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No. 334-A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科文全经大科分(二)(凡经大科分三此经唯本译略流通分故分二)初序分(二)初序经缘起二当机偈赞二正宗分(二)初直指离言绝证广大微妙第一义法门(二)初问一百八句二答直指非句(二)初牒二答二示言说所入第一义识海常住以显唯心(八)初明八识因果邪正以显圣智自觉(二)初略明八识因果邪正以表离妄所证(七)初示诸识生灭难知二略示识相依真迷起三示悟真不灭四出邪断异因五示正因以别邪妄六斥外道有无邪断七示离妄所证(一卷终)二广明八识究竟边际以示识智之别(六)初大慧启请二分别八识因缘不觉三穷藏识究竟边际四显自心现量离妄真实五颂八识分别以起自悟六直示自觉圣智三相二示五法自性无我简二乘外道以显正法因果(三)初明五法(九)初大慧问二破外道妄计有无三示净除顿渐四示三佛所说智如差别五别二乘自觉圣差别六别圣智所得常不思议七别二乘舍妄求如八示种性妄想智如差别九示妄想智如平等以显阐提佛性不断二明三自性三明二无我(四)初明人无我二明法无我三示善法无我(二)初离建立诽谤二趋究竟度脱四示善法无我得四法无我相(五)初法空相二无生相三离自性相四无二相五结四相入一切修多罗(二卷终)三示如来藏超过愚外妄想言说成就诸地究竟果海(十一)初示如来藏不同外道神我二示如来藏方便所显(五)初总示方便四法二善分别自心现三观作性非性四离生住灭见五自觉圣智善乐三示如来藏离诸因缘四示如来藏第一义离言说妄想五示如来藏自觉圣智离有无四句六示四种禅以显如来清净不同二乘七示如来藏自性涅槃不同二乘八示神力建立不堕有无九示诸法缘起以显如来藏非因缘义(三卷终)十示诸汝常住如幻以显如来藏自性无生(四)初显惑乱常二示惑乱起二种性以显真如平等(二)初示惑乱起二种性二示离妄平等真如三示惑乱无法(二)初示惑乱无法如幻二再示如幻无过四直示无生如幻令离希望十一示离言得义止外别愚选择觉心建立涅槃(五)初示离言得义二示止论以明义不在言三别四果以出真觉(六)初问四果差别二列三种须陀洹(二)初示须陀洹果相二示须陀洹断结差别三示斯陀含果相四示阿那含果相五示阿罗汉果相六别阿罗汉不同超觉四示选择觉心(三)初正示观察觉相二并示妄想觉相以明自觉圣乐三示善四大造色入观察觉五示建立涅槃(三)初别列外道二乘涅槃以显如来涅槃二示妄想识灭即为涅槃三穷妄想差别以显智如成实涅槃果海四示自觉一乘照明诸地善断诸漏圆满佛身不堕有无(四)初示自觉一乘(五)初示自觉圣智二示一乘三示三乘随机四示一乘平等五总颂(四卷终)二示圣智照明诸地(四)初列三种意生身二示七地以上身相三示八地身相四示佛地无行作身相并颂三示方便善内五行(六)初因大慧问列五无间行二示二根本断三示诸法究竟断四示诸阴究竟断五示七种识断六示外无间行并颂四示圆满佛觉(四)初示佛觉二示如来字语身法四等三示佛觉自证不可说示四示佛觉境界远离二边(四)初示世间有无二计二出有无二计因相三斥计无能坏正法四总颂五示宗说二通以善语义识智之用拣别愚外扶进自他正法解脱(三)初示宗说二通远离妄想计着(二)初示宗说二通二示穷妄想生相以显第一义(四)初因大慧问示妄想生相二难妄想一生一不生三示觉自心量妄想不生四总颂二示语义识智以显宗通之用(五)初示语义(五)初因大慧问先示语相二示义相三示以语入义四别依语取义五总颂二辨识智(三)初示三种智相二示识智差别三示外道转变不离识妄(二)初出外道转变名相二示转变无性皆由识妄并颂三别依语取义成深密执(五)初大慧请问二出十一种相续深密三示相续深密自坏坏他四示诸法寂静远离相续及不相续五总颂(五卷终)四示圣智空事以破妄计(六)初大慧难诸法断灭二示无诸法性非无圣智知见三难诸法非无圣智堕有(二)初疑圣智所知同妄想现二疑圣智堕有四示圣智空事离于有无五示圣智空事不立宗趣(三)初示不应立不生宗二示圣智所见如幻无过三总结不生如幻六示圣智远离所知五因不了自宗妄执方便再示宗说以破世论(三)初责愚夫着方便说起大慧请二示宗说不堕凡夫见相三斥世论以显自宗(六)初示世论不入自通能招惑苦破坏结集二示如来随自通说三示如来止论四示世论摄受贪欲不摄正法五示摄受正法远离世论六总颂三示正法解脱远超愚外(三)初列妄