子声物也。 记。斥犹责也(云云)。今记家钞仠斥得意训责。余记如钞作仠得意。即钞批云。谓情文不同者。嫌我钞文繁。言何须如此繁说。但录三五番羯磨。将以行事便足故曰仠文繁。斥者案斥由疏远。远亦指斥也。汉书云。乘舆斥车马也。音义曰。斥是不用也。谓乘舆人不用车马乘。车马人不用舆。明坐禅师见此钞。则云用此何为。繁广名异说也。三苍云。斥者推也。亦呵也除也。有云。此字厂音罕。亦音移也。移下作干。谓我自在家中。何用汝来干我也。上一尽是屋。下一尽是壁也(文)。此余记意。顺钞字欤。亦义云。今记作仠字。训责非斥字欤。 钞。文繁谁所乐(云云)祖师之仰也。 钞。今图度取中(云云)。简正记云。图者谋也亦思也。度音鍕。比度有钞中。 记。苦轮下欲罢不能(云云)。苦轮即下也。苦趣下界故。对下圣道。仁王经云。长别三界苦轮海(文)。不能者营世间事。 钞。勒成三卷(云云)。简正记云。勒者束也(文)。若思不胆于时事。固有阙于行诠○以广于后(云云)。 记。委在余文。故云于后(云云)。问。余文者指何哉。答。义钞两疏等也。事钞最初制之。故指余皆云余文于后也。 记。上下多指业疏(云云)。问。上云上卷多指义钞。何云多指业疏等哉。答。 钞。摄于众务(云云)。问。上卷十二篇之中。师资一篇都无众法羯磨。何摄上卷之众务哉。答。此疑彼篇问答也。即彼篇云。问。此无羯磨。那属上卷哉。答。计此合入受戒中。所以律文合为一聚。约前所摄故。问。众行但事繁行广故两分之(文)。 记。紊昔问亦乱也(云云)。钞批云。乱糸曰紊。亦运反。尚书乱也(文)。立忏举行。 记。如古所传(云云)。钞批云。上卷明众法。中卷明自行。下卷明杂务要行也(文)。然简正·会正并云众自共也。但会正云。如持衣说药等类。非共行而不成。故揽为共行(文)。异资持释欤。凡三行三位配当今记主用之非斥古师欤。想无紊乱。至论亘相投寄。 钞。但境事寔繁(云云)。简正记云。境者即所对事也。即情非情等。其类甚众。故曰寔繁(文)。 钞。物类相从(云云)。会正云。如周易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都本卓天者睹上。本午北者睹下。则各从其类也(文)。 记。今先举示如○七篇中所注法附(云云)。诸杂要行下注非法附。但释诸杂之由也。 记。答有亲疏(云云)。一义云。亲注疏不注也。一义云(济师)疏注其所以足数别众受戒舍戒皆相违。此疏故注之亲不注也。上所列安居分房释相法体等。其篇相顺亲故此等皆不注也。问。若尔者自恣迦絺那衣僧像造立像寺等何疏故云注之哉。答。据从叙意之下即列篇名。 记。古科列名在十门之首(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云问。既为列序分。何以前列三十篇。答。谓将十门照前知有远诠之意。亦显三十篇是十门所括也(文)(集要同之)。大钞记云。至于统其大纲。谓更重明此三十门。条流未委者。谓此三十门未具足委曲尽故。更以十门例括三十门也(文)。简正钞批大旨同之也。 记。岂有叙致于前列名在后(云云)。致谓旨也。即上诸篇叙意文也。于前者谓付隔于十门之生起。非谓次前也。 记。豕亥之讹(云云)。豕イノコノイ亥イヌイノイ。上ノ豕ラ戌亥之イニ书ス。故云讹也。   记注。至以标名首已(云云)牒钞文也。入后十门覆读生起。 钞。至于统其大纲恐条流未委(云云)。已前序文未统大纲委条流。故更立十门云事也。问。若尔者。何记云上二句即显前文哉。明知统大纲之能统指上文见。如何。答。云指显前文。此前文流大纲委条流无之云意也。必前序文。非谓能统也。科文也。指此十门名统括诸篇大纲故。但上文不统大纲(为言)。亦总中别相者亦此十门申大纲故。虽为总亦即义类名别故。亦云条流(为言)。故知大纲与条流皆名十门也。例指方镜晓常诠。 记。大圣立教(云云)。初四句当寂场顿说也。不堪受化等已下。鹿苑之说教也。 第一门 钞。第一序教兴意(云云)。属佛意义序教意可训也。付祖意义序教兴意可训也。问。此教兴通三藏欤。将亦限律藏乎。答。上十门主起中云。上列二门(第一第二)通论律藏(文)。尔者教兴唯限律欤。问。如来教兴岂限律藏哉。答。实总宣三藏。总从别今本意以可律藏。云通论等也。是以第一门下结文云。然此所明乃是如来出世大意。语该三藏。义涉五乘。且就所宗故律宗耳(文)。 记。观前二意似属于佛(云云)。允师云。二意者初二之门也。据下诸门者。第三门已下也(云云)。私云。既云前二意。明知教兴有三意之中。前二意也。记今须一概并为祖意者。是亦暗破古义欤。即节古义云。集要云意者意旨。谓对彼机缘。演说斯教意。欲极接有情归于泥曰。以此为怀故。戒疏(一之上)初教兴者。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极拔诸有同登彼岸。今此一门但辻佛兴意旨。不说名句名体故云意也。问。生起云。十门今此但云意。何不言门耶。答据理合云序教兴意门。亦门者通物为正义。凡所游履非门不通。今此十条皆履其门。合有门字。今无是略。或可影略亘显。前约能诠教。如门名。今约教下所诠之旨召意名。之搜玄简正记亦同此释也。昔也(ムカシヨリコノカタ)记。前云十门谓由之而入(云云)。前者生起终文也。问。以十门为能入。以何为所入哉。答。下诸篇是也。 记。并对下诸篇随名不定(云云)。一义云。上句所对指下篇也。下句能对今十意十门十条等也。故云随名不定。为彼诸篇之能入路故名十门。于下篇大纲而名十条也。亦义云。二句俱约下诸篇之语也。是即俱举所对相也。随名不定者。谓下诸篇随其篇题名。各各篇事局而不定通故云随名不定。然今十门等。乍十皆通下诸篇。无局不定义(为言)。此二义中前义为胜也。 钞。夫至人兴世。益物有方(云云)。会正云。指佛为至极之人也(文)。简正云。至人者至者至极也。人者仁也(文)依字而解。二人同处。能忍名人。亦能慈育于物名人。今准内教释。是六趣中一类也。如来理实非人非天。但约在人中成道且呼为人也。世者若依俗解即代也。孔安国注。尚书云。子继火为一代。约字解三十年为一世。今准内教释。俱舍云。世者世间。一器世间。即山河大地。二有情世间。一切有情是即刹那无常。非久固义名世(文)。 记。佛身充满(云云)谓佛身遍法界。犹如月光满空。众生心水清莫不现也。问。化身佛岂充满世界哉。答。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法身遍一切处。报应之二身岂不尔哉。化身不离法身故云佛身充满也。 记。如来权巧智(云云)权智照众生机故。 钞。论云依大慈门(云云)。简正记云。论者一云是十住婆沙。龙树造罗什译。二云是毗婆沙论僧伽难提造。恐二论各有斯文。故不定标名目也。今且依十住论释。彼云佛于四无量心中。以大慈心曲授秘方。赐诸内众。如修多罗依力等流故。说毗尼依大慈门等流。故说阿毗达磨依无畏等流故说。余二如别所明。今且约毗尼大慈等流者。论云。谓佛具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也○慈有三种。一缘众生慈愿与其乐。二法慈缘诸生。见父母妻子亲属。以见一切法所缘故。三无缘慈谓于如来不住法相及众生相。非如二乘缘法起传名不住法。非如外道众生起结名不住众生相。是无缘慈。今云大慈门者。三种之中即当第一缘众生慈也。又论中通明三藏。今但略引一切偏证毗尼说在慈心(文)。会正云。指十住第一卷(文)。 记。十力等流(云云)。法界次第云。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尔得如实智。用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菩萨分得此智故。佛少劣故。不名力也(文)。无垢称经疏云。总名力者。能拥怨敌义。不可属伏义(文)。 记注。一是处非处力(云云)。法界次第云。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乃至)如是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文私曰。诸法实性有边云处。诸法体性非有边云非处)。新家名处非处智力。入道章云。一处非处智力。显宗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为处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处智。通缘情非情境。而一切智不相违。恐于略说少功能难误故。复此中折出余九(文)。无垢称经疏第二云。因果相当名云为处。若不相当为非处。于此二种。一切智无滞智清净智。离增上慢名云为智(文)。 记注。二业力(云云)。法界次第云。业力者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文)。新家名自业智力。入道章云。二乘异熟智力。谓善分别知异业类盛异熟。无碍智也(文)。无垢称经疏云。各自所作三世三业或顺现受。或顺生受。后受不定名为自业。于此知名业智力(文)。 记注。三定力(云云)法界次第云。定力者。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垢净等(文)。新家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入道章云。三静虑解脱等至智力。谓少实知。知四静虑八解脱三摩地等至(文)。无垢称经疏云。静虑者四静虑。解脱者。八解脱也。等持者一切有心定。等至者一切有心无心定。于此正知。 记注。四根力(云云)。法界次第云。根力者知诸众生诸根上下(文)。新家名根胜劣智力。入道章云。四根上下智力。谓如实知诸有情类信等诸根上下差别(文)疏云。能知信等五根此耎中下。名为胜劣。于此正知(文)。 记注。五欲力(云云)。法界次第云。欲力者知诸众生种种所欲(文)。新家名种种胜解智力。入道章云。五种种胜解智力。谓如实知有情类种种胜解意示差别也(文)疏云。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众中上爱示胜解。于此正知(文)。 记注。六性力(云云)法界次第云。性力者。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文)。新名种种界智力。入道章云。六种种界智力。谓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感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文)。疏云。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一乘或三乘或四乘或五乘或贪瞋痴等分行等。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名种种界。界者是性故。于此正知(文)。 记注。七至处道力(云云)。法界次第云。至处道力者。知诸众生经几劫几生至涅槃(文)。新家名遍趣行智力。入道章云。七遍趣行智力。谓一切诸行随其所应。皆能赴果。名遍趣行。佛于一切遍行中。皆如实如(文)。疏云。若了如是诸趣门中随顺正行。如贪行者。顺不净观等。名遍赴行。或趣一切五趣之行。或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各各异见品类诸行。或此世他世无罪赴行。名遍赴行。于此正知(文)。 记注。八宿命力(云云)。新家名宿住随念智力。入道章云。八宿住随念智力。谓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之事(文)。疏云。若于种种有情界中。四方名字假设安立品类差别。从先过去所为。自然八言说句。谓如是名。一生类。二种姓。三饮食。四受苦乐。五长寿。六久住。七寿量边际。八于此八中。随念六种略所行行。为无量种宿住随念。六略行者。一呼召假名。二刹帝利等色类差别。三父母。四饮食方轨。五兴衰。六寿量。此等宿住是过去境。住宿世故。于此宿住而起随念。俱行智名宿住随念智力(文)。 记注。九天眼力(云云)。新名死生智力。入道章云。九死生智力。谓如实知诸有情类于未来世死此生彼(文)。疏云。诸有情临欲没。名为死时。住中有等名为生时。于善恶赴死时。生时然正了知名死生智力(文)。 记注。十漏尽力(云云)。新名漏尽智力。入道章云。十漏尽智力。或缘漏尽为忆之智。或漏尽身所得智也(文)。疏云。一切诸漏所有随眠无余永断名漏尽。于此正知名漏尽智力(文)。记无畏等流(云云)。法界次第云。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既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文)。俱舍颂疏云。答难无惧。故名无畏(文)。 记注。一一切智无所畏(云云)亦云正等觉无畏。一切智无畏者。法界次第云。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智人。如是师子吼转法轮。宗众实不能转(文)。正等觉无畏者。俱舍颂疏(第二十七)云。谓佛自言。我于诸法正等觉者。若有世间沙门梵士天魔等立难言。佛如来于如是法非正等觉。无有是处。设尚有者。我于是事。正见无畏。以得安稳无怖无畏(文)。 记二漏尽无所畏(云云)亦云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者。法界次第云。佛自言我于诸漏。已得永无畏(文)。漏永尽无畏者。颂疏云。谓佛自言我于诸漏已得永尽。若沙门依法立难言。佛于漏未得永尽。佛为通释无畏故(文)。 记。三说障道无所畏(云云)亦云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者。法界次第云。佛言。染法能为障无畏(文)。说障法无畏者。颂疏云。佛说染法必能为障。若外道难言。染非能障。佛为通释无畏故。 记。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云云)亦云说出苦道无所畏。法界次第云。佛言修道能出苦无畏(文)。说出苦道无所畏者。颂疏云。佛说修道必能出苦。若外难言。道非出苦。佛为通释无畏故(文)。 记。即登道果故以略教(云云)。问。略教限圣人欤。将宜凡人乎。答。记以至三千八万无量威仪(云云)。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菩萨威仪也。如何。答。三千威仪经小乘威仪也。亦大论明毗尼戒云。略八万四千广无量无边。此即小乘有三千八万也。但大乘八万威仪同异难知欤。焉可胜言。 记注。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云云)。僧祇(第十六丁)云。若众僧卖物得上价取无罪(乃至)一切九十六种出家人边作净不净买者无罪(文)。亦(第二十七。九枚)云。布萨法者。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尔时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时比丘亦不作布萨。为世人所嫌。云何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而沙门释子不作布萨。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佛(文)。问。何外道名出家人哉。答。有云。九十六种中佛道一有出家故。余九十五种虽非出家。但望一人云九十六种出家人(云云)。一义云(允师)云外道出家形人也。又出家故通九十六种俱名出家(云云)。 记注。则佛道为一(云云)。问。僧祇意佛道入九十六种中。何云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时。比丘不作布萨哉。答。一义云。此时云九十六种出家人。言总意别也。正指九十五种云尔也。问。僧祇意。何故外道中入佛道哉。答。以同出家人数故。云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也(云云)。一义(允师)云。案彼僧祇律意。九十六种出家人者。悉外道见。对九十六种外道。制内道布萨故。但分别功德论意。九十六种之中入佛道见。即彼论(第八枚)云。九十六部僧释僧以为最。九十六种道佛道为上寂(文)。亦翻译名义第二云。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辨正论曰。九十六外道于中一道是正即佛也。九十五皆邪。华严论九十六皆邪者。以大付小故。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文)。此等论文等九十六中有佛道见。尔者今注意则佛道为一释且依分别功德论等意释之欤。上依僧祇下依论取合释之欤(云云)。但今注意僧祇意云则佛道为一见。结云两出不同。指僧祇多论见。故此中能能可料简。 记注。外道九十五未详合数(云云)。多论师弟合论故九十六也。僧祇九十五云。未知数之样(乃至)有人云。一类后归佛法故九十五也。光师疏意也。亦义云。九十六种人。师弟同一见一类故九十五也。阿弥陀经通赞疏末文有此义。 记。虽各立法(云云)。先疑可云九十六道各有别法。何钞云外道法哉。是故记释之虽有其法非正故与无同也。付之疑云。钞文意外道无制法也。何以知者。显佛法人尊道高故制戒(云云)。以此反知约无定制边云无法也。何约外道见解等释哉。答。外道亦非无制法。谓记文引之。披着衣服各各不同。或露身颠发长爪自饿持鸡狗等戒。是岂非制法哉。然此等皆非正法故不定制。是故与无同也。智论云。佛法语外道语等。亦云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等。皆我倒上建立法故非正法也。是故与无法同也。天台菩萨戒疏云。如大经外道九十五种名有戒法。或苦行为戒。或持牛马等。事火服风。常翘一脚起火等如此为戒。即是邪戒(文)空然。 记。为对二字正是佛心(云云)。虽是释文意在破古。谓既云制戒。即是佛制也。岂得为结集兴意耶。注如指出。古师第二结集教兴意得心也。第一世尊教兴意得意。今师三共佛意被得云唯在金口也。 记。注昔来科为结集教兴(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云初正辨诸教兴由。二总下通名兴意。前三初明佛在日随机兴教。二灭后结集教兴。三百年之后分部教兴(搜玄集要义苑并同云云)。会正科文与前同。华严简正同之。济抄云。此一句者指故制此戒一句也。谓古人总科为对外道。为结集教兴故。则虚诤也(云云)。 记。然是他讥佛意未显(云云)。有人难云。若尔者下所出之受戒犍度安居犍度文是他讥也与今制戒全同也。何出之哉。答是虽缘他讥正制立说戒安居等法。而对扬彼外道法。故云佛意未显也。则不同制戒之泛缘讥嫌禁制之也。 记。畜绣手衣(云云)师云。缝物手袋也。衣者云衣非衣。时尺六已上云衣故也。皮衣者カワ衣也。 记注。旧记指下结集中讥谤之文(云云)。古记下以引结集文科今文。为结集意也。若如是得意犍度中凡所并怀语如何云可释事也。术加上一句使之易见。语意彰显故。得更引信专怀于异道。○记佛始归真便讥法灭归真者入灭也。一义云。佛入灭时便外道讥法灭。即兴结集。外道反知在日也。师云。归真便讥法灭如前。反知在日对彼何疑者。如来灭后初外道讥法灭。故知在世对外道制戒。是以在世不讥法灭。以今灭后外道讥语在世。证为外道也。此义尤殊胜也。 记注。此取外道讥谤意(云云)。问。约外道讥。释事上引犍度中既明。何重云之哉。答。上揵度中依诸讥制戒也。明未外道讥不明故也。 钞。三为对异宗故来(云云)。佛说毗尼事为五部等异宗说(为言)。问。悬为被灭后部计。将为被在世之当机耶。若悬被灭后机云者。今教兴若佛在世对机所说教兴也。是以义钞云。始于鹿苑。终至鹤林等。此即在世对当机异制有万差见。若依之云尔。科云悬被异宗。悬言约灭后被得。亦记云不妨轻重缓急即是悬被将来(云云)尔者如何哉。答。悬记未来云尔也。问。若尔者无机说教过可有之。何况遗教法律经舍利弗问经有在世五部僧见。若亦云有机者见解可分。旁旁如何。答。师云。在世虽有轻重缓急。机机利故。不相是非。但一味名称根性。皆有奉行之益。未分五部故。无五部僧。但有五名非见解分也。至堀多弟子。其见则分也。遗教法律经等望有各各机。且云五部僧。非谓五部见解分也。是以戒疏(一上)云。一百年已来师资传化。时摄利机各体权实。虽同异制不相是非。故但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文)。行宗记引义钞云。彼各自念。良由我等根器不同致令生圣轻重异耳。○亦云非准佛在世。灭后百年尚无乖诤(文)。 记。圣本有五名(云云)未来云可分五部。名虽有之。正在世不分五部也。记亦引付法藏传(云云)。此佛在世时未来分为五部悬记言也。正非谓佛在世分为五部也。下注引大集同此云意实悬记见。大集梦㲲悬记故。亦下问答来事无疑。上约悬记云为五部等见。是以义钞第一云。如来在世。制有五名。然不分。乃至云圣制本有五名。若不尔者。付法藏传云。佛现在分为五部。应成无义(云云文)。灵芝义钞科云。初示本有五名。次显不分所以。初科为二。一正明制立。二如下反览证成(文)。问。传之既言分为五部。云何但证五名耶。答。不分所以者。彼钞初立理。及下依大集经文殊问经等云。佛在时全无五部文意之等(文)。故知以分五部语。证分五部名字为言也。 记注。大集梦㲲(云云)。行宗记(一上)云。有一长者梦㲲分为五。白佛佛记当来五部分微(文取意)。 记。一百年后上座部中分出五部(云云)。问。上座大众中五部唯大众部。不分出欤。答。师云唯上座分出也。若尔者大众部何人传持之哉。答异世五师同虽传持之。五部唯上座部分出之。是以戒疏(一上)云。若据缘本其流上座(文)。同记云。初二句示本部(文)。亦云但传云于上座部。搜秳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文)。 记。相传云本作宗则有其十八(云云)。诸记同虽然殊指指归文也。即彼指归云。有南山钞蒿本云。宗则有其十八。后改为多别也(文)。本作者已前制作。后条条再治也。 记。或可部计虽多(云云)。五部见解归四门者四分(空门)十诵婆粗富罗(有门)五分(双非)归空。迦叶(双亦)归有。是知只归空有二门也。所以特引此二部。 记。十诵着三衣有六戒(云云)。问。今对新渡之宋本十诵戒本见之内衣有十二戒(今出上更有不加釿テウ头着不如麨团着等六事)。三衣有四戒(高下参着第四云齐整被衣)。次大小便利止有一戒者。是亦有三戒。全同四分。若尔者相违如何。答。记主所览与今本异欤。更可勘彼广律也。 记注。象鼻(云云)前垂一角。多罗叶前垂二角也。此袈娑通肩着时有也。参差总四边可齐整。若不尔高下有之故也。 记。大小便利止有一戒(云云)。简正云。大小便唯一戒。但云不得立大小便(文)。 记。着衣立二(云云)。问。反抄衣是着戒也。何今唯齐整内衣齐整三衣二戒问哉。答。反抄衣入白衣舍。立此等戒。着衣唯二戒之故云尔也。 记。或可二部广律戒本对辨优劣(云云)。上付一部戒本对辨。今僧尼二部广律戒本对辨论优劣。故云或可也。 钞。指体未圆(云云)。简正记云。淮南记云指谓意指。即教体也。以声名句。文为体。前文戒本既有繁略。即是教体未得周圆也(巳上申上释)。搜玄记约戒体未圆以彼二戒。俱以色为体(广如彼述)。或有约果体未圆。以萨婆多宗是执计小乘。极住但证阿罗汉故(文)。 记。业疏云由此宗中小(云云)三下文也。 记。轨用多方(云云)。有宗唯小局一边也。今四分或通大不一偏故。云多方也。 记。戒疏云斯人(云云)。序文也。斯人者部主事也。 记。名理(云云)。名能诠教门。理所诠理也。 记。四分二戒长短并通全分(云云)。问。成宗也五戒可通长短哉。答。今师意尔也。是以羯磨经云。成实论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文)。事钞(下三五戒下)云。成论云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亦开重受重发得戒。亦随日多少而受(文)。资持(中一下)云。彼宗五八为数定故。若受一二但得善行。成论不尔。分满皆得。十具二戒体是出家。遮性但断(文)。资持(中一下)云。成宗二戒尽形半日随机长短。业疏(二下)云。如成实中亦随日受。乃至尽形(文)。同记云。成实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随日(文)。此等诸文一同成论五戒通长短被得意也。重寻云。成论意全五戒通长短不见也。是以成实论(第八)问曰。是戒律仪二种。一尽形。二一日一夜。尽形者若比丘优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事云何。答曰。是事无定。一日一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但半日或但半夜随能受持得。出家则应尽形。若言我但一月若但一岁则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尔(文)。此即出家戒并五戒不通短时见。加之钞批云。宾云。依成实宗五十戒要尽形受。唯有八戒随时长短(文)。此等文如何可得意哉。答。御所览异也。亦追论之。先后可寻也。亦第十二卷七善律仪品等可寻之也。   钞。御法例通于无准(云云)。会正云。例者类例。谓将所秉法类例能秉僧。唯多益善。单白增白二。白二增为白四之类(文)。亦云。御谓秉御。法即羯磨(文)。问。例通无准样如何。答。钞批云。御谓秉御也。法即羯磨明秉羯磨圣法。若作单白加白二亦成。作众多白亦得。若作白二加白四亦成。作众多白众多羯磨皆得。唯得增为佳。不得减故言无准。若作白四加至白五六七皆得。故曰例通。以类于僧。四人说戒。此且约少为言。五人六人岂即不许说戒耶。人既得加法亦应尔(文)。此释意例通于无准可训欤。 记。界内一人四处足数(云云).别界中间渡板居上四处令通。足数四处僧也。 记。亘相受欲(云云)名亘相与欲无别众为作法也。 记。亦须精简(云云)对上四处足数亘相受欲也。 记注。古师科此等(云云)。会正云。凡为三与意。初如来三藏教。二迦叶结集兴。三分部教兴也。亦下释云。前明三种之兴。不专本部故曰通明(文)。分部教意者。诸部教兴意也。 钞。今昙无德部(云云)上既闻故记别不释也。   钞。轨用多方(云云)。口义云轨用者有深有浅。有通有别。而为语直以法性为轨。顺此轨者则成正觉。违此轨者则堕邪迷。别而为语大小两乘一切教门修证行相法。或离别皆有轨。成出离之用。律中持犯轻重开遮万别。皆有法或轨成之用(文)。 钞。提诱唯存生善(云云)。简正记云。云诱接俗人意在生善。不可限局。如有求受一分二分或尽形或一年半年五月三月或一月半日。皆随他心并听受也。故经云半分满分等。皆约受持故(文)。 钞。今据当宗以辨(云云)。简正记云。问。若当宗唯约四分者何以向下开制例中。引五分律文。亦下云五部异执岂不然耶。此岂非通明五部教兴。答。不然。若引五分但为证于当部随方教兴。非说五分教兴。亦引五部异执者。但印成机悟不同之例。亦非通说五部教兴。今钞意归宗唯明四分一律教之兴也(文)。 钞。人既不同教亦非一(云云)。问。今科释四分一律兴意。何云人既不同教亦非一哉。此通诸教见。如何。答。教亦非一者。非诸部异说也。但依四分一律。依须提那子制淫戒。依坛尼迦制盗戒。依难陀比丘制杀戒。皆依释机不同兴制教亦非一。故云尔也。亦依上中下三根。上根但三衣。中根开百一。下根开诸长。此等皆依人根差异也。是以会正记云。随犯随制。故有僧尼戒本二十犍度等广教生(文)。钞批简正记等同之也。 钞。轨用实多(云云)口义云。轨用者有深有浅。有通有别则。通而为语。直以法性为轨。顺此轨者则成正觉。违此轨者则堕邪逆。别而为语。大小两乘一切教门。修相行相法式虽别皆有轨。成而出离之用。律中持犯轻重开遮万别。皆有法式轨成之用(云云)。 记。上句明能说之意(云云)。摄诱弘济上句。轨用实多下句也。 钞。贵在得其本诠诚难核其条绪(云云)谓今所述但令得其大意。条绪不同处难知也。所以下本诠相云也。故下记云。大毗尼藏兴意极多。五例统收大要。略尽望其别条实为未备(云云)。钞批云。贵在得其本诠至条绪者。此明佛制教意。贵存断惑。终拨道益。教为能诠。道为所诠。藉教见道。本诠之制意在道也。故一毫之善皆赴涅槃。证菩提为本诠也(文)。   钞。约开制验旨在为人显持犯谅意存无过(云云)。钞批云。所以约开制验旨在为人者。如俭开八事。曰开丰时还禁。曰制岂非为人。亦云随三品根性不同。即有三衣也。制百一开听之教并为人也。又如分别功德论中。天须菩提七宝房舍一夜得道。岂非为人故开。余非为道。一坏之水。一纳之衣。亦不开之。况七宝房舍耶(文)。 记注。持犯即第一(云云)。问。第一遮性也。何云持犯哉。答。释遮性多以持犯释故也。 记。验谅二字谓以智穷考。问。验实可然。谅者是语字也。既谅读故。若训不当。以智穷考义如何。答。私云。谅信心之信可得意也。是以钞批云。谅训信也。谓显持之与犯。信存离过也。亦释云。谅者高之高田相也。显持犯相意存无过也。胜解云。如来所制是持是犯。并皆可信。既言持犯可信。即须遵行不令有犯。故曰意存无过也(文)。简正记云。显持犯谅者。玄云。京者信也。信持一戒。能招生十利。近得人天之果。远证三乘菩提。今人厌犯忻持。意在无过(文)。此即显持犯。令信得意也。尔者显持犯谅意亦存无过可训欤。又训显持犯谅(云云)。又谅旨可训也(云云)钞一以遮性往分(云云)。问。此教兴意如何。答。对彼遮性过罪。为制彼过。且兴此遮性教制也。问。如此遮性分。何唯局当宗为教兴哉。如余律岂无遮性哉。答。于余部虽有其义。且就当宗教兴明之。至犯人之解起者。非无其异哉。 记。但制七支(云云)。问。上云相同十业如何。答。允钞云。七支约教限。十业付分通也。 记。更增篇聚故通二教(云云)。上三藏齐禁业道方也。然云下毗尼七支制间。业道上篇聚罪制增之。问。若尔者。违理(并)违制之二罪各别可感之欤。将于一狱报增苦可感之哉。如何。答。虽不分明。且于一狱报可增苦欤。准俱舍增罪增苦也。义可得意欤。 记。故局制教(云云)。问。遮戒化教梵网等制之。何故云局制教哉。答。此五例据当宗辨之。四分所制性戒通三藏。当宗所制遮戒局律藏。不通余二藏。梵网饮酒等依缘起不制之。三世贯通故。当宗缘起所制遮戒唯局制教也。若尔者性戒梵网笔依缘起不制之。当宗性戒。依缘起禁之。可同遮戒。何故性戒云通哉。答。追可勘之。亦义云约大途云。梵网等少分故。且云故局制教也。性戒无有。 记。余如戒疏(云云)一上文也。 钞。随诸重戒(云云)指诸性戒云重戒也。非必四重也。是以简正记云。随诸重戒者指二百五十中所有性戒名为重戒也(非诸偈指初篇四戒。文)。钞批释聊不同欤。即彼记云。今言随诸重戒者。谓初篇四戒名为重戒。二篇已下防其重戒。既从重戒而生。故曰随也。四重既有开文下戒随此四重。是性戒者亦应有开文也(文)。 钞纵成持也持之寔难(云云)明教急行难也。如开不犯成持可有之。而持之事实难(为言)。简正记云。设使成顺教无违。实当不易。故云纵成持也。持之寔难(文)。 钞。始终慈救(云云)。钞批云。初骂曰始。骂了曰终。故曰始终(文)。 钞。何能禁心无逸(云云)。贪嗔等三毒根本惑故如何禁之。无逸(为言)。无逸者。凡夫故不能都无逸之。 记。慈心诲勖(云云)。教训弟子。如终以慈心教训无犯之。此以骂教训也。 钞。遮戒一往制止有益便开(云云)。钞批云。如至俭时听开八事为安身存道有益故开也。亦如安居是一往制。若有生善灭恶之缘。故开受日去是也。亦如坏生堀地。当时既忽有野火烧寺。听护伽蓝圣开堀伐是也。 钞。开之过兴还复令制(云云)。钞批云。如上俭开八事。若至丰时还复招讥不至。俗信名曰过兴还复制也。亦解。如本制畜三衣。是一往制心。后为寒苦不能进道。为其安身之益故即开畜长。故曰有益便开。既因开故贮畜过多招讥妨道。名曰过兴。即制说净故。曰开开过兴。复令制也(文)。 钞。岂非为存化俗恐坠枉坑(云云)。钞批云。此句是通上文意也。亦可云结上文也。枉坑者地狱也。书曰罪福无门。唯人所召。今谓俭时行八事。俗见不讥。丰时犹开者。俗人必生讥谤。既讥且谤。生报必然。今愍其生报。须远讥短。莫于丰时行八事等。故曰为存化俗也。诏地狱为枉坑者。顺理而行不堕地狱。横造非法。故落其中。名为枉入也(文)。 记。邪曲以于僧起谤(云云)。问。此二释意如何。答。初释意。此生堕邪见道。无出离也。此约现因也。次释意约当报以枉坑。喻三途苦趣也。喻之若坑。坑(苦康反堑也)。 钞。大慈设教意唯检失(云云)。今记意。分别不见何。而钞批云。大慈设教意唯检失者此下通结遮性二戒。教兴之意也(文)。 钞。令寻之。以通望(云云)。钞批云谓二百五十戒。皆有缓急二仪。今应将此二仪通望一切戒。若解其缓急也。意则仪大圣制教意在检失也。 记。令寻之者出论家意(云云)。济钞云。令寻等一句即出论家意也以通望一句钞家总结文也。 记。谓前且引二戒(云云)。济钞意。钞上出淫与骂之两戒也。谓欲以此二戒例余诸性戒等。于本律未明故。今引母论令寻之。意成今遮性急缓。通说一切义也。问。彼论但出记引二戒耶。将广出诸戒耶。答彼具出四重禁也。(在第七卷)然今出坏生戒者勘未获正文。亦准彼本文言重制者。出本制事更加事。总名重制也。未必见局禁事也(云云)。私云。今云谓前且引二戒。博释上论家意见。尔者上引论文。淫戒与拔草戒。二戒也。出此二戒意。以局准例余(为言)。何指淫与骂可言哉。问若尔者彼论文四重具出之。亦不出拔草。何云二戒哉。答。记家御所览异。今现行本欤。既记引二戒故。指此云且引二戒。尤有其便者欤。济钞释且现流布本欤。二仪者。彼正作二种因缘也。 钞。二以开制往徴教则通于二世(云云)。简正记云。谓前约遮性已明。然佛立教对机。更有开遮两别。今更以此例往律藏中徴求教兴之意。问。上遮性例中云。随诸重戒并有开文是开也开实结犯是制也。亦云遮戒一往制止。是制有益便开。既前科已明。今何重述。答。前约。性缓急以辨开制。今据教文非但佛在世开制。亦通未来皆有开制与前别也。教则通于二世者。谓现在及未来也(文)。 记。五百结集文(云云)第五十四卷文也。 记。唯除八事(云云)。此文意云。余事悉印可善也。唯八事制差也(为言)。仍易知见为知人耳。 钞。此通未来教也(云云)。问。此八事佛世之时并因缘起兴之。何云未来教哉。答。一义云佛在之日因俭开之。然世犹俭未有还制。佛已入灭。迦叶承佛意云。世复丰时。更可还制。若亦俭者更不开之。是则佛意鉴未来故。云未来教也。是以钞批云。此通未来教者。立云如迦叶所答。俭开复丰。制明此教。虽是佛在时制。然亦通于未来行用。故曰通未来教也。有人云。此通未来教也。有通字义。则难见正意。亦通五分教。是佛自说。故曰此如来在世教也。四分教则是结集时。迦叶说此言。以据佛在望结集时名未来也。自意云。通未来教者。即是迦叶能开通于未来教意也。谓佛在开此八事。犹未再制。未有制言。迦叶结集之时。时丰乃更制约。其诸比丘既呵迦叶。如上已明此义意(文)。问。钞云。若时世还贱。故依开食。佛言不得如法治(文)。同记云。时世还丰佛何制断(文)。此等文佛世还制(见)。如何。答。正佛世非谓还制。佛世无此制断。故富那罗诘问迦叶。但佛遥若世丰时时还可制说故。迦叶承佛意结集时正制断内宿内煮等也。尔者何无相违欤。被及后世。 记注。疏释云(云云)。五分疏法愿律师作欤。行宗记云。四律皆制义疏(文)。上明听违佛制。 记注。偏袖(云云)连袖也。仍施现在横被边夷时在为人。 记。昔用三归今时不得(云云)。如来成道初三归羯磨授具足戒。至八年羯磨受具兴。止三归得。如彼在世止。今亦不作(为言)。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 记。东南禅讲(云云)。东南处名也。如云关东也。   钞。二教相融亘兼彼此(云云)。会正云。二教者即未来教。在世教。谓未来教中。亦通在世。如内宿等。今年此方俭故开。彼国丰须制。明岁反上。在世教中亦通未来。如在此土今岁着履。为尚却游彼方。明年以跣足为仪。若然则时内通方。方中通时。以此兼彼。用彼兼此。亘相涉矣(文)。补篇记第一末云此开制教。无是佛现世时。说开制迦叶引用。是通结集时。未来教也。云通亦可即开制之。言非局结集时。更通于后故云通也。(乃至)四分迦叶之言。起于灭后。局此名为未来。然开判之事。佛在已说迦叶重述。当于未来。望佛初说。乃当现在(即是四分兼现在)。五分佛在时说二方亘净不净。起于现在。然当未来。法岂无此义耶(故知五分亦兼未来通有云云)。 记。此有二释(云云)。节古义云。搜玄曰二教者。方毗尼时毗尼为二教也。不同诸记取四分五分为二教(集要·增晖·义苑·会正。俱同搜玄记)。大抄记云。二教谓现世未来二教(云云)。钞批简正记并举二义。虽然以现在未来二教之义为本也。问。今记或释意指四分五分。同为二教之义欤耶。答。不尔二教言即イツモ二世教也。或释意释彼此言时。且约二宗得意不同计也。 记。一切时处毗尼(云云)。淫盗等性戒一切时不开之故也。 (本云)于时康永四年二月十日于山边郡牟山乡药师寺僧坊记之。夫寒风铭肝宿雪凝手诚难忍难禁者欤。虽然为相续片时之法命聊集要义为相资愚钝之短才苟述旧迹。冀三宝垂哀怜消除病患神明加冥助令成此钞而已。 小比丘照远(通二十三别二十一俗四十四) 资行钞(事钞上一之分第三卷也。自第一门中三例至第五门也)   记(上一之一)所以不言重轻而言听者以重轻之言不该约行。问。作持行中。岂无重轻哉。答。今且重者。即重轻也。听者。即制听也。故以重轻对就制。以制听对约行也。若云重者。单局就制。故云不该约行也。 记。准戒疏深防限分各有通别。问。通别二种深防其意如何。答。通者。制四重防三毒。是根本防制种类诸戒。近防四重。远防三毒。是通深防之义也。深者。远义也。今所指戒疏二上文也。问。此中根本防。亦可名深防哉。答。不尔。即行宗云。前明四重。止得名防。次明余篇。方彰深义(文)。又云。以下篇诸戒。近防四重。远禁本心。即深防义(文)。此等释文深义不付根本防欤。次别深防者。摩触饮虫业未重。与波罗夷波逸提名。是为防大淫杀畜者。同禁其微。一等制波罗夷波逸提。故是深防也。戒戒别论故称别也。微者触也。著者淫也。问。制种类戒防四重。为通深防。约四重名种类欤。二百四十六戒总望四重为通防欤。如何。两方。有疑。若种类别别云防者。与别深防有何异哉。疏云。总防者。戒疏中配戒种类(见)如何。答。种类各防欤。戒疏云。配篇种类可以知也(文)。然一切诸戒皆无非远防毒心。是故云通也。但至一边难。别难别深防者。局尼后四重等。亦不通一切戒。是故云别也。所防处是别故也。况尼制重名等义。持异通深防之相。依之因师云。通者。为防三毒。制四重种类。则通僧尼故云通也。别者。尼八重中后四即局尼。故云别也。问。若尔者。饮虫水等号别深防。别义如何。答。此远为防三毒。近为防杀畜生。故云别无过欤。 记。等余三重。后四重中残三重也。行宗记云。触八及随并是淫类。同对贪毒。覆是妄类。即对痴慢(文)。 记。注非此中意。在今抄云尔也。非遮彼本疏意也。 记。若就相论可有修学。僧尼就当相形。各各修学可有护持。故云限分也。漏失僧残尼随也。纺绩。此尼单提戒也。 记。今此约报强弱须从别论。问。深防限分配当强弱样如何。答。约报时。女弱。故深防制后四波罗夷也。故重也。僧未有深防重制。纵虽有深防制。未约报又轻也。问。僧摩触报强故轻。尔者岂约报强。非深防轻哉。答。一义云僧摩触远云之时。虽深防。别谈之时限分也。尼弱故。至摩触等可犯淫重。故深防与重制也。僧强故。纵虽摩触。必不可行淫。故制限分也。若尔者。何故限分处不出摩触。出别漏失哉。答。且出限分手本。先出漏失也。实可通摩触也。又义云。尼摩触深防弱故重。僧摩触深防戒强故轻也。于限分漏失僧重。尼轻也。依报强弱有轻重不同也。此后义即好也。约报强弱。限分深防俱云有轻重不同故也。但今记下注云。强依限分。弱以深防(云云)。此初义证据见。于深防中不作强弱重轻欤。 记。注古记及破此解。会正云。诸家约僧尼。两报上共释以成。若然则一众中。自无强弱之报及深防限分等义。翻成局狭。今据一众理必具之。何者如上根形报坚强。制依粪衣腐药。则教意重也。中下体报微弱。听畜百一诸长。则教旨轻也。就制下如实得道戒者。圣人为缘起。制圣为遮凡。为护大妄。故是深防中制也。又持犯中利根易悟始终二罪。钝根难悟始终不学无无知罪。非力分故。诸记将摩触一戒。尼犯夷局深防。僧结残为限分。不准失成一义之局。抑又滥下第八门僧尼通塞中轻重不同义也(文)。搜玄记抄批等记同今资持释也。问。会正共成一义滥第八门之难。今记如何可救哉。答。 记。注尼四树下座但非兰若。会正之尼亦分通故。业疏解尼四依中树下依者。兰若中○如五分该四依。无树下座。故云粗弊大卧具也。若尼抄中受具后。若说粪衣乞食树下腐药四上行也(文)。 记。二明世者衣中根报次者制三衣。问。十二头陀俱是上根所行也。然衣中分粪扫衣三衣二。是三衣上根所制也。何今粪衣属山中上根。但三衣属世中中根哉。答。十二头陀中俱出粪衣三衣。令被上根也。今且四依本制。受戒时该四依四重故。今以四依局属上根。三衣通三根制故。但三衣且配属中下世中不妨。但三衣上根。但虽同上根。粪衣人胜。但三衣人少报劣也。今但四依一门局属上根。余属中下。但是一往释也。问。四依时但云粪衣不云三衣。一衣非三衣欤。将可云三衣哉。答。此虽有异义。且存一义。粪衣者。粪扫三衣也。略粪扫之语。但云粪衣。问。若尔者。何故头陀篇云。衣中立二。一者纳衣。二者三衣。又同记云。欲令节俭少欲劣事。一衲之外更无余物。又戒疏云(三上)上士面王报力殊异。胎衣随长。未似资持。及将入法誓不服余。如来随机任听但一(文)。同记云。缘济一衣已足也(文)。大抄记云。面王比丘常着一衣(文)。又迦叶尊者。着一纳(见)。夫天台大师着一纳(见)。此等诸文一同一纳即三衣全不见处也。尔者如何。答。凡案道理。三衣是三世诸佛解脱同类衣也。又佛既上根上智。犹畜三衣。况佛弟子不畜之哉。又三衣必制物三根共奉之。既羯磨受持。无衣钵等人不得戒。虽有善来三语等得缘不同。得戒不替。纵虽余得缘。无衣钵等。不可名得戒。以羯磨准诸缘也。爰知。粪衣上根必可具三衣也。但头陀篇衣中。立纳衣三衣二种者。纳衣人唯纳衣计作三衣。故不受檀越施。是以头陀篇云。初纳衣者。四分云。舍檀越施衣。着扫衣(文)。此对檀越施云纳衣。必不见一衣中但一衣也。但三衣人受檀越施。虽作三衣。但三衣计持不受长衣。故分纳衣三衣二机。是以同篇云。二者三衣。四分舍诸长衣着三衣(文)。纳衣三衣二机不遮持三衣。是以法花摄释第四(释宝塔品。是名持戒行头陀文下也)问答但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之差别中。先问云。毳衣杂物亦作三衣。与前三衣而有别。答云。初三衣者。用好叠等之所判。成非毛杂物。恐不知足者。以无价叠等为其衣。故以毛杂物而为衣也。此中随持一三。非三三衣。悉顿总持(巳上)。尔者头陀篇一纳之言。对余杂物等作三衣言一纳(也)。非谓之一三等也。次一纳之外更无余物(文)。此一纳衣外不受檀越施。又不畜诸长故云尔。一纳非谓三衣中一衣也。唯以一纳计作三衣故也。又戒疏上士面王等文。此纳衣生长时随作三衣。既文云。及将入法誓不服余。入受戒时誓不着余檀越施衣等。然间受戒佛召善来比丘时。胎衣即作三衣。善来受戒人必八事成辨。八事者。六物外加针线刀子也。故如来顺机任听但一者。但一纳不受余檀越施等。偏着纳三衣。故云但一也。记释一衣已足。大抄记常着一衣一衣。但纳衣一衣也。非谓三衣中一。同贤愚经叔𣨫女胎衣善来得。胎衣五衣(见)。即贤愚经云。佛言善来。头发自堕所著自㲲寻五衣(文)。次彼思之。胎衣变成三衣条无疑者欤。次迦叶一纳。此指一衣云一纳。非纳三衣中一衣。既迦叶四分善来得人也。善来受者。必八事具足。故迦叶持纳三衣。无疑者也。次天台大师一纳。此以同事也。其上彼天台宗释。一纳释三衣也。加之天台大师四十八起请文(云云)。此五三衣外敢不贮珍财(文)。何况六物图云。天台智者制法次第一条云。三衣六物道具具足。若衣物有阙则不同止(文)。如是得意时。何无相违欤。 记。上准戒疏明五开。文出三上𣨫衣戒。彼于六物第一粪衣故上既出之。故云五开也。   记。药开三种。时药上食中摄。故云余三药也。耐钞四以机悟为先。教门轻重致隔。问。前通门教兴。第三文第四有何不同哉。答。口义云。举事显相。虽同不妨意旨自别。由佛无四门入道之不同。乃悬鉴未来。五师分宗之有异。致使教兴而有差别。如今释列。于世昙无德萨婆多二部。所明不同之可见也。此乃通究随机兴教之意。后第四中乃推持犯轻重缓急差别之相。是佛随机宣示。使其无过。如五部各报之可见也。前显设教随机。后显为人无过。岂非意异(文)。 记。此谓佛无起教之机。问。上明兴对异宗中。宗则其多别教兴被他部见。若尔在无教兴正被部别。何五部等外别存在无起教机乎。答。如来设教称其机缘。不差毫末。是故在无起教机可有之。悬记诸部机可有之也。然今文意云。如来在无随机轻重异说。及其灭后五部诸师。随其所乐采取其教。是故非佛不鉴。然今文且据在无起边。故云非五部师也。 记。非五部师。此暗破会正释云。会正云。五部异执者。证上机悟。如悟结净地。因病复开为此宗之计。则教意轻也。悟净地因外道之谤。不结执为十诵之计。则教意重也。故下文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是也(文)。大抄记并抄批释。同以五部为起教机矣。 记。即对诸部以明轻重。且对诸部还明四分教门轻重别事也。谓。淫制毛头。盗限满五等。四分制重。源在无为此机悟制重也。又开结净地舍还主等。本部轻。在无机如是悟也。为显此轻重。且对余部以明也。余部必非当科本旨也。 记。轻重言通不出罪事。罪即止持。事即作持。下文(见)。 记。如初篇重犯。篇聚篇云。若论重犯。律自明断。随犯多少一一波罗夷。十诵重犯不同此律。同名则有。同种则无。此据初篇(文)。 记。淫制毛头。释相云。自有淫心。但入如毛头结成大重。十诵云。口过齿成犯。余二道无开。 记。盗限满五。释相云。十诵盗五钱者。古大铜钱得重。僧祇云。取瓶沙王古法。四钱三角四分。但云五钱准废上律论也。 记。羯磨揩定。如上云如白法作白等也。 记。受法简人。别行篇云。十诵无和尚人。受戒得戒多云。不除鬓发。无衣钵。受者得戒。若准四分。不开也(云云)。 记。此重余轻。本部重。余部轻也。 记。开结净地。如上释。 记。舍财还主。忏篇云。不还者吉罗。又四分一律宗。是大乘虚通无系故。发言诚事无滞结。若依他部舍。以后无反还求(文)。 记。接欲生善之类。如二戒长短并通也。 记。五分不开疑想。问。彼不开疑。开想(见)。是以别行篇云。五分无疑心。疑通是非。故有犯结正。彼律云。是如疑虫疑草木。皆随犯残提。想是决彻。若境心不当者不犯(文)。问。记云。彼律只不开转疑句。于转想开之也(云云)。此释意开想传写误欤。一义云。此云疑之想意也。非谓疑与想也。 记。僧祇性恶无疑想(文)。别行篇云。僧祇性恶无疑想。若遮恶得有疑想(文)。 记。十诵前有方便。别行篇云。十诵前有方便心者。具除疑想。并结正罪。不同遮性(文)。 记。注今钞准用。中三饮酒戒下云。四分酒作酒想。若疑若无酒想。皆随(莫非取境犯。谓前有方便文)。同记云。注中初句示律文。次句明今释。谓先有方便欲饮。至后饮时。乃至非酒想。疑后心无犯。成前方便故。须然重必先无意迷妄开(文)。贬(キラフ)。 钞。五部异执岂不然。简正记云。五部异执等者。引证印成上义也。佛涅槃后百岁之余分成异部。亦是根机悟解不同。以此证前。四分机悟亦别。非谓通明五部教典也(文)。 钞。五部以事法相对。余记意。准明羯磨法兴意(见)。羯磨对事兴。故云事法相对。是以简正记云。谓注四例以辨教兴。然而律中有羯磨法并所被事。是比丘之业前既未记。故此明焉。言事者。即所被事也。法者。能被之法。今以事对法。辨于通局也(文)。抄批云。五以事法对者。如受戒等。是事羯磨是法。又如三衣一钵。是事加法。受持是法。谓将此法用被于前事故。四种对既有其事。则须有法因对事须法。故有此兴来也(文)。今记意。事法止作两行被意得。故以事法相对明教兴(见)也。问。事教兴实托三性之缘。随无讥兴(见)法教兴之意不见。如何。答。实分明虽不见其教兴意。羯磨法为成济前所被事兴(见)所以尔云。法唯指式。乖旨则事不成故。此事者。所被事也。非事法之事欤。 记。赤须四准。法事人界之缘云四准也。 钞。事通情性等。止持制事。依有情之三性之缘兴制也。故云事通情性。教兴意虽依三性缘。正所制随前情非情尘沙无边境制。故云随境制其得失也。或下别正明教兴意。或依三性缘随无讥兴也。问。事通情性与三性之性者。何不同。作或释哉。答。上泛明事通情性样。或下别显教兴。故作或释欤。问。上云。泛出之。何上不出通无讥样哉。答。且略之欤。或情性之情言摄无讥欤。讥嫌即情言故。余记意联不同欤。即抄批云。事通情性者。此明法所被事。事含情性也。意云。且约情道。智虑利者曰情。智虑钝者为性。如新生小儿体性。自知苦乐忧喜名云性。渐渐长大。更增其智名曰情也。如云大有情思等。又言性者。谓人生无间。禀五常之性。亦是性识之性。并通善等故名为性也。情者谓人各有情。故不同。遇善遇恶。情相染习故云情也。又解情性者。情诸有情之类也。谓如为人受诸戒及治摈等。是情事也。言性者。谓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此曰非情。即如结解诸界分功德衣亡人衣等。并是非情事也。性中摄之。谓有识之者云情。无识之者曰性。所以尔者。如地水火风各有体性。如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又如火上水下风轻地重。皆是其性。性取不改为义(文)。 钞。故随境制其得失。抄批云。立云。谓随有情之两境制其得失(文)。 钞。或托三性之缘。简正记云。就有情事中。更约三性分别(文)。抄批云。或托三性之缘者。即善恶无记也○又解三性者。谓贪瞋痴为三也。若贪三境行淫者。名从贪起。若淫怨家。名瞋心起。若共母女姊妹六亲行淫。名从痴起(文)。 记。方希名利邪命自居等。问。此何名善心之犯哉。既云反成贪毒故。答。实希名利方虽贪毒。坐禅诵经等之边善心故。云善性犯欤。其上今云。托善缘故。无相违欤。 记。注性如慈心断命好心亘用三宝等。篇聚云。或见他厌生。与其死具。若俗杀生。教令早与勿使苦恼。此慈悲心造罪(云云)。又云。僧祇知事比丘。暗于戒相亘用三宝物随。 记。注如乞衣过受劝增等类。释相篇云。律云。若失一衣不应取。若都失者取上下二衣。余一别处乞(文)。劝僧戒云。四分中为居士施衣嫌少更求。十诵劝增色量价三舍堕(文)。问。乞衣过受劝增等。何名善心犯哉。答。 记。如草土等体虽无记等。问。今定三性心犯。何约草土体。定无记哉。设彼体虽无记。依善心作堀地拔草等时。善心犯故。是以善心犯出塔上拔草。尔者何无记心犯约前境定之哉。答。实今记难见欤。但草土其体无记。故多分望此境。作堀地拔草无记心犯也。别起善恶心作之时虽云。善心犯等是异泛尔之拔草等欤。心依境起故。为显记心故。且出无记境也。故制防约。 记。然性戒缘起亦兼无讥故。盗戒缘起云。僧尼诈宣王教取彼要材。为王臣人民诃责等(文)。摩触戒云。手捉扪摸瞋恚骂辱等(文)。 记。注古多错解故为曲示。节古义云。会正云。事法者。事即所被。法即能被。约此相对例显○兴意楷式者。今指一百三十四法。各有楷式也。又通而论之。如单白中三句一十四字纲。羯磨中五句三十一字。纲独不可以增损。故言准也。若少乖差。即今所被之事定非成就。是法不称事也。此三句从论事法得失了事。通已下辨事。有多别。善法所兴也。情性者。总含三种故曰通也。如受戒是情事。结界是非情事。老病衣重作法。离是情非情合事故。随下谓遂上三种应教与法名得。反此号失。如受戒带遮难。界相漠落。老与衣轻是也。斯则成事不称法。以律各限约故曰制焉。三性者。善性如受忏法。恶性如摈治也。无记如颠狂法。无讥者。学家羯磨文中。事境悟别理同(搜玄集要义苑并同)。已上同今疏云。乖旨则事不成。此事必是羯磨所被事(见)。若尔者。次句事通情性必是可所被。事何强乖古记释。今记如是释之哉。答。 钞。且略引诸条薄知方诣。会正记云。诸条即条例也。标曰。五例结曰。诸条文之变也。 钞。总撮包举者。略尽实为未备。指一意以该摄。 钞。莫非极接凡庸心怀泥曰而兴教。搜玄云。凡谓凡夫。未真见道。庸谓庸常。滞事相者(文)。 记。少远疏中。卢山慧远云大远。对其净影寺慧远云少远也。少远者。北远也。被作涅槃经疏故云尔也。 记。通明二种涅槃。问。其有余无余之二涅槃体一不殊。何云二种涅槃哉。答。宝如来难。是以抄批云。体无差别。但是一生空真如故。若尔此二涅槃既同一体。云何简异哉。答。体虽是一约显有殊。望出烦恼障显即号有依。望出生死苦显即名无余(文)。 记。下文调三毒求四果等。为调三毒等文。若依权宗。求小乘四果。若开会意。大乘四果可得意。大乘应化声闻等云大乘四果。三乘观圣皆名阿罗汉故也。 记。本律增三中文初段等。问。现行流布本今初段后段。今云后段初段也。即本律五十八卷七叶云。尔时佛问诸比丘。汝云何学。云何为学。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为法之王。如世尊向所说。我等受持。故言学。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惠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故当勤精进。学此三学。尔时阿难。在波罗梨子城鸡园中。时有孔雀冠波罗门。至阿难所。问讯已在一面坐。自阿难言。沙门瞿昙。何故为说比丘。制增戒学增净行学增波罗提木叉学。阿难答言。所以尔者。为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令尽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戒(文)。尔者今记前段后段释相违如何。答。御所览异欤。或又约疏引用次第。作前后次第释欤。疏约义道如是引用故。又疏祖师御所览本。异今异现行本欤。问阿难之语。 记。出无胜道增上胜法。瑜伽论等直名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惠学等也。 记。为字平呼。タメト可读也。尔者可训云何为学欤。 记。注增心。问。何心定云增心哉。答。摄释有二教。一云。令心直引注一境。故云心。二云。定心所。心心王也。以邻心王名定为心。是则邻近释也。 记。如戒疏说寻之可解。戒疏一上之文也。彼意依戒终发定惠。断惑证果。故如是圣望初释尔也。 记。广谈断证。会正于此广付见修道。明能证四谛智所断烦恼品类等也。戒疏委引(云云)妄语戒文也。 记。又云今所学。会正云。今所学者。正为求此四果。多以斯宗正属声闻乘。故谈至此以为极矣(文)。昔尝听习○不胜痛咽○瞽。须深须镜诸。 记。域心于处。觉恩寺云。域者境之义也。大乘人心域大乘。小乘人心于小乘域也。天台释。域怀三百由旬化域。此意也。 记。注有云后九门者非也。会正云。下诸门即下九门也。谓显此一门。是通叙一大毗尼藏之所兴。如下九门所述之意。祇但随逐制教轻重等事。以明贵令后学之者。寻下九门。条例各知其本也。如下制教轻重门。立七种条例。则可次知制教轻重之本故。下复结云。凡此诸例并制教之本怀等。岂非本。更又第三门约教判处。为诸师寻计。不识宗旨。行事昏于本趣。今师令判持犯。还约受体。岂非彼门条。而知处判之本故。下又结云。一枝条领释然大观(乃至)寻第十门法滥传真。则知抄兴之本也。如此以求。则随下九门而各知其本也。绕而论之。则下九门又以此一门为本。若不知教兴。则下九门起无所从也(文)。大抄记抄批简正记并云下诸门者。指三十篇(见)。 钞。寻条知本。下三十篇各各前事各有制意。而寻此制意悉不明。以今本制兴意可知之也(为言)。抄批之意同之也。即彼抄批云。寻条知本有者。谓下三十篇是枝条。此教兴一门是本。若寻下三十门之枝条不识其意者。须寻此门。则识根本制意也(文)。问。付今记如下云。此之十条者。条即今文可释。何云前事哉。是以简正记云。诸门者。三十篇也。谓下篇虽明来意。但各叙本篇之意。不通明一切教兴。如标宗述来意。集僧但述集僧来。故曰止随前事。今此一门能明一切教兴之本。皆在此门之内。即本也(文)。此等释如何。答。下(文)十条有十门条类义也。今云寻条者。对十门本。三十篇云条也。是则枝条义也。上下之文名有所望不可一例矣。余记意月否依时也。又问。释上且略引诸条(乃至)莫非极接凡兴教矣。文钩锁寻条条名五例。知本本自泥曰欤。是以古记释知本本即泥曰也。是以搜玄云。古今多释。今解意者。但取下三十篇为诸门也。前叙后云。至于说其大纲。恐释三十篇条未能委得三藏大意。更以十门别括出三藏大纲之意。总是抄之所说大纲。前教兴一门为人泥云。远诠是其兴意。下三十篇所述制行事意。三十不同意也。所归极接僧尼离非就。是同归远诠心怀泥云意也。(乃至)令后进者。寻下三十篇条。知其泥云是本意也。故云寻条知本焉(文)。大抄记一释花严记所引胜。师义并同此释矣。尔者今记释何必违之哉。答。 第二门 钞。第二制教轻重意。问。教兴中五例第四门。今门不同如何哉。答。彼依为先机悟。云该轻重教兴也。故取教兴之边。此门佛说轻重示裁量之意也。此不向教兴之方。问。十门意皆属祖意。此门意如何可得意哉。答。佛说轻重。祖师以七例裁量意也。故不可相滥欤。 记。然其罪事。罪即止持。如诸篇方便果罪。事即作持。如四依衣钵房舍也○欲本。意。原。 记。则教密难裁。知云。如佛三密。余人不知云欤。法法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文)。文句释云。又昔所不说名为秘。唯佛自知为密(文)。 钞。利润无方。余记意异今记释也。简正记云。利润无方者。谓利益国及方由比也。更无比故。如前六群等类。从制已后奉。于教药不敢相违。利润之不可比喻故(文)。扣(タヽク)音(カシ)口(コカ)。 记。不在一隅。隅者二义也。又对义也。岂可以情断。宁复言论测也。 记。对前乍览。对原彼能施之句也。重核其远标。 记。前约当机。指在无之机即云当机。即六群之制戒缘起人故。来裔者指灭后之机。同何约在无难裁断。约灭后易显哉。答。为当机设教。佛意难知。非凡夫界故云难裁断。灭后以彼所说教对灭后之机见之教。明显故易知。是以云自显也○教以指道。喻之如标。超诸无典命之。云远裔。谓衣裙取其末。下记律文既显故不假证。抄批云。明佛制。皆被末代众生。故不繁引证也。故四分佛受毗兰若婆罗门诸夏安居。以时俭故。佛与诸比丘。一夏唯食乌麦。目连故反。大地取其地肥。以供时众佛止不听。又欲以神力往北方。取自然粳米。佛亦不听许。又欲事郁军越地连此阎浮。佛不听。皆言。止止。汝等丈夫有兹神力。可得如此。未来弟子无神力者当知之。何据此文证。大圣三教皆通末代(文)。 抄。一兴厌渐顿。若古记义训。兴厌兴受戒厌舍戒故。今记意训。兴厌不学止犯故。径タタチニ。 记。注此古记解。节古义云。搜玄集要增晖义苑会正并同(文)。 记。戒疏云行违本受等。问。今约持犯篇云释之。即引戒疏意如何。答。今引戒疏为显厌义。引之自行违本受。至名止犯戒疏文也。符顺兴厌之义。故且引之也。不学无知渐顿。又持犯篇(见)。故云今约持犯篇中等也。约边边故无相违欤。 记。不学具渐顿起心有通局。问。凡出不学结罪有二品也。一起断学心时。二随境不了时也。就其起心亦有二别。或于一切戒法顿起不学心(是一)。或于止持门欲学之。于作持门欲不学等(是一)。今所云渐顿者。指彼起心通局云渐顿欤。将如何哉。答。口义云。起心不学时。或三藏通望多境。顿得多罪名顿。后随境不了犯无知罪时。又得不学之罪名渐(云云)。智云。此义不然。凡不学渐顿者。约起心通局作之者也。故持犯方轨篇云。不学之罪通有渐顿。如要心可学境上作不可学之意。于一一法上顿得不学罪。以初受时皆发得故。今违愿体顿得多罪。云何为渐。若要心不学羯磨。于余悉学望羯磨边。犯一止罪名渐。若论无知。唯渐者。谓缘不了方结无知罪。一心不备缘唯渐也。问。此不学无知二罪是何。答。有人言。并是吉罗。今解言。不学吉罗。无知有二。若全根本无知得重。故律云。重增无知波逸提。若疑者得轻。是吉罗也(文)。此文结起心通局(见)其上今记分明释起心有通局。何可异求哉。若尔者。今记云。不学罪渐中。随境结故轻。此释文相渐者。约后无知时犯(见)如何哉。答。初作断学心时。于所缘有通局。故随境结云也。故无相违。凡今释不学渐顿者。只约初起心论之。后无知时信不学罪相。今不知也。问。起心断学时。为随境结罪。将只为一罪哉。若只云结一罪者。抄文云。明云多罪。若依云尔者。例彼斥古记。盗十方现前物结无边兰。上释是又不可望多境结多罪哉。如何。答。持犯篇云。 记。无知唯局。问。唯渐无渐顿之义。何此引哉。答。无知虽无渐顿。不学无知同类之故举之也。必无知非作渐顿欤。 记。不学罪渐中随境结故轻等。问。同是吉罗也。何分轻重哉。答。口义云。一义云。吉罗是一有轻重不同也。轻责心。重对首(云云)。一义云。制罪是一化业轻重。今谓二说皆未然。第六开制分轻重。第七四依分轻重。岂亦约忏及化业分轻重。即当知此中分轻重。只约渐顿论之也(云云)。问。约渐顿论轻重样如何。答。非如通途轻重也。以多罪为重。以渐犯小罪为轻欤。问。上云罪事重轻(云云)。今渐顿为罪重轻哉。为事重轻哉。若为事者。事是作持也。不学罪何是作持哉。若云罪者。如前所难。如何。答。智云。是属罪重轻也。谓同是吉罗罪。虽无篇聚异顿犯。望一切境结罪渐犯。随其起心则显制轻重意也。付结罪论渐顿。故必可属罪重轻也。 记。注不学出受戒说相。受戒揵度(第三十五)云。佛因缘起受戒之后。令说四重相。次云应学问论圣等故也。注戒上引上也。 记。各从种类并约七支业理。一义云。各从种类四重种类戒也。此种类戒并皆约违理业罪轻重。制覆制教故。制教又有重轻也。上下者戒重轻也。付之聊不审也。若业道之业得意。断畜生命等业道。全同杀人戒业也。何故制教不同重有轻重不同哉。又遮戒无业理罪。何望分遮戒轻重哉。方方不审也。答。杀人杀畜虽同十恶之体。又非无优劣。约此道理。制教有轻重欤。是以抄批云。立云。佛以达了业体轻重。故使结戒。还约此业。而科故有轻重不同也。何者是即且约五篇相望。上下重轻皆是约业道不同。故结罪所以有异也。且如杀人戒。以人多智慧既是道器。形报胜故杀有得夷。畜非道器。愚騃无知杀结堕罪。乃至下篇。身口越蔽其业是轻。则科小吉。以其科罪与业相应故。云结正业科也(文)。次遮戒违理之有无段。是又一个所论也。一处释遮戒云。若有作者。与理相违。或云畜宝等宁无贪染乎。故知。遮戒有违理之义(见)余者无相违欤。又一义云。各从四重种类。此种类并俱依七支制罪轻重分罪上下也。上下者。罪轻重也。业理者。必非业道业制名业。既结正业科云即篇聚罪。篇聚罪名业无疑。又下引证据正结罪科。止对六法文制罪六法也。若上业道理得意。何引制罪文哉。又理者非违理。此理此违无间之道理也(云云)。此义胜欤。 记。谓男女黄门等。此等皆犯所对境也。下文云。三四即所对境故。 记。摩触粗语媒嫁等。摩触彼云。若与二形相触兰。若触男子身乃至自触及畜生一切吉罗(文)。粗语又云。与非女人黄门二形粗语知者兰。畜生不变形及男子一切吉罗(文)。媒嫁非黄门二形者兰。生及人男子者吉(文)。 记。注旧约僧尼别制等。节古义云。云男女酬因既有强弱之别。僧尼立教则分轻重之殊。如摩触僧残尼夷也。并同之。云报果者。谓上结罪既有轻重故。今酬因其亦有轻重。凡有四句。一犯重报如。云○如媒房等。戒犯轻报重。如打比丘等○戒犯报俱如不忆念身口威仪。忘误戒犯报俱重。如漏失二谤(文)。 记。且约四重以示其相。问。四重之中何不忘语哉。答。妄语戒人重。非人兰。畜生吉也。是以云。妄语人则重。非畜兰吉渐轻。今记且略不云妄欤。 抄。五起情虚实。云心虚实者(文)云心违日虚心顺日。云公实作人人想。可不为杀生。然乍思实违杀之盗之。故云虚也。初释付不犯(文)。释。谓虚有犯实不犯。不犯者。一切无罪也。次约境想句。虚重(果罪)实轻(因罪)后释付戒本释之也(云云)。 记。又诸戒境想初句等。问。何以心境相当为情虚。以余不相当为情实哉。答。此虚实之言。聊可有其义。但相当故犯戒。违本受戒之心故云虚也。或可犯心虚浮心也故云虚也。问。若尔者。疑等是违本受心亦虚浮。岂是实哉。答。虽然对正犯方便是实也。或标知故字。非故不知。 抄。六开制立。抄批云。立(云云)如大妄语。制波罗夷是重。开其戏笑说。还犯吉是轻。故知。开制皆有轻重也(文)。此释分明于开制有轻重。闻今记释轻重之义疏欤。或必不约罪。制教轻重故无苦欤○若止若作。有制未始不开。有开未尝不制○时缘不暇。 记。注又云○今所释颇与昔异。上所云。母沦犯报四句等也。问。又云者。指记家自语欤。将引文云尔欤。答○制教之本怀。据断之宗体。据本制怀。临事处断。则轻重合教。万无一失。 第三门 抄。第三对事约教判处意。抄批云。言对事者。对所受忏说恣等事。约其教法而定是非也。法即始乎心念终单白四三法也。谓三衣一钵结解诸界。安恣分亡人衣并名对事。故云约教判处者。既有前事。理有法。被法即教也。将教检事。故云约教判处也。谓判割处分也(文)。 记。二据行法。随行也。即不过止作二持也。问。亡物是随行也。何别明之哉。答。虽随行此死后事故别明之欤。何律受戒。 抄。自佛法东流。抄批云。从西垂此。故曰东流。犹如水流。流术取其通注之义也(文)。 抄。几六百载。会正云。载者尔雅释天云。载者才也。唐曰载。夏曰才。商曰祀。周云年(文)。又三才取才星行一次。祀取四时祭祀一讫。年取年谷一熟。载取物终更始(文)。简正记云。载者唐虞曰载。唐是陶唐尧氏。虞是有虞舜氏。又时之终皆载于简册故。又释十数之终。载则显数有始终也。又周时曰年。年者禾下干。干犯也。谓禾犯终一熟故。夏时岁。岁者星名也。故儒书云。东方甲乙木岁星。十二月一度转。南方丙丁火荧惑星。六十日一转。西方庚辛金太白星。三十日转。北方水辰星。不转。中央戊已土镇星。三年转。谓夏时取其岁星周天一匝。气候改节。故云岁也。也商时曰祀。祀者取其祭祀时候一改。子孙追其先祖。以为祭祀之节。今文中云载者。随言取便。亦无别理也。 记。后汉明帝时。永平十年迦叶摩腾来。十一年竺法兰来也。 记。未有归戒。问。此归戒者。何归戒哉。答。付之异义区也。定宾意。指十戒等也。是以彼疏云。昔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游化此土度人。出家与剃发。已披着缦条。唯受三归五戒(文)。抄批云。其人即与剃发。披着缦条与受三归五戒(文)。搜玄云。未禀归戒者。准法师传摩腾。早与授五戒三归。今言未禀归戒。即十戒三归戒则具戒(文)。此等释翻邪三归并五戒授之。又僧史略云。虽剃染成形而戒法未备。于时二众唯受三归(文)。佛祖统记云。汉明帝之时。刘峻等并求出家。但受翻邪三归不受戒。见今师并记家之释不分明。虽然今记主意。不受翻邪三归并五戒等。故云未禀归戒未有归戒也。所以尔者。抄(中一)云。以魏嘉平年至洛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同记云。文中但云羯磨。则三归五十义必具矣(文)。此即分明三归五十具俱。曹魏时始授之(见)爰知。汉明帝时。不授三归五戒欤。依之会正记云。不受三归五戒(文)。大抄云。未禀归戒。谓未受三归五戒等(文)。 记。跨及曹魏。口义云。曹操者。曹姓也。操名也。字孟德。建都于邺。名魏国。刘备都于成都。为蜀国。孙权都于建业。吴国。为之三国欤(云云)。曹魏前魏元魏后魏也。元王姓也。 记。将二百年。戒疏云。年过二百(文)。资持云。跨一百九十余年(文)。按抄批。云嘉平二年岁次庚午一百八十三年也。凡按戒疏。云正元元年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于昙无德羯磨。姚秦弘始六年弗若多罗诵十诵广律。至弘始十二年。佛陀耶舍(秦云觉明)诵四分广文。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译僧祇。宋景平元年佛陀付译五分律(云云)。 抄。其唯不学愚痴。此点意。先起断学见。后如是判。亦即可有不学无知之罪。记愚痴即无知之释故。又师作云。若训其唯不学愚痴不学无知外犹有罪。三宝物等判亘即得波罗夷故(云云)。爰知。依十诵受戒人。依四分判亡物轻重二物。有违轻重故。即可有兰夷罪也。又义云。不学无知罪断学之上制之。今不断学何结不学无知之罪。故知。今只不学问而无知故得罪(为言)。问。尔者其罪者何哉,答。今通立定格。较(六角切。直也。六教切。不等)指归云。角音。尔雅云训直。 钞。一披条领。会正云。条领谓此门。如纲有纲。条衣有襟领。得之者不乱也(文)泮(トクル)。 抄。释然大观。释然者。非疑滞也。大观者。得此门者。可释然而大观通鉴(矣)。 第四门 记。须以三问前以激之。问。此三问如何可答哉。答。正答第一问。顺本受体。随行虽依当部。有义可观文。等物引用故非受随相违也。次答第二问。为资本宗。引余经论中之随经随论律故非化制相乱也。答第三问。亦可然。引花严涅槃等随律经。为知宗所归也。是以非大小相乱也。口义云。今略答之。答第一云。律本是一。五师各集机见有异。集法不同。或此有彼有此无废与亦出。若唯执四分则行事不周。若受随相应须弘四分。行法不周。引用诸部。此门辩示如文立四分为本及后。谓此宗中文义俱圆等文可见。既云取义势相关者。如袈裟词句。用十诵。舍僧祇。据斯之义。岂非约体明随乎。答第二云。观下抄中陈引诸部律文及诸部律论文。好其余所引大小经论二意不同。一引化教行相。以被兼修。二引用随经之律。以无非共成一抄行事。如标宗篇引大小经论。说戒篇引俱舍解。释相中引智论涅槃。明作及空有宗戒体。沙弥篇引经论。明事理忏悔。诸篇所引经论。显各篇之行相。以被兼修也。今下文云。兼取五藏。通会律宗。正取随经之律。足成律行。岂为化制不分哉。答第三问云。一抄所引大乘经论。除上约二义括显者。上是一期引证化制行法。更有一类经论。决十不了大方究竟。如下第六师所明。及今抄所本。如断肉蚕衣等行。在小教为开。若制是如来随宜施化。未为了义。于大教中一切制断。则见小教肉衣行。终穷所归大乘方为至极也。斯则正。是以决小不了。岂为大小滥耶。问。古来以法花涅槃开显之义答其义。如何。答。此乃检文不细思。义不明也。且今抄之中。法花涅槃立圆。在何文圆融决义作何明(文)。疑云。篇聚云。大小二教理无分隔。又引胜鬘智论。沙弥学本下。约开会释之。标云。领纳在心。名为戒体(云云)。记云在心乃取圆意。即指藏识为所依处。如何。答。且约隐显欤。问。记家以向由举三问。而不答之耶。答。今第四门。此疑悉皆晴故也。故云。寻文可见。抄云。今立四分为本等。故无随受相违之过。又今门明六师。第五兼修五藏。通会律宗。故无第二疑。又第六师依开会意。即知律藏所归。故无大小相乱。 抄。岂复论于嗤责。指归云。嗤释与反。笑之为人之笑。为人之责也(文)。诮(才幼反。责也)焉有○随行实教。 记。注有将体既等语。会正释上诸师穿凿等。又云。指聪师已前也。以聪悟云体。既四方而受。何得异部明。随记二又恐云。四分可尔。谓四分行事可尔。余部不然。用己之所宗四分之行事。判彼十诵受戒之人行本。故重示之也。 记。如已学四分。判彼十诵受戒之者。脱罹过失。 记。至姚秦时。姚秦东晋横代也。 记。及乎隋朝智首律师。续高僧传云。首律师撰五部区分抄二十二卷(云云)。 记。凡五百五十九年。简正记云。后汉永平十年丁卯。至唐武德九年。已经五百五十九年近于六百。此甲子排之(文)。又会正同之。 抄。诸师穿凿判割是非。会正记云。穿凿者。犹物不得正否。则妄如穿凿。诸师不得宗旨。妄致是非(文)。 抄。竞封同异不可称说。口义云。竞即阙也。封即闭也。 记。肆意攻求○孟子云。所恶于智者。其为凿也。注云。恶人用智而妄穿凿。 钞。良由寻讨者不识宗旨行事者昏于本趣。会正云。良下皆由挹流不能寻源。闻香不能讨根致。便不识能诠宗旨。亦闇于本所起也。 抄。故须学师必约经远。依师学问。必可依符智慧宏广远大之师(为言)。是以抄批云。勤学不知择师。好师必弘益。所求之师复须经文涉远见而学问者器量宏博方依之(文)。 抄。必佩真文。谓。执教文必可带真正之文(为言)故云执教必佩真文也。是以抄批云。佩由带之。谓案律藏之文。非为邪教师心之计也。既带真文。则识宗旨(文)。 钞。何事被于毁讥。此点意。何不学问得被毁讥哉得意欤。但此疏文也。又点云。何事被于毁讥(云云)。此学师取真文时。不被人毁。又不论人嗤责(为言)。是以由识宗旨故。行事不昏。故不招他毁辱之私也。此义亲文也。前毁云毁。后讥云讥。 记。引用分齐。口义云。是门所立之意。立四分为本。为第一分齐。所引部类取义势相开。为第二分齐。下引六师。明其所见通局。乃第三分齐。第五兼用五藏随经之律。通会律宗。乃第四分齐。第六师引诸教。决于小行。乃第五分齐(文)。 记。注有云诸部通收经论。节古义云。增晖问抄中。通收经论。记传何将独言诸部。答。杂引经论。皆是有律。经论摄在律文也。或今诸部之言通会经论。记传尽在其中。如言十二部等(集要同耳已上)支派。 抄。统明律藏本实一文。问。佛在世并异世五师传持也。问。都无轻重不同之行事哉。答。机悟不同故。自在世有轻重不同欤。问。对机说法故。随机悟虽有轻重等不同。一化之弟子闻。遵行布萨自恣等众别法。然而其行事自在世有不同。如何一辙可行之哉。答。自在世虽有行事不同。见闻不是非同行众别之羯磨。无相违欤。假令今南都之两寺。法文义道行事之不同。大虽差异。至布萨自恣等。同导共许。如无相违。之其故者。戒疏(一上)云。一百年已来师资传。化三时接利。机各体权实。虽闻异别不是非。故但通为八十诵律大毗奈耶藏(文)解释分明也。若又自在世无其不同。岂五师初各执哉。爰知。源如来在有其差异也。依之今记释。如来赴机设教不等也。又一义云。自在世非有行事不同。依五师异见始有不同行事。如法花之三车四车诤论。于一经现文致人师异见。今亦尔也。于根本八十诵律起五师异见。岂不尔哉。但此事实以难得意。能能可致料简。 记。后因诤计。问。五师分部。全无乖诤。如何云后因诤耶。乖诤事正有大天时起。然五师时唯以分部名乖诤。 记。注有云以机悟(文)。会正云。机悟者。由鞠多五子根机悟解有所差异理各竖宗计。如五岳之立焉(文)。记。注戒序云云飞二部五部之殊山张十八五百之异(文)。问。引证意诸计义引证欤。将又所执坚固义引证欤。答。引证意诸计不同义(见)若如本文证所执固义(见)然序意皆差别义也。 记。注有谓五岳。前所引会正记之意也(抄批简正并同)。质之。 记。义抄云鞠多受法既少。付法藏传第五云。商那和修既灭度后。七万七千本生诸经。一万阿毗昙。八万清净毗尼。如斯等法皆悉随灭(文)。故知。鞠多不传之。问。此五师异见。鞠多在世兴之耶。答。尔也。是以抄批云。分为五部者。忧波鞠多在世末后。育王大集论师共论佛法。是时诸人各以情见不同有所偏执。鞠多不能刊正。遂分此藏为此五典故(文)。问。付法藏传鞠多次付弟者五人。何师耶。答。彼名字云提多迦。彼不明五师别。仍不知之也。 记。高僧传论。别不见高僧传论者。但梁唐宋皆有高僧传。其传中引论主语云论云故。此传中论主语也。 记。注智论则千人。彼长老富楼那罗将五百弟子来请问。迦叶答。彼智论云(此慈恩大师诸藏章意也)。又义云。智论意。最初结集时有千人也。问。披智论。本无数大众(见)。何选千人耶。答。频婆娑罗王。敕王宫八万四千眷属。常供千僧(是一)。又依迦叶作相。千人悉集会。迦叶等即入定见阿难有学。故千人得遣出之。至富楼那罗诰。阿难住学地(是二)。又行宗(二上)云。智论千人者。示不同故(是三)。爰智论意。从初千人有之也。   抄。集一家之典。问。僧祇既本部五部义。皆含之。可有何故。当时僧祇本部义异五部义。四分等指此义。云部别不同等耶。答。五部被取残。故不同五部义。其残存本部自义也。 记。方便随灭。持犯篇云。结罪之时。并揽前因共成一果。不同他部。因成果更有本时方便(文)。又云。若忏根本方便随灭(文)。问。前因共成一果。故无本时方便。何云若忏根本方便随灭耶。就有者。忏根本时随其方便可除灭。自本果成因没无其罪者。何云方便随灭耶。答。 记。四分女触比丘兰。释相篇云。女来触比丘。不必须淫心。而比丘要动受乐者。犯残。此律文不了。今准十诵。言犯残。若不动身而受乐者。此律吉罗。若先有染心。于前女后女触比丘不动。而受乐者偷兰。遮动则犯残(文)。 记。十诵身根亘坏。六根中共一身根也。坏者坏烂。或疮等处也。释相云。十诵比丘及女人身根亘坏。相触皆兰。若依四分提发者残。谓以觉触不觉也(文)。 记。锡杖澡罐针锥。问。今此锡杖等判用何文耶。答。勘二衣篇(下一)云。第三师者。通用律藏废立正文及时要者。不必承用四分为定。如澡罐锡林扇针锥等。余律入轻。则亦类用文义广括。如别卷述(指轻重仪)且依第二定为龟镜(云云)。第二师谓。上云。四分先准诸部类用师也。再者先可依四分判欤。然资持释彼文云。澡罐等物本律判重。然律锡杖据本为惊虫兽。故判为重收。准约今用。正表道仪。若论扇者。亦有讲谈摇风之别。不可一判。义须在轻。更何所惑。文下指广。亦即仪文(文)。 记。本宗转欲则轻余宗不开。业疏云。若据十诵僧祇。转欲俱失。或是异宗所废。且从当部(云云)。今约五部云尔。母论开之故。 记。本宗悔残。羯磨经云。佛言。随云与波利婆沙。与六夜摩那埵。当二十僧中出罪(云云)。 记。十诵不行别住。诸部别行篇云。十诵犯残。不行别住六夜。与出罪名出罪。递。如上引。余部皆无等。 记。及盗罪非畜物。释相云。十诵盗天神众衣等偷兰。畜物犯吉。如轻重倍分文中(文)。 记。二宝蚕绵。别行篇云。十诵二宝少舍。多者付净人。作僧卧具罪僧中悔(云云)。 记。又如僧祇牒事。受欲篇云。问。欲与清净同异云何。答。欲应羯磨。清净应说戒。若说欲之时并须双牒。由文正制。不同僧祇犹行废教也。言如法僧事者兰。非法事不须欲也。若非法缘如众纲中。此但言如法。则令僧诸法事通作无障(文)。问。记云。律中亦因六群称事(谓僧中事如云为受戒与欲等)僧中余事起。稽留法事。佛言。不应。称事听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文)。僧祇云。长老忆念。今僧十四日十五日。作布萨清净欲与。我说(三说云云)欲所牒事。乃有二种。一能已事。即病等诸律不牒。古师妄加。即为繁滥。所废。二所应僧事。即僧祇中行所废教。欲清净各传别牒前事(文)。如上引。本宗取与欲净。今说通云。如法用废别称也。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 抄。故善见云毗尼有四法。善见第六(十四)云。如事为欲结戒告诸比丘。汝当如是说戒。比丘不应。共住法师云。此律本已具。我今当分别说释若比丘也。若者总名。不属一人。法师云。于戒句中。于戒本中。于问难中。若欲知者。有四毗尼。应当知。诸大德有神足者。抄出令人知。尔时集众问曰。何谓为四。一者本。二者随本。三者法事语。四者自意。问云。何谓为本。一切律藏是名本。何谓随本。四大处名随本。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而不制。然此随入不净。于净不入。是名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而不制。然此随入净。是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然随入不净。于净不入。于汝辈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然此随入净。于汝辈净。是名四大处。问云。何谓法师语。答云。集众五百罗汉时。先说本。五百罗汉广分别流通。是名法师语。问云。置本置随本。置法师语。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罗广说。以阿毗昙广说。以毗尼广说。以法师语者。是名自意。又问。此义云何莫辄取而行。应先观根本也。次观句义。一一分别。共相度量。后观法师语。若与文句等者。而取若观。不等莫取。是名自意。从自意者。法现坚强法师语。应观随文句俱等应当取。疏文句不等勿取(乃至)若律师者。有三法者。然复成就。问曰。何谓三。答曰。一者于本讽诵通利。句义辨习文字不妄。此是一法弟。二者于律本中坚持不离。三者从师次第受持。不妄失。记此论五百罗汉造。释四分律。会正记云。自初三卷半。明迦叶结集事并诸师传持之相。至第四卷方解律序。至六卷末释初戒缘起。乃至若比丘处变成宗论也(文)。问。此善见论正释四分律。后为宗论时。可四分同计部哉。答。尔也。问。付之不明。今善见论全释十诵律(见)是以三论玄云。善见毗婆沙别释毗尼藏。智度论云。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释之。善见律释师子国要用十诵律。舍利弗别释佛九分毗昙(文)。戒疏(二下)云。二谤为言教人。起谤损境。畅思不问为已不为已。皆同犯也。有人言。不同犯。故善见云。慈地得残。能犯人也。尼得吉罗。所教人也。任情所存。然作业是重。未可同于外部(文)。同记云。古据善见。乃执异部(文)。资持(上一上)云。三他部异故。搜(善见三衣内穿文法)此等文分明释十诵。异本部异部论见尔者。如何可得意哉。答。彼三论玄文分明云今善见论事不见。既云善见律故。又要用十诵今现行十诵不见欤。尔者三论玄并彼所引智度论。文追能能勘之。可治定。辄不可备难者欤。次戒疏等文虽同见部类各别故。且云他部异部。虽然不妨四分同计论欤。 记。即变为宗论。会正云。通论又云集义论也。标宗云。若依通论(云云)。记云。通论即宗论。非别解故。如成实婆沙杂心俱舍等。引解云释论之。如遗教智论等也 记。若欲知者。有义云。此意用也。文义欲知上义云事也。 记。不无胜劣故撰召能者。问。五百罗汉共具神通。今抄撰能者样不见。如何。答。云大德具神通。指大德云能者欤。 记。非谓通诸律。节古义云。诸记但云。论自问。云何谓本。谓一切律藏是名本也(只为释文不晓。故此暗破)已上。 记。注且依古记约通别二缘注之。节古义云。搜玄僧晖同约通别二缘释之也。节古义云。搜玄云。而于随本四大处中解者。多途原本论中。约初戒释随不净行。戒本即作四句。名随本也。然此随本意通遮性。一切戒论中意略。今解释者。取一切戒本通别两缘。即便义通一切戒也(增晖同之)。 记。佛告诸比丘。论本佛上有第一两字○我说听净。记即论中解释之文。问。上云将入戒本即变为宗论也(云云)。若尔者。本及随本。何搜释之哉。答。非揲释文文文句句。总取意解释。故云宗论无过欤。 抄。四意用。三藏等广说。问。此意用相如何答。抄批云。四意用者。谓是五百论师意方便度用。非是凡夫合用也。今引此论欲知第四句意用义。成今门中意用也。从谓字已下。释第四意用文也。言及三藏等广说者。约三藏教文也。即是经论也。(乃至)等者用不等莫取者。释前第四意用文。他部文意同故。引此论中四法者。前三是便明正意取。第四句意用方便度用等文也。欲明我既用他部也文。应须致论文。方便度用也(文)。有云。以三藏为能度。以上本随本法师语为所度。即下云。以上三对考三藏(云云)。又云。四法皆能度。于彼戒中。虽何事于时有未决事。为所度也(云云)。待加意度及对三藏。 记。注此谓三藏中法师语也。问。意用中法师语。与四法师语同哉,答。四法中法师语。一论所造法师语也。即五百罗汉是也。意用时法师语。三藏中法师语也。尔者是不同也。次及句义。讽诵通利。句义辨习文字不忘。 抄。然行藏之务实难。贤王之时贤人出行之。恶王之时没不行之。故云行藏也。抄批云。谓用之则行名取。舍之则藏名舍。行是取。藏是舍(文)。以程无或程如重轻用人用法。   记。又下标云部别不同不取外部。部别不同者。安居篇云。问。此清七日得兼夜否。答。不得。以文云至第七日当还。不同十诵。以彼文中受七夜故。不得改云七夜。以部别不同亦不得。秉四分羯磨。用僧祇事讫等(文)。不取外部者。受欲篇云。准僧祇三说成就。今约四分。但一说成不须(云云)。取他外部(文)。 记。如十五种略说戒。今此十五种。正出本律增三。谓一说序已。余者应言僧常闻。二至四事。三至十三。四至二不定。五广说等。如是具出三五句也。但云不了。今作法依母论等也。 记。及东方有山。结界篇云。四分结界相不定是非文中。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草𧂐汪水。若空处露地。准此立法。诚所不可(云云)。 记。不除忏舍.济缘一上(二十四)云。今判中初引据。僧祇忏舍五人僧法。则知。前解局据本宗。抄云。今以本宗不了。用僧祇为定事同戒师。相从五人(文)。抄集僧篇云。若据僧祇舍堕忏悔五人僧摄。谓受忏悔至作白和僧。为他所量不入僧祇。今以当宗不了。僧祇为定(文)。 记。如歌声说戒。四分律又制过奢。今且对五分明判云尔欤。 记。注此中据诸律。试外道被废长阿含。鱼肉正食被废涅槃经。今且被废诸律事出。故云且据诸律。此事见下六师注。故云至下六师。方可言之也。业疏云。长阿含云。我涅槃后。外道梵士来出家者。听受具句。四月试忽有异端。则生本见有稽留故。此即废前试教可准行之(文)。四药篇云。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此是废前教等(文)。 记。古记一混学者须知。节古义云。会正云。事在废前者。如律开食不见闻疑三种净肉。涅槃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水陆空行。是则以涅槃后教。废前律文也。故四药篇云。诸部并明鱼肉为时食。此是废前教(搜玄增晖义苑并同)。抄批正记并同之。 记。有义无文者。如颠狂人前舍戒不成。颠狂人虽有不足数义。正无列不足数文也。足数篇云。舍戒中颠狂哑聋。自语前人不解。并不成舍。谓不足数(文)。简正记云。谓。四分舍戒法中云。夫舍戒者。须解知。若对颠狂哑聋具二睡等人。皆不成舍(此是有义也)。而瞻彼不足数文中。只列二十八人。已外并无哑聋等不足之文。 记。注准尼受反问。受戒篇云。问。不言坏比丘耶。答。亦成难也。尼受戒中反问。便是故善生经受五戒者。问云。不犯比丘尼否。故知是难(云云)。是则无文有义也。 记。四无文有事。问。第三有义。今有事不同如何。答。义者。于颠狂人等有不足义。有事者。有受持加药之事。而无文也。若尔。何抄批有义无文。出持衣加药哉。即彼文云。如四分有持衣加药之义。而无其文(文)。尔者义事一物(见)如何哉。答。波释聊难思。但用否可依时欤。 记。及非时残宿不受。律第四十云。受时过非时食者八逸提。受七日药。过七日食波逸提。尽形寿药无病因缘。而服者突吉罗(文)。释相非时食中云。若不加法时中服四药并堕(云云)。残宿戒云。律中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受大戒者。皆不清净(文)。不受食戒云。若不与食自取着口中咽咽堕。非时七日过限亦堕。尽形无缘而食吉罗(文)。 记。或云结界集僧无自然六相(文)。结界篇云。若论自然。随处远近则有四别。谓。聚落兰若道行水界。当律无文。诸律详用(云云)。简正记云。四方中但有结界之事。无之相。集僧远近之文下。引六本教文补于四分行事(六本者。可分别。依十诵。不可分别。依僧祇。无难兰若。依杂宝藏。有难。依善见论。道行。依多论。水界。依五分。如下对文自辨也。云云)。 抄。又所引部类必取义势相关者。简正记云。义势相关者。表云。如十诵持衣护明。与四分同护明相相关。又如十诵哑聋之人不足数。与四分对彼舍戒不得。义势相关。又毗尼母论许传欲至于七返。与四分许传欲亦义势相关。可引将来补阙(文)。初如受衣(文)得戒等。如僧祇转欲○永弃。 记。舍财入僧永弃等。别行篇云。五分五种。一入僧弃。二宝舍。与僧僧差人永弃等(文)。 记。寻究法律。今云法律。法言可摄修多罗毗昙欤。是以抄批云。未得即信。应勘挍三藏修多罗阿毗昙毗尼(以上同今记)。此意具有三藏也。   记。十诵据能证教。以三藏教文。证四人语。故云能证教也。 抄。十诵墨印。抄批云。十诵文中无墨印事。直指在经。但有四大广说。同四分义也。景云。墨印者是喻也。谓。将印可之事。是揩定不改之义。喻前四大广说为定义也。十诵律中名四大墨印。以勘挍印定三藏圣教。如四分四大广说(文)。私云。木打墨绳。如直曲以三藏教文。直四人语云墨印欤○若此以明○动合规猷抄。理何晦没。抄批云。晦是暗也。如月尽夜名晦。以暗故。其月不明。谓。我今作文者。其文义明显。无有暗没故云也(文)。 抄。涉事事则不周。简正记云。涉谓关涉。若不取他文。涉持衣事集僧等事不同。以四分中无文说故也(文)。 抄。挍文文无可据。抄批云。谓。检挍见文。无可凭据也。如下第一师云。我挍四分律。无持衣加药之文可据。故但手持而已耳(文)。 抄。遂师心忆见各竞是非亘指为迷。问。此义下第一师义(见)尔者各是非哉。答。于下第一师可有二类。一但手持衣。以之为受持作法。二手不持衣。必忆念不离宿。以之为受持。此二类亘是非也。是以简正记云。各竞是非者。继宗记云。一师云。何不离宿。即是受持。亦不假手持之也。一师作得三衣。但手持而已。直云不用加法。手持者。谓已为是将不持手者为非。不手持者。谓已为是将手持者为非(故曰各竞是非)。亘指为迷者。手持者指不手持人为迷。不手持人指手持为迷也。此释可以依承(文)。又义云。第一师相望余师亘是非也。是以抄批云。亘指为迷。谓取他部者指不取者为迷。有不取者指取为迷。 抄。事不可通行。以他部事行成四分行事也。抄批云。四分衣钵不足。是不得戒之限不可取。五分借衣之文。又如四分受戒人。要须出家相具。此是有限不可取。十诵长发而为受。故言不可通行也(文)。故知。以他部文可成他部行事也。问。设虽作他部行事。非十诵五分等受戒人受四分戒。而致他部通结净地等。岂非受随相违耶。南都相承行事多分用通结净地如何。答。非谓为护四分受体行他部之事。受他部戒行他部事(为言)。次南都行事。自本依菩萨通受。尔者二十部小乘皆摄律仪之摄得意时。行事有便。故如此行之乎。问。尚不明为四分一家行事。今抄中引用别众食后二。及自然衣界后四。并五结净地等。岂四分受戒人非用余部事哉。答。 记。犍黄门得受。受戒篇云。世中多有自截者。若依四分。应灭摈。文云。若犍者截却。今时或者截。少分心性未改者兼。有人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文)。 记。自然衣界后四。释相中十二道行界。于十诵十三洲界十四村界。出善见十五。井界出僧祇(取意)。 记。注旧记反作不得全依释之。会正云。若四下此段文亦约二十部。不足取外引用。不可全依他部。但取少分。可以二十部判。文有限齐故。如集僧篇中说可分别界。引十诵云。于无僧坊聚落界取院相。若受用彼宗分齐。即全成他部之事。以本律盗戒中有聚落界不立势分(文)。问。今记能破意如何。答。今师意。为行他部事。全可依他部也。既今记云。止可全取彼部故。古记全不可依他部得意故。付之。但彼余记意为成本部事。全不可依他部还成他部事。不遮之欤。尔者今能破指过欤。此能破之意能能可得意也。 抄。或二律之内文义双明。问。此二律者指何乎。答。抄批意。本部他部相望云二律。即彼记云。当宗为一律。取余三部通名一律。故云二律。文义双明者。且如五分四分。名为二律(文)。问。本部既明设部。分明显之。何阁本部随意末用可须余部乎。是受随相违如何。答。本实一文故。大非违本部行事。用余部无若欤。如扬杖本部虽不受。为咽汁不遮受故。又依僧祇可受之欤。尔者本部虽可有此义。文不了故。依余部行之。虽然不可为受随相违欤。自余准之可得意。简正记意。余之三律相望云二律(见)彼记云。言二律者。谓离四分别明二律不得。将四分对他宗为二也。如受戒篇中明。受衣钵时四分不明时节。若准他部有二种。教文各有说处。初准五分令教授师受。前为受。后方进具。若准僧祇。令羯磨师文受。后为受。既云二。如鸟翼。制必相随。恐有阙衣。理须为受。是则二律具明。今钞一时引来任其行用。下文云。若依诸律。此处即为受衣钵。或在众中戒师为受。四分无文。亦随两存(文)。或指善见多论等云二论(见)也。问。今说家二律同何义耶。答。两义共存之欤。今记初四分僧祇相望。次余部相望(见)。尔者何不遮欤。又如教授缘断等。 记。多论须请净主。二衣篇云。多论出。应求闻人等欲令作证明。则名如法。故知。对面请也(云云)。又云。五分慢说者。具仪至比丘所云。此长财于长老边作净施。乃至答言于五众中随意与之(文)。 记。僧祇净主三由旬内。二衣篇云。僧祇齐三由旬知其存亡(文)。 记。多论若死若入异国。二衣篇云。多论云。若死若往异国者。更求净主。 抄。然行用正教亲自披阅。抄批云。欲明行事采行之时。须自披寻圣教。若信问余人之言。恐有传闻之谬也。亦云。此句正是抄主自述意也(文)。简正记云。问。此文云。引用圣教亲自披阅。与下第十门中云。无所引用。先加覆检何别。答。此据引文补阙以明。下就本宗删繁以说(不同释此前后两段搜玄。宾主不明也)。又问此门中云。传闻滥真是去滥意。与第十门去滥传真意复有别。答。此简不是位人传闻之滥非。下辨藏教伪文之滥。其理全别也(文)。客有舛误。舛(释兖反相肖也)。皆亲检便后无疑。问所以此门之后明之师文意。止但手持而已。 抄。注如持衣说药之例。简正记云。谓。四分无持衣受药之文。盖是缺少。此师见律文。便云。若比丘作得三衣。但顶载手持既成。不必有其词句等(文)。 记。第三不再等。问。此意犹不审也。第二师义。当部有事而缺文。故用十诵持衣词句(见)是以上记云。无文有事。如云三衣应受持(云云)。尔者第三师义。聊无不同也。如何。答。第二师义。本部分明虽出三衣受舍行事。缺词句故。引用十诵等之文也。第三师义。本律出舍戒。所对时颠狂人等前舍戒不成(见)尔者是不足之义也。被得虽然瞻波犍度出不足数之人。哑聋等入不足数行事不足。故云有义。不云有事。故不同也。是以简正记云。二当部缺文等者。此师见四分云。若疑应舍已更受。即知见阙文即解。取十诵加法之文。补于四分行事也。继宗记云。然此师于四分无文有事。解取他部相当文来○第三师并注文等者。此师见四分有义无文。善解取他部文来补阙。 抄。异宗所废。抄批云。立云。此是四分之师。便依他部废四分之歌声结净地等也。但依他部所废故。不用歌声及结净地等也(文)。 记。注长增中杂是为四含。简正记云。言五藏者。一长阿含。肇云。开折修途所记长远故。又善见云。集众法之最长故曰长含也。二增一阿含。一上增一。加于法数故。三中阿含。祇云。阿难诵法句。此之中故。四杂阿含。文句义等杂而说。所以名阿含者。肇序云。梵语阿含。此翻法归。谓此言为万善之凝府总持之园苑众法之所归。犹如巨海百川皆会。故以立名也。五杂藏者。分别功德论云。或非人说。或佛弟子。或诸天说。或说宿无因缘三无数劫等。所生之文义非一。故云杂藏(文)。 记。注分别功德经。问。诸记一同云分别功德论。何云经哉。答。经言通三藏。故且论云经欤。可勘之。 记。注非人弟子。见简正。记释置或之言。或非人说。或佛弟子。尔者今指彼二说云非人弟子(文如上引)。或说○菩萨所生。 抄。注如棱加涅槃僧坊无烟。简正记云。楞伽经云。若有僧伽蓝舍。烟火不断。作种种食。是名不净食。如实修行人。不应食此食(文)。会正记。若有说言。佛毗尼中说三种肉不听食者。当知是人坚住毗尼。是不谤我。问。律中既有开三种净肉之(文)何故经中顿付引毗尼之说耶。答。毗尼在权开经中。据实断。以实废。权得作此斥(文)。荤(クサミ)葱(ネキ)韭ヤマノニラ(后师云。チフニラ会正云。兰葱也。)韭ニラ(会正云谷葱也)蒜ヒル。 记。注兴渠。指归云。应法师云。梵语讹也。应言兴渠○此土相传以为芸台。非也。此是树计○为阿魏。是也○根形如罗卜(文)。但由通局两见。故有用解参差。 记。第六通大小。问。第六大乘至极教也。何云通大小哉。答。所引虽大乘。此师引大教会今四分故。指第六师意云通大小也。 记。五就二三融隔分别第二缺文直取则类相隔 。问。此本部有受持舍衣等事而无文。故用他部。何云相隔哉。不异第三有义方求。则彼此相隔之义故。尔者如何耶。答。 记。知所归故。今四分宗分通大乘故。宗知权不住方便遂志。花严涅槃等圆顿了义教。故云知所归也。是以抄批云。亦欲明四分大乘宗。皆共成佛道。故复须存此师。 记。问第六既是所宗。问。此问如何可答哉。答。不废净地事。为末代机也。若废净地不能。末代机故不废之。又为济时机也。但云可归参取难。今抄自本始终。第六师为宗取之。故属全取。设虽不废净地。总此师为宗也。余如结净地。唯取第一师。余事不取此师。又如持衣加药。取第二师余不取之。此边云参取也。自余亦如是。今第三第六何事全宗之。第三正知宗旨故依之。第六依大乘亦令知所归。故依用也。必六师下所出所注。或取或舍。是非谓全取参取也。又济抄云。问。记思之者。难义故不载。答言欤。将易故后学令思之哉。答。易故可令文可有两种。一难义故。待后讲磨(如五例决义)。一易义故。令思之也(云云)。序。问备捡云。净地废立总摄三根立。则曲就下机。审非本意。废乃高称上达。还是正存用舍知时。义见于此(云云)。 第五门 抄。第五文义决通意。简正记云。文者谓能诠之教。义者今师之意。决者择者。无壅名通意者。指此中之文之立句不同(文)。问。第四门文义与此文义何异哉。答。口义云。四中文义局。五中文义通。言局者。准据本宗他部正律。而言之所以云题诸部也。在后六师方通三藏。非此门正意。言通者。一则若义并通三藏。二则义之一字通理。通例虽通三藏。又须是决通者。如为取用之(云云)。又口义云。问。据记前云决通。通先有补阙局元无。若然抄题云补缺止补元无。何立题大局乎。今文云决通。唯决先有。何决通之不周乎。又问。今决通非补缺者。而抄中云事多残缺文义。但缺于事有缺既文云必须补。答。若据今记前通叙所补云。自古持律。或随已执见。或暗于教部。至行事未适时宜。切详行事。未适时宜之语何所不收。岂唯局元无乎。又能补即是文义理例。且文义理例。且文义理例。岂唯补无元补先有。又复言缺。亦不准在元无。此决通文中。亦云文缺义缺等。则显缺之一字。亦收先有。若其然者。立题非局决通两周。若尔说何云决通云先有补缺亦局元无耶。答。当知此文且据房戒曾未沾述。故即补缺之。故补阙与决通两分其异。其实补缺决通并通先有云无也(文)。疑云。决通通先有元无可尔。补缺定可局元无哉。 记。所决有三一等。问。能决义与所决义何异哉。答。 疏决 钞。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抄批云。夫理本绝名者。此明真至极之理本绝名言。言语道断心行所灭。离四句绝百非。寂然常住。何名言之所有故曰理本绝名也。然非至理绝名。今一切万象皆不离真理。亦本绝名。但是非名。但是假名而已也。故立名标其宗极者。此谓。将名名于理也。且如一切名字。皆谓于理。然真理虽绝名言。要假名言方能灭理。如月虽非指。终假指以见月。今若不标名。真知理之极如作真如涅槃实际彼岸安乐解脱。并是假名。若不立此名。得何诠无相之理。亦如三藏教法。随缘诠理。如毗尼之名诠于行相。即戒之宗极也。修多罗标定宗。毗昙标惠宗。此并立名标于宗极。据理而言。实非言说之得也。今世中万像亦体离名言。然假立名以标共体。然实性皆非名言。故肇云。物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此皆是将欲明。其对事备斯文故且作势。约理而来。举本令知其来也(文)。会正第二云。理本绝名者。谓真理本绝名言。茍无名言。何以显理。故圣人出无言中。而强立名言。以标示其理。理体可尊。故曰宗极。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胜天王般若经虚空无丈释(云云)。约虚空。今此二句通示因言以显理也。言既立矣。随事可彰。故曰名随事显也。既显则成其文。由是律藏生焉。总而论之。近则立名以显事。远则建言以明。理舍名言而违事理者。犹弃筏而渡河矣(云云)。 记。言理有二。谓权实二理也。业疏云。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大乘极处空识为本(云云)。行宗云。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净心本是大乘(云云)。 记。小乘有部唯说生空。问。小乘有部亦不法空欤哉。答。尔也。问。若尔者。戒疏(一上)云。故入观也。人法但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文)。业疏(四下)云。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对我观析。唯见是尘寸阴求之。但唯名色。求人求法不了。可得名为空(文)。归敬仪云。三乘贤圣浅深有异。至于入证唯在二空(文)。此等文岂不述小乘二空之旨哉。答。戒疏入观也。文记释之时云。人谓体析所观。法即反照能观。病除药去。故云俱亡(文)。此文意观生空理能观智空。此名法非法空法。又小乘极处文。此亦小乘有二十部小乘。此中可有法空小乘。即今四分等是也。业疏并归敬仪。指此等之部云尔也。必指有部小乘。谓非尔故。有部唯局生空故。今如是释之。依之释有空唯证人空等也。又义。二十部小乘俱法空也。是以正源记云。人法俱空。破性相析色体也。虽浅深别。莫不皆是分得法空。故大师云。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又云。三乘浅深等(云云)。今记文。且分得法空。故非如四分等法空。一往云唯说生空等欤。又通真记。约粗细分别。即彼记云。彼观法空但空空。粗细色心微细观惠力劣故。又执为之。胜义谛由能破此粗实法故。亦名法空(文)。此一分离云法空。粗浅故不说。唯说生空。约边边故无相违欤。 记。四分假宗即兼法空。问。四分何文说法空哉。答。同计成实等(见)然欤。若尔者。成实论出何文乎。答。成实第十五云。若怀众生是假名宗。若破坏色是名法空(文)。指此意欤。   记。常住真性名为实理。问。此与唯识实理异如何哉。答。同也。即事抄(中四)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种(文)。同记云。三观标中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权实性分。前二是权。后一是实(文)。故知。唯识实理与此理同也。 记。当分过分二意通。付之有二义。一义云(觉恩)生空理当分。法空过分也。故云二意通也。局生空不明法空。小乘当分之意也。谈法空。小乘过分意也。今四分分通通权大乘。必不通实大乘。是以常住真性。不为四分所通理也。依之口义云。二意通之者。若在当分。小乘唯在生空。不通后。实假宗过分义通大乘。岂唯法空亦通实理。问。此标二理何不约有空圆三意。通之都云二意耶。答。约此抄中未立圆宗如受戒篇境界也之文。乃本宗分通之义。并释相篇唯约二乘出体。所以且作二意通也(文)。此释意通实大乘事。聊虽不同生空法空等也。相望成二意边。且同故引合也。一义(允师)云。二空理当常住分。真性过分分通也。故云二意通也。本今四分通实大乘。其例非一。是故今过分方以常住真性为理也。释权理实理二毕云。当分过分二意通之。以生空当分过分二意通之得意。并名权理。下可案二意通之言也。今不尔故。指权实云二意也(云云)。 记。宗则万化之同归。章服仪云。万化在一心(文)。记云。万化总收十界依正。一心即现思念(文)。 记。大教膺期。序解云。膺者当也。 记。故使高超轮梵之典。轮梵者。轮王梵王也。此二悉说十善化人天。故云轮梵之典也。   抄。名随事显。施设名教。依世谛立之也。是以抄批云。立云。如唱涅槃真如之名。此约俗中事相空而立。对事假作此名。名于真理约事建名。故云名随事显也。无名相中假名说也(文)。 抄。对事而备斯文。依世谛事称名言。故今对世俗事。与斯律教(为言)。故记云。随世假名立教诠理也。 记。如来说法常依二谛。有云。顺正理论文也。静是记云。中观论文也。云显扬圣教论文也(云云)。或云。成论文也(云云)。 记。所以下文引指律藏。固此所以也。言蹑何语哉。答。 记。故分三学对治有异。行宗记(一上)云。大觉慈哀将今离。若察病设药。对分三种内心昏动。对立定惠。身口非违立净戒(文)。 抄。然考斯律藏言事并周。今记意。云斯律即四分律得意。然而此聊不审也。抄批意指根本部(见)。即彼记云。谓八十诵通名律藏。明佛制戒所被时。灭后结集言周事是(文)。此符今抄之前后文欤。但为年代渺邈。法为时移。   钞。翻译失旨。简正记云。翻谓翻彼梵书。以就唐之隶字。译者译彼梵语。以就此土秦言(文)。失旨(云云)。搜玄云。器世间者。梵僧便举境示。即世间之奋迅三昧者。三藏则以水洒拘上。既着水便摆洒毛衣。三藏指云正。是即云摆洒三昧也(文)。 抄。妄生构立。简正记云。谓翻时不体彼意。但以自己情怀摄真坚立如袈裟。翻为卧具。略取其相(文)。又为抄为写错漏。相承传滥。 抄。声释靡追。今记意。付如来御说法并相好声彩得意。既云。声谓言音。彩谓好相。故又简正记云。从佛灭后至今。年代绵远。不观如来三十二好之好彩。不闻说法之音声。追攀无及也(文)。抄批云。一义亦同之也。又义云。总指如来所说教云声彩。是以抄批云。又云。明佛说教。体必假言声。声者教也。彩者色也。明佛说教。教益广大。教有光。光泽曰彩(文)。犹言莫及。 记。五师相付○莫能及追教逐时讹故有遗缺。问。今四分遗缺也。尔者四分结集后。历时代故。可出有遗缺样。何云五师相付教逐时讹。故可出有遗缺哉。是根本部事闻故。如何。答。自本本部含五部义故。且其中四分义缺漏云尔也。问。五师相传约色经卷欤。将口相传受欤。若约色卷者。何可有残之义哉。答。 记。问尼佛在日事及令魔现佛。付法藏传云。时有老尼。年一百二十岁。曾见如来。遣使告王云。欲来相见。及至鞠多相入倾油数滴。问尼言。如来在世诸比丘威仪如何。尼云。化佛在世时。六郡粗暴。虽入法坊。未曾遗我一滴之水。大德入吾房。弃油数滴。因是观佛在世时人。定为奇鞠多闻之。怀渐尼言妙。不应耻根。佛言。我灭度后。初日众生。二三日之人。盖复卑劣。况大德去佛百年。何是性耶(云云)。又云。鞠多说法。度人无量。魔王波旬。于说法时。为端正女。众见之三日。中无得道知魔为。即以蛇狗人三尸威。魔会至舒手受之。还见死尸。以神力去之。如须弥山。由是归依求解。多云。我不是如来色身。宜为我现魔。入林中变形。如佛相好。奇特光明照跃等。多一心观察。说偈赞叹。观佛心不觉礼拜(云云。已上取意)。 记。令标重增之语。指加之言也。是以简正记云。加之等者。加者重也。于前非上更增此重。故云加之。 记。则舍而不存故有缺矣。本部八十诵律。自本舍摄五部义故。四分义在彼部中。然而法正尊者。虽四分义不随其乐欲。舍之不存是。记但下正明遗缺有四意(云云)。抄批云。年伐渺邈等。即是出不周之由也。由是四事。一年代渺邈。二五师捃抚。三翻记失旨。四抄写错漏(文)。诵本东传。至于翻时。随出便写。贵在一本。无暇覆疏。 记。觉明漏诵。问。业疏云。觉明诵梵本。竺念译汉语。道含笔受(云云)。尔者今文相违如何耶。答。 记。然亦不须举事强配。暗破古记也。即节古义云。搜玄曰。加至不同者。即十诵律主捃拾取其可分别聚落之文。僧祇律主取不可分别聚落之文。五分捃取小界致。今诸部有无亘缺(云云)。所以至于究寻纷虑良多。 记。以三种条例等。即次科所明文义俱缺等之一部。即指四分也。 抄。文义俱阙。问。第一例与第三似无不同。其故第一者。文义俱缺不可不行之事。故以理与例决之行之也。第三亦尔也。文虽阙如。道理必然可行。故云义具欤。若尔者。第一第二成无不同哉。答。第一本宗他部都无文者。第三本宗缺文。故引他部文决之。既他部有文。是故与第一异也。咒文所云义者。道理与义云欤。文上义云义欤。更可决也。 抄。则可举一以例诸。问云。举一例例。诸例事欤。将举一事例诸文义俱阙事欤。如何。答。抄批意。举一例例诸例(见)。即彼记云。亦云如非时食戒。则开文复无开义。此一既尔。余戒例尔(文)。私一义云。举解戒场一事。例三小界诸解界也。故云尔也。 记。律无解戒场法。结界篇云。律无正法。旧大界法解之。今准难事界。翻结为解。理文顺(云云)。 记。诸律无受七日法。安居篇云。心念对首二法。诸部无文。但开受法相传。准羯磨白文。虽非佛说。义准无失。 记。又无请二师(文)。受戒篇云。次请二师。律无正文。即准和尚例通请之欤。如破白读羯磨。 记。忘不持衣往会不及。释相云。问。忘不持衣。外往至夜方觉取会。无缘失否。答。彼人顺自随身忽忘事。同长衣开也(云云)。 记。牒多缘受日。上四之二(三十八右)云。但使前是应法之缘。随为多少。得合受日。如忏僧残多罪同法(云云)。 记。恶心解界不成等。结界篇云。非法恶心解者。不失律。云恶心解净地不成。例准四分中治。故伽蓝不失净地。又云。若疑应解已更结(云云)。 记。三种安居以三品钵为例。安居篇云。中安居法律有无名。世中通用后安居法。然律列三时。三名显别。准义三法非无。经云。如钵量制。上下定中间不显而知(云云)。问。律本增三中。既有前中后之三列。如何云无哉。答。增三虽有其名。而无作法。安居犍度中出其作法。但出前后。故准三品钵。如中钵例中安居也。 记。明相会夏以僧祇护衣为例。问。僧祇护衣通夜之例。何成明相会衣哉。答。非例明相犯入手足等例准也。是以安居篇云。问。界外宿明相出。得会夏否。答。准僧祇衣界。准得必须入手头足等于界内。若外立不得。 记。安居依闰等。安居篇云。依闰安居无正文。此于多论云。夏中有闰。受雨衣。得百二十日。彼衣开法。尚依闰。夏是制教。理宜通护(云云)。道理合然。 记。如此界僧○皆开受日。安居篇云。问。此界内僧为别处三宝病人受日得否。答。弥是生善故得。问。僧次请受日否。律制二请亦得通受。 记。又当日出家遇难等。安居篇云。问。因事出界水陆十统。诸律师共许。并云得夏(云云)。   记。负财人准理得戒等受戒篇云。负债。诸部但言不应义理得(云云)。问。其得戒之理如何。答。案彼篇释。是小事故。又记释彼西土为过。此土有情义故也。 记。并无文义及例故云理也。问。义与理差别如何哉。答。理有文义。但虽无之道理可有之。故决之也。义者付有能诠文。其所诠义未尽。故云文具义阙。无能诠之文所诠之义。故云无文。之义者文之下义也。此等问答次下记委也。 记。及受戒中开示境心。问。检彼受戒篇。引多论。凡受戒者。为说缘境令发心(取意)。如何属无文哉。答。彼文泛教之也。未必非受戒之作法时欤。 记。威仪安慰。教授师名为威仪师也。安慰者。问难之时安慰之语也。 记。如律盗四方僧物犯兰。问。此四方僧物者。四种之僧物中何哉。答。指常住。常住物云四方僧物欤。所以尔者。戒疏(四下)三常住者。以当局净住通于三世。局空不动亦不可分(文)。同记云。或处双叠为名。余处亦名四方便物(文)。资持中(四下)云。四方局常住常住(文)。钞中一云。常住人畜必无卖(文)。同记云。三中唯明四方常住(文)。此等(文)济缘(一上)云。僧得施即十方现前物(文)。此等文即十方现前物(见)如何。答。 记。决云唯须付他。释相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义付法(文)。 记。决云约缘而受不伤。安居篇云。四分中有同界安居。因我故斗。外界僧尼斗诤顺我和灭。听直去。和灭之相难知。约缘而受不伤。大理殊无正断故(文)。 抄。故论言以理为正故也。问。义与理各别也。何以义定之证据。引以理为正之哉。答。此理者。文所诠之义理也。委如下问答也。 记。古记云即是善见等。节古记云。会正曰。故论言指善见也(集要增晖义苑并同)(云云)。简正记云。论云者。即善见论。理谓道理(文)。今指此等文云尔欤。但抄批释不当今所被欤。彼意思善见意。用云以理为正故。是以彼记云。故论言以理为正故之者。总云即前善见论文。云以意度用即斯义也(文)。 钞。或义虽必立当部无文等。问。取取义者。能决义同异如何。答。若云异者。能决所决义可一辙。何云异乎。故上记云。文义决通言通能所(云云)。若依之云同者。能决义文上以意裁量也。故虽文不可存之。今此第三例义者。文缺。是故文上义不可得心。故取所引。有难移夏等文上义不见也。尔者如何可得意乎。答。 记。如有难移夏准摩夷不破安居。摩夷者。此云论也。安居篇云。十诵善见。若安居中有缘移去无罪。不言得夏。四分亦尔。明了论夏中以有难弃去无犯。不言得夏。并云得失摩夷。二移夏不破安居(云云)。 记。遇缘出界忘不受日。安居篇云。问云。遇缘出界忘不受日。五百问云。夏中忘不受七日出界忆即悔者。得一坐中不得过三悔(云云)。问。五百问忆即悔者。到别悔法欤乎。答。不用别悔法欤。即彼篇记云。忆悔之相疾。还本处受自往也(云云)。 记。四分不明重受日法。安居篇问云。故律列二十余缘。但云佛未听。我如是事去。不言不得重去。十诵中若和僧似一事上不许重受。然彼有不请之文。宽于四分重受不开文。非明了理须通明。五百问论云。受七日行不满七日。还本界后更行。不须更受满七日。乃伤重受。明了论中受。疏解云。前请七日事了罪至界。八日更请七日出界宿(云云)。 记。余三相兼。三决相兼样且作图示也(理决无兼故不论之)。   记。又引不持戒和尚四句。谓。不持戒和尚四句中。前三由不知得。第四句由知。从此人受戒不得故。不足数之故成例。 记。此望鼠心未定。鼠盗人物。鼠未作我物想。人盗犯重望人故也。 记。如律令夏意解界。安居篇之律云。安居竟应解界结界者。局诸界同受功德衣也。各舍通结用失解结。广文如十诵。古人云。安居不竟解界破夏者。亦安居不竟自盗破夏。兼二会须两相通(云云)。 一例兼理一句——则安居依闰事(初例二仍法下理) 二义决三句—┐        │┌一义兼例则自言不足事(初义二又引下破戒和尚例)        ││        └├二义兼文则盗畜物犯吉事(初义二仍下文)         └三义兼文例则夏中界事(初仍云下文二又引下例)  三文决三句—┐        │┌一文兼例则移夏不破事(初摩夷文二二律二处衣例)        ││      ┌一尼无羯磨受同事(初引僧纸文二仍云下义)               └├二文兼义二事┤                    │ └二一一说欲事(初引五分文二又加下义)         └三文义例相兼则自然定圆事(初义二仍引下文) T62032601.GIF   记。如移夏不破等。安居篇云。四分衣法中。二处安居乃至处取衣。破安居人不得衣分。准此无夏不成受衣。有受理应得夏(云云)。   记。四分但云安居开受七日。安居篇云。四分尼律开受七日。不云多日。僧祇居无羯磨受七日法。若塔事僧事游行者。受七日去此有滥。同僧法者。但今缘至三法受日。四分无文。僧祇明断定。是指归不劳别解。所以不同尼。是女弱外他生善义少。但开七日亦济别缘(云云)。 记。又加义评。彼篇云。义评云。凡取欲者。恐有别众不集。乃至今一时总说言欲闲乱。何得委知。不集者(云云)。 记。有兼义例。问。何此句不云文兼义。例文出后哉。答。 记。如自然界无异界。集僧篇云。今言。自然界中不定方圆。若四面四维各无异界。此界定圆。若有别界则尖斜不定。故十诵云。方各一俱卢舍者。谓身面所向之方。非谓界形界方也。文云。弟子随师方面游行。可亦不得四维也。五分亦云。去身面俱卢舍也。善见亦云。方圆七槃陀界。文自明矣。乃至结大界。以三由旬为量。明了论云。合角量取三由旬等(云云)。 记。昔人不晓。会正云。决通四分雄诠亲感诸释证(云云)同前。 钞。当部无文则说关诸部以息余谤。记则以三种条例收四分遗缺(云云)。尔者何忽相违哉。答。此问今记问意也。尔者如今记释。祇由律阙故令事暗。故且云然欤。虽然正决处时事等也。 记。如受欲中释余处行。受欲篇云。余处行者。谓出大界外余处行也。昔云受欲已在寺内。余房行者失欲。非正解也。自恣明文无余处行。改为若出界外也(云云)。 记。如合河结界。结界篇云。问界中有水得结否。答。律中何者。除常有桥船梁得结。若驶流者不得。必有桥梁。及浅水无难。准理应得。故尼律中云。水者独不能渡。此通界内外也(云云)。 记。还以尼律界中渡河决之。尼四独戒中。独渡河戒也。尼律云。但使褰衣渡水(乃至)界内亦犯等文准知。界内在河(云云)。问。此中何不立以他部。决本宗句也哉。答。此句总大意也。故古来不诤。今于他人不明句。存多句故。 记。如三小界不立相。结界篇云。此三小界相。问。一法并指僧集坐处中云尔许。比丘集后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云云)。文上在此更不言外也。 记。文云除去比丘。四药篇云。白二结者。谓僧伽蓝院相周匝。比丘在中有宿煮过。不问住之久近。随处结之欤。除去比丘(云云)。决者。文虽具而不了。故容谬解。今以义定之。故为此引文。不妨之也。问。上列恶心解界。无列不了文。前正列例决中。今亦入义决内哉。答。今注未必指此事。今此事来者。以本部决本事类。故引之欤。 记。又如僧祇七树中间不明两众半分。集僧篇云。彼文云。七树之间异众相见。不犯别众。此二众相望不论界相。今解彼此二众各一面有三十一步。通就二众。则六十三步。乃至萨婆多云。比丘随游行住处。有纵横自然界(云云)。 记。如十诵可分别聚落齐行来处。今抄集僧篇云。初聚落中有二。若可分别者。十诵云。于无僧坊界(下文齐行来处。此势分齐四分聚落界取院相)。同记云。注行来处见四十七故云下文。此下先以义决。齐即同制分。显非聚落界体。意不取之。故业疏云。维彼文中齐行来处。此制通摄。恐妨界内。必作法时身在门外。亦得两成等。四分下次引文决。即盗戒聚落止取四相○则显彼此村聚相同问。不须远取。此由他执。故特注显文。 记。何止本异。文义俱阙事。何上本部律他部律亘三藏。有文义俱阙义(为言)。他部有文。即落后句者。三例中第三义具文阙云后也。今云有文。他部之文本部具义阙文。阙诸部引用彼文。之由无文故即无义也。此显他部文义俱阙之由也。 记。无者准前言告等。谓安居篇中。先出义无所对。比丘心念自作法已。告沙弥等语已。次引十诵文许之。故云准前也。不觉太繁。略亦非难。寡学浅知。故非所及。 记。对彼古解故云废立。废立之言且对诸师通结。是决通诸部行事。又行事即诸师行事。故云对彼古解也。简正记废除之欤。立取也。谓上四句决通难为废除古义。立取今文(云云)。自非深明律相善达开遮。不然便有累于自心。 抄。故律云。文义俱同。简正记云。当部第六十卷。增十二争论文也。彼云。佛告诸比丘。长老所说。文义俱同。文同义异。文义俱异。皆云莫共斗诤。若善者不诤。不善者便争(解者不诤。不解者争善训于解)。初文义俱同者。竖义者云。僧尼二部戒本各有五篇。是文同俱防七非。是义同。论义者云。男女二别既分二种。当知文义俱不相应。因生争论。若善者应云。文义虽同僧尼形报有别。又患不可共说。涉人疑嫌。故须别立戒本也。 记。彼云于阿毗昙中种种诤语。是指坚义者也。于阿毗昙等者。律全文也。以篇谈决疑为阿毗昙。今律中作此等决疑。故云阿毗昙也。 抄。文同义异。简正记云。文同义异者。律当第三句。钞取语须故回作第二句也。竖义者云。如减年戒。数胎闰受戒。犍度中。亦开胎闰。是文同。戒本开和上提。犍度中。弟子得戒。是义异。论义者云。文既是同。义云何异。因兹起争(文)。 记。此是小事。此小事之不可诤(为言)。问。准于第二句。置此语。余何无哉。答。何句皆可有之。虽然且略之欤。 抄。文义俱异。简正记云。四文义俱异者。竖义者云。如纺绩言人等戒。及教诫日暮等戒。僧尼别两戒。各异论。有云。僧亦合有纺绩等戒。尼亦合有日暮等戒。何得不通。若善者云。僧虽纺绩且不喜。为尼是正切。所以篇制尼。虽有诫教遇时不生讥谤。故云不制也(文)。抄批云。首疏云。竖义者云。文义俱异。如僧尼不同。论义者同是圣说。文义不异。而生其诤也。宾云。坚义者言。且如四谛四义。各别故曰文义俱异。论义者云。言四义既不同应不同。各谛答谛名。虽同苦集名义别。又复四种虽同名谛。苦集既有漏。灭道亦齐是有漏取。故生其诤(文)。 记。云应作如是观察。此能诤比丘。作如是观察。及致三问也。下注云。诸比丘一一答之。正见比丘答之也。是以律第六十(十五纸)应作如是观察。若共斗诤于沙门法。作留难否。汝谓。云何余比丘见正理者。应作是言。斗诤法于沙门法即留难。后问云。若于沙门法作留难。则是可呵法。能进善根得沙门果否。有见正理比丘言。此意谓可呵不能进善根。不能得沙门果。若作如是诤事灭者。应语彼此比丘言等(文)。 钞。具舒进止。允师云。与夺义也。作此诤事进善根不得圣果不者。一往似纵故云进也。次此诤事云可灭正义之夺归故也。今记注云。此谓进也。此趣之诤事。于沙门法作留难不等问之。诸比丘皆二答云作留难等。虽然诤事一往领之。答故是纵义也。次注此名止之者。彼斗诤比丘闻已便舍诤事。是止义夺义也。会正记意。聊今记不同欤。即彼记云。谓四句虽复同异。若能拘融使通者。则诤论自息名进。反此曰此(文)。 记。若作如是诤事灭者。应语彼比丘。与彼比丘答。能灭诤比丘也。若彼比丘所灭比丘也。特此训之。证上决通难为废立则非虚矣○训(许运反。诫也。教也)。 抄。不劳叙释。简正记云。此恐繁词。不劳叙。释之(文)。 抄。并识随经之文。一义云。随经有指经论二藏也。记云学通三藏故。一义云。随经律也。会正记云。随经即大小乘经论。随说律处(云云)。抄批云。并识随经之文者。谓随经之律。即如遗教善生涅槃楞伽是也。涅槃盛显八不净名之类等也(文)明解总六师。 记。圣人出现。济抄云。问。圣人于现等者。属谁人哉。答。上记云。下二句明解总六师。故前指六师也(云云)。私云。此义不然。教迹既言通三藏。别指律宗。尔者指如来云圣人也。简正记云。如前四门。后六师乃可究。此决通教也(文)。 记。引十诵律五十九卷。现行本五十六卷(十二纸)(见)。然而今云五十九卷。调卷不同欤。   钞应思惟观察二部戒律并及解毗尼增一。抄批云。检十诵中。前列二部戒本。次明增文。从一至十。故曰增一。次即解释上二部戒本等相。一一牒来随次解释。故曰义亦如四分调部相似(文)。抄批又云。二部律者。即十诵律文。初列僧尼戒本是也。彼名二部波罗提木叉。抄家改云戒律(文)。 记。毗尼总中间诸犍度。余记意不同也。即抄批云。毗尼者。谓十诵律一部大藏通名毗尼也。亦可连续云。并及解毗尼也(文)。简正记云。毗尼五百七百结集。能是非生善灭恶故(文)。开遮轻重如五大。色是不净遮。非色净不遮。如是等筹量本末已用也。 记。青泥栈。栈即本兰之十诵名目也。 记。三圣同遵。三乘之人或云三世诸佛也。   记。通指一部始终故云本末。会正云。本即缘起。末即广解(文)。抄批俱举二义。然而以始终之义为长也。 记。决判是非(于三处犯)。言三处者。即且依淫。一戒女三云三处也。 记。判断公直不取颜情。此人面ニ思何思彼ケナトテ。アナガチ依人面不作判断。任教文故不看面也(为言)。余记意。何事我不得作之判断。任教文故。时见人面。我得作判断时不见人面。故云尔(见)。是以抄批云。不看他面者。彼了论疏自解云。既自有明解。心无疑畏。岂复看他颜色。故曰也(文)。简正记云。于此五相精通名解律者。心无怖畏。不复看他颜色也(文)。会正记云。不用他颜色(文)。 记。四五二种似同广解。问。十诵三事中无广解。何今云同彼哉。答。三事中虽不出语义分在之。故云同欤。一义云。今云同三事。此一二三三相同上三事。此方云会。前十诵三事四五二相。同广解者。上劝筹量中义解。故今同之也。今五相一同非谓同三事也。 于时康永四年(乙酉)三月六日于东山年山乡药师寺记此卷毕。乞愿药师如来除病延命。令成就此愿而已。 照远(通二十二别二十一俗年四十四) 资行钞(钞上一之分第四卷也。自第六门。至标宗篇终也)   钞(上一之二)。文虽浩博撮其大趣止明持犯。问。律文所诠宗趣持犯可云哉。答。今记释意。一往见然欤。又义云。律以净戒正为所宗。此净戒亦不越持犯(为言)。是以简正记云。古人将持犯为所诠故。今意不然。凡论一事。皆先案所宗。究理搜文。莫过持犯。盖是宗中顺违之行。犹似下文云。律宗夫唯持犯。不可亦以持犯为宗(文)。 钞。然持犯之境境通内外。问。境即内外也可云哉。将境与内外其体异欤。答。今记意。境·内外其体异也(见)。谓境者真谛俗谛情非情之境。此万境为内心结业作所缘。为外事持犯作所对。业虽分内外。境唯是一也。故云境通内外。是则境·内外其体是别也。问。付之。若云异者。今见境通内外文。境即内外云欤(闻)。是以灵芝余处释(持犯体章文)斥万境为体之义。引消释之云。内即能持。外即所持也。既云境通内外。是则能持得名境。故知境为所持犯体。名有滥于能持犯体也(云云)。此即境即内外(闻)。如何。答。钞文亘多义故。两处释各存一义欤。既是一师释也。末学不可辄取舍。是故两方各有其谓欤。余记意聊不同欤。即钞批云。内起三毒是犯。将毒为犯境。内起三善。翻此三毒名持。即将善心为持境也(文)。简正记云。境通内外者。内谓内心。外谓外事。问。境者约心得名。今此内心如何得为境耶。答。搜玄记中有两解。一约内心相缘。亦得为境。谓内法在心。名为戒体。依教防护起不放逸心。有无贪等三善行心后起。对此不放逸心。此三善行心。得为境。若违教起放逸心。使有贪等三毒心后起。对此放逸心。即此三毒心得名境也。放逸·不放逸为能起。三毒三善为所起。能所相因得名境(今详此解。恐与大乘付滥。不取)。今依第二释。约他人内心为我犯境。准下持犯篇中。自有约心为境。如观许等相染心衣食。此即他人心望自己为境。如知他善。观灭争。今更发起得提。望善观之心即为我心之境。又知他物己许。僧回入己得提。取彼许僧物心。即为我所对之境。又尼受染心衣食。知彼染心。与我衣食。取得残。取彼染心为此之境(已上且释境通于内)。若境通外者。即杀盗等事衣钵等事。是外境也。次则明成业处。所言内至违者。故释此文应先难起。上来既云境通内外。未审内以何心。外以何事为境耶。可引钞释云。内谓行心之结业。外谓情事之顺违(文)。 记。又复通别二持俱通止作(云云)。问。别持有止作无疑。若通持者。总望受体。一无所犯。故云通持。何有止作义乎。答。口义云。此人既识达戒相。于善事法。可行可止事事分明。一无所犯。于善事法。虽未造境秉行。任运成作持。于恶事法。虽非对境防敌。任运成止持(文)。问。通犯即翻通持。通持既具止作。通犯何局止犯乎。答。口义云。作犯乃据造境。造境成犯。即落别事。所以通中难论作犯也。若据下持犯篇渐顿门中。乃立作犯(云云)。 记。上二句通标(云云)对次别释故云通也。 记。与理向背构善恶业(云云)。十恶违理。妄也。故背理十善顺理故向理也。问。心随境起时。假令对堀地拔草之境起能犯心。岂有违背理义哉。是遮戒故。如何。答。此通内之言。且约化业释之。云上句释通内即指化业故。爰知今且约业道门故。不论遮戒欤。遮戒摄下通外也。明制行故。又遮戒非谓无能犯心。今一往配对也。 记。行前三心受体无污义名止持(云云)。问。上云无记非业。岂得名持。今行前三心无记也。持犯篇云。受体是记。三心无记。无记既名止持。何上云非持哉。答。正非如行心二持故。且云非持。三心有不造恶义。此边且云持也。若尔者。古师不作恶名持。今三心持何异哉。答。古师持都不起持心。天然不作恶云持。今虽起对治心。未流入行心间。此且云持。故不同也。 钞。若生来(云云)。出家受戒后云生来也。钞批云。谓从佛法中初受具已。名曰生来。非出父母胎也(文)。简正记云。生来者。初护戒时。从白四教法化生也。便起心不大子。非谓从胎出已名生。故律序云。从佛戒取生。尔乃为真生。犹如鸯堀摩。如来所记莂。鸯堀摩罗此言指鬘。本是外道。受邪师教。令听千人取指为鬘得罗汉果。已指九百九十九。唯少一人。遂拟害母。佛观根熟。往至其前。彼便故害佛。彼云。住(セヨ)大沙门净饭王子。我是鸯堀摩。令当该一指。佛告云。女痴人自不住我常住。彼问已便觉悟。求佛出家。波斯匿王寻讨拟杀。至佛处不见。佛言。鸯堀摩罗生来未曾造作。王曰。此人杀害极多。何言未曾犯罪。佛言。入我法中。未曾犯故。引此文证。前受戒夕为生来也(文)。 记。不学无知二罪通持犯故(云云)。此三义。钞修造善恶等文(ニ)见也。通持犯者。犯(ニ)结不学无知事勿论也。持亦结不学无知也。是以今记下云。不学之人。持亦成犯(云云)。通轻重故者。若夷若吉。随有所犯。必结枝条故。通虚实故者。指可学不可学云虚实。下记云。虚谓可学。实即不可学(云云)。若可学若不可学。不免之故。问。设虽不可学人。于事不可学迷。放其罪。何今不可学尚犯云哉。答。虽事放罪。犯结其罪故也。问。犯是教相。本无不可学迷义。是故不听罪。若尔约犯迷义。不可有之哉。答。持犯篇句法亦故云欤。 记。初发心断学等(云云)。问。不学无知罪。必断学上结之欤。将虽不起断学之见。结之欤。答。一义云。如今释。分明断学之见上。结不学无知罪。若不断学。不结(见)。一义云。论断学见起不起。且约下根之机。下根尽形依止师学问故。不起断学见时。设虽迷教相。不结不学无知。若起断学见时。结不学无知之罪也。今此释。且约下根机。一往如是释也。中品机。五夏间依止师学教。五夏后离师。而五夏间能不学问。五夏后离师。经事不明。此虽不断学。可结不学无知罪也。五夏间依止为学问。而不学问亦闇教相。尽形可依止。五夏竟离师。而不知教相故。不待断学之见。可结不学无知罪也(云云)。此事能能可料简也。 记。一一吉罗(云云)。问。历事法一一境。总得不学吉罗欤。将历事法一一境。总得一不学吉欤。如何。答。今释云一一吉罗。一一可有吉罗(见)。与吉罗事余无穷也。追可勘之。 记。修下明随境无知(云云)。问。何限无知哉。修造善恶。义兼福罚。可有随事别结不学之罪故。答虽可亘不学无知。上句云生来不学故。彼配不学罪。此当无知罪也。不遮兼不学罪欤。是以今记一往如是配释也。 记。其两犯中则通三性(云云)。止作两犯欤。如堀地坏生涂治塔庙之类。 记。塔上拔草(云云)。篇聚篇云。又如萨婆多云。年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拔草。罪福俱得(文)。 记。治生造像(云云)。释相篇云。此贩卖物作塔像。不得向礼。又云。但佛意礼之。 记。秽食供僧(云云)。释相篇云。贩卖设与僧作食。四方僧坊一切不得住中。持戒比丘不应受用。若死得羯磨分之(文)。 记。堀地坏生涂治塔庙。释相篇云。堀地戒缘云。为修治佛讲堂。为世尊所诃。注云。今人多因福造罪。谓妄绕幸(云云)。 钞。今欲科罪但令与教相应。简正记云。今欲科罪等者。但验前事所为之事。与佛制相应便犯(文)。今记意同之也。 钞。不问事情虚实(云云)。今记意事。可学不可学事。情可学迷不可学迷也。不学无知罪。不问此事情虚实必犯也。余记意不同也。钞批云。不问事情虚实者。自意云。约持犯篇中可学九句明之。谓识事识犯。亦结根本。名实也。虚者。谓不识事不识犯。及疑亦结根本名之。为虚。更加不学无知之罪。由事是可学。以不学故不识。圣不开之。此解与文相当。此名情之虚实。何者。事虚实。且如境想五句中。初句杀人作非人想。是境实。若非人畜生来。替处心缘畜生作人想。作人想杀。亦结兰罪。夷兰虽异。莫非是犯。故曰不问事情虚实也(文)。简正记云。净塔善心为实。亦犯贩卖恶心为虚。故犯(文)。有无多少是也。 钞。此通名持犯(云云)。简正记云。今可回文。应言。此名通持犯(文)。必令束其方便揽成业果。使量据核其实情轻重得于理教。则断割皎然。更何芜滥奖其能断。 第七门 若约人禀教。则道通俗局。若约教被人。乃有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为二。 记。如上所明(云云)。钞上文云。理本绝名(乃至)斯文(云云)。同记云。指归为显一理(云云)。 记。大小乘各分三藏三学等(云云)。内典录中。大乘三藏目录有之。又戒疏中。引八藏文谓。大小各立四藏(三藏外加一杂藏也)。若天台意。三藏者约小乘。谓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云云)。大论云。声闻教云三藏菩萨教云摩诃衍。成论云。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云云)。 记或约化行或约化制(云云)。问。化行化制不同如何。答。名异体同也。化行师意。行者律制也。故立此名。化制师斥之云。行言通俗。是故可云化制(云云)。 记。彼取三轮今用化行(云云)。问。彼疏取三轮今用化行意如何。答。口义云。彼三轮分判三藏。以显律中行相。佛制忆念摄持方能离过。方能入道故。以忆念一轮制于律藏。钞以化行分判三藏。为显今钞被道教体复显道。众虽化行俱禀。教体自殊故也(云云)。问。今记既云。随时用与。未须和会。何强释之乎。答。节古义云。诸记并无。此引谙斥当时口传之家耳(云云)。 记。但在古犹局于今乃通(云云)。问。其通局样如何。答。戒疏古师义。行云唯在律。故名行教。余经论都无行得意。故今师斥之。余化教中。依行断惑证果。何不通行。是以局云。今师御义。且律名行教。行实通化教。律宗正行事为本故。且名行也。依之云通也。问。戒疏(一上)出四解已云。如上四宗。初约三轮。此有诚量。后三意言但是义指。末代凡小有所立言。须得本据(云云)。既初师义有诚量故用之。后三师无本据故不取(见)。尔者何还无本据化行师用哉。答。且戒疏后三解皆义局判属律藏义未尽也。故斥之时。出多之由。随一斥无本据。今化行义通尽理。虽不得本据。道理其深故用之。如古师不可一准也。 记。一代时教总归化行(云云)。问。祖师以何判教又为正哉。答云。南山必如教相不欲判一代教。但三宗时。其摄归一代。三观时又尔也。何正义也。又随义此门配属一代时。以化行为判教也。一分一分皆有其谓。故无相违欤。开其信解用舍任缘。 记。大小虽异行业无异(云云)。三学行三业俱修之。故云无异。但依大小心。行虽有不同。俱三学故云尔也。 钞。识达邪正(云云)。钞批云。即如经云。此是佛说。此是魔说。若八不净物。畜者是邪。不畜是正。畜者是魔眷属。非佛弟子。又如不信因果是邪。归依三宝是正。广如涅槃邪正品说(文)。简正记云。四谛法为正。二十五谛为邪。正见为正。六十二见为邪。四依为正。四邪为邪。八支正道为正。拨无因果为邪。择灭涅槃为正。冥谛涅槃为邪。因据为宗为正。自然为宗为邪。篇聚之戒为正。鸡狗等戒为邪。意欲令人识知者。达弃邪从正也(文)。 钞。科其行业沉密而难知(云云)。简正记云。即分别所行之行。分别所作之业。如净名居士。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又如无厌足王。治国以杀害化人。善财生疑执。彼善财手示以宫殿百千光明云。我得如幻三昧。至于虫蚁尚无杀心。况于人也。又如婆须密多女示色化等(云云)(文)。 钞。定其取舍立其纲致。记。一一事中皆有取舍(云云)。简正记云。初出家时。身无遮难。可以受戒为取。反止不得为舍。又随行中。二持之行须依为取。两犯之行须离为舍等(文)。谓显功由于此。显于持犯决于疑滞。 记。波离对圣重条咨问(云云)。波离以疑事一一问佛。佛为决疑情令无壅也。 钞。指事曲宣文无重览之义。不可辄尔僣同。 钞。结罪明断事有再科之愆(云云)。余记意聊异今记欤。即会正记云。遇教人犯。五篇根本外。重增不学无知罪。故曰再科(文)。钞批云。如杀盗等。科违戒罪。复加业道一罪(文)。安可自矜。 记。如淫两结别众七开(云云)。问。别众七开但是开缘也。何云再科有愆句出之哉。答。正共畜生等再科愆。戒本重牒入事同。故因标也。 钞。然则二教循环非无相滥(云云)。钞批云。应师云。循环谓旋达往来也。巡也亦遍也。明其二教亘有相涉。犹如两环相钩之相。然虽相钩。复自各别。欲明化行二教。虽复相滥。然理各别。言相滥者。且如杀畜生。二教俱明得罪。而化教中。但明业道之罪。而无违制之愆。若制教中。先结违制教之罪。复受业道之罪。即是相滥之义也。又解。如化制二教。起心造善恶心有相滥。大乘制心。小乘亦制心。故律中心念作是也。然大乘单心起即犯。小乘有拟动身足心方始结犯。然此二教防心。是同但假身只为异。故言滥(文)。 钞。举宗以判理自彰矣(云云)。钞批云。化教用理为宗。约心以明得失。亦云。用心业为宗。行教亦事为宗。则用身口业以明得失。上既云循环相滥。今举此二宗分别道理自分故。曰自彰也。又解。举宗以判者。未动身口。但有心起。则违化教。未犯制教若起心拟动身口。则违制教。两宗如此。今若违制教得二罪。即是违教及业道也。若违化教但得一罪。是业道罪。故云理自彰也(文)以喻相涉。不易分外用施为。 钞。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云云)。问。此理者。道理真理之中何哉。答。指真理云尔欤。是以钞批云。谓内心有违顺情。二心起者。以托真如一乘之理为宗。若违理起心。是名犯也。若起心顺理则成持也(文)。如篇聚中。起业轻重。受报浅深。 记。单心三昧辨犯(云云)。持犯篇云。凡单心三时辨犯轻重。如善生经。且约杀戒。轻重八句。位分四别。初一句。三时俱重。谓方便举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随喜心。第二三句。二重一轻。初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中云。方便轻。根本成已重。后云。方便成已重。根本轻。第三三句。一重二轻。初根本重。初后轻。中云。方便重。中后轻。三云。成已重。初中轻。第四一句。三时俱轻。如僧祇摩诃罗。不知戒相教化杀人。以怜愍故。善生十诵中。啼哭杀父母。畏苦痛故。害父母命等是。律据人想八业。皆业随心故。牵报不同(文)。问。何故名单心哉。答。彼篇上文。约心境广辨轻重。今不论境优劣(人非人畜等差别也)但约人一境。以心辨八句故也。即对人境故。于制门俱重夷也。 记。答此据道众双禀二教为重(云云)。实化教禁身口。行教虽制内心。今道众时。付禀化行二教机。一往以内心属化教。以身口属行教也。虽然不可妨亘通欤。 记(注)瞥尔贪嗔律宗不制(云云)。瞥尔犯独头贪嗔痴。律不制故不违制。是化业故违化也。此释分明。瞥尔犯非制教(见)。尔者圆教瞥尔化业云莲宗师之义。尤以今释可准据欤。问。若尔者。一宗师圆教瞥尔云制教时。此释如何可得意哉。答。彼一宗师意。今此云瞥尔。指微纵非谓瞥尔欤。瞥尔云独头义也。灵芝余处释。瞥尔即独头异名(云云)。尔者独头贪嗔。律宗不制(为言)。或又设指初念云瞥尔。今约教限边。云律宗不制。圆教意云发心心念皆名犯也。自初念制之得意故。强今释不成相违欤。 记(注)佛世利根善来三语等(云云)。此受异教也。三语等。广教以前在之故云尔。此释。略教云制教润色也。问。付受戒。俱禀受化样如何。答。心希出离。是云受化欤,问。此必非受戒。何约受戒四句希出离云是受化哉。答。此受戒发心故。一往云尔欤。 记。化净制不净(云云)。问。依化教忏。尚制罪者不灭不净哉。答。篇聚依制教忏可灭故。依化忏时。尚不灭欤。是以云化净制不净也。又义云。依化教理事忏。虽灭制罪。不用制忏时。不足净僧。故制不净。依之今注不入净僧也。确然者坚固之貌(云云)。 记。大乘三藏制不制别(云云)。口义云。经论二藏但尊化导。生信开制是不制也。大乘律藏所列戒行。忽制受者。必须禀行。故为制也(云云)。 记。答化教所摄(云云)。问。五八二戒何非行教哉。答。教无列名。又机非道。故化教也。更须精辨。恐繁且止。 记(注)出家亦有犯者(云云)。问。上违化不违制句出之。何又事新出之哉。答。一义云。此圆教机虽出家。有瞥尔犯。而为显违化业也。又义云。此且四分当教意制重缘犯。瞥尔非制教分故。瞥尔起妄化业也。上云瞥尔贪嗔律宗不制。约当分假宗意云尔也。此重出。受业道一报。唯可限在家思故。又出之也。若圆教意此制罪。今此等文且约当分化制往判也。 钞。违行教者重增圣制之罪(云云)。问。制业双结之时。狱报各别可感欤。将于一狱可增苦欤。如何。答。祖师释虽不分明。准俱舍等云增罪增苦。尔者此于业道狱报之上。增制罪六聚狱报苦欤。今云重增故。 记。问性戒可尔遮非本恶等(云云)。此至宁无贪染。问难之语也。问意。性戒双犯可尔。遮戒复单如何。若云双者。是体非性恶。如何为复。若又云单者。非无违慈贪染乎。两方有疑。故问之也。 记来者有智请为通之(云云)。问。如何可通之哉。答。因坏生树神等恼故违慈。又能依堀地损虫等故云违慈。又因畜长投宝有贪染。此必依犯遮戒。即非谓有违理业罪。违慈贪染别犯也。非遮戒之堀地坏生(乃至)畜长等犯。料简也。问。若云无遮戒违理业罪者。何故戒疏释遮戒下云。若有作者。与理相违(文)。又钞中云。又如萨婆多云。年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拔草罪福俱得。若论来报。受罪即轻。由本善念。更不增苦欤。地狱由违受体(文)。既拔草故虽不免地狱。善心故更不增苦。若恶心可有违理业罪(见)。如何。答。戒疏文违世间道理。钞文依拔草虽非有违理业罪。依心浓薄。制罪来报有延促也。此边且云更不增苦欤。是以钞(中一)云。二引证诚报。如目连问罪报经云。若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仰语。犯突吉罗。众学戒如四天王寿等(文)。问。记云。无惭下示犯心。然果报随心延促不定。戒浊重邪见。假犯轻罪。何止此数惑。惭愧慈心虽犯重愆。未必如数。准知经且据一相故。约无惭轻慢以定来果不差(文)。又上记云。违制不违化(即犯诺遮戒也)此等文都有遮戒。违理业罪不见欤。又一师义(齐师意也)凡于如来所制遮戒。非无自性微细罪。但望七支无兼着感报之义。仍或因讥嫌之厚薄。列其次第。或有其益时开之也(云云)。 记。亦请答之(云云)。问。如何可答之哉。答。化教虽制身口。专本心耳。又本律重缘思觉等。尚属身口远方便等也。尔者无相违欤。又广自明。所以更分者。或云。营福违戒无过。 记或依方等二忏而云制罪都亡(云云)。问。今如斥之。化教忏悔不灭制罪欤。尔者凡如观一切业障其性都空。何制罪不被空而犹可残哉。然又化教忏悔。大地反覆。大地草木都如无。依化教忏悔。业罪皆亡。如何制罪残哉。答。师云。分通意。罪障悉已故制已也。致罪障皆妄相生之观时。何者可残哉。故今文。有依大教忏夷。足小乘僧数(云云)。又资持(中一上)云。纵依方等事理忏灭。于今制忏不忏。须灭摈(文)此等文。小乘忏悔不作不足数(见)。必依化忏不见。不灭制罪也。若教限意。依化教忏悔。不已制罪。处处释分明不已(见)。其例证。阿难既证三明六通。断一切恶法。望结集当向众僧忏五吉。明知虽达无生理。犹制罪业残。重忏之也。又三界独尊虽证二博妙果。犹有余业有病。又道绰禅师。顺次往生问弟子善导。善导入三昧见之。道绰禅师有三失。不敬圣教。欺众背仰等也。忏悔此三失。顺次往生无疑。此瑞应传意也。此等既断二障佛犹有余业不已。又导绰念佛行者。唱一遍念佛灭八十万亿生死过。犹有三失不被灭也。故知虽达化教无生理。制罪犹不已也。此等且约教限意也。 记。有依大教忏夷足小乘僧数(云云)。弘决第二。释方等忏文云。如是忏者。皆论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复清净。戒体还生。悔法若成。罪无不灭。故云若无还生无有此处。然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许事可通行。傥就大僧招奸谏。况宝契诚制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乘悔已障果。仍成重罪。未已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道。何须滥以惑时众。又引虚空藏忏法云。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该戒等。南山行仪亦用此文。若准此意。足数可矣。故付法藏传中。忏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律师。若优婆塞得字。不障净戒故。钞主依之对俗辨边。非无凭据等(文)。资持(中四下)云。古德云。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也(文)。准此不斥妙乐大师。即引证也。 钞。永用蠲别(云云)。蠲(古玄反)指归云。训除。洁也。会正云。蠲明也。 第八门 钞。僧尼二门行事通塞意(云云)。钞批云。通谓同戒同制之处。如安居自恣说戒结界等。僧尼同用。义有相涉。名之曰通。言塞者。亘有亘无。如教诫等法是也。立云。行事通塞者。如受戒忏罪。僧通得为尼名通也。自余结界受日等。但可自众相对而作。亘不得通名也。为塞也(文)。以人唯二众。教局行科。故须辨乐。方见诸篇。 记。同制谓作持诸法(云云)。钞批云。安恣受说。此皆同制(文)。 钞。则事法相同(云云)。钞批云。事谓非情事。即长衣益等皆同也。法谓三羯磨及对着心念。是同名为事法相同也(文)。 钞。具在诸文(云云)。指诸篇云诸门也。是以钞批云。若同事法。如安恣等法。并在三十门中。任意详用(文)。 记。尼界二里有难同僧(云云)。结界篇云。萨婆多云。尼结界者。唯其方一拘卢也(准十诵。六百为步为里)。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三由旬内(百二十里)随意结取(文)。 钞。隐而难知。记。通缘中总标五众之类(云云)。持犯篇云。今立通缘。偏谈六聚七种不同。一是五众出家人。二虽受五众戒。而重病等。并无有过。若心了知是比丘者。随前所犯。三期当境。四无命难。五无梵行难。六称本境。七进趣正果(文)。 记(注)漏失二粗二房僧重尼轻(云云)。漏失者。尼提(洗净过分戒是也)。二粗二房者。彼俱兰也(是究竟兰)。 记(注)五敷为五(文)。绵黑白减坐是也。 记(注)九索美食(云云)。问。尼八提舍。随一人索美食。谓尼无病缘。索乳酪鱼肉。并是提舍也。然今何为吉哉。答。且据广解也(文)。行宗记云。索美食。疏云。此吉罗者。结不同罪。实犯提舍(文)。意云。吉者方便罪也。实提舍尼也。 记(注)十一过量坐具(云云)。问。尼众学戒中无之。何云尔哉。答。众学外制吉多之。设无本。云吉无过欤。问。此单提轻重不同中。何不出覆粗罪乎。谓僧覆他粗罪提故。尼覆他夷犯重也。是故可入轻重不同句也。如何。答。注戒本当戒经云。尼同犯(云云)依之戒疏略颂文。不云当戒也。今记且依注戒疏文欤。寻云。注戒何故云同犯乎。答云。于尼覆藏凡有三阶。谓覆夷犯重。覆残犯提。已下皆吉也。且依残罪云同犯欤。僧于覆立二楷。覆夷残提。覆提已下吉。已尚疑云。若约覆重。可轻重不同。若约二阶三阶异。可犯同缘异。何不云之乎。答。疏文不委。今释亦不细释欤。但戒疏(四上)九十玄谈第五僧尼不同文分三科(如今释)。又后云。更有义求。如牵出房。春冬僧尼同犯。若是夏房。尼提僧吉。三覆罪中。僧罪二楷。尼即三品。有此诸异。何得不知(文)。行宗记云。牵即缘异。毁即轻重。覆即有无(文)。疑云。若尔者。今记何不出有无不同乎。答。今释不委也。 记(注)。一背请二足食二戒合为一制(云云)。问。二戒合者。如何制之哉。答。见尼律缘起(第二十九卷)云。尼先受他请己。而寺中尚受别人正食。然后往先请处。不能食被讥。仍结之。若比丘尼受请。若足食已后食者。波逸提(文)。问。僧戒足食戒下。云尼吉。尔者相违如何。答。行相四上云(足食戒下云尼吉释此文云)但约缘异。暂云吉。实亦与僧同犯(取意)。问。若尔者。别时各犯。同缘可有两犯乎。答。学者存异义。一义云。准僧可然欤。既二戒合制故。是以尼钞但名背请戒。行宗记释足食戒下尼吉文云。实亦与僧同犯。故是约一边一边(见)。一义云。一缘具时犯一提。若单名作之时。可各吉也。是以首疏作二释。初释意今义趣也。即彼疏意云。背请足食二合制。提言唯背请也(文)。此后释意。无足食戒(见)然云背有多妨。谓单背不应无别缘直列戒本。应云除余时者作衣时等。故今不尔。何可云单背哉。方方难思也。 记(注)三与外道食兼白衣男(云云)。谓僧唯局外女犯提。尼不尔反僧。而外道男与余僧男同犯提罪故。云兼白衣男也。 记(注)与年不满二年学法(云云)。律第六(单提一百二十一戒)彼戒缘起。正由度少年童女。方制立沙弥尼·式叉两位。遂结戒文云。若比丘尼年满十八。童女二年学戒已满二十。与授具足戒。若比丘尼年不满二十。授具足戒者。波逸提(文)。缘起正由度少年童女也。但后加知字。又重结文但云不满二十。不云二年学事。仍现行别译戒本。如后文安之。故不可也。辅要记如本律戒文引之。然律宗记引后不与二岁学戒(第一百二十二戒也)合之一往以难会。但追可料简之。 记(注)雨衣常开(云云)。尼身心常丑陋也。故不局夏中。常时用也。故无过前求过前用之过也。   记。八提舍尼四八相望亦即有无(云云)。尼八提舍尼。僧四提舍尼。一向不同也。故云有无也。 记。对索美食即同轻重(云云)。僧但提中制索美食。尼制提舍。僧重尼轻。以之云轻重相对也。 记。亘专一义亦所不出(云云)。盛行与难知。二义具者出之。具一不出也。 记。下列七门(云云)。指尼众别行篇欤。 记。余之六种并属众行(云云)。问。五门可尔师资如何为众行哉。答。彼亦明多度弟子等如非故云尔。是篇非无别行故。钞及别行言。当此等欤。 钞。未显其来诠(云云)。简正记云。来诠有两释。二搜玄云。谓制戒之由。能犯人名字犯罪处所僧制呵等。如是缘起并未曾彰显(此未成解)。今依宗记云。来诠者。即来由意旨。前未宣释。即有何由致。僧尼亘有不同。何以犯同。其缘复异。如此来由意致。钞未论之。指在首疏叙述也。疏自问云。大僧畜钵。何故开十日。尼唯一宿。答。尼制有伴。有人对首故。僧反之。若尔何以长衣。尼亦开十日。答。尼虽有伴。容有同活共财之义。既俱是财主。说净不成。须别待人故开十日。钵唯一口。必无共义。是以随得便须说净(此犯同缘共异来诠也)。又僧是上众。故有教尼。尼是下众。受僧之教。又僧无伴。便招嫌疑。有二不定。尼制有伴涉嫌疑故无不定。余并例三十(有无亘缺之来诠也)。若触境无陵逼过。不假深防故犯残也(此轻重不同之来诠也)。如此来由意致疏述也(文)。 记。非谓尊师故也(云云)。暗斥会正记等。彼尊师故。云大得意。即节古义云。会正云。然彼显本无大字。盖南山尊耳(义苑同之)。今记意。或约大部。或简戒业小疏也。如彼天台。智论云大论。华严宗。华严云大经。或约卷大数。或依有本经大字欤。即云大方广。即必不尊师见也(为言)。 第九门 记。即望三众(云云)。大僧·大尼二众。沙弥为三众也。 记。志愿硕异等(云云)。问。依有愿无愿义。戒体有优劣可云乎。若云有优劣者。如沙弥身中有上品戒。罗汉身中有下品戒者。戒体上下者。只依发心优劣。必不约位高下(见)。若依之云尔者。既有愿无愿之意乐异。岂无戒体优劣乎。是以今释约志愿论其不同(见)。若无此义者。约何可分大僧沙弥别乎。如何。答。依发心五下。有上品下品戒差异。自本心品不同故。戒亦可差别欤。此先阁之。比丘沙弥于同品心发心受戒时。何样可有优劣欤。是以钞批云。若约戒体同大僧无作者。明其所发无表之大体量同大僧。故下云随行类等尘沙。举喻如春时。草木枝叶尽出。未经盛夏色未变黄。过五月已尽作黄色。明下三众所发戒体。律仪具足未秉白四。如树未变色也。故报恩经云。沙弥十戒比丘具戒。始终常一。随时异名。譬如树叶。春夏即青。秋时则黄。冬时则白。随时异故。树叶则异。而其始终故是一叶。戒必如是。常亦一戒。随时有异也(文)。 钞。结罪居第五篇(云云)。钞批云。所犯之罪无问轻重。通结吉罗。若结初篇。但以灭摈吉罗为异。吉罗居第五篇故云然也(文)。 钞取舍有异(云云)。钞批云。如坏生为供养三宝缘者则开。余无此缘则制。制故名舍。开则称取。亦云。持名取。犯名舍也(文)。有云。于三宝缘。虽堀坏等遮戒开之。于十戒者。都不开之。而法进沙弥经疏。开提宝戒。是异南山义也。 记。持衣说净(云云)。问。大僧异中。何故出说净哉。沙弥篇云。若畜长二衣。施主同僧法。说净之本亦同药钵。准此。若得钱宝。萨婆多云。亦请白衣为之。以沙弥戒中正同僧故。不得自畜(文)。答。有云。言总也。私云。受持说净。作法虽同。大僧三衣等受持说净。沙弥二衣等受持说净。故不同也。 记。练身练心即此义也(云云)。钞批云。南山羯磨疏云。六法以净其心。二岁学戒以净其身(文)。 钞。六法是其学宗(云云)。简正记云。且约重。如出家年。至十八曾受沙弥尼戒。为彼集僧令对尼僧欤。学法尼僧遥以羯磨被之。后召入众。为说六法名字(文)。是其学宗。 钞。戒体更不重发(云云)。简正记云。戒体更不重发者。破古也。古云。六法女于十戒上别发六条戒。以由羯磨受故。又于六法有犯故。今师云。不然只于前十戒之内。重策前六。令彼习学。戒体更不重发也。今以转根义证。知无戒可发(文)。 记。五非时食六饮酒(云云)问。此二沙弥十戒时非时饮酒如何不同重与之哉。答。实于其体虽无不同。为约勒重与之欤。既记云重更约勒故。谓分三众有三戒体。 钞。同诸三众(云云)诸训诸语字也。三众者非常下三众也。大僧·大尼为二。沙弥·沙弥尼合为一也。钞批云。大僧为一。大尼为二。二众沙弥为三也(文)。此今记意同也。余记释聊不同也。即会正云。即六尼及沙弥沙弥尼也。有云。比丘·比丘尼·沙弥为三众。非也(文)。搜玄云。僧尼为一。沙弥为二。沙弥尼为三(文)。此等不同今记也。 记。如无沙弥尼得与大尼授食之类(云云)。尼众别行篇云。式叉与大尼授食。除火净五生种取金银钱等。从沙弥尼受食(文)。 第十门 钞。第十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云云)。钞批云。去滥传真者。滥有三种。一谓律藏中有滥。二谓经论中有滥。三谓佛法东度已后。诸师集疏行事有滥。今则剪截浮辞。传其真教。以科酌也(文)。 钞。僧祇律(是根本部余是五部云云)。问。现行僧祇律者。可云窟内结集根本部哉。答。今师意尔也。余师意必不尔也。即搜玄云。钞意并首疏故注云。是根本部。余是五部。故首疏者总列六部。今僧祇者不是根本僧祇八十诵律也。准集正云。根本僧祇合有多卷。今有四十。故知非也。此僧祇。谓是二十部中大众部也。又加二十部中法藏部。既许是昙无德。何得不许二十部中大众部。是僧祇部耶(文)。今钞记意异之也。钞注云。是根本部。记云。根本获一。五部得三故。简正记第一末云。下别序中。钞自注解云。僧祇是根本。余是五部。此正依大集分别也。又僧祇既是根本。卷轴合多。因何但四十卷耶。答。五师捃拾情见之文。名为一见。余外事法揽聚一处不多。故但四十卷也。虽尔且是根本故。譬如一树。傍出五枝。中间虽少。犹名身也。四面假大。亦号枝条。又此四十卷僧祇无归敬序。证知是根本。又钞主尽僧祇是根本。大众所传非也。是百载五宗生也。斯为正义。或依搜玄。将此四十卷僧祇为大众部者非也。广如别破(云云)。次依佛本行集传及僧祇后译私记。但有五部。彼云。如来灭后一百年满。第五祖师鞠多之后。五人于上座部一时顿起。但分五部。余四如前。第五婆粗富罗是祇律。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大集明异。若合婆粗经。不应信遍览五部(文)。 记(注)亦云一切有从计为名(云云)。萨婆多虽人名。以义翻时。从其计云一切有也。 记。根本获一五部得三(云云)。戒广律传来。根本僧祇一部。五部中三部。传此土故云尔也。 记。三藏口传(云云)。补要记云。长耳三藏说也(文)。 记。昔人不晓例小乘论(云云)。问。斥之意如何。答。今记家意。自毗尼母论至自余部。文广不列。为小乘足戒论。次至及以二论。方为列大小乘论。故昔人不简文相。自母论至文广不列。例科小乘论。故斥之也。谓如彼科者。下及以二论中小乘论指何者哉。此即会正记等意也。节古义云。会正科云。初唯一味初律宗。毗下论藏。二并下总大小两藏。记文云。二论即大小乘论。如下引智论成论等。义苑云。婆婆等(诸记文并同)。 记。其文未流东南(云云)。此释未详。东南大智律师御座处名也。 钞。五百问法(云云)。问。五百问佛说。人语之中何哉。若云人语。彼经云。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失译)初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竹园。是时目连(乃至)是时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文)。此佛语(见)。若依之二斥者济缘云。五百问卑摩罗叉口决(文)。戒坛图经云。又翻十诵。律主卑摩罗叉答五百问于慧观法师(文)。此等皆人语(见)。尔者两方如何答。 钞。出要律仪(云云)。问。既人造也。何出正经中乎。答。标宗记云。或是佛说。或余人说。无非圣教。又可。虽通余人。还述佛意。是则圣说(文)。会正云。出要律仪是武帝纂众律出之。凡二十卷。所以注出造人者。为简梁法超所撰一十四卷名号出要律仪(文)。内典录第十云。出要律仪。二十卷。梁扬都庄严寺沙门释宝唱撰(文)。问。今注。内典录所出作者。不同如何答 记(注)有云二部十八二十部(云云)。问。斥之意如何。答。彼窟外部。及自余十八部等者。未渡此土。如何指之哉(为言)。此增晖义也。即节古义云。增晖云。言自余等者。即二部·九部·十二·十八部·二十部等是也(搜玄集要文义苑并同)。 记(注)或云遗教爱道经等(云云)。问。斥之意如何。答。遗教爱道本经下云。并大小乘经可摄之。何今科属之哉(为言)。此会正记意也。即节古记云。会正云。自余等者。离前所列曰余。诸记指二部等。若据前文科云。引用正文且列二十部等。文多不到。非钞者所列。何得列之。答。此引大集正文。相因列示。又是五部正数不可[乘*失]略。今据下引三千威仪遗教爱道尼经等。皆律部类又可收(文)。 钞。名随经律(云云)简正记云。随经律者。谓随经论中有解律处故。如涅槃中。禁断鱼肉八不净物等。又增一经中。阿难系犍捶等。并是也。据理合云随律经随律论等。今言随经律。取语顺故(文)。 记。费长房后周高僧等(云云)。费姓也。长房名也。后周等者。梁·陈中间有后魏·后齐·后周三代。次第相攻取位。后周后迁隋武帝后周第三帝灭法时。长房还俗。至隋文帝时。佛法再兴。其时广弘法。经卷虽灭。以前经卷暗诵故。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撰成法录。姬周昭王甲午佛诞。后汉明帝永平丁卯经度来。及开皇丁巳。历一千二百八十一岁。其间所录佛生入灭帝代翻译三藏等事位。而分之为十五卷。今所列经律论传。凡二千二百七十部。六千三百九十六卷(云云)。有义云。自汉至隋录经教故。云历代三宝录也。简正记云。费长房者。汉时亦有同姓名者。但解阴阳术数。不闲佛法。今此是后周时名僧。遇武帝毁二教。乃依例服儒。后至隋文帝登位。不更被剃。遂于开皇年中。撰三宝录一十五卷。计三百八纸。题云历代三宝录。今续有开元录二十卷。智升法师于玄宗朝撰。收五千三十八卷。至德宗朝。更有贞元录三十卷。收三藏教文五千四百余卷。今钞不举者。以当时未有也(文)。爰知开元贞元二录。在南山之后故。但指开皇录也。 记。翻经学士(云云)。义解法师名学士也。梵网云三千学士此意也。济钞云。费长房灭佛法时。令还俗故云学士。学士俗家之官名也。若尔者何时翻经哉。答。虽非尔时。法还兴时翻译。而尚不还道(云云)欤。此事可寻欤。允师云。梵网云三千学士。此非官欤。 记。有人谓聪覆二师等(云云)。节古义云。指归云。异执者。不同正理之言也。或云。异执是执计不齐也。若然者。既非斥自元魏已来造疏解律之师也。愚窃式云。何世有智人。但重开慈元造之者。且如法聪律师。始考身中受体。不合以僧祇异部为随行。此是四分宗中始教人。拉食火化。先蚕先农之者。中心藏之。无日忌也。何辄科目异执之首。覆师记忆为疏。何目异执之。次愚知南山失言矣。荀无聪之手披覆之耳。南山因何而申正义。得称撰述哉。忘本之言。背宗之过。亦犹近世金银玉辂金自昔时标木椎轮也。上二师是空中造物。次诸德是屋下修装。修装者可捡过而斥非。造物者可降心而稽首(文)。会正评此义云。通惠曰。予谓不然。且南山撰钞通包三藏。广摭群宗。岂独由聪讲覆记方成著述之体哉。又若所申正义出覆师者。如慧光传中说。覆云道覆律师。创开此部。制疏六卷。但是科文。至于提举宏宗。无闻于世。故先之所学。唯据口传(已上僧传文)准此。覆公之文于齐朝。尚曰无闻于世。况南山将为申正之据。一何可笑。通惠虽欲攻圣。而反自失言矣。(文)。 记。非圣人者无法(云云)。若此义如是。难祖师无南山法语也。圣人且指南山也。允师仰之非圣人者。无法训之。此义老子经意也。非圣人者无刑法。世中作恶事者。与五刑治罚。非圣人者过至重故。不及可与刑法。故云无法也。是以口义云。非圣人等。见老子经。法谓刑法中无法。无治此人之法。则违师谤法。当法外治也(文)。 记。古记广引(云云)。谓指斥会正。余记广不引故。 记(注)。本学僧祇初弘四分。简正记云。法聪律师元魏朝人。本是僧祇学者。因者戒本体元从四分而得。遂息唱僧祇。初弘四分。手披讲解。未制章疏也(文)。初开律师号法聪。 记(注)。传论云(云云)非别有传论者。传中引论师语故云传论也。 钞。覆律师(云云)。简正记云。道覆律师北齐人。听讲出疏六卷。释四分文(章疏文始起也)长科, 钞。理隐乐三师(云云)。指归云。乐吾角反。据僧传云。邺中谚曰。律宗明略唯有隐乐。据协韵。音乐之乐为正常之安乐之乐(文)。 记。洪遵(注)初依道云学等(云云)。问。尔者何师上列之哉。答。且以义推之。此师既作国之僧统。知其学业等胜故。虽依学于云等。且依德上列之欤。问。今列师皆是南山祖承师哉。答。见灵芝之祖承图。此中但列九师。谓法正·法时·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南山也。 记(注)隋朝人依洪听习(云云)。一义云。今注意。三人共洪遵弟子(见)。然而传记意。道洪·法胜二人洪遵弟子。智首道洪弟子也。今注传记相违。如何。答。于注致料简。并隋朝人。上二人事也。依洪已下。首师事也。如是得意。无相违欤。济云。并者胜首两师也。洪者上列道洪也。尔者洪谁门人哉。答。准彼图。道云之弟子也。会正记意云。道洪有七百人弟子。其首师上足也(云云)。 记(注)首即祖师所承(云云)。简正记云。首律师者。钞主受戒和尚。兼承禀。姓皇甫氏。安定人。玄晏先生之后。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和上出家。受具之时。于佛塔前请祈显证。感得佛降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初聪洪律师讲七百从侣莫后超伦。唐初诏入京都。住东禅定寺。贞观八年。敕置弘福寺。制疏二十卷。五部区分钞二十卷。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终(文)。私云。初聪洪律师者。道洪律师事也。即会正记云。唐弘福寺沙门释智首。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二十方禀大戒。及听律部。明若夙知后听道洪律席。大师尝处其门。向经十载。听满大律凡二十遍(文)。 钞。砺律师(云云)。简正记云。砺律师者法砺也。即相疏主。姓学氏。本赵郡人。因官遂住相州出家。于日光寺依灵裕律师受具。依洪学律。唐武德六年。制疏十卷(文)。 记(注)祖师前身(云云)。简正记云。钞主第二生(文)。 钞。江表(云云)。有义云。黄河自西流东。彼河北云江表。河南立洛阳。河北无之故云表。又云外也。江汉者灌河也。 钞。蜀部(云云)。部州也。亦取领部(文)。 记。东西两川(云云)。黄河流散四方。故云东西河也。 记。即前序云包异部等四句收之(云云)。序中云。包异部诚文。括众经随说。及西土贤圣所遗。此方先德文纪等四句也 记。不出六见等(云云)指上第四门六师持律欤。 钞。诸佛下生经六帙等(云云)。帙今帙字也。内典录(第一)总列三百余卷伪经。今钞只列二十五部。以彼较之。净行优婆塞戒经·救疾经·应供行经·沙弥论·提谓经。已上五部。彼录无之。又录乳光经注云(其文全异于正经云不得服乳权椤)。罪报经注云(与正经罪报轻重全异)。余今所引经无注。 记。如三百福罚三十六硕余粮五部五色衣以钱赎佛食等(云云)。三百福罚者。三百杖打人得福(云云)。师资篇云。又有愚师。引净度经三百福罚。此即为伪经人造。智者是共非(文)。三十六硕者。畜三十六硕粮。不遇饥渴(云云)。释相篇云。昔之俭开六十六硕。出善生经。余挍捡(真伪二本并无。举世梦传)。五色衣者。二衣篇云。遗教法律经中五色者。此非正录。无知用之。义钞引云。僧祇着青。五分着赤。四分着皂迦叶遗著木兰。十诵着绛色(云云)。问。若尔者三千威仪经下卷。舍利弗问经。谈五部五色衣。是伪经哉。答。钞主意。真经也。非伪经也。此经五色衣暂令着故。异伪经也。赎佛食者。侍佛者不赎食无苦。而云可赎也。释相篇云。善见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食之。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准此。俗家佛盘本不属佛。不劳设赎。伪经今前并删略。正存文证(云云)。他宗或引。并正本耳。 记。提谓并有真伪(云云)。内典录第四云。提谓波利经二卷。释昙请撰。旧录别载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请加足五方五行。用石糅金。疑成伪。可今以一卷成者为定(云云)。 钞。愚丛犹自滥用(云云)。会正云。愚闇丛之者(文)。 记。然尼钞义钞或复引用(云云)。问。如何可详之哉。答。尼钞义钞。且述与律相应者。如前所列云云。五百四十伪经中。相似律人可滥用。故先如前所列伪经出也。自余无相滥不出也。简正记云。与律相应者。谓前来钞文中所列题目。与律相滥。恐人疑误错引用之。故偏于文中颁别。若不与律相应之伪经。既无人引用。故不列也(文)。隋帝敕令。长房录中所不收者。并集焚毁。搜之不尽。当时犹用。钞引用必非为用伪经。但隋文去来引之故无疑欤。是以阐幽云。今谓义钞所引。正明诸师智解。服色相因引之故不用也(文)。 钞。后明钞兴本(云云)。简正记云。诸记皆同云。前发起序已辨作钞之意。今何更明。答。前但通制作一部文大意。谓揽前后疏钞。不济时宜。遂发情怀而兴著述。未委。此一部之文。名此曰钞。钞之一字因何而兴。又据何文裁量圣旨。故次辨也。文揽多归小。 钞。余智同萤曜(云云)。搜玄云。自谦智短。如萤耀之最微也(文)。辅篇云。以我智望佛智。如萤比日月也(文)。 钞。量实疏庸(云云)。简正记云。量谓器量。心游理外曰疏也(文)。钞批云。言疏庸者。不亲佛法曰疏。非文非武曰庸。应师云庸谓常愚短者是也。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支。名之为庸也(文)。 钞。何敢轻侮猷言动成戏论(云云)。钞批云。言猷者法也。谓我何敢轻慢法言。若轻慢则成戏论。言动成戏论者。云有。是增谤。若云无。是灭谤。非有非无。即相违谤。若言非非有非非无。即名戏论谤。故我何敢缀缉也(文)。今记云。四执相攻名为戏论。即钞批云若有若无等是也。加之简正记云。岂敢将萤烛之智疏庸之量。裁割当部圣言。包罗三藏教法。迅动施为使成轻陵侮弄涉于谤(言读)故动成戏论。诸家皆引智论中四谤之义。夫一切法不可定执言。无是损灭谤。若定执言。有是增益谤。亦有亦无。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钞主意。道我今智浅量微。删略圣言动成谤言。故略举后一戏论谤名也(文)。余记意。祖师庸昧智故。动轻侮圣言。成戏论谤。谦叹也得意。今记意。智实虽疏庸。何敢成戏论谤乎。遮之也。被得辨摭众典。 钞。虽然(云云)。简正记意。一分虽然。字有其便欤。今记意。不邻次上。如何。答。今记意虽然。对上量实疏庸句欤。余记意不邻次。还何敢之字难得意欤。简正记云。言虽然至本者。结归宗本。引用有凭。虽然者从夺之词也。意道智浅识微。浅不合裁量圣教。恐成戏论旦纵也。然其习学皆有所承。今删剪圣言。不名戏论夺也(文)。问。余记意。祖师遂不成戏论谤得意欤。答。尔也。简正记云。今师著述仿此亦离四谤。当部繁处删除非损灭。当部无文。取他部补阙非增益。凡所引用皆是义执相开非相违。经怠重轻不敢非戏论也(文)。 钞。学有所承(云云)。首师门人。听律二十篇。故云所承也。钞批意。首师南山学问之师匠。遍必非和上(见)。是以钞批云。谓我亲承首律师所学。聪讲律得二十余遍。其首师者。但是所承学问正行之师。非是和上。和上即日光寺赟律师也(文)。简正记意。首师祖师和上(见)即彼记云。首律师者。钞主受戒和尚(文)。呈于己怀。 钞。承必知本(云云)承传四分之本也。本部云意也。古记有二释。一云。本四分也。一云。承必云有本据意也。此义通诸部义也。有本据者。承传首师时。首师云。有善见。有僧祇。有十诵等。随首师之语。无左右不书。止勘善见等说。云有本据也。故下云加覆检。此意也。此中后义胜也。 钞。先加覆检(云云)。搜玄记云。先解之事。今日作钞。亲更披覆检之虚实。虽自曾闻。恐与本文违。更覆其文言。检之取实也(文)。 钞。于一事下废立多。搜玄云。自古诸德制造章疏。皆有废立。如是所有情见繁广也。今删不当之文。除废立之意。故云删略(文)。 记。约诸家相望(云云)。一义云。彼家废。此家立。相望而言废立欤。 记。就诸家自论也(文)。诸师各据己情见而废文义。并不合圣教也。问。废立亦由情见(云云)而有废立。何以为二种乎。答。口义云。虽则情见。贯于废立。但废立据有行事之取舍。情见约有文义之繁广(云云)。问。前记中释。繁广止云情见。今何分异乎。答。前乃义说。以情见而摄废立。此释文使义明显。故分为二矣。 记。一者全除删(云云)。问。前释题但有对破一义。何今分异乎。答。口义云。对破一删正显行事。全除一删但知愆辞。前显行事。但约对破。此中释文故兼全除(文)。首题删繁文唯据此(云云)此意欤。 记。如受戒法及十三难羯磨戒本等并广列义门(云云)。并者受戒法等章段也。十三难即受戒中法也。然而且别举之。受戒法。义门者。业疏(三上)云。以义分五科料简。又十三难义门者。疏云。将释难文。先以义列五门不同。羯磨义门者。疏中初列义门云。先以义门开解。不过四位(云云)。戒疏义门者。疏又列四门也。是则能删义广。知所删废立多。今钞中全削除之。不及标破。故云全删也。如下但云等。 记。首题删繁文唯据此(云云)。问。出能删时。全除删对破删有之。何今云唯依对破删哉。答。凡广谈删时。通全除对破。正置首题。删字唯依对破删也。问。上出所繁时。出繁广繁滥二。既所繁繁广受戒及并列义门事可被摄。若摄之。何能删不全除删哉。答。上繁广繁滥。共今对破删所繁被摄。所以尔者。上繁广所引。自然定方七树七间等是也。今对破所出。亦自然广授方圆等也。故知全同也。然者繁广繁滥共可对破删所繁。删名言自虽摄全除删。克对首题时。尤可对破删。是以云唯据此也。问。首题删繁云无全除者。首题是一部都名也。何不合二删哉。答。既题行事故。局对破也。对破一删者。正显行事故。但至难者。首题约一部大旨。必不尽义故。且云尔欤。 钞。及教通余论理相难知(云云)。钞批意。余论诸论得意不同义解欤。即彼记云。今言难知者。如诸论中。或云表无表。或云作无作。或言教无教。如多论中。作无作戒俱色为体。成论中。作戒是色。无作非色非心为体。如此释判。理相难知。要是情达及通解诸论文中。方能了达也(文)。此文异今记也。 记。据合存之(云云)。一义云。据合存之。止由难解不逗新学故训之。若此义。诸师义解可存。依难解不引也。一义云。据合存之。止由难解不逗新学故训之。若此义。依合我义。虽存文证。至义解故。不引云也。 说。或云二疏之全(云云)迷拾字。拾二疏不尽义云也。节古记云。记主面授曰。此乃暗破惠鉴依止口传耳(云云)。 记。或云二疏张本(云云)。二疏根本义演也。济钞云。二疏之草创本(谓张本者。初草制之本也)。 记。容彼之说明其可存(云云)。彼义钞等有义门者。古师所立中。今有可取义故也(云云)。但取文义堪来入宗者寻访。 记。初引本律出三十四卷(云云)。今出本律三十五(十一枚)云。自今已后。听契经时。比丘欲分别说义。当说义。时不具说文句。各自生疑。佛言。听说义不具说文句(文)。 记。次引母论文出第六(云云)。母论(第六卷六枚)云。诸比丘。佛既听说十二部经。欲示现此义。后有疑心。若欲次第说。又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撰集好辨。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文)。庶无待访于他人发轸(宋音ツム吴音チム)率可胜言哉。 钞。岂复疑于罪福(云云)。钞批云。福则是持。罪则是犯。谓我不疑其持犯也(文)。 钞。使真言宗芜秽。简正记云。如野草混于良田。名芜秽也(文)。 记。更荒迷于三道(云云)。大小便并口道。云三道也。 记。昏餐餍饫尚说过中(云云)。非时食。尚说过中不食样也。字书云。餍(于见反饭也)饫(于虔反食多也)。夕饮酕醄。醄(杜刀反𩚵也)人前敛相略无畏忌。诬言。 记。不令教于不令(云云)。非法心也。因师之非法义也。 钞。例科分柝若揽收不尽自下别论。 钞。夫宅身佛海(云云)。钞批云。夫字已下。生起立三卷之意也(文)。 记。身具三宝(云云)。宅身佛海餐·味法流·形厕僧伍三也。 记。体附释相相总四篇(云云)。戒体显随戒释相篇。戒相显篇聚名报篇·随戒释相篇·持犯方轨篇·忏六聚法篇四篇。此体相。四科中体相(见)。尔者中卷释相。四科中法相(见)何体配释相。相当余篇哉。答。随戒释相一篇中。分别四科时。释相虽当相。今中卷中。四篇相望时。释相篇正当体。余且当相也。释相明戒体。余篇出体之相故也。 记。故须体净方应秉宣(云云)。问。今师用相净。何云体净哉。答。此且望自行边云尔欤。 钞。自他两德成相多途(云云)。记作二释。初释意。自他即显共义。次释意。自他结上众自二词也。成相者能成也。以此为共义。众自二行所成也。是以记云辅成自众是也。 记。防心义非他共上作体别(云云)。问。止作实可不同欤。虽然于自行戒体。尤彼我同顺。是即共义也。何云此不在言哉。答。 记。共行不尔(云云)。问。其相如何。答。且出其相者。记所云衣药是也。 记。两德之言义取无爽。问。上于共义作二释之中。今同何释哉。答。同初释欤。以自他两德证共行名故。 记。古多妄解不免繁词(云云)。简正记云。一解云。如下二衣四药中持衣加药。是对首法。或要受持衣药。须得他人来成于我。谓前人既是净行。足得我对首之数。是他有德故云他德。又他要持衣等。须我成他我行。既净堪足他对首之数。故名自德。二解云。他来成我自行。名自德。我往成他自行。名他德。今云衣药可尔。如头陀及诸行。不修他成。既阙彼此相成之义。如何辨自他两德。已上两释俱非不取(文)。爰知古师意。自他共作故云共行。今师意。彼此同遵故云共行也。 记(注)四人羯磨(云云)。节古义云。搜玄云。心念自行之事。对首共行之事。单白等众行之事。增晖曰。羯磨两篇。对首即共行义。明心念即自行义也(巳上)。 记。答意如上解(云云)。问。如上解。指何文哉。答。一义云。指次上答也。谓上卷在初。能诠方。中卷置初。所诠方。故不相违也(云云)。一义(私义)云。上解者。凡行僧事。必先简众故。须体净方应秉宣等文也。是依行次第(见)。次转难云。若尔何不依行次第。以自行为上卷耶。故此三明行。无行不收。三卷摄文。无文不委。 钞。然则事类相投更难量拟(云云)。简正记云。事谓云众自共三行之事也。类者流类。投者寄。若将众行类流投寄上卷。自行流类投寄中卷。共行流类投寄下卷。若单分三行配于三卷。即亦不难。今盖为三卷。诸篇之中各有参杂致不易也(文)。寡于讨论谓事随篇类。则使三行亘有投寄。 记。如上卷标宗亦明法体行相等(云云)。法体行相舍戒自行也。六念共行也。别人说恣自行也。于识疑发露僧法作法在之。一寺皆作时作白是也。此可摄众行。今取别人作法分云尔欤。 已上十门竟。 资持记上一下分 记(上一之三)略为四别(云云)。问。何故前释序题略之。至本文作此四释哉。答。判释随时。更无别意欤。但释序题时。或随义。或斥古释。恐繁略之。又今四释。于本文题。尤相应也。 记。上三字律题是所宗(云云)。若准常途。可云能释。然今宗钞。云所宗能宗也。 记。律题为通贯诸部故(云云)。济钞云。祖师所撰三大部。云诸部也。爰知非谓通余师所述耳。 记。三约人分(云云)。删等六字不释属对意如何。答。允师云。自摄钞字欤(云云)。智云。上云。钞是能钞。删等是所钞(云云)。既云所摄。非属人(闻)故不云欤。 记。折埵理质埵理(云云)。辅要记云。只埵理此云分四。知今重出异音也。 记。从此方俗回易其语(云云)。天竺先所后能故。梵云波罗蜜多。翻云彼岸到也。故不翻分四也。唐土先能后所故。波罗蜜多翻到波岸也。依之又翻四分也。 记。极知繁碎(云云)。此点意。谓略意也。又点云。极知繁碎讲学剖文(云云)。谓上四别释叹结释也。 记。忘筌之士更繁何患(云云)。庄子外物第二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注云。筌鱼笋也。故字从竹。亦有从草者。香草可以𩚵鱼置香草于此本木也。中以取鱼也(云云)。 记。执指(云云)即圆觉经文意也。 记(注)受日非情事(云云)。问。受日受戒等事同之。尤情事。何故云非情哉。答。有义云。名言云受日。受日此本也。故摄受日云非情也。若尔者。受戒名言受戒。戒此非情也。又可云非情事哉。若又有情能受故云情者。受日又有情受。尤可云情。如何。答。 标宗显德篇第一 钞。标宗(云云)。问。此篇付本律释哉。答。约本律所诠戒而建立也(取意)。 记。文体正意唯归戒律(云云)。止观义例(妙乐)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云云)。义异语同也。上五例云。唯归戒科同之也。 记。故当标出正宗(云云)。谓指戒法云正宗也。搜玄云。标宗者。总举一部钞所尊。宗者至也。下云。发趣万行。其宗古今多别。第一师。止作为宗○第二师。受随为宗○第三师。立止恶为宗○第四首愿二师。教行为宗○五立因果为宗○第六云师。言制在一代。人师处事为宗○七相州。立戒学为宗○第八素师。以戒行为宗。今南山所立。以戒为宗。故立此篇(文)。爰知祖师以净戒为宗也。问。律正宗以持犯为宗(见)所以尔者。事钞(中四)云。律宗其唯持犯。持犯相寔深(文)。尔者今何以戒云为宗哉答。凡律宗持犯也。今行事钞一部宗定故。以戒为宗也。是以今文云。一部文兼该三藏。文体正意唯归戒律也。故云律宗其唯持犯。又今钞上云。诠教之文。文虽浩博。撮其文趣。止明持犯(文)。问。记云。教必诠行。一宗旨趣万行元基。理须明识。故云教所诠意。此等文定律宗体也。 记。唯法为宗(云云)。戒疏释戒如海无涯偈云。明戒德宗体(云云)。同记云。宗体者。宗即戒法。体谓受体(文)。谓戒行相三。又余万行万善。皆依戒法立之。故云宗也。宗者尊义主义也。即下云。发趣万行。戒为宗主(云云)。记云。万行中戒为尊主(云云)。 记。若约通论(云云)。钞批云。略举枢要。不过法体行相四种。总而言之。并名宗体也(文)。 记。总余三故(云云)问。下记云。言法未必是体。言体未必是法(云云)。准此。云法时不具余三(闻)如何。答。今总三义言体。其必是法义也。故下云。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文)。又下记云。法之为义。贯彻始终(文)约此等义。今云尔欤。 记。自昔章记(云云)。搜玄云。初篇标戒宗以辨宗体。已下三篇约集是非明僧用(文)。如后攻之。 记。方见圣心(云云)。圣心者指师意也。谓彼云劝学。今云标宗。意同也。 记。提携(云云)。有云。师提弟子耳诫能听。云提携也(云云)。 记。必欲○无壅(云云)。谓祖师意也。余并徒然。勉。 钞。律海冲深津通万象(云云)。因师点云。律海(云云)此点颇碎陋也。法喻续事。其例多之。或云佛因。或云慧日。未闻分续事也。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腾岳波云。而潮不过限。腾岳波云。 记。逸而不滥(云云)。问。逸之义如何。答。逸荡之义。下云荡逸故。但可寻之也。 记。天地万物(云云)。地可然。天如何。答。会正记引传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又郭氏玄中记云。天之多者。水正而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云云)。 记。百川所归(云云)。问。释钞文相。包含情非情众物。而不宿死尸(见)。若尔者。何约百川释之哉。答。记喻中喻故(云云)。谓喻高与动。喻极云义也。一义云。喻上又重喻云义也。济钞云。海逸而不滥之上。尚取之喻故。云喻中喻也。 记。十方法界(云云)分通义也。教限意不谈十方法界故。 记。九道师训(云云)。问。佛以戒为师训。何今云九道哉。答。事钞(中一)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文)。同记云。又戒经云。三世诸佛皆尊敬戒。是知戒法佛犹师奉。今望无非可治故言九道(文)。 记。其余则入道无益(云云)。优婆塞优婆夷二众犯重。成遮难不入道。故云尔也。所不容。譬如有死尸○弃之于岸上。 记。若波涛(云云)。大波云波。小波云涛也。 记。五大河(云云)。说戒犍度云。一恒河。二阎摩那。三萨罗。四阿夷罗。五婆提摩诃(文)。 记。此中略举(云云)谓举一·二·六喻也。未必全同者。全不可同八种云也。サレバ戒本序。只举二德耳。 记。如戒本序但明二德(云云)。问。其二德者如何。答。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之二句也。即行宗记(一上)云。上句初德。次句第七也(取意)。 记。必欲强配临文自裁(云云)。今海喻之四段。与彼八德相对言之。临文者。指彼律文欤。或指今钞文欤。 钞。故凡厕豫玄门者(云云)。简正记云。玄妙也。或诸行之所归。故喻于门也。者之一字。   牒在玄之人也(文)。凡非一也。 钞。沐心道水者(云云)。简正记云。沐心等下者。谓由戒上净三昧现前故。云沐心道水。洗身曰浴。洗手曰盥。洗足曰濯。洗头曰沐。身最居上。谓之头。心既生之。尊喻如头。故云沐心○者之一字。牒上沐心道水之人也(文)。 钞。庸见之流(云云)。简正记云。庸者诸记中有两解。一云。作肤字呼。𧆨下安肉(甫无反)皮上曰肤。肤内为皮(私注。搜玄云。庸者肤也。皮上为肤。肤里曰皮。经云。肤色充洁云云)。二解之。作庸字呼(余封反音容也)但训常。即肤常之见。今观文意。上既言浅识。即是见解不深之人。不合作皮肤字解。文似重也。思之(文)。 局下至体之。明言论鄙俗。 钞。虽名参缁服(云云)。简正记云。谓黑色之衣名缁服也。虽名字参杂在缁裳中。而不委教文中事也(文)。 钞。学非经远(云云)。钞批云。经(学文)涉远。积年集学。名为经远。懈怠浅识之人。不能经远长时寻师而学问也(文)。 钞。情既疏野(云云)。钞批云。不亲佛法曰疏。心在理外曰野。野是游野。谓情常荡逸无天丝曰野。野是辽义也(文)。 封怀守株。记(注)韩子曰。宋人有耕者(云云)宋人非谓宋代人。唐士宋州有别小国。指之欤。释耕冀复得免。 钞。志绝通望(云云)。钞批云。受得戒竟。虽复断淫杀妄等。谓为究竟。而志更不求圣果故。曰绝通望也(文)。 钞。局之心首而言无诣。钞批云。受得法戒谓为果满。局之在心。更不求其余定慧。永不知此戒是定慧之基。既不知所趣故曰局也(文)。简正记云。所执之事。皆是师心日。局之心首。所出之言。言不开典。无其实录。故云而言无诣。诣实也(文)。无稽实。之犹于也。研习积年。犹迷闇托。体之为之。为彼乱即世。 钞。是以容致滥委以乱法司(云云)。钞批云。委者任也。亦达也(文)。 记。自贸椹衣言遵王制(云云)。椹者桑实也。其色如紫。即如紫衣也。是云赐紫大师。又云买大师。谓官人送财着法衣。故云贸也。五大上色虽非法。为王制。赏德赐紫服。故云遵王制等也。 记。夜粥晏斋。即记云。东南禅讲半夜散粥晏晓也(施谏切)。 记。妄言未必长恶。传为口实。诬圣乱法。 钞。肆意纵夺专行暴克(云云)。于纵夺。余记意今记意。聊不同欤。此记意。顺己情者。上出贸椹衣等为王制情。是顺己情。故非情而为是制。是纵义也。违我意者。人如律制非时饮酒等夺之。不随云是制。便断名夺也。余记意。先钞批云。于同情者则纵其作恶。于异情者则夺其所有功能也(文)。简正记云。于己亲有罪亦恕为纵。于己疏者无过加罚曰夺(文)。此等皆目人也。 记。以威武抑而挫之(云云)。又点云。以威武抑而挫之(云云)。 钞。致令新学困于磐石律要绝于羁䩛(云云)。简正记云。今非法众生抑遏后学亦然。进则践于蒺䔧。退则困于磐石。令他学解不通。五分法身是更生长。亦是闭塞之貌。故云困于磐石。云律要绝于羁䩛者。此句明断法也。在身曰羁。羁绊也。在口曰辔。(音秘。今从革以者。皮必反。是车束也)今二持云行。是律之要。止持如羁。结束比丘身口七支。不至作犯之境。作持如䩛。收束比丘三行。不至止犯之境。今非法众生不与施行。此律要二持。岂不绝也(文)。此进退当样。聊不同今记意欤。次句明灭法律。云律下非也。 记。周易困卦云困于石据于蒺䔧(云云)。困卦者。离中段也。八卦中离中收故●石之为物。坚而不纳。喻上庸流滥为师首妄行非法。 记。若复不学耻堕无知如据蒺䔧(云云)。蒺䔧者。似藤有莿。生于滨边。似[艹/麥]。字书(云云)䔧茨草也(云云). 马绊车束(云云)。济钞云。有钞云。束云车辖也。又人云。是车屋。与辕束缚之绪欤。退见。释失辖折轴受之句之中。释辖字行宗记(一上)文云栝束于轮。不云束车也。故知非辖物欤(云云)。   记。乘马之要物(云云)。乘车云乘。乘马云驾也。 钞。于时正法玄纲宁不覆堕耶(云云)。简正记云。于非法众生抑遏之时。如来正法玄妙纲宗。宁不倾覆堕失故(文)。 