想涅槃二示如来随顺涅槃三总颂(六卷终)六示正觉非因果法离生灭说显真常无垢顿超诸地(七)初示如来法身非因非果(七)初问如来法身为因为事二示如来法身非因非事远离四句三示法身真我常寂四示法身对现非一非异五示法身解脱非一非异六示智障非一非异七总结法身离诸根量并颂二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离于言说(四)初示如来法身非无性二示如来法身当生无生三示如来法身异名一体四示如来法身离言显真(二)初示法身真义不堕文字二示如来言说建立为遣言说三示如来不生不灭不同外道(六)初难如来同于外道四种因相二示如来觉自心量妄想不生三出外道妄计不实四示妄想实性即真寂静五示无因以显无生之义六广示无生之义(二)初直示无生二示因缘生法破除因见四示如来说法非常无常不同外道(二)初问外道妄计无常为邪为正二列外道无常以显正法非常无常(十一)初总列七种无常二性无性无常三一切法不生无常四性无常五作已而舍无常六形处坏无常七色即无常八色转变中间无常九结七种无常妄计十示如来所说非常无常以显自心现量十一总颂五示如来第一义顿除诸地独显唯心(五)初因大慧问正受先示七八二地行相二示初地以至七地与二乘同别三示八地三昧觉持四示七八地舍离三昧善自心量五示唯心迥除诸地(七卷终)六示如来正觉常住(四)初示正觉不同作过二示正觉无间智常所显三示如来性常平等四总颂七示生灭之原以显藏识即如来藏本无垢染(五)初大慧请问二示如来藏清净无垢三别凡愚依识解脱不见如来藏性四示如来藏自觉顿离生灭非诸二乘五总颂七示八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究竟大乘成第一义(二)初示五法转变(三)初列五法相二示名相悉由妄想三转妄想即智如二示一切法悉入五法(四)初示三自性入五法二示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三示一切佛法入五法四总颂八示三世如来法身过世间望非刹那义始终无过清净无漏(四)初示法身自通过世间望(十)初请诸佛恒沙妙义二示诸佛自通过世间望不可譬说三喻如来法身本寂四喻法身不灭五喻法身遍一切处无有拣择六喻法身对现无有增减七喻如来悲愿等于法界八喻如来法身随顺涅槃九示生死解脱本际无边十总颂二示法身无漏非刹那义(二)初示诸法刹那(二)初将示刹那非刹那义先列诸法二示刹那义二示无漏习气非刹那义(五)初示刹那非刹那义二示如来藏非刹那义三示世间出世间波罗蜜不离刹那四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非刹那义五总结刹那非刹那平等三示法身真佛平等本际破疑离过(七)初大慧启请六疑二除授阿罗汉记疑三除不说一字疑四除无虑无察疑五除众生成佛识刹那坏疑六除金刚侍卫及一切业报疑七结总答四示如来正因正果毕竟清净(四)初大慧请问食肉不食肉罪福二食肉多过三示此经实义一切悉断四总结详示修行过患(八卷终)   No. 334-B 楞伽心印缘起   雷峰老人之疏是经也。以宗门爪牙。入性相窟宅。慨义学之荒芜。悲禅门之儱侗。盖自癸巳退隐匡埠。睹世寒心。感时励志。所由来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渊。问契证则心湛海澄。仰嘉遁则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饭。栖贤湜之立诵行披。寒炉泠灶。惟大法之全提。丛棘乱丝。仗智锋而独断。其于古人实兼之矣。逮戊戌返岭。今无以明年自玉门趋归。壬癸之岁。日与石鉴诸弟请益唯识。谓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与性珠而滥收。俾龟毛沙油。顿觉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启疏缘。妙叶心宗。带圆名相。不惟砥柱狂禅。兼亦激昂讲席。匠心迥迈。汇义海于洞源。神机渊默。破众难于半偈。劳颜汗手。会稡披寻。睹大义之炳如。庆微言之不坠。教以翊宗。原别传之并四卷。识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诚运最上之心蒿目时弊而为者也。