记。有托如后结文(云云)。指钞结文也。 钞。行者以领纳为趣(云云)。行随行也。领纳戒体也。有云。行者付人也(云云)。此聊违记释欤。 记。对收一三(云云)。第一能受净身故。第三净心故。 钞。若情无远趣(云云)。钞批云。谓无持戒断戒之心。不知因此戒法能至寂灭无上之果。无心希求。名无远趣也(文)。 钞。徒染法流(云云)。于此有二义。一义云。缘差故不成受体。而如余比丘成受体。共劳随行云也。法随行法也。此古记释三行法同也。是以简正记云。徒染法流等者。徒者空也。染者习也。非三行之法流者。流者类也。空染习在三法。行人之流类也(文)。又义云。法流者受戒法也。意作法如虽作之缘徼差故不得戒故。虚云作法意也。今记意同后义欤。加之钞批云。谓受者无心空加作法无益故。曰徒染法流(文)。 钞。是以凡欲清身行徒远希圆果者无宜妄造(云云)。会正记云。徒与者者。皆指人也(文)。钞批曰。清身行徒等者。徒是今时徒众也。此众执戒律而行故曰行徒(文)。问。此圆果者指圆教之三身果欤。将又指小乘教限四果欤。答。今钞主意。以分通边。指圆教极果。云圆果欤。记云极证。此圆果也。若小乘教限果得意。圆之名言聊不相应故也。专志摄虑。令契入无滞。涅槃疏也。 记(注)非色等(云云)。问。涅槃终穷极教大乘最长也。何说非二为戒哉。又虽此文。何以种子不消释。以二非释之哉。答。有云。涅槃追说追泯教也。一经中或杂权教而终归圆极故。说二非无失也。又以当教意消释之。又无失欤。若依有宗。又以色释之。不可有苦也。 记。大方等(云云)大乘名也。 记。初中上二句据法(云云)。问。钞云。记涅槃十八卷等(云云)彼十八卷六帖梵行品文也。彼说化教六念文中。念戒段文也。 记(注)不破即四重(云云)。问。如何如是配当哉。答。无别之由。一往配当欤。问。涅槃经文。说护持文。何今云领纳处引证哉。答。可护持物。必重心可领纳证也。 记(注)即重轻方便(云云)。不破重罪不涉。即重方便也。不坏即残下罪。不杂即其方便也。北远疏者。净影大师戒相。何记云据法哉。答。且法法相云戒相欤。 记。车相交过喻其多貌(云云)。问。余记意。车轶一不异。戒相多相故。云非唯一轶(见)。是以钞批云。轶有两音。一音逸。字统云过也。一音妷(田结反)谓车辙。即当此用○非唯一轶者。如车足践。北为路则千车同于一轶。以车大小一种故也。车若大小。后车彼前车轶折破。若无大小故得千里同彻。戒相不尔。乃至多途不同于车轶(文)。简正记云。轶者迹义。万车同轶。是一义。今戒不尔。有于多种也(文)。尔者今记何云喻其多貌哉。答。今记意。实戒相多途。喻车轶非一也。凡人师释文非一准。依之会正记云。如千车交过。则非一轶也。喻戒戒之多耳(文)。此释今记润色也。 记。枢即门枢(云云)。大钞记云。枢(释俱反)谓扉下肘是也。持扉最要○非谓扉下臼也(文)。 记。圣人制教名法(云云)。问。今戒法者。正指何哉。若云制教之圣教名法。是圣教色经卷也。岂纳法成业名体乎。色法不可纳得心中故。若又如来所说之名句文云戒法。是又如来之色尘上假立名句。文既过去谢灭之法也。岂今纳此法为体哉。方方不明。如何。答。诚此法未分明。是以今记下云尔。此但示法之功力(文)。不明指何者是法。意令学者思而得之(云云)。但于此戒法教限意与分通圆教意。聊不同也。先小乘教限意。既云圣人制教名法。此如来名句文施说。不可作杀生偷盗等。名句文能诠也。此设虽谢灭。被此诠显。不可杀生偷盗等恶非也。理以之为戒法也。是名圣人制教名法也。于此法具防非禁恶义。备轨凡从圣理故名法也。依之今钞云。必能轨成出离之道(云云)。又资持(中一上)云。轨从教名法云也。又云制教。云圣教。通能诠所诠。何必色法可得意哉。设能诠名句文。不相应体非色心也。其上今取所诠之义理。戒法得意。尔者无相违欤。问。若尔者。百法或七十五法等。可摄何哉。答。约能诠名句文。不相应摄。约所纳无作体。色法或非色非心聚之摄也。正法当体止摄何不勘也。次分通圆教意。真如理性之上。取防非禁恶之缘起能用为戒法也。是以今钞下云。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文)。今指妙法。约随缘之理性云之也。此祖师望分通圆意释也。测思明慧等文。今四科之中。明戒体文也。尔者教限意也。何云圆意等哉。答。彼文初明戒量。云法界尘沙等。法界之言。岂非圆意哉。加之记释领纳在心之文云。今言在心。乃取圆意。此释尤纳圆意(见)。 记。有云未受名法受已名体(云云)。会正云。受前名法。受后曰戒(文)。问。今师意。未受名法。受已名体。何故斥之哉。答。古师受已一向名体。都不名法。故斥此边也。为仰有义。 记。或可并以法字贯之(云云)。云戒法体。戒法行。戒法相也。谓体及行相皆律仪事。非凡善故。法字殊释轨持故也。问。此两释如何不同哉。答。上释但云戒体戒行等。未显法义故。次释制法字。释显非泛善也。 记。是则法为能依体是所依(云云)。问。戒法戒体全是一物非别物。尔者何分能依所依哉。答。实此释难思欤。此事。业疏有问答。即彼疏云。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哉。答。若望未受。但名为法。体是无情。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此法有法有功。乃名为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戒体也。丸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别(文)。以此药丸喻案之。药味各别。且云能依。此药味能成丸故。丸云所依。如是且戒法云能依。戒体云所依欤。 记。三业分之(云云)。问。如何三业配行相欤。答。下记。检察即心。心即行体。济缘云。行即思也(文)。业疏云。能忆能防(文)。同记云。一心三用无前无后(文)。守一云。内心执持名行(文)。钞(中一)云。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文)。故知心配行。身口当相(见)。若尔者。何故资持(中一上)云。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览而可分名相哉。明知三业俱名行(见)如何。答。一义云。三业造修名行者。此且总合业本。身口具名行。故云三业。今云三业分之。或云行即思心。指成业处云尔也。故资持(中一下)云。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业之处也(文)。今配当行相时。正指业本也。又义云。行亘三行。相局身口。是故云三业分之。行者造修也。造修通三业故。 钞。语法而谈(云云)。会正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文)。 记。法虽两通(云云)。此戒能轨成凡圣故。云法虽两通。轨成凡夫者。转四恶之苦器。轨成人天善趣之身故。此中今且出轨成出离之道一边。云但从是圣论也。余记所存。聊不同也。即钞批云。语法而谈不局凡圣者。此谓若凡若圣。通有此三戒法也。如圣人亦受此戒。即是沓婆摩罗十四出家。十六罗汉年满二十羯磨受戒。此是圣人亦有斯事。故曰不局圣也。言凡者。即今一切比丘白四羯磨受者是也(文)。 记。思而得之(云云)。问。如何可思之哉。答。大都上如释之。佛佛相承。依此戒法资成佛果。还又为众生。以无漏名句文。于情非情境上。不可作七支业非。制所诠之义理。名戒法也。于此所制。谓作要誓纳凡身。云戒体也。信知有此。 钞。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云云)。今记意。谓八圣道中。其法即无漏法也。而凡夫受持之时。名圣法。此则圣因。全为显非六道因也。故云圣道本基也。问。凡夫所得别解脱戒。至圣位时。转为无漏戒欤。将别受之哉。答。可勘之。于菩萨戒。有转成无漏之一段沙汰。今可准彼欤。次钞批释意。云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者。慈云。约羯磨竟发得此法。名为已成。为圣道基。能成圣故。名为圣法(文)。余释同今记也。但令反彼生死。仰厕僧徒。建志要期高楼累外。 钞。彼生死(云云)。简正记云。反彼生死者。问。常闻生死为此○为彼。今何故云反彼生死。答。心体离念本无生死。但由对境缠附。生死过兴。今善净身心。于彼境上作断恶修善意。反于往日生死过心。故云彼也(文)。得事解脱。在凡因故。 钞。建志要期(云云)。简正记云。兴心修善。即是建志。誓受佛戒。自度度他。即要期也(云云)。言必豫者。 钞。使随人成就(云云)。简正记云。随能受人。要期上品之心。即纳得上品戒。必定成就也(文)。 钞。名为随法之行(云云)。此记意。不释法之言。但云依体起持名随行。而简正记云。行者随要期戒法之心。而起其行。故云随法行也。解难云。此科钞文。但为明戒法。既云柄法在怀。是体习行。居体是行。莫不杂乱否。答。此悬说向后受时之事。令人信知。此法方可纳体起行。未使柄之及起行用等。亦是因中说果也(文)。 钞。若依通论(云云)。今记意。通指诸论(见)。余记意不然。即简正记云。通论者。通律之论。即成实论也(文)。 钞。直陈能领之心相(云云)。简正记云。问。此何不据业体以说。但陈能领之心耶。答。就戒定于宗。明行事。体要有所得方可兴建住。故约行人领纳之心。乃知有戒。若但明业体业体从可而生。须先领纳心方有其体。准下文云。知自身心怀佩圣法等。即斯意也(文)。 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云云)。资持(上三)云。法界者。若就教限。则局三千大千。今从圆意。须论十方法界。无作体称境而发。等法界量(文)。 记。二谛者佛所立教也。此谓约境显戒(云云)。问。真俗二谛之教为戒境样如何乎。答。显真谛理教。说俗谛门教。此如谤非佛说等。或犯破法轮偷兰。或犯毁毗尼戒等。故为戒境也。是以钞批云。何故用二谛为戒境。且明真谛。灭理涅槃。如谤圣教言非佛说。灭理涅槃言非毕竟寂灭。皆获重罪。今反成福入戒门。言俗谛者。谓反彼生死。断一切恶。离杀盗等。此皆俗谛。尽是戒境。故曰二谛(文)。简正记云。谓测度思量。尘沙二谛境上。本来无恶。良由有情心有恶念。今既思惟性空。恶从何起。良由妄起。当此之时。知境无恶。妄念无生。如是思惟发生明慧。境既无恶。恶心不生。当此之时。冥然兴会也(文)。 记。尽一形寿(云云)。问。圆教意。同可尽形故。答。如别钞。通包二业。屏绝妄念。非倒想妄缘前境。 钞。与彼妙法(云云)。园公云。此妙法者。随缘真如体也。下云。有缘起之义故(云云)。私云。于法界尘沙境所制戒法。有防非禁恶。轨凡成圣之道理。名妙法也。 记。三羯磨时初动于境(云云)。境者戒法也。望能领之心云境。上云。法犹在境故。又事钞(上三)云。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今十方法界善法。并皆动转。当起欣心。勿纵怠意(文)。 记。昔人反云此是作体安有心中但领作耶(云云)。问。此能破意如何。答。古师者。领纳在心。唯作戒得意。然而今斥之意。谓第三羯磨终。作无作同时领纳。何今单云作领纳哉(为言)。但旧家于法相不分明故。第八藏识处含藏作无作之体得意。故如是斥之欤。新家意不然。三业表戒取现行思心处故。如不及第八含藏所论欤。 记。独兹典示余并无文(云云)。一义云。独兹指领心。余者色非色等余种种相也。又义云。独兹指当文。余者指余处文也。受戒教发戒缘。虽示心境。彼只明心境相。今示能领心。故云独兹典示也(云云)。此二义中。初义胜也。 记。一生罔象(云云)。不得戒故。不预七众数故。 记。无戒满洲(云云)大集经文也。 钞。秉之在心(云云)。钞批云。秉由执也。谓执之在心(文)。克志。 钞。持心后起(云云)。会正记云。望戒体前发得名(文)。 钞。故经云虽非触对等(云云)涅槃经文也。 钞。此之四条并出道者之本依成果者之宗极(云云)。指法体行相之四科云四条也。简正记云。问。此中法体行相。与中卷随相篇法体行相。若为取别。答。此戒法即据轨成出离之道。彼约体通出离之道。此戒体直能领之心。彼说所发之业体。戒行上下并同之。若论戒相。此约威仪光显之相。彼据二百五十具期。开二持两犯之相状(文)。 钞。令持法高士详而镜诸(云云)。简正记云。持法高士者。持戒之人。名为持法也。高者清高也。士者约字释。十下安一。即会意字也。一是数之始。十是小数也。始终如一号之为士(文)。 钞。翻种苦业(云云)。简正记云。问。顺戒能辨事。即显戒家胜能。既违戒招于苦业。何名显德。答。只为有戒在身。违体犯非。有戒可破。便招恶果。若无戒体。持犯不成。示是显戒之德。又虽破戒一期招于恶果。反上亦赖戒余解脱也(文)。 钞。随部具舒相亦难尽(云云)。简正记云。理若随他经论部帙。凡有赞戒处。便引来钞中者。相难尽(文)。 钞。且引数条余便存略(云云)。简正记云。谓诸经论中。赞戒之文不少。今约略引用。不具书之。如大小乘经中。略引三五本教。二论之中。亦略引三五本教。诸不二具列之。故云存略(文)。 记。今取经论意文有少异(云云)。问。般泥洹经有异本。二卷泥洹经如今钞引。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等云。是以简正记云。顺正云。此是两卷成文者。上卷说诸释种斗战之事。下卷明佛涅槃之事。今此引者。是下卷文也(文)。然而何故今记引三卷法显所翻之本。未见以戒为师。故云今取经意文有少异哉。答。一义云。二卷经分明见其义。三卷经不见其义。人可思故。记主三卷经见其义势故。三卷经云有此义。为令知人故。舍显露付微隐。且如是释欤。 记。示现人法住持相似(云云)。人见佛法波罗提木叉也。既云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是人法住持相似义也。今云论即遗教论(马鸣菩萨造。真谛译)文有一卷也。彼云。经曰。于我灭度。当尊重无异此也。论云示现波罗提木叉是修行大师故。如经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故。又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如经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故(文)。 记。一由资始(云云)。资者成也。书云。大哉天地万物资始(文)。 记。古记云。即善生经等(云云)。节世记云。会正·增晖·集要皆同也(云云)。钞批云。有云。善生经也(云云)。问。若尔者。善生经大乘经也。何小乘经中引之哉。答。记然而与戒本序语意相涉(云云)。问。若今记意者。指戒本(见)而今化教段也。何引证制教律哉。答。为本化教。引小乘经处。傍引制教证。不可有失。自本有傍正故。是以下行根住持引此本律也。是引证制教文也。以大途虽分化制。傍可有制化也。又义云。彼善生经文云。相似戒本序。语意计也。必钞引文。非谓戒本序文欤。 记(注)旧云善生经者(云云)。会正·集要义苑皆尔。钞批云。检善生经云。戒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也。亦名平地。亦名慈地○亦名一切德根本(文)。 钞。如成实云(云云)。简正记云。彼论序云。佛灭后八百九十年。四州宾小乘学者所宗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二十卷成文。罗什译也。文理双标。以教为成。以理为实。此论释小乘。兼分通大乘(文)。此论总有二十卷二百二品。今引第十七卷也。 记。次第增深(云云)。问。次第增深相如何。答。折玄记下卷略颂云。初业(总相别相念之处位也)顺决择(四善根位也。即为四重)及修见道位。念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巳上)。 记。随有所见故如楼观(云云)。三十七菩提分法随位次第增进。如实于所观之境见知之故。云如登楼观世间。故云楼观也。 记。三十七品(云云)。亦云。三十七菩提分法。分者因义也。能觉因故。入道章云。四念住者。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慧。与念俱故。慧从念称为念也。住者即境。是能观慧所住之境。总称念住○身者五根四大积集名身。领纳于境。目之为受。集起名心。轨持称法(巳上)。今处者。可念处。四正勤者。章云四正断者。体一精进。义用不同。分之为四(如今记引)此四功能断自所除懈怠障故。云名四断。四神足者。谓神通妙用难测故名神。足即慧之用。足者彼因。体即胜定。由胜定能发通。故名神足。足虽一定。定因有四。故名四也。谓于境示名欲。止恶进善曰勤。定能摄心称心。于境简择名观。此四非足。足之因也。五根者。增上之义。是根义也。由五能生诸善故。故总名根。谓于三宝四谛等中。能深忍示清净之性。名之为信。勇猛进修。目为精进。于境忆持。故称为念。专注所缘。号之为定。简择得失。故得慧名。五力者。不可屈伏故名为力。即前五根据不可展转立力名故。谓此清净信。若天若魔乃至诸烦恼。亦不能屈。故名难伏。体即五根。更无别也(今记不同)。七觉支者。觉者是智。支者分类。分类不同而有七种。名七觉支。于境明记。名之为念。观察得失。故名择法。炽然修善。号精进。于意适悦而得喜。名调畅。身心为轻安专注所缘。故名为定。远离沉掉平等寂静。目之为舍。八正道者。契理通神。目之为圣。运载游履。称之为道。言语离罪。称为正语。身远三过。名为正业。无漏身离五邪命。名为正命。修善断恶有胜堪能。为精进。明记所缘。称为正念。摄心不乱。号为正定。推察谛理。故名正见。问。小乘人修菩萨分。教有诚文。何以得知大乘亦觉。答。智度论云。问。三十七品是多辟支佛道。六波罗密是菩萨道。何故于菩萨道说声闻法。答。菩萨摩诃萨学一切。故知亦通菩萨所学。问。三乘同修行。相何别。答。中边论云。二乘之人。以自相续身等为境。以修对治。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且资粮位中。修四念住·四正断·及四神足○无始来于身等境。作诸染净差别之相。起于爱憎。沉没苦海。是以创观身受心法。此之四相以为无相故。虽观身等四境。无相未能除障故。次修四断。断处断障故。虽伏障未能随意所欲皆成利益事等。是故修四神足○加行位修五根五力○前五根能伏于障。不为障伏。功能转胜。改立力名。故中边云。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后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又大集经云。五根五力非体有别。故知约用分为二也○通达位修七觉支○修习位修八正道(已上全文)。小乘意四念住(在资粮)四断·四如·五根·五力(加行)七觉(见道)八正(修道)也。 钞。以戒为郭(云云)会正记云。内为之城。外为之郭(云云)。 钞。解脱道论(云云)文有十二卷。戒本有第一卷。今云第二者。品第二也。此阿罗汉优婆底沙造。 记。荣显亲友(云云)。佛法友也。亲友依可贵同学处。 记。调伏解脱乐方便(云云)。戒防事故伏烦恼也。 钞。戒则不羸(云云)。钞批云。则不羸者。明彼论中。叹戒文多。若见彼文。心则勇励。常忻护持故。戒不羸也(文)。 钞。毗婆沙云(云云)。会正记云。五百罗汉造浮陀跋摩等。译凡六十卷。今引三十四卷文(文)。钞批云。毗婆者。此翻为逐分别。谓逐律文后解释分别也。亦翻为广解释也。只是罗汉作论。解释经律事同。此方章疏也。 记。下列四义(云云)。问。四义者。尸罗·行·守信·器。此四欤。尔者尸罗名非义。加之尸罗·梵语也。于梵语不取义。是以次下科。记释明尸罗义也。何今指尸罗云四义哉。答。尸罗非谓义。云四义时。戒·行·守信·器也。今云戒言尸罗。且梵语含多义故。举戒梵名。云戒言尸罗欤。正彼言义指戒欤。戒防非之义故。 钞。戒言尸罗亦言行等(云云)。钞批云。婆沙第三十四卷云。言尸罗曰行者。如人有足能行至余方。如是行人有尸罗足者。能行至善道及至涅槃也。亦云守信者。彼论解云。言尸罗守信者。此是世俗言说之法。若人善护尸罗者。言是人名守信。不能善护尸罗者。言是人名不守信也。是故世俗言说。尸罗为守信○亦名为器者。彼论解云。以是一切功德所依之处故曰器也(文)。 记。故反释之(云云)可云尸罗言戒。梵语含多义故。今反云戒言尸罗故。云故反释之也。 记。此五从喻等(云云)且作图(云云)。 冷 明体 从喻 梦 所感 习 牵行 定 定 戒 池 灭惑 璎 德彰 从法 镜 慧 势 功胜 头 记。破戒热是因中结业(云云)。此下还消释文也。 钞。由善习戒法(云云)积习成轻故。自然止恶修善也。又钞批云。亦名为习者。彼论解云。尸罗言习。持戒者善习戒法故也(文)。简正记云。谓能习戒法。纳在身中(文)。 钞。亦名为池(云云)。简正记云。彼论引佛说偈云。法泉戒水池。清净无瑕秽。圣俗身湿。必到于彼岸。外难曰。圣人无烦恼。何故要于戒耶。答。虽无烦恼。而心恒游履于戒也。故经云。布以七净尤浴。此无垢人(文)。 钞。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云云)。会正记云。戒璎三时常好。以圣为老。以凡为少。七方便为中(文)。 记。无我字祖师加之(云云)。问。彼本文意如何。答。彼应云。镜明则像现。戒净则理显。然今记尚如钞加。无我字故。云无我理显也。 记。若亲在众破僧不成(云云)。若提婆等。清净僧中一处居住。如来对当破僧。佛威势胜故。彼人皆见佛归命。故在众不成破僧。别处破僧也。如来在世有威力德摄魔军。 记。阿梨那(云云)可作耶字。字误也。会正记并自书耶字也。 钞。以轻重等持(云云)。问。余五百罗汉不持戒欤。答。一义云。于罗汉有白衣无戒罗汉故。五百罗汉力劣欤。一义云。五百罗汉虽持戒。重戒如重。守轻如轻守。今一罗汉轻如重护故。威势胜也。此一罗汉。钞批云。名祇夜多(文)。简正记云。名婆伽陀(文)。 记。今举初后(云云)。谓六尘中。举初后也。问。举后之法尘相如何。答云。知色阴等是也。知者意识能知之。意识所缘三科法故。   记。谓闻名身等(云云)。名句文身不相应。虽非耳所缘。且约声教边云尔欤。 记。覆释中(云云)。搜玄云。尊者下重解尸罗(文)故云覆释也。 记。师资传云五十二余师之数(云云)。五十二余师婆沙评家也。今其随一也。搜玄云。从迦叶至达摩多罗。有五十二人。其瞿沙尊者。即其一也(云云)。简正记云。瞿沙者人名也。彼论云。五十二师外有尊者所解。长有五百人师也。若准萨婆多。师资传云。从迦叶至达摩多罗。有五十二人。其瞿沙尊者一数(似与前少异)。传云。大师名瞿沙。博综强识。善能说法。以感众心。时一集会五百人。各付一器然后说法。衣会感悟涕泪交流。以器成泪。并安一处。有一王子。两目生盲。尊者立誓云。我若必当成无上道利益盲冥。无慧眼者。今以此人泪洗此人眼。眼即当开。既以泪洗两眼乃开。于是四辈无不崇重也(文)。有钞云。彼论五百人论中。五十二会师殊胜。其五十二余师中。殊又法救·觉天·世支·妙音。此四人殊为尊者。今此中言瞿沙者。即妙音师梵语也。故天台止观辅行记云。瞿沙梵语。此云妙音也(云云)。问。五十二余师者如何。答。是五百人中超其群者。有五十二人欤。余者但指二也字欤。又义云。五十人互望言余欤。各各存异义故。如论中言有余师说等也(云云)。具足受持○教法善御大衣。 记。今引晋译(云云)。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觉贤)译也。 记。赞叹一切大愿(云云)。佛因位悲愿也。依愿无非成佛故。 记。分别解说十二缘起(云云)。搜玄云。十二因缘也(云云)。有云。十二部经(云云)。是以钞批云。初翻演说十二部经。是其教法(文)。但本文十二因缘(见)。是以简正记引旧译华严文云。分别解说十二因缘。令法不断(文)。下佛种子○田生正觉药。 记。上五句并摘僧宝中文(云云)。简正记云。所以三复。次下但抽取僧宝。于文中余二不录者。钞意云。但使僧宝不坠。余二自然久住。故知由于僧也(文)。 记(注)人寿二万岁时(云云)。已前烦恼非强盛故。不名浊世也。 记(注)立此假名(云云)云众生名也。 记(注)连持色心(云云)第八识持也。 记。因缘未出(云云)。有云。约五时次第时。阿含时制戒。何云未出哉。答。大集方等部也。其说时不定也。佛成道五年前说之欤。而钞批云。说此经引第二违损下。何有顺益中哉。答。 钞。萨遮尼犍云(云云)具云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十卷。此即后魏菩提流支译也。 记(注)大权示化(云云)。会正云。彼经佛告文殊。我国土有诸外道尼犍子。皆是如来住持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文)。 记。破戒堕狱畜是别报(云云)。问。宾疏引律文云。破戒堕二道。地狱及畜生。持戒生二道。天上及人间(云云)。然者被戒果报通畜生。何故畜是别报故云不得哉。答。破戒业必堕地狱。是以钞(中一)云。不免地狱。由违受体(文)。是目连问经。以六聚罪配六大狱。是明据也。余趣别报依破戒样。时时受余趣报事有之。受余趣果故。是以钞(中一)云。如五百问中。知事误触净器作啖粪鬼(文)。行宗(一下)云。如破伊罗叶常堕龙中(文)。此边云破戒堕二道地狱及畜生也。此因破戒引余趣生故。俱舍云。破戒堕二道。今此云畜。是别报故云不得者。正非破戒正果故云尔也。此取边边也。问。畜是别报者。总报唯约地狱。不通余趣欤。将又可通余趣哉。答。重重有子细。若如性相。引业总报通余趣。今且约破戒业。别总别二业。云总报谓地狱总受。别报谓余趣别受也。若约破戒时。总报唯局地狱也。是且制教一途法相也。不可例常性相欤。今云畜是别报。云野干身故云尔也。济钞云。有人云。非谓对于总报也别报也。但对地狱言别之果报欤(云云)。凡此一段记释聊难思。经文只不受持戒。不得下劣疥癞野干身。何况受善趣功德聚人身哉(为言)。何必约破戒果报哉。为下趣而复疥癞犹故不得。 记(注)应法师云(云云)经音义文也。 记。月灯经中偈文彼经不出未详所以(云云)。月灯三昧经。有十卷与一卷两本。十卷经不见。一卷经有之。故知今记家依十卷经云尔欤。济钞云。今大藏中。有题龙树菩萨为禅陀伽王说偈。大相似此文。即今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修戒智名胜士(云云)。但第四句云能修戒智名胜士。少异也。 记。无戒即无智(云云)。问。何故戒即云智哉。答。 钞。犹禽兽(云云)。钞批云。言禽兽者。飞曰禽走曰兽(文)。 记。有南北二本(云云)。有云。南本三十六卷。藏外别行。北凉本四十卷。昙无识译也。 钞。华严偈言(云云)。第五卷。文殊问贤首菩萨偈文。 记。望前已引故(云云)上华严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文也。 钞。令诵心首(云云)。会正记云。首头也(文)。 记。今引十四文(云云)。今现行智论。在十三卷(一丁)也。虽山居受诸苦行。 记。袈裟语通(云云)。问。钞(上三)萨婆多云。此三衣名。一切外道所无(文)。文二衣篇。九十六种外道无此三衣。为异外道(文)。此等局内道(见)。尔者何云通外道哉。答。正外道虽无僧伽梨衣等。各各三名。袈裟总名。通名外道服欤。袈裟色名故。 记。如贩卖戒(云云)。既袈裟相易云。外道本持之(闻)但律文只云博衣。不云袈裟。今文取意欤。外道衣虽非袈裟。跋难陀袈裟易得。故必为着(闻)是故引为证欤。是故初释。本袈裟名有外道也。第二释。袈裟法衣。僣着之。第三释。疏所列苦行。必非外道云也。然而设非外道。何云袈裟哉。远布。风力解身。筋脉断绝。翻睛(音昔)吐沫。洪肿瞥尔。楚痛如刀伤。恶露。 钞。地持云(云云)。会正云。弥勒造。释华严。昙无识译。凡十卷。今藏中无本(文)。 钞。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得持戒所得(云云)。钞批云济云。其三十二之因。有通因有别因。如报恩经明。无顶相。即以无憍慢为因。乃至手网缦。即某事为因。皆名别因也。若持戒。即三十二相之通因也(文)。简正云。问。轮王相好与佛何别。答。俱舍颂云。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谓不正不圆不明也。谓上来所列三十二相虽殊。并是持戒为因。更无差别。故云无差别因等(文)。 记。一足下平如奁底等(云云)。三十二相。又出大般若三百八十一。彼云。善如何现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世尊足下有平满相。妙喜安住。犹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文)。二足下千辐轮相者。大般若云。世尊足下千辐轮文。辋谷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文)。记注以如法财者。离四邪五邪也。三手指纤长者。大般若手足之指(见)。即彼经云。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是为第五(文)。列数次第与今不同也。四足跟长者。大般若云。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文)。佛本行经云。足跟圆满(文)。中阿含云。足跟踝后两途平满(文)。五身方直。大般若经云。世尊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文)。八十云。身广洪直。不偃不偻。亦不傍[齊*皮]。端推充实(文)。六网缦指如白鹅王者。大般若云。世尊手足二指间。犹如雁王。咸有𩌃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四(文)。七手足软者。大般若云。世尊手足皆悉柔软。如睹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文)。八节踝𦟛满者。大般若云。世尊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文)。九身毛上靡者。大般若云。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软柔润绀青严色身甚可爱乐。是为第十二(文)。注说瑜伽意。彼毛长故。有如是异相。是酬惠施等无厌善法展转增长故也。十鹿王腨者。如鹿腨下渐细也。大般若云。世尊双腨渐次纤圆。翳泥邪仙鹿王腨。是为第八(文)。注演说正教者。瑜伽意于其正法次等显说(文)。十一身圆满如尼拘陀树者。尼拘陀谓白杨也。此树枝条相顺。纵广正等也。是故喻也。大般若云。世尊体相缘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树。是第二十(文)。十二立手过膝者。谓手长相也。垂手云立手也。竖直云立也。大般若云。双臂修直。𦟛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九(文)。十三顶有肉髻者。经音义云。顶骨通起自然成髻。此相大般若不见也(文)。十四无见顶者。大般若云。世尊顶上马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文)。十五阴藏相者。大般若云。世尊阴相势岸藏蜜。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第十(文)。注裸跣。十六皮肤细软者。大般若云。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文)。十七身毛右旋者。大般若云。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第一(文)。十八身金色。十九常光明曜者。大般若此二合为一相(见)。即彼经云。世尊身皮皆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囊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文)。又云。十九常光者。彼经当世尊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文)。尔者二相也。二十七处满者。大般若云。世尊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宛满。是第十五(文)。二十一柔软声者。大般若不见此相欤。二十二缺骨充满者。具云缺盆骨。俗云玉悬骨也。大般若云。世尊肩顶圆满殊妙。是十六(文)。二十三师子上身者。大般若云。世尊肩顶圆满殊妙。是十六(文)。二十三师子上身者。大般若云。世尊颈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师子王。是二十一(文)。二十四臂𦟛纤者。此大般若不见欤。注上身谓胸臆者。释上二十三也。二十五四十齿白净齐密者。大般若云。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文)。二十六四牙相者。大般若云。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文)。二十七师子颊。具云颊车。方正如师子王也。有颊无疏也。大般若又无此相欤。二十八味中上味者。佛所食上味也。大般若云。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唯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所有上味。风热淡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坏损拥曲等过。能正答咽律。液通流故。身心适常得常味。是二十五(文)。问。何此列相好之中哉。答。准婆沙云。或咽喉中有二乳泉。若饮食时。其乳流出。杂诸饮食。皆成上味(文)。二十九广长舌者。大般若云。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发际。是二十六(文)。三十梵音声者。大般若云。世尊梵音词韵弘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是二十七(文)。三十一目𥇒绀色者。大般若云。世尊眼腚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文)。三十二白毫相者。大般若云。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云等。是三十一(文)。今记所列三十二相中。肉髻相·柔软声·臂𦟛纤相·师子颊相四相。大般若不见。又彼经髆腋悉皆宛实相·身相·修广端严相·眼睛绀青分明相·面轮端正满月相四相。此记不见也。 记。然诸经论名数不同(云云)。问。名实可不同。数必定三十二。何云数不同哉。答。数不同者。一义云。数三十二相次第不同。云数不同。此语字也。非谓三十二相数不同欤。济钞云。然其开合异故云尔也(云云)。会正云。智论问云。菩萨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答曰。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庄严佛身者。端正不乱故。若少者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乱。犹如佛法不可增不可灭(文)。 记。智者云者。彼制作文句第八见。 记。以不持戒必坠三涂(云云)。问。上萨遮尼揵经。不持不得野干身畜生下劣(见)。何故云坠三途哉。答。经论异说不可和会。又强料简。上经且约破戒总报业谈之。今论依破戒样。余业受鬼畜身故。必不相违欤。推果本因。 钞。十住毗婆沙(云云)龙树造罗什译。释华严十地品。今所引两品。在第十五卷十二枚。趣撮云第一所喜乐处。 记。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尸罗清净)(云云)。问。六波罗蜜门时。尸罗第二。般若第六慧也。何故今如是注之哉。答。幽赞释心经题目。出五种般若云。实相(真理)观照(真慧)文字(真教)眷属(万行)境界(诸法)此中眷属般若万行。摄前五波罗蜜故。尸罗清净亦是行般若也。问。正十住毗婆沙中。云深行尸罗波罗蜜。即彼论(十五五丁)第二地于十地中名为离垢。悭贪十恶根本永尽故。名为离垢。于此地中。深行尸罗波罗蜜。是菩萨(如今文引)。会正云。戒报品。菩萨深行尸罗波罗蜜。若未离欲。作四天王(如今文引)。钞批云。次戒品云。菩萨能净持尸罗得离垢。即第二地(文)。此等诸文一同见尸罗波罗蜜。记云般若波罗蜜哉。答。记家御所览本见尔欤。又义云。般若总。尸罗别。今记家以义舍别引总。如是释欤。 记。若据通论等(云云)。问。大摄小。指涅槃大集。互不摄。指华严十住意如何。又等者。此解菩萨月灯。智论如何可判属哉。答。鹿苑已前。未有小法。大小永隔故。大不摄小。如梵网斥二乘等。故云如华严十住也。方等已后。小戒已兴。大不舍小。故云如涅槃大集是也。自余菩萨月灯等。皆可摄今大集等等言欤。有难云。大集是方等部。以大呵小。何相摄哉。又云。如上引华严文。或云。威仪教法。或云。行六和敬。是小乘声闻僧(见)。何云不明小哉。答。有云。华严说未来事。非教意也(云云)。又难云。十住灭后论也。何通法华涅槃不摄小哉。答。属华严故。若尔者。辅行第四云。故大经及十住婆沙。皆指篇聚。云菩萨摩诃萨持是禁戒(文)。准此十住论摄小如何。答。从部虽判。且不妨说开会也。 记。借大叹小(云云)。谓据彼经论。大小互不摄。然祖师借大戒文。即为叹小律仪也。问。今谈分通。全不小乘。又今宗谈圆教开会之旨。何强云小哉。答。智云。若推佛意。只是一戒。故借无过失。是知如来唯有一乘圆极妙戒(云云)。允师云。教限释之(云云)。 钞。制教中分两(云云)。简正云。第二制教中。分两者。制即律教也。律本为一。依律论为二也(文)。 钞。三不欲有疑悔请问谁人(云云)。钞批云。明既秉持戒。识达圣教。不借问他也(文)。 钞。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阂(云云)。钞批云。立云。十方佛法理同无别。若也不识圣教。至处多怖。若顺教而行游方便无怯。阂(五爱反)。 钞。二依律论中(云云)。简正云。问。前已引小乘论耳。何故此又明之。答。前是一味小乘执计之论。此中是依律本。或宗于四分。如善见等是。或解释十诵。如多论等是。或释二十部中律。即明了解正量部等。总属制教摄。与前殊也(文)。 钞。明了论解云(云云)。会正云。解云。即真谛疏(文)。 钞。引生世出世善(云云)。简正云。智论云。若得人天果。为世善。若得三乘果。为出世善(文)。能引胜义引到涅槃。引至五种住处。略天住。 钞。五胜人所行事谓最胜人是佛次独觉等(云云)。钞批云。问。独觉出无佛世。如何有此毗尼。答。缘觉有两。一麟角辟支。出无佛世。独一无侣。喻如麟角。此人自悟。观树生灭。得证真理。故曰也。二部行辟支○谓多辟类共行也。体是声闻之人。以不值佛故成辟支○宾云。独觉出无佛世。自然得五不作戒。亦名木叉。不假佛世也(文)。亦是胜人方能行此事。 钞。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云云)。简正云。人天之乐果。皆由持戒而有故。此但约善道为一切也(文)。问。此记云。且指三善道。尔者由持戒感修众之果样如何。答。 钞。功强于彼(云云)。简正云。指经论二文为彼。经是定。慧是论。即定慧无此功能故(文)。 记。初遵禀教法(云云)。问。此第一·第五。律师持律不同如何。答。第一禀教边。第五住持之永边也。问。住持久永总德也。何局第五哉。既云。后云有五种法令法久住故。尔者如何。答。律师住持律法久永故。依之令法久住(为言)。令法之法必不局律法。总云佛法事也。然者无相违欤。以律师持律。所以唯据五人。所以约五千年。 钞。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云云)。问。二五千年中。指何五千年哉。答。指后五千年也。是以简正记云。若准佛法住世得果。是前五千年。若论但有佛性住世无果证。是后五千年。今钞所列是后五千也(文)。 记。三达智(云云)。过去宿住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也。千年已。 记。得爱尽罗汉(云云)慧解脱罗汉也。以智慧断尽烦恼故。云爱尽也。 记。学法五千岁得道(云云)。付之。一义点之。学法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云云)。此学法目初五千年也。问。付此点聊难思。会正引正文云。论十八云。如今引后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巳上正文)。准此学法复得五千岁。谓前得道外。又有学法五千云也。尔者何如是得意哉。又一义点云。学法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此义。学法五千年。第六千年至万岁五千年云也。非初五千年。如是得意时。何无相违欤。 记。一理法身(云云)三身中法身也。五分德圆。 记。此二法身即是常住(云云)。问。五分修成法身。有为之体也。尔者生灭法也。何云常住哉。答。于常住有重重。相宗意。自受用身谈有为之智体。虽然此名常住。所谓无间常也。今五分法身。且约无间常边云常住欤。马鸣释于灭后珍敬木叉云。 记。示现不尽灭法身常住世间作究竟度故(云云)。马鸣遗教论记(住法译)释云。不尽法身者。诸佛皆有生法二身。生身有灭。法身不灭。不灭有二。一本性法身永无生灭。二修成法身有生无灭。即戒定慧等五分功德。从因至果。聚集为身。今指木叉。即此身也。常为世间者。流反未来无穷也。故作究竟度者。能使群生越生死故。此句即木叉义也(文)。 记。还以己德(云云)。法华云。如己所得法以此度众生(文)。 钞。若持五戒即见法身(云云)。简正记云。持戒即戒净因。戒生定慧。即得知见。故持五戒即见法身(文)。钞批云。谓但能持五戒即见法身。况具戒耶(文)。 钞。如饮水杀虫之喻(云云)。今记·并会正记·简正记意一同也。即会正云。饮水即饮虫。损戒即损佛。智者以喻可得解之(文)。简正云。谓离法无佛。离水无虫。若护法即护佛。护水即是护虫。饮水即是杀虫。破戒即是损佛故云饮水杀虫之喻也(文)。然而钞批意聊不同欤。即彼记云。又准十诵云。比丘往佛所。一饮虫水。一不饮虫水。其不饮者。命终生三十三天上。得天身具足。先到佛处。礼佛足已。佛为说法。得法眼净。为受三归五戒已。便还天宫。时饮水者。后到佛处。佛见其来。佛时披忧多罗僧。示金色身。汝痴人。用见我肉身何为。不如持戒者先见我法身。佛即说偈。色身但不净。汝欲见何为。内有脂肉血。外为薄皮覆。彼为渴所烧。犹行敬恭戒。至死护我戒。彼见汝非见(文)。此记意尤符顺今钞欤。 记。智者勿责喻(云云)意不难法喻善恶相反(为言)。一闻净戒○高深。 记。又云者对前文故(云云)。前引多论明四义故。不以佛在初。独律诵以佛在初。 记(注)谓广律戒本并初标世尊在某处等。本律第一云。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云云)。第二戒亦同之。 记。今云初集未详圣意(云云)。此记意。钞云初集。结集时。三藏中毗尼最初诵。是云初集得意。云未详圣意也。然而推祖意。广律戒本。世尊在某处等。初结集之故云尔也。集者。结集之时。优婆离花世缘起初结集。故云集也。但钞何故下。落以佛二字也。又本文无集字。为显结集。祖师置之也。意结集时。何以佛律初置之哉(为言)。尔者论意不相违欤。问。尔者何今记家。钞释三藏结集次第得意。述未详圣意哉。答余译释然故。记家一往如是释之欤。即会正记云。初集即结集时。何故三藏中律在初集耶。以下是释。不释时处人。以契经通一切时及自然作法(文)。简正记云。初据结集时说。石室内五百罗汉异口同音。皆云先集毗尼。毗尼是佛法根本故。契经不择时处等者。反释上秘义也(文)。今顺此等古记。且如是释之欤。凡结集次第。本律意如次律经论也。善见亦尔。付法藏传经律论也。问。准行宗记。以此论文。结集之时先结集律引证也。尔者今记相违如何。答。 记。有时释提桓因说佛言如是(云云)印可词也。 记。有时化佛说(云云)。问。化佛者指何佛哉。答。小乘五分法身即法身。王宫诞生之佛体报身随类身也。今指此化身欤。 记。若屋中有事(云云)。在家屋舍也。居在家时。可作众法。事出来者。出在家入寺可作也。空地非谓出外也。 记。若白衣边有事(云云)。对白衣时。可作羯磨。事来必可对出家内众也。 记(注)旧记妄解(云云)。节古义云。增晖(云云)。 记(注)上是小乘经论下是大乘论(云云)。问。上律论也。何云经论哉。答。一义云。上分别功德论。下庄严论欤。 记。犹王者秘藏非外言所司(云云)。藏人等是内官也。 钞。大庄严论(云云)。马鸣造罗什译。十卷。今引第二偈也。 钞。还约二教杂明(云云)。简正云。化制为二也。非如前科大乘小乘制教经论各有科目次第而条别。今虽意引。化制二文。或前或后。文势相处。即引更不作科目次第。故云杂明也(文)。钞批云。意约二教杂明者。谓化制二教也(文)。小得心也。 记。此五灭法并因毁戒(云云)。问。第五罗汉等被打置。何云毁戒哉。答。破戒人多。持戒人少。故被打置。故云因毁戒。能打人毁戒故。是以钞批云。五乃至罗汉亦被打骂者。十诵文。破戒者多人佐助。有持戒者无人佐助(文)。 记。今时即佛事(云云)谓即身成佛也。又自心即佛等也。 记。如讫栗枳王梦。迦叶佛时也。是迦叶父也。梦十事自迦叶。迦叶云。是释迦弟子非法表示也(云云)。 记。此句贯下读之(云云)。会正云。摄律中。贯下二三四五读之。 记。一往以分戒属身口慧是心观(云云)。此释意。身即戒故云身戒。以戒能防身口非故也。又心即慧。是心观故云心慧。被得意。而此释违涅槃并余记之释。即简正记云。不自修身戒心慧等者。与涅槃第二十九卷同。今取意翻。经云。若比丘不观身无常不净。名不修身。若不观戒(文)是一切善法梯橙。名不修戒。若不观心(文)躁动制调伏也。名不修心。若不观智慧有大势力等。名不修慧也(文)。钞批释同之也。彼引涅槃全文。此等皆身戒心慧四物(见)。尔者今记释如何相违哉。答。与净人沙弥共住。不知三相○溉水。 记。溉水亦是损地(云云)。意水上生草故。溉水云损地欤。问。此释聊难思。何溉水云损地。是可用虫水摄。是以钞批云。彼十诵云。比丘与净人沙弥相近住。不知三相。三相者。谓堀地断草用虫水。溉灌也○溉水者。谓不安漉具也(文)。尔者今记释如何。答。说文云。溉灌也。不谛受诵律一国所宗。仿习。效(胡孝反甫往反)。 记。摩夷即论(云云)。钞批云。持摩夷者。即阿毗达摩师也。然摩夷者梵音讹略。应摩坦理迦。此云本母。即毗达摩之异名也。谓诸法相从论出生。故名本母(文)。 钞。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云云)。钞批云。十诵文云。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废学毗尼。诵读修多罗·阿毗昙。远离毗尼。佛见是事已。赞叹毗尼。通利者面前赞叹。诸上座长老比丘。见佛如是赞叹毗尼。便念忧波离。持毗尼中最为第一。我等当学毗尼。诸上座长老比丘。即从忧波离受诵毗尼也(文)。 记。才沾戒品(云云)。一义云。才受戒沾戒品。一义云。才读戒本许云。尔也。本与品同义也。梵网戒本。如云心地品也。 记。嗜杯脔自谓通方(云云)。杯即名饮酒。脔(刀疏反肉也)又云(刀官反眷骨也)即名食肉也。通方者。通达无碍貌。谓不抱酒肉也(为言)。 钞。若长老上座等(云云)。钞批云。从一夏至九夏曰年少。从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年。从二十夏至四十九夏为上座。从五十夏已去者名曰耆年长年也(文)。 记。我下显非(云云)。问。此句明佛不赞(见)何云显非哉。答。以佛不赞。知是非也。故云尔欤。初不学戒。不重戒。不可称之。得衰耗。又云。耗(虎告反散也)。 钞。畜八不净财(云云)。钞批云。何八。一因宅园林。二种殖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畜。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栴褥金银。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是为八不净也(文)。 钞。摩耶经(云云)昙景译文有二卷。今引下卷也。 记。终至七百年龙树出世(云云)。龙树出时代有多说。或云三百也。 钞。袈裟变白(云云)。余记得意样聊不同也。钞批云。立云。袈裟名昧。今明虽着袈裟无袈娑味故。曰变白也。济云。非谓染衣不着。但是心不染法故也。即涅槃云。汝等诸比丘。身虽净服袈裟染衣。心犹未染大乘净法。即其义也。又袈裟梵语。此名曰味。欲明其人不得袈裟解脱之上味也(文)。然而简正记付之云。古今诸记取释有殊。初解云。谓不持戒不染法味。名为变白。今破云。经文既约事变。不合于法(文)。 记(注)岂唯条白(云云)。唐土此时条白。故云如是欤。会正记云。法灭尽云○袈裟自然变白。今或湿以小墨。而白性犹者皆非。又后学条纽有用白色者。赤宜诫云(文)。 记。俱睒弥国三藏(云云)。会正云。千五百岁。俱睒弥国三藏。与罗汉弟子互杀己师。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文)。 钞。人所不敬其处如冢(云云)。钞批云。此冢中有死尸可恶。破戒死尸甚大可恶。亦复如是(文)。 钞。譬如枯树(云云)。会正云。不结功德之花果也。简正云。枯树者。谓无枝叶花果。破戒人万善花叶不生(文)。钞批释聊不同欤。彼记云。有云。枯不受润。此人不受善法功德之润也。立云。枯树多聚虫故。人并舍离。济云。树若郁茂。人则爱乐。今既枯死。人皆舍远。故曰失诸功德也(文)。 钞。若着法衣钵盂(云云)。和本钵上有持字。叶作鐷。 钞。又常怀怖惧我为佛贼(云云)。此犯戒人悕心也。佛贼者。梵网云。信心出家受佛禁戒。不得毁犯圣戒。若有犯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人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文)。 钞。若肉眼所见等(云云)。会正云若肉下彼云。肉眼所见。是为非见。若牛羊之不别隅耳(文)。 记。若肉眼下二句疑引别文寻未获(云云)。解深密经第一·胜义谛相品偈曰。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也。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乃至后连如上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巳上)。虽非正引之文。其义势相似。但此经新译也。祖师不见之。又同本异译之古本有之欤。 记。此名得实(云云)名言叶实也。 钞。疏出(云云)。简正云。疏疏决疏通为义也(文)。 记。非是笔误(云云)暗斥会正记也。彼记云。十五卷指卷笔误。见十四卷也。 记。若逼神昏○竞现○恐惧于兹验矣(云云)。戒序云。死时怀恐惧具也。 钞。又不随法教(云云)。钞批引彼全文云。一谓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文)。 记。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云云)。文句记云。阿含云。力有六。小儿啼为力。女人瞋为力。国王憍为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力(文)。 钞。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云云)。钞批引彼全文云。三不敬上座。无有威仪(文)。如彼本文。今钞文可训不敬上座无威仪者欤。而今记释。见上乖仪辄生轻傲。此无威仪付上座(见)。尔者今又可亘两义欤。是以简正记云。三不敬上座无威仪。钞无有字。足者字。解云。不敬即是无威仪。非谓上座无威仪也。亦可深防。恐不敬无威仪上座(文)。钞批又云。不教上座无威仪者。据此文意。谓不教上座。名曰威仪。非谓无威仪(文)。 记。彼云因上座命终故(云云)。钞批引本文云。五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于非法。失诸善法(文)。 记。好佐下即五怖畏(云云)。问。上引十诵五怖畏如何。答。十诵出二五怖畏。无苦欤。问。前五怖畏同异如何。答。前后不同也。二处有之故。必不可全同欤。 资行钞(事钞上一之外第一也自集僧篇至卷终也)    集僧通局篇第二 记。案下分题(云云)。今钞文云。建首题集僧之轨度。后明来处之通局是也。 记。通局即召所集(云云)。通谓布萨自恣四所集僧。谓大界戒场自然空地及界外也。局谓受戒等余法。但局当界故也。 记。羯磨篇中三四两缘(云云)十缘中三四也。谓集僧方法集僧约界也。 记。古记并云等(云云)。节古义云。增晖初篇后云。上标宗明体竟(集要同之)。今记正斥会正记也(云云)。会正第三云。前既标显续高为自行之体。次则依体起用作益于他(文)。抄批三上。既标宗显德。僧体已备。理宜益物。 记。业疏广明僧体(云云)。彼疏一上明僧体。虽列诸义。取四人假用为正义也。不攻自破。无处明僧体耶。 记。此篇下科用僧分齐有文明体(云云)。下钞云。二明用僧分齐。此宗四种论僧。泛论僧义。并取四人已上能御圣法辨得前事者为僧○又前四人若据自行以成僧体。并须清净以犯小罪。不应羯磨故(文)。 记。僧者通目七位(云云)。凡云僧时。僧翻众。众者四人已上也。今集僧僧通七位。果四人已上众名。从目名也。所以然者。对首心念法。作作相等是十缘之内随一也。 记。不同古记谓简别人(云云)。节古义苑云。僧是梵略。具云僧伽耶。四人已上能辨事故翻为众。三人亦名小众。恐有滥故云僧也(增晖·集要·会正皆同)。会正云。僧者约四人已上(云云)。阿篇题集僧者。通亘七位僧。将局四人大众哉。若云局大众者。今释云。不同古记(云云)。若云通者。下云。此篇集僧是据大众(云云)。题号可叶本文。如何。答。 钞。御法则(云云)。会正云。御则理也(文)。抄批云。御谓秉御也(云云)。 记。总三种别(云云)。应来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现前得诃人诃是为三种别也。 记。御下法非(云云)。问。此句与次被下事非句。何必法非事非哉僧有乖离故。秉法虽如法。无成决之力。又虽事如。僧有乖离故。据人非之位(见)。是以次下云。法事纵如小人非故二并不成(云云)。尔者今法非事非释。如何耶。答。问。又何不云界非哉。答。界非不寄人集故。有云。可摄事非也。事摄界义。见羯磨篇记也。 钞。建首题(云云)是非篇题。且此篇始云首题也。 记。伫待凄惶非成奖务。齐缘云。凄惶烦闷之貌。惶(尤音皇怖也)奖助也。 钞。使旧住沙弥净人打(云云)。彼意云。容沙弥吹打不知处失时节。佛言旧住应打(文)。效上打人。 记。漆毒树相传云恐伤手故(云云)。是ウルシノ木也。 钞。余木铜铁瓦鸣者听作(云云)。简正记云。文中是瓦字。检彼律文云。余瓦木铜铁鸣者听作。即瓦字在上。今钞回互在下也。有错书凡字者非也(文)。此释意。今钞瓦字误欤。 钞。若唱二时至(云云)。抄批云。若唱二时至者。即大小二食时也(文)。 记。此召僧法制非具道者所为必无二人(云云)。二人沙弥净人也。 钞。中食施者亦尔(云云)。问。居士请僧已下皆付食释之。何重云中食等哉。答。今记意云未详何文。然而有义之。上总付食云之。中食以下。别付中食释之。是总别不同欤(云云)。私云。上总居士请食事也。中食已下。常住僧食时。云可鸣稚事也。人疑唯请食之时计可鸣稚欤思故。一往且如是释欤问。答云请比丘食。 钞。增一阿含(云云)秦昙摩难提译也。 记。信鼓者于事则告众有期(云云)。一义云。释信。初于事则告。便义释信。告众有期者众会故。在法则归心无二者。今信次约心所相貌释之。在法者。信心所百法中善十一心所法故云在法。归心无二者。信心所唯善不遍恶故。无善恶二。唯归善心一也(云云)。私云。于事则告众有期者。正约事(云云)时为佛之便。告众令有期。故云信鼓。在法则归心无二者。约法云之时。今打犍捶集。是为如来之使打之。我正非谓令集之。为显此之由。云此是如来信鼓。爰知归如来心无二也。故云尔欤。又义云。归心无二者。爰如来语。阿难归如来心无二。受命打犍捶也(云云)。无人知时限唱时至及打犍捶。又无人洒扫涂治讲堂食处。 钞。无人○食中虫(云云)。十诵本文云。无人看苦酒中虫(云云)。 记。彼作苦酒中虫(云云)。此酢事也。非酒。酒无行故。不及见虫也。铺床无人水阙理众。 钞。相传云悦众(云云)。会正云。观时适及动静令宜能悦于众也(文)。搜玄云。智论十一翻为寺护(文)。克时。 记。今略为七未详何意。律文有出八种处。又有出七种处。今记家见八种处如是释。钞家见七种处。如是释给欤。问。钞主何具打地作声。不出八种之文哉。答。有抄云。作相通道俗。其中打地作声可成掘地唯俗人。不可通比丘。故不列(云云)。此明律不局道。 记。如字而呼乃是梵言说转(云云)。作犍捶挞椎。而如字呼犍捶犍椎误也。唯独声论正其音者。设诸律论作槌椎之字。音可呼犍槌犍椎也。故云今须音槌为地也。问。何槌椎音地哉。答。梵语可地音。而地音少近槌椎故。律论书捶椎之字欤。虽然正音时可地音云尔欤。是以节古义云。集要云。出要律仪等者。犍字有声无字。以巨寒反之。槌字本地字。经亦云犍稚地相近错书为槌字。增晖同上。又云。今写地字错为槌字。问。声论何故槌椎字不改作。只音计音地哉。答。诸律论多作槌椎悉不能改作之。故直音欤。 记。羯磨疏中(云云)。彼云。犍椎者。梵本声论云犍(巨汉反)地。此云磬亦云钟(文)。同记。犍槌如字呼之下。依声论方乃转音。今人一概改槌为椎。例呼为地。未披经律。妄自改作(文)。今现行钞文当此所破。则后人如是改作稚字欤。[亻*(叐+、)]公云。检声论。如今引稚字也。是传写误也(云云)。未见稚字呼为地也因兹一误。 记。至于钞文前后及以一宗祖教凡犍槌字并改为稚(云云)。当时现行钞本云。声论翻犍稚等。此今所破字也。槌召为地。古师误作稚字。直召椎也。今抄上下多作犍稚。古师妄改本也。古本写钞皆云犍槌。或作犍椎。直召地。此正本也。是以记家斥作稚也。 记。椎稚相滥(云云)。椎ツイノ木也。作犍槌而召地。古师迷音作稚字。又字体相滥故。迷椎作稚也。 记注。世有不识梵语(云云)。节古义云。此应世中妄谓非于诸记故(云云)。砧(知林反)。 记注。云是打钟之捶(云云)。能打物得意故斥之也。 记。西传云时至应臂吒犍槌(云云)。西传即非西域传。自西天相传也。 记。或用檀相木等彼无钟磬(云云)指西天云彼无也。 记注。而云彼无(云云)。上居钞文。指西天云彼无。故今云尔也。 记注。明知稚字不呼为地(云云)。经音义意。作犍稚召稚不召地也。稚直致反。地徒二反故。又平声·去声不同也。问。既音义意作犍稚。何斥之哉。答。梵语异说不斥作犍稚。今作槌稚可召地。而改作稚。斥召地边也。酌理酌理。先文后义。 钞。若依三千威仪(云云)。三千威仪有二卷。安世高译。今引下卷十枚文。 钞。则大有科要多少节解之法(云云)。多少付下节解也。问正记云。科分也。要约也。多少节解者。打数不定也(文)。抄批云。多少节解之法等者。检三千云。犍槌有五事(文)。搜玄云。科要者。约事既有多种。极有科分要约也。节解者。打数不同名节解(文)。稍小。 记注。但多少有异(云云)。五分三通四十下。今五十四下。故有异也。 记注。准下又名一通(云云)。三千威仪意。总五十四下名一通。不同五分。今抄释一通。今一通虽有四十下三段。大打三下不同。不名五十四下四十下一通也。经之异说不可和会欤。准下者。第三昼食时下注也。 记。三昼食时(一通同前)。问。依犍槌之多少可十二集意。第三第四作相。全同第一常会时之一通。尔者十二时犍槌不同如何耶。答。 记注。投槃疑是梵语(云云)。古记意今不同也。抄批云。四者暮投槃时。宾解云。盖收槃器也(文)。 记。一县官(云云)谓官人入寺云时也。会优婆塞。 记。七呼私儿(云云)。抄批云。七者呼私儿。宾解云。盖呼净人小儿也(文)。 记。科要即十二时(云云)。会正释异之。彼云。彼经下文复有三十二十十下五下法。避烦不引。故曰大有科要多少等(文)。 钞。但时所同废(云云)。人不依行。必非废故也。   钞。今通立一法(云云)。问。一法者指何哉。答。一义云。指量时一法欤。总明打样。必召谁无可打几数。故记云不定打数。记指此法。即量时方法也。寻常下。且约常途。一往释义也。事缓急时。智者可量也。会正记意。指鸣钟云一法也。即彼记云。一法即鸣钟一法。大准即大途准式也。就下其中。事或缓则长打。缘遇急则促鸣。任维那度时行用(文)。必在智者斟酌。 钞。生稚之始(云云)。稚槌也。 钞。如是至三名为三下(云云)。问。或云。三下或云三通。虚揩十下渐稀渐大二十七大打三下。云三下三通欤。将又大打三下云三下三通欤。如何耶。答。且大打三下云三下三通也。所以尔者。钞云。乃至声尽方打一通。如是至三名为三下。此大打三云三通三十也。又轨度图经云。大打为三通(文)。又下记云。乃下示后三下。即目此三名为三通(云云)。又上三千威仪。召沙弥打三下(云云)。此即三打云三下也。又今记云。从三十六去打三下。名三通(云云)。加之会正记云。乃至声尽者○自三十七下。声绝别打一下。名一通。集声闻众。又挝一下。名第二通。集缘觉众。后击一下。名第三通。集大乘菩萨(文)。此等诸释。三下三通指大打三下(见)。若尔者。何故今记云非谓单三下也。始终共单下。又钞云。佛在世时俱有三下。又云。长打之初亦同三下。又云。方复生稚同前三下。此等皆四十下三段。云三通三下也。何况业疏并名句三段云三下(见)。如何。答。今云。始终共四十三下之得名。虽有大打三下。独非大打三下。必假前三十七。其上大打三下。故约此边云共四十。必三下得名非谓共四十也。钞文但有三下等释同之。又自余诸释准之可得意也。以别名名总也。名句释非今依用欤。问。四十下出何文耶。答。未分明。但出五分欤云。故互分云打三通也。故可勘彼。 记。接前四十增两四十共百二十。图云。 初四十下(虚揩十下 渐稀渐大二十七 大打三下) 中四十下(虚揩十下 渐稀渐大八下 大打四下 渐稀渐小十八) 后四十下(虚揩十下 渐稀渐大二十五 大打三下 息捶二下) 渐渐敛稚渐概渐小。概(尤云。许既反。又居代反。又居利反。说文云。稠也)。 记。从三十六去打三下名三通(云云)。问。百二十下第三四十下终三下。云三通。第一之时三下。如何可名哉。又可无表示哉。答。为差。   记。三道乘之则百二十为节(云云)。五众各有八辈。五众又有三乘五众。故共百二十下也。问。三乘八辈者。菩萨缘觉无四向四果之阶级。何于三道云有八辈哉。答。正于菩萨缘觉。虽无四向四果之位。约见修断证。且云八辈也。声闻四向四果之配立源。依断证故也。所谓八十八使见惑。以十六心观门断之。前十五心初果向。第十六心初果。次付修惑。于欲界九品断前六品。前五品二果向。第六品第二果。付后三品。前二品第三果向。后一品第三果也。此欲界修惑也。次上二界分七十二品也。前七十一品四果向。后一品第四果也。于菩萨缘觉。虽无位差别。见修所断无异。故云八辈也。于佛云初果得戒。虽然佛无此位。声闻初果断惑之分。佛断故。云初果得戒也。菩萨缘觉八辈又同之。问。缘觉中可有五众哉。答。缘觉有二种。部行独觉同声闻。尔者可有五众欤。 钞。亦有清众画样钟所者(云云)。僧直云清众也。大抄记云。谓西明寺钟所画样者石也(文)。建心标为必有感徴。 钞。共同和利云同利意也。 钞。故付法藏传中罽腻吒王以大杀故死入千头鱼中(云云)。付法藏传文有六卷。抄批等意引第三卷文(见)。而今现行本见第五卷。又罽腻吒。具云旃檀罽腻吒也。千头鱼者。身如鱼头人也。非谓千鱼也。简正记云。淮南云。千头鱼者。鱼身在水中。人面在水上。非谓千个鱼头。今时所说及壁画皆作鱼头。故知错也(文)。又罽腻吒王出现时分。诸记引传文事异也。搜玄云。付法藏传云。佛灭度后一百余年。罽腻吒王与安息王战获胜(云云)。抄批云。付法藏第三卷云。佛灭度后七百余年时。安息国王性甚顽暴。将统四兵伐月支国。其月支王者旃檀罽腻吒亦即严诫两阵交战刀釼继起。罽腻吒王寻便获胜。杀安息人凡九亿。问群臣言。今我此罪可得灭不。诸臣答言。大王杀戮凡九亿人。罪既深重。云何可灭。时王寻置大罐。于七日中煮汤令沸。洄涌腾波炽热炎盛。以一金环置斯汤内。顾问群臣。谁巧方便能得此环。时有一臣。来应王命。便投冷水。随而取之。手无伤烂。寻获金环。王告臣曰。我所为罪。如彼沸汤。悔必可灭。犹如冷水处于罐也。吾所杀人虽有九亿。其罪重者唯二人半。我当杀时。有两贤信。临被刑戮。称南无佛。而我杀之。斯罪深重。其一人者。口言南无。未知是佛。为富兰那。我复杀之。故名半人。尔时有菩萨罗汉比丘。见罽腻吒造斯恶业。欲令彼王恐怖悔过。即以神力示其地狱。所谓斫刺釼轮解形。悲叫哀号苦痛难忍。王见是已极大惶怖。心自念曰。我甚愚痴造此罪业。未来必受如斯之苦。若吾先知如是恶报。正使我身支节分解。终不起心加害怨贼。况于善人生一念恶。尔时马鸣菩萨即语王言。王能至心听我说法。随顺吾教。令王此罪不入地狱。王即受教。于是马鸣广为王说清净之法。令其重罪渐得微薄。尔时其王统摄天下。广集勇将严四种兵。所向皆伏。如雹摧草。三海人民咸来臣属。罽腻吒王所乘之马。于游行足自推屈。王语之言。我徴三海悉已归化。唯有北海未来降伏。若得之者不复相乘。吾事未辨如何便尔。尔时群臣闻王此语。咸议曰。罽腻吒贪虐无道。数出征伐劳役人民。不知厌足。欲王四海。戍备边远亲戚分离。若斯之苦。何时宁息。宜可同心共屏除之。然后我等乃当快乐。因王病虐以被镇之。人坐其上。须臾气绝。由马鸣说法缘故。生大海中。作千头鱼。釼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釼轮闻犍槌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愍。若鸣犍槌者。延令长久。罗汉愍念为长打之。过七日已受苦便毕。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传长打犍槌至于今日(文)。问。此比丘打之(见)与前相违如何。答。济公云。彼律据集僧事。须□众。今传取济物故。聊可不同者欤。遣信白因缘相召。语简。召谓如相呼召。 记。疏云罪者遇善为因(云云)。问。罪者遇善为因等者。意如何。答。见记文云。罪者先有善因偶然遇。打者方今发愿随愿冥通(文)。 钞。余亲承有敛念者被鬼神送物。今文不见。鬼趣欤。然俗云死者鬼也。故云尔欤。 记。智兴律师(云云)。续高僧传云。唐西京大庄严寺(隋时名东禅定寺)僧智兴律师。俗姓宋。洛州人也。次掌维那时寺僧三果者有兄从帝南幸江都(等文)。僧者不指谁人也役奉倍勤。 记。从帝南幸(云云)。此有二点。一义云。从帝南幸江都中路亡殁(云云)。又义云。从帝南幸江都中路亡殁(云云)。 记。初无凶告(云云)。人无告其死也。济抄云。凶告及凶问。或抄出云使者也。忽通梦于妻可具绢十疋。 记。并陈吾意(云云)。汝今如告之。可告智兴律师也。 记。旬日十日也。 记。凶问奄至恰与梦同(云云)。夫死之由告妻也。 记。僧给皮袖(云云)。手引入者也。以皮作之。苦力切肉。凝血辞着之为传。忽为小事一悟。 记。贞观六年季春卒(云云)。年四十五卒(云云)。 记。大行者菩萨大行也。 钞。诸经论但云击挝(云云)。简正记云。四分云。打犍槌。阿含经击犍槌。智论挝铜犍槌故。云打击挝等(文)。巨害者。巨大也。 记注。古记妄解(云云)集要·会正·义苑等意也。   总标通局分科。云分齐也。 钞。来处(云云)。会正云。来谓行来处所也(文)。 记。通谓体同(云云)。大界戒场小界三虽不同。同作法界体。故云体同。自然可准之。分大界戒场等。云相别也。同则略分。别须委示。 记。语冠首题一篇纲要(云云)此来处通局言。今冠首题集通局之通局。一篇纲要也。略知条目始可寻文者。第二别科条目得意。则通局之言。始可寻今文(为言)。 记。以类相从此之谓矣(云云)。今指此文也。 记。法成得罪(云云)。可集不集违制罪也。四集。   钞。若小界者既不立相(云云)。是难缘开故。不用二处集僧也。 记。异处下道即是诚文(云云)。本律三十四(受戒楗度难受戒中)云。在界外。疾三处集结小界(文)。三十五(说戒犍度难说戒界中)云。若布萨曰。于无村旷野中行(乃至)当下道集一处结小界(文)。三十七(自恣犍度难自恣界中)云。若众多比丘。于自恣日。非村阿兰若来结界处道路行(乃至)随亲友同意移乘异处结小界(文)。问。异处者何界摄哉。答。 记。聚亦周院可悉(云云)。业疏云。不可分者为言。以村聚落无有垣堑。又僧杂闹往返难究(文)。可分别聚不尔。故云周院可悉也。问。可分别聚落。必约有四相哉。若云约有者。如边土城邑。虽无周院。何无可分之义。若依之云尔者。疏文并今又云周院可悉。如何。答。 记。城外村坊(云云)。如今东山西山有村坊等也。 记。边夷城邑(云云)。边土田舍城邑彼此相ツヽカル也。稀鲜。 记。初人处俱可分则依此相(云云)。问。如今时总村中别构周院。众多屋住在之。此内可别众作法否。答。有云。如今时王城中。但与他家隔墙殿家不可别立。如下记斥有人谓城邑中院相匝处并可分别之义。即当此故也。问。设虽在总村中。而或隔路与总村别显。如何。答。学者云。既是别相显。然谓别立有何咎(云云)。 钞注。下文齐行来处(云云)。简正记云。十诵有两节之文。前自文所即二十二卷。今注文指下文者。即三十七卷文也。言行来处者。谓聚落城墙外边行路来往处所也。此制分齐者。彼云。谓箭射所及。鸡飞及处。惭愧人大小行处。制此处以为集僧分齐。可有十步已来也(文)。 记。此由他执故特注显(云云)。准济缘。必欲□义事不分明也。济缘云。彼律下文云。聚落界齐行来处。谓聚落外行路也。疑是昔来执为势分。故特决之(文)。既云疑明不破欤。 记。古记妄解(云云)。节古记云。会正云。注下文即指彼律四十七增一文。以钞上引是第二十二中文故。彼问云。若比丘聚落中。初造僧坊。齐几许作界。佛言。随聚落界行来处(巳上全文)。问云。若依十诵取势分者。理有何苦。答。前所谓还用他部之文以成己部之事。上文云。即成四分判文有限也(云云)。凡于摄衣自然虽立势分。于摄僧自然不立势分。故斥势分义也。依之今师意会同四分也。然而余记意。显部别不同得意。是以抄批云。注云四分聚落界取院相者。谓齐院相内集不同十诵齐行来处也。四分自然衣界有势分。此中僧界无势分。须知十诵僧界有势分者。部别不同(文)。   钞。不须五重集人(云云)。此且大界标相与院相等时事也。若大界标相宽于坊院时。设虽院周匝。还可依五里欤。此约创起○者。及后离衣欤。 记。有人迷此谓城邑中院相周匝(云云)。此不可分别聚落时。蓝院周匝。此中分别义也。此内可集僧也。是抄批意也。即抄批此上是可分别聚落。今作两句束之。若聚周蓝不周。则依聚不依蓝。若聚周蓝亦周。依蓝不依聚。不下可分别聚亦有两句。若无聚复无蓝。须依六十三步。若无聚有于蓝。不依六十三。济云。此意显有伽蓝自然界也。十诵既云。无僧坊聚落中即依聚落集。明知先有僧坊聚落中即依僧坊集。此文中意。只是欲显伽蓝相周。不须依聚落集(文)。 记。蓝院四周自然四出(云云)。此不可分别聚落之时。虽院相周匝。卒三步自然周圆样。图何云尔哉斥之也。不劳攻之。皎。 钞。用五肘弓七弓种一树(云云)。问。十诵意云。弓长四肘。何弓有四肘五肘不同哉。答。四肘者舒一肘量。五肘者举一肘量也。故不相违欤。 钞。得六十三步(云云)。业疏云。纵广四维(文)。 记。中华(云云)指都云中华也。 钞。不同前解(云云)。抄批云。古师及砺。皆云七间(文)。删繁意。 记。古记不知所以例云指误(云云)。会正记云。如义抄者误指也。检彼无文(文)。假令是误。一处可尔。诬圣辱祖招殃。 钞。谓头陀寄衣(云云)。简正记云。头陀者。极小近三里能远益善。二寄衣者。谓不作日限六夜寄衣。三盗戒者。文云。兰若静处盗物即盗戒兰若。四僧界者。大界五里集僧。五衣界者。即下兰若护五衣八树七间。六难事者。即提舍尼中迥远恐怖畏难。即简若受食戒也(文)。   钞。多言僧界尽一拘卢舍(云云)。允师意多论得意。允抄云。多论云(第七二枚)向空地无聚落庆乃至一拘卢舍(五百弓也)(文)。余记意。指诸律论云多(见)。简正记云。多言僧界尽一拘卢舍者。十律二十二云。诸比丘于空野处。初作僧坊未结界。尔时齐几为界。佛言云一拘卢舍。是中不得别作布萨。羯磨僧祇亦云一拘卢舍。了论杂宝藏并云一拘卢舍。若尔既诸文中皆云一拘卢舍。元来是定。何故前言诸部不定耶。答。辨量不定也。故羯磨疏云。诸部皆云一拘卢舍。不定大小(文)。 钞。杂宝藏中(云云)。彼第一(十三枚)云。有余梵土离此住处一拘卢奢(秦言五里)(文)。 钞。七槃陀(云云)。简正记云。槃陀者。大德西天量之通称也(文)。 记。昔人但云恶比丘作留难故(云云)。会正云。有难为恶比丘来作留难也。故开兰若集僧狭。异前五里(文)。简正记云。恶比丘作别众留难也。 记注。有以邻寺难集(云云)。节古义云。古记未见(云云)。 记注。有人不肯请以结界篇中三小。节古记云。古记未见。 钞。纵广有𤘽卢舍界(云云)。四方四维圆有界。此约无异界也。会正云。南北曰纵。东西曰广。   钞。此中不得别食布萨(云云)。和本无别食二字。   记。此约停住为言(云云)。今道行界。比丘止住此。作集僧时。二里中不得别众食也。别众食开缘时。钞(中三)云下至半由旬内来往上下是(文)。半由旬中。行时开别众食。纵道行界半由旬。往时可开之。今约止住云不得别食也。 钞。六百步为𤘽卢舍(云云)。六百步当二里也。徒涉。 钞。若掷水若沙(云云)。和本有散字也。 记。准下离衣势分相传以十三步为定(云云)。下离衣界势分定十三步。准之今掷水等量定十三步。此自然界体也。非势分也。潮水乍溢。碇(丁定切イカリ)本文作碇。会正云。石也。又碇(丁石切イカリ)。记。若橦(云云)造木云橦。造名云碇欤。系缆得否可寻。 记。界限不定(云云)。船东西可通涉故。界限不定也。纵约两岸虽结界。船散动可有参差故。有人云。结小界事。相传限江得意也。僧伽跋摩。江中结(见)所以尔者。必木立两岸结故也。唯一方岸下碇。一方无岸其水不可结也。   钞。若水中石木树(云云)。问。上水中树根不同如何。答。上树根。树在陆地。根入水中。故云与陆地界相连也。下树木在水底。不连上陆地。故云离陆地也。故不同也。即会正记云。相连者。尺上水中树根半在水在陆。若全在水中。虽连水底地。亦属水界摄(文)。简正记云。若在船上。若崩岸有大树根在水中。不得系着水内。有树根应斫去。若不斫去。与陆地界相连。若水中有大石或浮木。总是水界摄(已上律文)。谓离地者。此约离陆地。不是离水底地。羯磨疏云。问云。上水中石木及碇等。既与底地连。何故判得。答举例云。如比丘安居患热衣服岸入水浴明相出失衣。此比丘脚岂不着地。由是水中与陆地异故失衣。今引此例故。钞文离陆地(文)。 记。结法未兴唯除说恣(云云)。问。通行余法者。行何法哉。答。资持(上二)云。问。六相自然开秉羯磨。否。答。此无明说。以义定之。若准八年已兴羯磨受具。十二年后令弟子说广。由此始立结界。未结已行羯磨(文)。唯除说恣者。说恣羯磨。十二年后以前虽有说戒。此佛说戒必非说戒羯磨也。故云唯除说恣也。若尔者。说戒可然。自恣何时制之哉。答。 记。心念对首及别众食并须约界(云云)。众法对首心念之法。约六相自然之分齐可作之(为言)。问。护钵并护坐具事。可约摄僧界。将可约摄衣界哉。答。 记。水道二处义无戒场(云云)。此受戒于无场大界行。之据此释为证也。既水中不结场。然而跋摩河中行受戒。决定知无场大界也(为言)。 记。道行非二摄。二者村与兰二也。于水勿论故不云三也。非二摄者。如远途之大道。虽通彻村兰内。而不能摄属村兰。故云非二摄。是不属村兰别立也。问。村兰之内小道可非道行界哉。答。尔也。彼可属村兰也。道行界者。东西南北通彻大路。云道行界故也。水界通三处者。水界村兰道之内通云水界故。云通三处。是乍属三处而别立也。问。例道行界。水界通彻聚兰道三处。远流大河等。如何云通三哉。答。此实非三摄。但水界必不局远流大河。池等水界。聚落中可有之。兰道以同之。约此边且云通三。道行不然。唯局远途故。云非二摄也。为约四面各取。为约一面取半。若为广狭。在我自然界外。表异彼此。此名随分自然。彼名异界自然。过分倍集。 钞。恐有别众(云云)。问。设限分之外有比丘。随可灭我自然界。何可别众之过(云云)。答。 钞。故萨婆多云(云云)。此多论如何成半减之证耶。答。 记。方五斜七(云云)。俱舍云。方五斜七圆三直。向有五寸。角有七寸也。四方六十三步。四维则剩二十余步。 记。方准僧祇维无所据(云云)。言方者。谓彼取四方量之。即六十三步。是称僧祇之圣说。然维量可八十余步。此无文据为言也。尖斜(上子廉反)畟(音侧也)质之。 钞。文云弟子随师方面游行可亦不得四维(云云)。简正记云。次引弟子随师之文者。准十诵律。弟子为师持三衣。在道行前后师远明相出恐失衣。在道行前后师远明相出恐失衣。白佛佛问相者多少令量也。得四十九寻。佛言。齐尔许处不失衣过是则失衣。多论解云。纵广亦得四十九寻。此是弟子身面所向之方。虽言其方可亦不得四维行耶(文)。合角量取。遮取方余角。并取○御圣法○者。记注。旧云僧简(云云)。会正云。僧者四人已上者。简二三人也。故文云。僧者四人若过(文)。 记注。旧云捡彼(云云)。会正云。别抄者指义抄。捡彼无文。今据业疏云(文)。 钞。僧祇舍堕(云云)。二十四卷六枚云。四众羯磨者。布萨羯磨一切拜人四人得作。是名四众羯磨。五众羯磨者。受自恣输那边地受具足一切尼萨耆五人得作(文)。而何。 记。昔见下云生善(云云)。搜玄云。释文二。初灭恶。唯净非秽。二若受下生善。通于净秽(文)。 钞。若受戒等生善门中但取相净(云云)。问。上以有犯者不得向犯者忏悔二诫能说能忏。尔者设彼犯者体虽不净。能说能忏人三根净。何不开之。依之若云尔。今取相净。何不同哉。方方难见。如何耶。答。 钞。故开停僧残行法(云云)。问。此如何成相净之证据哉。答。必非谓证相净欤。体虽不净。证是生善门义也。 钞。犯戒和尚(云云)。简正记云。问。犯戒和上审犯何戒那。律文但言犯戒。若据今师。下文云竟至于吉罗亦不得(文)。 足数众相篇第三 记。有本作僧相(云云)。会正云。业疏不足僧相。此云众即是僧。唐梵互举(文)。敷教齐等。 钞。别众法附(云云)。会正云。带附也。如女萝之附寄高松。若小邑之附庸大国(文)。 记。是别相阙以相从故(云云)。记上云。亲疏故(云云)。今当亲释欤。 钞。若托事无违(云云)。抄批云。立谓内虽犯重。外无三根。又未自言。故开成用相非隐没。离见闻同集行事故。曰托事无违也。 钞。必于缘差脱不妨清净人非僧摄(云云)。抄批云。立明中。如下初门中。人体是清净。由隐没离见闻等以相乖故。是不足限(文)。 记。托事于缘并约三业外相为言(云云)。问。意业外相何者哉。答。与欲等意外相欤。又并约三业外相以为言。训此虽通三业。今云。托事于缘。且约身口外相欤。 钞。四约缘有碍(云云)。不能诃故云有碍欤。即得满不得诃第四例故也。 记。舍戒文有两出(云云)。问。受戒中都不出舍法。只不成受戒。人出醉等人(见)所以尔者。四分第一(淫戒下九枚)云何名为不舍戒。颠狂舍戒。颠狂人前舍戒。心乱人前舍戒。痛恼舍戒。痛恼人前舍戒。哑人舍戒。聋舍戒。哑人前舍戒。聋人前舍戒。哑聋人前舍戒。中国人边地人前舍戒。边地中国人前舍戒。若睡眠人。若自不语。若语前人不解。如是等不名舍戒(文)。同三十五(受戒法四枚)云。尔时有与眠人受具足戒。觉已还家。诸比丘言。止莫还家。汝已受具足戒。彼答云。我不受具足戒。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授眠者具足戒。尔时有与醉者受具足戒○(私云如前)尔时狂者授具足戒(如前巳上文)此全不见舍戒。如何云舍戒文两出哉。答。注羯磨经云。受戒舍法。可谓受戒与舍戒之两处。故各采两处合出之。依之今钞标舍戒中不出醉人。尤有其理哉。加之业疏一下承羯磨经文释云。文列受舍狂醉非引证前不足之限(文)。既分受舍两字。以指两处也。但济缘(一下)受舍者。即受法舍戒中。以舍戒两出故标简(文)。今舍戒文有两出之。并记下云。初醉人出受法舍戒中(云云)。此释实难思释也。 记。或因错解妄加改作(云云)。淫戒中不出醉人。今文出醉人。有人改作如今作无本欤(为言)。次或释意。本虽有醉人。写脱欤(为言)。凡今记释可有三意。初释。今此但引淫戒文故无醉人。第二或释意。本祖师依受法文。可有醉人思召故引之。而后愚者除之欤。第三或释意。不虑写脱欤。 钞。自语前人不解(云云)。律文自语不解与前人不解。二人(见)尔者何记云且列九人耶。答。次下释见。即彼释一人欤。 钞。未白前睡不足数也(云云)。抄批云。若愦闹乱语等。皆约摈人上作之。必闻白已乃乱语愦闹者。皆成摈事(文)。 钞。乱语人愦闹人(云云)。抄批云。乱语人等者。约口业不足也。言愦闹人。约心业不足。立谓心攀缘觉观也(文)。即合前九。 钞。义加醉人自语不解○不解之人(云云)。自语不解。自颠倒异言羯磨之文句不能解程人。不足数体也。又非自不能解前人。令不练不解人故俱一人。云非谓自他二人也。 记。非谓祖师自意加之(云云)。会正云。四分不足数中。无此类人。大师准舍戒文中约义加(文)。 记注。古记云会正记释欤。即会正云。律文受戒舍法中云。若睡眠醉狂悉不相领解并不成故。自语不解者。准前舍戒中。是自语前人不解。今文略前人两字。若准业疏中。作共语不解。故彼文云。义理有归亦须收取。如极醉人共语不解人等。亦是不相领会。何有忍默之理。故亦通照云(巳上本文)。即知从颠倒异言前人不练二句。是释上自语不解之貌。不解云即不明律人。 钞。所为作羯磨者(云云)。一义云。所为作羯磨者训之。为作义也。此次转释乞法之释符顺也。一义云。所为作羯磨者训之。下自身作法而所为人也。但此义不应转释义欤。非乞法等人故。 记注。戒师白和舍堕受忏(云云)。且略出之。尚可有教授之白召自恣之白和也。 记。或恐意别详之(云云)。问。意别样如何耶答。设虽通四内。将不入数可在之。而今通四内亦将入数故。云若将入数等欤。 钞。四僧不列(云云)。四人僧不列除受日(为言)。欲尽申所为之义。 钞。事同五人并是所为故(云云)。头数虽同五人法。差人德衣受日等。并一人所为人。不能羯磨。非如五人法俱作羯磨。故不名五人法也。故下显摄在四人。不同说戒结界所为则无。 记。足履空(云云)。问。神足之足非手足之足。神通智慧作用也。此智慧亦依定发得。故指定云足。尔者何云足履空哉。答。今非释神足之足。凡神足之人以足履虚空(为言)由处坑坎。 钞。井窨之类有僧(云云)。抄批云。井窨者。如北人掘地为孔。中安床榻。夏承凉。比丘若处其中。众在其外。相望成别非足(文)。 钞。非谓眼见在界外(云云)。正知界分齐。眼见界外。非谓坐其也。 钞。此二界同在自然不同一相(云云)。抄批云。界外与戒场云二界。简正记。大界与戒场为二界也。今记意。别住戒场云二界也。 记。上三由入无记(云云)。睡眠乱语愦闹等三也。问。睡眠人性相通三性定之。何为无记哉。答。此意先约相。暂释无记也。依性相设通三性。其善犹不足数也。言下文略○同忆等。 记。纵下次决不集非别(云云)。问。始终睡眠人。于羯磨不觉。无别众过。无僧用故。若羯磨未竟之间。睡觉乱语止等僧在之成别众。答。有比丘无想。既以判别众。知睡觉等心复本心故。可有别众过也。 记。乖别之相容他捡故(云云)。如盲者具二能故成足于乖别相。设虽盲者。余人可捡知之故也(为言)。 钞。狂等三人由心无记故不足(云云)。简正记云。一狂人。二乱心人。三病坏心人(文)。抄批云。十诵五缘故令人狂。一因失财故狂。二因失亲故狂。三因四大不和故狂。四因由业人民失故狂。五宿业因缘病报故狂(文)。 钞。常忆常来故(云云)。抄批云。立云。若常忆常来是足是别。不忆不来非是非别。若互忆忘。此人若得法已非是非别。若未得法是足别(文)。 记。以三相虽殊同颠狂类(云云)。简正记云。痛恼心乱例同狂。三者明后二人也。皆有此三品之相。若一向轻。如狂中常忆常来。一向重。如狂中不忆不来。或重。如狂中互忆忘。及来不来人例前易委故。指同狂也。问。此三人如何简异。江西记云。身口心俱狂。即狂人收。身口不狂。即乱心人摄。身心狂而口不狂。即病坏心人摄也(文)。 钞。重病人(云云)。问。重病人与上病坏心人不同如何。答。抄批云。深云。痛恼缠身。使心闷乱。不同重病但是心之不乐(文)。简正记云。重病者。谓其病重。不察是非。心既昏沉。无情缘法故(文)。言不领当二通相足必言解羯磨齐文而已。时过学肆趋时自谓精英微为弘奖仅。 记。广列五迷(云云)。正源记(第二)释云。初是总迷。二即迷法。第三迷事。四人。五界。初中缘通四。准界法人事也。有一乖轨。皆入非违。诵文合眼。能秉之谬也。傍无人觉者。众僧之昏也。次则谬于牒缘。如即彼沙弥为此沙弥等。所被事中。如衣钵。或无病离衣等。法如说恣。或无难辄增。无缘妄略乖务错滥。何取不收(巳上彼文)。私云。增减乖务者。如忏悔。犯一罪牒多罪。亦犯多罪牒一罪。是所被事增减也。法增者。如说恣无难辄增无缘妄略等是也。此如正源记释也。 记。如临说戒止解一白言相始终(云云)。问。四人说戒共诵觉戒本。其上共解羯磨成足欤。如何。答。一义尔也。四人同暗诵戒本。解羯磨可成足也。又一义云。解羯磨不觉戒本无苦也。律中不觉戒本。行他寺各一篇诵得毕。多人可作一说戒(见)。此义胜也。简正记云。问。此痴钝与义加不解人何别。答。疏云。此人虽学。学而不知。根钝难明律制尽形依止。前义加者。但唯不学。或学未知。名为不解。故有别也(文)。此言相显覆处不须詹。 钞。二由二非假缘不足(云云)。问。二非者。体境俱非也。尔者何尼等四众出体非中哉。僧尼戒体俱皆发得。又沙弥等戒同大僧无作。故无体非之义(见)如何。答。当科大旨。虽约戒体非。其中少少尼约报别边。沙弥等约未具边。一往云不足欤。今记释见尔故。问。体非者克相如何。答。于体非有异义。古义云。以戒体僧体二。参差体非得意也。十三难人戒体非也。难故本戒不得。故戒体无之。是云体非。尼等报别边非僧体。故云体非。沙弥等同之也。三举法隔故非僧体。二灭体坏故戒体非也。如是约边边体非得意。此等义见古记。即简正记云。一体非本无戒故。或非僧体。或坏僧体(文)。又一义云。实三举僧体可得意。虽然今记释。体释戒体。故知一同以戒体非可得意也。尼等齐僧尼戒虽发得。尼护持大尼戒。不护持同之大僧戒。如是沙弥等亦尔也。故云体非。三举人根本既依见恶秽戒故。亦云体非。十三难二灭人体非条勿论欤。尼中四人中合作等。 记。自言我是十三难人(云云)。简正记云。问。于十三难中。破僧一难。为受前破僧。为受后破僧。若云受前破者。既未受具。如何破僧。准文中。须是大比丘故。若受后破者。但得逆兰。初受时既纳得体成清净人。身在僧中。仪相无乖。理合足数。何成难收。答。正破僧时。理是受后。但得逆罪。戒体如法。今但据再受不得便成难收。既无戒体。何成僧用。故不足也(文)。 钞。答解者多途(云云)。简正记云。古来制作十五六师解此一文莫过三说。一师云。此二十二人尼等非僧用体。十三难人无体。三举二灭体坏。律文但单列二十二人。云不足数。亦不说自言及与知不知等。明知约体冥然不足也。相部扶此解。二师云。二十二人不约体论。唯据用辨。于用中须具二种方成不足。一须自言我是如上等人也。如疏中有不净比丘。佛令听与自言治等。二又须人知。如律云。听以肉知他恶法等。具斯二种方成不足。若疏中虽有人知彼未自言。或彼虽自言无人知。委由成僧用也。东塔扶此体。三师云。于上二中。但随具一即不足也。或自言不假人知。或三根外显为人所知即不假自言。准律中。有说自言处即不实说人知。有说知处即不更明自言。故知不要二种兼具。有斯三解故曰多途(玄记三义中阙一师义也)云今至等者。钞云。于前三师中。扶第二解也(文)。如上等人别众中一名以实知非比丘。 钞。十诵中加一白衣亦不入数(云云)。此必非谓外相白衣。形相虽同僧形。本受不得人故。形虽黑衣。犹本俗人故。名白衣也。以此不可入僧数。故云不入数也。 记。此好白衣(云云)。无十三难白衣也。故云好也。仍本名者。形虽出家。不得戒名本。云白衣也。举至僧中。 记。若下次约二三人知而未举释(云云)。又训未举释韩子释耕(云云)。次独知不举释。可准之欤未被紏举。业疏更出为非公显无力遮治亦名应摈。示纵言亦成。 钞。言自言者谓告人(云云)。简正记云。问。此之自言为告当众即不足。为五中随告一众便不足。答。讲者相承有多解。一云。唯告当众。举例犹如发露。亦须对同众。又据前文云。而别人内知。又众内一人知。即不足等。二云。随告即不足也。不类发露。准前文云。不持戒和上四句。但受人不知即得。知即不成。可以为例(文)。前虽累云自言。 记。此四出人法中(云云)此指出处也。今覆藏等四人。不出瞻婆犍度四满句中。出人犍度中(为言)。 记。此犯以死罪深难拔(云云)。问。残等四人足。生善门何云不足。又四羯磨人有小分不足义。何云足数收哉。答。且任律文如是判释。自本律文不了故。遂至业疏决判之也。中二多别。尼等四人有而非类。边等十三全无。举灭皆有。全坏以分。 记。共为二人不系前例(云云)。问。学悔不足实如下记问答。不置四例(见)背说戒坐可摄第一体。是应法于事有违。故不足数句。何云不系前例哉。答。彼第一句中。四仪乖违事。一向无心。四威仪全乖等也。是少分背故。不系彼例欤。可见之。 记。两众各秉则是破僧犯中品兰(云云)此破羯磨僧事也。非谓破僧。破僧犯上品兰故。 记。应云众别(云云)。问。上所别通多少(见)尔者何必云众别哉。答。通多少中。今且出多一边云众欤。 记。身既不集理无诃(云云)。无诃者。是口和之故口集也。 记。答彼无欲缘身合当集等(云云)。此人无欲缘故必可来。来又有诃义分故。当体身不集故。虽无诃。望后故容有诃。约此边云同不集。应与欲人必有与欲缘故。终无可诃道理。云许不集等也。 记。初即瞻婆文彼明非法和合羯磨(云云)。四十四卷(八枚)云。云何非法和合羯磨。同一住处和合一处羯磨。应与欲者与欲在现前。应得诃者不呵。可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为彼事作羯磨(文)。问。可作白二作白四白此事乃为彼事作羯磨。是堕七非羯磨。云何成羯磨法云如法哉。答。 钞。又六群等(云云)。上明三业别。此明四仪乖别也。递。 记。复开秉法故非第二(云云)。问。此学悔何故不出不收第三例之由哉。答。第三例但第二例未自言位为体。故知非第二例自非第三例也。又学悔自其体显露也。何论自言不自言哉。无解法秉法之任信。观今罔冒。 钞。纵谓净想亦成法事(云云)。此犯重人为净。而别不集成法事也。但能别人可得罪欤。例无比丘有想故也。 记。无作有想(云云)。问。无作有想。无边实故成。秽成净想。净边成。表里既异。何例同哉。答。如来问。但今望妄想之边。且云同也。 记。须简下品及中品未得法者(云云)。简除非别流类中也。下品及中品未得法可成别故。未论足别。 记注。若云足别人者。此暗破会正等古师义也。古师今钞此等人未论足别文。上十三难等人。众法不足不论足别人法得意故。今斥之也。今师义。十三难等人不可足别论也(为言)。会正记云。凡下即上所列不足数人。是对众法上辨。然未论足。一二三人对首之法。前境即所对境也。境滥即体秽缘差。境真即体净缘具。并例如上足僧之法也。足僧若成足别方就问对首。何论足别。答。众法对首不集有别(文)。搜玄云。言十三难至足别者有三。初准教列人。二或下释不足别所以。三凡下结。并不论足之与别(乃至)未论足别者。问。前并约人论足不足竟。今何得言未论足别。答。前但就足数门中。论足不足。今更引来别众成不门中。对辨足别。约如此人并未得论足之与别○常进座主云。凡此等人未论足于别人之法。若对首者。指例僧中。问。此是别众成不之门。何得更论别人足不足之义。答。因便明也。若欲取者。应改前科云。初正约众法以解成不。二凡下约上诸人便明对首成不之相。亦二初摄上诸人标不足别。二若对下正约类明住情思择(文)。此记注意。此十三难等人。先明别众。兼明足别。何单云足数事哉。又上何云不云对首事哉。上文引舍戒受欲等自言不足。并准对首文出之。何一向之未论哉破之也。 记。恐谓同食别人非别(云云)。别众食。食所成众犯故。 钞。若对首作法前境滥真(云云)。抄批云。滥是秽也。真谓净也。欲明作对首之法。亦须简却滥真。亦有同别之相例如僧法(文)。简正记云。谓二人面对作法。是对首也。所对之人名为前境。滥真者。体是缘碍名滥。体若应法名真。例取僧中者。若此等人足得四人已上僧法即得足对首。若众中三根外彰不任用故不足僧法今来足我别人对首亦不得故。云例取僧中(文)。此约足数得意。今记约别众释之。   记。对首心念亦有不集(云云)。此非谓单对首单心念。对首心念事也。对首法界中有人不集心念作之故。云别众也。标文斥世。 钞。五分病人背羯磨(云云)。简正记云。谓面不看秉法人。故是别众(文)。加行时食食。 钞。二心虚实(云云)。搜玄。心违曰虚。心顺曰实(文)。问。二字对何哉。答。简正记云。二字出处诸家解云。虚为一。实为二。故云二心虚实。恐未当文旨。今依准南记云。前来开两章门。   钞云众取威仪相同是一章。不用心顺为一章。初段中释云。言威仪者。据理合云。初言威仪者。制作省少不着初字。今言二心虚实二字即牒章。心违成虚。心顺为实。不得见文中二字。便言之心也。余文可解(文)。余有所为坐乞如法。 记。跪同坐相(云云)。离衣等时互跪故会释也。   记。旧开立说戒良恐不成(云云)。问。开立说戒。源自律文出。是以律三十六卷(三枚)云。时说戒日。一处有大众来集。说戒者声音小。大众不悉闻。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当在众中立说戒。犹故不闻。应在众中立说戒。犹故不闻。应在众中敷高座。极令高好。座上说戒。犹故不闻。应作转轮高座。平立手及在上座说戒(文)。律文分明开立说戒(见)。又祖师一同开立说戒。下受欲篇云。若众大声小。不闻说戒。令作转轮高座。立上说之。此则见而不闻也(文)。业疏文又分明也。此等文明镜也。何以记家云循古之义哉。答。此事诚杂思。且律文开立说戒。此初开也。后皆坐秉。不云立秉。明知初虽开立说。后废之不开也。是以会正记之说戒犍度次第有三节。彼云(如前引)作转轮高座。在上坐说戒(三开)既云坐说。知非立秉。今钞引初开文也(文)。爰知律文初被废(见)。次祖师释。开立说且循古如是释欤。其故尼抄。分明开立说云旧说。故尼钞(上上足数篇)云。唯有二人立秉得成。一威仪师为僧所使不得辄坐。二半月说戒。众大难闻。开立说戒。自余一切并须坐秉也。如律云。为众大开作转轮高座说戒。未必立说得成。旧开立说戒者恐不成。依此说但开威仪一人得立秉法。余者不成(文)。搜玄记云(如前引)作转轮高座。立手及在上坐说。此谓座如人平立手向高也。南山今立者若坐说不见。如前述。开立说前敷高座。高于众僧之座。第三制者。别作极高齐手转法轮座也(文)。以尼抄释见时。实此事钞业疏等。且循古义如此释欤。问律文云废教条难思。凡废教者。初开后制。此云废教。譬尔前难听食肉。至涅槃制之。以前是废教不用也。今律文三开必废前。可用后不见。既无取舍语。何云废教哉。又祖师释。五大部相望论正否时。事钞尼抄等。时时虽有循古之义。戒业二疏等述正义。而业疏注羯磨等。分明开立说。何今以尼抄等决之哉。答。律文废教事。虽无取舍语。且后后可坐说(见)故。以前立说自被废(见)。初开立说众遍为令听也。而听高座之。说无不足。何必尚可立说哉。又犹众多不见闻。重转轮高座。游历众中。遍令听事足。何尚可开立说哉。坐立不同。四威仪各别也。无力难义之时。如教授立秉虽开之。如今说戒。既许高座并转轮高座。何乍有此开犹可立说乎。方方不可然也。假令在世初。三归得八敬得兴羯磨受。后不有三语得等。又结界未兴除说恣。余一切羯磨。于自然地虽作之。结界兴后必局界地也。此等虽无废以前之语。生后法不用前也。今律文在高座之坐秉。故知前立秉不用(闻)。次但师释。设虽戒业。时时循古。不妨出之也。一处述正义故。其外皆可循古义也。又一义云。尼抄等并今记意。非斥平座立说。于转轮高座上立说。斥之云。旧开立说良恐不成也(云云)。此又不审也。尼抄意。全不见许平座立说。即云但开威仪一人得立秉法余者不成。故总不许立说(见)。又齐公义云。律文正开之。今师一向不可废之。但所斥者。旧执一向立说戒故斥之。律开为众大声小等别难缘也。不可如教授常途立秉也。此又难思。古师必可立不见也。既尼抄引律不立(见)此文总不可立释成也。问。转轮高座之样如何。答。一义云。搜玄云。第三制者。别作极高齐手转法轮座也。古人释云。着其轮脚绳系两边。人牵令遍闻见。应非此转轮。何以得知。此但只言见不言闻。若是牵者。理合亦闻也(文)。又义云。会正记云。转轮高座者。此有多解。躬律师一说云。今江准高座准九尺已来。其转轮高座者。更高一丈已上。即于其上更加一小须弥座高二尺五许。似须弥形。亦名金刚座也。以佛于上转法轮故。名转轮座也。仍于前高座上着之。名转轮高座也。今躬师所说。恐开辅已来呼此座为转轮高座。译律者用此以翻(文)。委次篇抄之也。 记。背是别相是别是足(云云)。问。背坐上不足中引。业疏更加不足中(见)。今何故云是别是足哉。答。且以在众中边云是足欤。 受欲是非篇第四 记。终成僧事(云云)。问。与欲必局羯磨僧事欤。将不局羯磨通自余欤。答。当篇所明必局僧事。又泛虽非羯磨。与欲事在之。谓宝塔品。分身诸佛与欲本师(见)经云。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文)。又与欲后悔戒中。只众会等可与欲(见)。又尼众自恣使归本寺披露上座诫敕时。可与欲(见)。梁武帝译场与欲(见)。如是与欲之义虽广。今所论必局羯磨故。云终成僧事也。命题。 钞。夫事生不意法出恒情(云云)。今记意。事羯磨所被事得意。余记意。事与欲缘事得意。即搜玄云。三宝病患之事。外来非心所测。故云不意。说戒自恣等法僧恒常之务○如此法事。至时常作。故云法出恒情○送心达僧知无违背。则是而顺其心。心既顺于说戒恒常也。情则堂头所秉说戒之无差别众之失(文)。会正云。事谓三宝等事。法则说恣等法。是众情恒行之务也。故下情即众情。心则己心○众情之法已之事缘。对望有违。故曰相反。由相反故。理开传欲。开之无式。则于事妄行。故立法以详捡之。既捡则如非之可明故开二门(文)。简正云。事者。玄云。三宝病患之事。外来非心所测。故云不意。法出恒情者。说戒自恣等是法。僧众恒情之务。由佛制故。所以半月常说佛法久住不灭。又如自恣。举罪七支清净不孤独故。每年一度至时常作故。云常情也。故对情而顺其心者。谓对前来说恣恒情之法。我身既有缘不得赴进。遂送心达僧表无违背。是顺心也。心顺于法无失者。既有正缘传欲表无乖违无有别众之过。堂头法事成就故。云于法无失故名欲也(文)。此等释。今记意聊不同欤。初至欲也来。而顺其心。以心顺之。 钞。情事相反(云云)。此余记意。情众僧恒情务。事与欲三宝等缘事(见)。今记意。情释欲心故不同也。以捡之。捡则有事必明。若明故。 钞。初明其缘后明欲法(云云)。简正记云。难云。诸篇开科。皆云就中分立。或云分三等。今此亦合云就中分二。何故直尔分科。答。大德云。制作不定。临时变通(云云)。 记。且对不与欲来(云云)。有与欲缘可来故。自无诃故。口本集。今不来故。唯身心不集故。可身心俱集也(为言)。设若。 记。有云语略义必包口(云云)。不集故可身心俱集义必包口也(文)。 钞。凡言欲者(云云)。抄批云。梵言伊(上声)车(上声)此言欲也。此即希须之欲也。梵言迦(去声呼文)磨。此是欲也。此是五欲之欲也。梵音各别。其义亦殊(文)。欲明僧作法事意决同集。所作事乐随喜共同如法僧事。 记。想欲为体(云云)。济缘云。想是速引。正取欲心以为今体。须知两别不可相混(文)。又云。言从法者。即三众中心法所摄(乃至)想者于境界取像貌。欲者缘欲受也。谓于所缘心欲领受也(文)。今记注想阴等者。只释法义许也。谓想欲中非释想许今取欲为体故私逃(徒劳反ハシル)叛(步且反ソムク)。 钞。僧私同须(云云)。会正云。僧即众僧。私谓己。同须谓同假此欲法也(文)。非谓无心同须法事。 钞。佛不正制(云云)。问。同界而不迨欲别众犯罪。何云不正制耶。答。说恣等总和之法。制四处通集。受忏等别所为法。必不制四处通集。故云佛不正制也。乍在同界。非谓不制同集也。是以简正记云。佛不正制。谓说恣常法佛制一切同遵。不论内外。一人不来皆制与罪。若论受忏罪。此是别人作法。佛且当初不制。我亦须赴堂。既不正制。不去无过。是知彼则须我。我不必须(文)。 钞。虽非明文(云云)。搜玄云。问。律文但说戒自恣二法即有开欲之文。余羯磨并无开文。何以今言余并开之。虽非下答也。律中虽无明文。开余一切羯磨并得。与欲而六群称事与欲。佛言。自今已去。但言如法僧事。即知一切羯磨皆是如法令开与欲。除结界余开也(文)。 记。戒本单白舍德衣白前(云云)。戒本者。今单译一卷戒本也。本律说戒犍式也。舍德衣白者。彼犍度在之(第四十三卷也)。但如戒本云。不来者说欲也。 记。如本篇明之(云云)。结界篇云。具三义。一结界众同本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三令知界畔(文)。不应所列不合要知欲法事不得已。舁竞慎战战竞竞。 记。不成者斥己说(云云)。此指说欲也。众僧法事。可成否哉事及异论。抄批之由事非故不合。不成者。谓不合受欲。不成僧法。云不合说欲。得小罪不成僧法。是别众故。羯磨疏云。无如法缘说欲以事非故不成别众也。宾云。不然。若非法缘而说欲者。前人自犯妄语。然僧作法得成。由前人心不违僧故。其理决然也(文)。而尼抄见。得成法事。今记下引之。 记。律文欲法中(云云)指说戒犍度等云欲法中也。 记。上引正缘(云云)。问。塔事缘作衣缘。俱不出欲法中。出或不与欲戒或与欲后悔戒。尔者何塔事列正缘中。作衣列旁缘哉。答。 钞。而六群作衣(云云)。律十八(后悔戒)云。时六群中有犯事者。恐众僧评举。六人便共相随至大食小食。众僧大集说法时。若说戒时。六人共不相离。诸比丘无由作羯磨。后于异时。六群作衣。诸比丘自相谓言。此六群今在此作衣。欲作羯磨。今正是时。即遣使唤言。汝等来众僧事。六群报言。僧有何事。我等停作衣。不得往。僧报言。汝等若不得来。可令一二比丘转欲来。六群比丘即令一比丘受欲来。尔时众僧等与此一比丘作羯磨。作羯磨已。即还至彼六群比丘所。彼问云。众僧何所作为。此比丘报言。于我身无利。问言。以何事于汝身无利。报言。众僧与作羯磨。六群前与欲已。后便悔言。彼作羯磨者。非为羯磨。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欲。不以此事(文)。抄批云。而六群之内。便遣一人持五人之欲。来云我作衣(云云)。 记。僧祇彼更有兰若衣钵(云云)。济缘(一下)云。僧祇三缘者。兰若等(一)王贼(二)守房(三)也。今记守房疏出之。同记不引也。又兰若衣钵是应一缘也。谓是兰若处之寺也。于此经营衣钵时。恐失而与欲也。心非事非比者。 记注。有准尼钞(云云)。尼抄上(上)云。今时尼众轻慢说戒。不敬羯磨。闻道众集作法则生怠惰心受戏论。造作非法则身轻旧勇致令说欲者多。众集者少(文)。今付此文。会正记等谓与今钞斥语同也。即会正记云。旧记云。多有轻慢。此传欲法也。若准尼抄中云。今时轻慢○(今前引)又无病称等。准彼慢斯法属羯磨说戒也。妄行圣法者属说欲法也。若作旧解为慢欲法者。且勤送欲来不名为慢。又下结云。何为自怠。此亦诚慢众法(文)。 记。前对不知亦得三罪(云云)。问。妄语罪犯缘云。前人知解(云云)。尔者何不知云得三罪哉。答。虽不知缘有无知解与欲词句。故犯罪也。 记。无病不合说得成法事(云云)。无病云病。故说欲时正缘五故。不应说成法事。虽然所对人乍知说。故成罪也。何为自怠。 记。律云广说不出正文(云云)指四略一广之中广说也。不须云云。取他外部。莫非呈心至僧。 记。众多忘隐(云云)。准济缘记释云。不忆名姓。但云众多。亦成就欲。又望下文。若忘不说。故隐不记。并名欲到(巳上)。故知是三种也。翻译时加○则无说不称欲法成已不。不相称可不许落非。 记注。古作平呼等(云云)。古记意。谓词句中不称欲缘得意也。是以搜玄云。称(平声)本为三宝等事传欲。今说不称欲之缘。欲法成就不○问。此两重问答意义以不异耶。答。前问不称病等之缘。后问不称此缘欲羯磨法得成以不。若准羯磨疏中。但合为一问耳(文)。会正云。说不称欲者。即欲缘也(文)。 记。犹同昔义(云云)。问。既律缘起。欲净各传。依之昔义欲净各传。尔者何斥犹同昔义哉。答。律缘起欲净虽各传。后并须双牒。昔义意。始终可各传得意。故各传犹同昔义斥之也。   记。故业疏云有人言等后出今解(云云)。济缘记释云。即约心行以分两别。欲而非净即不足数。净而不欲即是别众也。故两具方成僧法。僧体假名实互举(文)。表心无贰无玷。   记。实通假用(云云)通谓无滞碍相应义也。   钞。并须双牒(云云)。简正记云。问。若尔何故钞下诸篇多处出文。但云不来者与欲。或云说欲已耶。答制作家省略。此文既广说了。学者已知。至下文中。虽不双牒。即合准此广文为足(文)。 记。佛言不应称事(云云)。简正记云。古人云。既不许称事者。如自恣与欲。岂非称事耶。答前不许称事者。谓约羯磨所为之事。今自恣是说己心行恣僧举罪。固非僧家之事也(文)。 记。七相应法(云云)。问。除第一与欲人七人欤。将具初人七人欤。尔者即合八人也。如何。答。除初人七人也。毗尼母云。既受已转与一人。如是至七(云云)。谓受已者。第一受欲人也。即至七人故若为成不。 记。说戒中云有比丘白佛(云云)。律三十六云。有病比丘不来。佛言。自今已去听与欲。受欲人当往。若言与汝与欲。若言我说欲。成与欲。若言为我说欲。成与欲。若现身相与欲成与欲。若广说与欲。若不现身相。不口说欲者。不成与欲(文)。 钞。五分断事(云云)。简正记云。彼律呼羯磨为断事(文)。彼第八卷(十七枚)今听诸比丘有事。与欲意起去。与欲者应语一人言。长者一心念僧今断事。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中与欲○断事者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若僧羯磨断事出去突吉罗(文)。嘱信量恐。所以断语犹进退者有病堪能方契圣心。问现相若为。 钞。而现相者虽取不成(云云)。会正云。谓所欲人当须临时识别其相。且如摇头。一种世人摇于左右。是不与相。向前后。是与相。问现相者。亦非止此。 记。在取者点识趣向(云云)。点识谓点然知是非也。趣向者。病者趣向法事取者人可知之(为言)。由缘来不时唯多无在。 记。尼钞但云(云云)。受欲篇云。大姊僧听。我某甲比丘尼。彼某甲比丘尼。我受彼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文)。欲说付僧。 钞。礼已同时而说者简正记云。或佛前一时礼已同声而说(文)。 钞。据文并成准我与众多欲文及故不说等(云云)。简正记云。问。既云据文并成。不知据何教文耶。下句释云。准我与众多欲文及故不说皆成。或故不说受他十人五人之欲。幸记得姓名。今不一标举。但云众多比丘亦判得罪(文)。 钞。由有忘误或复得罪故(云云)。忘误得成无罪。今云或复得罪。故不说者得罪成欲也。抄批云。立明。忘则无犯。故不说得吉罗。其由有忘误。此属上句也。谓律不说开成者。由误故开也。若故不说得吉。然亦成故。曰或后得罪(文)。   记。对上两文(云云)。上我与众多欲·及故不说两文也。 钞。必无正缘不得通用(云云)。简正记云。谓今明白心中。既无前来迷忘不记名字之缘。不可雷同通用行事也(文)。一一说是。不得趣尔与人欲与堪能○说者我能传欲不戒具解昏莽卤(上莫朗反ケサムテ下力古反ミタレカワシキ)何得委知不来集者。 记。恐未尽善(云云)。表里能云善也。简正记云。问。如诵戒时。诵序及单白已竟。今诵至戒牒。或有事要去。为直尔去。为传欲了去。答。有人评云。但直去。有人云。不得去。须待竟。两说俱非。若云直去者。羯磨虽竟。所被之事未竟。如何得去。若云待竟。既有急难。何能待之。故不尔也。大德云。设有此缘。且白戒师。念戒暂住。某有缘碍起去。亦来僧佛前或本床前。一礼讫说欲了出去。乃至七佛戒经有缘总须说也。问。如此有何据。今准当宗外部断事之时。羯磨虽竟。所为之事未讫。不与欲辄去恼僧故。亦佶情过边提也(文)。 钞。四分有二十七种(云云)。余记意。律人虽列二十七种。义加隐没人。云二十八人(文)。搜玄云。南山义加隐没一人。当部明二十八人。义加一人。不在此数。至后方出故。且释二十七人也(文)。简正记云。四分有二十七种者。先标当部人数。问。钞标二十七人。科中云二十八人。何得相违。答。钞据律文失欲法中现列数者标数。科约义加隐没一人。至下释时方出。今且依文标据二十七人也。隐没虽不在失欲中。且是不足法中所摄不离四分。是以科家云四分二十八人(文)。今记意。依律文失欲列数故。且云有二十七种。而此失欲法中加隐没人。可有二十八人。但现行律本略隐没人欤。或律文写脱之欤。问。祖师准不足数具之。业疏等云二十八人也。问。二十八人者如何。答。抄批云。四分二十八人也。十三难三举二灭为十八也。十九在空。二十隐没。二十一离见闻。二十二命过。二十三出界。二十四罢道。二十五外道众。二十六别部众。二十七至戒场上。二十八明相出(文)。问。律文略无。准不足数具之。何具尼等四人。不云三十二人哉。记以科释其意见故。尔者如何。答皆名清净欲不成。 记。此示说时言有不定(云云)。或言白衣。或云沙弥。或云十三难人等。故言有不定。 记。调达邪党。寺中若别部众居所入失也。必不别界欤。准此外道众。只居所入失欤。   钞。昔解云受欲已在寺内余房(云云)。此定宾律师义也。彼师意。余处行者经过余房事也。出界外·戒场上。又一物得意也。 记。而二名互出(云云)。抄批云。说戒犍度中云。余处行则无出界外之言也。至自恣犍度亦明失欲义。即云若出界外则无余处行之文故。曰无余处行也(文)。问。六物中线刀子二名互出。虽然不一体。何以此为证据哉。答。   记。若但经白时节可知(云云)。将作白时。明相现不可略。更与欲作法。前羯磨既毕故。自恣说戒云今白月十五日。又云今日自恣。既定日。又与欲与之故。中间明相现。宿欲不被用也。今未作白故。明现更如常作之。故不用略也。问。说恣既牒日限故实可然。何故亡物德衣不牒日限。又不令蒙宿欲哉。答。下不用宿欲。出三由故。设虽无日限。以不用宿欲边。又虽羯磨已事未毕者。不可用宿欲也。问。僧祇四分。减众出界外。宿羯磨不令被所为事。故云尔也。何必约宿欲之边哉。答。一义云。今钞文分明云宿欲不被所为事。记云二律开意并防失欲。又不用宿欲。出三之由。爰知久用次日所为事(见)。何必宿羯磨云不被所为事哉。若尔者无与欲持。说戒自恣羯磨已后明现。不减众不出界外。可作之哉。依之若云尔者。岂牒今白月十五日并今日众僧自恣。而次日可作之哉。方方不明。如何。答。可思之。又一义云。宿羯磨不被所为事。故随羯磨与欲故。云宿欲不被所为事等也。记释以同之也。若尔如说戒自恣。牒日限故。不被明出之事欤。自余如亡物德衣。不牒日限。何不被明出所为事哉。如何。答。可勘之。 钞。令作转轮高座立上说之(云云)。余记等意。转轮高座上立说戒释。循古义也(为言)。即简正记云。准律说戒法三十四有三节文。初云。众大声小听立说戒。第二节云。由不闻应敷高座极令严洁。坐上说之。第三节云。犹不闻应作转轮座立手。及在上坐说。此谓座如人平立平向上座也。律第三节即令坐上。今钞主意。若更不闻。准前开立亦得。所云转轮高座者多解。第一古师云。是座下有轮脚。令人推轮。其座即转来去自在。大众同闻。未审令何人推轮。有讲相疏人解云。令比丘推。既听立说哉不犯别众。今开比丘推于众中。亦无别众。今难曰。戒师立说戒。是佛曲开。推轮比丘何文开许。又若推座来去巡众而转。元来大众同闻同见。何得云而不闻。故知非也。讲新章家云。不要令比丘推。但轮脚处系绳。从他听戒人次第坐地牵之。此释更非于前也。今南山云。转轮者。意云。坐此座上转于法轮八支圣道。能得涅槃。如世轮也。 钞。又如多人说戒何由并得见作法者面(云云)。问。上众大时。见而不闻。今多人说戒也。同上可见而不闻。何故云闻而不见哉。答。俱虽大众。上七万人八万人等大众时。立转轮高座。于止说故。其座高虽见。而众多故不闻声。此虽众多。声听分齐大众也。大众中说而不登高座故不见。虽然闻声故云尔也。 记。今解中科文要见诸部人数(云云)。当科所引诸部不足数人。是引(见)虽然委见文时。为证离见闻义引之似引明○闻。 记。双出两义俟后疏文(云云)。离作羯磨人古义。虽比座见闻今义也。虽出义。无标破语也。谓同覆障相离。 钞。僧祇五种(云云)。简正记云。五种者。玄云。一覆处隔障。二露地隔障。三半覆半露中间隔。四半覆半露申手不及。五露地申手不及并失欲也(文)。而此释不符顺今记释欤。会正中皆出隔障等五人也。今记意。与欲人·余四人。合五人也。见名句中不闻得成说戒。 记注。据远为言(云云)。申手六尺故。今云见而不闻故云远也。 钞。随几过出(云云)约堂门限等也。 钞。若房小受僧(云云)云不容受事也。 记。次他部中僧祇五人(云云)。问。今记上既释僧祇五分。何又重释彼文哉。答。上且总科释。今别牒释僧祇五分文也。 记注。古记不数此人(云云)。简正记等。今云僧祇五种。不入与欲。云隔障。分覆处隔障露地隔障二也。即简正记云。五种玄云。一覆处隔障。二露地隔障。三半覆半露中间隔。四半覆半露申手不及。五露地申手不及并失欲也(文)。今钞主意。入与欲人云五种。即上足数篇云。僧祇中与欲人。若隔障。若半覆半露中间隔障。若半覆半露申手不相及。露地申手不相及(文)。 记注。义加一人(云云)。彼以隔障或释云义加一人也。即露地隔障人也。即上足数篇释云。言隔障者。谓同障覆而别隔者。不成同相。或言。露地而隔者(文)。今钞主意。覆露隔障合一人得意也。但律文云隔障。正当覆处隔障欤。 记注。不除与欲及加隔障(云云)。除与欲人。别分隔障。不加露地隔障人(为言)。 钞。二持欲出界(云云)。简正记云。玄前言余处行即待暂出界却还。此中出界外约永去是别(文)。 记注。正行四人(云云)。上三人是行意人也。十诵出行覆藏意·行本日治意·行六夜意三人。故此外加正行四人。合七人也。 记。四羯磨人不失可知(云云)。问。四羯磨人行别住等人。此小分不足数也。何故四羯磨人不失欲。行别住等三人不持欲哉。答。四羯磨人受欲毕。虽蒙羯磨不失欲。得满数故。别住等人不入四满众。时时无人时。虽共生善门。既别住等人自初其行相现行故。无与欲人义也。取边边故不相违欤。 记。今此文中且从自说(云云)。僧别俱得罪。今抄且我非持欲人。乍知而说得罪。故出此边不论僧罪。故云且从等也。 记。若不现相不口说皆不成(云云)。且出传欲人欤。云更与余者故。 记。遇缘中三科前明故误后明逢难并约受者中明重病(云云)。问。中明重病人。自本不与欲。何故虽逢缘。不失与欲科出第二科哉。答。今病人有欲缘可与欲。而遇病缘不作故。出遇缘之科也。 钞。文云若欲人(云云)。律三十六(三枚上列十七人毕)云。若至中道。若至坊中。亦如是。若受欲人。若睡若入定。或忘若不故作。如是名为成与欲。故不说者突吉罗(文)。不知成不列定忘后。   钞。若在中道并名不到(云云)。问。于中道作睡定等。虽暂时失欲欤。终不至僧中故失之欤。答。付之。学者在两义。一义云。设虽暂时。以是为失欲缘也。一义云。不尔。以之不列失欲缘中故。而今遮之者。见律文既以睡定等亦成。人想谓中道作如是缘同可开之。故释之也。知默止终不至僧中失之欤。 钞。若重病者应扶舆来僧中(云云)。问。与欲有四略。一广作法何虽重病。不用四略与欲哉。若不能四略与欲哉。若不能四略与欲程重病。又非别非足人。何必舆来僧中。又出界外哉。答。此事见简正记。即彼记云。外难曰。适来文中。约重病者。准前文中。重病人即用四略之法。若更重即不足不别。今制令出界。何故相违。答。理实此中是重病摄。夫重病者多种升降须分三品。一能动身现相。或口中略说。云为我与欲等。二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心中分晓。三者心亦不能觉知。但有未舍执持。此即极重。若准疏中。四句料简中。明病人不足不别。即据极重病者论量。若此文出界避之。即约第二品人以说。谓此人身口既不动。即取欲之人焉能辨得他同别之相出界作也(文)。业疏(二下)云。问云。重病即不足收。何劳舆至。答。气力虚微故。不能说。神通不昧。是别众(文)。虑增动有报成别僧为又别故引相并。 通辨羯磨篇第五 钞。通辨羯磨(云云)。会正云。通以总包为义。辨以折论为名。谓一百八十四法。若纲缘不分则被事成滥。非折论何以明之。故曰通辨(文)。   钞注。所作是业(云云)。搜玄云。犹如画人以画为业。则以笔墨诸辨色等图画填治。如是所作即成就本业。羯磨亦尔。僧以羯磨为业。即用人僧界等离非就如。所作成就(文)。爰知今言所作者。非谓对能而所。如世中有作事即云所作也。羯磨翻业。祖师正义。正依了疏意欤。 记。事亦业之异名(云云)。会正云。业谓业务○百论二卷。提婆造。罗什译(文)。施造逐法但分体用名无在。 记。五住烦恼(云云)。三界见惑为一。三界思惑为三。无明住地为一。故名五住地。又此中前三者烦恼障。后一者所知障也。 记。又有解云上句灭恶(云云)。抄批云。立明。群是众义。迷是昏倒。累是担累罪。欲明犯戒僧尼生报地狱名为重累。若洗心悔过。僧以白四之法拔其重罪。额然清灭故曰也。此句是灭恶。亦云拔苦。下句是生善。亦云与乐○灭恶之大勿过忏重。若不洗过。生报便堕。由此羯磨拔之。能令二十一亿六十千岁阿鼻苦报。欻然清净。岂非灭恶耶。言界分之深根者。此句名生善。亦云与乐。欲明无始沉沦于三界不能出离。今日值佛出世树立此法。制十僧清净授。以戒品能专护持远趣佛果。是出界分也(文)。搜玄云。群迷(云云)背善作恶。目之为迷。六聚之愆。为重累也。此句灭恶故。业道之上加违制故。曰重累也。业疏云。灭恶之大○界分者○是句生善也。羯磨疏云。生善之极(文)。会正记·简正记同之也。威难与大。栖光栖(思奚反藏也)。但为陶染俗风情流鄙薄陶(ミタル。カル。チシ。アラタム。タカフ)。 钞。栖光(云云)。会正云。佛息身智二光(文)。 钞。陶染(云云)。会正。陶广雅云化也。染如物之染色也。盖言像季之流化染于俗风耳。汉书云。凡人含五常之性。而刚柔缓急。音声不同。击水土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也。左传云。上有好之者。此谓之风焉。下有甚之者。此谓之俗焉(文)。搜玄玉篇云。陶喜也。染习也。谓身喜陶习名利(文)。言成瓦砾○行乃尘庸虚沾在三之数。 记。弘明集云(云云)。二句释师文也。谓兼君亲二义为在三之数。而能训导弟子故欤。祖师所撰号广弘明集。大藏中在之。又藏中别在弘明集。是余师撰也。今引彼欤。会正记云。广明集云。君亲之义在三之训。又云。三极之中。师居其末。则知师者在三之一数也。今既三业不善无实德可居。故云虚沾(文)。此指广弘明集(见)又付此在三。古记异说。搜玄云。在和尚羯磨教授中。即虚沾在三之一数。又谓君父师。不当文意也(文)。简正记云。今依法宝。约三宝为三。上既云行乃尘庸虚沾在。三宝之中古地一僧宝之数也(文)。抄批同之也。在三之训是也。 钞。并由人法无宗辖。会正云。辖者括轮之物也。淮南子云。夫事能转千里者。其要在三寸之辖也。今谓法无宗趣。人阏辖束。则得之与失。混同不分。而同归于一矣(文)。同归。 钞。虽复僧通真伪(云云)。抄批云。立云。清净持戒曰真。十三难三举二灭曰伪。虽净持戒曰真。十三难三举二灭曰伪。虽净秽二别。若无自言。得是僧数。而成前事。假此未自言无三根之缘堪足僧数。故曰于缘得成前事也。羯磨法则不尔。但便落非。不问知与不知。皆是非法。漏者落也。难曰。秽僧众知。不名足。不知便是足。亦可羯磨错脱。有知方不成。不知应得成。若便羯磨知与不知皆不成。亦可僧则言与不言俱不足。在僧不言得称之。羯磨不知何不成。答。僧本据自言。自言方不足羯磨据错脱。冥然自落非(文)。人法相并欲明○不容非统辨进不。总识科分后有事条。案文准式刊削下句开机者意如何。 钞。称量前事(云云)。问。此称量前事缘。可通法事人界四缘哉。答。今记释意。可通欤。既云人法事三名通能所。若准业疏二俱称量故。问。若云通。既云称量前事。目前所被事。何能成四缘云前事哉。何况法人界三余缘中有之。重立不可云称量前事哉。答。自本如答申。佛制称量人法羯磨。明知通四缘云事能评量事。见四缘俱目前事。无苦欤。事言亦通人法界故。今总称量能成四缘。所成人事法事事事之三事也。难云。羯磨十缘其相不同也。第二法起托处称量处。第六简众是非称量人。第九第十称量法。第一称量前事者。称量所为事者。依之业疏释第一缘。初中事谓人法者即法所加通名事也。所为事解释分明也。但佛制称量人法羯磨释。非四缘中人法。所为事中又人法等有之。尔者人法等词。所为事得心。无相违。次第一缘总云称量。至下九缘。云一一称量。何重立别一缘耶。答。下九缘中四缘共有之。第八正陈本意。是所为事也。第一缘设局所被事。重立一缘。难不可说。仍第一缘总称量能所四缘也。下诸缘一一别显之也。而此中称量前事亲所为事故。今抄且约所被事释之也。 记。人法事三名通能所(云云)。问。事中能事如何。答。有人云。言总意别也。 记。为是何事(云云)。此通能所中。出称量所边也。注文云。事后有三。即如钞列。是所被事(见)。钞于所为事出三故。人法界且约能成出之欤。云界时。约能成四缘。云地时。所成事得意也。 记。今此止明事中三(云云)。今钞且出所被事中三(为言)。 记注。灭诤说戒修道自恣(云云)。如次事法也问。济缘记(一下)云。如延日自恣。修道是人。日即是事。自恣即法(文)。此即具是句(见)如何。答。   记注。如是语者(云云)。如是语者法也。者者即人也。筹是事也。 钞。乍离乍合(云云)。搜玄云。乍者说又云忽也。如为人受戒。准律约有难无难忽。若无难一一而受名为乍离。有难三人一时共受名为乍合。谓受法是一约人离合有异故云乍离合。准羯磨疏时。离合唯就忏罪中解。同篇合忏名合。同篇别忏名为离(文)。乍。 钞。须知用僧进止简德优劣(云云)谓须观前事。若说戒须四人。自恣须五。受戒须十。出罪二十人僧也。净戒是优。污戒是劣。人虽五百。一一人中简之不足也。且如教尼须简取具十德具二十夏。具德须进。不具德须退曰止(文)。搜玄云。如众法说戒。四人为进。三人为止(文)。又云。自恣及与举罪具五德。云满为优。不满为劣(文)。 记。己外随喜多少从之(云云)。受戒十师外。随喜众也。问。此缘集僧约界缘也。而今不见约界之貌。如何。答。今抄且出人一边。略处故。记云然须更知处之差别是也。 钞。违心立治及无心领(云云)。会正云。违彼之情故曰违心。无心即颠狂者僧作法遥被也(文)。应作举忆念证正知法。怪拥。 记。十二不礼(云云)。简尼为僧作羯磨。见下文有三法。谓不礼·不共语·不敬畏问讯也。何今无心领中取不礼一法耶。答。有云。一类法故。合为一欤。可勘矣(本部中不礼一法故。当取不礼出之)。 记。竖标者不应在八(云云)。北京读竖标。南都竖标。竖横竖义。竖竖义之义也。问。竖标定可在第三。唱相必局第八欤。将集僧已后可唱之哉。答。付之异义多端也。且他寺(西大寺)义。竖标第三。唱相必第八定之。次当寺(招提寺)义。竖标第三。唱相集僧后唱之。说戒正陈本意。行筹告令也。文都十缘时。自第八前可作之无文。虽然当时行事有集僧后。今结界唱相以可准同。而今结界正陈本意。分之竖标可置第三文分明也。是以业疏(云云)故此一缘前后不定也。正陈本意一缘。既释前后不足故。如说戒。第四安正陈本意。如结界。竖标在第三。唱相在第五。如受戒等。正陈本意必在第八。故云故此一缘前后不定也。若尔者何故随其如是安之。但界分城沙弥知之。作护衣护夏等作法。故简众以前唱相也。若尔者正陈本意两处作之。可有十一缘哉。答。但行虽为两所。云缘时。只正陈一缘故。不可有十一缘也。 钞。不得单题如云布萨说戒也(云云)。布萨说戒俱事非双牒事法故。是以简正记云。然布萨说戒。唯是羯磨所被事也。羯磨是法。应须答云说戒羯磨(文)。 记。结界无欲立缘显之。问。结界时。第七今师意虽无与欲。必可问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哉。又必不问之欤耶。答。一义云。今师义。正第七缘虽立之。是且约教文立。无欲缘人令知无样。正行事时。不同之。自本无可与欲义故(云云)。今当寺门流行事不问之。一义云(允师)行事时必可问之。所以尔者。古师不立之。今师异古立第七缘。虽无与欲。立欲缘故。所无与欲。必可问之。若立第七缘约教文令知无欲样者。行事时。可无第七缘。若尔者。古师不立第七缘。何不同哉。又十缘约教门不约行事云之。是又大不审也。正羯磨十缘者。出行羯磨。缘若不约行事。出缘为何。若又十缘云约行事者。必第七可问之也。不问如何可立第七缘哉。自本无与欲故。爰知必问之耳。答。成无与欲样也。犹若强云不约行事。结净地唱房名受差须告。皆约教门不约行事欤。尔者方方不审也。若云约行事。结界可一同也。若付之云尔者。对首时。七取欲非法者。此行事时必可问欲哉。答。非一准。众法羯磨必有索欲问和义故。结界法虽无欲必可问之。必对首心念无索欲问和义故。不可一概。若云一同。不云未受具戒者出等也。答问可者激如缘作业。 记。通局者法事人处(云云)。抄批意聊不同之。即彼记云。深云。众法及对首约无人时。通心念作者曰通。若但心念不通上二曰房(文)。 钞。相摄分齐(云云)。抄批又云。深云。相摄对上通字。分齐者对上局字也(文)。 众法及以对首 记。众法对首兼开法(云云)。众法对首无人开心念故云开法也。 记。是以对首通一(云云)。对首通下心念一法。故云通一。众法无人通下对首心念二。故云兼二也。 钞。且列七种(云云)。问。何心念受坐具不列哉。答。一义云。行护同钵。钵既许之。坐具何不许哉。但之不列。诸律不见。三衣如身皮钵如两眼。坐具即不尔欤。 钞。总依诸部有二十九(云云)。记束之为五相且作图示五相并诸部。 记注。前八受舍(云云)。受三衣合为一也。及舍三衣亦为一也。 记注。三净(云云)。问。坐具说净何不许哉。答。 钞。受七日(云云)。七日受日法也。 记。尼二白(云云)。问。二白何不入制法哉。答。 记注。余食(云云)。问。余食法何不入资缘法哉。答。此开法故。若尔者说净法何不入开法哉。答。说净者资缘义强也。余食开义强也。 钞。僧残中白舍行法(云云)。谓受他请或与人授戒时。对首舍此行。名白停僧残也。 钞。白行行法(云云)。彼缘应还白行也。 钞。白僧残诸行法(云云)。蒙覆藏羯磨已。欲行时云。我某甲从今日行白大德僧我行覆藏。又具清净比丘白之。又布萨时白僧等也。 钞。尼白入僧寺(云云)。此分明不出辞句。尼钞云。僧祇尼不白大僧入伽蓝者。最初入者提(文)。别无辞句也。 记。三十九十同在但对(云云)。三十舍堕忏悔。正忏悔但对故。同九十为但对。 记。随机羯磨更加舍堕(云云)。今钞不出。循古义也。 记注。二十七舍堕受忏(云云)。谓三十戒中二宝对俗。舍绵衣令斩坏。此三对僧不舍。故云二十七也。 记注。非时和(云云)。问。此非时和白与下灭诤白不同如何。答。济缘记并正源记意云。俱睒弥国比丘斗诤。彼有大德谏谕和灭名非时。须白和通之目即说戒。故有后白。此名灭诤说戒也。 记注。难事略(云云)。由八难等作白。一时两对如合百人为五十对。尚开一说再说也。 记注。五百结集中六白(云云)。一差往王城结集。二迦叶论法毗尼法。三问优婆离法。四优婆离答法。五问阿难法。六阿难答法也。 记注。七百结集中五白(云云)。一论法白(最初告判此事)二差人论法。三正法。四问上座白。五上座答白也。 记注。行筹白不入数(云云)。七百结集时作法有行筹白。此虽可入数。今为示不尽义不入数也。尔者上余语触恼白为二欤。 记注。持房与道俗修治二法(云云)与道与俗二也。 量处可不。 记注。五德(云云)自恣五德也。守藏者差人守藏法也。 记。忏白衣(云云)。遮不至法差阿难。令忏白衣法也。 记。行筹人(云云)。断诤多人语时。差具德令行筹也。 记注。料理房(云云)差比丘令料理房法也。问。此与前持房与道俗如何异耶。答。疏云。彼极朽坏多用人工也。此俱薄营尚堪安置。然但差比丘令修理(取意)。 记注。与覆钵(云云)。疏云。僧自作法。彼未曾知故也。 记注。谏摈沙弥二法(云云)。即谏与摈为二也。情客乖舛(释疏文)焉能辨得。 钞。更张犹有(云云)。委寻一百三十四法外尚可有羯磨(为言)。单白有三十九等者。示上一百三十四之数也。 钞。若通前二(云云)指对首心念二云前二也。 记。疑此且举全数来学寻之(云云)。今一不足故也。问。如何可寻之哉。答。有抄云。上众法对首中。指同众法心念唯四法也。此加舍堕有五。此业疏意也。今记且顺古记列四法。虽然意欲加舍堕。故总五十。并众法百八十四也。列相顺古义总结含意故。 记云四十九者。约上列相故。文未显舍堕故也。 记。亦下违问(云云)。问。违问者如何。答。问云今列不同者。而云有百一羯磨。是违问释之也。 记。若据伽论恰列百一(云云)。伽论(第七十四枚)云。问。百一羯磨。几白羯磨。几白二羯磨。几白四羯磨。答。二十四白羯磨。四十七白二羯磨。三十白四羯磨(文)。为如学人本令文显而易见示须意者。 钞。上明法分齐(云云)。会正云。分齐即上合三离八各有分局齐限(文)。 记。今符钞意(云云)古记此下广释之。今记符顺钞意。又不释之。故云尔也。科约滋广。 钞。细寻此门上下横括(云云)。会正云。此门即摄法分齐上下横括。先以法为头。将下事人界三横布统括(文)。 记。未显下三皆有非(云云)事人界三也。庶无差贰。 钞。二就事明者谓羯磨所被之事更不重明即辨非(云云)。抄批云。谓羯磨所被之事也。如前总列一百八十四法。应须更列一百八十四事。由前法竟不更重明祈被事也。直显非耳。 钞。所被事(云云)。科文云。初通问(云云)有云。阿字误也。可作明字也。 记。衣资(云云)三衣等也。也合作耶不忆则非。 记。不忆一罪(云云)。问。既覆藏二罪。何云不忆一罪哉。答。简正记云。此人犍度中容呵文也。彼云。汝曹善听。若比丘犯二僧残二俱覆藏。虽作覆心。未经明相忆一罪不忆一罪。彼比丘俱从僧乞覆藏羯磨。僧遂与彼二罪覆藏。彼行覆时。为容三藏问。知已呵言。汝忆者与覆。善不忆者不成。应与摩那埵众增不善教。无事与法得吉。即无病设药非也(文)。 记。然非本时之事。与举相违(云云)。余比丘见彼犯戒事。众中举之。犯戒人正问时。虽同摩触事。举事不答。而答余摩触事。所对人替亦摩样替故。云举相违。不合加法也。臣所为之事。说文云。臣伏也须解妨疑。 记。离衣缘病(云云)。问。此病者虽年少。病可许之欤。又老上病欤。如何。答。如今释。杖络囊云老病相兼。必人病衣重之。病不释老病相兼。爰知虽年少。病而衣重可开之欤。若尔者。何故行宗记(三下)云。问。年少有病为开离否。老病两缘自不相涉。有云。病而不老。此犹可开。老而不病义必不许。今意不然。老据力衰。不必在病(文)。尔者相违如何耶。答。 记。有一不成(云云)。情非情二合事故有一事。非二合不可成也。 记。四僧三别(云云)谓七位僧中。四位僧也。三位别人也。 钞。但得御于众法(云云)。简正记云。御谓秉御也(文)。心念法之与事决定不得。 钞。且立二法(云云)。但对首及众法对首也。有须问者。 钞。若三十舍忏须问边人(云云)。抄批云。据忏主受他请时。须问边人。非是正忏罪时也。 记。此犹循者(云云)。谓古舍堕但众多对首。无众法对首得意也。 记。九十单对不必须问(云云)。问。九十古今俱问也。何必云九十单对不必须问哉。答。古师意。于九十单亦须问边故。为异彼故。今云不必须问欤。或不必须问一句结上。而正令被三十舍堕欤。古师用问。今师堕众法对首不用问。故云尔。 钞。亦有通须问者(云云)。会正云。亦有下再简九十。谓在覆处无障及在露地一寻之内。亦可问之。若有障寻外皆不须问。故曰必在等(文)。抄批云。亦有通须问者。此是五分律明其九十单堕。若在覆处须问边人。及露处一寻内亦可尔欤。亦上明九十单堕不用问者。一往判耳。今则明其忏三十九十俱须问边故曰通须。有人云。亦有通须者。谓通问不问也。且是有通用问。有不通用问。若覆处即用问故。曰通须问。若露处寻外即不用问故。曰不在通问也(文)。 钞。若持衣说净不论通别(云云)。云不论通和别众事也。但对成故。 钞。一向非分(云云)。对首法有人时心念作之成别众故。但心念法云非分也。 记。必下劝依(云云)。上举众法对首众多对首。但对首随事。依之劝也。 钞。不论同别(云云)。抄批云。谓作此法无有别众之过也(文)。 记。不系对念所摄者。早朝说戒告白也。 记。须说除欲(云云)谓与欲也。谓据开法(云云)约对首心念众法心念。 钞。亦通二人(云云)众别二人也。法通三种者。对念众三也。闲豫。 记。说恣各一(云云)。问。自恣差五德自恣和僧二法在之。何但云一法耶。答。正源记云。自恣必差五德何一往言一也(文)。下释中场除十九法。其中不开自恣。故知随时开合也。 记。若望下二(云云)戒场·大界二也。彼通余法故。对彼二云一向名塞也。 钞。受日解界等(云云)。问。依伽蓝界安居人。依戒场可受日哉。答。若依伽蓝界安居得结作法界。通大界戒场可作受日法。记云。受日德衣须安居处。故今此除受日。且约作法界安居。如是释欤。 记。除十五法(云云)。问。何故不分自恣哉。答。随时开合不定欤。 记。乞钵舍忏含四(云云)。戒疏(三下)云。一单白受忏悔二取最下钵白二与之(谓行钵法)三单白与钵四白二以此下钵令持(乃至破令受持之)。 记。余则皆通故云并有(云云)。问。无场大界可行受戒哉。答。虽异义多。今此文。大界中除法不出受戒法。故知可通大界也。又下尼众别行篇。于大界可行受戒。可勘也。 记。由不该篇(云云)。作法界不遍该众别法故。作法界少分合事。从事多遍(为言)。欲逃欲仿文非。如对人六念。 记。此中从法且列八七(云云)。出八法。且出具七非样也。众别百八十四法所被事。亦各各具七非。局数则可多(为言)。 记。一人独秉众具须备(云云)。问。众法心念时。不具筹水等。不成说戒哉。答。业疏云。布萨成得罪。若尔者若入七非。可成法事哉。答。   钞。陈受非正(云云)。简正记云。谓十五条三长一短。今云两长一短。陈说词句不当此衣。故云非正(文)。犯戒非法。有诃者诃。 钞。五大色衣及以上染(云云)。简正记云。青黄赤白黑。是五色。真绯正紫碧绿等。是上染也。四邪五邪贩博。是不净也(文)。裁制。 钞。四人秉法第五受欲(云云)。问。第五人受第六人欲欤。将四人受第五欲欤。答。四人受第五欲也。是以记云。以界满五不见界中有六人故。依之又简正记云。四人秉法第五受欲者。解人非也。谓界有五人。合成众法。今一人与欲四人作展转对首(文)。抄批同之。问。若尔者第五可与欲人。何云受欲哉。答。四人云受第五欲意也。又一义云。界中六人。第五人受第六人欲。乍有五人而对首。故有五人而非对首。非对首受与欲非二非也。 记。本律增减五百问一月(云云)。先本律增减者。自恣篇云。日诤增减自恣如说戒。若知于十四日来。十三日前说。若十五日来十四日说(此谓减也)。增者如常两半月也。故记释云。减前二日增后二半。五百问一月者。自恣篇云。七月十六日定。若有难者。如五百问中一月自恣(云云)。   钞。财非合舍(云云)。抄批云。玄谓应属法非。今望财体是净不合舍故。今则名为事非也。如羯磨疏云。衣财散落染净未分通将入舍。以是事非。又如畜货二宝。但合还主。今舍与僧。是名不合舍也。又乞蚕衣但令斩坏不合拾之与人。今将舍者是称不合也(文)。贱非合舍。 记。如毛绵帽袜(云云)。北京帽子不说净。既开之故。南都绵成衣体。说净不成衣体。不说净。帽今此开之。唐土帽子司。不足尺六八寸。故不说净。当时帽子说净之。尺六八寸已上故。   记。小白钵器(云云)。问。白钵无过者。未熏钵畜过日。无犯哉。答。是茶垸白地等本非法物也。然如法未熏钵过日后吉(文)。 钞。衣物不集(云云)。十衣犯长。但舍七八。故曰不集(文)。 钞。妄趣记人之类(云云)。抄批云。言我此犯长衣遥心舍与某比丘意心无不断也。立云。舍忏之时衣物不尽。还来见本所忘之物。方言我将施入。由本无心所舍之衣还为所忘者染也(文)。今记意。衣物不集。妄言寄谁处(见)。 钞。不尽标尽相而集(云云)。简正记云。标谓自然界小。作法标远。故须尽标集也。相者作法标挟。自然相远。故尽相集(文)。 钞。标相及体(云云)。简正云。唱相之所据名曰标。羯磨所牒处曰相。作法之地处曰体(文)。 钞。二界错涉(云云)。抄批云。立谓。大界戒场相交涉中。问不分自然空地故曰也。亦二个别住作亦得(文)。 钞。重结交互(云云)。抄批云。前人既结。后人不知。更于上结者是也。即此重结前后互作故曰交互(文)。趣举至多显非易得。 钞。及论正受执文无差(云云)。随时可有改作。一白如词句执之。故下斥之。即抄批云。即白读羯磨故曰执文无差也(文)。简正记云。依文谨诵某甲云词。曾不加改也(文)。简之不中离此者。 钞。当法自成不相通练(云云)。简正记云。谓前横开八位。就缘约相。一百八十四人法事等。各各自别故。云当法自成交互不可即不相通练(文)。明人别多通。 钞。别众一法多或通之(云云)。抄批云。谓但心念但对首则无别众。其余众法对首众法心念。若界有人便成别众。若界无人则无别众。有无不定故言或通之也。 记。唯除二但(云云)。但对首但心念也。见增减一字。 记。纲要者即初释文是羯磨大体(不必强分纲缘)者。会正记。纲纲骨。要缘牒得意。故斥之也。即彼记云。纲要者。纲即纲骨。前三后五句是。要即缘。非二四之中间也(文)。 记注。不必局指一科(云云)。此古记通塞下第二通塞一门得意。故斥之也。是必非会正记欤。然须知处所。 记注。礼云。一字时云礼。二字时云礼。此曲礼文也。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不改张有无。 钞。会不改张有无(云云)。且举受日羯磨文中有佛法僧事。受过七日法忽有看病缘。即须改张。除文中佛法僧事之无。增看病之有。未解如此改动故。曰曾不也(文)。 钞。或第二第三亦随异说(云云)。白四羯磨时。终云第二第三亦如是。只诵一返续第二第三。故斥之。不读第二第三。直可诵三返也。 钞。或无文称事(云云)。羯磨文虽无牒覆日多少。行事可称覆日多少事(为言)。而今谨诵不能增减。斥之也。或可训。无文称事欤。 记注。忏篇云依钞(云云)。忏篇祖师自指我钞之依钞也。连书○一月。 记。文事虽备不合俱牒(云云)。问。半月一月尤可然。三宝缘何彼事不双牒哉。答。俱无如结有场大界法。 记。有场大界法待无文事(云云)。勘羯磨经注云。律(第三十五卷说戒犍度)但有结戒场缘起并法。以大界无围之事故。亦无结文。是以注引读母论云。必以大界围绕等。结有场大界法律文云。僧今于此四方相内。不云内外相内故。正结时可唱内外相内故也。俱无者。文无牒内外相内文。亦以大界无围戒场事。故云律无文事欤。 记。不复增加(云云)云不加改事也。亦可。致便旁人加改所措。 钞。或后闇诵不入心府(云云)。简正记云。受领名心。纳藏为府。心为纳物之义(文)。于即对众之中呈露久闻。岂不以愚痴不学自受伊责。 钞。执文高唱(云云)。抄批云。言执文高唱等者。即白读羯磨也。 钞。亦有转弄精神(云云)。我シタリト记慢カシラヲフル也。非智强智。 钞。冥逾梦海(云云)。梦中观海时。时不知涯齐也。故喻迷。是以记云况逾之也。照教教称不成结罪。罪当深罚俦足算。 钞。同法之俦(云云)。简正记云。二人曰伴。四人为俦(文)。不能当出言语。 记。律列四人(云云)。四分(三十七十枚目)云。应如是差堪行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文)。 记。四不诵者(云云)谓诵事不分明。晓是非者可诵也。改不连文累纸。 记。应预未闲(云云)。未调练人也。济缘记去。谓得满非堪能也(文)。应预者。可作人ナリトモ。未练磨故开学悔也。晓达成否所以唯约受说。若僧时到僧忍听正明。 记。翻传失治(云云)。亡物羯磨受日羯磨。第四句牒缘本故。济缘二上云。第四句单牒根本。略云前缘。纵有双者。结翻非净(文)。 记。众亦即僧为成句(云云)。为成句云众僧也。能秉心蕴所白事。 记。不须和会情非情等(云云)。此闇破古记也。会正云。情事约说戒。本属非情。今望制僧半月一说边为情(文)。抄批云。今僧白月十五日是情。布萨说戒是事(文)。劝令情和听可。 钞。重牒第二根本(云云)。业疏云。缘是傍疏。本是亲正。故直举未白意决判成就忍可所为也。事既和辨白结告知。 记内字似剩又恐字误释亦通(云云)。古记白四法三十八之内故云内得意。所以尔者。简正记云。白四羯磨众多。今举受戒盛行之法。此受法在白四三十八番之数内也○难曰。前来众法中有三。谓单白·白二·白四。今解释纲要之理。何不见明其白二耶。法宝云。但广解白四羯磨以辨是非。就白四中。除却两番便成白二。若更别说。其文复繁。体骨既同。秉说无用也。思之(文)。 记。情事始形即成业之兆(云云)。搜玄云。兆者得戒之先表也(文)。正明忍可所为决判根本。略同明彰体外。谛缘声相决判之缘。正辨牒缘及心根本。法有滥非轨刻令定一则不关随时称谓。具下加是。略上者默然三字。 钞。此直付嘱结归不关羯磨正体(云云)。问。结竟句非羯磨正体。正得戒约何言下哉。答。于戒得处。有说竟持三义。慈恩于持字下得。今师于说竟之二处得(见)。先付说字得戒之义。今文分明僧已忍已下云非羯磨正体。记亦释羯磨总分中。三番羯磨是法正体○下云结成。明彰体外(云云)。又今记下云。羯磨正体一十七字。结文一十四字。此并楷定(文)。杂心论云。第三羯磨一刹那意作及无作。是名根本业道(文)。此等释既说字也。前为羯磨正体已下非正体(闻)。非羯磨正体。又为得戒处哉。依之羯磨经上卷具戒之白四羯磨之谁不忍者说下注云。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上次第问答无违者得(文)。又同羯磨经三归下注云。如是三法得法属已(文)。已上说字得戒说文也。以竟字得处者。今钞以下文云。问。羯磨竟时。其文何所答。解者多途。今一法以定。谓第三说已云。僧已忍与某事竟。此时羯磨竟。不同前解第三说已名为意也。故律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说。今即说其不忍也。意便成诃破必其忍默三说已无。诃亦成。任意两得(文)。同记云。凡有三解。一尽结文。二至说字。三至竟字。今下定即第三解○必下旁存旧解。故云两得。然不诃可尔。诃则非成。若从竟字则无此好(文)。业疏(二上)云。僧已忍下至结竟字。牒前忍默。表业成就。作法至此是竟处也。岂至三说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说寻声即说。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结前默相。此义定矣(文)(第三师之义也)。又云。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后释附文可依行也(文)。同记云。由前二师。并将僧已忍下为结成文。则知皆以说字为法竟处。今此分三。初至说字止显同别。举白四三说。例知非竟。二指定成处。仍责前解。未为尽理(文)。业疏(三下初)云。复羯磨中第三编已。应至僧与某甲受戒竟。和上某甲是羯磨竟处。僧忍默然。故持者是总结和辞(文)。此等释分明羯磨作法竟处。以竟字为正。得戒亦作法竟时得。岂不作法竟先得戒是以业疏(三下)云。问。具戒发时在何言下。答。如智论云。羯磨竟得。又云。与汝受戒竟得。有人解云。是事如是持者是竟也(文)。又云。故众既默。明有所详。故通收云僧已忍与受戒竟。故至此前名为戒法。理同智论受戒意也(文)(今师正义也)。竟处得戒明镜也。问。两义中克相时。以何可为本哉。答。先德御义云。正得戒说字下得也。喻如印文同时。以印板折文字时。未印板虽不引放。印板当纸推时。冥其字成也。既羯磨正体故。至此得事勿论事欤。其证文如初引于说字。冥虽得戒。未至结意时。作法竟义不显故。至竟正作法成就。得究竟之旨初显也。喻如印板引放。文字初显现。一方释文约作法究竟处释也。如是料简时。诸释一一无相违者欤。问。下释意。说字得处云古解。云不同前解第三说已名为意也。记云破古中初标今异古也。故知古师义非正义。尔者何以说字为羯磨正体。定得戒之处哉。答。古师无由。说字下得。故斥之。今以印文等之由成此义故。异昔义欤。若以竟字为羯磨正体。何同羯磨第一第二第三片足长哉。委此卷终见。 钞。乃至白二(云云)谓白二中白也。非羯磨欤。记云。差人白二等。此义也。即非羯磨也。 记。不出三意(云云)。问。正文有意。事重有缘有乞牒入也。何云三哉。答。先付初释。云三意牒事或释也。故云又。是以记云反此三意兼不牒入故。又有义云。牒事拸乞事。不合今记释欤。 记。举文不备临说加之(云云)。羯磨正体十七字。结文十四字。此等纲骨文不备举故。临说之悉可加(为言)。不必泥文。 钞。中间牒缘牒事(云云)。抄批云。文云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大界相。此曰牒缘也。从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此曰牒事也(文)。若镜此义得缘便作不须看文不了前缘诵文亦失。 钞。头尾一言(云云)。抄批云。有云。大德僧听是头谁不忍者是其尾也(文)。缺剩。 记。白中三句总一十四字(云云)。此且约布萨白(为言)。羯磨正体十七字。是约受戒也。淆(户交反ニユル)混(ヒタタリ)合宜。 钞。乖降(云云)。会正云。乖别差降(文)。 钞。诂训不同(云云)。有人云。古书诂ヲツウト读。今书训读教也。字异训同也(云云)。此聊不合今记意欤。简正记云。诂训不同者。解上繁略字也。诂则文略。训则文繁。如尔雅上卷有诂训二章各释一个众字。诂章中云。师者众也。文词即略。训章中云。薨云增。增众也。文词重叠即繁。故知将训释繁。将诂释略。即上羯磨中云。众僧具足戒。文词多。名增繁。但云僧具戒。言词少。是减略。又义不失等者。或繁略虽有加减多少不同。且不失羯磨中正理。并成正法。正法即羯磨也(文)。 记。从僧求戒众僧诵戒(云云)。付受戒羯磨云从僧求戒。略言云众僧诵戒。繁言欤。问。若同受戒羯磨。何云诵戒耶。答。 记。五分白及羯磨。五分(十六十枚)云。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谁诸长老忍默然。若不忍说(文)。 记。又外部羯磨纲中(云云)。问。今缘增减引诸部不同。何此引纲骨增减哉。答。正虽引证上缘增减。此自令见诸部不同。四分意。纲骨若增减不成故。 记。十诵第四句(云云)。十诵二十一卷(二十一枚)云。大德僧听○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具足。和尚某甲是长老默然。若不忍便说(文)。此文忍者字不见是所览异欤。问。记共加五字者如何。答。忍是长老便五字欤者。默然自本可有之。故无有少。 钞。故四分僧祇(云云)。四分(三十六九枚)○诵戒者命终若远行○诸比丘应诣近处有学诵序者若诵四事者○彼各诵所得已还。至本住处。教一人便诵。若一人不能尽诵者。随先所诵得。各次第诵。不得重诵。若尔者善不者但说法诵经已从座起而去(文)。戒疏云。初人诵毕下座次人接诵也(文)。执文即得何须如此止不读之。法贵专审令背又诵持心口专正临文数字出口越散。 钞。故佛法中咒术(云云)。会正云。佛法咒术者。即诸陀罗尼等况咒术。况比也。律序○彼既将咒术比丘法。今将咒术。比羯磨斯理有冯(文)。未闻读咒而能被事。况于咒术律序自显。 钞。京辇(云云)。一义云。京兆也。京都名。辇国王玉辇也。辇且付京云京辇。正召处也。一义云。京都名是处也。辇者玉辇也。王以辇载翻经三藏等。故云辇。是诸师乘物也。国王崇之故也。是以搜玄云。京是天子所居之大邑。辇是帝王所乘之宝车。如僧会登吴主之车。道安升秦帝之辇。此且举远以况近。登车辇诸师(文)更互。 记。文中三法(云云)。此三法皆出十诵中。四分中有不礼一法。故前列中只出一法也。 记。亦同遥被(云云)。济缘(一上)云。尼众非法僧不往教作法遥舍(文)。今文亦者上尼众为僧远为。今反之僧为尼作之。虽然今遥作义同之也。得对尼等四众及以白衣作法。尼同僧法应预同闻。非女类无知多生慢习令耳目不嘱。 记。沙弥受具及尼中三法已外(云云)。上僧为尼所作三法也。问。上沙弥将受。何置眼见耳不闻处。此沙弥受具直令见闻哉。答。上将事未受。此正登坛上受戒时事也。故同也。答图民将。 钞。谏喻和诤得加多少(云云)。搜玄云。如提婆达多五百新学谏之。治谓呵责等四。举谓三举等。乞谓受戒为谓差遣(文)。会正记云。和诤者即非时和法(文)。 记。学者寻云(云云)。问。如何可寻之哉。答。一义云。受戒生善手本故。虽沙弥能所四人已上。相可相似破别故制之欤。又义云。简正记云。且如与沙弥受戒。既未是大僧。约何义边亦言僧秉僧耶。镜水大德云。初秉法时未成僧。直至第三羯磨。至说字时四。今沙弥已成僧体。至僧已忍下一十四字结归之时。即正是僧秉僧也。更难。只恐不成僧。今既纳体成僧。何以不许。答。以违制故秉结归不成也。今但相承云。恐有僧秉僧之过总未知。其中义理及与分齐见之(文)。又有义云。若四人受戒许之。净僧四人初来故。相滥破僧。破僧俱用清净故。今受忏清净僧四人已上受戒也。自余顺情事。必一向非净僧义。故通多人也。 钞。四分难事(云云)。三十四(五枚)云。时有比丘将受戒者。出界外闻有贼来。皆恐怖从坐起去不得受戒。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有八难事及余因缘。二人三人一时作羯磨不得过(文)。问。今时行事无难事皆行三人。如何。答。余因缘言广故。今以人数多因缘。三人行之欤。但此事可寻。问。今时受日。难事开二三人。无难时不开二三人欤。亦不通四人已上欤。如何。答。 钞。若有四五伴可得谏之(云云)。此能谏人也。能谏人少故。三人等人不能谏。返被谏故。若能谏人多可谏。故知治举等必不加四人已上也。 钞。十五种默(云云)。问。十五默中五非默如何。答。望多分云之。如略说戒也。 记。此二处非(云云)。现前可治举于外界治之故。云处非也。 记注。钞云大同唯伴二句(云云)。二句者。今不得伴一句。前第二句也。 记注。他云如法我亦同和(云云)。我虽不知羯磨是非。可信他人云如法。我同和合也。 记注。前约作法时和(云云)。作法处出仕也。此明先在众中忍可所为者。前立座后人来作法也。今一法以定说其不忍之意。 记。一尽结文(云云)。此慈恩义也。表无表章云。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时得。 记。二至说字(云云)。此定宾义也。彼云。二番羯磨以说字为究竟。何第三羯磨时。独以说字不究竟哉。故三番羯磨皆共以说字为究竟也。若至竟字。若至持字。三番羯磨片足长也(云云)。 记。三至竟字(云云)。此祖师义也。问。五八寸同三归已。而戒体成就三归终时得也。非结竟。故知羯磨正体并得戒说字可成。何至竟字中成哉。尔者定宾义尤有其谓欤。答。三归白四有不同。谓白四告众云。谁不忍说(云云)。若有不忍必可说。故知未决定。三归不尔也。 资行钞(事钞上二分上也自结界篇至当篇终)   钞。结界方法篇(云云)。钞批云。又解初第一篇显其宗体。次有三篇。总辨其人。人既备矣。乃堪御法。故羯磨一篇。统收其法。但法不自立。起必托处。故篇此正明所托之处也。又可。上虽明羯磨如非。欲作何事。事之所要莫先于界。故有此篇来也(文)。 记。律云界者(云云)。律(四十七八丁)释五现前中界文也。 疏云加法(云云)二上文也。 记。方亦训法连绵为语(云云)。方法虽同义。且连绵云方法也。俱范义也。会正云。方法谓方轨法则也。又方即法也(文)。 记。今约结成(云云)。若约结结自然界。成作法界样(见)。虽然结界云界作法事云也。非谓结自然界。自然非可结者。故指作法界云所结界也。 钞。结界元始(云云)。日本本云原始。简正记牒原始。即当彼欤。 钞。由羯磨僧宗纲要(云云)。问。僧以净戒为宗。今何云羯磨哉。答。羯磨僧宗家为纲要也(为言)。是以简正记云。由羯磨僧宗纲要者。非谓羯磨是僧宗。谓净戒是僧宗。以戒为宗主。故羯磨是僧宗家之纲要(文)。又济公云。羯磨师是净戒也。是则作持根本随戒轨范。岂非净戒(为言云云)匡救佛法。 钞。像运住持(云云)。钞批云。像是像法时也。运是转义。欲明时移迁谢从正至像。从像至末也(文)。 记。水乳无别(云云)。以水合水。以乳合乳。以水合乳。鹅能分之也。 记。且据阎浮(云云)。余方无僧。故云尔欤。为阎浮洲境弥亘既宽。 记。方志(云云)具云释迦方志。祖师撰文有二卷。今引上卷。彼云。瞻部者中梵天音。唐言译为轮王居处。言四轮王通局乃殊住必南有也。有翻此州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州北庠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有阎浮树(文)。 记。释迦谱(云云)。祖师撰文有一卷。彼云。唐译阎浮者。上胜金也。提者州也。此上胜洲大夏天竺居其心(文)。会正引尔雅云。水中可居者曰州(文)。 记注。此据五天四至等(云云)。问。俱舍与图赞。明南州量如何差别哉。答。简正记有二释。第二正释云。今依法宝云。俱舍九万六千五十六里如车也。读者据五印土境而论。图赞引诸经论所明。通约一大州以说。凡是大唐新罗等诸边国等总在数也。故西域记云。五印土境。周九万余里。证知不谬(文)。又义云。俱舍里数广故。云九万六千五十六里。图赞同依五天境里数量狭取故云百万里也。俱舍与图赞不相违也。人面像写。 记注。南边中(云云)。犹此有异义。一义南边中。有八万里训。此义南渐狭。中程有八万里得意。一义云。南边中有八万里训。此义。五天南中量回有八万里得意。若如增晖得意。瞻部洲南中其南边回有八万里也。既云周回明知南边回事也。亘中程非谓有八万里欤。记注周回可有百万里(云云)。问。共计之九十二万里也。何云百万哉。答。一义云。上云八万里。取南边上亘量。取周回量。可有百万里也。又义云。是虽不足。约大都云尔也。每一集僧。每一集僧。期要难克。 记。说戒犍度云○闻佛听○诣罗阅城说戒(云云)。三十五(十六纸)云。尔时诸比丘闻佛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在诸方闻者来集。说戒疲极。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若村若邑。境界处说戒听结界。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嗢界方相。若空处树下。若山若谷。岩窟若露地。若草藉处。若近园边。若冢间若水间。若石藉所。若树杌。若荆棘边。若注水若渠侧。若池若粪聚处。若村若村界。彼称四方相已。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白。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听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比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文)。会正意说戒堂后。亦开一法。则所上引羯磨是也。次结大界又所上引法是也。会正云。说戒犍度云。或在仙人所住山里石处相待或在毗诃勒山。相待○又诸比丘闻佛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诸方闻者。来集说戒。疲极○佛言自今已后。随所住处人多少。共集一处说戒。诸比丘不知当于何处说戒。佛言听作说戒堂。白二羯磨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其处作说戒堂。白如是羯磨准知。既云某处。则未唱方相。但是标指之法。诸方来者。遂有疲极。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随所住处。若村邑界界处说戒。听结界白二羯磨。当作如是结唱界方相。白云。大德僧听(如前律文)以此验知(文)。第二开结诫戒处方显唱相也。今时或未暇结大界者。宜取此法。有人转结大界羯磨结戒堂者谬矣。又或有用初人标指法结堂者。良恐不成。问。今结大界当第几番开耶。答。属第四番也。初统通自然随处说(上仙人住等)二指一处说(作说戒堂)三随所住处唱相结说(即第二但结说戒处)四结大界。构于人法(即今结大界也)故律中。从第三唱相结说○局结可收后二开(巳上)。记家意可许第三开哉。答。既云说戒犍度云(云云)。此文直结界缘起见。又四开中不见。故知不许。若然律文既于羯磨如何。答。非结界欤。注云。戒堂是统通(云云)。准此可知矣。 钞。恒事奔驰(云云)。问。在世人。多分有神通奔驰之劳。答。佛辄不许现神通。皆令步涉。是为未来也(简正等意)。 钞。大圣愍其顿极(云云)。问。从统通直移结界欤。自六相次第移欤如何。答。可有二途也。望说恣二法。从统通直断结界。于六相不行说恣故。集僧篇记云。结界未兴。唯除说恣。通行余法。制后僧事局开结界(文)是一途。又除说恣。余法于六相行之。其后于局结行之。然者自六相移结界。是一途。以此二途致料简。后之文段不可有疑欤。 记。总上二缘(云云)。众法难成(是一缘也)自行有损(是一缘也)。 记。后下明六相自然(云云)。问。此六相自然为何用哉。若云为说戒。结法未与。唯除说恣。通行余法释故。六相自然。弟子说戒不见。若佛略说戒云之。佛说戒之时。纵虽有六相差别。皆阎浮一统佛处来集。全非六相差别。说戒师佛佛一人故。何有六相差别哉。加之可分别。聚落等。为结界开之(见)十诵律云。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随聚落界是僧坊界(文)。此文为结界开分别聚(见)。全结界以前。开六相自然不见欤。若又云非为说戒。何故云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哉。旁旁不审也如何。答。   钞。设有大小(云云)。为作法事自定自然界。有大小集僧事时。自然界定故不可也。展缩有妨。 记。界限与处不相称故(云云)。自然界之界限。今欲作法事集僧处不相称故。云用则不可也。 记。任下显益上一句反上初患(云云)。初患者即上展缩有妨也。次患者上不胜羯磨也。 记注。令结说戒堂(云云)。问。六相开前后如何。答。结说戒堂前六相后欤。可勘之。 记。宛尔明了义也。弘济大功非此作法。 记。验知未结已行羯磨(云云)。问。四种六相自然制缘。尤为结界所兴(见)。是以僧祇不可分别聚七树六间之量者。依波离问佛始定之。又灵芝律师有难。兰若唯为三小释给。不通余法事分明也。如何。答。僧祇七树六间量。是又设结界也。前虽被定此量。结界集僧时。波离重问结界集僧。有何失哉。次有难兰若唯局大小。释实虽似难云四种自然时不及随一。何以一界。自余诸界可比例哉。问。付之不明诸律明众法五现择法地。定界现前。羯磨十缘法起托处云也。加之杂心俱舍等中。佛灭未结界。无破法轮僧云ヘリ。未立结界之时。无作羯磨故也。尔者如何。答。五现之中界现前。十缘法起托处云者。约开结界后欤。次至俱舍杂心等者。约乘法本故欤。或又法轮必局法地故云尔也。 记。答由在自然(云云)。问。此二释意如何。答。初释意。作法事业。与所依界地。相对论之。作法强自然弱也。次或释意。自然地与作法界对论之。作法强自然弱也。欲对作法界故。云开已为言。问。若尔次释意。唯论作法自然强弱欤。然而钞云或作大法。付之作二释。依作法强弱全不显如何。答。次释本意。显先释不尽之义。连前义而显作法界相对强弱。于上作羯磨与自然不相应。有强弱义不可忘之(为言)。故制崇和益右斯。 记。有错引初制大界羯磨(云云)。就结界两度制。故云初制也。制结界以后作戒堂。是一谬也。其上以大界羯磨结之。是一谬也。故斥之。 记。场上有僧得罪(云云)内众之得罪也。 记。愚徒不集事等难缘(云云)。问。此大界戒场相望欤如何。答。界内不知之。戒场僧愚痴故。不知可集。俱无失也。若俱大界内设虽愚徒。可成别众也。 记。谓人法二同(云云)。问。人法二同与法食二同。二界差别如何。答。结毕以后于上作法事。无其差别。唯依缘起云法食二同。谓有二界一有食无法。一有法无食。解二界结彼法食二同界也。 记注。昔云僧所常行收第一(云云)。会正记·简正意也。先会正记云。注羯磨云。界有三。一者大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异。初别准本制。后随缘别开(巳上本文)。今文谓僧所常行宜前一。法食二同通含后二(文)。简正记云。僧所常行者。谓是人法二同界也。法食二同者。其余三界也(文)。 钞。毗尼母中(云云)。第七(十二云云)云。复有昼日相应法。若比丘贪乐坐禅坐处。无有依止师。依止师住处。但使一日得往还遥依止不失。若比丘同布萨(如今引)是名昼相应法(文)。问。母论意布萨不通夜欤。答。尔也。母论意既出昼相应法。故知不通夜。通夜法云昼夜相应法。故受持加药等是也。 记注。旧解问律一日往一日还(云云)。简正云。一日往还者。大德云一日往一日还。非谓一日中得往反。论文语似不了(文)。会正引增晖云。谓一日往一日还此义也。彼论云。既云昼相应法。显是一日中往还也。昼夜相应法(受三衣下离宿)二日二夜相应法(即未受具人同宿文)。 钞。故僧祇五分善见并云三由旬(云云)。僧祇第八(十二云云)云。如摩头罗面说聚落精舍。欲共一布萨者。应称名齐三由旬内。诸精舍作一羯磨(文)。五分第十八(七云云)云。若结界随远近时诸比丘结无边界。以此白佛。佛言若结无边界。不成结界。犯突吉罗。诸比丘复结十二由旬或十由旬界说戒时。往四五日行。以此白佛。佛言若结十二由旬。不成结界。今听极远三由旬(文)。私云。无边界者。云无分齐也。善见十七卷(八云云)云。结布萨界。极广得三由旬。不得过(文)。 钞。合角量取(云云)。意云。若方取三由旬。角则自三由旬远也。 记。平坦则延之令长(云云)。钞批意聊异之欤。即彼记云。欲明约地高下。故由旬有大小。平地则四十里。山处则六十八十也。检多论云。如一拘屡舍。四者有四百步。拘屡舍者摩揭国量。一拘屡舍当于北方半拘屡舍。以中国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远耳。又云。中国风多。远则不闻鼓声。近则闻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风。远闻鼓声是故远也。所以南北有远近者。以闻鼓声有远近故(文)。此则平坦近险阻远(见)。如当时之山田云一段。莫太广也。如平地之田云一段狭也。是符顺钞批意欤。 钞。致行李不等(云云)。有人云。李者可书里字又作履。今李者桃李不言春花之比人。作路见李花。故且书李也(云云)。允师云。李者使名也。通途消息书付回李此义也。云还使义故云尔欤。 记。轮王巡狩之停舍(云云)。轮王巡回狩时。一休立停舍。其间一由旬也。即今人宿也。济抄云。巡狩者王巡诸国见民生活事。名巡狩也。亭舍者今宿屋也。行李者犹游行也(云云)。 记。相传为定(云云)。谓三十中。第十六担羊毛。彼云三由旬。下品由旬。即百二十里也。以彼显今得意也(一传)。 记注。此与俱舍不同(云云)。论十六里故。问。何不用俱舍十六里引大乘智论定由旬耶。答。萨婆多论说四十里由旬。故但非智论意故。   钞。四分衣法(云云)。四十一(四丁)云。时迦维卫释种等皆能远射。无落废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里中的。或有射六十里五十里四三十里中的者(文)。的者マトノ中星云也。是的也。有点云。一由旬中的。见彼本文非射的。故但可云的(云云)。钞批云。四分明琉璃王杀释种时。诸释子善射。放箭王兵士或十里二十里的至王边。或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里的中王边者。或一由旬箭至王边者。释子皆持五戒。其箭修不伤人及马。但马前后或中鞍桥。其王大怖退归欲休。时有智臣谏王莫退。释子持戒必不伤人王。即前进杀释子荡尽也(云云)。今既言七十竟。即立由旬。明知由旬应是八十里也(文)。 钞。通用所归(云云)。会正云。通用下通涂取为。所归者准本律十三日先往之(文)。应所取。智论下由旬量(文)。意云。通用者诸部三由旬也。所归者准本律一日往。诸部俱下品量也(为言)。   钞。可用僧祇三由旬内(云云)。此避难界根本有僧。傍通尼也。彼第八卷(十二)云。避难者一住处诸比丘前安居后安居已过。有事难起。若贼难王难。若夺命若破戒。若水多虫漉不能净。欲至余精舍避此诸难。云三由旬内。若彼有比丘。若呼来若于界去(文)。同三十(二十)云。若安居中。诸比丘若死若罢道若余去。尼不得去。三由旬内有僧伽蓝者应通结。半月应往问布萨(文)。 钞。数有四人众起(云云)。业疏意。十五法必在大界。说恣二法有难时通场上。闲预时必在大界也。钞批云。四人众起非谓说界(云云)。令同集岂得独于场作。盖是忏中品之兰。用四人之僧。五人众起者即是准祇中。忏堕五人僧也。不得言是自恣五人僧也。自恣一年一回作。岂得云数有也。十人即受戒。二十人即出罪也。又四人众者即杖囊等亦是也(文)。 记。大界制广(云云)。简正云。羯磨疏云。大界大则须制。小则随情。戒场小则须制。大则随情。证知不谬。大德云。虽尔亦须料简。且戒场绝大。终不得越他大界量。大界极小亦不得更减于戒场量(文)。 记。心不同也(云云)。古记意。三小难恶比丘难(云云)。即简正云。恶比丘作别留难。若在大界内。终不开结。必须避难于野外结之(文)。今暗为破彼计唯云不同意比丘也。 钞。旧准戒场(云云)。问。古师立相。唯局难受戒界通余二界欤。答。 记。云独此一种(云云)。明知余二界古师不立相也。若尔者下引证文。如何引难说戒界文证哉。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等者。是难说戒界之文也。立义证文相违如何。答。 钞。今依文取义(云云)。文律文也。简正记云。依文者依律结三小界之文也。故律受戒文云。疾一家准如无异。外说戒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自恣文云齐坐结之。知坐外无界也。又受戒中云。界外不成呵。已上并是依文也(文)。   记。说恣直坐圆坐此亦循古(云云)。钞批云。二为说戒事。下至四人。直坐者立明齐坐处结之。行等时则退少许。令行等者容一脚在界内。即得三自恣五人。圆坐者立明四人四面相向五德在中央四向自恣(文)。 记。即说戒小界羯磨缘也(云云)。小界羯磨缘。牒句云羯磨缘也。 钞。即制令解(云云)。简正云。问。纵今不解修无再会。众僧既总有舍心其界自解。何要秉法解耶。大德云。虽众人知是一席之法。必再会有舍界心。要侄宿其界方舍。若尔只恐侄宿不舍。必明相于时既任运舍。何故制之今解。答亦可恐当日内更有人来。此作法重结不成。累他事不就故。佛制作已。僧众未起。便须解之(文)。 钞。位则有三如上所列(云云)。钞批云。位则有三者。谓大界戒场三小也(文)。 记。当时有执昔见故(云云)。古师戒场后结之义也。 记。料简一料义是称量(云云)。凡称量前事称量四缘也。虽然今文称量所被事也。 记。当次列(文)。当次列。 记。能秉五缘(云云)。集僧方法。集僧约界。应法和合。遣众是非。兴欲应和是也。托界是法起记处缘也。问。集僧欲法一科。摄能秉五缘。以义摄欤。又正此科释欤耶。答。且下科不见释五缘等。唯释集约界一缘与欲一缘二缘。故知但以义摄之欤。 钞。新作堂舍(云云)。必非佛殿等。指俗舍云堂舍。彼本云新作屋竟(云云)。 记。聚落即村名通大小(云云)。问。善见论云。无市云村。有市名聚落(文)。尔者何故此记村聚同物释哉。答。本部意村聚同物(见)。是以资持(中二)云。聚落中初文四分村聚名相不别。善见约市且分名异。至论护衣相亦无异(文)。又云。不取见论约市两分。 钞。四分文中。亦结村取(云云)。问。四分文中者。此摄衣文也。既云除村村外。何云结取哉。答。一义云。四分文云除村村外。故知摄僧时结取此得意。四分之中引摄衣事。亦结村取云摄僧事也。又义云。亦结村取者摄衣结文。云除村村外。此云结取欤。摄僧结文不牒除村村外。摄衣文牒取除村村外。故知牒偈磨云结取欤。 记注。有引法食二同(云云)。会正云。四分下即指律。统法食二同中唱相云。若粪聚若村聚是也(文)。 记。升本(云云)。升洲本(云云)升洲名国也。唐土有云升洲处。故在其处本云升本也。又乘公义云。云智升法师人重开印板。其印本云升本也。 记。合作聚字(云云)。问可字可作聚字哉。答。取字作聚欤。结村聚得意故。 记。桥梁事一物有大小(云云)。桥小桥也。梁大桥也。駚ハヤシ。 记。必下准理决通(云云)。问。理决通者。无文义而以道理决通。云理决通。然今文既云除桥船梁得结。明开合河结界(见)。何云理决通哉。答。律文分明制合河结界。但云除桥梁。又不见问合河结界。故虽不见开合河结。以云除桥梁依其理可开合河结。祖师决通也。故记云。次问中律虽明约。理非全闭(云云)。明约者律明制合河结故。但今钞引文律三十五卷结摄衣界文也。即彼全文云。时隔駚流河水外结不失衣界。时比丘往取衣为水所漂。诸比丘往白佛。佛不得隔駚流外结不失衣界。除常有桥者(文)。此即往彼欲会衣有河故。不而行故制之。但除桥梁船(云云)。今记引同三十四也。俱虽云除船梁。而分明不见开合河也。故以理决通也。钞云除桥梁得结者。得结之言。钞主义加也。非律也。有云。摄衣文既制河。摄衣界必结摄僧界上。故知以前摄僧开合河结无之。然而以摄衣界除桥船梁之言决通也。故记准理决通(云云)。 记。但使褰衣度水。 钞。一肘已上作者准得(云云)。广一肘已上物也。一欲结界。 钞。二绳别住(云云)。且作图示之◎。   问。中间一绳之下界体两边界相(见)。尔者何今一标两相证文引之哉。一标两相者。一标二界之标相用之故。答。以一绳之两边为两相。以之知一绳可为二界标相(为言)。 记注。不必兰若(云云)。会正记·钞批等。绳一头兰若所引出故破之也。即会正记云。于所结处。随地形安相已。以绳围绕。引绳一头。出至兰若。先安小相以绳绕之(文)。钞批云。言二绳别住者。如大聚落两寺相并。一欲结界。一不肯和。由不同意故。即用一绳围戒场。一绳围大界。引出兰若唱相结之竟。凿兰若处为坑恐有比丘入中作聚落中之众别(文)。问。明了论疏中。既云令出廓邑外半由旬(私云二里)结之(云云)。尔者古记意尤有所据。何付之哉。还能破所据如何。答。追可料简之。 T62038401.GIF   钞。为取内外耶(云云)。此内外中央为内。内畔外畔合为外也。 钞。令界相正与标分相当(云云)。此出穿中央之由。以圆柱为标。穿中心不可随屈曲。若随屈曲者。界相应不正故。今穿中心标分相当也。   记。如傍地闻(云云)。地伏也。济抄云。墙基连木等名之阆(云云)。 记。直穿诸柱(云云)。济抄云。诸字语字也(云云)。 记。旧云生树穿中(云云)。会正云。中央者据生树为言。若从外唱树长相失。则相与标分不相当故(文)。简正云。答中玄云有三意。初示圆物。二失邪下辨不定物。三应示释寸下示其如非。于圆物中复有二。初约生树取内中央。二或取下约圆柱石取其外畔。谓若将生树为标。其时有生长义。恐界无定限。故取内中央心处。为其分限。使相两边标分相似。后纵树长界相不移也○或取外畔者。谓圆柱石无生长义。界相常定。取外畔得内畔亦然。余他物准此者。上论其圆央邪等物。除斯已外皆准此。或内或外也。尖斜粗鲁楞(ナヽタソハ)。 记。见穿桂者反乃嗤笑(云云)。见今师不生长合穿柱。古师笑之也。 记。问中通问石等(云云)。此记主破旧解也。古师意用穿恐生长(云云)。 钞。不得○致令寻求分齐不可得知。 记。的指分齐。合界潜充。 钞。若为分之。 钞。或标即体等(云云)。业疏(二上)云。或标即体。相在标外。或标异体。相在标内。若论其相。必在体外(云云)。同记云。三即所围内地。循外为相。则标下即体。就里为相。则标与体异。标体容有异同。体相必不相离。故云相必体外也(文)。 钞。不得二界相接(云云)。谓中间无隔。自然鼻突结也。问。何以证不重结哉。答。简正谓云二界相接尚乃不许。必无重结之理(文)。错涉者侵入他界相叉也。 记。昔人有作行事策者(云云)。玄畅法宝作。弊风罔世。 记。三百余年(云云)。行事策作已后至记家世也。   记。虽英敏间生曾无一悟(云云)。此指贤人出世也。间生谓圣人千年一度出世。贤人五百年一度出世。五百年千年间故云间生也(四明教行七指要序云时不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云云注云间世者名德之人间生也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持护要须。缘如则法就。何用限争无覆藉聚润承荆棘注水渠则。 记。若村若村界(云云)。问。此二物同异如何。答。村者有四相。聚落是也。村界取村界体时。聚落之外秉粪聚分。或鸡飞之分。此村界被取故。指此云村界。此前村广故有不同也。又云。村取四国分齐云村界。则取十步势分。指此势分云村界。自本取处空为标相故。取势分元分齐为标相也。 记。重制法(云云)。彼说戒犍度中。最初方开结界法时文为初制。以下重委细出之文云重制法也。但在第三十五戒场同在之。 记。堑(云云)。会正云。堑坑也。疆畔(聚土为境)垣墙。 记注。共十二种(云云)。问。上列有十一种。何云十二哉。答。一义云二字误可作一(云云)。一义云。本律有石相一。即检律文。云若树若石(云云)。今此虽不引指本律云十二欤。或今文石字落欤(云云)。一义云此文即有十二。所以尔者若垣墙云此二物也。垣筑地墙壁也。故指此二物云十二也。付之不审也。既皆以若字隔之。何一若字下于垣墙二物哉。又律既有石相。何又不具之哉。答。一若字下于二物事同墙流类也。又律文石若具之可有十三。今不列故有十二也。钉杙。 钞。为知界限久固作法集众破夏离衣护食等缘(云云)。护食缘即钞批云。即是悉知界相。不得将僧食出界。又解依界上结净地也(云云)。简正云。不委净地不免宿煮(文)。 记。空谓指空为相(云云)。如有兰若中树。结彼树下。为作法界。其枝垂覆分齐以树枝知之。约此分齐。以外兰若空地为界相。以内地为界体也。如是准之兰若中有屋舍等以两落为分齐。结界等皆以兰若为标也。 记。由物相间空处可辨(云云)。空旷处以处空为标时以物相间知空野分齐。后指空野为标相故云尔欤。又义云若空旷处作结界时。四角立物。其四角物内空地是界体也。是以知取四方相时。见当角物其通空地为相也。故云尔欤。两分者相相间故。处空旷两分令知其分限也。 钞。一山相者下至如象大(云云)。论云。大者如须弥山。小者如象(文)。 钞。二石相者下至三十秤(云云)。论云。大者如牛。小者如三十秤(云云)。宾云。一秤十五斤。合四百五十斤。才可方圆三尺计(云云)(私云一斤十六两也)。有云。十一秤则六两也(云云)。 钞。若漫石不得(云云)。问。其形如何。答。既无楞角。其形难定。所诠分齐都知石也。非圆也。圆物穿中心故。 钞。草竹不得(云云)。本文草林森(云云)。简正云。草竹不得等者。竹丛密亦得称林。但为竹空草。又不坚不得为相。大林者大至百由旬。小林下至四树相接也(文)。钞批云。然竹林至冬不记。何曰体虚不许用者。应是竹则散根生茎之相似生既不息。根移谓之不定。故不堪为相也。 记。穷路不得(云云)。道クボクシテ不通车也。业疏云。穷途不得道于车步也(云云)。同记云。谓极底路人从草生失本相故(云云)。 钞。六江相(云云)。要经百二十日不雨。此是极旱时也。若是潮水不得为相。潮来是江。潮去只是陆地故不许也。故彼见论云。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为相。一如钞文四日不雨。常流方得作也(文)。简正云。要四日不雨。常有水深二尺者得为相(文)。同记释也。旱。 钞。蚁封相(云云)简正云。论云。大如山小高八寸皆得作相(文)。涸蚁攻土成聚。谓之蚁封。或堈盛水者入壶等水也。既知相为结本界家所依。既知相为所依结本。界家所依。傍示显处。 记注。如波浪然(云云)。于此有多训。圆悟上人点如波浪燃。又如波浪然又如波浪然。简正记云。水波别住地曲似水细波(文)。 记注。随山嵓形势(云云)谓随其嵓等处有样结之标相非如嵓之形也。 记。七自性(云云)。正源记。自性者即兰若空处由无异界自性必圆(文)。 记。九一门(云云)。中有多小界如圆轮。而围轮以作法大界围之。是唯垣墙等围绕之。为中多界开一门。其门及垣墙处是自然地也。饰宗记等门处是自然地也(云云)○记十方土(云云)。简正记云。十方土随廓邑方土而结也(文)。厢。   记。十三比丘尼(云云)。饰宗记云。僧结界上有比丘尼结界也。 记。优婆塞(云云)。饰宗云。受别受八戒优婆塞住其中(云云)。有云。定结界失不下至有优婆塞住不失(云云)。间。此中何故不出沙弥别住哉。答。不可有沙弥别住之义。随比丘故。然沙弥篇中可有别住如何。 记。十五垣墙(云云)。简正云。篱墙以为限域(文)。   记。十七颠狂(云云)。简正云。颠狂别住。同界作法。比丘得罪。狂人无过。故须结之(文)。 记。三种约人别居(云云)。问。作法自然中何哉。答。有人云。明了论疏中皆作法(云云)谓为得吉利皆结界也。然资持下四云。非作法界。此记家不见了疏故(云云)。问。若尔者优婆塞岂可结作法界哉。答。为优婆塞僧结之也。是以简正记云。为优婆塞僧结之。优婆塞于中受利(文)。 记。此门上科(云云)上竖标科也。附水旁道多是四方时有。 记。此约寺门当垣墙之间(云云)。此门限域当垣形中心作也。直过有过也。正南寺门迂回碎记。计其尺寸牒入相中(云云)。间相委细屈曲等标相间尺寸何程牒入故斥之也。 钞。终成不识分齐(云云)。屈曲有深浅。笼通云。随屈曲虽成结界。屈曲深远故。不识其分齐。   钞。有人说欲讫(云云)。问。此受欲人欤。将又与人欤如何。答。有云。二人俱可有此义欤。即会正云。作下结成□欲义。谓说已至门即成出界。再入即成外来不到僧中。翻成别众。又受他欲。已出大界外。成余处行也。后虽入众传欲。其已失则不成和相。故又成别也(云云)。此会正记意与欲人出界。又受他欲下受欲人出界二边明之见(云云)。受欲人余处行者。未说欲时事也。此说欲讫见。尔者非余处行义。故知今云与欲人事欤。既今记云以与欲出界。故但钞云说欲。受欲人众中说欲相似欤。然而此只与欲人。对受欲人。说欲讫云尔。无过也/ 钞。兰若中亦有斯过(云云)。问。此过有指上内外两相欤。尔者兰若有此过样如何。答。斯过者如上有破夏离衣过。且云斯过。妄旨山谷结界不知分齐。又不成界故有破夏离衣等过。若尔者既不成界。何者别众破夏等过哉。答别众等虽然且可有离衣等过。故云尔欤。 钞。滥委树林○一何自负/ 记。标物相远中无倚附遥指暗唱(云云)谓标石相去也。 钞。结水波别住(云云)。简正云。水波别住等者。饰宗云。谓地形高下如水波。谓约界之边畔出入凹凸似于水波也。一丈等者。随波浅以石次第安布(文)。一丈五尺者或一丈五尺也。是安石相去分齐也。 钞。自陷(云云)。会正记云。结不学无知也(文)。脱作受法。 记。一丈五尺谓标石相去非谓长短高下也(云云)。暗破会正也。彼云。一丈下此举石之长短。或丈或尺。周匝次之。令信极励存心亲自案行謇涩谙谏方所。固以起方则四维不分。   钞。先须东南角为始(云云)。问。何必东南为始哉。此且依唐土云尔。天竺贵日初方。故以东为初。故立寺多向东也。故律文唱相以东为始。唐土贵正阳方。东南二方像阳。西北二方像阴。其中以南为正阳。恐以南虽可为始。方面通漫。起无所从。上文东南属阳。故以东南方为始也。四季中即春东夏南也。又于阴四季时秋西冬北也。 记。但从寺门左角发首等(云云)。问。本堂向南。寺门向东西。如是寺以何方隅可为初始耶。答。有义云。此寺门本堂同方向时事也。若本堂向南。寺门向东西时。随本堂向可唱始。西大寺故菩萨于般若寺结界时可从佛阁之向。此寺佛阁向南。门虽向西。从东南角应发首也(云云)。元师御义同此义欤。私云。今记意既云但从寺门。不论佛殿向。约寺门可论之欤。问。寺门若向隅时。左角唱初如何可唱哉。答。记以起方则(云云)。此自东方不唱。则东南角唱由释也。故云方面通漫志无所从也。相当至角曲回。至角曲回。 钞。今行事者据易(云云)。会正云。从方西唱者。则难分起尽。若从角起则易晓。故曰今行事据易(文)。枣桑榆纰缪。 钞。一周讫三说皆尔(云云)。简正云。三说者三周唱也。问。为后教制定三唱为一唱亦得。答。羯磨疏云。唱相三遍。律无定约。但今僧中行事乞唱总是三周僧别乃珠三遍无爽(文)。钞批云。然唱相法律又不制。又不制三遍。今行事者为耳素律师唯一遍。又唱时令穿墙壁者。诸部无文。即非制而制。须知。济云。亲问南山阇梨云。不用三遍者或不分明故令三遍耳律只即得(文)。此律文一遍定约见欤。 记。滥为别(云云)。以唱牒入羯磨中。若牒唱者名。相似受忏等处为人谓引为人。故会正记云。不名称名者。恐滥为别(五百问唱者在四人外名别今不称名即为僧故已上)。 记。亦有牒名(云云)。五分十诵牒名。四祇二律总不称名字也。 钞。不容纰缪(云云)。简正云。或行事时别有树。即依现前之本。牒于名字。若一向依文。即知纰缪。问。此唱相样自东南角。直至西南角见。尔者其中间虽不引绳可唱之。若尔者界相傍何可至地际哉答。 钞。后云从寺外院(云云)。后即对前缘也。旁墙东颊北土棱。 钞。至南门东颊北土棱(云云)。当世唱世相。至东颊垣形内畔等云也。 钞。随屈曲南出(云云)。傍垣形行南云南出。穿唐居敷随门柱。云随屈曲也。西颊准之可得意也。至门阈里棱。 记。今时录相(云云)。当时回样作绘图人有之也。谓唱之样记录也。下记云。一日已前自录界相。令他暗诵(文)。济抄云。记家时作行事策等。名录相欤(云云)。此义聊难思。法宝律师出世三百年前也。 记。随门所向望前为出(云云)。问。此出入付大回作之欤。将付门作出入欤。允师仰云。付门作出入。钞文云。随屈曲云南出北入等是也。门出外云出。门入内云入云后也。余三方唱准之可得意。前后必非寺前后。是门前后也。又左去名上。右居名下。允师御义。寺所句左绕此云名上。如左绕右绕名下。如当右绕也。若尔者唱相可有左唱围哉。答。不左唱绕且作上下样可见故云尔欤(云云)。有付此义难云。门处出入钞自显之。何云虽非钞意耶。故知付四方大周相云出入上下也。是以会正记中。随门所向明之意分明也。彼云。准面南者应云西下东上北入南出。语顺钞中趣举耳(云云)。此义一分有其谓者也。 记虽非钞意(云云)。此文今钞虽违简要唱亦可准行也。 钞。若有五门三门○斜角方屈(云云)。问。此科内唱欤如何。答。明内畔唱样也。云若有障等。是明内畔。大界内有小小院。院垣墙为畔。唱成障隔。故令穿之也。岂有界外小院。问。若尔者记文明外畔唱相见。既云穿限头入等故。尔者如何。答。记文明外畔虽相。钞外且出别义显外唱样也。有场大界唱外畔。无场大界唱内畔。故钞记出边边令见之欤。 记。亦从易(云云)。下图相中无屈曲相不明柱等样。故云从易也。 钞。若有障隔。欲穿墙直过当唱院名(云云)。若墙在东西时。其中又有南北墙头。东西墙中程ツキアタラソ时。向南北墙头直西下也。唱院名者。会正记云。如云穿藏院等墙头过等。 T62038701.GIF 东——西 |南 |北 如是可得意欤。 钞。三明集僧与欲法(云云)。简正云。问。前来已说集僧与欲之法。今何再论。有解云。同便故明。恐无理也。今准宛陵云。前篇但明四处六相依自然界集僧。若标宽界狭依标集人。未曾明述故此辨之。若与欲者。即据结界时。不许传欲之义。不类前篇明缘法(文)。 钞。必尽自然界内(云云)。简正记云。谓作法标狭。自然界宽。诸界集僧。总约自然集。若标与界等。亦依界集(已上两集古今不殊文)。 钞。若标宽界狭者。尽标集之(云云)。问。上钞云。设有大小。教文已定。用则不可。舍则非制(文)。同记舍非制者。不依六相。无教开故(文)。既不依六相。大小集人。云无教开。何今不依三十六步广集僧哉。答。且舍不制者。此不依自然。狭集僧边斥之也。今既依自然集。文其外集何云不依自然哉。若尔者钞文云设有大小。如何云局小。广大集无过哉。答。大且对小一往设释欤。 钞。僧祇云避难界中(云云)。问。僧祇意难缘时何不移夏哉。答。有义云。彼部不许移夏。故开避难界也(云云)。又或人云。此义不然。彼律中亦许移夏也。即彼律第八卷云。若难卒至不得作羯磨出者无罪(文)。此则许移夏也。若尔者初难如何。答。安居中至余处有破夏破安居二别。谓无缘不受日至余处名破夏。即失一夏也。若依难缘移夏名破安居不名破夏也。今彼律为不令破安居故开避难界也(云云)。   钞。差出界已作法结之(云云)。问。此界者指自然界欤。将指三由旬界欤哉。答。出三由旬界之标外。已作法结之(为言)。是以简正记引僧祇云。今准祇文。比丘安居竟有官王难及水陆。多虫来往不自在恐破夏。听齐三由旬百二十里结之。初结时集僧。还须尽标而集。不然即令他暂出三由旬外而结之。故彼文云并令呼来。或可出界(文)。 钞。有师云但尽自然(云云)。古记释法砺律师也。是以钞批云。下引有师云者是砺律师也(文)。简正云。有师已下叙古也。有三义。第一义云。但尽自然等。古云。纵使标宽标内自然在。我六十六步外故不要集。又未加法等者第二义也。古记既未加法。羯磨未成作法之地。若至说字后。是作法界已成就竟。何论自然。故不要集。若羯磨结成后有僧方要集。若不集者定成别众也。僧祇所明等者第三义也。古云。不得引僧祇文为例。且僧祇所明为有难事故尽标集之。此非难缘故不可也(文)。 钞。彼为难缘恐成障碍(云云)。问。今彼为难缘之难者。指根本避难之难云为难欤。又此标内比丘应作难得意。指彼云为难缘欤。答。会正记云。古谓僧祇明三由旬集者。为恶比丘来留难。恐法不成。故必尽集此。又古师不了祇律也。以彼律避难。自对王财等故(文)。爰知古记意难缘恶比丘难有人得意思。而有人意必恶比丘难云为难缘不见。古记妄云尔故。今记破之云为恶比丘者非也。此记意彼有人为难缘之难缘。避难之难缘得意也。既依难缘界宽去难故。标内僧起怪惊心。于法事时可成障碍。故异常途集之得意也。 钞。准理不然(云云)。简正云。今师破古也。彼既立三义斥之。今亦须以三法一一夺破之。前来古人云。但尽自然标内不用集。不用集者今破云。定成别众故。疏云通结标内。据成二同。唱时结时众在内(破古一义意)。前来古云。标内非自然又未加法。故无别众者。今破云。如乘白二。至说字时。标中总成作法界。更秉结归一十四字之时。标内地上有僧岂非别众(破古二义意)。前来古云。祇律据有难事。即须依标集人。此是闲后无于难缘。故不要集者今破云。彼中难缘急切。由尚依标集。元此非难缘。闲豫之时。岂可不集耶。急尚由集。即不可不集。无此道理(破古三义意)。故云准理不然。并集为要。无正教可准者。谓今师依标集。即准祇文。古师但尽自然。并无教可据也(文)。 记。非别所收(云云)。问。今云非别所收。何下云别众在内哉。答。济师云。初纵自然下正明之(云云)。私云。上未唱结故。云非别所收。下唱结时故。云别众在内欤。 钞。若标内有村纵自然内(云云)。付之异义多端也。古记(钞批)意。标内有村除之时。初结集僧时。结成作法时。必不须别集。异界故(云云)。即钞批云。济云。此明于兰若处结大界。界既阔大(文)。中间有聚落。故曰村也。今不欲取此村。故唱时除之。其村院相既周。即名可分别聚落。乃与兰若界别。何须外集来也。本意只为不欲取村。故唱内相除之。非为比丘在内。故须唱也。向若不唱出。无别众之过。由聚落界与兰若界别故。又言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景云。以村院相周故。村内不集不犯别众(文)。此释聊不审也。既钞云纵自然内。是同界之村闻。何云别界哉。一义云(私云)若标内云假令三由旬界标内自然界六十三步之外有村除之。勿论无故。若六十三步内自然界有村如何可疑。其不欲取村者可除之。故云纵自然内等也。初结集僧时。自然界村中比丘。自然界外标内村中比丘。皆可集也。结集以后。必不可集村中比丘也。是以简正记(云云)若标内至例者依今集僧也。宝云标内有二。一标内自然内村。二标内自然外村。若标内界内村中僧必须集。若标内界外村中僧。为深防故亦须集之。以在标中总是自然地也。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此约结后说也(正叙正义意文)。此外亦简正记中出古记义云。物结集僧时。标内之自然中村内比丘可集之。自然界外标内之村中比丘不集见。即彼简正记续云。次叙诸记中解云。若标内自然六十三步内有村。村中比丘须必要集。以行事急故。若标内自然外村。村内比丘不须集之。虽则且。在一自然以唱出了。又村相周故无别众过。法字难云。若尔且如标狭界宽处。标内亦是自然。由尚集之。今此标宽界狭界外标内村亦是自然。何得不集。又若初结界时不集者。如何名为。今师依标集。故知初唱结时总须集。未达村唱了作法结成。显法起时村非界内已。故若已后别有法事。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诸家不领此意。谓是初结之时。村内有人不要集也。今准时江淮讲人。多依此解。故广录之更江西约二处村村相周。即二处初结时。并不用集。村强故也。若两处村村相不周。结时有人。即须并集。以村相弱也。今钞且约标内自然外村及自然内村二处相并周。故云不须外集(文)。   记。欲法本开(云云)。问。若于自然地。显欲开不开者。此所由尤有其理。今欲显结界作法。欲开不开。何云欲将何用哉。诚不明如何耶。答。记此义唯除结界。就余法明之(云云)。此意今钞云自然界弱不胜羯磨。此除结界法。余法云不胜羯磨事也。余法既不胜自然。故知与欲不胜。又与欲作事羯磨众法。羯磨既自然不胜。与欲岂在自然作之哉证也。问。与欲作羯磨众法。余羯磨实虽不行自然。结界一法既行自然。此羯磨何不开与欲哉。答。实虽可开结界法。与欲未缘故结界众同本此前开也。开之上不重开故。是以不开与欲也。与欲开为成羯磨众同法开之。既余法不行自然。与欲何有之。结界唯前开。佛曲此一法开自然也。与欲未缘。故不同前开结界羯磨。此一由也。不开一结。用通僧界。诸务不立。 记。乃是前开(云云)。开上重于开。过应有之。故结界不开欲欤。于第二所由。此由应得也。   记注。旧记谬解不胜欲羯磨(云云)。济抄云欲羯磨者。彼谓今言不胜羯磨者指欲。即名羯磨。别法亦名羯磨故指众法也(云云)。即会正释第二云。羯磨即欲羯磨。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受欲。问。若不胜羯磨者。何以白二法而能胜耶。答。业疏云。不问一结。诸务不立。欲是未缘。必凭僧起(文)。此今钞不胜羯磨。不胜欲羯磨得意故斥之也。今即意自然地弱。不胜余羯磨。与欲亦应羯磨。羯磨既不成。与欲岂可作之(为言)。与欲自本不望地强弱。何云地弱故不胜欲羯磨难之哉。理合皆知。 钞。令知界畔护夏等(云云)。钞批云。言护夏者。谓依界安居。须识限域也。言别众者不同法别众食别众。皆约界内有。别界外非犯。言护食者。常住僧食不得出界。忽若蓝大界小。有人将食还房。岂非犯盗。此义非理。如前宾已破记。盖是约界结地也。言护衣者依界结构衣界也(文)。 钞。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云云)。钞批云。又唱相比丘不得称名(文)。羯磨结时。亦不得牒唱相人名者。表无别为故也。若称人名。恐人生疑专为此人结也。然五分文则称名作法。四分僧祇皆不称名(文)。 钞。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云云)。钞批云。砺云。加法文中云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即同称事与欲。余事不成。今此云说戒类似称事。应专得说戒。此同意如说欲。若云其事与欲则不通余事。而用谓称僧所秉事也。今此结界既称同一说戒。亦是称事结界。此应但得说戒不通秉余法耶。答。此先后不同。故便有成不成。谓说欲称事欲法在前。作羯磨在后。故不成也。今称事结界先言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后乃称事言同一说戒故也。今虽有此料简。然是佛立法。一时不同。何可会也。宜问。结戒场中。何不言同一说戒者。答。戒场本为众大集难。前开结也。说戒通制本据住处。场非住故。不云同一说戒也(文)。 记。结法唯一无简(云云)。问。余受日羯磨等唯一。何云受日白二羯磨等。答。其虽不云白二。不可有过。又云之无失故。或牒白二等。或又不牒也。 钞。自然界内标(云云)。问。标作法界标。非自然界标。如何不云戒场标。云自然界内标哉。答。标显方域虽自然。云标有何过哉。此戒场外标与体异也。见其标正自然中。依之云自然内标也。莫非聚结异品收拾胜利。 记。别更封土(云云)。芝园集云。初在大界。次开戒场。后又封土建坛令登而受具。又简正记云。次辨元与者。镜水大法引别传云。佛在祇树园中。楼至比丘请佛。立坛为结界受戒。佛许已于祇垣创于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名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尼受戒坛。其东坛是大梵天王造。西坛是魔王波旬造(已上据西土坛场图也)。若论东夏创立戒场元者。梁僧传云。宋元嘉七年。罽宾沙门求那跋摩于杨都南林寺立坛令受戒者。登坛而受戒东晋法汰。又于瓦宫寺立坛。梁朝僧祐立四坛。一在云居寺。二栖霞寺。三归善寺。四敬爱寺。已外山头河北剑南等通计三百余处。至今遗风不坠。故便江表佛法相续不亏。三宝兴隆由戒场矣(文)。便新学晓迷汉落诵文而已。细心溺此迷非○莫治。 记。谓主法者(云云)。此行事明非已下皆尔也。主法者谓众主长老也。 记。对众执文号为证明(云云)。书唱相众中唱时。此文引合见计也。 记。秉灯数字(云云)。灯火授唱相之字也。 记。自告则巧庄对隅不异伶伦(云云)。于此有二义。一义云。作白等时。其坐席如伶人。相对立敷。并又僧相对置也。一义云。巧庄对隅者。此白等文必对句置。伶人四人立八人立不异对之。此义白告秉结俱付文。此其理也。 记。秉结则引弄音声。便同歌伎(云云)。引弄即弄音音永歌也。唯念明晨散席生位高低。更忧请主相酬施利多少者。明日可教(为言)。 记。非是一朝误彼大缘(云云)。一朝即指一期云一朝也。非谓一且也。 记。二复示前无场唱法(云云)。意显有场相。无场此异。故自然显彼无场之相也。 记。七大小二墙絣绳钉杙。为显一标两相(云云)。大墙大界外相墙也。小墙大界与戒场间墙也。问。今图中明絣绳。此一方自然一方作法也。为作法成外相。何为自然云相哉。答。既钞文云。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故。为自然为相也。又义云。一标两相之言。唯令被二墙也。必以絣绳不可为一标两相也。 钞。图下此外朱圆者(云云)。简正云。问。前已有集僧篇。今何更明。宝云。盖为繁文以显事用也。又问。何不长行书而作注文。宛陵云。贵娟繁故亦无别理(文)。 钞。若先在戒檀内集僧(云云)。简正云。问。唯前之中戒坛容二十一人。或依外宗三十一人。今时诸方结戒檀并皆如此。既云先于此中四面集僧。或有两百人集来场内坐。不足如何所判。答。有两人。一依汝州闇梨云。所集之僧若多坐既不足。且令他出六十三步外免众。三依淮南阇梨云。且随多少尽坐。若结法但随小唱已。外诸僧纵在场外六十三步内。不犯别众。莫不总为集故来。法宝云。两解各有理。设今行事准于初释。不可抑夺思之(文)。各半约之。 钞。相去百二十六步(云云)。三处僧作法。两方僧显相去分齐也。 记注。异界已分共论(云云)。异界者他界六十三步也。皆谓两处僧作法中间分齐。故六十三步。或无难兰若五里。道行二里。皆他界已界共论故是通也。各半名局等者。取自分折半分故云局也。 记。下即墙际上谓地面(云云)。墙下地面一物。但为墙云下为地云上。故且云上下也。尺八者不必可知。 钞。又于西南角斜去大墙二尺许下一杙(云云)。此大概正南正面。尺八角云二尺也。委勘之正方一尺八寸。角二尺二寸二分也。故知今且依大概云余也。 记。又下恐避参涉而穿墙心唱(云云)。内唱之时。于西南角内相外相聊相涉不分。故外相墙中心唱入。是以斥之。不见其相故。 钞。若不依此解生(云云)。钞批云。谓若不解此图。于余别处唯行不得也(文)。 记。若下明须立(云云)。问。须立之意如何。答。   钞。今明结法分三(云云)。简正云。前后为一。唱相为二。秉法为三也。 钞。缘前后(云云)。缘者指结界前后。云缘前后也。缘言聊不审也。 钞。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云云)。彼五分本文意。初戒场在大界外结之。作诸众法授大戒。彼因诸比丘将受者往彼。路逢劫贼。夺衣钵等。佛言。听于僧妨内作之。别无自然结戒场。由此解先结大界竟。以戒场移置大界中结之。次以大界围绕彼戒场(巳上彼文意)。以彼本文对今钞记释。聊有其故。当舍者记释云解二界也。又先结大界者示忘误(云云)。彼本文因贼难以戒场移大界内。唯解先结大界。无解戒场如何。答。有义云。记言解二界者。本在界外戒场解之。故云尔也。若尔者此料简旁有故。忘误释尚不审也。加之钞下问答。引五分所明。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云云)。此文殊难得意。如何。答。简正记。今钞记释义错得意。即彼记云。彼律受戒法云。比丘于界内别众受戒。佛言非法。自今后听向界外结小界受。即戒场也。后诸比丘将受者往彼。路逢劫贼。夺衣钵等。佛言听于僧坊内作之。若僧坊中先结大界竟。别无自然地结戒场如何。钞引律云。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然后唱相结大界。法宝云。舍当已者。谓解劫旧时大界。即并是自然之地。更前结之者。谓前结戒场也。无犯一比丘唱戒场相。一比丘结即唱大界内外相。一比丘白二结。但恐向旧日本界体上结戒场即成重结。故制令解之。贵于自然地上结之。既有重结之也(诸家解此段总错也文)。又钞批云。钞中问答之意不同。此五分文令舍大界已结场。钞中即道应舍己更结。即道是舍戒场已更结岂非错耶(文)。此等记意。俱钞记释错得意欤。而此释辄难用欤。斥钞主有其恐。故此事能能可料简也。 记。更字去呼望前重也(云云)。呼去声时重可训也。更重义故亦可平呼。改前倒者替义也。如云更衣。是以可训更前结之也。 记。母论第一云(云云)。母论第一云。结界法先结小界。后结大界者。今言小界者是戒场也。次又云下因明净地文也。此即第八卷文也。彼具云差人先结净地。次结众僧坊(亦小界也)。后结大界。若忘结净厨。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结净地。次结小界。后结大界(云云)。问。注云。别结小界。以为净厨等者。何小界耶。答。今注甚隐略也。业疏文由来广也。彼释意净地加结必可作法界上。何自然地之上可结净地哉。故彼母论意顺十诵意。大界之内不许净地。若加结先结一小界。就彼结净地如了论图别住。故今注云别住小界。即净地之下地小界欤。可勘彼业疏。或今注意只指净地云小界欤。问。此注文注上二文欤。答。注又云以下文也。谓母论意大界内隔自然地。别结小摄僧界。以彼为净地所依。先结净地。次结大界。图之此次第同。今大界戒场先后次第故引为例证。故云与今颇同也。上先结小界○后结大界。小界戒场也。注小界净地所依。小摄僧小界也。允钞引母论第二(八丁)云。众僧住处初立寺时众僧齐集。应先羯磨作净厨处。后羯磨众僧房舍处。若当时忘误不羯磨作净厨处者。后若忆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羯磨净厨处结界法。先结小界。后结大界(文)。若忘结净地。 记。善见寻文未获(云云)。问。济缘记正善见文引之。如母论云。先结小界。后结大界。何故今云未获哉。答。一义资持记前彼制故。此时未被获。济缘后被制故此时被寻获结。故济缘被引欤。若尔者资持与行宗济缘前后必可有定哉。师仰云资持先济缘次行宗后也(云云)。又义云。当时现行本即无之。故知灵芝资持御制时。有无之本御览故。此云尔也。济缘中文钞主御所览有之本记主寻得结故。彼又引之也。此即御所览异也。此师匠仰也。 钞。今犹有人先结大界(云云)。钞批云。济云。即砺律师也。亦是相承古人之执也。古人据律文次第。文云以大界内安戒场故。以律中先时未开戒场。先结大界。后有缘开结戒场(云云)之文乃在后。古人即谓场居大界之后。不究义意也○若据缘执事者。如饮酒戒。娑伽陀醉卧道上为俗所讥。以为缘起。亦可房中自饮。应不结提。又如须提那。故二为缘。今时犯者岂论新旧(文)。 钞。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云云)。问。凡依所部意。大界戒场结法有次。若知此教制故违次第。先结大界。后结戒场者。戒场作法不可成也。是以戒坛图经意。先结大界。后结戒场。结法不成(见)(文)。如今记之上引之。彼文意若先缦结大界。大界上重结戒场重结也。又无界分。是故戒场结法不成。又预围自然地。据后结戒场。结法次第越教制故。结法不成。是无法之地也(为言)。尔者彼释分明结法不成(文)。何今云成哉。两处释相违如何。答。付之有多义。一义云。今钞意立三重标。先结大界。后结戒场。故法成也。是以云故知成。钞意不立标应不成结法。坛经不立标故云无法地。依之坛本有异本云。先结大界。未分小界(云云)。依此本上义弥好也。又济缘记引坛云。修是非法之地(文)。若依此文与钞不相违欤(云云)。又义云。今五分所明应舍已更结。故知成也。释凡五分先结大界者。记云忘误也。忘误故非故违教。又唱结无乖。又预围空域。有何所违。是故后戒场结法成被得也。今指此忘误结法。云五分所明(乃至)故知成也。反知若非忘误。明白心故违越教制之次第。结之结法不可成故。戒坛图经云。修是无法。尔者两释约边边。始终不可有相违也(云云)。又一义云。前结大界。后结戒场。法式本起光师羯磨。至相部等师。如此行来也。是则于本宗者。全无相违。只乖他部次第许也。是故结法定成判也。末学辄结法不成可云哉。是以五百问论次文云。又云不知同于未制。于后结戒场。后法成云一义存之。若前结不成者。后法岂成哉。后法成故前结定成被得。但至坛经文者。结法虽成非法结故。后作法不成。是以云无法之地。是以济缘故无法言云非法之地引之也。若结法一向不成者。何必改无法言为非法哉。转言引之。灵芝意有由被得。如是得意时何无相违欤。 钞。但不成后法(云云)。问。既结界作法成。何故后法不成哉。法事人界四缘具故。尔者何云不成哉。答。虽成界背法式故。又乍知非法行受故。望心不成受。违制故。问。实故违制。能秉人实可得违制罪。所受人何不成受哉。答。事非故。不具四缘故。所受人不成受戒欤。若尔者何不知人成受哉。答。 钞。又云不知同于未制(云云)。简正云。又云下重释得成。五分虽制先小后大。今但见四分先结大界后方开结戒场。不知五分后制。今可同于未制先小后大之时。于此坛上作法应得成就。侥幸者非分过福也。五分已制。今若故心违结即应不成。若实不知同于未制之前。于此坛上作法必得(文)。赖有此路○侥幸窥。 记。谓秉结之人未窥教(云云)。问。此记二释差异如何耶。答。济抄云。初释意约结之僧愚痴。若如此时受者一向不知此事。亦可成戒。若彼才知不成受也。后释意约行受之僧心。其义易了(云云)。私云。初约初结界之僧知不知故不同也。径。 钞。总唱三相已具加二种羯磨(云云)。钞批云。立谓有师行法。便于场中具唱三重相。即结戒场。并于戒场中。即遥结大界已。故曰具加二重羯磨。上言界内不集者。即不尽自然集也(文)。 钞。先明唱相有二不同(云云)。钞批云先明唱相有二不同者。先唱内相。三周次唱外相。三周后乃总结。二谓别唱内外。一周已随遍结之(文)。不须同下。云后此等。东颊外土棱。 钞。随屈曲北入至门限裹(云云)。问。如图穿门限头入(见)何此不唱穿哉。答。师仰云。不尽理故不云穿欤。上小墙大物故且云穿。此限小物故不云欤。又此门限旁墙形屈曲。唱北入虽不云穿。有自至义分故不唱穿。墙无速物故且云穿。问。如图相者。全无屈曲。何云屈曲。若云屈曲者。北人之言可略之也。重叠如何。答。图且显一物。今唱相可样可有屈曲。思召令屈曲欤。亦随屈曲即北入也。尔者无昔见欤。 记。标结之词通须牒(云云)。此标结词人不唱故。此必可唱也。 记。羯磨中牒缘加减(云云)。一义云。加内外字云加。不加云减。今文释其义故云牒缘加减也。一义云。总羯磨法。牒缘增减。纲骨不增减。其中今于减缘中。释内外字加不加故。云牒缘加减。非谓加内字云加不加云减也(为言)。   记。有云外字义通本有(云云)。此会正记意也。即会正记云。双下虽有外字。以义通本有故不言也。问。前无场结法。何无外字。答。既言四方相。则是外义(文)。意云外义不论有场无场大界。本有之故云义通本有也。是以今不云加之。内字有场大界时初来。故知今加之也。若尔者外字本有。何故前无场大界时无外字哉。答。云四方相内。四方自外义分显故不置字也。若尔者如前外义显。何又今出外字哉。是可义分。如何。答。此自虽有义分。且为对字云内外也。外字义通本有。 记。以体望相并是外故(云云)。钞批云。魏末光律师明解律宗。时当僧望。每登讲说常有千人。后因结界。共他诤此足内字义。诤犹未已时。有新学少年。便出言曰若以相望相(云云)有内外。以体望相体必相内。其时光公结舌然久答言亦应如此。故知不用加字(文)。 钞。结三小界法三门分之(云云)。简正记云。三门分之者。集僧为一。不立方相为二。结法为三也(文)。 记。请无所疑(云云)。问。其疑意如何。答。有难兰若七盘陀分齐。可疑通余结大界等作法。故引唯结三小界文遣彼疑也。集僧篇云。有难兰若唯局三小。自余五相并通大界(文)。此六相自然料简文也。 钞。文中不开(云云)。简正云准律受戒小界文。云无村阿兰若。说戒小界文云无村旷野中。自恣小界文云非村阿兰若。故知定是兰若迥露来难易见。 记。迥故来难露故易见(云云)。钞批云一义来难易见者。难谓不同意难也。是以钞批云。聚落隐屏墙壁荫瞙为难。比丘或隐舍在七盘之内则成别众。恶比丘来不得见也。兰若迥露来难易见故开也(文)。简正云。今兰若无墙院隐覆。空迥之间来难易见也。文中难字。一解。作平声呼。谓恶比丘从彼来极是难。设来亦易见。二云。难去呼。不同意人来为我作唱留难。既是迥露彼者来时易见也(文)。又云。宣问。如𤘽睒弥国不同和。如何同处别。说开也。答。此不同彼。彼则事见。两乖便非僧仪。故开别说。此见同事别。于事不和得成何别。故开前结也(文). 钞。有难遮作(云云)。遮作受说恣等羯磨也。柄。 钞。说戒直坐自恣圆坐(云云)。简正云。说戒直坐开无众具。维那秉白总无。既不行事。但一坐之外并无相。自恣圆圆而坐。五德在中。取自恣故若直坐及聚坐等行事不便也(文)。 钞。若准僧祇彼文云(云云)。僧祇(第八云云)若比丘长夜过十日欲舍衣者。当求持律能羯磨人请诸知识比丘出界外。若无戒场应结小界。羯磨者应作是说。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于此地。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其中作羯磨。诸大德听。于此处齐僧坐处外一寻已内。于其中作羯磨。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文)。问。僧祇意不许对首舍忏欤耶。答。此事有寻。而以今文见不许欤。即接齐僧等三句。 钞。可即是小界立相也(云云)。简正云。彼律据大界内集僧难。故出外结戒场。噜作小界。此因恶比丘留难出外。不得例他无难。但为古人迷小之一字。错认其名致者斯失。今师云。若不信祇呼场为小界者。即四分戒场法中亦认戒场为小界。不可是小界立相耶(文)。此简正记意。后出界外结之。戒场得意见。而此不审也。岂以大界不围便戒场结之哉。此即常人法二同界只小界结之事也。是以钞云但同戒场之法。人法指类戒场。明知直不见戒场也。加之钞批云。若准僧祇等者。立谓是并州愿律师云。小界有标相。彼师引僧祇齐坐处一寻作羯磨。据此明知有标相也。今钞不同之。谓祇小界者。有彼律文中为舍忏事。大界难僧集。又无戒场故。开于大界外别结小界事。同摄僧大界戒场之法。以所结小故名为小界。便立标相结之。坐外更开一寻。是名小界。不得同前三小。今愿师滥执谓是三小。若据小名将为三小者。亦可四分呼戒场为小界。岂是其三小耶。今斥古师。明不用立相也(文)。 记。举分况全(云云)。分在界内成足数。况皆在界内(为言)。 记。十诵一比丘(云云)。十诵五十三(八丁)云。问。颇有一足数人。在四住处中与受戒。得名受戒耶。答曰。有若床榻材木连接四界与受戒。得名受戒(文)。疑恒镇心。逸(イツスウス)前无虚受之愿可也。镇压也。压(于甲反)寡殆(ホトンドマサニ)。 钞。此人加用(云云)。古人义也。不可必固。必若合寺有缘济乏。 钞。佛并开结(云云)。今记意唯结第三食同法别见。若依余记意通结前三。故云并见。问。今记意并言如何。答。今记意今文举第三结所由。明开食同法别。故结食同法别。文并上义显故云并开也。 钞。合寺有缘(云云)。简正云合寺者合一寺徒众。有济乏缘。亦须作法不得直尔。若不和辄与僧别同是盗摄也。玄记更有一释。合寺是前二也。有缘济乏是后一。此不及前(文)。后释意合两寺得意也。 钞。白二和僧送之(云云)。问。常住常住与十方常住中何物耶。答。有传云。大智律师余处云。十方常住物也。此义熟不熟俱屈十方常住得意。 记。此诸羯磨(云云)。问。说戒犍度不失衣界。羯磨。又有听字。余羯磨又有听字。受日羯磨等何如是释耶。答。且付解羯磨如此释欤。或诸者多分义也。 钞。随有单牒(云云)。解大界解戒场不通答。若作通答。可云复也。今作别答。故云随有单牒也。劫(カヘテシリゾイテ)。 记。指前解无别法(云云)。指前无场大界解羯磨法也。故云无别法。 钞。但翻结为解理通文顺(云云)。简正云。今师将小界翻结成解。今戒场准此翻结为解。故曰理通。又无住处之词。顺于戒场之文。故云文顺也(文)。 记。指光师昙谛本亦然(云云)。今大藏中光本亡。谛本有之。但彼谛注云。解戒场唯除同住同说戒为异(云云)。若尔者何负难破乎。答。实论本虽除二同言。以大界解羯磨解戒场。故斥之欤可勘之也。问。业疏列四本。记释光本云。此同昙谛本。但加义注。故云准义(云云)。准此二本共除二同见。如何。答。大部同故。记家释此同昙谛本欤。虽然光师本牒二同见。即抄批云。所以知者。羯磨疏云。故光师出羯磨文。子注云。此一羯磨通解二界。随其大小。更无偏局(文)。问。何故资持记上下疏云。如结大界。即列二同。戒场小界摄僧义一。岂得二别。何不列也。准此增着亦得。如五分结场增文同一布萨等(此明戒场三小得增)减劫二同亦得。如诸界等(此明大界得减)。又云。说恣己衣。此三有难微通场上(文)。此等文牒二同。又行说恣何云本非说恣。又云可结不牒难古师哉。答。任时不定也。但一往难古执不当了可思之。或结时若牒二同。解不可有难。今如常不牒结之。而解方牒故斥之也。又说盗有难时。微通场上。而常途牒二同行说恣思故又斥之也。 记。今准相翻之义(云云)。问。律小界正出解○羯磨欤。将又虽不出正文。律文翻结为解说欤。钞文云今准难事欤。答。 钞。纵使王立有惭愧比丘剔坏(云云)。抄批云。检彼论云。有势力王于戒场上之房。名为难房。应令莫于此妨我布萨自恣等。若三语不止者。有惭愧比丘剔坏此房(文)。 钞。送住寺比丘(云云)。余材草送住寺比丘者。法宝云回文解反应云送比丘住寺。或东寺住即返往彼西寺准同之(文)。 记。坏音怪(云云)。北京义坏音怪读也。怪物怪也。汉音读怪故。南都义坏音怪可读。怪读怪。可勘之。 钞。如世祭坛郊祀之所(云云)。都外云郊。此祭物处也。故云郊祀也。会正记云。郊祀尔雅云。邑外谓之郊。祀即祭祀(文)。济抄云。希王都外作坛。三年一度祀彼处。名郊祀台(云云)。 记。亦如宫观醮坛(云云)。宫观者智公云道士宫也。道士者唐士祭物人之名也。济抄云。宫观者即高显台也(云云)。醮坛者酒祭坛云醮坛。谓天神等祭酒也。简正记云。城南之坛祭天神。城北之坛祭地祇(文)。 钞。有言法起(云云)。简正云。有言法起者首律师解也(文)。问。此师由作善法。即发无作法(云云)。而无表必依有情表业被引起也。今地是非情。何有起无表哉。答。此问答即见简正记。云问。准论说无表法。须依有情表业引起。今地是非情。何得有无表。此生起法宝释云。人是有情秉法专意。只为加此非情。其处虽是非情。良由我有情心上引起。如法持衣衣亦是非情。比丘加法成就只为此三衣。从对首之后。一生已来此衣上恒有善无表法。复得相续。此亦如然岂非高例(文)。抄批云。问。地是无记。何得发于有记之善。答。地虽无记不知善恶。由心有记加其善法。被无记之地能令此地有善法记(文)。问。准俱舍等。无表必依法后得。所得而非情不立。得何得不失哉。答。彼俱舍意且约意戒无表云。法后得之所得彼无表运运增长故。今结界无作必非法后得所得又非运运增长之无作。只此结界无作如持咒加物。物有力用。此功能名为无作。故虽非情依羯磨加被力。不妨彼地有功能也。是以济缘记云有法二义。一者标结由心。心必发业。如咒加物。物必成用。二者依正二报。皆心所成。体既相关。理须发业(文)。爰知虽非得所得。彼非情之地。可带功能也。譬如衣钵受持是也。问。若尔者受持法。持衣人死其受持法亦失。故知后非情衣钵不带法之功能。能持人得是所持见。尔者今界其功能非情地。不可持之如何耶。答。彼受持法非情衣钵虽带之。但此能持之比丘。一期要期持之。故能持人死去。或舍之时其法失也。若受持法。能持比丘得之不令蒙所持衣设虽何衣钵可成受持。受戒无作纳得心中。对万境如妨之。而今不受持衣钵无持犯。故知受持法令蒙衣钵带之也。结界无作。未来相续之僧令作羯磨法事。要期结之设能结之僧虽死去。其无作之功能未来相续不失也。问。若尔者如劫火起时坏有情世间。此时可作羯磨。僧既无之。尔者结界法可谢灭。何下如土台尚不灭谈之哉。答。源结界时标心为未来僧之作法也。而劫火之时。现在虽无相续之僧。未来成劫时亦僧义非无。故其法犹不失也。问。此无作八种无作中可摄何哉。答。且可摄第七要期无作欤。所以尔者。钞中一云。七要期无作。亦名愿无作。如人发愿作会作衣等施。无作常生(文)。同记云。疏云如十大愿受及八分齐要心所期。如誓而起(文)。故知此界为作未来法界法事结界故。是要期无作也。若又要期心断失界。如决意弃舍是也。 钞。属善行阴摄(云云)。问。此云作善法欤。将云无作善法欤耶。答。且此云作善法行阴摄欤。既记云。此既造作故属行阴。又云。心动成业。故知是作也。即能结界之僧。行阴之摄也。(为言)。 钞。非谓善法与无记地连非不相及(云云)。会正云。恐言善行中法与无记地混故。曰非与地连。如堀界中土出界。非有法随去。又恐言法与地相离。故曰非不相及。如将外土入界。非谓此土无法。可取日光照地之喻明之(文)。私云。非地连者。如下土台虽地失法尚存故。非不相及者。此望诸结为言。若无地不成故。记界是色法(云云)。问。上界云非色。今又何云色哉。答。色者无作业相也。故云非色。今云色是所依地也。是以云色也。既云业依色起故。 记。水相浮荡(云云)。问。界必依坚处者。船界时船下水非同界欤。又结水界时。水分非界欤。又合河结界时。水上乘船入界中。可无别众失哉。又何下云虽有水流于中坚阁在上作法者皆得哉。旁旁不明如何耶。答。船界且自然界也。水界自然界各别也。故非同界。此自本自然故。不及法起之所论欤。今付作法界。论有法无法故。次结水界。合河结界时。陆地竖标见。亘结之连地结之。尔者地之上水。同一界俱有法也。故合河结界之处。入界中列众非法也。下水流等界。同此义。下地既有法地故水流尚有法也。如地上阁。故今斥水相浮荡意。水轮际唯浮虚可见。当地无之故。结界法不通彼欤。又底无地故不类合河结界下水流等欤。问。水之当体虽虚浮非坚固。底之地分齐被持犹有其无作法。水轮际上金轮分齐水相。何无界法哉。答。无所依之地故欤。 钞。起三重屋皆同一界(云云)。简正云。若无法起。空中竖阁阁上作法应不合得耶(文)。问。结界无作。遍初结地分齐可有之。何结界已后竖阁。已成就无作可遍上哉。若不遍上不可有同界之义。旁以不明如何耶。答。实彼善见文。结界已后竖阁见。即彼论云。作界场已后起屋覆界不失。若结小界已于中起三层楼。从地至最上层同一界(文)。尔者无起之作法。独遍事难思。可勘之。但连有法之地故。云同一界欤。以材木渡四界坐上如足数四处僧。故起标相限域为眼所对故(云云)。济抄云。是论藏中。定色法中之境界。有对义欤。谓色尘与眼根俱局对故。今是一由(云云)。陕(セバシ)。 记。互不相通。是障碍故(云云)。济抄云。是论藏中障碍。有对之义欤。谓彼此色互相障碍不并在。故今不为一由也。作起三层楼。 记注。有将法字(云云)。会正云。以界下是大师语。释上论意。谓法随严下明处毁法存。 钞。昔云无有法起(云云)。抄批云。昔云。无有法起。乃至不至。不论法起有无者。即羯磨疏中。有人言。是砺律师也。立云。愿律师也。检砺羯磨疏云。昔解准善见论似有法起。今释不然。如行者造业发生无作。与行者心但谓出心边有得可得。故有业也。今此结界非别所为。能作是情所为非情何有法起。谁领系者。宾述此意云。凡言无表是身语业。岂得无情成就无表。若尔者善见如何会释。答。此是制限之内。非谓法起。但是约界集处。即引律文。灭诤犍度中云。何界现前谓在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谓是作法之处。简异自然。无别法起。如是类知。衣药等但是曾经作法。得无罪累。非是有法起。此举衣药钵等者。宾云物体之上。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持戒无表。结界亦然。所结之地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结界功德无表色也(文)。贬(キラフ)。   记。何法现前(云云)。问。法现前与毗尼现前不同如何。答。济抄云。勘砺律师疏云。此中法者谓定诤是非道理等也。次毗尼者。持道理勤更息诤(云云)。私云。三现前之时。法现前以三藏教法判是非。毗尼现前者依律教灭其理也。五现前之时法现前者羯磨法。毗尼现前依律灭诤云毗尼现前也。 钞。以界威力故善神所护(云云)。抄批云。如前结大界中。多论及五分明结取村善神所护引此文证知有法起。若无法起善神那护(文)。简正云。记云。引萨婆多。意亦是证有法起若言无善神亦无所护也(文)。 钞。如前五分所明(云云)。上料简是非中云。五分诸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或为非人所恼。请僧于中布萨(文)。 钞。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云云)。问。所依地。并能依无作俱有之欤。将唯能依无作有之欤如何。答两方也。问。若云俱有者。记云作业相天眼所见。准此释见唯无作。若有所依地。何但云无作哉。又云天眼所见。若依地。肉眼可见之。故又记改钞为字。云如土台。以无作喻土台若有所依地。即体土台也。何云如耶。若又依之但云有无作者。无所依地。岂无作法乎。又记引坛经是所依地见。尔者旁旁不明如何。答。学者料简有二义。一义云。俱有也。但无作业相释者。有无作地之相(为言)即业之所依地相也。非业即相欤。次天眼所见者。大灾坏劫时。欲界初禅无人故。二禅已上而遥见之细远也。故云天眼所见。非谓无所依地而无作之天眼。次如土台者以住劫等时土台喻今坏空时。结界所依地。故云如也。如是料简无其过者欤(云云)。付此义不明。大劫坏时天地皆尽。何有色法土台哉。是以抄批云。劫火起时者。深云此钞明不为劫火烧者。此明小劫也。若大劫时天地洞然。此非言限。明知劫火时色法土不可残见。如何。答。此事非私料简。即简正记云。玄记通云○纵大火起天地洞然。结界之地不焚。何怪(文)。爰知纵劫火时也结界地依法加被力不焚欤。抄批云。乃至金刚为土尘者。立明地行夜叉鬼行于地中犹鸟飞空。若至简结界处不能得进。由结界竟。至金刚轮际。有善法起故也(文)。此义意坛经文为今证据。彼功能色法二俱不失有之得意也(巳上一义)。又一义云。唯无作其地无之。记释分明也。但坛经文者。昔加法所依分齐。其无作住留故。云随其限域也。故知此义意。坛无唯无作功能留色法失得意也。问。付此义不明。界必依地结。随地上有无作功能。若所依地焚失。依何能依功德可住哉。答。此无作功能。不可思议殊胜故。虽无所依。结后必无作业相独留也。初起依地起。后必不依地故。是以钞云非谓善法与无记地连。又记云。堀去本土亦不失。虽无本土。无作独在无疑哉。又成劫时。此无作中有土亦为结界地故。问。若唯云留无作业。何故戒坛图经云。结界之地。随其限域。至金刚轮。虽纵劫坏。修莫毁等哉。此所依地莫毁见。如何。答云。结界之地者。无作业相。必与地相应故。直不云无作。且约所依之地云尔也。而正虽劫坏莫毁。无作业相事也。小法灭尽经云作伽蓝所。云所者且虽出所依之地。实释无作业相故。以此知今亦出所依所。虽云界实无作业相莫毁也。何况又记无作业相天眼所见义成竟。即引坛经文。故知无作业相存义无疑者也。天眼所见者。约南山正义之有宗义如是释也。小法灭尽经小乘故(已上两义竟)。问。若尔者何一具引证哉。答。此引二师义中。难无法义。只二文共证有法义计也。则检坛经前后出二义。中此约也法不坏义也。 记。初至结之有三非(云云)。一相接错涉。二隔水等。三不舍本界是也。问。相接鼻突结之。错涉鼻ヲチカヘテ结之。尔者别相也。何合为一相哉。答。实相接错涉虽似二非。中间无自然义同故。今为一非也。 记。及下三非不集羯磨如前结戒场中(云云)。三非者。一界不集。二羯磨不成。三相不练也。不集羯磨如前结界场者。不集者人非也。羯磨者法非也。 记。重结即处非(云云)。涉抄云。凡结界法之界如者应自然地。然今于法地重结。故为处非。又错涉等三正为结界法所被。故事非也。钞言失不者(云云)。简正云。云失不者。失谓失法。不即不失(文)。 钞。作念不还(云云)。抄批云。立明寺内作念不还出门即失(文)。今记以智论为证故。云故知未宿还来亦不失也。爰知抄批释不同也。但今十诵文。分明作不还意。当日出门即失不见。依之今抄记意俱十诵不分明。以智论决之。约一宿论失不见。是以简正记云。十诵四十七波离问佛。诸比丘舍僧坊去。作念不复还。名舍界不。佛言是名舍界。然须于界内起心。若界外作念遥舍不得。犹似白二舍。界外亦不得例知。智论一宿弃舍者。智论二十六。舍利弗与五百比丘。游行至空寺宿。说戒日不知内外界。白佛。佛言一宿弃舍则无也。大德云。前律文虽标心舍。若当日还由来失。须依此论经宿。明相出舍也(文)。 记注。解疑之文(云云)。此于本界有疑云解。故斥古师解妨疑羯磨也。古师不择山泽旷野。作妨疑羯磨。故云方知昔谬也。 记。但舍人界三种顿失(云云)。抄批云。今若解其大界。所依既谢。能依冥然自失(文)。虽本失末亡。而非正则。乱伦获罪。 钞。二僧尼互结(云云)。问。尼界为僧自然界也。又僧界为尼自然也。僧尼界各各别界也。何云互结哉。答。异通途之互义欤。虽然出他界上结自界。又自界上结他界义聊同故云互结。虽然互义聊不同也。 记。今准结类解(云云)。问。其准例之样如何耶。答。若僧前结亦后僧重不解前界。后法不成。前后二法互为障故。而僧尼类异故。互结既成。其类异故。互解不可成准例也。正取例处互不相障义边也。非谓互解相翻故也。 记注。古记云结必先解(云云)。会正记云。互结者业疏作僧尼互解。由结必须先解。故今言结例解义(文)。此师意尼界上结僧界时。必先解尼界。而尼界不失得意欤。今师正义。正既成上解又不失得意给也。必非谓先解欤。 钞。五空本处(云云)。本处荒废故也。问。若尔者上失戒相。何不同哉。答。上界相。虽有大途。小小失相。故云失界相故不同也。下都失相故。 钞。五百问云大僧与尼通结得(云云)。彼论(六丁)云。问。二众结界得互叉结不。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了(文)。今同钞引与记不同也。今钞通结得之得。准记文得字答词也。记云上二句即后问答(云云)。 记。疏云不相叉(云云)。问。上论文云得叉。何今云不得哉。答云。论文得相叉不同法时也。不得相叉者。作同法时。必不相叉。盖合结也。僧出外非成同法故。若不同法相叉不可有苦也。 资行钞(事钞上二之分末也自僧纲大纲篇至卷终) 钞。僧纲大纲者。钞批云。借喻世纲之纲能正其纲目。今此一篇。是僧家法纲之纲纪也。住持之大要目纲。细行之仪轨是纲。亦得僧众纲目之纲领故目也。说文云。持纲大纲目纲也(文)。 钞一方行化(云云)谓指一人化导境。如云释尊一化之境也。会正云。一方者随一住处也(文)。凡为众主。曲任私情。不流于外故。 钞。异邦(云云)国名也。 记。近指郡县(云云)郡县之县郡内里名也。 记。如祖师声飞五竺之例(云云)。勤行业备记云。无畏三藏曰。在天竺国。闻西明寺宣律师持戒第一愿依止(云云)。外化景慕(上ネガフ下シタガフ)晓谓举踵而望。安神集业无相触桡。心神故安。若斯御众明事皆可举。岂止僧徒清肃。息俗归真。方能扶疏道树。光扬惠日。丰茂(シツカツシム)肃(思六反ウルハシ)。 记。道与慧(云云)。常途道亦名慧。而今且名定。则三学也。上二句戒。下二句定慧也(为言)。能施已是于非。行事俗要荷法功深。 钞。唯事重粗(云云)。重苦之也。简正记云。今有通者罚物。即是同此鄙俗恶。或更有犯。即枷杖之类即是重粗也(文)。钞批云。立谓罚钱及米。名科罚同鄙俗也。济云。好俗人亦不作此立教。俱是鄙俗故。有此教也。行杖鞭犍度枷大棒恐意谪罚。是教纲重粗也(文)。学者知此当如之。 钞。故律云非制而制等(云云)。五十七(十丁)云。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则断。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制不制。是制不断。如是渐渐令戒成就。利盖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应制。是制不应断。当随所制戒而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文)。简正云。是律僧三文之律文。都有四句。第一句云若比丘。举非法人也。第二句云非制而制。诸都乖正也。第三句云是制便断邪碍正。等四句以下(文)。 钞。生地狱如箭射(云云)。钞批云。济云。犹如钻鉾离手必至于地。此人亦尔。命亦断时。必堕地狱(文)。百人千人。 钞。欲删其繁恶(云云)。简正云。删古人罚钱及米枷禁制。此制实为恶也。取大集十轮补其阙。少之远涉(文)。隐其正制。 钞。使制与教而相应义共时而并合(云云)。钞批云。明今欲立僧制须与三藏圣教相应。如下文七羯磨治人。是与教相应也(文)。稽于教。 记。义谓事之用与(云云)取舍义也。制戒知时义合之语。革。 钞。大集云等(云云)。钞批云。彼大集中。佛告频婆娑罗王言。若未来世。有我弟子。饶财多宝。有大势力。王所亲爱。一切大众。不能殡时。如是等人。汝等当治。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不能治者。如是四姓。则为断我三宝种姓。能灭法炬。破坏法船。夺众生眼(文)。 钞。虽无量世修戒施慧(云云)。此云俗人事也。钞批文引大集经云。佛告大王若有国王。于无量世。修戒施慧。见我法灭。舍不拥护。如是所护。无量善根。悉皆灭失(文)。 记。略举六度初二(云云)。问。戒施智慧三见。何云初二哉。答。慧者非智慧之慧。是惠施之义。是惠也。苦使[衤*弟]裨嘉苗. 记。文中五法等(云云)。下一国乃至四国。或令摈出。可为一也。 钞。或出一国乃至四国(云云)。会正云。一国四国者。约过有浅深故(文)。 钞。十轮经云(云云)。此经有新古二译。古经题十轮经。玄奘所译新经。题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也。今引古译经也。玄记云。大方广十轮八卷失译(文)。 记。钝根相有四(云云)。问。钝根相有五。何云四哉。答。实云过时。虽有五过。今既钝根相有四。故知懈怠少智。云过虽二过。云相时懈怠少智俱不精进相也。故且云有四欤。若过云有四过者。实可不审。然而今云相故知此且就其相状云也。 记。令彼化导于他(云云)。一义云。令彼者能教人令彼钝根人以事福业。又化导他人教也。自本钝根故。修智自修。又令他不令修智。故唯以事自行。又令行他教也。彼者钝根人也。又一义云。令彼者能教人也。他者钝根人也。此义令彼化导他训也。既钞如此众生教令劝化。云此能教人劝化钝根人令料理三宝事(见)。记牒劝化者释。岂是非能教人教钝根人哉。   钞。若起心念等(云云)。彼若不出身口。作心念作罪教心念可令责心櫼也。 钞。谪罚(云云)。简正记。谪者字林云责也。罚者广雅云。折伏也(文)。 钞。四体布地(云云)。济抄云。身面手足为四也。(云云)今记意如是(见)会正云。四体孟注云。四枝股肱也(云云)诃诘。 钞。珍宝伏藏(云云)。简正记云。天龙八部者。天龙夜叉乃至摩睺罗伽等为八也。珍宝伏藏者。谓涅槃之果隐而不明称伏藏也(文)。 钞。应作十种胜想(云云)。钞批云。若新翻经名十种殊胜思惟。旧翻经名十种胜想。一者破戒比丘作真佛想。二观破戒比丘作持戒想。三悭贪比丘作布施想。四多瞋比丘作忍辱想五谄曲比丘作质直想。六忏怠比丘作精进想。七聚落比丘作兰若想。八散乱比丘作禅定想。九愚痴比丘作智慧想。十生死比丘作涅槃想(文)。十种今记所引不同欤。简正记云。虽然破戒能示伏藏。与佛不异故。令作佛想。乃至虽悭贪能示伏藏。但作布施想。中间八句想如此也(文)。 记。应下劝俗恭敬(云云)。问。此十种胜想皆云恭敬破戒比丘欤。尔者六七八如何可意得哉。答。必十种胜想皆非谓恭敬欤。是故钞其中恭敬想少少出之欤可勘之。 钞。耎语乃至礼足(云云)。问。此乃至名言对何乃至哉。而耎语礼足九十故不间中间。何云乃至哉。答。师仰云。乃至名言非对数乃至。且示恭敬想。足至下也。敬人上自额乃至礼足(为言)。正勘经文。又无一二三名数。此今记家加之也。余六经不历显故。 钞。生豪贵得入涅槃(云云)。问。此能恭敬人欤。将指破戒人果报欤如何。答。破戒比丘报也。问。若破戒比丘次生可堕地狱。何云生豪贵哉。答。实顺生堕地狱。彼后报生豪家故。以此意云后生也。 钞。如牛黄(云云)。济公云。牛黄与牛王音通欤(云云)。故王字可书而书黄字(见)。简正记云。牛黄者牛角中黄也。大德云。此须是黄牛。郡中或三五百中稀过一。头有黄未必尽有。若取时如何得知彼之有无。须待明日夜者。若有者便即··黄从脑上出。或从角肉出。待彼正美。时人遂潜伏。牛边不得入。云觉候黄正出角上时忽起身相。牛惊之其黄便落地。因而获之。其牛过三五日必死。牛虽死黄堪合药(文)。麝桃胞。 记注。彼人虽死其药有功(云云)。问。上入大海。断无量众生。云此海中畜类(见)何云人哉。答。师匠仰有二义。一义云。入大海者。必非入海水中。但乘船浮海上。估客也。无量众生者。必不局畜类。云杀六道众生事也。六趣之中。人最上故且出人。天非可杀。故出胜人云彼人也。余趣自可接故。又云。影略互显。彼人虽死者法破戒之人也。既喻死人故其药有功者。喻服药事也故法喻合举令互显也。付之不审也。下云牛麝人死时人死是喻也。是是破戒人哉。答。自本设二会释。故不可有失也。盲冥无目。胞胎生盲者(胎中ヨリ盲目ト云事ナリ)/ 钞。三世僧物(云云)。钞批云。坊舍卧具事通三世。过去修治得今受用。今复备补用通未来(文)。 记。善学四根本(云云)。钞(中一)云。以四根本三乘依住(云云)此指四重云四根本也。三乘根本故。持戒毁戒。是法器非法器。谛。 钞。如是等假便举得小罗(云云)。此等人前非法举之。彼能举人。觅得少罪举之。所举人不可受之也。 记。是时非时慈心软语等(云云)。第三以慈心。不为以不慈心。第四以软语。不为以粗犷。第五为使佛法久住也。 记注。下句即同利益不以损减(云云)。上佛法久住经文也。而此下句同律五德中下句也(为言)。即此指第五德云尔也。 钞。施恶众生无恐畏者(云云)。简正云。以现在治罚。息将来大怖。即是施无畏(文)。 记。一阐提(云云)谤无佛法也。及故犯禁等。 钞。僧令忏悔改迹便止上品之徒见影依道(云云)。今记意。依杂含见影三根之中上根得意。而依杂含时。一往虽然向今钞时。有犯之人依僧令忏悔(见)而常专精不犯之人定上根。何以忏悔之犯已能悔人为上根哉。是当中品机欤。依之余记以此句为中品机。且中品对下品机。今云上品见。是以钞批云。首疏云佛法中有三种人。谓上中下。上品之人。专精不犯。坚守禁戒。如鹅珠草紧。理须恭敬。不得治罚。如轮王神宝之马一日之中周四天下。不劳加罚。中品犯己自悔。深生惭愧。如好良马见鞭影便行。不须加罚。下品之人。无惭无愧。破戒犯罪。续作不止。自非治罚。宁容肯息。如似钝驴不加鞭杖无由取路。唯此文中约犯过者。取第二人为上品。慈云见影者取教力影也。以见教中治罚之文。即改过故也(文)。简正记云。佛法中人有三品。即上中下也。上品专精不犯。如草海珠也(私云。如上钞批释)。今钞取后二。明中为上。不取上者既无也(文)。此即今记释不同也。而今记释。钞上品之言虽符顺。聊相违僧令忏悔之言欤。上品人可专精不犯故。如似迟驴。必加楚罚。智能迁善。可上则鞭影从谏如流。谓策之不进。喻纵治不悔悚(自勇反チノヽク)比佛法悛(且泉反アラタム)革。斯言允矣。非确豪附势而已。存荷教非攒窃住处而已。嗟尘庸媚世趋时。丰华四事。聚来徒驰逐五邪。赎香尘埃(鸟来反尘也)谁当斯寄。 钞。欲治罚举人者自具两种五德(云云)。问。必可具自恣举罪之两种五德哉。答。尔也。问。若尔者。自恣五德中。知自恣不自恣者。何必只时可具之哉。答。师仰云。一切分轻物等事。皆具两种五德。但第五知自恣不自恣句。随时可改转。今云自恣五德举罪五德。出自恣法。故且云尔。实自恣不自恣之句可改作也。是以简正记云。两种五德者。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举罪。是初五德。次又知时不非时。如实不以虚空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扩慈心。不以嗔恚。此是二五德也(文)。具可犯者听可。   钞。如律本遮法中说(云云)。钞批云。律文即遮犍度中明也。时有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展转相教。更相受语。便举清净无罪比丘。佛言听无求听。能举之人须具五德。乃至窍问。为见闻疑。何见见何罪犯戒见犯威仪耶。问答一一如法。犯者以已乃可依断。律文中尽论此意(文)。 钞。四分等律总处明之(云云)。简正云。此明呵责之过。总取四分。五分僧祇等令呵责过者。总来此一处明之(文)。问。今记云前后示相(云云)与简正同异如何。答。四部中。前后散出呵责之过。故云前后示相多少参涉。而当段文。总处而明之。列过相故云总处也。是以记下文云。总前四部处。列过相随犯牒入(文)。 钞。若对僧比丘前(云云)。钞批云。僧者谓四人已上。比丘者据一人二人等(文)。 钞。倒说四事(云云)。倒乱倒说二异也。倒乱者正行其事。此人必可兼倒说也。问。通途犯戒应名倒乱耶。答。不然欤。如法云非法。而作之即倒乱也。以常犯戒。不倒乱故。简正记云。倒说者犯言不犯。不犯言犯。邪言正正言邪也(文)。 钞。破戒者前三聚(云云)。有云。于此破僧残偷兰二聚。通犯不犯倒说。俱呵责也。波罗夷一聚但限不犯。若犯可减损。何劳诃责哉(云云)。问。若尔者。今破前三戒非口说。实僧残偷兰二聚犯云欤。答。尔也。于前三聚。除波罗夷。付自余聚犯人与诃责可得意欤。所以尔者。下五分云七破戒。记释五分中破戒须除初篇。通收余聚(文)。又僧祇云。二者数犯五众戒。记释二中五众即是五篇。且举全数准行中。止明下四。若犯初篇。不入此治(文)。又钞下明举法注云。告僧言比丘某甲犯罪(文)。又下钞出夺行中第四五中云。四五夺其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谓为残作呵责指下篇为余也)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也从此生者谓为摩触呵责而与女屏坐)三若后重于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文)。同记云。准知此治不至四重(文)。此等诸文除重实犯余篇。故与今治罚见。问。若尔者何记云又但口说。未必身行哉。答。先付实犯。虽与此罚。亦口说同可与此治罚。但口说时。不除波罗夷。前三聚同口说与之○又一义云。倒说倒乱相并。与呵责羯磨事。其义无疑。唯倒之人可得呵责。故云未必身行也(云云)。问。若约实犯。单犯僧残偷兰人可与此呵责欤。答。口倒说四事上身作之故呵责也。单犯之人必不与呵责欤。已上口说实犯相兼义云。又一义云。今说释为本。唯约口说不依实犯得意。既云倒说四事故(云云)。   记。更加断常则六十二(云云)。上六十是身见中分别者六十。后二边见中二也。此唯识等六十二见不同也。问。我历三世为六十。何断常不历三世唯云二哉。答。断常二见身本不历五蕴三世。总云断云常起见故唯二种欤。但进此事可寻也。而钞批作六十二见异之也。即彼记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一云因五见之中身边二见。生六十二见。何者因身见生五十六见。欲界五阴各有即离四见。成对言约即离成四句者。一即色是我二离色。是我三亦纵是我四非离是我余也。因边见生六见。谓三界各有断常成六见。六配五十六成六十二见也(文)。 钞。言五邪者等(云云)。钞批云。一诈现异相者。谓寒着夏衣。暑披寒服。诈作贪相。心怖他物也。二说己功德者。谓我是律师坐禅持经头陀知事令他信敬。三高声现威者。叱吒示现威教。令他畏难。谓有势力。彼当思惟。彼必能为我作损益。便持物施入手。并入邪命摄也。激动令施者。立谓。说己所得之利。意令他施。说云昨日张家得一疋绢。今朝王家复送一疋细绢悕求人施激动。应师云。激者发也。说文云。水急疾曰激也。从此已下明四邪义也。通使四者。立谓今有比丘。谄曲为官人家。作使往来等是也。上观星象盈虚之相者。立云。象谓日月星辰也。故易曰。玄象莫大于日月也。谓观五星二十八宿。星即象也。观天文星宿。若观若观是虚。即耕田种植者。此名下邪。亦名下口食也。今时多有犯者。谓言我不负信施。是我自力所得。不思犯邪命之罪(文)。激动耕田邀利活命。辨相历然。剖文长说。未是精穷。省己离邪。 记。四邪中前三是身(云云)。问。仰邪是观星象。卜天下吉凶(见)。尔者可口业。何云身哉。答。仰观星象是身业也。约此边且云身。即无苦欤。亏盈辰缠度。 钞。上观星象盈虚之相(云云)。问。上占他之吉凶。此何不同哉。答。彼只作占卜吉凶。此观星象卜吉凶。乃至知天下之政也。故不同也。 记。贼心取物(云云)十种恣心之中黑闇心等也。彼恣心中邪命等。皆摄彼心也。 钞。此智论解也(云云)。会正云。五邪出二十二卷。四邪出第四卷(文)。 钞。虽有前过三根明委问答有差(云云)。简正云。他犯彼罪。答云此罪。即名有差。与作呵责。却是非法羯磨也。若犯此罪。答云此罪等如法。即反上非法。成如法也(文)。不知谓素所未闻。 钞。若不知不见五犯聚(云云)。钞批云。五犯聚即五篇名也。立明。此人不识不知此罪相。或犯夷残。谓言是提。或犯吉谓言是残。故曰不知不见。须作呵责法也(文)。 钞。五分有九种(云云)。简正云。自斗诤者。玄云。不遂心。常自嗔骂。犹如斗诤(且一解)。宛陵云。自斗诤谓据自己与前人交言也。二斗乱者。即自不交言。但两头互说。令他二人成怨故。云斗乱他。若仍玄释。前句此中方约与他人诤。名斗乱他。恐道理稍劣。依后解好。非一斗乱者数数为之。不是一度也。亲近恶友者。于己无益也。恶人为伴者。长善法与义同俱。恶友即约暂时以言为伴。即久永说也。自乐为恶者。鄙性念念欲作恶也。破戒为前三。破见谓起六十二邪见。破一正见也。白衣即在家人。不令数相亲近。恐染习恶法也。 钞。身口习近住(云云)。下身习口习身口习之三种总标也。与○童子弟子共床坐。 记。离合三种(云云)。身习口习身口习三种之离合也。同眠共器。送互着衣。 钞。以香华果蓏相授(云云)。说文释草实。尔者草实通名欤。将局一物欤。答。草实通名也。今名蓏取总之名。且目别欤。即会正云。蓏(即果反)说文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应劭云。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张晏曰。有核曰果。垂核曰蓏(文)。走使暝。 钞。偷人劫贼摴蒲等人(云云)。会正云。偷人私窃盗者。劫贼公白夺者(文)。博奕行在寡妇○沙弥尼处○讼相言○粗弊此性。 钞。三无义语四非时语(云云)。简正云。无义语者非法语也。非时语者。纵是法语不知时限。以随衰恼号非时也(文)。 钞。五不亲附善人(云云)。钞批云。谓不近善知识也。如阿难白佛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难善知识者是全梵行。如我昔日值善知识得过。定光如来受记等是也(文)。供结如弟子供给师法计他。 钞。对僧比丘前(云云)。简正云。对僧者四人已上也。比丘者一人己上人(文)。简下摈出对白衣说。 钞。此法与余羯磨有异(云云)。有云。十缘中第八缘。与余受戒曰等一切顺情事有其异也。非余缘皆异也。故先明之者。意云。有异故。第八正陈本意先陈明(为言)。简正有二释。一义云。此法指呵责法。余羯磨者余六羯磨也。有异者下六法每法对一事。今呵责唯不可一种。通一切非法。先明之者七中尤在初明之故。曰先明也。一义同上有人义也。即简正记云。此法者指呵责法也。余者外也。除法呵责外更有六羯磨为余也有异下之六番每法但对一事。如摈出但对污家恶行事。遮不至白衣家。但对骂谤事等。今呵责不但一种。凡一切非法。但入法羯磨治之。如前文云过有多种等。此既过有多少。多者最在初明故。曰前明之。今依玄记云。此法者七羯磨法也。余羯磨者受戒忏罪受日等也。有异者此是违情羯磨。当世少行。余是顺情羯磨。当代盛行。既是违情作法之时。须僧证正其罪也。文须前举后作。忆念与罪。又准遮法。具问同举徒众等。此则与受忏等顺情之法全异故。前明之意。在行事者了别也。此解不违钞文。顺羯磨疏幸请详察(文)。 记。八及十诸法皆别等(云云)。第八正陈本意。如布萨以筹华为陈意。如结界以唱相为第八也。第十亦或白二单白白四随法不同也。   钞。缘起十种(云云)。摄量前事法起。说处等羯磨十缘也。 钞。如上具七法(云云)。从第八正陈本意已前云如上也。得伏方与召来入众的示犯科。德人举告僧。 钞。为作忆念等(云云)。不作忆念羯磨。准令忆实不也。 钞。具问能举徒众上下等(云云)。简正云。能举徒众上下者。谓当时同举上座中下座同心已不所举人者。犯过比丘也。一一如法方为法事也(文)。 钞。素欲问和(云云)。问。素欲问和者十缘中五七二缘也。何今记云含问答二缘哉。答。师仰云。曲对云时虽当五七缘。又总云时素欲问和通名十缘无过欤。 钞。律文举斗诤事(云云)。问。呵责羯磨。于四事倒说倒乱之机与之(见)何约斗诤人与之哉。又斗诤之人四事可摄何哉。答。缘起因斗诤事是为缘。遂约四事倒说制之欤。但可勘之。示知改法。 钞。罪(云云)。玄记云。谓犯轻吉也。此罪误犯才觉。责心即灭。不可入呵责中治。谓前出过云对僧比丘前。今既非本心故。为不令呵责也。不因古人释也(文)。钞批云。谓犯夷优。此不可忏。应与灭殡。不合呵责(文)。此两说释与今记意别也。 记。并通结上九(云云)。于不成中。初三种或下四种及人法二非故。云通结上九也。 钞。二明夺行(云云)。问。夺行云事欤。将夺行云事欤。答。简正云。谓夺彼犯所行之行(文)。准之夺行(见)。有传而今记名行法。故夺者三十五事也。行者如僧命行云夺行也。 钞。不应授人大戒(云云)。搜玄云。前足数篇据呵责等四。体未坏故。得授大戒。今言不得者。且约制为言○有佛开制不相违(文)。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僧中问答毗尼义。治者同然。 钞。若僧差作信命(云云)。会正云。信命为僧作使(文)。简正记云。若尔者既见僧差今不受。莫违僧命不。答。但自陈情即得(文)。 钞。三五夺其顺从(云云)。问。其顺从之样如何。答。此顺从自倩云尔也。即玄记云情意作名顺从。今夺其顺逆彼情也(文)。 记。但至吉罗则无余也(云云)。简正记云。复犯吉指上篇为余也(文)。此聊乱若复重于此故今记云吉罗。则无余欤。 钞。若相似若从此生(云云)。此从此生。钞批从方便罪得意。即彼记云。若从此生者。谓从根本之前方便之罪生也。由前方便能成根本。故知根本是从方便生。故云若从此生也(文)。此释相似之同一篇罪从方便罪生得意。尔者相似即从此生得意欤。今钞注并记释种类之罪(见)。问。若尔者上余亦不应犯。何不同哉。答。彼广指下篇。此别约种类之犯欤。 钞。四不应嫌羯磨等(云云)。今记意四五之二事无相续之义。而此中列之不详所以(云云)。简正记中释相续犯事。即彼记云。不应嫌羯磨人及呵者。谓本为于僧比丘前造过被呵责也。今更嫌羯磨。还共前来。向僧比丘前作过。便是相续后犯。谓僧比丘前倒说四事。今呵此羯磨法为非法。呵人等约是续作不止。即成相续犯也(文)。爰知今记意不同也。 记。上下互举(云云)。四与五上下互或云嫌或云诃也。 记。下二犯事(云云)。以嫌为犯。又羯磨是事也。事之言通一切。如摄量前事。云通四缘事也。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 钞。不应受他安洗足物(云云)。问。今云他通沙弥净人等欤。将限比丘欤。答。有传云。覆藏犍度中说此事。清净比丘说故。今他者限比丘也(云云)。 钞。礼拜合掌问讯迎逆持衣钵等(云云)。问。此五种如何可分哉。答。二合掌。三问讯。四衣五钵(文)。爰知迎逆之时持衣为第四。持钵为第五(见)。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论理教相应无有违者。食上顾者愿异形之字也。 记。二合作一(云云)暗破会正彼云。注二比丘者。如三人同犯。合一法解。各须陈乞也(文)。今记意。第二比丘云意也。是以钞批云。注云彼二比丘亦尔者。此谓二人被治。一人乞解。其彼一人亦须别乞解也。今言彼二比丘者。即第二比丘也(文)。简正云。注云彼二比丘。尔者且约二人同犯之者。一人彼治乞解。彼第二人亦须乞解。故云彼二亦尔。若取语足。合云第二比丘亦尔。更有别解不正不录之。问。如二人同犯。一人随顺乞解。彼第二人未随顺。其未乞解其一比丘独作成不。有人云。亦得。今准律文不成。须二人一时随顺乞解。各陈词句方得成也(文)。私云。此有人之义难得意。 记。应是同过别过亦通(云云)。上羯磨牒二比丘。同斗诤之过也。故云同过。别过人之解羯磨。虽可牒别过之人二人。但非羯磨之便欤。虽然非遮之欤。彼人多少中。 钞。二摈出(云云)。钞批云。二摈出羯磨者。砺云。此污家之人。坏彼信心。僧以作法加罚。遣出本处故同也。涅槃名为驱遣羯磨。十诵名驱出羯磨。事起马宿满宿二比丘在聚落中污家也。旧云马师满宿谬矣。亲检十诵云尔。四分名富那婆娑比丘及阿湿卑比丘。在䩭连聚落。行污家恶行。余比丘往乞食不得。云此比丘不与我曾言语慰问迎逆。乞食比丘举过白佛。令白四殡出。令身子目连往治。及谤众僧云怀爱恚。僧即设谏违谏。犯残临时付口言故须违。出本处者。谓遣出聚落污家之处也(文)。以非为是。 记。佛在䩭离那国因阿湿卑富那娑婆二比丘污家恶行为缘(云云)。有云。此就蒙治人云比丘。实六群俱污家也。。 记。驱出当界(云云)。本污家恶行聚落界也。 记。但约对道对俗有信无信以分异(云云)。呵责依止对道。摈出遮不至对俗也。又有信无信者。四羯磨未怀信。三举行信俱怀也。是以下钞云。或不信善恶二因(文)。又云。若为三举。行信但怀(文)。 钞。当在界外(云云)。问。此界外者指何界哉。答。此界通自然作法欤。若污家恶行人。驱出其住处聚落。此时指聚落云界。又云此住处欤。若余四事倒说等时。必不见驱出聚落也。若尔者正指作法界之界欤。 记。不须比处住(云云)。此摈人出本寺而不制余寺也。律云。如呵责羯磨。但除余众中说戒(云云)。饰宗记云。呵责人于一切处不许说戒。今此摈治。于所行处不得。于余处得(文)。既许说戒。何况住寺哉。 钞。若有咨请推属本师(云云)。此被治人有咨请余比丘事者。被治人推属我本师咨请(为言)一同前文。 记。谓余比丘私有请问(云云)。此被治人余比丘云有请问(为言)。 记注。旧云被治人止得问师等(云云)。从旧云至随举故旧记意也。即简正记云。推属本师者。谓被治人。或有缘事。不得问余人。余人答恐成随举(文)。会正云。若有下旧云被治人不得问余人。恐彼成随举。若问本师则开师资。彼云若愚痴无有智。尽寿依止(文)。准戒疏下今记能破意也。同。不见举不忏举。亦有随举之犯(见)何云局恶见哉。答。实我不见不忏虽有犯。彼但犯吉。正非随举之提。故且云唯局恶见欤。 记。初明倒乱必兼两众(云云)。出家在家两众也。倒说四事。或乱正法。时必相兼二众。故云必兼两众。方入此治。虽然正蒙此治法事。专在道众也。正依律本缘起。时因数犯。与依止之法。必约所对人道俗。非谓与依止欤故(云云)。但令数犯不约对人也。是以简正记云。若准缘起因僧刍比丘年老无知。故忏数犯。所以佛制令依有德(文)。 记。唯无胡麻滓(云云)。今质多居士油压子故如是云也。是以简正记云。此居士祖父压油为业(云云)。会正记○唯少胡麻滓(以居士父压油为业文)。 记。怀如是多宝根力觉意禅定正受(云云)。根力等之法喻宝故云多宝也。 记。全说譬喻(云云)。问。此合法样如何。答。乌鸡如不作鸡鸣乌唤。今善法比丘。失出世多宝等法非出家。又剃发染衣之故非在家。故喻之也。此质多居士得宿命智。故善法比丘过去作此乌鸡。忆得今如是云也。是以僧祇律云。佛言此居士得宿命通。见彼比丘过去世时为乌鸡子。作是讥弄。又身虽出家。心行俗行。如彼乌鸡不似一物(文)。会正云。唯少胡麻滓○彼闻不乐。以居士得宿命通。及观善法昔为乌鸡子。乃喻云昔有商人。采宝得雌雄二鸡归国。雄被狸食。唯雌者在。后乌覆之生子。子作声时。父说偈曰此子非我有。野父聚落母(野父谓乌聚母谓鸡)共合生儿子。非乌复非鸡。若欲学父声。复是鸡所生。若欲学母鸣。其父复是乌。学乌作鸡鸣。学鸡作乌声。乌鸡两兼学。是二但不成。善法因斯不往。佛令作此法遮彼不去也。广如律下(文)。有贾客持雌鸡至不乌唤。遮断不许便离。遣谢白衣。律本不从言单言篇也。作为正召令受也。 钞。语言檀越忏悔(云云)呼谢曰忏也。总上下忏言。或呼谢或忏罪随处可得意也。 记。安羯磨比丘着眼见耳不闻处(云云)。蒙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比丘。安俗人眼见耳闻处也。召来善法比丘见彼居士。令俗之心调柔。谢云受忏也。而不受比丘直向居士忏也。尚不受居士与覆钵之法也。 记。注恐闻作法(云云)。问。此作法者何作法哉。答。骂俗人吉罗忏悔作法也。今差八法具足阿难。令忏居士。故以阿难为所对。善法比丘忏之也。是以饰宗记云。引五分二十四云。教作突吉罗悔过。言我某甲比丘作粗恶语。加某甲白衣犯突吉罗。今向长老悔过(三说文)。律云。阿难彼差竟至居士家。如是语居士忏悔。僧已为善法比丘作罚谪。若受忏悔善。若不应至眼见耳不闻处。安羯磨比丘。着眼见可不闻处。教令如法忏悔。后来语居士言。居士忏悔。彼比丘先犯罪。今已为忏悔。罪已除彼若受忏悔者善。不受者犯罪比丘应自往忏悔。如是阿难闻世尊教已。将善法比丘。至质多居子家语言。忏悔居士。彼比丘僧已为作讲罚。质多居士即共忏悔时。善法比丘顺位。众僧不聊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文)。会正云。准律差阿难具八逆。被治人至彼求忏。若又未受应安眼见可不闻处。令遥求忏。使人自向居士求忏。若未受应令比丘自求忏。又不受者应作覆钵羯磨(谓彼家无住受用如钵之覆因为名)更不令僧往至彼家(文)。忏竟俗喜。 记。前后七法过相相涉(云云)。钞批云。又七羯磨人。前四治轻。得足僧数。后三邪故。治罚法重。不满僧数前四人。既足僧数。无随顺罪。后三人者邪见坏心。不足僧数。有随顺罪。又随有轻重。若随前二不见不忏人者。但得吉罗。随后恶邪得提。可知。又此七羯磨人。前六人无倚傍。倚傍故不须说谏。后恶邪不舍。以倚傍圣教。言说相似是非难分。须僧说谏开示是非。改过从善也(文)。简此色资产钞入同举僧(云云)。钞(一下)云。四人即功能僧。如四分。被举比丘死。衣入同羯磨举僧(文)。同记云。彼举即三举本作法者得之(文)。公然作恶。 记。为显业相如幻故等(云云)。有传云。此中有五释。前四释约理。即同严论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之文。第五释即约事。即同庄严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嗔痴亦复然之文。又有学者云。第五如有传。于前四释今案少异。第一约事。云业相如幻故。第二约理。云业相不得故。第三亦约理云一源。第四通约理事。唯心言应理事故。如是可思之(为言)。又有人云。五句中前二普贤经意也。次三无行经意也。一源者一实相也。一心华严意也。问。此谈大乘所说义欤。将因配当三观释欤。答。有云。大乘经或说罪福无主。或说淫欲即是道。此如幻边。或业性不可得边。乃至以诸法唯心边说显之也。必非配三观欤。云业相如幻等。自维当三观。彼性相二观小乘观法也。今云性相。心非小乘观相故自本诸大乘经谈如幻即空样。又谈诸法性空道理也。又一义云。此文配当三观料简也。初二相空性空也。彼三义唯识义故(云云)。随己即是。违己为非。 钞。邪是在忆障于学路(云云)。问。俱舍意。四舍之中生邪见。断善时失戒见。何今用治罚耶。答。此事见于简正记。即彼记云。准俱舍四舍中邪见失戒。何用治罚。淮南云夫言邪见断善失戒。须起九品圆满之心。名为圆满邪见。心定舍戒。既无受体。还同白衣不用治罚。今此三举比丘。虽然不信因果。及邪心决彻。且九品之心未满。故不失戒。但律据广相为言论。约子细以说有失不失也。虽有此解道理显然。或究其原本免妨难。且如起邪心。九品尽与不尽。总属他人之内心。今僧如何得知彼心之事耶。今依天台所票云。可助一释。谓僧令改恶故治举之。彼若受僧治罚。即由有信。故知九品邪心未同。必一向拒违。不受治罚。即验知邪心决彻断善。故亦不在治也(此解妙中之妙文)。此简正记二师。俱三举人断善邪见人得意也。付初义聊难思。准正理论。有品之舍戒义。若上上品善心。得戒下下品邪见位舍。何待第九品耶。付后释亦不明既三举之人。名信行俱坏人。设虽受治罚。何云有信人哉。故知简正记义二共不可然也。故今记云不畏来报即为邪见。其义尽理也。此可非断善邪见失戒故也。遮举与作不见举。非同断善顿弃三宝而失戒。 钞。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云云)。简正云虽在寺中。不预僧法。无其足别也(文)。 记。有僧处者令惭耻故(云云)。问。钞下许无比丘处。依不作解羯磨故也。若有比丘可作解见。何记云有僧处。云令惭耻哉。答。有比丘处作之有二由。作解又令惭耻二义也。无比丘处无此二义。钞出解一义。记出耻一义。是影略互显之义也。且谓权暂简灭摈永弃。 记。性者即灭重者转轻(文)。问。此制业二中何哉。答。此业道罪也。是以事钞(中四)云。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文)。问。记先业言轻重者就过为言。五逆谤法用僧物等为余则为轻。又凡造罪具足三时俱起猛心为重。或二时一时为轻。定不定者。复简重业定业猛重。纵忏不已不定犹轻。或客转易下二句。彰益转报。谓易夺不受。对上轻及不定业也。轻受谓转重为轻。即上重中定业(文)。制罪如是无转轻义故。若尔者今制罪忏不忏谈时。何云业罪哉。答。又云。业罪何云理应悔除。应本清净作。作化教忏悔。不忏制罪。不足净僧故。尔者如何。答。必释钞忏不忏等文非谓尔也。且罪无定性样云时。出化教业。释不定样计也。又一义云。了论意。于责心悔有二。重者童责心悔。又轻者轻心悔。若重罪以轻心悔则转重为轻也(云云)。爰知母论意于制教重罪。以轻心责心转重为轻也。 钞。七恶见不舍举等(云云)。问。此恶邪不舍见。唯局淫欲不障见欤。将余杀盗等生恶见者。应作今举法乎。答。本律意唯局淫欲法。余杀盗等无之。僧祇中于杀盗等生恶见。人作今举法(见)可勘彼文。 记。须下加治法。白云大德僧听等(云云)。问。此可云举羯磨欤。将可云谏羯磨哉。答。此羯磨非举羯磨。谏羯磨也。彼本文(呵责揵度)别有举羯磨。其文采不受谏由作举法也。缘本文相异此所引也。是以本律第四十五云。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比丘字阿利吒。有如是恶见生。我知佛所说法义。犯淫欲非障道法。时诸比丘闻莫作如是语。莫世尊谤○诸比丘殷勤问阿利吒。坚持恶见。而言此是真实。余皆虚妄。时诸比丘不能除阿利吒恶见。往世尊处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以此因缘白佛(如常今记出白文则是也羯磨可准知)。彼阿利吒僧与作呵谏已。故不舍恶见。时诸比丘呵责阿利吒言。云何僧与作呵谏已。故不舍恶见○以此因缘白佛。尔时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诸比丘与阿利吒比丘作不舍恶见举白四羯磨。则集僧已与作举。作举已作忆念。作忆念应与罪。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作白言。大德僧听。阿利吒比丘恶见。僧与作呵谏。故不舍恶见。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阿利吒比丘作恶见不舍举羯磨。白如是(文)。此则分明初出谏羯磨后出举羯磨见也。问。若尔者何故今引谏羯磨哉。答。此事古来不审也。但会正记等误引今文。而记家一往顺彼记引许也。 记注。羯磨第二句如前等(云云)。羯磨时第二句牒白第二句已。又白四句羯磨第二句牒入。缘本双牒也。故异白也。羯磨第四唯牒本故也。   钞。所谓摄取于僧(句绝)令僧欢喜。乃至正法久住。 记。增一中文共有十句(云云)谓以十利各为一义。故有十句可知也。且作图云。 摄取于僧 一句 令僧欢喜 一句 令僧安乐 一句 未信者令信 一句 已信者令增长 一句 (一句) 如来出世为一义故制呵责乃至恶心不舍举。 (一义) 十句 难调伏者令调伏 一句 惭愧者得安乐 一句 断现在有漏 一句 断未来有漏 一句 令正法久住 一句 摄取一句 摄取 摄取 令僧一句 令僧一句 令僧 令僧一句 令僧 令僧 未信一句 未信 未信 已信 已信(十句十义)已信 难调 难调一句 (二句) 如来等 九句如来等 二句如来等 (二义) 难调一句 惭愧 惭愧 惭愧一句 断现(一句) 断现 断现一句 断未 断未 断未(一句) 令正 令正 令正 中间三四五六七八准之可知也。 记注。古记解错(云云)。问。其错解相如何。答。钞批云。立云。先佛兴世。所制戒捡及此七法治人者。意令无犯。使戒净故。定慧从生断。或出尘至无上果。名为一义云在果也(文)。今记所指破。此等解释欤。不捡知律增一文。故旧记如此得意也(为言)乃于徴纠。 记。四众即僧尼士女(云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能舍身命。宁护一如法比丘。不复人身开于道俗三恶门。 钞。内恶外有善相(云云)。问。若外无善相。可许俗责罚哉。答。经文虽不见义可然欤。问。若尔者何故资持(中二)初指十轮。如僧纲云。乃至畜妻挟子。恭敬如舍利弗。不听责罚等(文)。此文意纵外相虽恶。不许责罚(见)。何必约善相有无致会释哉。答。今此云善相。必非威仪善恶欤。只善相者识闻广博生俗信边云善相。纵虽畜妻子识闻广博有外化义边是可解。有善相人不约威仪欤。 钞。两存亦得废前又是(云云)。会正云。两下是纵。废下是夺(文)。钞批云。两存亦得者。谓若外有善相者。须依十轮莫治。必以愚闇。自缠可依涅槃治也(文)。 钞。云恶骂治者(云云)。钞批云。宾云恶犯四重。而不受拒故。与恶骂治之。若残罪已下罪俱不引者。俱与哩殡治。今寻钞意不然。犯重诨者下文自有灭殡治也。今恶骂者不问所犯轻重。若拒诨不见者。犯即令此治(文)。 钞。语云汝所住处亦当举汝为作自言不听汝布萨自恣(云云)。简正云。汝前住处者。此人不肯受治。欲往余寺。僧即差人往报。此比丘犯罪若复见来事须治之。为作自言者。此所对僧公白而作不须自言。彼既同犯。要令自言方得治也(文)。 钞。如是一切舍弃(云云)上语云已下文。一段文欲舍弃最后正讥责言也。 钞。如是人不应从求听此即是听(云云)。如是人从僧不可求听许。如何求听彼凶恶故。僧不可听故苦彼犯者也。此即是听者。彼犯者默然义也。如是听者如法可驱出也。若不听强强可驱出故。此非如法驱出也。今反之。故云如法驱出也。 钞。五分云梵坛法者(云云)。简正云。五分云。阐陀比丘在拘睒弥国。一夏之内解恼众僧。不共和合有一比丘夏竟。往迦叶处。以事白之。迦叶令阿难汝往彼国以佛语作梵坛治之。阿难受语。与五百比丘俱往其处。其阐陀闻阿难来。出外迎逆。问。何故此来。答。欲利益汝。问。言如何利益于我。答言。当以佛语作梵坛法罚汝。问。如是梵坛法。答言。一切七众不得共来往交言。彼闻之闷绝倒地。语阿难曰。此是杀我。何言利益(文)。 钞。如梵天法治之(云云)。钞批中有二释。初释云。梵辅天已下皆有语言。有寻有伺地故。若中间禅无寻有伺。则梵天无有语言。今不语治人。故唤为梵天法。谓同梵天之不语也。第二释云。梵天虽无寻有伺。然由有言说。二禅已上方无言语也。梵天中有罪者以默法治之故曰也。即彼记云。夫欲言语者。要先有寻伺。论云欲界及禅有寻有伺地。若中间禅无寻唯伺地。二禅已去无寻无伺地。言中间禅者。谓初禅已去未至二禅。名中间禅也。宾云承前诸师解。未至禅云是中间禅者错也。初禅已前未至初禅。名未至禅。亦名未来禅。名断律仪也。言中间禅者。即是初禅已去二禅已前。梵王住处名中间禅也。其梵天在初禅之上二禅下。未属四禅。二十五有中自当一有也。亦名梵辅天。齐此已下皆语言故。曰欲界及初禅有寻有伺地。故旧经云觉观在初禅。即其义也。二禅已上无复语言。若中间禅无寻有伺。则梵天无有言语。今不语治人。故唤为梵天法。谓同梵天之不语也。又解。梵天虽无觉有观。然由有言语为乐。二禅已上方无觉观故不语也。梵天中有罪者默法治之故曰也(文)。彼释意同今钞并记释也。 记。有云梵王宫前(云云)会正释也。 钞。以欲界语地亦通色有(云云)。会正云。语地者以欲界有寻伺。是言语之地。故不语则生恼者。亦通色有者。谓初禅亦有寻伺。中间禅(即大梵天)有伺无寻。二禅已去寻伺方无故(文)。简正云。准婆娑俱舍云。夫身语意总有加行。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意加行。寻伺是语加行。凡欲发言先须寻伺。寻者寻求伺者伺察(文)。寻伺即语因故。 记。梵天行故(云云)。有传云。语业通梵天现行云事也。或梵王行默摈法。故知语业通色有(为言)。特(玉云。徒得切特牛又独也)。 钞。寻本未得(云云)。简正云。钞主云一度曾见经中有此羯磨。忘却经之名字。寻求未获。玄云。祇律二十四卷有加不共语羯磨也。若准东塔疏云。但由比丘犯过。拒云不见。作不见举治也。心犹强犷。即更加此不语之法。便是增罪治也。但吉七众莫与伊言语得。更不承羯磨也(文)。今记意亦有经之经言僧祇得意引之欤。而简正记初释意指余经(见)。爰知今钞主意忘却余经之题名。有何不知之故云寻本未得。若僧祇律何云寻本未得哉。 钞。三种调伏法(云云)。钞批云。五云一柔软调伏。二刚强调伏。三柔软亦刚强。故名三种也(文)。今记意柔软刚杀之此为三见。 记注。昔以柔软等(云云)。会正云。柔软即诃责等。四信存故法轻被之。则柔刚强即不见举等。以信行俱坏故法严(文)。强根。 记。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云云)。问。前羯磨何哉。又二法不用别羯磨。只告恶骂治默摈之由(见)何云重加前羯磨哉。答。非谓重加前羯磨欤。今恶骂治默摈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为言)。尔者无相违欤。不与语教授教诫也。当三根。 记。例皆四句(云云)。第一(祇云)大德僧听。孙陀罗比丘戒羸不舍行淫法。今僧与孙陀罗比丘作灭摈。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谁不忍者说。第二第三亦如是僧与欤(文)。 钞。不得共住共事(云云)。钞批云。立谓共住即设戒自恣二种中。共住事者羯磨也。一切僧家诸余羯磨法事亦不得共作也(文)。此即今记释不同也。 钞。若准律文(云云)。钞批云。此二文何故相违者。解云。四分约五德三根不了。故须犯者自言。多论据三根明了。故不顺自言直得治也(文)。今记意律论相违得意欤。即世多有轻欺上下者。 钞。罚钱及米或余货赇(云云)。搜玄云。货者卖也。余钱已外一切堪卖。皆名为货。赇者说文云以财求理(文)。赇(求财贿也)。 钞不肯转送因兹犯重(云云)。问。此犯重者指何重哉。答。第二盗重欤。僧同和合引钱货不引之。故犯重盗欤。行杖罚枷禁钳锁。斩伐草木。锄禾收刈。或周年苦役。垦割。 钞。或因过失夺便令倍倍偿(云云)。问。饮酒醉乱治所犯过。能治法有五。五内此第五也。以此文云何能治可得意哉。答。实虽难见。且彼人预置常住物时。若彼人依醉乱过失夺。令倍偿故云尔也。若只时过失夺可无此过欤。即简正记云。失者误遗失也。夺者强力所将。典掌之人由不令偿。况因过此事。罚余酒等人倍偿并是非法也(文)。 记。今同众院规绳之类(云云)。有云。寻正次作役事曰规绳也。即如番匠寻黑绳造材木等。故曰规绳也。又云。规式事也(云云)。 钞。锄禾刈谷(云云)。问。此与上锄禾收刈。有何不同又出哉。答。付治罚饮酒醉乱人。出非法治云锄禾等。此必非治罚。只立非法制故。又出之也。所望各别也。分僧食及以僧物。矜为正则。流弊斯久。率敛举世孰。 钞。犯重因禁遭赦得免(云云)。先王远忌等放还罪者云赦也。即日本国有此事也。法光寺十三年放召人等也。钞批云。犯重因禁遭赦得免者。谓有比丘犯重罪已。众主禁着空房。待有国家恩赦到来相放。此名非法法。中何有此事。一者不合繁闭伽禁。二者不关王赦也(文)。 钞。或自货赇方便得脱(云云)。简正记云。犯重人被禁多时。国又无赦。遂自将财物赠于众主求脱之类(文)。 记。因利求利(云云)。此或夺贼物与因利求利一事得意贼彼夺少财。而多夺还也。今记意云俗制中三种。故此一事被得。余记意别物释。即钞批云谓僧家立制。若有僧私之物。为贼盗者。后见须夺取。此非法制。是名财夺贼也。言因利求利者。谓如落花师。为他说法令他舍悭。遂求物入已者是也(文)。此二物得意也。 钞。故佛预知者不令同法(云云)。钞批云。以下诸文皆有无力有伴自去等文也。如下十诵。自僧灭之。不者余处去等也(文)。 记。善不加恶(云云)。善人云。不胜恶人事也。 钞。当说如法欲已起去(云云)。问。事既非法也。何可云如法僧事与欲清净哉。况又不忍起去程岂乐欲彼事哉。答。事虽非法。僧如法和合作羯磨。故净人媒嫁等非法羯磨成也。僧众和合边云如法。又其边云乐欲也。若尔者既七非中事非堕何可成羯磨哉。答此非法制。 钞。止得三人(云云)合自身三人也。 钞。说见不欲与护心相应云(云云)。此见不欲通对首心念。而今钞主并记家意。心念作之(见)故云故开心念。但本文意对首(见)即钞批引本文云。案僧祇云。时瞻波诸比丘共诤。同住不和。一人乃至众多人举众多人。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日听作见不欲。不欲者若僧中非法羯磨事。若有力者应遮语言。诸长者此非法非毗尼不应作。若前人凶恶有大势力。恐为我梵命难时。应作见不欲。作是说此非法羯磨。我不忍与见不欲如是三说。作见不欲时。不得辄尔人边作。应同意人边作。不得众作见不欲。得二人三人作。余者当与如法欲已舍去。若僧中非法断事不遮。不与欲不作见不欲。并越毗尼罪。若作是念。随其业行如火烧屋。自救身得护心相应无罪。是名见不欲也(文)。爰知僧祇之前段之文。见不欲对首作之。后段心念作之(文)。而今钞前后文取合引之。且云见不欲护心相应欤。委如本文可得意欤。护心相应者护戒心也(为言)。脱身便罢目对。 记。指同僧祇如羯磨篇具引(云云)。钞批云。如上说者前通辨羯磨篇中引母论。比丘见非法事。若有三四五伴可得谏之。独一不须(云云)。今记意如上说指伺上僧祇说得意。钞文并钞批意直指上羯磨篇云如上说(见)。简正记云。已说者指羯磨篇十五种默处也。 钞。四分云如法僧要随顺(云云)。今记意要制约得意。尔者僧要(为言)。而日本古本僧字下有制字。要下有须字也。尔者如法僧制要须随顺(为言)。是故简正记所牒有制字也。此五百结集文也。又简正记牒要随顺者。此是五百结集文也。故知此两记要字付下读也。 钞。五分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者(云云)。钞批云。谓佛在时有出家者。佛令为剃发。今则国王不许。故言不应行。景云如佛制夏意游行。今时王制若无故离十月。皆判还俗。又不得行也。故注云俗王为僧五制不依经本。即其义也(文)。 记。如今国制尼不依僧(云云)。会正云。佛令尼怀纳具。王制各随本众自受是也(文)。问。设虽王制不依大僧如何尼众可得戒哉。答。如是王制之时。无力依尼和尚尼众可得戒欤。今钞记依五分如是释故。但本部意未依大僧和尚。尼得戒不见可勘之。 记。帐藉公凭之类(云云)。唐土风仪。国王寺寺作僧者为彼国习。必官札记之。送食物等云帐藉也。公凭者。有云。唐土云——。日本云度缘。受戒取王判也。显非诳惑之标式。故云公凭也。如是作法皆依国制也。 钞。为作此事必定应作(云云)。上不得入城市等之制也。此必定可随顺云事也。 钞。十轮中如前明制(云云)。今次引之。上十轮文意也。即简正记云。十轮等者前文引钝根。令修福罚。亦是如法也(文)。 钞。僧祇中罚舍利弗(云云)。僧祇第二十(十八)云。尔时众多比丘在讲堂上。论义。作是言。长老世尊制尼师坛大小。若敷坐处两膝则无。若敷两膝坐处复无。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佛问比丘。僧中上座是谁。答曰。舍利弗。佛语舍利弗。众多梵行人作是论。汝云何默然而听。今当罚汝在日中立。舍利弗受罚即立日中(文)。钞批引续云。诸比丘各至佛处忏悔愿恕舍利弗愆。佛言日月星宿犹可回转。舍利弗心不可回转。以爰我罚。心坚不可转也。以过去曾作蛇来(云云)。济云。身子是法轮大将。有过尚治。今末代僧尼未有一行一能。则一切时中。违越众令。义非依教也(文)。 钞。夺衣令立(云云)。简正云。夺衣者亦非永夺。折伏了和顺却与。令立者僧中立也。非是保身而立(文)。诤谊。 钞。先明通塞之意(云云)。钞批云。先约僧俗明。次于僧中约持破明。又持中约时明。并有通塞。时则是通。非时是塞故也(文)。 钞。自壅僧食(云云)。简正记云。鸣钟作相普召十方。今既有遮岂非壅也(文)。 钞。剧苦(云云)。简正记云。苍颉云偏受之苦日剧也(文)。 钞。障碍大法(云云)。会正记云。大法者。即障三千一化凡圣平等同和之法也(文)。 记。欲界众生皆资搏食(云云)。问。记家释欲界色界通有四食。何云欲界耶。答。 钞。故古师匡众之法云(云云)灵裕法师寺诰也。此大智律师先身也。僧祐南山先身也。简正云隋朝相州大慈寺灵裕律师。值后周废僧教。隐迹终南。身披俗眼。领徒在山每日出于廛市卖卜。得钱供于弟余米。后隋家御窝大行敕补为僧续。遂于住处造志相寺。法师亲立诰十篇等(文)。钞批云。又净影远法师即是灵弟子。于布萨日。说欲不出。祐从山来。直到堂。以衣服粗弊众皆不识。莫有敬者。至说欲时。制众且止。慧远房中读疏。乃云法事因缘众僧说戒。岂是应说使者寻报。远即走来流泪悔过。大众方知是远和上(文)。 钞。修道境界法(云云)。钞批云。谓僧依寺中修道。如王治国依六城为境界也(文)。法者范义也。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受供处所同有。如法及时白衣及中。 钞注。能齐者亦得(云云)。钞批云。由能斋故是当来得道。作出家之因。故开与食(文)。简正云。白衣能斋者。五分二十六云。白衣来从比丘乞食。比丘不敢与。便致讥呵是以白佛。佛言能齐者与(文)。不得受斋。非时来者不与法宜塞也。谓荷任即命众主。 钞。唯有任道行之(云云)。简正记云。任道行之者任依也。道谓道理但依圣教道理而行。应与便与等也。 钞。同护法者(云云)谓共护佛法也。不损檀越事者。谓四事供给。今依道受用不损檀越四事之福也。文本非人情者。情谓情也。 钞。理无向背(云云)。向以情召来。背此悭惜也。钞注。不得人情口召来食及悭惜积聚计留后日乃至怀亲疏之心应与而闭不应与而开也(云云)。以别修情不可唤来。故云不得人情口召来也。 钞。若此以明(云云)。此已下文准钞家语也。非寺诰也。 记。六亲谓父母兄弟等(云云)。盂兰盆疏云。六亲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文)。同记云六亲依老子注出之。注中式云未详何典。若准汉书注云。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文)。由虚妄之俗可弃。真实之道应归。 记。即上四种(云云)。即上四怨三界六亲五欲四种欤。 钞。不亦蚩乎(云云)。钞批云。蚩者轻也。有云。笑不露齿曰蚩(云云)。 钞。但以危脆之身(云云)。简正云。危者三界无安曰危。心体虚寂。本来无身色蕴。假有一团。故名为脆也。 钞。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云云)。简正云。浮假者利耶。住持相续假有名为浮假之命也。违诸佛教者。佛置僧坊人法二同鸣钟善召。不局凡圣。今既限约。故是违也。损檀越之福者。施主本为误。僧是福田之者。今望此不得食分。是损彼无之福故。 钞。此乃鄙俗之浅度(云云)。钞批云。若识达俗士。尚以忧道而不忧贫。今此比丘作此问者。问平鄙俗耳(文)。 钞。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云云)。琐人云小人事也。简正云。锁人者。尔雅云。小人也。或可。锁碎之人短见情怀之辈也(文)。 钞。四辈(云云)谓天人龙鬼也。盂兰盆疏云。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文)。同记云。言两存者。各有所出(文)。 钞。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出家弟子(云云)谓可成白毫相。而减福分与弟子。今光减少也。勿念衣食所须。以道通用。 钞。又承不断客寺仓库盈溢者。主人心远而广施。或寺贫而为客者由志陋而见微也(云云)。俱虽接客僧。上心远故弥寺盈溢。下虽接客见微故。因待客寺弥贫(为言)。会正云。不断客之寺。而反得仓盈溢者何。主人心违故也。又寺贫匮。为护者何。由主人心陋故也(文)。 钞。若此两言人谓僧用不供者。岂是人之智力所辨事乎(云云)。会正云。若此下上接客而富。阻客而贫。历然可见。或人反谓恐僧受用弥大能供力弱。不可供济者此实非也。岂下一句责上见(文)。两言者。上二义云两也。心远而广施与者。狭而见微也。 钞。若人力有分不能供无限者。所怀既局斯言允矣(云云)。所怀既微故。随因待客。有限食有不足故。上云。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言良。彼者狭人前此言不虚也。事似相反。义实当然。○致𣫆乏○既患人力不供局屑。此乃檀越为道奉给。不由人力所致。若辨非智力。则功由于道。然则事由道感。还供道众(云云)。事者四事供也。 钞。犹函盖相称(云云)。简正记云。函盖者檀越为道故施故喻函。僧得还供道众田如盖。与本相应是相称也(文)。钞批云。胜云僧依道而受供如函。檀越为道而施如盖。二种相应故曰称。何愁竭耶(文)。两记意异。 钞注。有义食坊(云云)义谓宜也。会正云。寄归传云。西国路傍设义食处。残器若山(文)。 记。亦下一句出论语(云云)。论语七(宪问十四)云。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子曰。岂共然乎(文)。问。此亦言对何哉。答。上约行施义普。此有施故云亦也。以义然后取。取与理通。所以不竭。犹知如此义不匮。验于目前如法通食。世俗礼教。忧道不忧贫。不忧护法。而忧饮食。 钞注。世欲礼教忧道(云云)。道即仁义礼智信也。俗道也。君子谋道不谋食。 钞。所患人情鄙吝腐烂僧粟(云云)。会正云。粟禾子也。五谷通名也(文)。腐烂余而不施。世俗耻之。余唯见积事而不存道。未见道通而事塞也。唯以有法平等应同护之。人来乞索一无与法。若随情辄与即坏法也。 记。谓不非用也(云云)。谓非法不用(为言)。济抄云。不者遮也。 钞。俗人本非应齐食者然须借问○示语因果。使信罪福。知非为吝。愄欢而退。此中非生人好。处非生人恶处。不得一向瞋人一向任人(云云)。会正云。无与法者。不可将僧物出界也。注此中者。因僧伽蓝中。若俗士非理妄受。则因斯获罪。故曰非生人好处。应教而受则由斯得福故。曰非生人恶处。一向瞋人应与而闭也。一向任人不应与而与也。故曰不齐者而食。去情者。去亲恣吝之情也。存道者存平直合宜之道也(文)。 钞注。不斋者而食必须去情存道善知处量也(云云)。损举役者等虽不斋许与之。若非损者非役者。不斋人不可与之。故云知处量也。 记注云。非生好者以任情故(云云)。问。非生好是非任情。何云任情哉。下非生恶云依法故如何。答。 钞。毁损三归(云云)。钞批云。若不问是非而给者僧俗混同。将何以为归敬。不知尊胜分齐。而生贱心。即是毁损之义也(文)。 钞。二引圣言量者(云云)。搜玄云。有二种量。一现量。谓五识照明白名之为现。二比量谓比决而知。见烟知有火也。若依世亲母论有三种。二种如前。三圣言量。圣正也立言正故名圣言量(文)。 记。僧祇此云大众(云云)。问。摩诃僧祇翻时。摩诃翻大。僧祇翻众。何今但云僧祇而翻大众哉。答。师仰云。正虽翻众。今僧食十方大众为显来食。故以义加大字给欤。问。大众即常住食者。大众常住可云同名哉。答。即常住食者以义释非同名也。僧祇食此云大众食。此常住食云大众食显义也。非大众即常住欤。即字虽不审。且释大众食云即常住食欤。常住义局此处。不通余处故云常住。此大众食义也。是以翻译名义集第七云。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抄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常住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祇物文)。钞(中三)云。或不作相。是盗僧祇(文)。同记云。僧祇翻众。即同常住众物(文)。 记。致有得失(云云)。得者集人。失者不集也。又义云。知作相得食得也。若不知不得食失也。 记。二种常住夷兰之别(云云)。常住常住夷也。十方常住兰也。事钞(中一)云。一常住常住。○此一向准入重摄。二者十方常住○若有守护望主结重。同共盗损。应得轻罪(文)。同记云。同共者主客同心。无掌执故。得轻者即偷兰罪。疏云。以僧分业无满五故。问。常住常住亦无满五。何以重耶。答。分不分异重轻致别(文)。问。于二种中。十方常住作相可离其过。常住常住作相可无过乎。答。一义云。非谓作相离罪。但今分两种差别计也。意别取十方常住作相离兰罪也。 钞。虽作相而遮示犯(云云)。钞批云。今平旦打钟。要须前开寺门。闭门而打钟者此是非法也。 钞。若大界内有二三处各有始终等(云云)。钞批云。各有始终。僧祇同一布萨至清净无过等者。谓此是法同食别之界。既食各别各鸣钟自集。互不相集者无过也(文)。简正云。二三处始终僧祇者初置寺院时为始。乃至处怀时曰终。于其中间众食不绝名始终也。问。大界内何得有二三处始终。答。有二说。初依搜玄云。是法同食别界。有解云是一别住内有二三院。各有众食处。如今寺中经院有田产供。着经着世五人至时。集此食不犯别众。但自作相便得。或更天王观音等院并如是也。未必揩定。是食别界(文)。允师云各有始终者。作相不可同时故云尔欤(云云)。此意设虽非法同食别界。大界中二三处别院用食时。前后次第作相免别众食。成不遮客僧也(为言)。 钞。下至三拍手(云云)。简正云。三拍手者表三通也。 钞。若行僧饼错得一番(云云)。一对云一番是二也。只一非谓一番也。钞批云。此约丰俭俱犯。望知事人有限定故错得犹犯盗。保言过索。宁无罪咎也(文)。 钞。上座贪心偏食僧食犯堕(云云)。问。上得一番。偏食犯盗。犹今云轻哉。答。上行者偏不欲与。错得一番故。则乍知得一番故不还犯盗。此行者偏与故食之必非故违意故轻也。是以记云偏食彼约众僧偏与故轻。 钞。不病称病(云云)。搜玄云。不病索者犯提。得食入手犯重(文)。熟睡精肴(シナヘサカヘ)肉瓮修馔(ソナヘ)着少项之甘肥。嗟鄙吝。 钞。义者言别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人不与犯罪(云云)。钞批云。有问云。俗人能斋尚开与食。破戒是僧今亦能斋。何得不与。解云俗人能斋是当来出世之业。破戒之类理亦亦可知(文)。 记。此明常住别他成重(云云)。问。二种常住中何哉。若十方常住。望十方僧何有满五义乎。若常住常住者何有别他义乎。答。有云今十方常住。而望十方僧虽兰罪。望今僧众故有满五义也。而此义犹不审也可寻候。 钞。止不得自手与。以外道常伺比丘短(云云)。简正云。常伺比丘短者。讥言沙门只能受人物不能施人。所以不自手。初缘自手与食。后因外道语白衣言。汝以沙门为福田。沙门却以我为福田等。故制不手与也(文)。 钞。若一寺一村一林(云云)。简正云。寺是此方名也。村者则四相之名。据聚落中僧坊以说。林是祇陀也(文)。 钞。次第赋给(云云)。会正云。赋给彼经作付给。今作赋亦通班也(文)。 记。用十九钱(云云)。资持(中一下)云。初给王臣十九钱者。彼土大铜钱一当十六。当今三百也。   记。随时将拟(云云)。钞(中一)云。恶贼来至。随时将拟不限多少(文)。同记云。恶贼难不可约数(文)。   记。悠悠无信者好器与食(云云)。资持云。悠悠谓远离三宝无所归者(文)。问。何无信者以好器与食哉。答。若以恶器与食无信故。还于寺可成损。故是以损者之一分如是与食欤。   记。分番上下(云云)。一月上十五日下十五日分番也。何当番与食。今十五日非番不可与食也。不论上下之当番非番。长时给仕者可与食(为言)。问。若尔者何故钞(中一)云。善见瞻待净人法。若分番上下者当上与衣食。下番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文)。同记云。五净人中二经作分番。长使通给(文)。此上番之当番可与衣食见。何今唯云与食哉。答。师仰云。中一衣食衣字多欤。对长使得意与食计尤可深理也。 钞。三约法(云云)。有传云。具可云约法就时对人。今略依初但云法也。 钞。僧不可和者(云云)。问。僧不和设虽说戒前。何而可成其法哉。答。非谓乖别之不和。辄难和集。故且云不可和也。是以简正记云。僧不可和者谓集僧取和稍难也(文)。 记。所告人即目犯者(云云)。此举罪人且云犯者欤。若无根者此可犯者故也。又所犯之人云所告人欤。对能举人故。云所告故。又既云犯者故。酬答者引合能举人。令答所犯人实否故。 钞。若云见者为自见从他见等(云云)。有云。从之上可有为字也。根处举见以问(绝句)。 记。罪中文略邪命等(云云)。罪者所举罪也。四事皆所犯故云罪也。 钞。问众上中下○取其自言(云云)。所举之徒众并能犯人听许毕后取自言也。取自言后举罪也。 记。情客虚实(云云)。简正等意。能举人虽无三根。以利益意利彼。为令忏悔。以真实善巧意。虽对答差可无过。若以恶意乐为谤。彼无三根举。此虚妄心故。可治其谤罪也。故云须斟酌也。是以简正记云情虚实者。举罪怀也。利益为心。是实自又具德。损减为心。是虚自又不具德。律文不显此虚实之情也。斟酌者有智人须斟量酌度。若情虚举根不了必须治之。或情实举根不了可容怒故(文)。耎语便咸○不足数。废阙大事○不祇举法。劝早作事不获已。 钞。幸知不易及明早作则是非自显(云云)。问。若制夜何故僧祇中七万八万人自恣。恐明相出者应减众界外自恣。四分中若明相欲出开略说戒(文)。此等文皆通夜(见)。何今制之。答。实虽通夜。今制闇夜屏覆也。故云及明早作。是以简正记云。日光未没即如法之时。屏闇无灯即非法时也。今据此时以辨如非之相也(文)。若尔者必云可早作者。何事。钞(上四)云。僧祇食前亦得而不得晨起布萨。得罪以后来比丘不闻故(文)。同记云。所以不择昼夜者。既制侵早日夕可知。故律中恐明相现开略说戒。或则通夜明(文)。此等文布萨制早作见。如何。答。此云早作。心晨早早非谓作之欤。世间明可作之(为言)。又布萨虽制之。今广云诸羯磨事。故且望多可尔欤。贵在首领须约勤○纠正。 记。那那由比丘(云云)。问。济缘记云。难提比丘(云云)尔者如何。答。 钞。若狂止不来不犯(云云)。问。既此为狂病事与羯磨。狂止羯磨可谢。如受日事止法谢。何云不犯哉。答。受日无解法。故事止法谢。此必为病不作之。依病妨僧事故。为无妨法事作之。又有解法众僧和合解此羯磨。不令妨法事作之。故必待解法谢也。不可准例受日也。 钞。事在严整清洁轨行可观。则生世善心天龙叶赞(云云)。钞批云。应师云。叶者和也同也合也(云云)。 钞。形服滥恶便毁辱佛法(云云)。简正云。爪发长利是形恶衣裳。垢秽即服滥也。非人呵者。十诵云。纳衣比丘着不净污纳。诸天金刚不善。白佛。佛言不应着。著者犯吉也(文)。 钞。唱僧跋(云云)。有传云。僧跋与等供同异。出要律仪出二释。一云。僧跋者梵语此云等供。此同义也。云。僧跋者同味义也。谓佛与众僧同味除其毒义也。是以简正记云。唱僧跋者。大庄严论云。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令敬佛。以杂毒药食供毒皆消。即如今云等供也(文)。而今记意利同义也。四分云等得。僧祇云等供也。而当世行事且依僧祇曰等供也。唐土初依用僧祇故。今依僧祇不改也。会正云。僧跋。寄归传云诳也。正云三钵罗佉哆。译为善至。意云。供具善成。食时复至(文)。 钞。一者贤圣说法等(云云)。简正云。思益经云。沙等集会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何为说法。为默然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圣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然也(文)。 钞。类于污家俳说(云云)。会正云。俳说者如污家戒中俳说之义也。谓推俳向前以说语也。或曰排爱(文)。贵静摄勿得不为。 记。简异余毛(云云)。问。余毛亦有云发故。为简彼故。云头须耶。答。师仰云。余毛虽无云须。钞云头须故置头字。为简余毛。置头字会释也。须。 钞。及余上染(云云)。五大正色之外。指何云余上染哉。答。指红紫等五间色云尔欤。 钞。或着木履杂履(云云)。木履以草作草履以木下ヂヲ付也。杂履者以木又七宝如草履作物也。北京读履。南都云履也。问。着木履等何不许之哉。答。 记。如钵器亦见二衣篇中(云云)。谓此木履等开制即在二篇。而钵事钵器无之。仍指钵器事错也。然亦言次上五大正色等事即在彼篇。故重云亦也。徐下一脚。安徐。 记。五见过修默(云云)。问。上见非法即须纠正。不得默坐(云云)。今何云见过修默哉。答。上凡作法事。有作法等非。可纠正之见。必非过欤。此见犯过事。于众中不可诃之。若欲诃如下云。屏处可诃之。今出众中事。故云修默也。敛手当心○据堂门面南○定心而入。   钞。三乘同法食故(云云)。问。若指声闻缘觉佛云三乘。今师可云三车家哉。答。如别抄。自蔽勿露形丑。禅(毗内衣也)裤(玉云。口护反ハカマ)袄褶(习ナヘハカマ)袍(アコメウヘノキヌ)裘长袖衫襦(人米反短衣也)尖靴(鼻高クツ也)长䩺(鼻长クツ也)大靴(大クツナリ鼻ノ大ナルクツナリ)靿(エウクツ)。 钞。铜钵及碗(云云)。铜钵及铜碗云意也。 钞。夹纻(云云)即今为骨涂漆者是也。北京云夹纻南京云夹纻也。 记注。写本或无瓦字(云云)。书本云写本也。事钞(下二)云。今世中有夹纻钵碗瓦钵等(文)。此无瓦字见。 钞。璭油(云云)以油磨钵也。璭古困反。 钞。漆木(云云)以漆木作器物也。此损手故也。不当法○不得索偿。 钞。灵裕法师(云云)。北京云灵裕南京云灵裕也。设使经自明证○嘲调戏笑。环钏○比者○不知护法僧网除其秽境。未央○牵延累日。窥看。深寮坐起。遭雇。寻坏梵行。 记。可保终哉(云云)。一义云。五篇终故。一义云。死可护吉。云事也。经久岂非○同开恶道。仓廪○谕令行○猫狗马䩛缰绊箞橛鞍曫羁束杙流注。 钞。并是恶律仪(云云)。牛杖等具足恶律仪具也。必非恶戒欤。畜猫狗拟杀鼠实可恶戒欤。付之且云恶律仪也。有云付不律仪有一分全分二师义也。一分义者或但作杀生。不作余六非。又发恶律仪无表也。如善律仪有分受恶律仪许分受也。而意三不律仪有沙汰事也次全分义者要恶律仪具七支时名恶律仪。若分作一二等处中摄也。非恶律仪也。今文且依初义欤。表无表章等出二师义也。 钞。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云云)。问。此义者可立恶戒舍哉。答。立不立事及异论。而义钞不立此舍见。律中不立此舍缘故也。今以义钞为本不立义为正也。今文为诫约。且述之欤。问。付之不明。既善生经云善恶二戒互受互已。何况四分同计成论云受恶律仪则失善戒。何于本宗不立此舍缘哉。又出记三义中。后二义有人之义见。初义正义欤。尔者何以有义成今实义哉。方方难思如何。答。此事实难思。能能可勘之。问。若立舍缘可摄四舍之中欤。将别不立欤。非恶律仪何也。 记。一切善戒并绝相续(云云)。问。今引多释以何善为记主正义哉。答。引多释而不破之。仍俱存之未必一定欤。但文面以初义为本义见。若尔者可存恶戒舍之义哉。答。大途如上。追可寻之。问。今时为三宝等畜养牛马等可许之哉。答。今所制别人缘摄之畜养之故禁之。为三宝等无苦欤。又义云。公私虽异恼彼义不异。不如不可畜之欤。既云举众同畜一众无戒故。 记。有云且望一类鼠上等(云云)。会正记。一众无戒者。望无边鼠上。皆有杀义则此一类鼠上戒。善不续可言失耳。非余戒俱无。此亦诫之切耳(文)。一类鼠上者。配七毒发戒时。三千界鼠上发不杀生戒。今不相续也(为言)。 钞。或佛堂塔庙不遵修饰(云云)。钞批云。俗中孝子尚敬先庙。丁兰木母出告反面木母舒颜。今我出家不值直佛。更不敬仪像者。师禀于谁意明。今时僧尼多作斯过。但修饰已房。争光显佛堂之内尘粪难言口。剃染出家为佛弟子。事师之法岂合如此。余良可知(文)。   钞。聚话寺门(云云)。钞批云。如诸小师之辈及无知老宿。多在寺门者。他界女行往倚门坐立寺中。打钟礼佛一人不夹故曰依时不集。寔由众主不闲摄诱。可悲之甚(文)。 钞。上座三师致而灭法(云云)。钞批云。五分云上头无人名为上座。非局头白。三师者谓和上两阇梨名为三也(文)。若作说戒常法。半月恒遵。每至说晨。令知事者点知僧众。谁在谁无健病几人○病者方便诱接。告云凡圣同遵。行者虽在病卧。能得一礼觐。不努力自励。此自心不可信也。 钞。或因此不起脱就后世随业受生(云云)。会正云。脱广句云弃也(文)。 钞。余僧不来。并准此喻(云云)。钞批云。其病绝重尚遣状来。况余无患理然须起(文)。 证。取欲然后谏之(云云)。会正云。取彼听行也。云我欲谏大德(文)。 钞。不得立至四人(云云)。问。上一羯磨篇云。若谏喻和诤得加多少。至于治举乞为不得至四名非法(文)。何今云谏云不得至四哉。答。若谏计者虽可通多少。今云诃举故云不得立至四也。若尔者此科云谏科也。故记云谏众过中○必下对谏(云云)明知此云谏也。尔者如何耶。答。正虽明谏谕。今因明诃举。故云不得至四。此诃举边非谓谏谕事也。佛以戒法精妙。上人行之渐染而已。教所不施。令立如法僧要。劝同随顺。不依随今有某事与制有违。愿随谪罚。应同使将来有犯者为作鉴戒因缘(云云)而述。明虽是人制故不可违。 记。劝化自省(云云)。他者将来有犯者。自者今正违制人也。今与同住。是实以所。今不肯顺可欲从魔耶。泛尔粗暴。 钞。或能转重(引涅槃示之云云)。简正云。彼云。舍卫城中有一丈夫。捕鸟还放。佛说偈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等(文)。问。积小罪可成多罪。何云转重哉。答。实如来难。但今且指多罪云转重欤。或又捕鸟还放之。因之可致杀之大重。故云尔欤可寻之。 钞。余经(云云)。钞批云。余经即是善生经也(文)。   钞。四退失道果(云云)。师云。已得道果非谓失之。可证道果。而不证故云退失。是故记云障道也。若有违犯正教。非唯拳治而已。不迎送同事自力。牵课必不自知。愚丛自守。率(ヒクヒキイル)言导诱无倦。 钞。故律中阿难头白(云云)。简正云。彼云。阿难有六十弟子。皆是少年。欲舍戒还俗。迦叶语阿难言。汝众欲失汝年少比丘。贪不知足。阿难云。我今头白。何以呼我为年少耶。迦叶云。汝与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贪不知足。初中后夜不勤修习等(文)。迈。 记。阿难徒众非法(云云)。有人云。阿难弟子有百千人外道众出家。彼云。阿难多闻能知世出世之法。当出家习世法即习之与前无高下。即还外道故云失也(云云)。钞批云。迦叶是阿难和上。其阿难是羯磨受戒也。上呵言贪不知足者。非是贪于财利。此是乐法贪也。谓贪其多闻博识。不证无学故曰也。律文言贪不知足者消谷虫也(文)。 钞。但行破榖(云云)。会正云。破榖者。吉祥经云。长者开仓取榖榖尽唯见小儿。后有人着黄衣过。儿云此金精也不见之。果获金藏。今沙门损彼信施似小儿。破榖仓而不能说法。似不获金藏。故云但行破榖(文)。简正云。法宝云。小儿虽破榖。能示金处。长者虽失榖而获金。施主以四事供僧似失谷。得福田如获金。沙门虽受施为施所堕如破榖。解说法显真理伏藏如示金也。镜水大德云。此取半喻。据一向损处为言。不取全喻(文)。 记注。中间二句(云云)。学广之义。以博通律相。兼明二乘之二句述之(为言)。 钞。兼明二乘(云云)。会正云。二乘即大小也。时要随时要务也。情性善量机器也(文)。识览时要。达究情性者。可准上文一方秉御。 资行钞(行事钞上三之本也。自受戒篇至遮难料简终)   记(上三之一)戒谓所纳法(云云)。问。此言戒。作·无作二戒俱可摄之欤。如何。答。钞批中有三释。初二释。以二戒摄今戒字。第三释。唯摄无作戒。今记意不分明。故一义云。能领心摄作戒。所纳法摄无作戒(为言)。又一义云。所纳法言可作无作也。 记。受通五种(云云)。问。上云受即能领心。尔者尤可出三品心。是发心乞受之相故。是以下记云。上并旁助。此正因本。必须开悟(文)。而今何出五种缘哉。答。有人云。此得缘依心得故。但善来一受别缘故。余可有心欤(云云)。问。能领心者。指何哉。答。第六识相应思心所等是也。是以济缘记云。受谓要期思愿(文)。 记。注一善来等(云云)。简正云。就此五中。约人料简者。三归唯大僧。八教唯尼众。余三通僧尼。约处者。善·三·八唯南州上羯磨处。约时者。上法无前后。善来最在初。三归八年前。羯磨·八教第十四年。约师资者。上法不从师。善来唯从师。三归·羯磨皆从资。八教佛先说从资。约法者。且法无说结。善来八教但一说。三归三说三结。羯磨四说一结。约世者。善·三·八唯现在。世上·羯磨通现未(文)。 记。自分六位(云云)。业疏(三上)云。此之六受从缘则众名不同。约法由羯磨故。此诸受束则为五。据当体也。彰局显通则羯磨含六。故总十矣(文)。众异事同故。 记。就别离为十四(云云)。五缘中。第一能受分五。第二所对分六。故总别取合共为十四也。   记。佛世利机契动便感(云云)。业疏(三上)续云。无作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大圣唱言信非徒尔(文)。同记云。初叙须缘所以。利机如善来度者。契动谓不假多缘也。缘集下明顺违得失。集即齐具。散即乖。缺。无作非色。故不可见。众缘有相。故可定之(文)。 记。末时(云云)。一义云。以八年前云利。八年后云末也。一义云。对佛世所灭后云末也。相藉。 钞。缘集(云云)。怀素律师疏受戒立二缘。受者发心因缘也。师资等增上缘也(云云)。简正云。问。题中何无因字。答。一云。为顺宗计。以经部宗不计彼有因。故但明缘。若有部宗计。有六因义○今四分通经部。故但言缘集。二云。略故不言。既说四缘中有因缘(文)。此等异今记释也。 记。若论功有亲疏(云云)。戒体章云。心是正因。缘谓旁助(文)。又云。因亲疏(云云)内外体别者。内因。外缘也。 记。余处两分乃从别意(云云)。业疏(三上)云。诸部中叙缘不一。好论但就缘言。多释唯列因相。今通会之。总五为约。谓能所心及具终也(云云)。记云。母论如所对中三五两缘所引。多释即是多论。如能受中初三两缘所引。此据能所以分因缘。或约发心为因。余并为缘。随时不定。勿滞一端(文)。指此文云余处欤。 钞。注舍戒六念法附(云云)。钞批云。言舍戒法附者。非谓受后要应须舍。本心忻仰誓愿举持。忽恐行人久参事慢情厌道仪。悉存习俗。或后脱通难缘。非情可禁。带戒造罪便能障道。所以圣开听舍使来去。无障不废复入道也。言六念法附者。既受戒已后衣钵受持常须系念。具防六聚。机要莫加。故附出也(文)。 钞。夫受戒者(云云)。一义云。夫受戒者。牒释上篇目受戒言也(云云)。一义云。受戒者。召能受机语也。是以简正记云。领纳在心曰受。禁防身口曰戒。者字则牒上领纳在心禁防身口之人。故云受戒者(文)。 钞。入圣众之宝位(云云)。钞批云。谓受戒已后近入住持僧宝之位。远入三乘菩萨圣位(文)。今记意同后义也。问。今记意召三乘无漏云入圣众之宝位(见)。尔凡夫受戒岂入三乘无漏哉。漏无漏各别故。如何。答。教限意。有漏戒为无漏成增上缘。故一往云入宝位欤。非谓直之等流因欤。若圆教祖意趣。有漏别解戒可成无漏等流因也。所以尔者。法性随缘之德。被牵行者之三誓显作用。于凡夫之心中。此作用现前之义还住如来藏。缘起本识。此因缘合成之种名戒体。此体备断恶·修善·利生之三德。云圆人之戒相者也。既是法性·本有之无漏现起也。何返不为真如随缘无漏之种子。此则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之一大事之因缘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之皆成佛道之本怀也。故云等流因等流果。无苦欤。问。云召三乘记家意。可存三车之义欤。如何。答。三车·四车之事未治定。今且云三乘。以此不可治定实义欤。 钞。既慕心弥博故(云云)。简正云。慕者思慕。弥大也。博广也(文)。钞批云。受持广大之心。如上超凡流入圣位者是也(文)。 钞。所缘弥多(云云)。缘者藉义也。慕心既广大。而期超凡位。故以小缘不能成之。必须多缘。故举下五位等也(为言)。 记。注有云缘多即法界境(云云)。钞批一义云。言故所缘弥多者。上明能缘之心。既博今所缘之境圆多。谓缘情非情万境有断恶修善。文心要普周法界也。故善生经云。众生大地草木虚空无边等(文)。会正云。所缘对法界境也。境既不一。故曰弥多○此实不易。故曰攸难。攸所也(文)。攸(龙云。音由。所也。是也)尤世情尘染每昏教法。又家叠举为师。本易在彼友难也。 钞(二)为师为匠实易实难(云云)。简正云。达者不难。迷者非易(文)。 钞。但由习俗生常不思沿革(云云)。会正云。沿顺正法而革改俗风也(文)。今记释意少异欤。沿(尤云。音缘。シタガフ)。 钞。或但执文谨诵(云云)。羯磨篇云。或依文谨诵曾不改张有无(文)。同记云。或下行专执词句。初句如律覆藏法。但云某甲犯僧残覆藏僧。今与某甲随覆藏日羯磨。然前犯有差别。覆日或多少。若依律诵则不称前事(忏篇云。依钞作法成。若准律文。依古文。羯磨即须改张。不可谨诵是也)。简正曰。牒沙弥和尚之名。但依律文云某甲等。即是执文谨诵也(文)。或前受遮障无任僧法。 记。中边不满(云云)。简正云。中不满十。边不满五(文)。唐劳一世后生还尔(云云)。依不令成受戒业因。我身当生可遇如是事也。不宜再造。至机依准。会正云。至机即临机正受时也(文)。 记。旧记并科(云云)。并者诸记同科故。盲后学眼。 记。首题所以特示(云云)谓指缘集也。总意所以先标者。初明具缘成受(云云)。羯磨注文亦同此列者。彼注文云。今解二种。羯磨具足五缘方成(文)。 记。若准多宗余道通受三归不沾戒法(云云)。多论第一(十五丁)云。凡夫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文)。 记。成宗亦通五八(云云)。成论第九(七丁)云。问曰。余道众生得此戒律仪不。答曰。经中说诸龙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应有(文)。骏(カイ也チドロク)。 钞。过七十出家时遇一向不合(云云)。多论意以六十为限也。央堀摩罗经曰。央堀摩罗母求佛出家。年过七十佛不许。此同僧祇也。问。贤愚经中福增比丘百岁出家。付法藏传胁尊者八十出家(见)相违如何。答。或人云。此约别缘也。又师云(允公)化制不同也。问。今钞意。过七十不简堪不堪。一向不可度(见)而记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听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见)相违如何。答。如今钞所引过七十一向不可度。所以尔者。记释其故云。过七十卧起须人故。是以一向不合也。设有堪能。过七十不可度。故云一向不合也。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者。今记文未隐也。见本文。满七十人事也。满七十人能修习诸业。可度沙弥也。故云尔欤。是以僧祇二十三(十四)云。尔时诸比丘度八十九十人出家。头白背瘘。或小便时大漏出。进止须人不能自起○从今日后大老不应与出家。大老者过七十。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是人不听。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习诸业出家。若大老不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文)。 记。略示三根(云云)。聋·哑。狂乱耳舌意三根也。 钞。准以求之(云云)。一义云。准律文意(云云)。壹义云。准道理(云云)。 钞。则聋哑狂乱定不发戒。当卷有分别。聋者闻大声得戒。盲者见掌中得戒。今云不得据至极聋盲也。 钞。余者通滥有得不得(云云)。业疏云。眼及鼻及身少缺通许。若截手脚耳鼻。眼不见光。不在开制等(文)。 记。若全未受容有污尼贼住五逆(云云)。问。未受俗人岂有破法轮及出血之义哉。答。出血为义可有欤。破法轮必九清净大僧作之。而今言总意别欤。 记。受五八十则有边贼(云云)。问。五逆中三杀可归边罪难。破僧·出血非比丘不可作之。故出血义道可通五八十之人。无其证故。是以不云欤。 钞四出家相(云云)。疏云。即形同也(文)。 钞。五得少分(云云)。疏云。即法同也(文)。 钞。得戒得罪(云云)。得罪即约众僧也。 记。中业同前后二○(云云)。业谓身器清净也。同前者。上身器清净指也。故云同上。 记。有若通许(云云)。有传云。诸遮中有得不得。故云通许。则云通得事也。不可读通许。诸遮中有得类故(云云)。此人辄尔。 钞。辄尔寺外结小界受等(云云)。钞批云。立谓无难结参小不成。非法。一由无难故。二纵有难亦不合竖标唱相故。如上已明者。指上结界篇也(文)。 钞。必有此缘结大界无爽(云云)。问。结大界何不云结戒场哉。若尔者。于无场大界可许行受戒哉。答。此事及异论题目也。而今文一往于大界行之欤。下跋摩之受戒一义意。非场上(见)云水道二界义无戒场故。是以记释云次科引传即其事多故。又钞批中释云。或无戒场多在大界(文)。依之北京泉涌寺等。于大界许行之(见)。南都未无于大界行之也。但于大界行之不成不云欤。凡佛制戒场可行之欤。虽然又于大界不遮行之也。是以钞(上一)云。五者大界就中并有通塞。随相可知(文)。同记云。大界中。戒堂三小戒场等结解。大界不行故塞。余则皆通。故云并有等(文)。此等无疑于无场大界行受(见)。戒场本制界内尽集僧众疲极。故开之。必无疲极处亦可作之欤。依之钞(上二)二明戒场者。律云。以僧中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起。令僧疲极。佛听结之。不言大小(文)。此等诸文无场大界行受戒之条无子细欤。但佛既制立。戒场上者辄于无场大界不可行受也。今依僧众难集。或疑旧界故出界外。于大界一往许行受也。以之不可常准欤。 记。小界反此故判非法(云云)。界外结大界。尤不为难缘。故可立相。然而古师辄寺外难。受戒界小界结而立相。小界本制因难起。故不立相。而古师立相。故云判非法。反此者。大界不因难。故立相。小界因难。故不立相。故云尔也。即钞(上二)结界篇云。此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院限立(文)。 钞。若依毗尼母等(云云)。简正云。玄云。谓结戒场为小界。不以大界围绕。向孤迫单戒场上受戒。尚乃不成。况复结斋身小界。自成非法。亦是证上义也(文)。 钞。多驾船江中作法(云云)。会正·钞批·搜玄等记。于江中船上授戒(见)。即会正记云。度蔡州岸于船上受戒(文)。钞批云。遂令其弟子惠基静明·法明三人度蔡州岸。于船上受戒(文)。此等记意。不结戒场。唯结大界授戒欤。记家释水道二界义无戒场。故次简正记等意。江中洲结界行受。驾船者。彼江渡时驾船故云尔。非谓船中行受欤。是以简正云。惠义折然心伏。遂令弟子三人渡蔡州岸。于船上受戒。镜水大德云。传中不言船上受戒。此是玄记错解也。宝云。在蔡州受戒。此洲在上元江里洲。诸之上由似今时砂滩洲上。只有数十家住。今改为道人州也。云搜玄传云。州上受戒不知见。砂洲上便云船上。但与洲诸字音同字异。今时讲解皆云船上受戒者误也(文)。此记意于有场大界行受戒欤。既洲上得意故。付之。当世学者又存二义也。若依洲上义者。往州道间云驾船也。若船上义。如文取义也。夫欲绍隆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不宜轻脱。 记。宋元嘉十一年等(云云)。钞批·简正之两记引萨婆多。师资传云。元嘉十年。今记引梁朝慧传云十一年。故异说不同也。 钞。头数不满下和本有十字(云云)。钞文云。自今已去(云云)受戒揵度文也。本律三十四(二十丁)云。佛言。自今已去舍三语授具足戒。自今已去听满十人当授具足戒(文)。 钞。以明边方无僧曲开(云云)。迦旋延住阿盘提国。化众生。度亿耳沙弥。经三年方得十人令受戒。以事白佛。佛则开之也。 记。中边分齐等(云云)。二衣篇云。西蕃白木条国来贡献。则此在彼东(文)。意云。以白木条天竺为边国。此振旦既在白木条东。边国可知(为言)。边陲(スイダ)边(玉云。匝规反ホトリ)危也(クボミ)。 记。经开千里无师(云云)。济缘(三上)云。梵网千里无师。瑜伽(二)开自誓。又须好相(文)。 钞。此十诵所列(云云)。钞批云。彼律问曰。颇边地有十人。取五人成受以不。答。得名受具。僧得可呵罪。伽论亦然(文)。 记。且括四非(云云)。一义云。钞出颠倒错脱说不明了二。记又加昧纲缘白读谨诵二。故云四非也。等者。纲缘与白读等取也。一义云。钞文列四非。颠倒·错·脱·说不明了四也。颠倒者。前后倒乱。谓或前作羯磨。后作白。或文句颠倒也。凡云颠倒有二类。白羯磨名倒作非。文句颠倒名杂倒非也。错者。以彼云此等也。会正云。言彼称此。文句不全(文)。脱者。文句脱落也。不明了者。业疏(一下)云。或言语不具。前后不次说不明了(文)。而钞虽可列纲缘自读。且先列四非。余二等取也。故云且欤(云云)。 记。能所内外(云云)。问。能所之样如何。答。能受者。所衣钵也。若尔者。资缘能受人具足也。何列所对中哉。答。衣钵正是等对僧道具也。非正能受沙弥道具故。内外者。一义云。前小众外仪也。此内众仪相也。故云内外也。又义云。能受者为能为内。内者亲故。所对境为所为外。外者疏故(云云)。 记。单复配之(云云)。二·三·四复。是人也。一处·五法·六事。此三皆单也。 记。又准羯磨复如一种(云云)。济缘(三上)云。释迦一化。减劫后增至人寿六万岁时皆灭尽(文)。问。今文何不列哉。答。无用故。是以疏云。今时未及故不广也(文)。 记。一切结界受戒皆失没(云云)。问。小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文)。何今云结界等失没哉。答。已结之地非谓失也。既灭法故。更无结界授戒也。故云失没也。钞批云。佛法灭已一切羯磨作法及结界皆不成就。婆娑诸论师亦解云。未作者则不成已也。作者则不失(文)。若论发乞合是两缘。有强与授戒后便逃走。 钞。眠醉狂人等(云云)。问。祖师之释云。白时善心。羯磨时三性得。何今斥之哉。答。始终眠醉等人斥之也。纵羯磨时虽眠。羯磨以前白时善心可得也。标即俱如是。今正取。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后觉返道。佛并判断。心俱无化。会释名义委在中卷。 钞。九法往来(云云)。前缘之八缘·及正加法合云九法也。记云总摄八缘。除正加法只取前缘八种也。十缘者。此八加得少分法·及教发戒缘也。 记。除初及三(云云)。初得法以不者。受沙弥戒非连续作法。或一年二年先受之故。第三教发戒缘劝受者发心。是先立可发故。羯磨经立八缘。除初·三也。次下记文委明之。通证。立缘简辨非无所据。律据具戒。中间省略。设有滥受○里云。除初及三(云云)。记上云。一·三两种。容在余时。不定受前事仪次第(文)。若尔者。谓师又受前一年一月。必不受前一席作法。业疏云。必预须受。前一年一月亦无伤也。合一席加法不久延者。恐公怠也。于义无失(文)。古师局。祖师无局欤。然又请师可除欤。答。 记。破八障二等(云云)。问。破八戒后受五戒。不成难哉。答。一义云。不障五欤。文既云破八障二故。一义云。破八障五也。今此且云五八十具。次第受时。故云破八障二也。既此十三难中。边罪难也。破八岂非边罪。若云边罪。何又受五戒哉。是以多论第一(十三)云。凡破戒法。若破重戒更无胜进。后还舍戒更受者。更得戒也。如破八戒中重戒。更受八戒。若受五戒。若受十戒。若受具戒。兼禅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禅无漏戒。一切不得○问曰。若受具戒一时得三种戒者。何须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后受具戒耶。答曰。虽一时得三种戒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深。次受具戒。如游大海渐渐深入(文)。此本文和尚事不见之。今文分明破八戒之重。不得五戒等(见)也。 记。杀盗淫妄各有大小(云云)。五戒·八戒时罪成边罪。准具戒大杀·大盗·大妄·大淫等成难也。小妄等不成难也。问。大淫·小淫其相如何耶。答。大淫。戒本大字释时。对摩触等云大。故知。小淫者。具名摩触漏失等也。 钞。二明体用(云云)。问。体用如何。答。下有三科。初受体。次说相。三受净。此三中。初体也。后明用。 钞。若集僧羯磨方法如前篇中(云云)。简正意。集僧第二篇。羯磨第五篇。方法第六结界方法篇(见)。今记意殊也。即彼记云。集僧如第二篇。羯磨如第五篇。方法如第六篇。故云如前篇中○外难既是重明足数·与欲。何不举起。答。有两解。一玄记云。今时行事。皆是硕德仪相并同。不用论其足别。又作法界殊。不须与欲也。二解云。若欲委细。必须书明也(文)。问。科文科此文云点示意如何。答。点示前五缘中第二所对六德也。意云。结界成就结界篇既明之。数满如法足数篇明之。白四教法羯磨篇明之。界内书集集僧篇明之。何故此中所对六法更明之哉。为散此疑问。今若集僧羯磨等文来也。故云点示。 记。覆释所对成法诸缘(云云)。指上所对六缘云诸缘。云界内尽集。云白四教法。集僧篇·羯磨篇委明之。今重出之以事大故。所对六缘时又出之。故此释意。既过所对六缘事释故云覆释。结界足数义同者。六缘中结界·成就·数满事也。又解即此提示者。此释意。上所对缘中。集僧·羯磨等如前篇中。是推上。第二加法科中。重云事大故也。云此提示。是指当科也。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 记。方法者总于上二(云云)。上二谓。集僧方法·羯磨方法也。 记。前取八法(云云)。前云九法往来。加正加法·除正加法。云缘时八法也。故云前取八法也。羯磨篇云八种调理。除缘十之中壹·参。故云八种也。立定纲格。捡括是非。必须十戒礼前后听受具。 记。注有人见此不言五戒删欲废之(云云)。今此文不明以五戒为方便。故不受五戒者。进受具无过。如是得意。初受五戒欲废之(为言)。 钞。初请和尚(云云)。会正云。梵音邬婆陀耶。此言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文)。 记。不附严师(云云)。俗师若违师命。则行打故云严。今借彼语云尔也。 钞。不得与得罪(云云)。问。此谁人得罪哉。又何罪哉。答。彼善见云。有婆罗门欲出家。佛令舍利弗白四度之。以多作非法。余比丘呵责云。何造作非法。彼答云。谁请大德与我戒。谁请为和尚。不乞戒。与受具足戒。世尊因此制戒。自今以后。若不请作和尚。不乞戒。不得与受具足戒。与受者。结吉罗罪(文)(取意)。 钞。不云僧屏等(云云)。有传云。则用随一也。或人云。当时作法。内请·僧中请·僧屏二请。得意非也。今云。内请别不致作法也。今世须屏请内请。依表无表章也。非今屏请也。 记。必预受前一年一月(云云)。问。何除此缘而不为七缘哉答。斥古师定执。若准他部并祖师。必于众中请之故。 钞。十诵云令受戒人等(云云)。二十一(十九)云。受具足人一一礼僧。已教受衣。应问。此衣是汝有否。答云。是我衣。应教。汝效我语。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佛云。三衣钵皆云受持)受衣钵已应求和尚。应言。我某甲求长老为和尚。长老为我作和尚。依止长老和尚故。我某甲。得受具足戒(文)。 钞。僧祇云(云云)。二十三(二丁)云。初入僧中一一头面礼僧足。已求和尚。胡跪执足作是言。我从僧乞求和尚。尊为我作和尚。与我受具足。如是至三。和尚应语。发喜心答言。顶截持(文)。私云。此文证僧中仪欤。 钞。五分云请(云云)。十六(八丁)云。请和尚法。应偏袒右肩。脱革屐局跪。两手以捧和尚足。作是言。我某甲。今求尊为和尚。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求(文)。 记。应更接前若无此人等语(云云)。上若无此人承习莫由等也。计汝自陈。明所祈也。慈副本望。欢听许许为师。 钞。四分云答言可尔等(云云)。准业疏共成一答。然而准律文。第二有如是词。又清净等一答(见)。即律三十三(十二丁)云。报言可尔。若如是。若言。当教授汝。若言。清净莫放逸(文)。尔者今记科释相违如何。答。 记。答诺下流(云云)承诺义也。尔是应酬上位。但答云可。 记。古解随一成答(云云)。义苑云。虽列如种。但用一尔(文)。此业疏中。斥有人义。今记引破也。彼三上云。有人解云。律虽列四。随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如上解文。初是许辞。后三相摄(文)。同记云。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释(文)。问。今世行事如何。答。或云可尔等也。请依止对答云。与汝依止莫放逸。此等强不随一。故与古意意异也。 记。若言去(云云)。此承。今云去事也。起同也。 记。注旧记指师资篇(云云)。会正云。下文即师资篇。即能可是善。自条莫放逸。善哉起去。与汝作(文)。义苑记同今引。 钞。或可和尚无德(云云)。钞批云。受十戒时。虽清净。或可后和尚犯戒。故云无德(文)。 钞。二对请之(云云)。简正云。沙弥戒时。一度对面请。今具戒时。又一度对面请。故云二对请之(文)。 钞。律无正文(云云)。但云请二师。不出词句也。 钞。据佛阿毗昙中(云云)。彼下卷(七丁)云。复应作是事。先礼佛。次礼和尚。次礼闇梨。次礼诸比丘。竟次就阿阇梨请求出家。作如是言。大德忆念。我某(如今引)和尚应觅钵及三衣。应请阿阇梨。应请众。应观视戒坛应。看羯磨文离五过失。一切具足已应请和尚。作三礼应受持袈裟。应受持钵。后作如是请。大德忆念。我弟子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为和尚。受具足戒。第二·第三作如是说(文)。问。此分明出请和尚文。何记云但有请十戒阇梨法哉。答。私云。诚此文者十戒和上并阇梨请之也。虽然今记云但有请十戒阇梨法者。请和尚文非所用故。如此释也。 钞。次请七证等(云云)。钞批云。此人号尊人。亦曰尊师。见论名为临坛师也(文)。必取此人证无错谬合众齐功。岂独三师偏受其赐。 钞。则受者生善前师心重(云云)。受者见七证师。心生善。七证师被请弟子。知被证受者。故重心也。 钞。必在大众多僧亦必通限(云云)。一义云。不通限。训意。七证限通余僧不可证也。又义云。未通限训意。七师外限僧如七证师通。彼限不可请之也。此限付余僧。此亦所通也。七证师是能通也。又一义云。元师云。不请限云心欤(云云)。 钞。更明十师成不之相(云云)。简正云。持戒如法者。名成。破戒无德。与受不成。为不相谓相状也。 记。即四句中一句如是数具引(云云)。一句即四句之中第四句也。是以资持(上一上)云。生疑有四故成四句。一问。汝知和上破戒不。答。不知(佛言。得戒)二问。汝知彼破戒不。答。知。复问。汝知不合从此人受不。答。不知(佛言。得戒)三问。汝知彼破戒不。答。知。复问。汝知不合从彼受不。答。知。又问。汝知从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佛言。得戒)。四问。如上三句。并答知(佛言。不得文)。问。和尚可知。余七证等同和尚。有弟子若知吉罗。不可得戒耶。如何。答。有云。不可得戒。既是师位。可同和尚也。该(ガイカヌ)。 记。此语简绝一切犯重之人(云云)。指不共住云简绝也。诫拣择。既知必须见闻清净。显须选择不选人。受依止师破戒见等。不得不选择师受依止。 记。阶渐中等(云云)。和尚十夏。二师五夏。七证通初夏。次第有高下。故云阶渐也。有人寻云。通受和尚必须十夏已上也。将通以前也耶。如何。答。寂法师引罗什三藏受菩萨戒轨则。必十夏满足(见)。尔者通受可限十夏也。 记。注不知威仪戒等(云云)。不知威仪。指波逸提已下诸篇。不知净行者。云上二篇也。不知木叉者。云诸部僧尼戒本也。是以饰宗记(七末)云。增净行者。上二篇也。木叉者。二部宗本也(文)。 记。不知白不知羯磨(云云)云一切白羯磨也。 记。不知犯忏悔(云云)。律中犯下有已字。是犯罪不知可忏悔。不知犯忏净者。不知忏悔清净也。 记。注不知有难(云云)。命梵等难也。律中有难下有法字也。 记。注不满十岁(云云)。问。此不满十岁下诸句悉有之。尔者如何。答。且为作句如是出之也。问。若尔者。此事诸句出之。一事也得意。百三十余种之数可不足。如何耶。答。 记。注不能教人增戒增心增慧(云云)。增心即定也。云心一境性故。 记。注不能教弟子○不能开解(云云)。问。以毗尼·毗昙为二。以恶见·善见为二。成六种。若合之唯四法也。何况次上皆开之。今如何不同哉。答。凡此二十六个五句。受戒犍度有之。彼文戒法云。复次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瞻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视乃至差若命终。若弟子不乐住处。方便移异处。若有生疑事。不能开解。其意如法如佛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授舍恶见住善见。若减十岁(云云)。尔者准彼。毗尼·毗昙合之。恶见·善见合之。有四法。其上加若减十岁一句。成五法也。不乐住处不能移者。弟子此处有命梵等缘师不能移之也(为言)。 记。注不知布萨羯磨(云云)。一义云。布萨者。说戒事也。布萨羯磨者。布萨单白羯磨等也。又一义云。饰宗记中。虽非此句。余处云布萨·布萨羯磨文有之。而彼释云。布萨者。别人忏悔。布萨羯磨者。僧法忏悔也(云云)。 记。注二不能教弟子增惠学(云云)。济公云。此二字。此已下四五句。俱误也。正披律文作三字。故知。此二字误也。 记。已上总一百三十种(文)。绞络作句。不知白并不满十岁开多句也。 钞。九夏和尚受戒得罪(云云)。钞批云。九夏开得戒师犯罪。若八夏和尚一向不得。因是犯也(文)。 钞。幸有老宿硕德等(云云)。钞批云。方言云。齐宋之间。谓大曰硕。硕亦美也(文)。 钞。则生善于后(云云)。简正云。老宿硕德与他作师。不唯坛场一席。初受戒时。起殷重心。亦乃文后之间令他善。故云○于后(文)(与今记少别欤)。 钞。五百问云比丘五腊不满(云云)。彼本文云。五腊未满(云云)。问。此文意如何答。有异义。一义云。律论不同。诸律虽十夏。今论以五夏为和上。不可和会(为言)。一义云。五百问以十诵为宗。十诵必以十夏为定。如何可相违哉。以聊会同。大抄记云。第二五腊不满(云云)。意云。以第一五合之即十夏也。有传云。阇梨位五夏。和上位十夏也。若阇梨位上五腊满。和上位也。而自六夏至九夏。皆五腊不满也。今五百问此意也(云云)。 记。威仪同上(云云)。教授师此用五夏已上故。余并增加者。阇梨七夏。七证五夏。皆是增也(为言)。 钞。不得互共同床坐(云云)。一义云。师位九师互云不共座也○记云通明九师故。九师者且今了论不云和上事。故云九师也。此师位互不共坐义也。是以简正记云。不共坐者。五夏·十夏不得更互共同坐也。五夏者。先坐十夏。后来不得共十夏人共同床坐故(文)。一义云。九师·新受戒者。不可坐同床也。既云师位故。不得互共同床坐故。问。若尔者。如何云互共哉。答。于互不一同。今以斥互云互也。又互者。俱共之义也。兼更老成。 钞。萨婆多云凡受戒法等(云云)。萨婆多第一(八丁)云。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于一切众生上起慈悲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文)。 记。答善戒经中七众所受为菩萨方便(云云)。问。善戒经意。七众所受全是发大心受之(见)。所以尔者。善戒经第十云。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成就善戒利益众生戒(此云三聚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言不俱优婆塞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文)。是则菩萨既发大乘之菩提心。所受七众戒也。萨婆多意。直小乘心受之。何引善戒证之哉。答。师仰云。实萨婆多小乘。善戒之七众大心虽有其不同。今且善戒意。前七众戒名声闻戒。虽云声闻戒。而发菩提心样。今萨婆多虽小戒。发慈悲心事引例也。实善生七众戒萨婆多戒不同也(为言)。 记。向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云云)。守一义。向者。白四已前事也。容大者。坛场所发无作圆发三聚故云容大。在后者。发心时指白四之时云后也。妙莲师义。今缘慈对后菩萨戒云向。容大·在后俱名后菩萨戒也。师匠(允师)义云。向者。白四已前发心。容大者。白四时横发圆三聚。指之云大。在后者。如守一义。指白四时云后也。付此御义。若白四时具戒圆发分三聚。云大云后者。今此引善戒七众戒者。为菩萨方便。云向不缘慈等。业疏释意。以同也。何背文意。分三聚云大。又云后哉。答。师仰云。引善戒文。准证也。彼经意。七众戒虽声闻戒。而缘慈为受后菩萨戒也。今四分分通意。今坛场作法小乘轨则也。而发慈为受白四时分三聚。故先发慈愍之意也。故引善戒为今准证也。正云向不缘慈等。非善戒意。直今发心得白四时分三聚之由。释成云容大。又云在后也。天台以渐次止观·圆顿止观·不定止观等。能能可致料简(云云)。 钞。得增上戒(云云)。问。此上品戒·下三品之中上品。可同哉。答。一义云。既增上即上品释。故知。下上品可同也。若尔者。下三品对三观。下品对性空。中品配相空。上品当圆教唯识。何今性空机可发圆教上品戒哉。将又三品杂乱。如何耶。答。三品配三观。且付教限边释也。可有三宗教理行果。故今云发增上戒。此分通义云尔也。是以济缘记云。问。多论有部而云起慈。此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之中时有此意(文)。既起慈云分通。明知。所发戒又可通大。故如是释也。付之犹不明。多论意虽云起慈。全如四分无通。大意乐只自大方见之时云分通。小乘当位都无通大义分故。行宗记云。有部小乘不通于大。何今云分通哉。故此义耶难思。一义云。萨婆多增上戒者。受者之求戒之心有猛不猛。故以义分三品。其中上品对三宗分三品。其中上品也。其意大不同也。爰知。萨婆多之上品·下上品。名同义别也。但祖师意。以四分分通意。为成下三品发心义。且假萨婆多增上名字。随义转用也(为言)。以盲导盲坠陷。 记。教殊渐顿(云云)。祖师师意。且以大乘云顿教。以小乘云渐教也。 记。教虽制境理实制心(云云)。小乘戒虽制增。佛意终为制心。且制境也。 钞。别钞应有三十余纸(云云)。钞批云。谓京中有一僧。录受戒缘境之心。有三十余纸。每欲受戒者令漏心首(文)。每至将受。依说引化。其文既坠。谅亦无他。止是展演情非情。何啻三十余纸耳。不出下两行之文。不过情非情○地水·火·风·空·识等。 钞。空有二谛等(云云)。钞批云。此之二谛经称不同。炎天品名世谛第一义。菩萨璎珞经有·无二谛。华严及仁王般若名真·俗二谛。亦云空·有二谛(文)。 记。二空下五句别举二宝(云云)。若二字宝者。下理体·化相·住持三。唯出佛法二宝不出僧宝。故云二宝。若三字。理体·化相·住持云三宝也。有云。记云别举二宝(云云)化相·理体·住持之法宝一。亦住持佛宝一也。是云二宝。 记。上句明化相法(云云)。佛说四谛法云法。五比丘云僧。故记世及出世凡圣因果(云云)。苦·集者。世间因果。灭·道于出世因果也。 记。异上空谛是教摄故等(云云)。问。四谛因果是所证理也。何云能摄哉。教是名能诠之文故。尔者如何。答。一义云。异上空谛是教摄。故可训之也。意云。上化相法也。化相法者。金口所说带名句文教。并所诠理是也。即化相法可有能诠·所诠二法也。上空谛只非所诠之理。能诠教摄(为言)爰知。欲显化相法与理体法差别。故云尔也。 记。问化理二法云可发戒(云云)。问。此四种三宝之中出三体。何不云一体哉。此毁谤境故。谤自身理性等。此法谤摄故。尔者如何。答。一体唯局大乘。小乘不知之。故不出戒境也。大乘意。尤可为戒境也。今且依小乘故不出也。问。今既以圆意谈法界。何不出大乘一体哉。答。委谈之可然也。今不尽理故。一往略之也。 记。俱有损坏毁谤义故(云云)。问。余处释云有情具损谤二义。非情具毁谤一义(云云)。以此意见。今文化理二法是非情也。只可有毁谤一义。何云损坏等哉。答。损坏之言同文故。来且云尔也。 记。化相不明佛(云云)。问。化相不明佛僧二。何唯云不明佛哉。答。实虽可明僧。住持处明僧。故影略互如是也欤。 记。答并情收等(云云)。问。若尔者。住持佛宝及化理法宝。亦是上非情摄故。可别举之。若非情为遮滥举之者。佛·僧收情为遮滥亦可举此。答意诚未尽也。如何耶。答。 记。所以可知(云云)。行宗云。理一也。佛·僧能证。法即所证。能中资师位别故三恒别(文)。 记。风空及识(云云)。问。何不出地·水·火哉。答规。 记。盗分四主(云云)。人非人畜三宝也。 记。注古记云合云戒境等(云云)。简正云。并是戒体者。据理应合云戒境。今云体者。由从此境发得戒。故云名此境为体。亦是因中谈果也(文)。 记。注又云此是能领心(云云)。会正云。戒体者。指能领心相为体也(文)。 钞。萨婆多云非众生等(云云)。彼第一(八丁)云。本受戒时不杀一切。草木上尽得戒色。如不堀地戒。一微尘上得一戒也。三千世界下至金刚地际。一一微尘上得一戒色亦复如是(文)。问。地极金轮际。是以今论本文云下至金刚地际。何今云下至空界哉。答。风轮·水轮际尚邻地故。一往如是释欤。问。堀地犯分齐。云损蚊脚许。何云微尘哉。微尘难知其分齐。如何可判犯哉。又可犯何罪哉。方方难思。如何。答。 记。所谓森然(云云)文出诸杂要行篇行。自何生。 钞。与佛戒齐德也(云云)。简正设二释。一释同今释也。一释云。谓遍法界境有𧨒持心。心与佛齐。故云齐德也(文)。此释今记别也。不论受而具持功德难数。 记。略眼药喻(云云)。彼合药主死。药残留作益。以之为喻也。尤小而香。矜(コウホコリ)夸(クワホユリ)宁(ムツロハシ)起行用不须愿求。 钞。智论说言宁受戒等(云云)。简正云。智论宁受而破等者。莲华色尼本生经说。佛在世时。此尼证罗汉果。入贵人宅。常赞出家。语诸女言。姊妹。可共出家去。女言。我少庄盛色。持戒甚难。尼言。纵使破戒堕恶。远有出期。我自忆念。作戏女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持端正。而故破戒堕地狱。地狱罪毕值释迦佛。出家得六通四果也。余文如钞(文)。 钞。如是随机广略(云云)。会正云。广略者。闻持胜者宜广。劣者宜略。又智胜宜略。闇钝宜广(文)。 记。彼论又于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云云)。多论第一(八丁)云。夫白四羯磨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又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有三品。如五戒说。若微品心受戒得五戒已后。以中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无增无胜。于五戒外。乃至不非时食等残余五戒得增上五戒。先得五戒仍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更无增无胜。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诸戒以受。具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义推。波罗提木叉戒无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义而推。亦可以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有定限(文)。却(シリゾクカヘチ)。 记。或云受体等(云云)。问。此义释来意如何。答。作问云。凡夫时发下品心。进上圣时不成上品戒哉(云云)。答此问作二释。初释意云。虽戒体下品。随行增上。可有凡圣差别(为言)。次意云。于作戒者。其品类定。无作有增。故知。罗汉无作增上也。可有凡圣差别故(为言)。但今文事钞中。一于戒为显有羸不羸事。且作此释。是以彼钞云。依萨婆多宗。戒不重发。亦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罗汉心中下品戒。若尔。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对随行不论受体。亦可作戒在一念随心一品定。无作非心尽形故。随行有增微(文)。今以羸不羸。无学戒可有僧微证。此随义转用意欤。 钞。毗跋律曰(云云)。钞批云。立云。唯有一卷。宾云。此毗跋律是大乘(文)。简正云。毗跋者。此云是大乘律。伪目中收(此释非也)。法宝云。是小乘律。非疑伪也。若是疑伪。钞终不引。故下文云。上之所说并是正经。非谓失译疑伪等。引彼证此。足不谬(文)。 钞。我今求道等(云云)。简正云。求道二字即是受戒异名也。若变通语势。应云我今发心受戒也。当救一切众生者。谓不杀即是救命也(文)。此求道之释·今记释不同也。 记。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云云)。付此小菩萨行果。唐朝有二师。各别成义。一者。知瑞了然等末师云。小菩萨者。天台宗所谈四教中通教菩萨也。果亦成彼通教所谈佛果也。与第三大菩萨行果全别也。记主御意。以同也。故忏篇资持云。如诸般若所被初心(文)。二者。会正记主真悟等前代诸师云。地前四十心位菩萨名为小菩萨。初地已上位名为大菩萨。论其体。一类菩萨也。若尔者。相空·唯识二教菩萨同异如何。答。此真悟等法相宗故。不许权菩萨存三车义。故是以前果不可有别果也。但约行位之浅深。分相空唯识二机也。此不符顺今记家义。智瑞等天台宗故。许有权菩萨存四车义也。故相空唯识行果可各别也。今记家同此义。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齐也。问。若中品果·上品果不同也谈之者。今何云虽期佛果。俱所中间。何必可云虽期佛果行处中间哉。加之。业疏(四下)云。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非性唯识也(文)。此虽期圆佛果。行浅故云初浅行处中间也。自本行果别。则何可云尔哉。方方以不明。如何耶。答。凡于相空小菩萨机。可有利钝之二机。所以尔者。志慕后教佛果。方名利根。今虽期佛果行处中间之释。此意也。又于己当位不望后教。是钝根菩萨也。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齐。此边也。此天台通教菩萨。利根机意悬别教。钝机求己自乘果。是名钝同二乘菩萨。天台南山其义尤可同故也。次初浅滞教等之释。于菩萨乘分权实。权菩萨且望实菩萨。云初浅等。无苦欤。问。凡案今三品发心之样。行果大不同释。是以。中品发心释。云中品中初明期果。须约佛乘(云云)。上品发心中。云求大涅槃即圆果。明三品所期果别也(见)矣。又分利钝于当教可分之。何对相空唯识分利钝哉。又利机志圆佛果。遂至圆佛果。钝志只至自乘权果。得意钝机正至权果。都不见也。尔者如何耶。答。明三品发心行果不同。自本为显三品差别。先约顿机。当体如是释之。虽然不局(云云)利根机亦可期圆佛果。故云虽期佛果行处中间。加之。今三品发心配当沙弥篇三观时。相空小菩萨。资持(中四)云。若对三宗。即当四分。同观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萨。相召佛子即为明例(文)。此既以相召佛子为例证。明知。指圆果云志慕佛乘。彼相召佛子之佛子。业疏(三下)云。三明召佛子。梵网大戒乃称佛子(云云)。诚知。是指大涅槃果也。此等皆约利机边。一往如是释欤。次别利钝依当教者。是又必不然。天台通教菩萨。后悬意名利。止己当位故名钝也。是岂不尔乎。次又钝机正趣自业果不见云御难。诚虽难思。且利机直志求佛乘。遂至圆果。钝者虽期自乘果。此遂至圆果。所以尔者。利者直到。钝经开会至圆果。故依迟速不同。何无利钝哉。至法花会座。尔前般若等机皆开会。遂令至实果。故是钝机遂至圆果故不可有利钝也。如是约边边。今诸文得意。何无相违欤。恰然。 记。旧记解释但述名言等(云云)。破法钞批会正记等释欤。即钞批云。言众生皆惜寿命者。此明但救其力。未救心之中品心云。解众生疑者。乃是救其心也。由疑心生。今言解众生疑是救心也(文)。 记。殊无细素(云云)谓。云无黑白分齐事也。剖(ホウワカツ)折(シヤク)。 钞。正心向道(云云)。简正云。绝余思念名为正心。专求戒品号为向道也(文)。今记不同也。   钞。解众生疑(云云)。简正云。解众生疑者。犹豫不决名疑。以法济神。令心悟入。目之曰解(文)。 钞。津梁(云云)。简正云。不沉疑故号津梁。自利利他者。为彼解疑令不沉没。是利他。所得功德。是自利也(文)。 钞。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等(云云)。问。此上品发心。唯识大菩萨所发圆融三聚发心欤。将四分分通发心欤。如何。答。付之学者各各虽存异义。且存一义意者。今上品发心。致四分当教之受仪时。且以分通意教上品发心也。是以。我今发心受戒。记云即今正受比丘戒也(文)。又下云扶成本宗分义耳(云云)明知。非圆教发心(闻)。问。若尔者。今三品发心配当沙弥篇三观。尔者今上品发心。唯识大菩萨圆人所修之发心(闻)。明今发心圆教发心也。何云分通发心哉。答。且望发心当位。一往配属三观也。虽然。今四分坛场白四所受教发心事。分通意也。此事次第下释义(见)。 钞。为成三聚戒(云云)。记释明远期。付之。妙莲义。指后菩萨戒云远期。守一义。今教戒时指白四时云远期。白四时圆备三聚。故对发心云远也。一义所存意。远期者。如妙莲师意。指后菩萨戒云尔也。今四分分通意。坛场百四时教上品发心。志后菩萨大乘三聚之妙戒。故云为成三聚等也。 记。求大涅槃即圆果也(云云)。会正云。智论云。涅槃有三。声闻涅槃·辟支佛涅槃·佛涅槃。佛涅槃。若能趣大乘涅槃。故名无等等(文)。 记。聚即总摄(云云)断恶等三摄三戒故。 记。注须配三脱等(云云)。济缘记(三下)云。故立三誓。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染行。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证法身佛。名为断德。二者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脱门。复本自在。证报身佛。名为智德。三者立度众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平等。证应身佛。名为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随举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尔。言有前后。理无各别。如是心受即发圆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文)。虽是观惠。非定不发。 钞。趣三解脱门(云云)。会正云。智论云。到涅槃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观法无我我处。故名空观。男女一异等皆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即却无所作名无作。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涅槃。门谓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泥洹亦名泥曰涅槃等(文)。 记。今对三聚(云云)即以三脱而配三聚。故知。大乘中三解脱门也。 记。忏篇三观等(云云)。彼篇中以三观别配小乘小菩萨等。别不配余相。故知。空解脱则性空。小乘人行也。今明大行三聚。故三脱皆大乘也(为言)。问。若尔者。何上注云即性空也等。以小而注大哉。答。有人云。今三观皆大乘行也。准三脱可得心欤。即济缘(二下)云。圆修三观。不偏性相故名中道(文)。今此明大行。须约圆修之释。此意也。 记。问今所受为即三聚等(云云)。问。今所问三聚者。思何三聚起此问哉。自本于三聚有多种。梵网·璎珞等菩萨三聚。谈竖三聚。祖师所立圆教菩萨三聚。一一皆具三聚戒仪之横三聚也。尔者此中。正指何问报哉。答。分明虽不见何。且致愚推。指梵纲等竖三聚。云为即三聚等。故两样难云时。若今所受全云受菩萨竖三聚。大小混乱。又后须更受菩萨戒不同也。若云非三聚。既发七心。何云不发三聚也。是以知。今问意指梵网·璎珞等三聚云尔也。 记。使自求之(云云)。问。此两样问如何可得意哉答。若答初之若云即者问。自本今所受位不得菩萨竖三聚。后时别可受得菩萨戒也。故无大小混乱等难也。又答次之若云非者戒从心发等问。今上品发心自本分通意。发此心虽期后菩萨三聚戒。既发上品三聚三誓心故。即今正受比丘戒位。于一一戒横三聚圆发。故既发此心。那非此戒之难自被救者也。古师不得此意。故多错解。今约横竖两边致料简。故无相违欤。 记。如多论中(云云)。多论第二(五丁)云。问曰。七聚戒几戒羸。几戒不羸。几戒舍。几戒不舍。几根变。几不变几断善根。答曰。一戒羸。六戒不羸。一舍戒。六戒不舍。一根变。六不根变。一断善根。六不断善根。一戒者。所谓白四羯磨戒也。以众生福德浅薄。感得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诸灾患也。六种戒者。所谓见谛戒乃至八法受戒。以众生福德深厚。致得此戒。始终竖固无灾患(文)。忻下非邪而何。 记。内凡已去分见真理(云云)。问。分见真理义者。通四善根欤。将限世第一欤。若云通四善根者。济缘(二下)云。分有解者。谓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人分见真理(文)。此不通四善根(见)。依之若云尔者。资持(中四)云。内凡多在定心。缘四谛境。分见真理。名为和合。即暖顶忍世第一也(文)。此释通四善根(见)。尔者两方共难思。如何耶。答。有云。通四善根义者。是萨婆多宗义也。既云内凡多在定心缘四谛。缘谛理萨婆多宗义也。成实四善根缘五蕴。修法空也。故局世第一之释是成实也。是以业疏(二下)云。得世上正见不生恶道者。即相似无漏。分断三涂。通说得也(文)。同记云。分有解者。谓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法人分见空理。下引成论证成分见。世上。谓将入圣位凡中最上。谓世第一也(文)。问。若多论意。通四善根许分见真理。云方无此患者。何故俱舍颂云。暖必至涅槃。顶经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文)。业疏(三上)云。如毗昙中。暖心退作五逆断善。故此二受应是内凡以去也(文)。同记云。毗昙暖心有退。则显多论据忍与世第一人。故云内凡已去。俱舍亦云。忍终不断善。则知。尔前尚有退也(文)。戒疏云。忍位不退不堕恶道故(文)。正源记云。毗昙据初一位故容退心。多论据后二位。不退不变。文云。内凡去可不然耶(文)。此等文。内凡四位分虽见真理。四患四位悉不见离之。如何。答。不凡地无分见真理之义。故都无离四患。内凡分见真理。故顶终已去离四患(为言)。必四位悉非谓无四患也。 记。凡人具三(云云)。问。凡人有名字语样如何。答。名字语者。五蕴假者上有我他语是也。凡夫云。我他彼此是名字语故云尔也。   记。注下亦同之(云云)。下那含果人出慢语一。今如兼后二那含。慢心中可兼名字一也(为言)。 记。见道学人有二无邪语(云云)。见道·学人事也。问。如何有慢无邪哉。答。慢通俱生故有圣位。是以唯识论云。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文)。邪见见道所断不通圣位。邪见分别烦恼故。 记。住爱未尽故(云云)。简正云。那含慢心中语者。此人虽断三界见惑。并欲界九品条皆尽。上二界修惑贪痴慢未断。名慢心中语也(文)。修惑以爱为本。故云爱未尽也。 记。注见爱永断(云云)。俱生烦恼以爱为根本。见者此身边云永断。日本本云未断误也。 钞。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等(云云)。师仰云。引此文意。以四分分通意。为显发上品心引此文也。既云佛子亦如是。分通也。故既期佛果。亦发上品心勤求上品禁戒。而得此戒也。引此文既证分通发上品故。因之发次问也。 钞。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云云)。此问即问四分之教宗也。上令发大乘之心故。是教宗何乘。如是令发大心哉问之也。答意分通大乘之教。故合发大心答成也。   钞。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云云)。钞批云。此齐僧统光律师也(文)。简正云。魏朝慧光律师也(文)。会正云。光师即光统师(文)。攀古。 记。语意从容(云云)。祖师云。分通等语中容云好义也。四分是大深符教旨。 记。注今亦有人直判等(云云)。记家时代有如是立义人也。 记。问上品心者为全是大等(云云)。问。上问大劫事样闻。何重发此问哉。答。上问即问教宗。此问即发心之当体。故重致此问答也。问。答尔者。毕竟答全大欤。将答分通欤。答。今释意答成分通发心也。所以尔者。佛子等名言。在大乘。在今律。而今律佛子云通佛子样。今上品发心虽不替大乘。受出上品发心。即以分通意出之。故云扶成本宗分通义耳。加之。次下问答即问分通之义。答上义非分通。何此问来耶。故知。分通发心条无疑者欤。又义。今发心全大圆教等发心得意。既云扶成本宗分通义耳。本宗分通所扶成上品。全大发心能扶成。是圆教发心也(云云)。此义不叶文始终也。前后释义分明(见)。分通更以不可异求欤。 记。注有人妄斥南山不合立分通义(云云)。定宾等诸师斥南山四分通大义也。 记。寡陋之识何足议也(云云)。分通义法正立之。何斥祖师哉。故云寡陋也。 钞。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云云)。简正云。缘境二字牒前缘之境也。及心有增上者。牒心量也。此言增上者。谓上上品心名增上也(文)。 钞。此之二途(云云)。简正云。此之二途者。缘境为一。心量为二也(文)。 记。结告中牒上二科(云云)。缘境心量二科也。 钞。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云云)。此一段文根本说安置立处。傍通正受戒时(见)。所以尔者。本律三十五(受戒法)文。彼二段说此文。谓此文。谓今云置眼见耳不闻处。此文正说安置立处文也。彼云。尔时立欲受具足者。置眼耳见不闻处时。戒师当作羯磨言。大德僧听等(云云)。次今云。若受戒离见闻处(乃至)不名受具。此文差教授以前说而遮乎。说正受戒时仪文也。彼云。尔时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和尚离见闻处受具足戒。佛言。不名受具足戒。足数人离○处受○戒。佛言。不言○戒。尔时在界外受○戒。佛言。不名○戒。和尚在界外受○戒。佛言。不名○戒(文)。故今记引疏文云。此通白四之时也。问。若尔者。今钞下为证界内问难。指今文云顺上律文(文)。记云。以见前云。若在界外不名受具。故云顺上文也(文)。此文明若在界外文。问遮时必不见正受之时。如何哉。答。凡云顺上文。分明若在界外不云问遮时。正受既必在界内。问难亦应在界内。立义故云顺上律文。无失欤。问。若在界外者。可通大界等欤。答。尔也。设大界中。戒场间空地故应云界外也。 钞。顺上律文等(云云)。钞批云。谓顺上五分文也(云云)(此解非也)。今记意。指若在界外等文。释顺上文也。 钞。一多人行立(云云)。今正不问难人。置见见而不闻处也。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者。正难问人置问难处也。必在同处亦得。恐后同如前思心不尊重故。 钞。在彼而立(云云)。简正云。问。何故制令在彼立耶。答。羯磨疏云。行在两仪心躁驰散。坐是安静。未必称恭。故立望僧取翘注意也。   钞。稽留受戒事(云云)还家也。 钞。当差人问难事(云云)。此制以前。边罪等用语诸难问之。黄门二形等难看之。此制以后。合皆问之也。 记。虽通多人可尽日夕(云云)。问。钞云不得过明相。明通昼夜(见)。而夕是日分。尔者钞记相违如何。答。处处释夕目夜也。故不相违欤。此初二句明钞者行事。虽多番。日夕之间可行通答(为言)。然于下显记主别义。或容停止者。一日夜间受戒事。问绝。不可总答。义非连续。相涉疑滥。故一席作法之时可作之(为言)。钞批云。乃至多人例通问答者。立明。若通答者。得为沙弥乃至十人百人。但同壹坛尽得通用。此亦约无别僧来去故得。又约众中无有僧暂出界。若暂出。迫来还须更和(文)。 钞。但遮难之中有得不得(云云)。钞批云。立明难则一向不得。遮中不定如不称和上。名及自名必定不得。若负债作心还即得。聋闻大声亦得(文)。怖微安审得实。详缓若问安审得实。 钞。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则不得戒(云云)。简正云。问。既律云不得戒。今既问。何以不得。答。虽问不解。还如不问无异(文)。 记。此由古执问难不取相解犹恐妄计同于羯磨不可预读等(云云)。意云。若来受者。读羯磨。虽非难不可然事。可同贼住也。此十三难等。僧中作法故。同彼羯磨。兼不可解了。古师恐如是得意。为遮此疑。云此非羯磨不犯贼住也(为言)。 记。一往遮之(云云)。古师今十三难同羯磨故。预不可读之思故。先一往遮之。云非羯磨等也。实设羯磨也非贼住也。 记。或可因读后闻易解就深防为言(云云)。意云。因读羯磨。于后时作法羯磨。则解文句义。应有成戒难。故云不可读羯磨。此深防制也。此十三难既非羯磨。兼解之为显。应无深防制。故云尔也。 记。律因脱衣惭耻佛言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云云)。简正云。受戒犍度中。先列十三难缘起。次列诸遮缘起竟。结云。污辱众僧者。不得受具足戒时有欲受者。将至界外脱衣者。受者惭耻稽留法事。以此白佛。佛言。不能得如是露形者。自今已去听问十三难事。然后具足戒白四羯磨。当如是作(文)。 钞。一边罪难(云云)。业疏云。曾受内戒。今寄众外名之为边。障戒不生。称之为难也(文)。 记。通前四戒(云云)。问。多论明三戒边。何云四戒哉。答。以多论五·八·十。通本部具戒。故云四戒也。尔者可训通前四戒皆号边罪也。 记。所以具戒须云舍者犯重不舍自号二灭(云云)。简正云。佛在罗关城。有一比丘。名难提。坐得四禅定。从定起。有魔女来前立。比丘捉之。女则隐而不现。比丘难提欲心不止。于死马上行非净行。都不覆藏。佛言。与白四学悔。后重犯灭摈(文)。 记。后三犯即障戒(云云)。问。此指何云三犯哉。答。五·八·十三戒也。若尔者。何云后哉。五·八·十自具戒前三戒故。如何。答。今后于钞文以分前后。前明具戒事。后准论明五八十也。故指之云后三犯也。 钞。二犯比丘尼(云云)。简正云。律云。时有多比丘。从俱萨国行住黑闇。何俱有一比丘。言此中曾有白衣与着袈裟者共犯。诸比丘云。汝何故得知。彼云。我是一数等(文)。 钞。彼律云若须斯二果等(云云)。彼二十三(十一)云。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尼师坐。以是上事具为比丘说。破尼净戒者。若阿罗汉尼·阿那含尼。若初中后一切皆名坏净行。若斯陀含尼。须陀洹尼。凡夫持戒。若初受乐者。是名坏尼净行。中后不名坏(文)。简正云。谓二果尼欲界修惑九品下三未除。初果尼欲界修惑九品总未断。凡夫见修一切未除。并有受乐心。故初人坏时。即是净境成难中。后人坏时。已秽境不成难也○那含人欲界修惑并尽。罗汉三界见修并除。终无染乐之心。是初后人坏并是净境也(文)。 钞。初人受乐是坏尼净行等(云云)。会正云。初人即初染彼尼人也。以尼受染必受乐故(文)。中后人者。第二度犯人·第三犯人。则不名坏尼也。谓彼尼体坏故(云云)。问。若初度位不生乐心。第二度人可成坏尼哉。体净故。第二度犹不起乐心。第三人同可犯污尼哉。如何。答。若无受乐之心。中后人俱可成污尼也。问。若尔者。于凡夫初二果尼。初后人俱名难。何必简除第四果哉。答。凡夫并初二两果可有受乐事。三四之两果毕竟不可有受乐之义。故简除之也。 记。四果结使俱亡(云云)。问。结使同目烦恼一也。对何云俱哉。答。四果总三界之结使皆尽。故云俱也。必相对结使非谓俱也。 钞。污尼八事(云云)。钞批云。颂曰。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并共行。七八共期身相倚。如是次第应当知(文)。颇有污尼未受戒者。应受已受不应灭摈耶。佛言。有。 记。尼名污(云云)。简正云。若八人以八事污比丘尼。尼名污。是难也(文)。据本成淫不劳。此乐为遮疑滥。谓余非障故。 钞。若尼自乐著白衣服(云云)。济缘(三上)云。尼自乐着而不障者。亦据不知为言(文)。济抄云。付尼自着许之者。不知具戒也。若知者不得。故约有缘着简之也。是时着俗衣。故约知不知简之。若着法衣尼。不依知不知。彼净纵不知净可污尼(为言云云)。必以义求。若知受具戒缘事著于俗服。亦应成难。 钞。但坏净境不论知净不净(云云)。不着俗服。出家相设思不净。设思净。皆体净犯成污尼。上着俗服异也(为言)。简正云。但坏净境不论知不知者。古师云。知他前境是净。而坏之成难。若虽是净境。我心不知。虽坏亦不成难。今云。但使前境是净。坏着冥然是犯。是犯不约心论。心论知不知等(文)。 记。恐谓前境净秽亦同形服约知不知故(云云)。此设不知清净尼。有慢辱意污之。自当净境成难。形服不尔。必约知具戒人成难。不知不成难也。 钞。尼中受戒反问使是(云云)。简正云。问曰。前来既云。约僧受戒时起问。今将尼来反释。文势似不相当。宝曰。钞主密意无约僧以论。但为某事稍僻不能显明。故将尼来反说下句云。以事希故。必若将尼污僧频频有之。何言希少。故知。唯约男训也(文)。 记。言事希者出僧中略意(云云)。问。假令不略僧中问之。坏比丘者。为比丘成境云坏比丘也。又以比丘为所对。付二道行淫。彼都无犯戒义。可云坏比丘难哉。答。设虽无犯戒之义。污彼清净比丘。故能行人成难也。既上记释云。污秽成难。从能得名。但取慢辱不论前境。故前人不受乐。故虽非犯戒。能行人成难。故知。此亦可尔也。 钞。三贼心受戒(云云)。钞批云。砺问此十三难并是受戒为难。所以第三独名贼心受戒难者。答此实不望今受作难名受戒难。故不须并。盖是无是贼心诈称大比丘。与今为难。独标之。余非此类(文)。 钞。律中为利养故故辙自出家等(云云)。问。四分齐之中。贼分齐不求出离人可得戒哉。答。一向无心者不得戒。上文云。不乞者。无心者不成故。故今此出家时。虽为利养。受戒时一向非谓。元发心求戒也。今且约出家之时云贼心。虽然一分有求戒心故得戒也。 钞。已受者灭摈(云云)。已有遮难。不成具戒。故非比丘。即应摈之也。问。此诸难者。佛世最初未制戒。皆成戒否。答。最初未制故皆成欤。 记。前但同遮(云云)有成故同遮也。 钞。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云云)。钞批云。此举对他秉众法也。立云。若至一人者。谓对他秉众法对首也。若至二人者。谓对他成三人。亦秉众法也。若至三人者。谓配己成四。若作说戒法。即秉羯磨众法。若自恣。犹是对首也(文)。 钞。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云云)。简正云。对首众法等者。说恣。此是僧法。今界无僧。只有二人。遂作此法。今此贼心之者。往彼盗听亦成难也(文)。准之。常众法对首虽然无苦也。又共一人者。钞批意。指所对一人己二人也。简正意。指所对二人(见)。 钞。必听众法心念(云云)。简正云。破古也。古人云。一人作心念说戒等并己即是二人。便须改为众法对首。岂名心念耶。今师云。此全不见文意。既云。往一人处。偷听众法心念。便成难收。有何二人改对首之理也(文)。 记。不明众但(云云)。不明众法对首。但对首云事也。 记。如说恣告众等(云云)。说戒之朝白文。自恣之时朝白文也。和僧立制者。只集会而立制也。 钞。善见云三种偷形(云云)。彼十七(五丁)云。出家有三种偷。一者偷形。二者偷和合。三者亦偷形亦偷和合(文)。准此。偷下无形也。 记。饮食供设是彼所希(云云)。此第一偷形受僧食也。非谓佛听之欤。字合在偷形字上。加腊礼利。论说何等。赞身座下。 记。注古记云作白等(云云)。义苑并增晖记等意也。又简正记云。初中后语者。单白为初。广序及五篇戒文为中。七佛略教为后。随此三处记得章句。便是难也(文)。又钞批出别义。彼云。如说戒时。说夷是初。说吉是后。中间可知。亦可只约一戒即有初中后。若比丘是初。行淫欲法是中。不共住是后。纷羯磨作大德僧听是初。若僧时到是中。白如是是后(文)。私云。后义同今记也。屏唱私读僧和安在多亦如之。无乃太急。制令耳目不属。 记。古记并云成难(云云)。增晖释也。谓知而故为。然亦须准闻解以判(文)。 钞。摩得伽云不自知满二十等(云云)。济抄云。满字上有不字。尤可易得意。可勘本文(云云)。即彼第二(二丁)云。何不自知未满二十。后知不满二十。经僧布萨羯磨作十二人。是名贼住(文)。爰知。本文有未字。彼济抄义符合。作法不成受者。缀上引不犯开悟中文。 记。与前虽异约过显同(云云)。此义意云。钞名贼住难。取一边名之。实不同贼住也。 记。律因裸形外道等(云云)。三十四(八丁)云。彼裸形即难问舍利弗义。舍利弗即还答彼裸形。以五百返难舍利弗。舍利弗称彼五百返难。而更以深义难问。而彼裸形得难问而不解。时彼裸形生念。言甚奇(文)。简正记云。准律。受戒法聚缘起云。罗阅城中有一裸形外道。名布萨护。甚大聪明。铁锁锁腹。恐智惠锭出。头载火盆。照盲冥者。来至僧坊。告云。沙门释子。谁敢与我论义者。时舍利弗念言。此外道尼犍国人奉重。若以一句义问不能答者。必失名闻。定不归大法。遂与彼论义。初从一日乃至六日。论说余事。外人并皆结舌(私云。谓外道结舌也)第七日中。舍利弗。立义说。欲从思。非从对起。外人云。欲从对起。不约心论(私云。从对者谓外境也)舍利弗。又反质云。若世妙境。是真欲说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视可意妙色故。故婆娑云。时汝外道开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归佛出家。时跋难陀。在彼众中。色类殊异。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小比丘智惠若斯。而况堂堂者乎。便求跋难陀为和上。受具已问于经律。悉不能答。彼便轻贱佛法。嫌诸比丘无智。却归本道(文)。意云。舍利弗。其身小短尚智惠如是。跋难陀形貌端正。其身长大。应智慧广大思。即为和上也。 记。听与外道四月共住白二羯磨(云云)。先剃发。次受十戒。后与试外道法也。后作羯磨者。即试外道白二也。问。其试相如何。答。钞批云僧即作白二法。与共住僧应观。彼若闻人说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犹执外道法不亲比丘者。不得与受具。若闻毁呰外道。便欢喜者。心意调柔正决。定心当与受具戒(文)。问。一切外道必可试之耶。答。钞批云。若准母论。结发外道·事火外道。此二不试。有业因故。案见论。第十六云。若结发外道·事火外道。不须波利婆。何以故。此二外道有业信因果。过去诸佛为菩萨时。波罗密皆于此道学(文)。业疏(三上)又引此母论文。济缘云。引母论独开不试。检之未获(文)。 记。注此制试初来外道(云云)缘起因裸形即制创来也。 记。才四月试即得正信(云云)。问。必满四月欤。将可有不满事哉。答。钞批引见论云。又云。四月之中修道四禅。亦不得与受具足戒。要满四月。若得须陀洹。即为受具足戒(文)。又引僧祇文云。若中间得圣即名试竟(文)。准此等文。可有不满受戒事也。问。若尔者。此正信者初果哉。答。任文见之。强不见初果。虽然初果得意无指难也。兼实破外是也。 记。初投重来两番破外(云云)。初自外道出家(是一破也)休道后入外道。破彼重来(是一破也)故云两番也。问。常途俗人来投出家。休道入外道。于外道无两番破。以此可摄何难耶。答。钞意云。本是外道。来投佛法。是必可兼两番也。五分律意。常途俗来入佛法。破内入外。还又入内不受具戒。少异今钞。 记。注准沙弥篇(云云)。有传云。捡沙弥篇。全无明此事文也。观机用舍。不同外道一往不简。必百律自广明。但令在众。 记。此五黄巾(云云)。有云。老子门叶也。首缠黄巾也。又云。道士类也。 钞。五非黄门(云云)。问。此非言。如何哉。答。一义云。问难时。汝非黄门否问之。故云非黄门欤。若尔者。余难何不置非言。此初云非黄门哉。答。实余虽可案此言。略不置也。又一义云。非黄门云事也。非法器。故号非黄门也。付此黄门。今师意。五色当五方时。黄色当中方。都又在国中心。此都内里门截根人令守。故可云中门。假色云黄门。中禁者。内里名也。即钞批出二义。初义与今同也。即彼记云。五黄门者。黄是中方之色也。昔刑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又解云。昔人贵胜三品已上。黄色涂其门上。此黄色门之家。曾有一人犯过。王遣割其根。治之后因将此人守宫。从初出家处作名。谓此割根人本从黄门家而出。故后有割者皆曰黄门也。此不男者。虽禀人类。形微志弱。无任道器。反增欲染。虽进学业。终无登趣。故曰也(文)。有人云。中纳言唐名云黄门次即。大纳言唐名云门阆次即也(云云)。共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阉(心云。英廉反。又于检反。男无势也。闭门也)玉云(于检反官人也)生谓生来即是。犍(ラルケン)。 钞。方有妒心淫起(云云)。只时不起淫。见他淫时许才起淫心也。 钞。若依四分应灭摈(云云)。问。若截根。如何摈之哉。若失戒可尔。诸舍中既无之。业疏(三上)云。律中受具戒已。自截者摈之。定不失戒(文)。尔者如何。答。志性已失比丘性故也问。若尔者被割怨家。岂不失比丘性也。答○大操(ココロバセ)。 钞。四忽然变作(云云)谓时失根也。律三十五云。反者他行淫时失男根。反为黄门(文)。 记。即下依篇忏是也(云云)。下钞依篇忏之下。钞批释引五分云。若截头及半吉罗。若都截茎偷兰。若去一卵偷兰。若去两卵应灭摈(文)。即有吉兰差别。故云依篇忏之(见)。 钞。都截灭摈(云云)。准下不留卵故。卵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记。自害身分犯重偷兰杀方便也(云云)。问。正检五分十七(十二)云。佛言。呵责言。若截头及半突吉罗若都截偷兰遮。若去一卵应灭摈(文)。此文必不见自害欤。如何答。有云。此记释不依五分意。且望本部等意。如是释欤(云云)。问。杀方便者。为杀自身截根。实可杀方便。今但为火不堪任截根。何必云杀方便耶。如盗四钱。岂可盗方便。尔者何云方便哉。答。此方便者。正非远次近等之三方便欤。损身分其相杀方便也。故虽非近方便。损身分方得重偷兰欤。可勘之。 钞。未受具(绝具)此三难为定既希。 钞。六杀父七杀母等(云云)。简正记云。律云。有少年外道。先杀父母。常怀忧念。作是念。惟我救沙门释子。出家受戒定得除罪。诸比丘不检委问。辄度出家。出家之后彼自言说。以此白佛。佛言。应灭摈也。羯磨疏云。人非化生。业寄胎报。假彼遗阴以成己体。养育恩深。理应反报。今与杀害。名之为逆。障戒不生称难(已上疏文)。此据生母说也。若养母者。不成逆故(文)。 钞。八杀阿罗汉(云云)。简正云。准律。缘中有诸比丘。拘萨罗国游行。于中二比丘见一空静处。指向诸比丘言。此中曾有人杀罗汉来。诸比丘问。汝何得知。彼云。我是一人数。以此白佛。佛言。灭摈○外难曰。十轮经中。杀辟支佛非难。善见论杀前三果人非难。今此杀于罗汉。何故成逆障戒耶。答。前三果人烦恼未尽。福田未极。故非逆。辟支佛者。虽烦恼尽游化义劣故非逆。如瑜伽论云。缘觉不说法。于人家受供等(文)。成实论(五逆品)云。问。若杀圣人得逆罪不。答。若杀圣人多堕地狱。若杀罗汉必应当堕(文)。道藏疏云。若重心杀三果圣人堕阿鼻。若轻心杀三果圣人不堕阿鼻。若杀罗汉不问轻重心。皆堕阿鼻(文)。 记。若有犯者必堕阿鼻(云云)。俱舍意。五逆俱必非谓生阿鼻。是以颂疏(破僧下释)云。此必无间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余逆不必生无间狱(文)。成论意。五逆俱堕阿鼻(见)而次生必受之。故号无间。又五逆俱感之名五无间(见)。是以成论(必逆品)云。次身受报故名无间。若现受即轻。苦恼亦少(文)。问。作多逆可堕一阿鼻欤。那可堕多阿鼻欤答。俱舍意。堕一狱。成论意。可堕多狱也。是以俱舍论(十八)云。若作多逆。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堕彼罪增。苦还增。剩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大小柔软身。多极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文)。行宗记云。然别造多逆。则堕业别受。准俱舍中。皆次生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则便具足受一罪。若造二逆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文)。发挥记云。俱舍云。若作多逆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若成实意。多故久受重苦。于是中死还生其中。若涅槃中作一逆者。便具受一罪。若造二罪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文)。 记。亦号五无间业(云云)。转释上阿鼻。阿鼻此翻无间也。盂兰盆新记云。观佛相好经说。犯逆为阿鼻因。阿鼻此翻无间(文)。号五无间事如前释。成论意。五逆所感故。云五间之言约次生受报故也。涅槃经等意。约趣果无间受苦无间等五无间(见)。首疏第五云。五无间。一趣果无间故。成云。舍此身已次第即受。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定一劫中。四寿无间。一劫命无绝。五身形无间。如阿鼻狱。假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一切人身亦通满。而不相障碍。亦如佛地果头不可思议(文)。今记处处约身无间等五无间得意也。 记。耆婆治病针刺出血生梵天一劫(云云)。问。多论意。耆婆生忉利(见)。依之业疏(三上)云。如多论目连为弟子上忉利天。见耆婆说(文)。同记云。目连弟子病。上忉利问耆婆(以针佛故天报一劫)(文。)既云忉利。何云梵天哉。依之业疏(三上)出众问难云。由心善恶故。善登梵天。恶沈鼻狱。俱一劫也(文)。记(三上)释耆婆自性忉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文)。爰知。非梵天也。又钞批·简正记云。出血一劫受天乐故。故尔者。今记如何可得意哉。答。一义云。梵者清净义。天皆修净行故。忉利云梵天也。一劫者。出忉利一劫之间受乐也。此针刺散业非定业。故不可生梵天之色有也。问。忉利寿限千岁也。何一劫可受乐哉。答。一劫之间多反生忉利受乐也。如云一兴供养千反生天。问。若云生忉利者。何戒疏(三上)云。耆婆依治佛病生色有(见)相违如何耶。答。 记。有血光(云云)。纸本形像出血。放光事有之。 钞。皆谓八部(云云)。简正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揵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也(文)。问。龙是畜生也。尔者十二畜生难不同如何。答。今云八部。且言总意别也。实龙畜生。次难摄也。 记。五分因修罗等(云云)。十七(九)云。有一阿修罗子。厌生老病死作是念。沙门释子。行正法。修梵行。我当于律出家尽诸苦源。念已化作人形。往僧坊求出家。诸比丘。即与受具足戒。食一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犹不饱。复食僧残食。亦复不足。时王舍城有二居士。同日各请五百僧。诸比丘同往一家。唯化比丘独至一处。须臾食五百人分尽。诸居士讥诃云。何诸比丘度非人。彼比丘觉人知已。忽还本。以白佛。佛言。于我法中非人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若受具可灭摈(文)。 记。略举二趣三部(云云)。二趣。谓天子阿修子·及揵闼婆二趣也。此二鬼趣故。但此二云鬼趣。一相说也。即玄赞二云。阿修罗此云非天。多谄诈无天行。故名非天。女人不二亦名非天。瑜伽·佛地论说。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文)。玄赞新钞四云。紧那罗此云欲神。乾闼婆此云寻香行。即寻香气。作乐神也。皆鬼趣摄。又解云。乾闼婆可摄天趣(文)。摄释二云。乾闼婆○问。何趣所摄。答。传有二释。一鬼摄。一云修罗摄。未见正文(文)。故知。阿修罗·乾闼婆云鬼趣。一相说也。三部者。八部中三部故。非天行。 钞。律中龙变形来受(云云)。钞批云。四分律中。波罗奈国有善现龙王。厌离龙身。即变作一年少外道形。往僧坊中求欲出家。诸比丘不观。辄与出家受具足戒。已与一比丘同一房住。时彼比丘出外小行。诸龙常法有二事。不离本形。一睡眠时。二淫时。时龙比丘睡眠。身张满出房中。彼比丘还来。以手排房。触龙身。觉肉异。便高声唱言。蛇蛇。龙闻唤声即觉。结跏趺坐。直身正系念在。前比丘即入。问言。汝是谁。答言。我是善现龙王。厌离此身故。出家学道耳。比丘白佛。佛言。畜生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与出家受具者。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应灭摈(文)。同取变化。故亦前科。是人通识。恐变而来。脱有高达俗士。一何可怪。应方便转问。 钞。如下所陈(云云)。简正记云。方便转问者。应云汝非畜生能变为人形来受否。此是方便也。不得直言汝莫是畜生不。似有轻嘲前人也。如下陈者。向下教授师。正问时陈说也(文)。 钞。十三二形(云云)。形没后生二形。故没时不失戒。二形生时失戒也。表无表章不正义意。形没时失戒也。 记。又不能男亦报障(云云)。问。此十三难中何哉。答。黄门难摄。 钞(上三之二)律中略问十六(云云)。简正记云。受戒犍度中。合问总有十遮。离开即成十六。父母为二。衣钵为两。病中五。上并除本。剩有六。故兼本成十六也(文)。自余受法广明。烂(ラン●タペレヌ)红(ククレナイ)。 记。黄赤色(云云)此一也。キアカキメナリ。 记。注或青黄白翳(云云)。律本青黄白下。壹壹有翳字。可为三种也。谓青翳黄翳白翳也。 记。弥离(云云)。律作猕猴眼。即猿眼也。大张睐(龙傍视也)尖出(クロマナコ出タルナリ又サキトガリタルメナリ)斜突二也。斜(ユガミメナヽメ)突(サシデタルメ)一眼(カタメ)门眼。上高也。又上ノマブタカケテ如门也。律作瞷眼。瞷者。说文云。载眼也。瞷(胡间反。尔雅云。马一眼。白云[馬*間]也)瞷同也。シノツキナリ眼疮。律云眼有疮患(云云)。 记。注哑及具二(云云)。哑·聋云具二也。问。假具聋舌根有哑一。何云具二哉。答。且人相唯哑人哑聋人在之故。且云舌根有二也。 记。注发痶痪(云云)。有云。芿法师唐决滩风(云云)。和名云チヽラ头也。问。出家人何以之为遮哉。答。当时三四日一度剃虽不见其相。在世半月一度剃之。故チヽラカシラモ为遮也。骆驼(セノアガリタルウマ)驴(ウサギウマ耳ナガシ)羖羊メヒツヅ二头三头者。头有二重三重上也。 记。注虫头(云云)。一义云。头多虫也。又义云。有似虫头也。驳(バクブチ)班(マダラ)锯齿(ノコギリバ)喉戾(ノドブエユガム)兔缺·前突后突等者。前指出后指出也。律云。或身前凸。或后凹。或前后凸内曲。 记。如女身(云云)总相似女人也。妇女𨄔者。是唯𨄔似女人也。虫身者(如前释)卷足指者。足指。カヽマル。跛(アシナヘ)曳脚(アシチヒク)卵(ヘノユ)㿗者。和名云。ソヒフグリ。缦指者。如佛三十二相中指间鬘网相也。患疮者。常カサナリ。律云。或常患疥疮(文)。死相者。一义云。常死入。又义云。有死相(云云)。现瘿(色クロヒ)痈(カサナリ)律现瘿云身瘿。痈云痈疮也。气病者。イキツク病也。本文云上气病(云云)。疾病。疫病也。律作疾。吐沫(アワフク)常病(常病也)疥(ルタケガサ)淫疮者。内淫外吹出作疮也。律作淫疮。和名云。ミサレガサ。干痟(ヤセヤマイ)男根病者。マラヤク病也。澹癊タンハク病也。ムネニアル病。水成病也。癖者。痃癖也。截手脚者。此一物也。 记。注截耳(云云)。问。何不入上耳根哉。又上截舌何不入截坏中哉。答。上耳根者约根故。只聋不入截耳也。截舌口中亲故出之。截坏疏故不出也。问。若上约根故。云出聋不出截耳者。眼中何出青黄等哉。此非根故如何。答。 记。注截男根(云云)。问。难中犍·黄门。不同如何。答。难中黄门。根·卵皆截事也。此或根或卵各别截。皆不截故不同欤。 记。注截臂截肘(云云)。问。此二差别如何。答。肘尻上名臂。下名肘。如肘量。以下量之故。或点云。颠狂。 记。意有三(云云)。不知好恶。多诸苦恼。颠狂五根三也。颠狂五根者。除鼻余五根也。颠狂故。五根不分明(为言)。 记。注有名籍(云云)名被书王舍札人也。 记。注避租赋(云云)。律云。或避官租赋也。有人云。王蒙恩有名德人。而阴居人也(云云)。济抄云。唐人云。租是由代作田之人也。赋者纳田园及锦绢等处也。准今振弃此等处。识欲出家人也(云云)。 记。注五病等(云云)。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五也。 记。应合同科(云云)。意云。无衣钵遮。此不称名遮应同科也。然而于衣钵者。有古师异义。故二段明之。无衣钵遮。别在下科明之也。 钞。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难(云云)。今受者。虽无遮。能问人嫌受者故。片似遮而云遮。作留难也。瞎(カタメシヒ)跛(アシナヘ)。 钞。若见手掌中文(云云)。此得不得中何哉。答。见本文不得(见)也。僧祇二十三云。从今日后。盲人不应与出家。盲者。眼一切不见色。若见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毗尼罪(文). 钞。高声得闻(云云)。此许出家(见)也。即彼本文云。从今日后。聋人不应出家。聋者不闻一切声。若闻高声者。得与出家(文)。 钞。躄者捉屐曳尻行(云云)。一义云。手捉屐曳我尻行也。如今腰居往相也。屐者。足驮也。此义顺本文也。即彼律云。癖者。两手捉屐曳尻而行(文)。又义云。捉屐曳屐尻行也(云云)。此聊不见本文也。尻臀鞭瘢。 钞。若治与皮不异得(云云)治鞭痕也。问。此得之言总令蒙上欤。将唯局之欤耶。答。唯局之也。彼本文云。若能治瘢还平复。与皮肤不异者。得出家(文)。印瘢雕青。 钞。侏儒(云云)。钞批云。通俗文云。侏儒者。谓短。即极短小人也(文)。 记。初示四种总结之词(云云)。一不应与出家。二若已出家。不应驱出。三得越罪。四不名受具足。问。彼本文二十三(十六丁)云。盲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比丘。度盲人出家牵之。出家之人应当诸根具足。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云。实尔。时言。从今日后。盲人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者。越毗尼罪。是名盲聋者○尔时比丘度聋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聋人出家。不闻善恶语言。何能听法。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聋人不应与出家。聋者。不闻一切声。若闻高声者。得出家。哑者○尔时比丘度哑人出家。手作相语。为世人所识。云何沙门释子。度哑人出家。不能语言。可作手相。此坏败人○哑者。不能语。明手现语相。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乃至是名哑。癖者○尔时比丘度癖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癖人。不能行。出家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佛。言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癖人不应与出家。癖者两手捉履曳尻而行。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鞭瘢者○尔时比丘度鞭瘢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犯王法鞭瘢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身体完净。此坏败人。何道之有。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鞭瘢人不应与出家。鞭瘢者。若凸若凹。若能治瘢还平复与彼肤不异者。得与出家。鞭瘢人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越毗尼罪。○印瘢者○尔时比丘度印瘢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犯王法印瘢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完净。此坏败人。何道之有○印瘢者。破肉以显雀瞻铜青等画。作字作种种鸟兽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毗尼罪○伛脊者○尔时比丘度曲背侏儒人出家。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度五家戏弄曲脊人出家。出家之人应当身体调直。此坏败人。何道之有○曲脊者。不正直也。侏儒者。或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一切最短者。是不应与出家(文)。此文只有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与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毗尼罪。问。全无不名受具足结文。今如何入之耶。答。以记释意入之。 记。如云(乃至)余三即是前科总结文也(云云)。此释岂不入不名受具足。凡披彼本文。此释聊不分明也。可勘之。 记。唯以应驱不驱简异(云云)。问。于此四结。应驱不驱之简异样如何耶。答。此释实难得意。但不名受具足。实不得戒遮人应驱出。余轻遮不应驱出欤。问。若尔者。何不名受具足。下云不应出哉。答。此事能能可致料简也。而重案之。于遮与难云四结并同。尔者难应驱。遮不应驱。故云尔欤。 记。诸遮之下皆有此语(云云)即不名受具足言也。非谓不称和尚名等事欤。 钞。下文复云(云云)。简正云。下文者。律本列遮缘后法文也。复云者。重释上百遮人也。是谓不名受具者。上百遮人身。既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应驱出者。上百遮人身既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应驱出者。此人已作沙弥。复于一一遮下。皆着不应出之言(文)。见本文都下文无不名受具足之言。唯有不应驱出等(如上引之)委细可寻彼本文也。 钞。是中清净如法者名受具足(云云)。济批云。正简中先出清净如法者。名为受具。意为显异之者。含得不得者。使不名受具也。非谓由云不名不得戒(为言云云)。有云。是名受具足中可有二类。一虽遮闻大声聋者。二一和尚一戒师如法受者。反二和尚二戒师等问遮非法。如法故。是以简正记云。是中者。是百遮中出家作沙弥中也。清净如法者。如聋人高声得闻名清净如法。此人名受戒。足不名者。亦是前中人。不闻高声者。不名受具也(文)。问。此记全无轻。聋人入清净如法如何。答。记云。余皆例尔。何不入余轻遮哉。不名者总结师罪。 记。一众得并受不(云云)总指教授七证师云一众也。 钞。总结师罪(云云)。凡此僧祇意。不问轻遮重遮。应得越罪。违佛制故。不论轻重二遮。不应驱出。但轻遮得戒。故虽有罪不应驱出。重遮作沙弥。故虽无戒不驱出也。 记。如下引示(云云)。问。引示之样如何哉。答。上是中乐文。以义明之。如哑等以下。正引示僧祇文。明上轻重二遮相也。必取似能言者。 钞。故言清净共住如法(云云)。问。上是中。清净如法人同哉。否哉。答。少不同欤。简正云。共住如法者。说戒等二种中供住如法也(文)。今记意少异欤。虽然遂即同。与出家具戒成就。具戒成就何不共二种哉。 记。若见掌中文雀目得与出家(云云)。问。上引本文云。若见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与出家。相违如何。答。例余得意。本文不得与不字多欤。可除之。鞭瘢凸凹。 记。彼有遣印手字(云云)。有人云。手印押横文叶义。长文不叶事约束。故云遣印手也。 钞。文中不应驱出作沙弥也(云云)。已哑等重遮之人。出家不应驱出。只可作沙弥也(为言)羞惭。 记。当令乞与不与者当与价直(云云)。谓乞余人则与受者也。有点云。与读之アタヘヨト训也。赁(ケルコトチクル乃禁反)。 钞。五分云令主舍之(云云)。彼十七(十三)云。教授师问弟子。衣钵具否○若言从人借。应语。可令主舍之(文)。同四分当令乞与也。 钞。今准萨婆多(云云)。彼第二(六丁)云。问曰。不除鬓发得戒不。答曰。得戒。但非威仪。若无衣盂得戒不。答言。得戒。问。若无衣盂得戒者。何故必须衣盂。答曰。一○(如今引)意谓。无既得戒。 钞。故如猎师着袈裟(云云)此坚誓师子因缘欤。但彼云师子。今云鹿。尔者聊差别也。 记。慈悲解脱惭愧(云云)谓慈悲衣等义也。 钞。不可和(云云)。简正云。不可和者。引彼多论证。此四分不可和允也(文)。 钞。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云云)。钞批云。四分和上法中者。欲明和上。四分中最后一句。由知和上犯戒故受不得。前三句由不知故得戒。古师准此。借衣受戒还作四句。初句不知借。谓余人与借也。次句知借不知不应借。次句知不应借不知不得戒。第四句知借。知不应借。知不得戒。方是不得之限。此是人语终违律文。今不依之(文)。 钞。再受依法(云云)。钞批云。先受不得。重受即得。先若得者。再受增为上品也(文)。 钞。僧祇亲儿此彼不听(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儿者有三。亲儿者父母所生。此国不听。养儿者小小乞食。此国不听。余国听。自来儿者。自来依附作儿。此国不听。余国听(文)。此者此国。彼者彼国也。 记。同此古来随方割据今时约一统四百余州(云云)。济缘云。今时一统须论州郡(文)。割据○师云。据今时(云云)。 记。夷狄不通等(云云)。此举唐土一国也。事亦希有者。意云。夷狄通既事希。故当国余国沙汰。于时非要。纵异国来出家有之。事既希。今明约一国问之。非谓亲儿唯一国而问之。夷狄(东夷北狄)。 记。笃奉僧伍(云云)。有云。僧伦云僧伍(云云)。 记。世有孤穷投人为父始生婴孺婴(一盈反男曰儿女曰婴)○孺(如喻反稚也小也乳子也)。 记。容有偿他(云云)谓受具后可返故。 记。王所不理(云云)。若有负债。天竺出家王是免。故辄度犯盗。震旦不然。虽出家无许之。故虽度无过也。 钞。奴者僧祇云(云云)。三十四(四丁)云。奴者五种。家生者。家中婢生。买得者。雇钱买得。抄得者。抄邻国得。此三种此间亦余处不听。他与者。他人与。自来作奴。此二间不听。余处听(文)。 钞。得(云云)。简正云。抄得谓掠得也(文)。掠(亮ナリカスムトル)。钞言自来投法度之是非。准奴及儿者。奴即奴婢。儿谓男女也。 记。三儿五奴(云云)。三儿。谓亲儿·自来儿·养儿也。五奴者。家生·买得等五也。 记。疏云本若被放(云云)本主之许也。 记。盗佛两结(云云)。有人云。盗据佛偷兰。约主夷也。然而今二度云重。皆约本主故。云此据主论也。 记。必还奴位(云云)。佛奴故。虽受戒而可还本位故云非也。 记。或在佣限不尔(云云)。日月定其后可出家。故云非所论也。问。度人奴可得盗哉。答。尔也。业疏云。不放辄度则入盗收(文)。 记。律中因度波斯匿王勇将(云云)。简正云。准律缘中。波斯匿王勇健大将比丘辄度。后时国界反叛。王觅不得。知度出家。王遂机责。以此白佛。国制不许(文)。钞批云。砺引五分云。阿阇世王有一大将。力当千人。时人号为千人力士。厌恶世苦。念欲出家。诸比丘使度与受具足戒。王闻瞋骂。即立严制。若复有度官人者。当折和上勒骨。截阿阇梨舌。与余僧重生革沙鞭八下。驱出国界。佛因制。不得度官人(文)。 钞。有名有录(云云)。今记意。有名者。即有名称。度被知世人。此云有名(见)。此释聊难思。有录者。从国家有录物也。若依钞批简正记等意。从国家得大纳言大将等官位名为有名。得所领录物名为有录也。 记。勋品已上在位文武百官(云云)。勋即功也。正源记云。文武员数有九等之差。始终九品至于一品。名流内。盖明廷约勋(动者功也)封爵乃有等级。故曰勋品。不系品官。谓之散位(文)。文武者。有云。文官助。传者官也。大纳言中纳言等是也。武官谓武士官也。大将中将等是也(云云)。 记。准俱无例决常俗(云云)。常俗谓不列名籍只人也。 记。系名籍人(云云)名付官札人也。谓无名禄只付名计也。 钞。必以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不改其操铿然忧喜未达其心(云云)。简正云。建心慕远者。期佛果等也。清节不群者。梵行即清净。疏食即高节。迥然出俗。故曰不群也。卓然者。高立之貌。其行既高为卓然也。风霜者。八法四顺四违。喻如风霜。此人不被惑乱。是不改志操也。铿(口茎反)坚也。其心极坚谓也。坚然也。亦是纲猛之貌也。忧喜者。忧苦也。喜乐也。闻毁不瞋。闻赞不喜。并不干于情怀。故云未达其心也(文)。操(ミサチ)铿(カタシ口耕反。金石声也)。 记。男子通名丈者极形之量(云云)。问。男子通名。何必约极形之量云丈哉。答。难思。但一大之人多分心操清卓故。付本云丈夫欤。可勘之/ 钞。未达其心(云云)。不悦又不忧故云不至也。始卒之卒终也。 钞。故律云年二十者(云云)。三十四(十二丁)云。诸童子往伽蓝出家○不堪一食。至于中夜患饥。高声大唤言。与我食○告阿难言。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若有种种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如法怡(文)。准此文。恶言若事二事(见)。今记释如何耶。答。 钞。五种病(云云)。简正云。一癞。二痈疽。三白癞。四干消。五颠狂也。 钞。善见云癞癣莫问赤白黑屏处增长不增长(云云)。彼(十六丁)云。癞者。有赤有白有黑。疥皆入癞数。不得出家。癞癣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若指甲大在露处。增长不增长悉不得出家。若屏处不现。增长不得出家。若不增长得出家(文)。今文合业疏也。祖师改之者。改本文广许之也。 记。业终报(云云)。济缘云。业终报者。谓所作业终此一报(文)。初二果尚可终生。三四不终生。今更约罗汉(为言文)。 钞。僧事共作(云云)。济缘云。僧事者羯磨也(文)。 钞。次明余事(云云)。简正记云。遮难外事称之曰余(文)。制严所明。 钞。若有难缘如说戒中(云云)。简正记云。如说戒中者。指彼略戒文中八难余缘也。此与彼处不殊。故指说也。即王贼水火等(文)。 记。今时行事不须执罗(云云)。问。违律文者如何。答。 钞。若二和尚共一戒师(云云)。问。以二和尚作之相如何。答。一义云。女三人并受。人人和尚差别。故有二和尚三和尚也。又义云。于一人上以二三人为和尚。岂是如法哉。皆是一番内事也。若余番用余和尚。无过也。   记。不得众受(云云)。受者至四人以上。云众受也。 钞。一一同等腊等时(云云)。简正记云。不相作礼者。论文据得法处齐无上中下大小。故制不相礼也。镜水大德云。此文终恐未了。假使二三人为一引亦须排。他先受十戒者为先。若总未受十戒。还依俗年大者为上。此依律既有上中下。元须相礼(文)。 记。应得对礼(云云)。问。其相如何哉。答。    资行钞(事钞上三之分末也自正出同法三卷终) 钞(上三之二)教授师至受者所(云云)。至问难所也。为舒正四角。稍点窜。明晓事仪多饶唇舌。便谓文宽无可寻究空。负传通。茍听忠告。 记。注有云坛上非也(云云)。义苑云。高胜即坛上寄拖此事。可以陶化诱引之(文)。会正简正钞批等记。全同今记也。 记。衣钵名字泛显之。词以通言路耳(云云)。示衣钵名字。虽非正用。凡显名为问难由致也。幞(ツヽム)。 钞。前执五条等(云云)。问。当世行事于此时。同坐具令受持。是依何文哉。答。今钞业疏虽不见。戒坛图经见此事。即彼云。教授师从南面东阶却下○至同席处。敷座坐已。仍取受人衣钵讫。令其脱履上席。先取尼师坛。为受持已令在上坐等(文)。当世行事依此等欤。又彼文意。异常途次第。最初受坐具先敷之。次受三衣也。又彼不出受体。常途次第。即先三衣。次钵。后坐具也。出业疏四上。今钞次第且依坛经意欤。 钞。若依诸部此处即为受衣钵(云云)。问。出众同前加只五分一律。何今云诸部哉。答。实如来问。但望古人受后义。诸部皆受前故云诸部也。是以记云诸部通指二律并在受前也。二律即五分僧祇。此受前。又衣古传受后也。然而十诵请师以前令加受。加受已后求和上。佛阿毗昙中。请师后对和上加受法。此二说疏钞中不出也。问。遮难毕可受持。何问遮以前问哉。答。今记引五分云。着袈裟时可见难见故无问欤。问。受持时可牒我比丘欤。将可牒沙弥欤。如何。答。口传但云我某甲。不称比丘沙弥。是以守一受戒方便中。只牒名字计也。 记。若准业疏定依五分(云云)。今行事依此等欤。加之。注羯磨并坛经意。问难时令受持之(见)浪受。勉令实语。 记。然非祖意(云云)。前受非谓非祖意。别立持衣阇梨。余处受持。斥之也。 钞。汝应不识此罪(云云)。问。何不云此难哉。答。罪者所犯罪也。犯四重者成边罪难故。明彼所犯罪也。 记。名字别故(云云)。业疏(三上)云。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冠而字之。随义别立(文)。同记云。如孔子名丘仲尼○如智者字德安○祖师字法遍。瘦(ツユヤセタリ)。 钞。汝非他贱人(云云)。是奴事也。是奴事也不是奴不。 钞。如汝向者答我(云云)。师云。近云向。远云前也。 钞。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云云)。以前七条反着故。此时正着直也。问。以前既衣钵令受持。何不正着。问遮难以后着直也。答。实难思。但问难以前受持义。设虽受持尚反着。今初着直欤。若尔者。以前受持。何今云外律中于此受衣钵哉。此问难已后(见)其上以前受持。问难时云衣钵具足不言不符合。如何。答。五分文必不见问难后。只提出众问难之时云于此。无过欤。问遮言云。衣钵具足不。事实似前后颠倒。但受持借衣借钵可受持。故今问己有具不具。非己有不应受持(为言)。一义意。衣钵受持问难已后可作之。今文共见尔故。问。若尔者。何上问难已前出受持样哉。答。彼必不定问难已前。凡出家问难之时出受持样许也。此两义可随学者所存欤。 钞。当作白等(云云)。问。何此不明索欲问和言哉。答。此明总答行事。故不出问和也。是以资持(上一下)云。此由受戒法中止约总答。不出前和坐立之相(文)。爰知。别答可再和也。是以简正记云。若据寻常别答之时。即须再和方得秉白(文)。问。若尔者。行通答后为问难出界外。如何。答。简正记云。问难盖是奉命为之。今既问了再入僧中。未教乞戒。不合坛出。故制在限内露处寻内也(文)。 记。注今行别答先坐和已后起作白深乖仪相(云云)。简正云。教授师来僧中。即须展坐具与戒师。相对礼三拜。讫䠒跪或跏趺正坐。亦得先和僧。其戒师便与答问。然后却起立。秉单白问戒成不等。所以坐和僧立秉法者。谓坛上众僧皆坐。今若立和他。坐僧不得。故须坐和。又教授为僧所使。不得辄坐。故立秉白。如立说戒可以例之。今有人云。单白既许立秉。和僧立作亦得。此是迷教之流(文)。此虽出二义。坐和立秉为本也。 记。注如前所斥(云云)。钞足数篇下记云。今世教授入众先坐。问和后起秉法。名为坐和立秉。此由受戒法中止约总答。不出前和坐立之相故。致盲争至今未已。今应问曰。威仪立秉本为教僧。今辄先坐。岂得是倨后教。钞文明示不得辄坐。汝今坐和。岂非辄耶(文)。恳恻至成仰生忻。庆树立。 记。前牒初缘(云云)。济缘(三上)云。牒初缘者。谓先请也。牒今意者。正乞也。戒从僧者。谓今受体也。行随师者。即后随行也(文)。 记。注此二句依疏释(云云)。彼疏中不分四句。只从和尚。已下二句牒斥。余句今记释也。 记。所任事毕(云云)所作事也(为言)。 记。各专一法故互有无(云云)。教授有差则无和。戒师有和则无差。故云互有一法(为言)。问。自恣之时。何先差后和哉。答。有人云。所望各别也。 钞。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云云)。砺疏又问云。若言众中而问不须差者。自恣五德亦是对众作法。何以要差耶。但是圣人立法不同耳(云云)。 钞。律直问十三难事(云云)。问。律中屏问对问俱正问之时。问遮计(见)何云直问十三难事哉。所以尔者。今钞上云。若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文)。同记云。安布中律因脱衣惭耻。佛言。自今已后。听问十三难。即列其相故。云但问等。至教授出众戒师对僧。两列问法。但问十六遮。故云及论等(文)。依之济抄云。律直问十三难事者。前二处但列遮。又彼律文。实直问遮。云何今直问哉。答。诚如来难。但今所论正意。但前缘之有无也。故且云尔也(云云)。允钞云。论律中兼云问十三难文有之。正问之时但出遮也(云云)。今兹无有前缘者。虽不正问。若问难时可有前缘。今无之故云也。问。若尔者。何今记云屏问则有。对问则无哉。答。实正问时共虽无之。屏问时先可问十三难有之。且如是释欤。即五十五(六丁)云。有欲受持戒者。彼将界外脱衣看时。受戒者惭耻。稽首受戒事。白佛。佛言。不得如是露形看。自今已后。听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当作如是问。汝不犯边罪不。汝○(一一皆十三问也)问十三难事。然后授具足戒。尔时受者置眼见耳不闻处。戒师当作白羯磨言。大德僧听○(着教授师白也)同三十五(六丁)云。彼教授师如是问已。还来众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平相及处立。当如是白。大德僧听○(召入白也)彼来已。当为投衣钵。教礼僧足已。到戒师前。合掌作如是语。大德僧听。我○(出受戒文)戒师作白羯磨。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戒师白也)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汝字何等。和尚字谁。汝年满二十○作白羯磨。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正受戒体白四也文)准此正问遮也。今记家依此等文。如是释之给欤。 钞。示四种异名(云云)。示三衣并钵名云尔也。下被上达。非缘而受。广张示导发戒。正宗。知何是上品。徒自抂问。 钞。故论云若此戒法(云云)。钞批云。此是多论也。羯磨疏引多论。证者正量也。应四顾望之。不令非列之相。听作羯磨。 钞。或睡入定开语等(云云)。问。此受者事欤。将能秉僧事欤。如何。答。此能秉僧事也。闹语(不静也)阓余即是异(绝句)。 记。觉谓初起(云云)。初念也。思惟第二已去也。   记。不说得罪此局不答(云云)。问。此说意。以不说属答法人(见)。而本文意。约羯磨(见)。即彼十诵第二十一云。诸比丘言。我虽在羯磨中。不忆不知。以是事白佛。佛言。从今听羯磨时。当一心听。莫余觉余思惟。当专心。当勤。当教。重思惟心心等。同忆念应如是听羯磨。作羯磨者。分别言是第一羯磨第二羯磨第三羯磨。若分别说。得突吉罗(文)。此文明不见约答法人。如何。答。实今记意。聊背本文欤。以义释之也。既余记意。如本文得意。简正云。不说得罪者。不分别说云此是第一番等亦吉也(文)。问。此一段十诵制同秉僧欤。约能秉僧欤。答。可通能秉并同秉僧欤。彼本文意。分明以应分别已下为能作羯磨人。或睡入定等专约同秉僧(见)。岂唯受戒。凡居师列可不慎耶。 钞。余一羯磨在(云云)。别释第三羯磨也。发身总虚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不同上广。同共合掌。作助举此羯磨。令众知委。举发前法。鼓(ウチタヽヒチ)。 记。注入身心(云云)。会元三云。注入者。前既开导色心诸法即性本具。若有一法从外入者。不为圆妙。今云入。甚乖圆旨。答。无始迷妄为外物。今日开解顿悟唯心。法本自如。悟故言入。故祖师云。开示不由外来。悟入诚由内起者。是也。问。初则动转。次则举集。其相如何。答。既了诸法唯我一念。一念动而万法动。一念集万法集。但初运心作念故云动转。次惭明照凝寂。故云举集。三则能所泯。已微妙融会故云注入。动集即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议故也。策进受者。白告众僧。枝蔓。 记。然是众行(云云)三行之中众行也。但行作法。故不明无作体(为言)。 记。识体摄修宗归中卷(云云)。中卷中明戒体故。 钞。不及后安居便数为岁(云云)。后安居已后受戒人。以其年数为一夏。故斥之也。简正云。不及后安居等者。若五月十六日前受即得此夏。十六日已后即不得。今此不及十六日。便妄数云。以此白佛。佛言。不尔(文)。 钞。有者应和尚阇梨教授时节云(云云)。问。如今默记时节事。和尚阇梨。何云教授哉。答。羯磨经云和尚阇梨等(云云)。若委细论文者。岂简教授哉。 钞。日中竖之记其影头(云云)。有云。不谓日之正中。但日影中竖之。故云尔也(云云)。 钞。卧尺量之(云云)。タカバカリヲ卧次第量其影也。 钞。善见云受戒已互取脚随身量影(云云)。善见(十七)云。受戒已应步影。步影者。正立任取脚。为初随身影长短步影。步影竟教其时其时者。或冬或春或夏时。竟教日月。日月时次教受戒时数多少。次与四依已。次说四重。受戒已令新受戒者在前出(文)。准此文。记二释初释顺今文欤。 记。齐头影处以脚相接(云云)。从脚踏所至头齐处为分齐也。以脚相接者。欲知其长短。以足步之。脚脚相接。可知十脚乃至指分等。如今世踏田数分齐也。 记。语通上下(云云)。若连上时。示春冬时。众数多少训之也。示时定众不乱者。谓定众坐籍不乱也。若连下时。示春冬时。众数多少后说四依四重训之也。在僧下坐。窄(スボシセバシ)。 钞。同时为说随相不必戒师(云云)。钞批云。夫说相之法余人并得。不要和尚及羯磨师也(文)。问。记此示古非引业疏三下文意如何耶。答。此释实难思。但有人云。随人说相。必戒师则说同时。说相则别人说故。不必戒师释之。古师必随人说相。一一诫语。故局羯磨作之得意。今师受戒尚随缘至三。何况说相但示相诲约故。任时前后不可专局。斥之也。次此案古师必戒师欤(为言)。但随人说相局羯磨师。同时说相通余人。段未难治定欤。 钞。问此新受戒人相同界外来者(云云)。钞批云。此问意云。其教授师出外问题回来。来重更和僧。今此受者。亦相是外来。何不重和。答。当处新起者。在此坛上成比丘。故曰新起也。何独此四为缘起有过。 记。律因比丘受具已(云云)。三十五(七丁)云。有比丘(不出名字也)。钞批云。立谓。先未制前有事戒者。从坛场出还在师后。行道逢故。二问言。汝所来。答言。我出家受具。来因即邀共行非。后师问言。汝何处来具。答上事。和上呵云。汝出去。汝今非复比丘。弟子恚言。何不早语。我道因是。佛制先为说四重(文)。是当淫戒之重犯。准业疏三上。当成道十二年。说相缘起兴(见)。问。四依缘起不见。如何。答。简正云。律缘中。因波罗奈城有一外道。出家受戒。受戒之后不旨乞食。便乃休道。以是白佛。佛言。自今已后。先说四依也(文)。若毁非用。 记。与本二(云云)谓旧妻也。本在俗时夫妇二相并。故云本二也。宁起行用不须愿求。善不自发望上而学。可准下流耶。若遂鄙怀。遂鄙怀。医卜伎艺。 记。宜须隐括取悟于心(云云)。荀子十七云。拘木必将待隐括。然后直(文)。注云。拘读为钩。曲也。隐括正曲木之木也(文)。 记。写之甚易(云云)。此破会正。彼全文写故。备载○磨。余处学。 钞。次为受衣钵坐具(云云)。问。此次第在坛上受衣钵欤。说相以后下坛受之欤。答。简正有二意。即彼记云。镜水大德云。今时在坛上对众。众最善。不然。下坛后向屏处与受亦得(文)。 钞。若沙弥时○更请施主(云云)。问。说净必可为受戒后之旨分明也。衣钵受持嫌受后行事。相违如何。答。 记。既说相已次说四依(云云)。善见(十八)云。次与四依已。次说四重(文)相违如何。答。 钞。总将说净(云云)。问。此说净何处可作之哉。答。简正云。又说净时。或在坛上。虽多人列行。须遂人一一说之。有处行事。十人五人一时说者。且问伊说相。是但对首法。因何通多人。故知。不达也(文)。问。若尔者。悉持长衣等可至坛上耶。答。可寻之。问。说净所对如何。答。可对比丘。既受戒故。 钞。应令将舍作吉罗忏(云云)。问。今忏时比丘也。何可用吉忏哉。答。此问答钞批(见)即彼记云。问。沙弥犯长得吉。今成比丘。何不犯提。解云。其身虽转罪体不转。故仍本吉忏(文)。舍财还衣等作法。于僧中对比丘作之也。问。吉罗忏悔之时。可用谁人哉。答。有人云。对教授后师。则受持衣钵例也。若下坛之后。又可对比丘也。 钞。次授六念(云云)。问。师僧等必如四重。可授六念哉。又授六念事。坛上授之耶。答。何不分明。彼律文不见。何追可勘之。问。上法附云舍戒六念。至释文。何先六念。次舍戒耶。答。此事简正记出三义。即彼记云。外人难云。前标篇首下。注文乃云舍戒六念法。何以前后有违。答。诸释不同。一宛陵云。前来篇首下注文为简滥故。若云六念舍戒。时人谓六念便堪舍戒其体是一。所以云舍戒六念。今依位次故先六念。二依玄记云。标题下注文。盖是制作家。对上标受戒戒名。注舍戒之法。取受舍相对也。释中。先六念者。据行护次第。才受后便须六念。三依法宝解。受舍二处互为先后者。表舍戒通始终。初受竟。忽有缘便开舍。故依注文。初若无缘未舍。终于一生厌时方舍。若论六念。初受竟即须持。不可阙失。故在初列。今详三解。第二名为正也(文)。 钞。注出僧祇文(云云)。十六(六丁)云。比丘要当知日数应施食。知腊数。忆所受持衣列众食病不病。若人问今日几日。不得逆问。昨日是几日。当知月一二日乃至四十五日。月大小悉应知。比丘清旦当作施食。今日得食施。某甲施主欤。于我不计我。当食。三说。日日自忆若干腊数。当忆受持三衣及不受作净施者。念别众食若病不病(文)。 钞。第一念知日月(云云)。有传云。此点样下第五第六文言符顺也。 钞。应言今朝白月一日(云云)。于此第一念。今师意。有总别之二。别者如今。白月不念大小。但云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也。黑月念大小。如云黑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或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次总者不论黑白。如云正月小一日乃至二十九日。或正月大一日乃至三十日。是也。定宾律师意。聊不同也。即宾疏云。第一念。此月大(或小)白月(或黑月)一日(二三等准数念之)此念意。言黑白总论以辨大小。若论数日。随黑白中分一二等(文)。此即念月大小。故应俗人问令识知之。念黑白。故亦识去布萨远近也。是以念云。今朝正月大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黑月可准知。今当寺相传行事。依此定宾释念之也。简正云。今朝白月至十五日者。大德云。据律中先是黑月后是白月。盖译家不解回文。今钞白月在先。黑月向后方为顺也(文)。 钞。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纯大故不云大小(云云)。问。尼钞六念篇云。若是白月应之。今朝白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大故不须云小。若是黑月便通大小。文相违如何。答。 钞。识去布萨远近出家日月(云云)。简正云。祇律云。乃至十五日出家法式者。谓一月中两度说戒。故须委知黑白大小。是出家法式也(文)。或点云。识去布萨远近。出家日月法式如此。 钞。若据律文为俗人问令使识知(云云)。简正云。准律。说戒法中。诸长者问比丘言。今日是何日。比丘不知。俗人讥云。日月尚不能知。有何圣法。以此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当作数法数日等。时长者又问黑白月。比丘不知。佛言。听作三十数法十五属黑。十五属白等(文)。此指本律(见)。而允师钞云。若据律文者。指僧祇文也(云云)。准此文。西天俗人知黑白。故念黑白也。付之有二意。一为答俗人。二为知布萨时。此唐土俗不知黑白。故云准此方土也。 钞。不论黑白(云云)。问。此释不分黑白大小(见)尔者违上所引律缘起如何。答。钞云准此方土。记云随方对俗。爰知。且约唐土一方如此释欤。 钞。若全不受请(云云)。此人别愿不受请人也。如行头陀人。次若受请者。常受请用人也。不请时不受也。 钞。我今自食已食(云云)。简正云。我自食已食者。此据一生已来长自作食。虽从施主乞得谷米。才受讫。便是自己之物。并不受施主食及僧食等。我僧常食者。谓此一生来长餐常住之食。不受外请及乞食等。此食须约时长不论冬夏。开堂方可得名僧常。若暂时月十日等。并不在此例也。我常乞食者。谓此约一生已来不受外请。亦食僧常食及僧已等食。不论寒暑。长自乞食。方得名为常乞食。若暂时持钵。即不在此例也(文)。 钞。有言食僧常食(云云)。羯磨云。若言我常自食僧食(云云)。尔者今常经中常。同异如何。答。意同物欤。 记。此局不受请者(云云)。今云食僧常食。局不受请人。而世多受请人云食僧常食。是妄滥用也。故斥之。 记。又言有请不背(云云)。此言含两意。其意如记自释。宣既云有请不背。心开二边。又言已上非不受请人。作食常食等念。故斥之也。又言已下又出别义斥之也。两期言之。无由约也。 钞。若受请者(云云)。简正云。我自食无请处者。谓今无请。院中自食即依此作也。我今僧食无请处。谓今无请。堂头暂有齐设。即云僧食。若长开堂。便同僧常食也。故知。僧食与僧常食各别。不得雷同。我今乞食无请处者。谓今无请。但暂时益即云乞食也(文)。问。早朝无人请召。故念乞食或自己食。至中时有请事。得受请否。若不受请。岂非背请哉。答。此事古来有异义。简正记总出四说。彼云。一说云。但不要去。即得此念成就。若去不成。今难。不去既是受请人。有请不去。便成背请。云何不去。二说云。去即不妨。但改第二念。即得余五不用改也。今难云。六念境虽有六。所被各殊。然体同。一法各改第二法不成也。往往有人。如是见解知之。第三解云。一时总更作过。不犯重乘非也。此释无理更甚于前。第四今依所禀云。但将有请不背通贯下句。如云我今自食已食有请不背。或云我今乞食有请不背等(文)。有传云。北京本净长老门徒用第二释。唯改第二念处。此义不然。难云。今记云清晨念定不容后改(文)非违之哉。加之。简正记自破第二义。如何依之。有传云。有简正记第一释。不去不改也。又义云。难去时虽乖本念。趣他请等也。所以尔。目连为乞食出聚落。望时受请。彼岂晨朝不作六念哉。以知。虽乖本念趣请(云云)(此西大寺长老义也)。 记。谓不常定者(云云)谓请用不定故。有受请时。有不受请时。故不定也。 记。注旧云当众相对(云云)。会正云。五众本众自相对。无则宜通舍。比丘某甲。假想一人也(文)。义苑云。五众者通论也。其实当众自相对(文)。 钞。檀越于我不计我(云云)。一义点。坛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云云)。又点。我字可付下也。云檀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云云)。意云。不计者。必一向局我计不请。故汝自恣食云也。 钞。注五种十诵开之(云云)。十诵(序中九丁)云。阿难有二请。不与他。不敢吐食。为恭敬佛故。又不敢咽。为持戒故。佛知阿难心悔告云。心念与○除五种人。一者坐禅人。二者独处。三者远行。四者长病。五者饥饿时。依亲里住。如是人更无余人。听生念与他(文)。问。阿难缘五缘中何哉。答。非五人中。问。若尔者。何加阿难缘。不云六人哉。答。阿难忘之。问。即坐且开之。此为缘起。后开五人中。故如阿难人后不开(见)。可寻之也。问。长病等。展转食开缘也。设虽不舍请背请。可无过。何必此缘上尚舍请哉。答。有病开心念捻请者。十诵意也。本律意。自本有病开缘也。虽不作心念。无过欤。能能可寻也。 钞。知受戒时夏腊云(云云)。会正云。腊者猎也。猎禽兽以祭先祖。岁末祭神名也(文)。钞批云。应师云。风俗通曰。汉曰腊。腊田猎也。取禽兽祭先祖也。此即岁终祭神名也。经律言腊。即岁义也(文)。 钞。应云我三衣钵具有长已说净(云云)。问。此具者。具足之具欤。将又坐具之具欤。答。有二义。一义云。具足具也。所以尔者。记云。衣钵制物摄。理须具(云云)。注羯磨云。我今三衣钵具。并受钵长衣并说净(文)。同注云。复有不受持不说净者。随有念持念说(文)。尼钞上云。我五衣具足受持(文)。宾疏末云。三衣钵具(文)。简正七(本)云。法宝云。三衣与钵尽皆具足。故云三衣钵具○座主云。具字属于坐具也。既同制物。岂有衣钵受持坐具不持哉。大德云。此解亦是一途。不可押夺(文)。此等诸文分明具足(见)。尔者可训三衣钵具也。问。付此义。坐具制物也。可不念哉。答。又义云。此具者。坐具具也。所以尔者。同制物故尤可念也。是以下师资篇云。引僧祇文云。三衣钵具漉水囊等(云云)。正勘僧祇本文云。三衣钵尼师坛漉水囊草履(文)。故祖师尼师坛释具也。何况简正一义分明释具字属于坐具也。 记。及余三长限内未暇(云云)。三长。谓长衣长钵长药三长也。钞注云衣钵药故。济抄云。衣钵可尔。于药可言长药未说净哉。答。准理。七日内自初日可尔言。问。言长者。是受持外物也。此已受持。何并言长耶。答。准理。药之持长可异衣钵。此药加法为防内宿恶触等也。而言长者。对本四依烂药。言长无苦(云云)。一义云。三长者。十日·月望·急施也。   记。生不说净(云云)谓受持已来云也。 记。逐日对圣(云云)。上十缘中。六念对佛故言称○说净。 记。法语之言改之为贵(云云)。无云无。有云有。故云责也。所诠不具制物。又长衣不说净。称阙衣及未说净。迷教慢法六念。法语之言也。改彼迷。云三衣钵具长衣已说净。实具之说净。之为贵(为言)。一至于此。 记。唯约受请(云云)。约坛那之食。故食则四人长一人为患(文)。 记。九缘别众戒中(云云)。本宗七缘。他部二缘(多论僧次五分依地)故合云九也。 记。一三是戒(云云)。问。第一念日月何云戒哉。答。为知布萨故念之。故属戒欤。康ユヘ羸ヤス安健ツヨシ。 记。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云云)。问。济缘(一上)云。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文)。何今云晨朝不作。相违耶。答。允公云。此云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一向欲不作人。故云止犯六吉。济缘记意。虽欲作。当时迷忘。时通朝夕也。其中且制清晨者。相从第二念且制清旦。故僧祇云晨起六念也。实第二第五外四念通朝夕。是以云通朝夕也。故饰宗记云。故使古来依僧祇作念。彼文虽复唯第二念遣清旦作。准义余念纵清旦作。使有常准。施益其善。又余五念纵日暮作。但通一日其义不妨。且随第二相从清旦(文)。实通朝夕。约余念且如是释也。第二第五念必晨朝可作也。余念相从。此虽可作朝或忘等缘通夕也(云云)。又义云。六念俱皆必晨朝可作。故云晨朝不作止犯六吉也。济缘记文。六念且制清晨者。常六念晨朝可作之。余接心观念等通朝夕故。云实通朝夕。余接心观念等摄六念故。是以。正源记云。常途六念且据晨朝。摄心观念实通朝夕(文)。付之。不明六念必局朝。余念通朝夕(文)。自本异物也。对何云旦。又云实哉。故知。于六念云旦。云实欤。又简正意存别义。即彼记云。外难云。如朝忘未作六念之法。至晚方忆。为更诵。必为不用作。嘉曲云。须更作六念。但故第二云。我已食僧食。或云已食。一切临时。大德云。若故意朝来不作。即已结犯了。或是迷心。圣开无过。何须更作。准期道理。上解者非。 记。古记云防二十七罪(云云)。会正云。第一念防三罪。不作吉。不知布萨日吉。俗问不知吉。第二念防三罪。不作吉。背前向后提。背后向前吉。第三防四罪。不作吉。不依夏坐吉。不依夏受利。满五夷。不满兰。第四念防八罪。不作吉。衣犯长提。减量吉。钵不具吉。衣不具吉。衣不受吉。长钵堤。第五念防六罪。不作吉。破僧兰。违屏谏提。违僧谏残。别众食提。有缘不白入吉。第六念防三罪。不作吉。违众吉。兰若受女人送食提舍尼。上二十七罪也(取意)。简正六念结犯。依法宝总有二十六罪。十六吉。五提。二兰。一残。一夷。一提舍尼也。 记。注又印行六念云(云云)。唐戒朝副六念折之。今指之。天印板开六念。故云印行也。澡罐盂(□云音钵盂器)盆。 记。先诵经论(云云)谓且诵经论。后诵律者也未可。亦得。 记。据论为制在律归听(云云)。问。斧实可然。针六物中入之。如云三衣钵坐具针筒。尔者如何哉。答。律六物中。针筒出不出不同也。是以出制物。六物时。二衣篇中。入水袋不入针筒。故且约此边。一往云在津归听欤。 钞。勘问知非贼住(云云)。钞批云。应问何时受戒。若称秋时者。即知外道。以佛法中唯有三时故异外道俗人也(文)。 钞。受戒已抄出与之(云云)。钞批云。如受戒竟各六念等。是也(文)。问。何时抄出可与之哉。答。 钞。二明舍戒(云云)。问。此舍戒者。舍已生戒善哉。答。不尔。是以钞批云。问。凡言舍戒。若舍已生戒善为因义边。若舍无作戒体。答。已生戒善为因感果。必然不舍。但舍无作戒体。本受要期一形无作任运相续。今心厌舍。使无作不相续起名为舍戒(文)。 记。七反降魔(云云)。钞批云。宾云。谓烦恼魔也。由被逼烦恼故舍戒也。高云。为烦恼逼七反舍戒。乃是被魔降。何成峰魔。今亦可。约七回受戒名为降魔也。又有传曰。或比丘魔女反来污之。第七反时终厌了出家。故云尔也(云云)。私云。第七反时。断烦恼魔受具。并得阿罗汉。故云尔也。 钞。二为来去无障(云云)。简正云。来去者。今开舍戒不犯重。是去时无障。后时更欲出家。不成边罪之难。是来时无障也(文)。 钞。尼有一义(云云)。初为不成波罗夷一义也。问。此问之意。尼无重出家。何故开舍哉问之。而为答之。以二义成之。尔者二义共尼可具之(闻)。何云有一义哉。答。实问虽同开尼舍戒。因舍戒言总示舍戒之由。虽然其中。尼但具一义也(为言)。 钞。令在俗无过不生讥丑过失(云云)。简正记云。身虽是俗。戒体是尼。随所作时不免犯戒。又招讥过。今开舍戒。与欲女不别。所造无愆。不生讥责等(文)。 钞。注准义应得作下二众(云云)。简正记云。今者体既清净心乐佛法。令与十戒。六法调身意。依此修行(文)。 师资相摄篇第九 记(上三之三)亦依二师(云云)和上依止也。 记。容相涉(云云)涉沙弥二师也。此合入受戒篇中。日积业深行久德固者。皆赖斯矣。 钞。互相敦遇(云云)。会正记云。敦厚遇顾也(文)。厚顾。 钞。比玄教陵迟慧风掩扇(云云)。玄教即指师资行也。又云。指教法也。即钞批云。谓玄妙教法(文)。会正云。玄教。玄微教也。陵迟者。会正云。陵迟。毛诗云。礼义陵迟。言不进益也(文)。简正云。陵迟者。即徐徐不进之貌也。 钞。俗怀悔慢(云云)。简正云。俗怀等者。侮轻也。染俗情怀轻师慢教(文)。无由师无卒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 钞。二彼相舍(云云)彼此义也。谓师资二人也。欲令光道焉可得。 钞。授以安危之方(云云)。俗云。四海安危时云安。云危事也。今记释安危即与乐。故可训安危。 记。注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云云)。有云。孔子孟夏云。人作此文。彼先王行非法恼民。当帝行如法悦民意。委细述之处文也。 钞。此无正翻(云云)。钞批云。此方先无此类。不知何翻。若如水火。彼此俱有。呼名虽异可得对翻。今言力生正行者。此约义翻故也。   钞。善见云无罪见罪等(云云)。彼第六(十六纸)云。阿育王。在殿上。向东巡行。王见瞿陀沙弥。于殿前威仪具足视地七尺○王作此念。沙弥者。屈伸俯仰威义庠序。王见欢喜。沙弥说偈曰。往昔因缘故。今生复欢喜。譬如郁钵花。得水鲜开敷于是。王生慈悲。遣三臣唤沙弥○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与沙弥。即咒愿已食。王向沙弥言。供八分。沙弥答。善哉。我当回与师。王问沙弥。师是谁耶。答曰。无罪见罪呵责。是名我师。王言。更与八分。沙弥答曰。善哉。我当与阿阇梨。王复问言。阇梨是谁。答曰。于善法中教授令知。见我阇梨。王复答曰。善哉。我更与八分(文)。齐批云。八分者。八人食也。又四度与之。即三十二人食也(云云)。然见论但云八分。又见八人。又第一度但与王食云。不云八分也。又义云。八分者。指八合云八分欤。无罪见罪者。有二点。一义(赖圆房)点云。无罪见罪诃责。训之也。此则钞批简正记等虽出此义。终破非也。是以钞批云。无罪见罪者。此明弟子虽依教终行外望似若清净无罪。而师细检见其有罪。故曰也。以其罪中强见罪故呵责也(文)。简正云。所言无罪见罪者。玄云。无罪亦知有罪。师能见之。即呵责也。淮南云。谓弟子身上实有罪。但为心粗不见。谓言无罪。其师能向无罪身上。见其有罪。故云见罪也。此解不正也(文)。文点云。无罪见罪诃责。训之也。此点符合记释。即记云。无罪者。令无所犯故(云云)此意也。 钞。论传云(云云)此善见论中语也。是以钞批云。论传云者。检善见论第七卷云。和上者。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是名和上(文)。   记。诸记并云见论(云云)。以会正云论即见论并法显传(文)。简正云。论者见论第七云。和上外国语。传者释法显传也。二文相假。故合明之(文)。 记。疑是一文(云云)是记主别释也。意云。论传云文。别有之欤云意也。 钞。相传云和尚为力生(云云)。简正云。相传等是云律师解也(文)。 钞。阇梨为正行(云云)。钞批云。羯磨疏云。本随传出讹略也(文)。 钞。未见经论(云云)。上力生正行翻名云不见经论事也。纠正。 记。独出今文(云云)。问。此学在我后释。首律师释也。亦天台释有之。何今记云独出今文哉。答。记家不御览首疏故也。但天台释有之。何不御览哉。追可勘也。尸迦罗越通论○相向慕敬难从后。令疾知胜。对下○各异。   记。承上如斯(云云)云先祖相传意也。即彼经云。父存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意。今父丧已。不敢于后违之(文)。 记。不以事礼(云云)。无所表。以事云不可礼也。   记。彼此五心(云云)。彼弟子。此师也。不得为供给自己故。度人唯图力役。矜爱畏难待接。如臣子之事君入。如怙于火致严。儒礼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 记。杨子云师者人之模范(云云)。杨子法言曰。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文)。君半居不义。 记。不为不多(云云)。一义点云。不为不多。又点云。不为不多。又点云不为不多。多信哉。 钞。一乐静(云云)。钞批云。谓弟子欲坐禅。阴山等故曰乐静也(文)。 钞。守护住处(云云)。钞批云。如有一方伽蓝无智法比丘。要假此弟子住持。若去僧物即破落损耗。今为守护虽无依止。佛亦开也(文)。 记。下通未满(云云)。第六自有智行人。虽不满五夏。自初离依止也。 钞。十诵云若恐饿死(云云)。彼文云。佛言。饥饿时。可得日日见和尚处听住。可日日来。若不得来者。可至五日。若五日不得来者。布萨时可来。若布萨时不得来。乃至二由旬半。至自恣时应来见和尚(文)。 钞。五分诸比丘(云云)。彼十七(十一丁)云。诸比丘。于称意行道得道果处求依止。诸比丘。不与便失道果。以是白佛。佛言。若是称意行道得果处。无人与作依止者。听于彼众中上座前上座等心。生依止敬如师法而住(文)。无人与依止。 记。摄他损已惜道业故(云云)。诸比丘。各勤修道。不作依止师之由也。弟子缘离他方。不谙教网。 钞。十诵云受戒多岁(云云)。彼二十一(九纸)云。诸比丘。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学利广说。复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寿依止住他(文)。今文翻释也。性戾痴慢非贞正。次即恶于教相。 记。初七共行谓师资互须(云云)。问。师资互须样如何耶。答。简正云。初令僧不作。二设作弟子令僧不作非法。作令和尚不违逆。于僧求除罪也。弟子既尔和上为弟子亦然。下亦皆相望说也。第二段中。等字等取本日治也。第三段中。师病弟子躬自为之。弟子病师当自作亦尔。令和尚顺从于僧。 钞。设作令如法不违逆(云云)。上如何令顺从僧。令僧欲不令作治罚。此设作治罚不违背。令僧欲令与解羯磨也。不可中止。 钞。四和尚不乐住处(云云)。简正云。宝云。谓和上不欲在此伽蓝。拟别界去。弟子须移等(文)。 钞。若欲游行者和尚应送(云云)。弟子欲游行。和上应送之也。 钞。若老病应嘱人(云云)。今记意。明弟子忧念(云云)谓弟子忧念师老病。属付傍人令看视之。今记如是(见)。又有一义云。见文段邻次。于弟子出立。和尚老病不能营之。故誂余人令营之。如是似可得意。虽然记释聊相违欤。 钞。应教增戒增心增慧学问诵经(云云)。简正云。玄云。准律。若比丘具足持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畏慎轻戒重。若金刚名增戒学。若比丘能离诸恶。乃至得入第四禅。名增心学。若比丘能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境。名增慧学等(文)。资持(上一上)云。增戒学者。出世正道增上胜法。非谓渐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文)。同五六。明谏劝可不。 钞。弟子不得粗语如教诫法(云云)。如教诫法(绝句)。应作足不应作足。 记。师兼父德不许犯颜(云云)。师云。俗中忠臣谏恶君。犹不受谏。臣损颜色谏之。故犯我颜色云犯颜也。于父设虽恶。损颜色不可谏之。师又兼父德。故不许犯颜也。 钞。出界一宿还(云云)。钞批云。出界一宿即失下二法。回来得请别人为依止。若不出界直请余人则不成(文)。 钞。八事量宜(云云)。问。今明弟子别行法。何引此文。又下引十诵当量行伴等文。又引僧祇若弟子大施等文哉。答。 钞。知于布萨羯磨法事会座(云云)。钞批云。十诵云。小比丘辞和上阇梨欲游行。和上阇梨应问。汝伴是说。即答伴名字。若是伴比丘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说波罗提木叉。不知会座者。和上应留。言会座法者。月六齐日。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于此日无病比丘。应和合一处说法。若外道来论义。比丘应如法难诘降伏。莫嗔恶口。是名会座法(文)。 钞。明相出时结罪(云云)。简正云。明相出时结罪者。此处失依正也。若不应告当时即结。不待明相(文)。今记云。而故违之(云云)。违师心边罪欤。不见失依止罪(文)。 钞。不白师得取与半条线半食(云云)。彼本文云(二十八)若欲与他物时。应白师。师阴问与谁。若言寡妇女淫女(乃至)不持戒比丘。应语。不应此人等相习近(乃至)若欲取他物时。应白师。师应问谁与。汝若言大童女乃至不持戒比丘与。我应语。莫与此人等相习近。若言善持戒者。语取。问。齐几许得不白与取。半条侹半食。是名不白与取(文)。意云。与者。他与我物。取者。他取我物也。二俱半条不白也。问。半条线者。其分齐如何。答。有云。一管糸云一条。其半云条也(云云)。又义云。袈裟一条缝之分糸云一条。其半云条也(云云)。济抄云。片糸若半条也(云云)。半食者。此又一义云。一粒半也(云云)。又义云。一食分半也。此对上管也。问。此取与物自物欤。将师物欤。答。会正意。师弟同活共财人也(云云)。有云。此会正义不可尔。同活共则不用白也。故知。其义不尔也。今意非师物。以我物与人。有人持物与我。于此事明师白分齐也(云云)。 钞。为纫一条线不白得罪(云云)此明作务分齐。若袈裟一条其分齐糸钞纫。不白之得罪。不关上取与事(为言)。简正云。此举微少事。况于大事须白也。得罪不应吉也(文)。 钞。有剃发师来(云云)。钞批云。检祇云。若和上阇梨入聚落。后剃发人来。欲令剃发者。应白余长老比丘。我欲剃发。师后还应更白师(文)。时上座云长老欤。唐土立业取物。剃发人有之。 钞。此三衣钵具(云云)。问。此具指何物哉。答。指座具也。彼僧祇二十八(十八)云。我一切所有悉欲布施。师应语出家人。要须三衣钵盂尼师坛漉水囊草履。弟子言。我除是外。一切悉欲布施(文)。准此坐具也。 记。染衣事中所摄多事(云云)。彼本文云。欲染衣时应白。若浣时·缝时·煮染时。一一应白。若不能者。但言我欲作染衣事。一白通可(文)。   记。古记并立通白法(云云)。会正云。今欲一日中。免不白者。晨起白言。大德一心念。弟子某甲。从今清旦所作一切如法事。白阿阇梨知(文)。 钞。广具四纸余文必须别抄依用(云云)。此记意。四纸受戒犍度文。别抄出可依用(见)。会正意。别抄者。教诫仪得意也。即会正记云。四纸即三十一卷中。别如大师所出教诫仪亦为此也。 钞。先右脚入和尚房(云云)。问。何必右脚先入哉。答。会正意。吉祥(见)。即彼记云。右脚表吉祥(文)。今记意。且出傍门左入时事(见)。记云傍门左入以从顺故也。随本尊从内判左右也。傍门左入时。随门颊举足。故先右足入也(为言)。问长眠不。 钞。若浴和尚先洗脚(云云)。会正云。先洗下顺陶家法也(文)。 记。谓乐饵之资(云云)。饵者。时食也(玉云。如至反。食也。养也)。 记。古儒云(云云)论语文也。自省因兹言及闻者三思。 记。信下三句修三业(云云)。有云。以三句可配三业也(云云)。此义聊难思欤。允师义云。但修五行。自然离三业非许也。必句不可配欤。五行亦如是(云云)。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又点云。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匠成己益。 钞。律中开洗足等(云云)。律三十四(六纸)云。新受戒客比丘。须依止。不得先洗足。不得先欲水。失当依止○当受依止时。迷闷倒地。便得病。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听容新受戒比丘须依止。洗足先饮水。小停息已受依止(文)。不相谙委。 钞。日日犯盗(云云)。付释此文。记虽有异义多分许。定义云。先为两释。初自云须约私物。至违教吉罗。正约盗犯释之。付之。亦先约私物不许。而简僧物及私物通许也。私物者。依止私物。而不许故。犯重盗也。必是僧物。十方同分者。虽不依止僧物。预分非是盗(为言)。或师通允等者。非别释。但是对不许而同僧物也。意云。若师作通允意。取之无罪。故结不依止违教吉。不犯盗罪也。十诵违教吉者。指上不依止得罪文欤。或可论家已下文约非重夷释之。即无简僧私。不论许不评。论家且加重约也。然望犯缘等。定此罪未必重夷(为言)。已上付此记释料简也。简正钞批意。不同欤。简正云。日日犯盗者。如依止则自事离过。今不依人常自坛用事过分。非法损坏僧物。故犯盗也(文)。钞批云。景云。非谓直尔犯盗。由不依止。无人教诫故失法受。受用僧卧具损坏。就此结盗。不以不依止故直犯盗也。立云。以不识教相。违犯戒行。是破戒人。不合受僧利养事。同犯盗故(文)。 钞。罪因不依止(云云)。钞批云。谓同前日日犯盗也(文)。简正云。玄云。谓同前日盗重。谓不依教。相非相损坏故(文)。 钞。一出家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云云)。准业疏有六种。五种外加剃发阇梨也。而钞批云。一出家阇梨者。即是剃发师也。此今记释大不同也。简正云。大德云。此中合有剃发阇梨。即摄在出家阇梨内也。若依玄记云出家。出家非剃头发。此二各别。故羯磨疏中。并六种即有剃发阇梨也(各有文其理)。 钞。和尚者从受得戒者是和尚等者多己十岁(云云)指依止阇梨云和尚等也。依止阇梨十夏以上故。钞批云。五依止阇梨者。此依止阇梨要限十夏。与上四个不问。上四五夏即得也。和上等者。立谓。此是与和上年岁同也。则不合同床座(文)。 钞。阿阇梨等者多己五岁除依止(云云)。钞批云。除依止者。谓依止替和上处。事同和上。要多己十岁。不得同前四种阇梨。故曰除也。不在等中未满不名(文)。 钞。虽从受诵未沾胜名(云云)。简正云。若据律云未满五夏。虽从彼习诵。未得沾于阇梨殊胜之名也(文)。 钞。此虽未满得名何损(云云)。简正云。今师准九夏和上。亦夏未满。受戒呼为和上。今此虽未满五夏。既依他诵习得名阇梨。复何妨损(文)。问。若准九夏和上判之。以何夏为未满哉答。会正云。三界(云云)。有传云。和尚既九夏。准之一夏可不足。尔者即限四夏也(为言)。 钞。又上四阇梨不得摄人而替依止和尚处○若作师者更须请法(云云)。意云。上四阇梨既用五夏已上。或可有十夏人。若此等人欲随依止。更作法可为所依(为言)。 记。前法已失故令更请(云云)。问。前法者。指何时请法哉。答。四种阇梨中。且指羯磨授教阇梨也。受戒时既请。指彼时云前法。恐疑前已请彼至今有请依止法。不成就故。释前法既失等也(为言)。有自谓有智慧者受人依止。 记。此彰师德归摄人心能感弟子(云云)。今记主意。此文本意为显师德也。而弟子存此五意。全依师之有德故也。古记意。一向属师故斥也。又点云彰师德归摄人心能感弟子。 记。注古云此五约师非也。僧晖云。僧祇五法者。局和上也。一爱念怜愍于下故。会正云。五法者。此约师说。爱念怜愍于下。恭敬尊重于上(文)。 钞。四分诸比丘辄尔依止不能长益沙门道行(云云)。钞批云。谓师能教弟子。习学三藏速证四果也(文)。问。今钞文新受戒比丘。选择依止取之(见)云佛令选择取依止故。而记依止人不选择新受戒比丘。行受依止(见)。尔者乍引同律文。钞记释相违如何。答。记如钞一彻得意。不选择人受依止。可训欤。 记。婆先(云云)比丘名也。而本律三十三(十三丁)云。尊者和先(云云)。今不同欤。听余人诱将弟子去。听作如是意诱去。 钞。二部律(云云)。钞批云。立明。僧尼二部律也。 记。故知二部律不系四中(云云)云系上四法事也。不能如上观察机缘。 记。远离三师各去是若千里(云云)。三师即受戒时和上羯磨教授三师也。 记。今独来在此本意欲学连遇国郡不安(云云)。此来本意有二。一云。随此人欲连连修学故虽学连。一云。本国不安遇诸难。故来此(为言)。又点云。欲学连遇国郡不安。 记。问消息(云云)谓安眠否等也。为弟子当用法。故自归贤者。 记。当还向户出(云云)。出户时却行向师出(为言)。又义云。当还向户出(云云)意云。出时次第却行还。虽然出户时立还向户。虽向师后无苦欤。僧像篇中出礼佛退出仪云。善见云。叉手于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文)。准之得意。后点一分有其谓欤。 记。若出入行止当报(云云)此由可告云当报也。 记。得不得不应有恐意(云云)。义理得意不得意。不应恐(为言)。 钞。应问和尚阇梨名字(云云)。依止师弟子受戒时。和尚阇梨谁问之也。 钞。彼遣使受依止(云云)。此弟子遣使令受依止。故斥之。次依止非法也。故记云遣与谓师之率尔也。 钞。日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云云)。钞批云。立明。请教授仪式者。十人二十人。同时礼师已互疏。一人说词云。尊忆念。弟子某甲等。朝请教诫。愿尊指授。慈愍故(一说)师即广示教相竟。最后应语言。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缘伴。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弟子答言。顶戴持(文)。 记。当教授(云云)以共诵共坐禅拟教授也。 钞。今听讲禅齐初学者并令依止(云云)。听讲。即讲经听闻之时。禅齐。坐禅中食时。于此等时悉作教诫。故数成繁言。是故不行不诵也(为言)。 钞。每岁春末受戒者多(云云)。钞批云。春末夏初。两京此时多有受戒(文)。 钞。略同野马(云云)。简正出二义。即彼记云。略同野马者。玄记引庄子云。隙尘谓之野马。尘在空虚。各各粉飞不可收揽。喻彼弟子虽请。为师未曾有一念心相接。略者少也。即少分似同。谓尘埃终久亦聚一处。今且取缘飞之时作喻。故云略同也。若依准。记云。蕃界之中多其野马远近之处。百足二百等。遥望绝多。若人近时并皆奔走更一住。此亦如然也(文)。今记引天台言。引合此二事也。 钞。极而言之受同阳焰(云云)。简正云。宝云。三春之日。阳气上升。远胆望时。由日水波之类。其漉渴逼奔之。向前至彼。并无其水(文)。 钞。五缘令如来正法沉没(云云)。敬·重·下意·供养·依止也。 钞。不得以小事留弟子住(云云)。钞批云。谓弟子欲向余方学集胜业。不得为小事留之(文)。 记。非今此服滥称之者(云云)。唐国则天后赐紫服。令着僧也。 钞。出鄙拙言(云云)。弟子如是。师令觉知之也。五分二十七(八纸)云。若在白衣家说法。不应乱语。若师出鄙拙之言。应令觉知(文)。 钞。不者获罪(云云)。简正云。不者获罪者。犯盗重也(文)。钞。大比丘从小比丘受依止(云云)。问。此大比丘者。指夏腊之大欤。将指年老之大欤。如何。答。一义云。指俗年之大欤。尔者可训受依止大比丘者。俗年若而自我身上座故。得一切供养。如小事大。唯除礼足也。问。设俗年虽老大。夏数少。向自我身上座。何除礼足哉。答。实如来难。追可勘之。又一义云。大比丘者。指夏数大欤。此时可训受依止也。问。若尔者下座向上座。何除礼足哉。答。此亦难思。可寻。 记。谓不具上知有罪等四法也(云云)。此义如上谓。四法能知法。故二部律许但可启问也(为言)。 钞。大小行器(云云)。会正云。行器谓五行所成之器也(文)。 记。律列八个五事总四十句(云云)。律三十四(三纸)云。弟子不承事恭敬○我今呵责汝。汝莫入我房。汝莫为我作便○弟子有五事。应与作责(一)无惭无愧。不受教。作非威仪。不恭敬○复有五事(二)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复有五事(三)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妇女家。复有五事(四)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大童子家。复有五事(五)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黄门家。复有五事(六)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式叉摩那沙弥尼精舍。复有五事(七)无惭无愧。难与语。恶人为友好往看龟鳖。弟子有此五事。和尚阇梨应与作呵责(文)。此文有七句无比丘尼。能能可寻本文也。 八个五事(作图云)。 第一五事(无惭无愧) 第二五事(不受教作非威仪) 第三五事(不恭敬难与语) 第四五事(恶人为友) 第五五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 第六五事(大童女家黄门家) 第七五事(比丘尼精舍式叉尼精舍) 第八五事(沙弥尼精舍好往看龟鳖) 钞。难与语(云云)。砺疏云。问。此难与语与前不受教句。何异。答。难与语者。谓师教悔一向拒。前不受教者。谓受师语已后则不如说行。是以有别(文)。 钞。好往看龟鳖(云云)。简正云。看龟鳖者。恐心散乱废修道业。故不许。玄云。若准增五文云。不得往捕鱼鳖人家。是恶律仪。致招讥故(文)。会正云。龟鳖者。尔雅云。鳖三足能。龟三足贲。疏释云。鳖之三足者。名能。龟之三足者。名贲也(文)。 钞。师得重罪(云云)。有云。五百问论云。师不诃弟子罪。得何罪耶。答。得堕(云云)。而今记依本律竟。云律唯犯吉欤(云云)。私云。五百问论自本召吉云堕。尔者无相违欤。 钞。善戒经云不驱谪罚弟子(云云)。会正云。具云菩萨善戒经。有广略二本。并求那跋摩译。今引广本第五卷(文)。 钞。由此人不坏正法(云云)。此人指屠儿。依此屠儿不坏正法。又不堕恶道。若不摄弟子。依师必作恶业。可堕恶趣也。钞批云。立云。屠儿不坏正法。不断佛种。如举堀摩杀于人。已后见佛得道。畜恶弟子不教诫者。坏正法轮。僧宝断绝。死入恶道可知(文)。 钞。凡所施为受纳衣食贪迷纵逸(云云)。钞批云。慈云。约六情所缘。色声香味等。纵放寻遂也(文)。 说。两言谓同死苦准经上句合云谓向于死(云云)。彼经云。年少比丘。入聚行乞。不知前后次第。甚非法也。诸久比丘则教诫。彼教不随。以此事白佛(乃至)。佛言。缘斯食转向于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谓舍戒还俗失正法。律言。或同死苦者。谓犯正法。律不识罪相。不知除罪故曰也(取意)。私云。俱皆举现报也。舍戒犯戒喻死苦也。问。转向于死·与同死苦。差别如何耶。答。一义云。向死者。未死之位。以喻舍戒还家不得断头罪也。同死苦者。已死之位。以喻犯正法已得断头罪故。一义云。向死者。已至死也。同死者。未死位也。 钞。火从内发先自焚身(云云)。钞批云。济云。内起嗔心名为火。发能烧自家功德。故曰先自焚身。今时纵嗔心。以害前人。即是含血人先污其口(文)。 钞。又依诃辞进退(云云)。简正云。过重。重所云汝远去。过轻。轻责云不与汝语等(文)。 记。今易于下结不当异(云云)。此解释意。一义云。钞文初云转向于死。后云谓同死苦。是易下结也。虽然语不当异之间。今记准经。上句合云谓向于死解释也。 钞。宜停俗鄙怀(云云)。简正云。谓停却非法杖罚鄙恶之怀。 钞。依出道情过(云云)。简正云。谓起慈悲心依出离之道清其前过(文)。钞批云。立云。谓依教之道呵责。令其弟子清净无非法之过。故曰清过也。 记。若不怀嗔安见诃责(云云)。当时不怀嗔。不能诃责也(为言)。 记。虽云世有何当见之(云云)。世虽作诃责。何今见此诃责法云心欤。 钞。我今诃责汝汝去(云云)。简正云。汝去者。玄云。谓出僧作法界去(文)。钞注由过极重(云云)。简正云玄云不但犯重为重。或虽犯轻。约他恼所深故。名为重也。次罪得在寺住。 钞。注依止师诃改云(云云)。有传云。律中和上依止二师俱有五法。其中但第四异也。故如此释也(云云)。容得参承入房。 钞。自三世佛教(云云)。有云。自训至(云云)。 钞。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摄他专行考楚(云云)。会正云。考捶。楚毒也(文)。 钞。住一子地悲(云云)。简正云。住一子地悲者。谓佛世尊视坏法者。如罗睺罗等无有异。是一子地悲也。故心怜愍毁禁故现七治罚。令息将来大苦(文)。 钞。心无差降得行此罚(云云)。问。此罚者。指何哉。答。虽有异义。且一义云。指七九治法云此罚也。问。若尔者。我等凡夫不得之哉。答。是但且遮彼自同如来耳。 记。如序所列(云云)。问。见彼序(第十门)无此经题目如何。答。实列名无之。而总广指四百卷。云如是等。故此言中自可摄之欤。加之。记斥世云。如三百福罚是也。 记。注旧约夷残提吉等(云云)。简正云。犯四重为上过。退在众外。不得共住中犯。折伏者。谓犯残也。谓本日治六夜等下犯。诃责者。谓数犯下三篇诃责治也。黜(敕律也退也)。 钞。于道退落必入阿鼻(云云)。钞批云。谓由打僧故。自于道退落。后入阿鼻也(文)。 钞。当教敕不作(云云)。本文敕字也。有传云。敕字敕字异作也。即僧祇(二十八)云。恶见边见谏不舍。作本羯磨。和尚阿阇梨。应为弟子悔谢诸人诸长老。此本恶今已舍。行随顺。凡夫遇痴何能无过。此小儿晚学实有此过。从今日当教敕更不复作。悦僧意已。求僧为解羯磨。共住弟子。依止弟子。僧作羯磨。不为解者。越毗尼罪。是名被羯磨恶邪见起(文)。 钞。竟安居(云云)。简正云。竟安居者。一夏也(文)。悖(蒲没反サカフ)。 钞。若彼治未相忏谢(云云)。钞批云。此明诃责已来忏悔而供给使作(文)。 钞。不应小事折伏(云云)。细细小事不可折伏。设虽折伏不可裸形。可留一衣也。十诵四十七(十二纸)云。时六群比丘。有大沙弥。隐所生毛。少少违逆。师即剥衣裸身可差。人所不喜。是白佛。佛言等(文)。简正引彼律云。因六群有沙弥违逆。便剥衣裸形。人见不喜。故制。沙弥折伏留一衣者。泥洹僧也(文)。 记。初辞好师(云云)。虽好师不能数训。为彼弟子简择好师。等是好师义也。钞批云。问。其师既知不能增长善法。何能更筹量前人。答。上言不能增长善法者。非谓师都无所知。但解经论不闲律藏故。不能畜门徒中(文)。 记。若下二明谏争(云云)。有云。此争字不审也。事字欤。可寻之。遏(于葛反チソフ)。 记。彼律正作妇女字(云云)。现流布唐本云。若言唤彼女来(文)。 钞。唤汝来(云云)。汝字和本作女。 记。令晚进白首面墙(云云)。令初心者。至白发如面墙令无知也。 钞。令余比丘为将顺故(云云)。以余比丘为强缘。师令早受谢也。据初虽有过。弟子谏喻有可从遂。并须经理。有疑恶见。 钞。若师受谏者言子子汝须卑语我(云云)。此谏师语弟子言也。指弟子云子子。又义云。弟子非一人。故云子子也。 钞。汝若谏我我则是汝汝则是我(云云)。此师谏弟子。向弟子云样。汝若谏我。我则是汝谏人。是师义故师可谏汝。今返汝谏我。是逆义也云也。故弟子去也。钞批云。立明。汝既呵责。我应是汝弟子。汝应是我师(文)。 钞。依前二师方便而去(云云)。钞批云。谓如前若和上不受语者。应舍远去。若依止师。当持衣盂出界一宿还等(文)。但可舍去。相依仍在。 钞。无德更依止他以依得戒(云云)。记。若论依止但有请法(云云)。简正云。依止有三不同者。问。三种为律文有。为是义加。答。有两解。初依慈和云。律文但有诸法。下二约义而生也。今难云。夫请依止本为相依。既许依住。即有教诫。若无下二。用请何为。次搜玄云。律文虽阙下二。既有请法。便含余二(文)。 记。作举(云云)。上四羯磨也。作举即三举也。 记。旧云三举失下二(云云)。搜玄记云。三举失下二。若被呵责等四及别住等法。则失第三教诫白事一法(文)。义苑云。三举则失下二。得请教授也(文)。增晖同之。会正云。被僧治罚者。此约诃责等四则失下法。若三举失下二法(文)。欲令师僧教诫弟子。顺从于僧疾疾为解。开无随顺罪。 记。注不同随举彼局恶见(云云)暗破古记也。增晖云。开者随罪人者。若余人者即成随举过(文)。会正云。欲下释所以。随顺罪即随举提。余人则有。师独开之(文)。简正云。随顺罪者。谓弟子被僧治。若余人者即犯顺提。又钞批曰。谓弟子被僧治。余人者犯随顺之提。以二师教诫与语开。无随顺罪也。问。七治中。恶见恩恶见举之。随举比丘同之。何有提吉不同哉。答。随举局恶见。犯提七治中。恶见兼倒说四事(见僧纲篇)故吉也。 钞。但生请法相依(云云)谓请教授及相依住法意生也。简正云。但生请法者。语似。虽会应云但生请教授法(文)。 记。师徒决意出界心隔(云云)。钞批云。又依止及衣夏四句料简。一心隔宿不隔。失依止不失衣夏。二宿隔心不隔。三种之中夏不失。谓逢难故也。依止亦不失。即如善见弟子随师行。为师持衣。值人说法。弟子贪闻法故。无离依止罪。而师失衣是也。三俱隔失。四俱不隔可知(文)。 记。若论隔宿不问决与不决三法俱失(云云)。钞文虽表律中。二师三法俱失者。言总意别。依止事也。 钞。四分云多种一死(云云)。简正云。一死者和上。死三法俱失。二远去者。二人互去失下二法。三休道者。二人互休失三法。四犯重者。二人互犯下二法。五师得呵责失下一法。六入戒场上者。二人互入。谓是失界失下二法。七满五夏准弟子失二法。八见本和上者。谓弟子在界内。先依止别人和尚。外来还本寺住。弟子既见即失下二法。九还来和上目下住者。谓和上舍畜众法。弟子遂别请依止师。今时和上却仍旧畜众。弟子来目下住。故失下二也(文)。 记。余七种即云受戒犍度(云云)。问。受戒犍度八个五句中。总有九种(见)。何云余七哉。答。上犯重诃责之外。所残七种(见)受戒犍度(为言)。非谓局七种。彼受戒犍度有九种也。 记。注不与依止(云云)。犯重人事也。又义云。依止师舍畜众法。故失也。 记。五入戒场上(云云)作决定离意也。故约舍畜法。 记。注若过五岁(云云)此满五岁比丘也。 记。注五和上阇梨休道(云云)。问。初四句皆通。其中第三休道·第五和尚阇梨休道。同异如何耶。答。此时第三休道。弟子休道欤。若尔者。第三弟子休道得意。次下五事第五出。出弟子休道。又此时三与五。其物同如何可得意哉。答。此时又第三师休道。第五弟子休道也。既下文云。通上六师资。故今为作句。且互相望如是释也。下和上命终·弟子命终。准此可得意也。 记。第二第六必约经宿(云云)。砺疏意。入戒场不待明相。即失依止(见)。即钞批云。砺云。不待经明相。入时即失。所以尔者。谓既是别行法处。年少无知容为他所误。入时即失。不待经宿。不同界外非别行法处。故经宿方失。可知(文)。此今记不同欤。 记。问诃责约教明言不失(云云)。问意。约教云失依止。而唯局第七。得意故第五诃责约教。而律文诃责云不失依止。义约时唯失诸教一。故虽列今失法中。不失余二。故云言不失也。答中云上准夺行者。约夺行边。第五列之故不云约教(为言)。亦即是教者。此释意也。亦可云约教(为言)。但非正意。故不出约教失依止中欤。 记。注古云死与休道三法俱失(云云)。会正云。死与休道三法俱失。诃责失下一。余并失下二(文)。 本云 于时贞和二年五月四日。于唐招提寺东二室记此卷竟。夫三时运转。佛法及陵迟。四大违反。身心疲病痾诚露命虽难期。聊丹诚显白纸。乞愿三宝垂加护。令成辨所愿。祖师施哀怜。令成遂私钞而已。 遍学行沙门照远(通二十四别二十二俗岁四十五)   资行钞(事钞上四之分本也。自说戒篇至夏闰延促科也)   钞(上四之一)说戒正仪(云云)。问。此篇来意如何耶。答。钞批云。上明师资义。立教授之法已彰。复须托教护持明识戒相。半月宣唱警策身心。奖励时众应其业。故此篇来也(文)。哀云。问。此篇来意如何。答。顺律文犍度次第也。云受戒次说戒犍度也。今次第又如是。但次第上师资篇。本律受戒犍度。其旨师资篇记初(见)。 记。戒即本受法体(云云)。一义点云。戒即本受法体·量·等尘沙。说戒者。说法之相故。又一义云。戒即本受法体量。等尘沙(云云)。今说戒·本受体。戒相说显。故云尔也。但此义上下文字不对。故前义胜欤。蹊径(篇聚记云小路也)。 记。然恐物情(云云)。然恐已下释说字也。会正云。说以能诵为名。戒乃所持之本。正则离诸非法。仪乃用规摸(文)。毕(ユトノヽクツイニ)。 记。庶使因言省已治行日新(云云)。问。言者如何。答。言指说戒。下云一言。以同之。虽广略两殊僧别三位。 记。搜驳。上(サグリトル)下(アキラムノゾク)。钞。布萨此云净住(云云)。简正记云。外难曰。标篇曰说戒。下注云布萨。其意云何。答。大意为破古也。古云。布萨与说戒分别。谓说戒防未起非。布萨除已起罪。是以一向执布萨为净住。净住者。惭涤义也。今云。不然。布萨盖梵音。说戒是此方之语。唐梵殊义味不异。若论布萨仪。不唯净住。更有多种不妨含于净住。不可偏为也。所以注云。布萨及显即是说戒。其体无一。此云净住者。谓清净共住。便显有犯者未忏洗。不合共住(文)。爰知。布萨梵语。是翻说戒。或翻净住也。问。布萨翻说戒者。戒梵语尸罗也。何翻布萨为说戒耶。答。梵语多含故。布萨处含戒义欤。是以戒疏云。布萨西音。说戒东语(文)。今记下。布萨与戒华梵互举(文)。翻布萨为说戒。解释分明欤。但说戒净住二俱虽义翻。而可有正不正。翻净住正翻译也。净住之义。中土自本有之故。翻说戒其义少疏欤(为言)。故今约正云布萨。此云净住也。依此等义。道记云。 钞。注出要律仪(云云)。简正记云。出要律仪者。梁帝淮律。撰集律中要务。以为今师行事之仪也(文)。 记。憍萨罗者方志(云云)。方志者。祖师撰。具云释迦访志也。简正记云。憍萨罗国语者。蜀云有二。一南。二北。今此指南憍萨罗也(文)。 记。系中印度(云云)召五天竺为五印度。此憍萨罗中天竺内也。故云尔也。行宗一云。胡国不系五印度(云云)。记。周六千余山城周四千里(云云)。山城周四千余里。即城邑聚落分齐也。非总国也。而西哉传云。四十余里(云云)准此字误。会正记续云。城周四千余里。大信佛法。寺有百余。僧减万数并学大乘(文)。 记。今云六卷(云云)。会正云。六卷泥洹。东晋法显与觉贤译(文)。 记。长养即总翻二义是别释(云云)。问。此初释意。以二义释长养义样如何。答。清净戒住增长功德义。是长养义欤。 记。或可长对次义养对初义(云云)。简正记云。一清净戒住者。能资养法身慧命。二增长功德者。释上来长义。谓末生之善由体净故。无作功德续之而生。即是长义(云云)。 钞。注二增长功德(云云)。钞批云。立明。以戒净故。万善功德依之生。运运增长也(文)。 钞。注布萨陀婆若正本音优补陀婆(云云)。布萨陀婆讹音。优补陀婆正音也。简正记云。谓中天竺正梵语故。云正本音也(文)。问。此正本音优补陀婆出何文哉。答。准前。之引正梵语者。应是声论等。记云经但出名者。集知等名亦出阿含(为言)。 记。下义相对可知(云云)。上断恶下修善故。云相对欤。增长是修善义欤。故或又增长相对上增长功德(为言)。 记。晦望两半折中之宜(云云)。行宗(一上)云。晦望即黑白两半。促则废业。延则浮慢。故曰折中(文)。 钞。注三千威仪云(云云)。三千威仪经(上一也)云。今成就十德○九者不知布萨羯磨。布萨者(秦言净住)义言长养。比丘和合作百一羯磨。而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萨(文)。今和合者。义准也。 记。三体三相(云云)。戒见利三体和也。身口意三相和也。问。三相可然。何三体依说戒哉。答。戒见如下释。利者邪命得食吉罗故。若犯者不共布萨故。 钞。注俱舍论名八戒云布萨护(云云)此旧俱舍文也。问。此八戒者指八齐戒欤。将广指八种律仪云八戒欤。如何。答。今文虽不分明。引明了论文云。在心名护。在身○名戒(云云)。文意无所简。八种律仪皆在心名护。故呼之云布萨护(见)。依之简正记云。俱舍者旧俱舍论也。名(去呼)八戒云布萨护者。八戒者。八种戒也。彼云波罗提木叉护有八种。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式叉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波夷戒。八优婆婆娑戒。即八关戒。是上之八种皆语为布萨也(文)。是七种律仪之上。具近住律仪名八戒(见)。问。今布萨翻净住。净住义与近住同故。呼八齐戒亦名布萨护也。故俱舍偈文云。五·八·十·一切恶处受离故。优婆塞·布萨·沙弥·及比丘(文)。优婆塞者五戒。布萨者八齐戒。沙弥者十戒。比丘者一切。偈颂意明布萨名者。但限八齐戒(见)。依之业疏(四上)云。故俱舍中云。更布萨护。即八齐也(文)。是释亦以分明指八齐(见)。尔者如何耶。答。自本八种律仪中。有八齐戒(文)。故俱舍并业疏。其随一别取出如是述欤。尔者无相违也。是以俱舍(十一·三)云。优婆婆娑护。若欲一日一夜受。受法云何。偈云。晨朝从他受。下坐随后说布萨护。具分离庄饰画夜。又旧译业品·会正·俱舍云。受布萨护即八齐也(文)。此等皆总别单重举也。 记。会通中俱舍(云云)。问。此会通意如何。答。俱舍中明戒名布萨。律中或云说戒。或云布萨。律论二意则以同也。问。若尔者。引了论何意哉。答。引了论事。俱舍云布萨护。布萨戒也。戒举梵语云布萨。云护汉语也。而引了论为释戒护两分意也。于此文有二重。一引俱舍通律。二引了论会同俱舍。记云戒护两分会俱舍故。 钞。注在心名护(云云)。护名根律仪戒名戒律仪也。 钞。注律云布萨法(云云)。律三十四一云。第二分说戒犍度之一文。同五十四(六)。即集比丘一切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律。比丘尼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尼律。一切受戒集一处为受戒犍度。一切布萨法集在一处为布萨犍度(文)。五百结集文也。 记。云何律论二名互显(云云)。律云说戒犍度。俱舍论云布萨护。故二名互显也。问。此问如何可答哉。答。戒疏(一上)云。布萨西音。说戒东语。乃知。名含不妨净住义摄二名。体一不可重言(文)。此即布萨梵语含多义。故翻净住。又云说戒也。问。若尔者。何故今出布萨翻名时不云说戒哉。答。即标题云说戒。故自其义(见)。 记。思之可解(云云)。问。如何可得意哉。答。师傅云。汉语闻即知义故。是以题说戒正仪也。里云。 记。思之可解(云云)。问。如何解哉。答。私云。顺本律也。律文既题说戒犍度。置说戒正仪也。 钞。比虽行此法多生慢怠(云云)。钞批云。高僧傅中。齐朝有释僧云。辨聪词今遍明大小。崇附斋谦。恒以常住邺齐盛昌三宝。云著名为住宝明寺。襟带众理。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僧普集堂。云居众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徒众数数闻之。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气格当时无敢抗者。众咸从之。讫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将升草座。失云所在。大众新岁末受。交废自恣一时崩腾。四出追觅。乃于寺侧三里许。于古冢内得之。遍体血流。以刀割。处借问其故云。有一丈夫。执三尺大刀。厉色嗔云改变布萨。妄死竖义。刀脍身形。痛毒难忍。因悔还寺。竭情忏悔。乃经十载。说戒布萨读诵众经。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之。神色无乱。欣然而卒(文)。 钞。良由日染便随心轻昧(云云)。钞批云。立云。以说戒法凡圣同集。不得轻慢也。北齐有大觉寺范法师。行掩彝伦。德光众望。讲通大小疏律论。每至讲时。多有群鸟。翔集掌侧。争趣听法。时有外人。强谤法师恶者。咸被善神打死。还苏。而法师集业门徒有数千人。后因游行路宿他寺。属十五日夜。使须令一小师上座立义。众人击难。有一善神。来问高座者云。今是何日。而但讲经竖义者。对曰。今十五日是说戒日。即以手拍高座比丘。曳着地上。又至上座处云。今是何日。不说戒。还以手打其颊。当时仆地。大众惊怖一时四散。从此已后半月不废布萨也(文)。岂非宿业生值斯时。 记。南齐萧子良(云云)。南齐简北齐。萧姓子。良名也。 记。生封竟陵王(云云)。如日本国司。唐守小国臣下皆云何主等也。而今箫子良守竟陵。故云意陵王。竟陵所名也。封云任意也。死谥文宣王。赠名也。 记。注或云即净住子(云云)。会正云。齐则南齐○因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令修布萨事。遂集净住子二十卷。即诵菩萨戒仪也(文)。此意指净住子云布萨仪欤(是一)或上粗文意净住外别有之欤(是一)此二意即钞批(见)。彼记云。齐竟陵文宣王。撰净住子二十卷。大论在家布萨法式。一如僧中布萨法。唯诵菩萨戒本也。相承此解。自捡净住子。不见布萨法式。或可别撰也(文)。 记。指归云(云云)音义指归也。 记。询访名公(云云)。师云。名公谓多闻名誉名僧也。公敬义也。意普照事云。询访名僧事也。一义(济抄)云。指彼师谥名等语欤(云云)。 钞。道安开士(云云)。开士有二义。一云。准古意。记意开士菩萨翻名也。即会正云。应法师云。梵云菩萨。此云开士。谓以法开道之士也(文)。此意通名非别德也。一义云。晋主请十僧。令讲楞伽经。此人越诸德开三段。则序正流通。从此为开士。后至唐朝佛地论传此土。故彼则亲光菩萨所造科佛地论为三段。一起教因缘分。二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如次当妄师三段。冥符西天论师说也。 记。上经上讲(云云)升座读经讲经义欤。如上堂上厕之例。 记。备如梁传(云云)。梁朝慧皎所撰传十四卷有之也。处事。 钞。但意解不同(云云)。会正记云。竟解心相者。由己意解任心取相也(文)。 记注如下云各诵经中(云云)。准下。释正行事时。可云律中也。求以经意。参以所闻。 钞。生居像末(云云)。一义云。祖师生在像法末。故云像末。非谓末法也。一义云。出二时也。谓像·末二时也。众生居像末(为言)及显时浇漓。此时以生为众生也浇(薄也)漓(アハツナリ)敦(厚也)。 记。即示惑体(云云)。爱润生根本。以爱为本体。有亦名一切烦恼也。简正云。彼第十二卷明有爱无爱。爱谓结谓也(乃至)若准玄记作受字释(文)。 钞。证得自法(云云)。济缘(四上)云。证得自法谓无漏功德也。究竟梵行即无学果也。谓由布萨功德证自功德。究竟无学果(为言)。问。此释与今记同异如何。答。彼局无漏功德。是通有漏。聊有宽狭也。 钞。四若增若减(云云)。钞批云。此谓约其难事故有增减。若知恶人十四日来。十三日即说。十五日来。十四日前说。此名减也。但知。预前说者名减。若难已入界。当白僧众待后十五日当说等。此名增耳。若取易解者。向后名增。向前名减也(文)。 钞。五时与非时(云云)。钞批云。十四五六日说者名时。若斗诤来久。随争灭日即说名非时也(文)。 记。今以前三全出十诵(云云)。十诵二十一(一)云。佛语诸比丘。从今听二种布萨。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一食前。二食后。一昼。二夜(文)。问。此十诵文二日(见)。不见三日。尔者如何。答。见行本虽无之。两祖御所览本有之欤。 钞。四分中三日说戒如上列也(云云)。四分增三之文也。即律五十八(十一)云。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十五日·初日(文)(增三文也)。如上列者。指上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文也。 钞。又云布萨日(云云)。本律(三十五十一纸)云。月三时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戒犍度。日日说戒疲倦。佛言。自今已后。听布萨日说戒(文)。 记。业疏那云十四为俗(云云)。业疏(四上文也)。 记。十六为难开延(云云)王贼等开也。彼记云。若尔者。前后二日为可用否。答。十五常定。必有他缘前后皆得(文)。 记。四分亦同(云云)。四分文意如五分。八日·十四日说法也。故引疏云。前二为俗则说法授归等也。是以业疏(四上)云。然律本中云。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者。无问黑白。三日布萨也。前二为俗则说法授归。后一为道则净心说戒也(文)。所引律文上引说戒犍度文也。 钞。僧祇食前亦得(云云)。僧祇(二十七)云。此云昼日布萨。若僧远住者。应唱。诸长老今日僧。十四日若十五日。若食前○若食后。尔许人影应集某处○大早者。一比丘聚落中住。晨起布萨竟。客比丘来言。欲共作布萨。答云。我已布萨竟○佛言。不可早作布萨。若作如法治(文)。 记。既制侵早(云云)。有云。侵字疑是寝字欤。 记。日夕可知(云云)。昼夜中朝已制已。文夕方可知也(云云)。此句释昼。律下释夜也。有人云。日夕者释夜分。故律下引证(云云)。 钞。四分为外界斗诤比丘来(云云)。律(四十六十三纸)云。彼所有比丘斗诤骂詈。共相诽口出刀釼○白云。大德僧听。今不说戒。至黑月当说戒。白如是(文)。无第三四句不审也。问。此斗诤比丘·与三小界中虽说戒界斗诤比丘。同异如何。答。自恣篇资持记释小界增减差别云。增减说戒。即他界斗诤来此为难。三小界者。并以当界不和为难。缘相各别。不可混滥(人多错故此示之)。 记。亦为诤缘故(云云)。今亦者。有人云。对十六日云亦也(云云)。又义云(他师)对十三日云亦也。问。下十五日正日故不为减。尔者十四日正日也。何云减哉。答。三日俱虽正日。殊以十五日为正日。故云尔欤。 钞。当令入浴界内比丘出界而说(云云)。问。出界说戒时。可结何界哉。答。一义余记意。结三小界(见)。即简正记云。入浴者。恶比丘既已别来入界。乃告语云。大德行来。身体垢秽。可洗浴否。其人用语。若入浴。僧即疾疾出界外说也(文)。钞批云。当令入浴者。谓见难比丘。已来入界。即语云。大德行来。恐身体垢污。可洗浴也。其人若入洗浴。僧即出界外。疾疾结三小界而说。故云出界也。此等文分明结三小界(见)。付此义不明。夫三小界本缘依自界比丘。是既异界故。缘相是不同也。何况彼小界不同意人。欲诃法故。出界疾疾结小界令必不见诃止法人。何同三小可结难说戒界哉。一义云。三小界缘起。诚如来难不同意人。欲诃法故也。资持(上一下)云。难事者。不同意人欲诃法也(文)。今此不然。但直结大界说戒。或又往他寺可作之。或分众可对众也。 钞。若不得者白僧言(云云)。问。此单白者。何耶。答。业疏第一卷集法中。凡本部单白令三十九法(云云)。其中初增再增有二单白(云云)则二十二初增。二十三再增说戒。今记所引疏文则彼文也。以此单白则为增说戒白也。有云。检本律说戒犍度。不出此白文。自恣法中有之。业疏中大同自恣。不释之。准增自恣白可得意也。彼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自恣。至黑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若容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旧住比丘应作白。第二增上自恣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客时到。僧今日不自恣。后白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已上自恣犍度文)准之。改自恣为说戒为异。余全同也(云云)。私云。律云。十六(十三纸)云。彼所有比丘。斗诤骂共相诽谤。口出刀釼○白云。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到黑月当说戒。白如是(文)。此文句聊虽不足。付说戒出增说戒白(见)。如何。问。此单白法界内。有斗诤比丘而作之。可成单白法哉。若许之。何不作说戒哉。若又不和合故说戒云不成。何不和合成单白法。旁旁不分明。如何。答。有传云。检本部不明。其共不共。五分律令共(见)。问。若尔者。既不共布萨。何共僧白哉。答。既云尘染清荡。故知。犯罪人也。是以不共布萨也。犯威仪分戒者。可共单白羯磨欤。问。律文共云斗诤。必不见犯戒欤。答。云骂詈诽谤。岂无骂戒等犯哉。又义云。必非犯戒之义欤。只斗诤不和故。不说戒欤。说戒总和之本故。殊和合为本也。是以下云强和合也。余单白羯磨。虽用和非众和之本。故少少虽不和可共作欤。 钞。强和合说(云云)。律云。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旧比丘应如法强与客比丘问答(文)。简正记云。镜水大德云。谓劝喻彼令同不得作留难。虽前人不肯应。须强劝令和合。故来解云。既云强和合者。众生彼立即不和合。今令有力之人抑令他坐。即得和合故云强也。此解非甚(文)。问。依斗诤有犯戒事。故云不共布萨。设虽和合。何无左右同说哉。答。和合之后令致忏悔欤。无三度不说法灭之文。伪传于久。谅(マユト)。 记。彼据善见十诵几时住世之文便云不增至三(云云)。意云。善见十诵。佛法住世几时问之(文)。今四分不许三增。引合得意故斥之。善见十诵非谓佛法住世不至三增也。 钞。何妨一国斗诤不得安乐不阶圣果(云云)。意于拘睒弥一国者。暂可有法灭义。非谓一化通法灭(为言)。 记。为长者门师(云云)。门师即云。长者师匠义也。 记。他日付弟(云云)。他字多义也。 记。兄生怨心(云云)。律五十六(四丁)云。小儿涕泣到寺内。语阿难言。大德者。此高胜比丘。以我父遗财二人分并与一人○阿难云。以他父遗财二人分与一人。高胜汝可去。不可与汝同布萨(文)。吉罗不犯。叛布萨质前。 钞。四分斗诤来久不得说戒(云云)。非时和作法有二羯磨。一正名非时和。一名诤灭说戒法。本律四十三卷狗睒弥犍度云。佛言。听作白羯磨和合。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共相嫌骂。互求长短。彼人犯事被举。今已还解已灭僧尘垢。若僧时到。僧忍听。作和合。白如是(文)。此单白唯和而非说戒。次正说羯磨云。大德僧听(私云缘非如先和法无异)若僧时到。僧忍听。依和合布萨。白如是。应如是。白已和合布萨(文)。唱令打揵捶。 钞。十诵云行筹(云云)。三十九(十六纸)云。尔时末利夫人。为听法故到檀中。问诸比丘言。此处有几僧○又问。有几沙弥○布萨时。末利夫人施僧钱。比丘不受○佛言。听受○若汝弥在行次。檀越自手与者。应等与。若但施僧。大比丘得三分。沙弥得一分(文)。 钞。行筹通沙弥(云云)。沙弥布萨时。都合遣比丘布萨所作之表。利养随僧也。若未受十戒。已下非四分文也。即祖师释欤。 钞。如涅槃中(云云)。第六(七纸)云。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即与大众俱共受请。虽未受戒。已堕僧众(文)。 钞。五分筹极短(云云)。彼十八云。数容忘数白佛。佛制行筹。一人行之并收之。则离乱。白佛。一人行之一人收之。诸比丘作金银筹。佛言。应用铜铁牙角骨竹木。作除漆毒树(取意)。彼文先明行筹。次明制法。此文颠倒也。又彼云。应漆以筒盛(文)。 钞。拳一肘(云云)。有传云。肘有三别。一一尺六寸。拳一肘正拳量之。二一尺八寸。拳一肘折指中节量之。三舒一肘。舒指量之。资持下一以一尺八寸为舒。对正拳一尺六寸云尔也。 钞。和合若干(云云)彼云合若干人。 记。今时多以竹木为之(云云)。祇园图中制作如何。 记。舍罗草名以为筹计(云云)。简正记云。舍罗者。西天草名之。四分听行舍罗即此草为筹。盖存梵语。十诵五分并云筹者。是此方言也。 钞。五分若白衣(云云)。简正记云。五分白衣散华。佛开者。初比丘不敢受。白衣讥言。不解受人供养。以此白佛。因开云。比丘不得者。律缘中。比丘散华于高座上。白衣讥言。如王大臣不异。佛言。比丘不得等(文)。问。讥言如王大臣。付受人欤。将指能散人欤。若斥受人者。设在家白衣散之。何许之哉。若斥能散人者。散华何如王大臣哉。方方不明。如何。答。此斥能散人欤。既记云初句制自散故。若尔者。何如王大臣哉。答。缯(ハク)散华香燃灯火。 钞。诵毗尼时杂碎文句(云云)。问。此布萨时欤。将余时欤。答。此记意不分明。虽然从上伦次。是正说戒时(见)。简正记意。余时诵毗尼(见)。彼云。此盖是用预之时。亦非半月高座正说之时(文)。 记。戒条(云云)一戒二戒等也。 钞。一者五百等(云云)。简正记等此数以外劳释。今记意。举大途不相配戒数。 记。犹多百余(云云)。僧尼合数五百九十八也。今百二残故。云多百余也(为言)。 记。本受体中总发得故(云云)。有云。凡总发别发。古今异论也。今一师意。总发得义也。谓初受比丘戒时。 总发得尼戒。是以转根时。更始不发尼戒。若别发义。转根之时始新发得也(云云)。有人云。僧尼不同戒。皆可持一品吉也(云云)。 记。高腊恃尊怀惭不诵(云云)。夏腊高好不诵戒。怀惭不诵之。岂知替补佛处传弘任重。 钞。准四分得语一切犯者得突吉罗(云云)。非说戒时。只为教授五篇违犯罪云吉罗。可许之也。是以记云。语下聚也。指吉罗一聚名下聚也。若尔者。僧祇意。为教授不示吉罗等罪名欤。答。尔也。显今僧祇四分不同(见)。说戒时不今说听五篇名。彼此一同也。教授时僧祇不示五名。四分说示吉罗名(见)。尔文下僧祇云。向未受具人。说得教语汝不得作盗不得杀。说五篇名者。越毗尼(文)。故彼律缘起云。因为白衣说五篇名。彼轻哢云。此是婆罗夷比丘等(云云)。爰知。虽为教授。不可说罪名欤。本部不尔。可与吉罗名也。 记。上座昏朽秉御是难(云云)。上座老耄不能秉御羯磨。依戒本文。如文诵。诫约同佛世。依文诫约者。说戒事也。 钞。反抄衣(云云)。着袈裟。后袈裟下端引返缠被也。 钞。刃腰(云云)。衣ヲツミアケタル样ニ着袈裟。刃アフウル腰也。 记。且列七种(云云)。问。上六易知。第七不恭敬相如何。答。上六出别相。此一共相也。上六种外摄此不恭敬也。有义云。此约意地欤。五分第十八云。佛言。上座应说戒。持律应羯磨时。诸比丘或反抄衣。或刃腰。或着草履。或履头。或时卧。或倚。作如是等不恭敬听说戒。以是白佛。佛言。突吉罗(文)。本文有覆头。无睡眠又不恭敬。结上(见)。今记释不审也。如何。 钞。并得小罪(云云)。此不摄耳。听戒外有此等罪。 记。合掌危坐(云云)。有云。可作跪字。即互跪也。此表恭敬之相意也。 记。晤恩法师潜然自感(云云)。潜然即落泪貌也。 记。僧传明载(云云)续高僧传也。 钞。若诸缘事起(云云)。抄批云。立谓。八难等缘也(文)。 记。四俗人生慢心(云云)。律云。讥嫌云。我等所习歌咏声。比丘亦如是。便生慢心(文)。 钞。十诵云知布萨法(云云)。祖师意云二种现前供之。宾师通常住常住物供之(见)里云。 记。第四师义(云云)。钞上云。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如舍净地真言说戒之类)。 钞。中国布萨有说戒堂。钞批云。彼国寺大僧多。或五百或一千二千。堂宇复多。到时集处难知。听白二结一处大堂。至说戒日众共云集结法。四分说戒犍度中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处。结作说戒堂。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于此处。作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作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处结作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恒于此处说戒也(文)。 钞。理须准承通皆席地(云云)。问。此一段文意如何。答。初二句正出中国布萨行事相。中国有用绳床者。此句明有中国用绳床。类多以草布地。已下虽有用床。多分以草布地(为言)。所以有尼师坛。 记。中下次示两土不同(云云)。问。示两土不同意如何。答。中国皆云席地。彼土有床。何云席地。若有床与此方何异乎。有此疑。故为分别之。彼类多以草布地。此土东晋后床事始盛(云云)。彼土少此土多。故云两土不同也。此中文可有二边义。一彼土显有床多以草布地也。二彼显有床用之少。此土始盛多也(为言)。缀下○钞大夫已上持复施安。施床故云施安也。 记。五品已上及州牧得坐床(云云)。济抄云。五品已上者。即下云上大夫及州牧等之位也(云云)。五品者。即今日本五位也。州牧者。今当国司也。大夫者。初大夫也。大夫与国受领大旨同辈也。但于五位内。尚分正从上下等。故有少差别也。州牧者。钞批云。判史也(文)。 记。泊晋室罹乱至千东晋节制无准故通庶人(云云)。室者。代名也。夏室唐室等也。罹乱义也。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刘听同害怀帝。又愍帝建兴五年。刘听害于愍帝也。故云罹乱。是沙音代合战乱国也。节制者。国行并制方等皆无准。皆人用床也。庶人者。民等也。率(レイシテミナ)。 记。今下三评品可不(云云)。问。此品者。何义耶。答。 钞。亦得双用(云云)。床座及席地也。今记意聊不同欤。即搜录云。亦得双用者。床前席地。僧在床坐。行事者。在席地也(文)。钞批云。亦得双用者。谓床前敷席。僧在床坐。维那行筹。在地席上。一时用两处。将为要便。故言双用(文)。 记。斜身倚靠(云云)靠即床后板也。有人云。坐禅仪则ヨルト训也。 记。尼钞中明入堂已即付僧尼床上礼佛(云云)。尼钞上下(说戒篇)云。近数见僧尼及至俗家齐上。僧尼在床上礼佛。寻访一切经律。及问西国诸大德。并无此礼。直是安身不存敬意(文)。 记。准释相中此卑湿处开床设礼榰脚八寸(云云)。钞(中三)过量床戒云。若下湿处用八相木榰脚得(准此○下湿处榰床者○应开得在上礼佛○若榰高者不合也文)。同记云。榰谓承籍之物。注明礼佛。世多处床可开湿处。余处不合(文)。榰(玉篇云ツカバシラサヽラモノサツヤカ)。 钞。水瓶坐具(云云)。此坐具者。是指座席云坐具。非谓尼师坛也。 钞。于说戒曰上座白僧(云云)。有云。若界内四人已上住。虽可行众法布萨。当座比丘不满四人。不可用白也(云云)。 记。若云打钟人说者(云云)。会正记云。能打人唯一人说此偈(云云)。 记。必无二人(云云)沙弥净人二人也。 记。注有人执本缘起(云云)。会正记云。增一第十六云。佛告阿难。汝今于露地速击犍稚。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乃至阿难闻此语也。即升讲堂。手执犍稚云。我今击此。如来信鼓○又偈云。降伏魔力怨等。以此文证。则鸣稚者。说之轨度。图经所出。亦据鸣钟者。及尼钞集疏篇出此偈。说戒篇中不出。则可验知。今恐顺昔且言闻钟。或闻字作鸣字。法宝行事中。亦注云。说鸣钟偈。各依位坐者。若据法宝。于欢喜偈未见所出。然彼亦自注云。其欢喜偈诸方行之。今依钞不行亦得(文)。 记。初偈明事用(云云)指击犍稚之事用也。降魔力怨等文。托事观意也。 钞。如上五分恭敬具仪(云云)。钞批云。谓如前不得睡眠反抄衣刃腰等(文)。 钞。此是极教所遗(云云)。钞批云。教制半月常作。则是见法身。忽有难缘。犹制说定不可阙。故云极教。若养有罪。界内外制令尽集。闻疑须求故曰摄僧根本(文)。此当今记初释也。   记。若约教之终极即指涅槃(云云)。此即释钞终极义。非谓终穷至极大乘最后说。故云教之终极。其上所引文非大涅槃经。此般涅经也。 记。妄立欢喜偈(云云)。济抄云。见印本删定戒本。奥有此文。彼云。大众忆念。我比丘某甲。从前布萨至今布萨。于其中问三业四仪。众多不善恼乱大众。愿众慈悲布施欢喜(文)。虽非正偈。文意同之也。师云。欢喜偈者。吉祥童子偈也。钞一卷贤长法宝云。欢喜偈是也。 钞。槃檠(云云)。问。其体如何。答。槃檠同体也。简正记云。槃檠(奇竟反)盛花(文)。钞批云。槃檠者。奇竟反。似叠足高。曾京中见(文)。此等释意。槃檠今盛花物也。 钞。钵贮(云云)。有云。钵贮即今盛汤水瓶等也(云云)。 钞。五器三器(云云)。会正云。皆取汤数也(文)。问。五器三器者。指何者哉。二瓶二钵为二。共花槃为三器也。 钞。共华槃交错罗列堂中(云云)。问。五器三器中既有华槃。何文云共华槃哉。答。总别单重云尔欤。 钞。当具彩花(云云)今时造花也。 记。有同时戏(云云)有人如今传供也。 钞。应年少比丘三五人助辨所须(云云)。问。当时行事具维那三五人也。何今云年少比丘三五人哉。答。会正记等释。且举汤数。故一往如是释欤。有一义云。年少比丘与维那。俱应云三五人也(为言)。若三人行事时。汤水合入之一人持之。手巾一人。维那一人。合三人也。若四人。汤水二人各别持之。手巾唯一人。维那一人也。若五人。如当世可知也。爰知。今年少维那取合云五人。 记。注今时出众各礼三拜复座等。意云。出众中礼拜三反毕(今云礼也)返复本座。以坐具展置本座。后还来众中器具处。取华水汤物也。从本座再往器所。故云还来也(为言)。 记。准文维那为之。见疏文。次持水汤至上座前。维那作之(见)。而今多年少比丘作之也。盥(アラフスヽグ)爽(タガフ)。 钞。取筹浴之。此文上座浴筹(见)。今时维那浴之。问。盥手为浴筹(见)尔者可局上座。或维那。何一会众僧皆盥手哉。答。余人为受筹盥之欤。 记。此非敬仪据理年老代浴无损。浴筹必非敬筹仪。故余年老虽代浴无若也。问。维那自浴之证。引尼钞而彼老代浴(见)尔者何成今证哉。答。彼文既许上座不浴年老浴。故今准彼令维那自浴无若(为言)。是以云今须准用也。 钞。随多随少(云云)。师云。多モアレ少モアレト云义也。盥(古玩反)。 钞。应左手执手巾上(云云)。沙弥经云。持手巾有五事。一者当左手持下头。右手持上头授人(文)。虽似异。而所诠授与他。方右手宜也。今记云左右手者。取其顺便故。出边之故。何无相违欤。简正记云。以手把两头各出五六寸已上。急投莫令宽。左手执巾上。右手持下行之(文)。里云。香水者如何。答。香水木者。煎汁也。 钞。香水熏沐(云云)。今云香汤。不同如何。答。 记。二德可解(云云)法身般若二德也。凡三德者。入道章云。能证生法二空之智名为般若。所证坐法二空真如名如来身(是法身也)。由智证理。离诸障染不为缚。名为解脱。是如伊字三点。如面上三目。非即非异(文)(二德者。古云。般若解脱也)。 记。法界差别(云云)。法界者。十法界也。一体者一理也。 钞。愚臾(云云)。会正云。无智而老者也(文)。 钞。右手捉打静椎其柄亦须香水(云云)。钞批云。宾云。打静。里书云。问。静者。召所打物欤如何。答。语字也。打木石等物シヅムル。是名打静。或名所打物云非也。裙ヲセイマキト云也。同非也。然者可读打静也。不得便有余声令众不和合。又行筹及收筹时。相传云。勿遣堕地。若筹堕地。表此疏中当有人死(文)。 钞。如杂品中(云云)。简正记云。杂品中。指下卷诸杂篇也(文)。 记。彼明取放并须捋柄(云云)。初取稚时云取。后取稚时云放也。问。今时行事。维那静打一下。后诸僧引香汤香水也。而今文先引水汤。后打静(见)相违如何耶。答。 钞。当举手打一下告云(云云)。问。以前敬白等文。出何文耶。答。有传云。布萨仪有之。并与咸梵网注有之(云云)。 钞。注三说(云云)。简正记云。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说者。三遍并须广说。作二广。一略。至第三遍。但云小者收护。法宝云。此全非也。并供养收筹者。古来今时两京行事如此也。钞意云。上来既云小者。收护言包已尽。不须更云。并供养水筹之语(文)。里云。钞。并供养收筹(云云)。问。唱之作法如何。答。上白下加之也。云小者收护并供养等法也。 钞。注收摄众具(云云)。钞批云。谓收取筹及待说戒竟。收众僧家供养之具。即布萨所须之物也(文)。下云准律检挍文也。 钞。有云前加一白(云云)。在大德僧听外有清净之前。唱云。大德僧听。未受具戒者出等也。 记。准本宗必削(云云)。里书云。记理更兼凡(云云)兼簿地也。 说。即问和简众(云云)。或说戒者。作羯磨。或余人作之。依时不定也。 钞。若高座诵外宗戒本(云云)。依他部受戒可诵彼部戒本。故里书云。钞。彼戒本(云云)。问。彼者指何。答。一义云。指僧祇等也。随彼部唱白者。唱之也。已维那光唱。故作羯磨时云已出也。里书云。钞未受戒者已出。知维那先唱出也。问。此意唱白位简出沙弥。尔者不与沙弥筹欤。若云尔者。上十诵文沙弥令行筹(见)如何。答。 钞。不须道及不清净者出(云云)。此又古师义也。此亦唱人上未受具者出次。唱之得意也。问。此古师前云有云前加一白等师同异如何。答。同师欤。 钞。以言中所嘱事在高座序中(云云)此指广教总序也。会正云。高座中者。即云若有犯者应惭悔。又开座上发露。则非遣出(文)。 钞。此众小者已收护(云云)。问。上收护通布萨始终(见)。是以上记云。收护言通始终(云云)。尔者近来布萨毕。何云已收护哉。答。已收护初云竟欤。 钞。金刚无碍解脱筹(云云)。会正云。梵云跋阇。此云金刚。若山石上陷入水际。见闻类则止故。称无碍解脱者。以受筹者戒净而护解脱故(文)。 钞。如今果(云云)今人身之果报难得样。   此筹难得难过(为言)记。叔世怠堕(云云)谓云末世意也。代及浇李。故懈怠懒堕久。   难亘跪合掌(为言)且据受筹一时而已钞。   如是展转乃至大僧(云云)上座乃至大僧末座(为言)记。今多收者告数(云云)意小者。收筹人。则知数告上座也。经タ&B-C6DB;チニ记。通前四唱并须三说(云云)上谁小小者。外有清净大沙门入。此众小者等。已下今次行沙弥筹四也。以最后沙弥筹通前三。   四唱须三说(为言)记。今时一遍唱已三唱后句即当三说(云云)问。上三唱句长故。尤可有从句。今次行沙弥筹祇一句。又无余句。如何可从句耶答。一义云。尼钞云。大德僧听次。行式叉摩那尼沙弥筹三说已(云云)准此文。大德僧听言一遍唱之。次行沙弥筹。一句三反唱之。故云一遍唱已三唱从句也。及义云。必不依尼钞文。只于今次行沙弥筹文。次行唱一反。沙弥筹唱三反(为言)此义乱句。以三字为从句。   尤下审也钞。乃至僧中一遍通告(云云)问。今行事如何无此问耶答。记释云。界无问类故开之(云云)准此。界中有同类时。白可有苦欤。饰宗义(第八本)云。巡僧遍行口唱云。沙弥筹恐有大僧。受沙弥欲故须遍行(文)。弥欲故须遍钞。大僧若干沙弥若干(云云)此等文。   僧祇二十四卷文也钞。清净如满月(云云)此文。   彼第二十六卷文也记。去初半偈(云云)问。此去字如何可得意哉答。或付上可读之欤。谓如法人自作布萨去(云云)又义云。去初半偈(云云)此聊难思。可勘之钞。正当我作(云云)问。上座次座答云正当我作。余人依上座计。被差时可答语哉答。钞前后并诸记文无答语。   唯合掌领受彼请许欤   记。出法之辞临机裁度(云云)。作法之时出堪不堪之语。是正作之语。故名出法之辞。   无前所以欤钞。准上僧祇但得次座(云云)钞批云。准五分。但令请上座。若辞不能直往。能者所也。上令问次座者。即是僧祇文也(文)钞。四面礼僧(云云)合掌令及左右云四面礼僧也。谓礼诸方僧众意也钞。八明供养说戒法(云云)问。供养意如何答。正戒法也。下自恣篇记释云。此供养三宝。岂唯戒法(文)。据实通三宝也钞。抽圣僧座在下(云云)意云。说戒师座在第一。圣僧上也。此时圣僧下第二。以第一下第二为抽也。亦犹使者执王敕命。   百官虽贵孰敢见轻记。小者供养且约出众(云云)供养者。指传香偈。故论行事出下。今云小者供养者。梵呗之时先立出礼拜等也。故约出众也钞。梵呗作之(云云)会正记云。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忽开空中梵天之响衷婉动。止独听良久。侍御无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则音传为后式。梵音光显始此焉。又魏文谦制连句呗。   吴僧会亦善作之(文)钞。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云云)钞批云。今谓。此是郁鞞国语。呗翻为止。区翻为断。上谓止谓止一切恶。断谓断诸烦恼也(文)。又匿翻为息。谓息诸劳务也(文)钞。彼三五年少比丘持香水(云云)三五皆立非谓作之。三五之中人作之(为言)散洒已余有中央。当持水花合著一槃。   总从一头却行布散钞。使及两边(云云)顺行时左右散花。却行时散中。两边使作一也。故云尔钞。散花庄严净光明(云云)一义云。光明约观想欤。是以会正记云。散花里书云。散花庄严。净光明庄严。下初二句。散时运想此花庄严。光明及结为宝张(文)又义云。宝有光明也。又云。花鲜(文)有光耀(为言)菩萨偈护。三捻香炷钞。云行香说偈(云云)问。此行香以意云传香耶答。代众为之。故云传欤记。如彼光云(云云)如光明台。   遍法界冥想也钞。维那仍本位(云云)余行事人皆复本座。维那暂住作答注不复座。故云仍本住也。但如当寺行事。四分说戒时。   上座次座作之欤记。或可指戒本前序(云云)指戒本始诵文。   云和合集未受戒者出是钞。仪式如别法中(云云)问。如当世行事。于此处读五德十数。依何哉答。两祖释不见何欤。但简正记云。议式如别法者。五德十数之仪。如沙弥篇(文)会正记十二沙弥篇释云。通行同一堂说戒。礼已亘跪。或于此处先说五德十数。彼上座方告之亦得(文)依此等文。今令说五德十数欤记。若依古戒本云(云云)注本并羯磨经云。问云。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此同古本也。又出戒疏三义中。此当初释记。今准光师戒本而问谁字亦即召彼尼众(云云)此指钞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之言也。故云今准光师戒本欤。问。光师意召比丘受信人云谁(见)何云召彼尼众哉。所以尔者。戒疏一上云。文云。尼众遣何人来者。此问尼也。或云。尼遣何人传信从僧乞教授者。即谓所告比丘也。以言中不可故。光师制戒序云。谁遣尼来诣耶。此谓比丘受信者(文)同记云。文列三出。初云。此问尼者。点何人字。指使尼也。次释。何人是所告者。即尼遣僧事仪不便。后约受信释上谁字。即僧遣尼。语意无失。谓受嘱者。令尼来问可否。即为遣也。删定戒本中。亦问此示(文)尔者今释彼相违如何答。济抄一义云。今资持释。亦于彼释上作此释。故云亦即。召等是或释意也(云云)谓彼戒疏三释中。第三光师义释之上。记家又以义副此释给故云亦即欤。但此义尚不审也。能能可勘之钞。僧差比丘尼某甲(云云)此指尼僧云僧也。   求请教诫尼人记。注旧云长跪(云云)会正云。长跪者。佛令尼长跪。可表代尼故。前云亘跪(文)钞。不过下座(云云)不请二十夏以下人也钞。注上且出一两律文示相贴合(云云)简正记云。贴合者。五祇二律是两文。五分标其无人。僧祇出其略教。二文相当合聚一处。   怗合共成行事(文)钞。若广说法时希故略(云云)问。今时不行广略二法。祇致礼僧何耶答。尼众别行篇云。僧中有二十夏者。可行略广二法。若无二十夏。但礼拜等(如今时行之)钞。当更鸣钟令沙弥集(云云)问。沙弥布萨何时成就哉答。有多义。一义云。闻后序位可成就。教敕既云还来等。依之鸣钟。令沙弥集也。若前既成。重召来为何耶。一义云。五德十数时成就也。问。若尔者。何后序必重来哉答。若后不还来。违敕故可有过。非布萨不成就也。及一义云。   上座教敕位成就也(云云)记。必无小众亦不须之(云云)今记释。无小众时不用鸣钟(见)余记意。聊不同欤。即简正记云。问。令或无沙弥。莫不须打声鸣钟不答。有解云。不用者。今恐不然。虽无沙弥。   赴堂规则无须揩定不得不用(文)记。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云云)意者摄恶人。善人安乐。为善摄恶也(为言)记。尼钞云若不解等(云云)彼已下云。作呗云。神仙五通人口。乃至说利益稽首礼诸佛。论云。不论作半呗。作半呗吉(若已不解前呗。得不劳更作作处世界呗。意如来呗也文)付之一义云。后呗时二俱可作。然神仙呗不知人处世界许可作。记宗思召引尼钞给欤(云云)一义云。允师今钞可作二种(见)然尼钞祇作神仙偈。若不解人作处世界。   此祇引一文(见)故今记引尼钞示异说欤记。优波离为首及余身证(云云)了义灯第一云。萨婆多意者。身证名言谓灭定圣者。于此身边有得此灭定。故云身证。若不乘师不言身边。有别得也。但显论灭定者。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名为身证(文)问。此身证者。有学无学中何哉答。此指无学圣者。不通有学也。问。付之不明。所言身证者。第三果圣身得灭尽定。名身证不还也。是以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文)释云。若不还果修得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心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文)尔者如何答。凡身证名设虽通不还果圣者。今律文局第四果圣者。所以尔者。窟内五百结集仪式者。众撰三重。集三明六通圣者。数结五百。摄四智八解英德。唯是俱解脱罗汉。亦波罗蜜声闻也。不取慧解脱罗汉未得灭尽定。故既取俱解脱人。故云及余身证者。有余依身上证灭尽定。故立身证名。非是身证不还。故名身证者。是以法砺疏(一末)云。第二优波离为首者。亲餐圣说。传通之初称之曰首。及余者。谓五师皆阿罗汉具二解脱故。言身证者。饿宗记第三(本)云。言身证者。那含若得灭尽定者为身证。此律文中。显传法人。显非那含。故如章释罗汉。若得灭尽定者。名心解脱。亦名身证。慧尽诸漏。名慧解脱。故言俱解脱(文)首律师大疏(第二)云。优波离为首者。亲敕圣说。传通之初。故称为首。对圣面受。   故言身证(文)此等诸释指罗汉名身证(见)钞。诸佛出世第一快(云云)此自庆偈。正是俱舍论文。古论文质故云快也。今新翻俱舍云。诸佛出世乐闻法。欢喜乐大众和合。   乐众生离苦乐(文)记。远清二死(云云)问。此俱舍文也。尔者何云二死哉答。且记家以圆意如是释欤记。事和无诤统理平等(云云)外凡僧事和无诤。内凡以上僧理和融统无碍也。统理者。   即融统之义故云统理欤记。尼钞更加三归(云云)彼云。然后唱三归礼散(文)谓自归依佛。当愿众生等偈也记。况经圣心(云云)指钞主名圣心。谓祖师心事起。故云经圣心记。事同于厌课(云云)不得止无力作云厌课。当时懈怠者。如作说戒记。尘缘可弃不惮奔趋正法宜尊反生薄滥业绳弥固(云云)小乘万法有云得绳者。   持之故云尔也记。徒丧天龄(云云)师云。天龄云天命义也。   径(タタチ)逼(セマル)钞。若已说清净已后(云云)业疏(四上)云。在众闻听有缘说欲。从更入众须净不答。不须说。又须说(取意)同记云。文无去取。准说为长(文)”   记。初止住(云云)允师云。止住之上明字脱记。据义则缀上为优(云云)此义可读诃ニヤテ令住セ之ヲ待ツヘカト坐ルヲ意云。外来众入道场。   则诃住之待彼人之坐(为言)记。约句则贯下为便(云云)此义可训待坐ルヲ亘跪一人告テ云フヘヲ(云云)意云。外来待说戒师说止。后告净也(为言)又古一义云。可训待ナ坐セノヲ亘跪一人告テ云フヘクト。意云。诸人外来时。待诸人着坐。一人亘跪告净(为言)既云若干人等故钞。若有犯过(云云)尼钞云。一人告净云。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并清净(业疏四上云。多人齐至。一一别说。以名自陈也文。记上云。多云。多下三明众各说。文相违如何答)若不清净者。一一别告云。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某罪为逼说戒。不得忏悔。后当如法忏说。已依前住(文)。今钞文不分明。准此尼钞文。于众中可告之也。问。说戒中间有比丘。入界内成别众否答。有传云。正羯磨时。可成别众。单白后唯说戒时。不成别众也。是以简正记云。纵使堂头正乘法。比丘入界。亦不犯别众。以一心为闻戒故也(文)此释聊不审也。若指说戒云正乘。可然。若羯磨云正乘。尤不可然欤。问。告净至说戒之何位作之哉答。有传云。后序位犹可告净也。本律三十六云。说戒时客比丘来少。旧比丘若已说序竟。客比丘当告清净。余者当次第听。若说戒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少。当告清净。不告者如法治(文)此文章十段。都已众未出堂。告净成布萨(见)问。序三间之时。一反问已来时可告清净哉答。有云。以问唱清净(见)今二反残不可唱之欤。所以尔者。简正记云。未诵序清净等。戒师未诵广教序。亦未作第三问位。但依夏使坐又不告净。若清净后来者。谓念广教序。并作三问竟。方从外来也(文)记。注有将前科为制客从主(云云)义苑云。第一重三问从入者以来。知净秽故。须告云。即制客从主。以客少故。重说即制主从客。以客多故(文)。会正记云。约后到者少。见集僧多故。今制客从主。不用再说。若外下此制主从客。以人数或等或多者。理须再说(文)”   钞。   当告比近人示令○致增混乱(云云)说戒时授之事也钞。若说戒日无能诵者(云云)问。以下所明诵余经。或云谨慎莫放逸。此等皆作单白欤。   如何答记。所以次者(云云)今经云。所以次意也记。切要易持○轻重不偷(云云)戒重。经轻”   记。今藏中略教诫经(云云)有传云。有二义。一义云。略教诫经者。钞所言遗教经是也。彼亦名略说教诫经故也。钞云。诵遗教经亦得此意也。彼经说相殊明行门也。一义云。非遗教经。今前中云略教诫经。小卷经有之故。记主指彼也记。注旧云三千威仪经(云云)会正云。诵经者。或三千威仪经。或准下文。诵胜鬘一卷。摄一切佛法根本。或如来藏一卷等皆可也(文)记。注又云下卷令诵胜鬘佛藏(云云)正勘下卷。如来藏经一卷(云云)知今佛藏者。如来藏经也。佛如来亦是佛略名故。今云佛藏云如来藏意也。非现行佛藏经。彼四卷经。   故记下卷引之(云云)钞。下(云云)增一云。诸恶莫作。戒具足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者。去愚惑想(文)同记云。增一下引解。初句即身口二业。次句心业。三是正慧。四即正信(文)记。未必愚暗(云云)意云。若不解等文似济愚暗。虽然如此曲令诵一偈。不为济愚暗。欲显此布萨摄僧根本。此而能能知(为言)钞。染污净识(云云)净识即云善心意也记。况举轻心更招殃祸(云云)又云。举者。掉举举也。尔者可训举轻心也。招拒ユバム记。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云)不如作论义决择。后学可令生慧解。意云。一人僧竖戒义。道说人之闻人令开悟也记。动幽呵(云云)冥众诃也钞。来不随意(云云)以为众僧不成障边言之。彼学悔自行必可来共也。余处见尔故记。初明对首露(云云)问。座上发露法。羯磨经集法缘成篇云。但心念法有三(忏轻突吉罗说戒座中发法六念法。露诸罪法文)业疏(一上)云。三说戒座中露罪者。讨是对首护众故。开应入对首念中。然文制两说(文)同记云。座上发露初文。是纵然下即夺。谓律制发露。常途对首。在众心念。两法各法各制。非是从开。故云文制两说。以对首心念须界无人。今此对首法作法自成。故知。别立不类对念(文)业疏(四上)云。座上露罪法者。又不同前。此为缘开。恐闹众故。开心念成。据法准绳。应对首心念也。然界无对。方是本法。今对众念。故非前条。随众即成。是但心念法。不同对念也(文)同记云。四座上露中。初简前法容可对露。据下次辨法位。初标示然下定夺。又二初显非对念。以界无人方开作故。今下定归但念。   以对大众法自成故(文)以此等诸文(见)明定但心念法。何今之对首哉。又今对首法。集法中可摄何法哉。方方难思。如何耶答记。注已上准注羯磨出之(云云)彼说戒座上发露法中。初今无大德忆念等言。而今准彼。   凡识罪发露疑罪发露之文出之(给)欤钞。四分云。若有八难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云云)问。此八难中。病人二字为二缘。将一缘耶答。律三十六云。八难者。若王○若病。若人○若恶虫(文)又济缘记(四下)云。一王(乃至)五病。六人(文)如此等文。病人二字二缘(见)。问。若尔者。今记云。病人与下缘中相滥(文)名句中。策五病人。至第八别出人难。此等释意。分明今病人一缘(见)尔者如何答。今记并名句取意。今病召病人无相违也”   记。   或将士众拥寺列兵(云云)国王随兵云将士众也钞。若布萨多衣等(云云)众云。诸忏非一遂。至夜久也。忏为净罪。即布萨也(文)。问。多夜者。多日之夜欤。又一夜中时克已久为多夜欤答。有云。夜久者。夜斩及明欤(云云)此意于一夜时克久经。名多夜得意也。布萨多夜已久。久听记。后四唯局夜(云云)问。斗诤事。或论毗昙是死。何必局夜耶答。听一切众未起。   明相来出应略说戒记。一尘三略(云云)略说三念云三略也。   不可常途为妨钞。五分贵人(云云)彼律第八云。有十因缘。听略说戒。一有贵人。二有恶兽。三有毒虫。四地有生草。五地有棘刺。六有毒蛇窟。七病人。八闇。九地有泥。十坐迮。是名十因缘(文)问。校本文(见)今钞文有八种。三七略之欤。然而记释云五分七缘(云云)其意如何答。追勘之。贵人者。国王大臣等也。逼暮天阴”   钞。地有生草(云云)钞批云。言地有生草者。   恐坏生得提罪也(文)钞。住处远(云云)会布萨归我寺。   其间远开略说也钞。除大臣兵吏遣去(云云)此御义大臣如王有威势。故除王大臣。余兵吏前不听说威也。私一义云。除大臣者。此兵吏共除遣也。是以事钞(上一)云。摩得伽十诵云。白衣前说戒成者。除为瓶沙王等。除王眷属民将。独为王说令心净故(文)同记云。瓶沙具云频婆沙罗。此云颜色端正。疑比丘半月一集所问何事。故独开之。决疑归信。   故云心净(文)突チドリ钞。应连声(云云)古云。非同声。   戒师一人应连声也记。五分贼难事同僧祇(云云)济钞云。即今所引因突入闻说。不为说故便加苦恼等(文)是僧祇文也。业疏直云僧祇也(云云。业疏四上云。如僧祇中。突入闻说戒。既不为说。使和苦恼。制令改音。诵余经法。不得断绝也)记。注有云此明说戒(云云)有云。此制说戒师也。又义云。总约说戒处也。问。此指何师哉答。会正云。显露使客比丘来易觅故(文)增晖云。显露处者。在阴说。客来不知处。因制(文)问。正披彼律十八卷云。诸比丘在隐避说戒。客比丘来不知处。所以是白佛。佛言。若无难事。不应避隐或(乃至)佛言。   不听以小事嘱授等(文)此文明在显露可说戒(见)全非与欲事欤。尔者古记释还顺本文。   今记又聊背本文如何答钞。一者略取(云云)取者。诵取义也。云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是也。问。若尔者。广说时诵取标题。应云略取哉答。对后广说亦云略。无失欤记。至于正诵或多或少皆不定(云云)于八篇。依率难后怠。略取六七篇等多也。或略取一二篇少也。自余云余者僧常闻等也。济缘云。余者。常闻。止是略却。或可。余者。为略取。僧常闻为略却(文)此或释余者。   当今标题也记。注有人云单诵八个(云云)会正云。略取者。不用诵八篇戒条。但举八篇题首。略却者。如诵初篇已有缘者。略后诸篇。或难卒至。随到何篇何戒便略。故曰随篇种类(文)记。注古记云。灭诤(云云)增晖云。灭诤罪体与众学同。念戒但有七灭。是吉罗少分。不为略也。此文七灭不云略事会释也。既罪体同吉罗之少分故。问。以吉罗少分为不略之由。如何答。此释难意得。会正云。增晖云。古(余上引之)今则不尔。以略取中亦通略七灭诤。上云。一者略取。谓取诸八篇题首。今约略却中。且至此为言。又七灭是息诤之要故。所以略却中存亡灭也(文)问。古记义符顺母论等义。何斥穿鉴哉答。母论意广灭诤。尼钞释思任本律。八篇略之故也。自本部别不同也。何强可致会释哉。故斥之也记。但有却义则无取也(云云)此济缘记一释意也。彼云。余者。常闻。止是略却。或可余者。为略取。僧常闻。为略却(文)记。问如诵一二篇已(云云)问。此问意如何答。一向略不说一二篇。云略说可知。或广说之。或一向不说之。可名略欤。又前可与名哉。问之也。问。今答中。祇答前所诵者自名为广。而不答略名。如何答。今问答意。专上注等引。有释云。诵一两篇名略却说戒。为破此义。云自名为广也。略名准先可知。若略求篇题却篇中诸戒。即可名略取略却也。文不云乎者钞文云。   缓则为广三十九十等记。问如律本中广一二篇(云云)此问约不题篇名。于取却中何问之也问。次先问不同如何答。先问以非卒难。广说一两篇。余且举标题。故今不同也(云云)记。   说序已略并依本宗(云云)此单白已后诸大德我今欲说已下广教序也记。准注羯磨刀依僧祇(绝句)等(云云)注羯磨云。不得说序者。僧祇云。诸大德。今十五日等(已下同今钞也)问。不说序者。不作白等欤。如何答。前序并单白必可作之。是以济缘(四上)云。僧祇将说难至。   谓作白竟但云各正身口意(文)记。中间各题通结(云云)当世略说戒仪式也”   记。注古记反引本宗(云云)会正云。进不。进则广说。不则略说。至序下终众学。僧常闻来。是约母论五种略中举第一略耳。若据当律有十五种说戒。且初五者(皆引之也)此约从急至缓。以辨十五略。一一下此准母论也(文)问。古记出不同。何今引破哉答。四分不了。引合余部明了可决之。而引本宗故增迷也(为言)”   记。十缘中上九种也(云云)即当篇中十门初九也。亦则宜否钞。一一各题通结(云云)僧常闻之语。诸篇俱同也。故云通结。非谓诸篇各题毕。以僧常闻一句通结(为言)少言。约记。无劳臆说(云云)古人七灭必广(云云)付其种种立由也。今记上有之也记。准此明据岂复疑乎(云云)问。此引证业疏文意如何答。略缘缓时如母论。灭诤可广之。若略缘急时如尼钞。旦八篇俱开略。   故云就缘缓急称时为要也记。难来犹远(云云)难未来也。我曹记。又云不得序即从座起去(云云)问。作单白后起去欤。将如何耶答。必可作单白也。是以会正云。此约单白后未诵长行来(文)问。设虽白以后。序已后全分不说之。可成布萨耶答。一义云。可成布萨也。既作白故。加之次第八段略说戒。并成布萨列之。若不成者。何故云略说戒哉。又何律列不成布萨者。有次第八段略说戒哉(云云)又有义云。不成布萨。所以尔者。白但是和众而已未陈净。又不加诫约故。若直成者。何张下准僧祇云。若不得说净云。今十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已便随喜去(云云)此两义中。前义为胜也记。注古人妄传为七异一直者非也(云云)简正记开宗记砺疏等。则此妄传义也。彼等义谓。以初一广为略。故略有七。以第八为直言。故云一直问。古义意。何以初一为义说哉答。开宗记云。此是说尽提舍尼。名为广说。谓是略中之广。非全说五犯。所以知者。其次句说尽九十。证知。前句是提舍尼(文)简正记云。今更明行相。谓今是半月。并不知有缘难。盖依常规欲广戒。戒师登座。念至犍舍尼。忽有难。排一即云。余者僧常闻。此为一略(文)以此义初一名略。今说如常广说。非略中广也(为言)记。应随到处(云云)已说至其处。余者僧常闻(云云)意云。应云已说第十破僧戒。余者常闻等也。余篇可准之。难卒排门记。故知通后者云余者僧常闻故记。注古记将此为本律一直者非也(云云)本律一直说戒只白也。后从座起去。全不唱各正身口意等。而今各正身口意等文。僧祇文也。然而古记以之为本律一直。故付之。钞批云。二从缓至急名略却者。有七略。一直去。一者如难犹宽从前广诵。容得说至提舍尼竟。难即来到不得诵众学。即略却众学。是一略也。二从序诵讫于九十。难即来到略却提舍为二略也。三从序诵讫三十。难已来到略却九十为三略也。四从序讫二不定。略却三十四略也。五从序讫十三。难即来略却二不定为五略也。六从序诵讫四重。难来略却十三为六略也。七唯诵序讫。难来即至不得诵四重。略却四重为七略也。此曰七略。若难近不得诵序。即教沙云。诸大德今十五日。各正身口意。即散去名一直去也(文)钞。比人行事者云已说三十法僧常闻(云云)问。已说故云已说三十法欤。未说故云已说三十法欤。如何答。以斥对众妄语。   知未说而云已说欤钞。或有略缘止而不说(云云)可略说戒。   而傍傍一向不说故也记。望刹为居(云云)刹名寺。大寺云大刹。小寺云小刹也。众云○望刹者。大刹则伽蓝也(文)同记云。望刹居。到处则止。四海为食。   时节时至即乞(文)记。上依律文且据兰若(云云)见彼本。正不言兰若也。即彼三十六云。始云。若说戒白。有一比丘住等(云云)记主准彼本文。   以义云兰若等(云云)记。言通解者取上初义(云云)钞或云。发露此初义也。或云。待人此次义也记。按自恣中(云云)对首自恣时。犯重兰已上时。准说戒座上发露。许发露而作自恣也。即今卷下自恣篇云。四分说戒中。自犯罪。若告僧恐妨说戒。令心念发露。已后得闻戒。既俱是净行众法摄治。功准用无妨(文)记。准注羯磨济钞云。引五百问。令如上三说。又约僧祇。若无客者(行不来也)作念。若得清净比丘。罪如法除(自若字至此。   正出念法也)念已当心念口言三说布萨(是正指心念布萨辞句也)此即向四方僧发露(是释上作念法。即五百问说也)大如僧中(是准座上发露开法)今详羯磨及疏。并作念发露。   无引辞句(对今钞出发露辞句)故依三说(是持羯磨出心念法)此既立法(指钞云云)羯磨经中云。心念说戒法。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五百问事云。如上加法。己有罪者向四方僧忏悔巳。独坐诵至竟文)业疏四上(终如今引)同记云。无客来者。显独作故。先作念发露。后方陈词(文)后陈词者。发露后心念布萨。三说也。依疏为住钞。五百问(云云)问。今钞意。心发露之外。   不用三说布萨(见)然五百问论发露之后可作三说说戒(见)尔者如何成今证据哉答。一义云。付今五百问论。钞疏意各别也。疏意向四方僧忏悔者。谓作念发露也。作三说者。谓三说布萨也。今钞意。忏悔即三说。已不云忏悔之外。今用三说也。但于发露词句。陈示三说即成说戒故证之(为言)又义云。今五百问文。为证心念发露不待所对之旨。引示之也。三说等文随文去来也。彼本文三说者。指说戒(见)即正披论文云。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广说。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亦有三语。三语者。谓三说文(有结界品第四)此本文顺疏文。会正云。先向下彼具云。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犍稚广说。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说亦可三说者。谓三说(即心念三说也)例止发露义亦通成(文)问。羯磨经引疏文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僧忏等前后相违如何耶答。羯磨经注祖师以义引之欤。以彼本文可为本欤问。羯磨经注三说样不见。何今记上云。准注羯磨引五百问。令如上三说哉答。云如上说戒。当三说故。记主以义如是引欤。   凡记释聊不审也钞。独坐广诵戒本(云云)问。三人已下别法。必可诵广戒本哉答。五百问意。诵戒本(见)本律等必非发露教制。虽诵无苦。为知持犯故也。又不诵无犯。不违制故记。非陈净(云云)对首心念词有清净之言。故后不诵戒本也。单白无清净之言。   故云非陈净故也记。残及重兰(云云)僧残忏悔乃重兰忏悔。不下对首忏。   故开发露也安居策修篇第十一记。(上四之二)注此依疏解(云云)业疏四上事也记。园界两所伽蓝作法二云园界。   只カタガタ钞。注受日法附(云云)钞批云。然恐一夏时长脱。有生善灭恶缘务。宜往故拔义不停留。既制有法而住。还须有法而行。制则防其过。开则通其益。开制为缘故。有受日法附也(文)”   记。即定慧也(云云)资持云。定慧寂照。   同出异名(文)钞。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云云)问。春冬制无缘游行。有缘应往。尔者其缘者如何答。其缘者。如夏月缘无异。下记云。春冬有缘则听。   夏月有无俱制等(云云)此钞以受日有无为异耳钞。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云云)问。无事游行。妨修出业通三时。何必约夏月缘哉答”   记。又春冬不结但犯一吉(云云)谓非正作法之结。无缘事辄不可游行。要期为结也记。夏中制依第五律师(云云)律师有五种。一诵戒至三十。二诵戒至九十。三诵广戒。四诵二部戒。五诵二部律。出律第五(云云)问。夏中无第五律师时。可依前四师哉 答。以义案之。开制依时。若无诵二部律。可依前四种。但至律文者。举本制。何必可必定哉记。若论违制三时并吉(云云)问。所言违制者。何罪哉。三时不依律师故为违制欤。将三时不结故为违制欤。如何答。今违制者。三时不结违制也。非不依律师罪。夏时不依第五律师。律中结提。何云并吉哉 问。若云不结罪。文段不邻次。如何答。上明律师差别。三时相对为明罪多少。若论下明三时不结所违罪体均等。论义不无记。违制重也(云云)问。不安居是吉罪也。何必云违制重哉 答。简正记必反圣言。吉不顺律文。殊夏是反圣言。罪在不请者。违制之罪可依篇忏之。害性罪不可忏除。故云罪在不请。故经云。唯有宿殃不请。甘结业。自缠者。杀害之业。以自萦缠永流苦海者。永长也。残伤物命。制与提罪复有业道。夏不安居。又犯吉罗生泥梨。何时见出。   故云永流苦海(文)记。   俗刑有上请名例律谓条其所犯别请减罪也十恶不用此律即是不请言其已定也(云云)上钱财等于官所。所谓减罪是也。则名上请。今以十恶为不请罪。虽请减罪。   不可与减罪故也钞。初中分五(云云)简正记云。初中分五去。外难曰。前后诸篇开章。皆云就中。何故此篇独言初中分五。法宝云。良有深旨。谓诸篇中但有一大段。纵有法附者。亦二大段。今此篇有三大段。一安居。二受日。三杂料简。所以剩有料简门者。谓安居通自然作法。受日即不定。若僧法受日即局作法。若对首受日通于二界。是以更立第三门。简上二门安居受日通局之意。今于此科之中。下二未至。且向安居正篇之中故曰初中。自五段之文。故云分五也。如文具列(文)记。树神𦗀故制(云云)本文云。伺其便欲断命根○不听比丘在树上安居。不应上树。除齐人头(文)除齐人头。唯上树事欤。树叶足阴。一坐。辄容膝足障水雨者。   本文足障上有亦字也记。屋通喧静(云云)喧聚落。静兰若也钞。牧牛人(云云)本文云。牧牛者。压油人。压(玉云。于甲反。尤又为甲反)法华云压船上人斫材人钞。若安居中移从随所去处(云云)本律(三十七)云。尔时比丘。欲依牧牛者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牧牛者安居。安居中移徒随牧牛者所去处应去(乃至)尔时比丘。亦欲依聚落安居。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依聚落安居。安居中若聚落分为二分。随所他给所须具足处住。安居中移徒随去处应去(文)”   记。上四暂居处(云云)问。如何分久暂哉答。上四处非可久住处。无余住处暂时开之也。所移处也。所移处记。或可彼人移去资具者阙(云云)所依人去故资具阙。是故必不随所依人。任意各各何处可去(为言)问。本文分明顺上人。或释不顺本文。如何答。非云文顺不顺。资具有阙应去余处。义可有之也。故以义作或释显之也。不约任意以断得失钞。随信乐衣食丰足处去(云云)简正记云。是安居法文。时有估客营住。诸比丘欲依安居白佛。佛言。听依估客居。由忽有缘须去。诸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听随去。又诸估客分作二部。比丘不知云何。白佛。佛言。为一部信乐所须丰足去。   若依牧牛人作竹杆筏人等亦如是(文)记。必无久意不可依住移应失夏(云云)有云。释不可依住之由。云移应失夏也。意云。无久意住人。何处欲移。前法既不成。无法谓有移之。前法不成故移。夏亦不成。故应失一夏。则云移应失夏也。非谓失前结夏法。前结夏法不成。故则无也。故无久住意不可依住。又有义云。必久意非初结所。后移夏处也(云云)此义不叶钞文。先谓作住意。   是初结事也钞。冢间鬼神等(云云)若彼头陀行人如何答。彼必去有难之冢间。应依无难之冢间也”   钞。二夏初十六日谓为成前后安居日故(云云)问。夏初十六日实可成初安居。何云成后安居哉答。钞批云。此谓四月十六日成前。五月十六日成后。此略举一夏初。十六日成前。王月十六日成后。此略举一夏初十六日也。故知。前后两个十六日俱得安居。故了论疏云。前后各及十六日也(文)爰知。今略虽举夏初十六日。因十六日言。云为成前后安居日欤。问。今记意。以十七日以去为后安居(见)何云五月十六日哉答。后安居本五月十六月也。而十七日以去。且以摄属门。一往令归后安居也。虽然非正本欤。既云十七日去。但是后摄故钞。为破十诵疏家要令十五日及界宿故(云云)钞批云。彼十诵文不依此说。但后人作疏作此行事耳。要令十五日及界分房舍。了十六日十门安居则成。至十六日方来者则不成安居。故四分羯磨疏破云。若十五日结众。则是春末日。不名结夏。今钞引了论疏及四分。破十诵师执也。但是十六日夜分未尽之前入界。乃至一脚二脚及界等。皆成安居也(文)简正记云。今钞云。东方赤者。牒起了论也。谓十五日夜分尽即东方赤者。是十六日限。此了疏自释也。谓真谛造疏解于了论(文)钞。一脚踏界(云云)此四种中举最后及界双足也。噆啮人。践伤彼命钞。其人具五德(云云)问。第五律师之上。尚可简此五德欤。如何。彼论意如是欤。必本律不见尔欤。可勘之钞。十诵云无深山可畏处(云云)钞批引十诵云。憍萨国有一比丘。深山林中独住。时有非人女。来语比丘言。共我作淫欲乎。比丘言。我是断淫欲人。女言。汝若不作。我当破汝根与汝衰恼。比丘言。随所作。我终不共汝作淫。其中夜比丘卧时。便合纳衣。持比丘着王宫内夫人边卧。王见已问言。汝是何人。答。我是沙门释子。具以事答。王即放之。诸比丘闻白佛。佛言。从今日如是无人深山中。是处不应住。又有一比丘。因缘如上。其鬼女持比丘。着酒舍酒罂中(乃至)佛言。比丘深山林中空处可畏。无人处不可应住之(文)”   记。   无音声恼乱(云云)カマヒスシクカマビスシキ事也记。无有健斗诤者否(云云)健者炽盛义也”   记。今准义加于小食钞上(云云)座可作。   于今于维那故云义加也记。听结界(云云)问。如造房等不结界无过哉答。有人云。若上根集会无烦。有何过哉。疑云。一开去云凡有作法。   必用结界(云云)何简三根哉记。听白说戒(云云)听单白说事欤钞。必无事不依(云云)钞批云。谓大僧不安得吉。若三时中无缘游行。通得吉罗。   尼若不安提(文)钞。若有差脱便不得结(云云)简正记云。或有缘差忽不遂。加法结。   即明白已去并不成故(文)阻ヘタツ钞。今但就夏亦有三时(云云)问。安居二种三种。诸师异论也。而今师以何定三种安居答。增三文分明云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云云)此岂非明文哉问。此事大难思。增三文非安居三种。彼是三种调心之法也。是以简正记云。古师通云。彼是三种调心之法。谓佛令比丘于安居中。观歌如笑。歌舞如狂。视戏笑如小儿。非谓是三种安居法也(文)钞批云。有云。四分第五十八卷。增一文有三种安居。前中后也。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笑。舞如狂者。笑似小儿。有人将此种安居别。是安心之法非是夏安居。唯存前后两日(文)以此义推。增三文必不见三时结时欤。加之。本律安居犍度分明云。佛言。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前安居(云云)次下文云。尔时舍利弗目连。欲共世尊安居。十五日从所住处往。十七日乃至不知当云何。即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后安居。有二种安居。有前安居。有后安居。若在。若去。前安居应住前三月。若后安居应住后三月(文)此等文全不见有中安居。何况余律同立二种安居。何本律独立三种安居哉。尔者今师御义。方方不审也。如何答。增三文分明出三种安居结时。以观歌等全配前中后不见。是以钞批云。今详此乃迂会明文。妄通己见也。以观歌等无有前中后安居之相。但是别节之文也。不须配属三安居之上。明知。增三文明三种安居之相(见)若二种安居。何增二不出之哉。尔者定非二种安居(闻)但安居犍度文。略云有二种安居。后中一往摄中也。凡此律文有二意。若明位。前后二位。后摄十七已后三十日。中有其中。前安居应住等文。正明结法相。既云三月等。此则四月十六日。五月十六日也。不云中二十九日结法。故钞以此理。云文中具明前后日数。中间不辨。于理自明等也。又记云。文指二日为前后。则义必含中。故云于理自明也(文)此释义实甚深也。但余律事不例欤。自本诸部不同。故据时定分。莫不望初俱名后相。映省约记。而下三门名同事别(云云)问。下得罪前后门。难事前后门二门也。何云三门哉答。今云三门。取合赏罚得罪难事云三门。名同者同云前后故。事别者。得罪赏罚等不同故”   钞。唯除难事(云云)下记云。更说安恣并以王贼水火等八难。余缘为难(文)记。同谓同前别即别后(云云)一义云。上总别得罪先后之样指同前也。下制轻重云别后也。此指当科云前后也。又义云。指前不结云前也。指后不结云后也。记为两段故。是以尼钞中之上云。大僧不结前安居者(私云。钞中安居)尼不结前同吉。不结后提。不依大僧安亦提(文)问。正勘尼戒本文云。若比丘尼不结前安居者。波逸提(文)(一百六十五戒也)此前后俱不结提罪(见)如何耶答。勘尼律第三十卷广解文云。不前安居者突吉罗。不后安居者波逸提(文)爰知。波逸提之言结不后安居语也。非结前安居言欤问。尼前后安居不结罪不同如何耶答。简正记云。古德解云。尼不前安居犯吉。有后可望。不后安居犯堕。无后可望(玄同此解)今难云。僧不后安居亦无后可望。何故但犯吉。今恐是根报强弱故。罪有轻重耳。思之(文)今资持记意。僧有外化游涉义。不结后夏犯吉。尼无此义。犯提(见)”   钞。三难事前后(云云)有云。障夏结难为先。   障自恣难云后也钞。并各前坐(云云)三十日内依难不安居故。以不故心成前夏故。名三十日安居也问。前夏可尔。后安居人由难不结如何答。不同前坐日日系心也。后安居人望毕一日故。又义云。后安居人可开之。忘成及界等开中后人故。若尔者。何云三十一日安居哉答。以十六日为安居故。问。余记意有难。日日不安居时。设至五月十六日名前望(见)即简正记云。五月十六日是后夏。至此日难静拟对人加法。望是五月十六日但作前安居。说偈故云并名前坐(文)若尔者。五月十六日依难不结。何可名后夏哉答。前一月中随日可结(云云)问。若中问难息。正演词句否。如妄成及界成安居。前日虽然后日必作法。此亦尔也。随白演词句可作法也问。其词句如何答。简正记云。但作前安居说偈(云云)意云。普通前安居者异也问。五月十七日以去难息。可致结法乎答。不尔。文不许故。结时皆过故。但开法不作法自成(云云)记。云三十日安居。除五月十六日。业疏云。后夏初日。至五月十五日可日月结(文)所以除五月十六日者。为作次句也记。问难事不息都不结(云云)问。此问意。夏中始终总不结。得夏否问。然答中。何引疏文三十日安居证哉。不斋也。如何答。恶心既不致结法。如成前望记虽始终。依难缘则非故心。故不结成夏引证也。探前自恣”   记。问前中二种有难开否(云云)此同意云。后夏已开三十日自恣。前中二安居有难时。   开之否问之也记。约安恣亘明前后(云云)上问唯约安居。今约安居自恣。故云亘也记。疏有六种三种同前(云云)问。彼疏文第一开制前后也。谓对首心念最忘成及界后开法也。今何云同前哉答。一义云。三中二同也。望多云同欤记。注又云必旧有要便亦开之(云云)此疏全文而疏文也。彼云。五以是行人先有要故。文云。为安居来非旧人也。必旧有要。例亦开之。同记云。上引他解。必下今判(文)记。对念作法以容预故忘成及界恐乖前后。(云云)忘成及界开前后。不开中安居。故恐前安居后安居乖。是以不作法成初后夏也。但下记释意。祖师本意。中安居开忘成及界(见)”   记。注准疏后亦加(云云)法。直尔虽成夏。作法加法故云尔也。   又房舍破修治故尔作法可有之故也记。又闰中三例(云云)钞下文(见)钞。无有正文等(云云)问下引伽论等岂非正文耶答。彼文正明功德衣成受不成受。今证文不成正证。故云尔也钞。夏中有闰受雨衣(云云)从三月十六日求之。从四月一日用之钞。是以破也(云云)简正记云。是以破者。今师斥古之非也。谓于闰月中出界。闰是夏故。设遇闰已更护无益。即非相续而满。   是以破夏(文)钞。摩得伽云安居已王作闰月(云云)简正记云。西土制历白与此不同。此方遂年出历。正月便知有闰无闰等。两土三时遂年制历。故致差殊。如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由是春分所摄。一番衍已尽至四月十六日。是夏初一日。新历未出。比丘结夏。是以有闰不知。故数九十日是得自恣。已上依文正解竟。若依霅川着座主云。此据深山处所。初不知有闰。后方委之。已要期五十日定数故。日满不依闰也。   此释与钞相违思之(文)钞。即此衣成受不成受(云云)简正记云。彼论之中。因辨比丘受衣成不。故有此段。今钞云。即此衣成受不成受。是论中微词也。意云。九十日满比丘受衣。为成受。为不成受。下句云。谓依闰不依闰者。是论中释也。谓若夏初并不知有闰。已要期。九十日定。纵后出历方知有闰。但数九十日竟。自恣已受衣。即此衣成受。若夏初必知有闰。便令从急。含闰百二十日住。今便数九十日足。自恣已受衣。即此衣不成受也。欲知受衣成与不成。但据依闰不依闰以释(文)钞。既二文兼具(云云)余记释不明。但钞批释自义云。私云二文兼具者。多伽二论故曰二文。多论两衣既百二十日。明知依闰。伽论复云。王作闰月有依不依。今会二论之文诠义如是。故曰兼具也(文)今记意全同此释也。又义云。二文者。总两论也。兼具者。别约伽论也。然记出两论者。为相对文出之也(云云)又钞批一义云。应又解。二文兼具者。总约伽论中自有依闰不依闰之文。故言二文。今若要心取闰。则百二十日。若不要心取闰。则数满九十日自恣(文)此多义中。   以初义为胜也钞。至时随缘(云云)谓。随夏前要期取闰不取闰之缘。若取闰。依多论不取开。   依伽论名为随缘也(文)钞。若反前者通二论两文(云云)今说意。先知有闰必依之也。   结已后知依不依任行人意乐也记。注旧谓先知百闰要依不依随人所欲(云云)此意云。先知有依不依。后知一向不依也(为言)问。此旧云者何耶答。节古义云。   不勘本文(云云)会正等不见也记。不涉结解(云云)结者结夏。解者自恣也记。注自下并约结去。今记释约束也。谓。安居自恣一度释成也。   结去结即结夏去夏竟去也钞。   若闰四月者(云云)于此四月闰有三位不同初(自月十六日至同月三十日及闰四月一日结者。十六人皆四月住。彼如次一月十六日去。乃至七月三十日去。及八月一日去故也。去时亦有十六人不同也。记注结住结去各十六日者是也。谓十筒日为言次(自闰四月二日至同月三十日。合二十九人。次弟减百二十日而住。彼去时皆同八月一日也。亦同初位之末后人也。但是由结时而有二十九日是也。凡此等二十九人。但必直途五月一日结者故。钞云过取五月一日实。夏也)后(自五月一日至同月十六日结者十六人。皆亦三月住。八月一日去。乃至八月十六日去故也。注云结去各十六日是也。谓各十六个日也。比类仰知)记。注前通二十九日(云云)从四月二日至同月三十日。此间结二十九人。去时皆同八月一日也。此等人如通途。   五月一日结人无异也记。注结去十六日(云云)如上初位无异也记。   或有安居隔一月自恣降一日(云云)引合可谨也记。注四月三十日与五月(云云)正四月事也。   非闰四月也记。如是渐减乃至安居隔一日(云云)即自闰四月二日乃至同月三十日。结之二十九人。与五月一日结者相对也。   亦同八月一日去者也记。注八月旦去(云云)八月一日也钞。三若闰七月闰七月二位不同初(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一日十六人。皆三月住。彼次弟七月十六日去。乃至七月尽日去。   故皆不及闰也)后(自五月二日乃至同月十六日结十五人。皆四月住。但去时不同也。五月二日结者八月二日去。乃至五月十六日结者八月十六日去也。可知。记注亦显也)问。夏中有闰时。唱夏数可唱百二十日哉答。虽有异义。唱百二十日无有何若。故当世行事。唱百二十日也。跨过记。乃至安居隔十四日(云云)问。若五月一日结与十六日结者。相对书之。淮上言隔一日者。正可去隔十五日。何云隔十四日哉。诚如来问。凡言隔可有两样。今置两方结日。取正中间日也。而上云隔一日。但降一日为隔也。上注云一日与二日结。是隔一日故。今如彼言之。可云隔十五日。尔者句可有十五句也。然而今云隔十四日。济缘记云。历为十四句。尤取中间可云隔十四日欤。即五月一日结者。与闰月十六日结者相对故。中间十四日也。以五月一日结日为所对。以已下十五日为能对。一一可言隔二日三日。略之故云尔也。问。若尔者。何云三日结。云二日结哉。既上云安居隔一日地。一日二日相对作句事既毕。又重何举之哉答。付之。一义云。二字恐不审也。可作三字欤。何者济缘记十四句。若二日取之。可有十五句。而云十四句(云云)明知。可云三日结。云二日二字误欤。又一义云。二日虽非今所望。为乐速续亦上句重出之。非字误。次下注云五月二日结。是岂误哉。正二日结者。   上句隔一日句可被取也于时贞和二年七月十二日。于唐招提寺东僧房二室。炎天拭汗勘诸文。深更觉眠染紫笔。此偏为佛宝弘传。为律法相续。所愿后见之嘲哢不轻万人之毁笑者也。乞愿三宝垂加被。令成辨所愿。神明加冥那。   令成就私钞而已遍学行沙门照远(通二十四别二十二俗岁四十五)   资行钞(事钞上四分末也。自分房方法至卷终)   钞(四之二)二明分房舍卧具法(云云)简正记云。凡欲安居具三义故。于中修治房舍当其一数。若一世不修即三世不续。既开修治。   先须分故(文)记。三时分易(云云)谓。于三时易房舍。虽有作法不作法之不同。皆移易为义也记。共止一堂颇符水乳。此斥禅院也。水乳是和合相。非斥之。但忧不作房舍记。或别房各住(云云)斥教院也记。且君子安迁小人怀土(云云)此论语文也。   怀土即着处义也记。反更守株致使圣训空存行仪永坠(云云)守株。谓宋人耕田。兔走触株。折头即死。彼见即取之。后息耕望得兔(云云)以喻愚人也”   。钞。具不爱等五法知可分河分五德(云云)是同物不爱等五法。且通德为本举之。   知可分等德为本土之故记。   众处不可(云云)公处等之众会处之是不可分故钞。羯磨言等(云云)问。羯磨二四缘句无差别。如何答。有传云。无知缘法者。二四牒缘句无差别。例有之。受日羯磨并自恣差五德等是也。但资持上一翻传失旨(云云)且望有别缘。又付两分。如是释之也。床榻(ニカカマテ)钞。白云一切等(云云)此文检律无之也记。唯附床榻卧具(云云)有传云。云。此等物常住常住物故。可付坊也钞。何者经营房主先间经营者欲住何处房已(云云)简正记云。先问经营房有功。故先付之。若断理故房听六十住。若暂修治开四月住。开客比丘住者。恐是分房了来不合得房。今既剩有何妨。与住若正分房时。何简主客。一例而分也(文)今记云住九十日一移等。暂时经营房主欤记。以赏劳续(云云)钞批云。明初一过分。为受用故。亦为诸事故欤。   从更分者专为料理故与(文)钞。故多者开客比丘住处(云云)钞批云。恐后更有人。甘发名为客。故留待客也。   现集者不名客也钞。恶比丘来(云云)有传抱重人也。   犯残已下人可与之钞。时有得缺坏房不受(云云)本文云。心念我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等(文)记。在人为之(云云)问。此文意如何答。   为人可为迁徙(为言)饶ニタカ钞。美好不同(云云)简正记云。谓遂人意示各别。或有上座。有事乐静。欲须边小等房或有上座。欲近食堂佛殿处等。不许房之好恶。或有乐修福者。欲住恶房方便修补。或恐废业。不能修补。但要好房不论远近故云。美好不同也(文)此释今记释少不同欤钞。限日非促故任上座而选(云云)问。食五夏中间更无间。何云从哉答。食日日各别无间连续义也。衣卧具等无不用时。一夏引济故长时也。不见者。掷筹。现前等。通有一分。故投策使不见物者投之于上。反房非通有钞。   一人与两口已不得不受语云不为受用故与为治事故与(云云)两口即二房也钞。具通二与(云云)钞批云。为治事与。为受用与。故云二与(文)钞。若有别房好窟当于夏前书知名字(云云)钞批云。设有施主。于僧地上或兰若处。作别房供养众僧。非是僧家常住房。以僧家房三时须分。可得题名字耶(文)。   记。嵓窟庵舍(云云)。嵓与严同也。   钞。坐夏讫便灭名而去(云云)钞批云。恐多人来。须题名人也。其见者断望。今夏既了。若不灭名者。恐明年有余人欲来。谓言。此房已有主护。犹不敢用。故制夏讫灭名不去也。国多于基严。门上作手印或指印。   以将手涂墨印之(文)钞。一设教对缘(云云)简正记云。设教对缘者。有人对首缘。无人心念。人云缘。乃至分心一切开一足忘成等缘。二用法分齐者。约时。约人。约处。以辨各有分齐也(文)记。通余一月(云云)济缘记云。通前为制。通后为开(文)此释意者。通余一月。合四月中前三月为制后一月为开。   即此约前安居者也钞。房舍破修治等(云云)饰宗记云。寻诸律本。多言房舍破修治故。复有律本无此故字。寻其意。恐无故字者胜也。此中意云。我此安居本欲修道。房舍偿破当修而住。故五分云当补治也。五百问云。三月中破治意同五分也。若是故字而释文者。夏中正是息心住时。兼为时克应修房故(巳上)一义云。补治福智中福分也。佛法立并二业故也(为言)钞。五分彼人告云(云云)彼律十九云。向一比丘言。长老一心念。我于此住处夏安居○若房舍坏当补治。如是三说答云。   我知(文)无知莫等文也钞。有疑当住问等(云云)问。顶裁持之言。今钞文并汪羯磨等皆无之。是以北京行事不云是。而南都行事答之。依何文哉答。饰宗记第八本云。前人问言依谁持律答言依某甲。若又人言有疑往问。次领受云顶裁持(巳上)又是准余忏悔之词等置之也。同是加治无誓。故如羯磨经忏提舍尼法有之。又尼钞中有疑当往问答云尔(文)又饰宗记云。若过十夏行解已成。不应同言依谁持。直应答言可尔。或同十诵二十四日云莫放逸(巳上)记。但诵三说不道余词(云云)有传云。准此文。三说毕时可成作法。故知。   下问答者虽有错不可妨法成也钞。随事有无(云云)钞批云。谓依严依聚等。   则无料理等事(文)钞。不同昔愚竽帝制落(云云)钞批云。昔人云。   依南阎浮提大唐国其州某县乡里聚落等文不同也(文)问。此文上文不相续如何哉答问。云皇帝聚落意如何(云云)答。云皇帝之聚落意也。是以会正记云。   召之愚者依皇帝一国一聚安居(文)记。后贤有智者宜求斯旨(云云)问。斯旨如何可得意哉答。安居为修道安稳故。今且望损破云修治欤。又义云。三世相续佛法弘通故。是大教大士之本行也。虽是福业甚有大意故。如沓婆厌无学为僧知事之例。仍今律词句房舍修治为本怀。   亦即可云分通之意欤钞。夏中多缘故须善通塞也制依第五等(云云)钞批云。夏中多共住疑事亦多。疑重疑轻。又忽有生善灭恶等缘。受日出界。事事须咨问故制。依第五广解。二部律者。二部者应是僧尼律也(文)问。无第五律师时。可依余律哉答。一义云。无第五律师者。可依余律室师欤。又义云。无第五律师者可依律藏怨。其时词句可云依菩萨藏摩化利迦。所对可云有疑当披览也。   是四分律钞等意也钞。若房迮者听近持律师(云云)持律者所在房舍。迮其持律师近边七日往还。   分可安居也(为言)钞。心念遥依(云云)问。不经内请。直心念依将如何答。有传云。此异移也。虽然恐不用内请。直依也。心念者。非对首心念之心念。只心作依念也钞。随日结成(云云)随破日作安居作法也。谓作前安居作法(为言)问。是实破欤。将非实破欤。如何答。非实破也问。若尔者。先法既有。何作法答。如忘成等作法也。又有传云。不作重作法。记释意。本结既不破。故还成前安居。但结成者。还本界思安居云结成也。非作法也。犹如移夏到彼所住处。作安居心名结成。是亦尔也记。   准下还成前安(云云)下五百问忘不受日等文也。 记。罪相阶降在文可知(云云)钞批云。问。夏中不依持律人提。春冬不依但吉。等是不依。何以罪有轻重答。夏中事多不依。其过亦多。故制提罪。春冬过少。但得吉罗(文)钞。准义三法不无等(云云)此已下三句以增三文。决犍度文义具也问。尔者犍度明前后安居。以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十七日下至五月十六日合为后安居。既后中摄中安居。尔者决犍度意不明文。可云开出中安居。何云中间例准哉答。三法不无者。是云增三文也。既明前后者云犍度也。中间例准者。以增三文决彼犍度前后也。开后必有中。其中日数应如钵量除初后取中为中。   故云中间例准也钞。注如钵量制上下定等(云云)问。钵既不出中品。安居亦以同也。不成能例所如何哉答。诚如来难。但今此科意。对古人一向用后安居法不立中义故。彼古人出钞。中品自本许之故。以彼为能例也钞。注律中无所依人(云云)简正记云。呼对首比丘为所依人。今无此人故开心念(文)钞。至灵庙前(云云)会正记云。灵庙即破塔(文)钞。住处多种(云云)简正记云。住处两种者。谓正住之处。或聚落山野不定。故云多种(文)钞。三明忘成(云云)钞批云。且如直岁纲维。比丘四月十六日。或从州县。叉向庄捡校者还者欲安居至者。疲极即卧。忘结者故开忘成。以为居故来也(文)钞。与本心境相应(云云)谓要期心与今界相应也。简正记云。心谓能要期心。   境谓处等是要之境也(文)记。   四法次第相由(云云)对首心念忘成及界四法也钞。为安居故来(云云)问。先要期此界来成安居。其要期正来时欲安居欤。兼二三日前立要期可成欤。如何答钞。虽忘不开(云云)问。自本既无要。何云忘哉答。有传云。初来时为事。虽不为安居。见此处法食饶。即欲此界安居。   虽忘不开(为言)记。或蓝宽界狭或复无界则约园(云云)问。有界不论宽狭可依之。祖师判。何况济缘记云。曾结则约界。来结则从园(文)记。随机缓急(云云)双足急。只足缓也。双只次第开之。开者尔者今释如何答。及界开法故。欲合行人入限分。故异通余释。不可难之(为言)则济缘记四(十二)云。初通释蓝界。曾结则从蓝。或可界宽狭则约界说。蓝宽界狭即据蓝。论文当所解释全同也。又当篇终云。若本结大界小于伽蓝。便依伽蓝而坐者。由是佛制依界故。有不成。受日不得(文)记。五众各有二十四问。沙弥作法界。如何可意得哉。二十四法数无数也。如何答。从急向缓也。明及界与园忽切不暇。未知一足入出。得例前。不记不名开制(云云)一足出不名制。一足入不成。不名开也钞。   上四安居法(云云)对首心念忘成及界四法也记。即前四法约时处人法(云云)上四法下时处人法之四法同体也。为相对且出之也记。注成七种法月虚三位(云云)问。以七种。经处自然作法二界。作句时。经自然之时。作法中双只又经作法之时。自然之中双只如何答。简正记云。此据蓝界等说。客从外来。未委自然作法二种界之分齐。一足缓及门蓝二相既等不分。虽强弱又是园兼是及界。若不亘说。教相不周(文)智公云。作法之中及园园广界狭者。约自然之时及界者界广园狭所约也。是以记云蓝狭界广(云云)济钞云。于作法及自然界。各可有园界也。谓作法界中两相可知。若于自然亦如不可分。聚中有院相处结夏。以六十三步为界限。以院相为园等也(云云)两义中。以后义为胜钞。佛制五众安居乃至沙弥尼等(云云)钞批云。砺问。佛既制五众安居。具戒有数岁。下三众不数岁。云何答。以大戒。有师从位别依止分齐数诫。尼等下三众无此故不数岁。故房舍犍度中。下三众等以生年为次第也(文)简正记云。外难日过来。约五众分别皆通四法。亦如及众有伴但令对首。何用心念耶。天台所禀云。此约客有说。未必尼总开心念。若有伴但令对首。或为缘难伴死等开无犯。独既无所对。何妨心念。若不通之。   备机不定也(文)钞。约法者对首心念等(云云)简正记云。约法者。谓约四种安居法也钞。人云唯得前后(云云)法砺怀素定宾等意也。疏见故钞。月一日结之(云云)指上始终三十一日。结云月一日结也。钞批云。此对首心念二法。始从四月十六终至五月十六日。中间有三十一日。用此二法故言月一日结也(文)钞。后二曲开。简正记云。   后二即忘成及界是也(文)钞。已不及前何畏失后(云云)中间日已不及前安居。中间日又三十日有之。何又畏失后者。对初一日以后中间日皆云后也。义云。不及前如前。失后者后安居日遥也。何今中间畏失后。后安居只一日又可得无方故。局初后一日开之。中间无此义。故不开也”   钞。以意用也。师心臆见也(为言)钞。本时妇(云云)彼本文无本时言。   唯云妇也钞。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云云)此文上妇等三人。下各有此语。黄门伏藏无诱调比丘言也。钞批云。立明伏藏何故说为命梵二难者。由此伏藏。若有主属主。属主比丘此住见之。生贪致儿子大盗。斯曰梵难。复为官所捉容畏五阴。斯名命难问。无主之藏属正。须达何辄取。既是圣人。经生历死得五不作戒。岂容行盗答。地上属王地中无属。给孤独取者。谓是地中之藏耳。今文中所言者。应是有主之地地中伏藏也(文)爰知。伏藏我身心可生盗取。故云梵难也问。于黄门无人来欲诱调比丘言。   付之成梵难样如何哉答钞。佛言听去问(云云)不许受日。作移夏哉答。依有事作受日。既无期限。故移夏也问。为命梵二难缘。何不许受日哉答。难静无期故。不许受日。移夏也钞。准此结成者(云云)准上二难移夏云结成(为言)。钞批云。准此。结成等者。云有难移夏。至彼不更加法。   但须勤觅处所即依住名结成也(文)钞。觅安身处(云云)问。一夏之间求住处。不得成夏不。准此等文。可成夏欤钞。若得住处夏法随身(云云)钞批云。立谓。既言移夏。即是移法故。曰夏法随身也(文)钞。结成后去(云云)后去即云已后意欤。所以尔者。钞批云。谓至彼住处。自有法起名为结成。从此已后故云后去。若闻本处难静。   亦不得返来(文)钞。须有缘及法(云云)今记意。缘释难事也。尔者此处亦有难缘及。有受日法。可反来本界(为言)余记意。缘受日缘得意。钞批云。言须有缘及法者。既不得返来。今若主善灭恶之缘。即作受日之法。故日及法也(文)简正记云。须有缘及法者。须有生善灭恶诸唤之缘。即作受日之法。得再来此也(文)钞。五分食不足等(云云)彼本文云。粗食不足亲(云云)戚者。云内戚外戚兄弟意也。钞批云。五分云。有一比丘安居。见伏藏作此念。此藏足我一生用。若久住此。或能失意。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此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若见国王尊贵乃至父母亲戚苦乐。恐失道意皆亦如是(文)(直作此说)立云。父母有官。王贼难被人言诉。是名若也。非比丘力能如何。若住为比丘难。故须去也。乐者谓。亲眷聚会遇送还往饮酒等事。婚姻吉庆受获官职等。能诱比丘破戒还俗。故须去也钞。听破安居(云云)问。移夏云破安居欤。将实虽破夏。许之令无罪欤哉答。移夏云破欤。下引四分二处安居随半受良文。   云破安居故钞。明了论夏中有八难(云云)彼云。若人已受日夏月安居。有八难因。令寄于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难。二贼难。三人难。四非人难。五胸行难(私云。惯蛇难也)六火难。七水难。八梵行难。   此义于制夏住戒广说应知(文)钞。多有博易(云云)可成犯盗戒缘故也钞。四分衣法中二处安居二处随半受衣(云云)简正记云。四分衣法云。有一外道弟子。于佛法中出家。诸外道亲族言。云何舍罗汉道。于沙门释子中出家。当果取之。复作是念。彼知己能邂逅我闻。沙门释子不破安居。待夏中往取得不疑。彼未审如何。遂乃白也佛。佛言。听破安居。彼便从此住处往。彼后分施衣不知云何。佛言。若住日多处应受分。   若二处住日平等随半受衣也(文)两方各半分受也钞。出界行忆即悔者得(云云)问。此未经宿。即日事欤。将经宿事欤。如何答。即日勿论事也。不有夏破不破所论也。此付经宿所论也。是以钞批云。检彼论云。问夏中忘不受七日法。一宿出行。得坐不(等文)钞。一坐中(云云)简正记云。   语一夏为一坐故(文)钞。三悔(云云)悔忘至三度也记纵实亦破(云云)纵实迷心故忘之。   过三度破夏(为言)记。高齐即北高洋简南齐萧氏(云云)紫历代帝王图云。北齐代第一王姓高讳洋也。   南齐第一王姓萧讳道成也(云云)记。置昭玄司(云云)官司名也。司僧人名昭司。此僧都之官也。都与统同也记通侥幸故(云云)济缘记云。   非分而获故(云云)钞。界外宿明相欲出(云云)简正记云。谓。本意暂出即日却还之时。至门明相欲出。   得会夏不(文)记。初至明出破夏别依成失二跨取后文若根本下明通依不失(云云)此科大段分二。依界依蓝也。今以义乱。分释之取前后而释之故。同依界流类故。不释若依大界外伽蓝文。跨释若根本依大界之文。   故云尔也钞。通往彼此二界不失(云云)问。若依伽蓝安居人。于戒场可作受日羯磨哉答。凡十五羯磨必在大界。不通戒场。受日羯磨其随一也。但此大界戒场各别时。依大界安居人。于戒场受日不许之也。虽然依自然伽蓝界安居时。其内戒场作受日羯磨。无其苦问。当寺行事云依某寺僧伽蓝大界内。而彼此通护。如何牒大界内。戒场小界云。不可通护故。此行事难思。如何可得意哉答。且召伽蓝界云大界内。非作法界之大界欤。但可寻之。又私一义云。凡先立结大界处。必依大界可安居。全阁大界。右依伽蓝界不见也。是以今钞注云。谓结夏在前结界在后者。记云。以有界处本须依界。今乃依蓝故须注显(文)又今篇末钞云。若本结大界。小于伽蓝便依伽蓝而坐者。由佛制依界。故有者不成。受日不得(文)同记云本结者。明先有界也。言佛制者。比丘住处。佛制必先结界。制令依界明矣。伽蓝有缘未及结界。或依村舍等处。可依自然。若僧坊有界。定须依界(文)济缘记云。曾结则约界。未结即据蓝论(文)依此等诸释。先结大界处。必依大界安居。不可依伽蓝界(见)尔者当寺既结大界。而小于伽蓝尤可依大界也。但云僧伽蓝。为简正兰若聚落等大界。云某寺僧伽蓝之大界内也。   非谓简伽蓝自然界也记。注旧云顺古者(云云)旧云即会正记等也。是以会正记云。注此犹顺古。以古人意在依界。反显结界在前不得依蓝。故业疏云。有人云。本依界故成安居。若解本界便失夏也。以失所依。即日虽结亦不成就。今师不尔(文)简正记一义法宝云。此亦且依古读。若据今师。不局于界。但一切修时。简正宽处即依也。故羯磨疏中。许随蓝界。但据要心故无确执(文)顺古法砺等古师也。古记谓以此注意。谓。今师本义必不局界。依蓝依界。随人所欲。与下文多违者。是今记能破之意也。下文者下夏中解界下。出正义段云。若本依自然。后结作法。若作法还依本自然(取意)正义以教此。若此注为顺古者。相违彼下文(为言)爰知。旧记意。谓钞主自本在蓝宽界狭处结夏之时。即可随意。依蓝结云也。但注结夏在前等释会上粗文。是顺古师义也得意。然而余记意。钞注并出钞主自义得意问凡有蓝依之否答。界宽蓝狭以急护为本者。可有依蓝也钞。若根本通依大界(云云)简正记云。谓初结时不知此大界内有戒场小界等。则但随本要期处皆不失。若尔何故前云入场等破夏耶答。钞云。皆谓与本心相违等是也。谓本心依大界。今入戒场及余小界。   即与本初心心相违(文)钞。皆谓与本心相违故(云云)非结次上若根本通依大界文。结上第一第三两失句也。是以简正记云。义张两失者。于上四句之中。第一句入戒场等为一失。第三句依大界内蓝。今出门破夏是两失(文)记。而非明文(云云)上文于依界依蓝辨失不相。不律论明文。今师义判也(为言)记。楼止大界总大界(云云)虽游行。   护夏依别房也钞。不得越界分齐(云云)问。此界者指大界欤。将指房处云界欤。如何答钞。当白檀越求移私(云云)简正记云。以律缘中有檀越诣与安居。后见有难欲云。须白檀越求移。若听者差。若不听去应有去等(文)”   钞批云。谓檀越曰事供给于身答。在恩既重。故去可移无之。虽然去此宿余处。无罪事云也。故与移夏异也。罕スクナシ钞。破僧和僧(云云)问。破僧等缘不作受日。破夏哉答。一义云。不破夏也。律既许故。又义云。无罪破夏也。此难故无罪。无受日故破夏也。钞。为父母兄弟姊妹本二私通(云云)钞批云。立明。当时或缘父好等病患生善灭恶等。受日而来。限满欲还。至意留住不为余事。但信乐比丘。留之供养。灭恶生善。云师若去者。我当即死。或能邪见退失道心。若此邀圣开且住。不名破夏。若泛然留住。住则破夏(文)本二私通者。本文云。父母兄弟姊妹本二。若本私通(文)本二。谓在俗时妻也。本在俗时。夫妇二人相并。故云本二也。私通者。今世思者云是也。会工记云。本二即本时妇也。私通者。旧与私者(文)钞。虎狼诸难同前得成(云云)钞批云。今虽有难。要勤觅还计。如不得还。非情过故。由本有法故得夏也。沉然闻难。虽复道。□私有余道得去。不去破夏须知(文)迂回钞。五明迦提利法(云云)意云。   明以五利赏夏功(为言)记。四月制开分齐(云云)前三月制夏。制分齐也。后一月开迦提。此开分齐也钞。但云迦提(云云)简正记云。有云。无衣一月号曰迦提。有衣五月号曰迦稀那者。谬之甚也(文)爰知。迦稀那之名必非局衣名。常开一月名迦稀月也。此翻功德月。得五利功德故。有衣时。依此五月问得五利故。此衣名迦絺那衣也。关ワタル钞。同受功德衣(云云)戒疏等意。   功德衣者非正翻也记。前引母论(云云)当篇初引母论第六。   今指彼也记且委引(云云)同。列四事也。   有抄指移夏修摩戒非也钞。共解共给(云云)为受功德衣。同结一界。功德衣作法后解之云共解。如本别别界结之云别结。一席作法后即解之云共解。如本别别界结之云别结。一席作法后即解未必尽五月也。此意下自恣篇(见)问。何五月之间不同界别结哉。若别结岂有通护之义哉答。功德衣施本意。为赏前安居人也。故一度同界致受及作法。后设虽别结无若欤。必不局界故。此事可寻之记。旧记云指首师律疏(云云)简正记云。又疏中者。首疏也(文)会正记云。   又疏指大疏也(文)记。   古人云者为前代古德难破(云云)前有人此古人被难破(为言)钞。文兼二会(云云)有云。会者合义也。谓律文兼明自恣解界相会。俱云夏竟。义亦可附今(为言)钞批云。立云。取自恣解界二文相会。以通疑执也。此明安居未竟。解界亦不破夏。须将自恣不破夏之文。以会通解界不破夏之文也。故知。自恣与解界二文。俱非破夏。故曰二会也(文)钞准僧祇开之(云云)简正记云。祇第八云。前安居已忽有难主。欲至余处。三由旬内。若彼坊寺有比丘者呼来。若出界去已白二结之。后欲就余处者。当舍已更结。如是舍后结。前求适意处。   故有难得三由旬也(文)牢强于本记。北地亦然(云云)北字谬也。可作此字也”   钞。夏中有缘(云云)律中最初缘。檀越有施请僧。以此为缘也钞。从五众受(云云)本疏各各相对也。是以钞批云。立谓。佛制五从安居。各自相对受日。   非谓比丘对下四众也(文)钞。不同古法唯前七日后方羯磨(云云)钞批云。昔人言。要先七日。次十五日。后一月日。如此次第。若已受十五日。不得更七日。长摄短故。如功德衣五月即摄迦提。   又月望衣开收十日等(文)钞。何故羯磨云受过七日(云云)简正记云。若先曾受七日法用了。后半月即可云过。若长若短。先来便先请半月等。既从前未曾请七日。即不合云过。此是今师自为除疑。故生花问答文意者。道羯磨是僧法。所乘胜故。七日是对首。别人之法劣故。不如。此据胜劣之边名过。非约已用七日了云过。思之也思之。羯磨疏文。问云。受一月法词中。何不言受过十五日一月出界。半月一月虽长短不同。莫非总是僧法。白更无胜劣。不可言过。不同七日法劣也。疏又问云。今受半月一月法者。若备小月如何数之答。依律文也。半月加法依十五日。即不同大小。但数取日足还反。如十诵中三十九夜等。若受一月。依大小不得数日。如律云。住三月等。小月摄在内也(文)道羯磨是过七日家法。非谓言已用七日竟言过也钞。四明相摄(云云)问。相摄之意难明。凡二俱存实可有摄义。今一法起一法谢。何云接哉答。有传云。前七日法受日分。后羯磨受日限相接故。别不立前七日之分日。故云相接。前后接义俱可然也钞。律云不及七日(云云)问。引此文如何证之哉答。钞批云。是古师律文也。谓。若前羯磨受日用尽。方得受七日法。以一身中无二法现故。文云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也。又不及七日还。用羯磨法。然今七日未尽。何得已羯磨受。明知。相接(文)有抄云。不及七日。法还受半月等法。谓。受七日法。第七日可还。故证之也(为言)记。本是一缘不得有长短二法(云云)假令于一法缘上受一月法。与七日法等是也记。注前约异缘(云云)指次上科也。约异缘云相接。非今正义。今缘不云相接也记。两缘未差(云云)所治病有二。故云两缘也”   记。注旧记云此科全古义(云云)会正记云。四下一科全出古义。异缘别开。   若据业疏双出两义(文)钞。若前羯磨受日要须用尽(云云)科文科此文为接。后意云。要用尽方可得受七日法(见)而不用尽受七日。即法谢可被相接得意。故为显此义。如是科之欤。但余记联不同也。即钞批云。若前羯磨受用未尽。后不得受七日。次羯磨法强在故。七日法不起也(文)钞。比多有之(云云)问。是于异缘作之欤。将于一缘作之欤。如何哉答。上文相违。一缘所诠受日之词句云。还来此中安居。而不还本界。连续住三十七日。故作之也。相贴”   钞。二对缘进不(云云)依如缘受日名进。若非缘受日不成为不也。是以简正记云。依缘受得名进。若非缘受日不成为不也(文)钞。若请唤为利等(云云)问。何此为非法缘答。为令作兴利贩卖等事请唤欤。尔者请唤为利事欤。三宝非法亦以一事欤。纵虽三宝缘。非法乞求等受日不成。故云尔欤。破戒有难。破戒与有难二事欤。破戒缘并有命梵二难等缘。受日不可成受日故。问。若尔者。此可自缘。何记云他缘哉答。实如来难。凡当科一段难思。追可致科简也。冒(ミダリ)   钞。自长己夏受施犯重(云云)简正记云。如有人持物施僧。觅十夏人。此比丘实是九夏。言十夏望他应。得不得故重也(文)记。若上中下座则不可乱(云云)问。分上下依夏数多少分之。然而失利愿依失夏。本自门夏者今可成下座。何云则不可乱哉答。分上中下座。可约受戒前后。必不可约夏数多少欤。今释见尔故记。内法传云(云云)义净三藏内法奇归传也。   四卷有之记。岂有昔时受敬今翻礼卑习以成俗(云云)问。引此内法传受意如何答。谓于失夏人者。虽不以之为数而受利养分齐。然于上中下座礼拜等。可本受戒之因同别欤前后。   故引彼传文证之也记。虽非明文于理为允(云云)问。此传文分明也。何云非明文哉答宝传文虽明。非正三藏教文。故云尔欤问。若尔者。五百问论岁坐事品第五云。问。二人同腊等者。前坐大者后坐。前坐者已受岁。后者未受岁。于一月中何者应大答先大故。大斗本月故(文)此既明文也。何云虽非明之等哉答。恐记家勘文者。忘不引之欤。何言宾等引用之。即饰宗记释律不应三月未足便数岁之文云。谓。不得言可反等也。而论相礼即未必然。乃至五百问云。前大者故。大斗于日故。由此应云同年受戒。而先者后安居。彼后受者安居已。犹礼夏少先受戒者也(文)钞。若为治生觅利贩卖生口牛畜等物(云云)会正记云。生者治理斗。生口者。指归云。人畜为饲养。故以口论(文)治生者。出自得利事欤。业疏云治生求利故。生口者。又有云。   畜生总云生○生口食物故云生口云也钞。五百问云等(云云)五百问云。问。比丘自手断树作佛塔寺及造形像。福不答。尚不免地狱。受大苦恼。有何福耶。以犯戒(文)钞。萨婆多云等萨婆多云。此贩卖买于一切波逸提中究量者。宁作屠儿不为贩卖○此贩卖物设与众僧作食。众僧不应食。作四方僧坊。不得住中。若作像不应为礼。若此比丘愿分此物。众僧应羯磨分(文)钞。广如彼文简正记云。玄指随相贩卖戒中。云此贩卖物作塔像不得而礼。   乃至作卧具随转转堕等(文)钞。四分中佛法僧事(云云)钞批云。案四分中。波斯匿王边国人民反叛。王自领军往征讨。先所有供养佛及僧衣被饮食所须之物。不信乐大臣夺不与诸比丘。欲往白王。自念。路远不及自还。佛言。有如是事听受日去。又波斯匿王往征。有不信乐大臣。嫉妒恶心欲凿桓通渠。比丘欲往白王。自念。路远不及即日还。佛听受七日去(文)钞。若为大寺诸处缘(云云)简正记云。大寺者。一说云诸多寺也。二解云。即一寺之中诸多缘事。并皆评语日也(前释不正)玄云。口为佛法僧言。评平之事受日总得(文)记。简非自己问。于自己之三宝缘。不可许受日欤。钞殊更标为大寺诸处缘。记云简非自己故。尔者如何答。一义云。大寺诸界缘为本之缘。故钞记且如是释。后邪命缘恐多。从私己佛事等可趣。于大寺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