故凡疏内。有入理深谈。得经文肯綮。即文义而见宗乘。会宗乘而融文义。敢僭点出。以示来学。四河俱入。一沤匪存。是在临文澄其慧目。   旹 康熙甲辰中秋前五日嗣法门人今无稽首敬述   No. 334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一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楞伽。山名。此山纯以楞伽宝成。故以宝名山。山在南海。夜叉所居。因其王请佛说法山上。又即以山名经。枣柏大士云。此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如来道经山下。罗婆那夜叉王。与摩帝菩萨。乘华宫殿。来请如来入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清净。因境风转。识浪波动。达境元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大海无风。日月参罗。焕然明现。此经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于二乘。灭识趣寂。亦异般若修空菩萨。乐空增胜。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斯境像明彻。心海不摇。境风非别。但能了真。即识成智。枣柏固深悉楞伽宗趣也。此经初译自刘宋求那䟦陀罗。成四卷。名楞伽阿䟦多罗宝经。至元魏菩提流支。复译成十卷。名入楞伽。唐实叉难提与复礼等。译成七卷。名大乘入楞伽。唐译简切。终不如宋译高古奥渺。故自古至今。犹从初译。梁武时。达磨大师航海至魏。壁坐少林。因授可祖法曰。此土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并以付汝。自是楞伽遂为宗门秘密。今禅者空疏。至有生平未尝展卷。可叹也。求之义学。惟洪武初宗泐。如玘。奉诏合疏。万历末。德清笔记。崇祯中。智旭义疏。外此不少概见。达磨大师尝曰。此经五百年后。翻为名相之学。谛审斯语。良深惭悚。大师盖谓吾宗失传。岂异人事哉。是自顺治辛丑。先华首示寂。明年。先大日相继谢世。壬癸两载。生趣顿尽。促居雷峰。旋徙芥庵。乘兹夙志。兼酬禅问。聊以自悦。未敢示人。唯念道法滥觞。所谓见性。几同神我。透脱一路。无异冥初。不自生。非不生。圣言具在。乃有不达缘起。究堕拨无。任情坏法。较之拘滞名相。功罪又相径庭也。此经直指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实有迷悟。不。则以流注为自心。反成生识之过。疏中深切着明。惟先血脉。所引经论。但取入理之近。互相发明。至于机语。犹切矜重。夫机。以转有言之关捩。教。以导无言之指归。正在深谈。不辞明破。而徒以剿绝之语。溟涬真诠。诬罔名言。乌焉成马。此时禅病。所为真赝难辨也。我大师首创无言。并传四卷。区区隐虑。是请与天下后世。仰奉慈旨尔。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夫法界之性。元无悟迷。含识之伦。是分真妄。真妄本乎一心。迷悟彰于万法。法无别法。似有现前。心匪异心。宛成相续。良由真极不觉。妄动想生。达妄元真。知真想灭。是以十二类生。成等正觉。妄见迁流。三十二相。对现凡容。翻成倒想。故我大觉世尊。脱珍御之服。衣垢弊之衣。指真际作无明。号如幻为虚伪。根身器界。随情量所区分。报土应身。依智鉴而差别。如镜览妍媸。慧物现形。无相之空明本寂。如月随来去。唯人自见。虚悬之皓魄无亏。就妍媸以拟镜光。即去来而窥月体。乃目眚所由生。斯圣智不容默矣。无相空明。何容言说。第曰非媸非妍。虚悬皓魄。无用指陈。唯说非来非去。冀触目以悟心。惧弃月而观指。因媸指妍。即来说去。穷镜光之媸相无端。妍复何待。究月体之来踪无像。去且何从。妍媸皆妄。镜体本空。来去悉虚。月质元皓。所以百八句。剿绝言诠。当下发明何义。八种识。推穷生灭。无始虚伪非因。真智本无分别。遂成不觉之心。本寂不守灵源。翻为妄动之识。心不生识。恒涅槃于流注之中。识不离心。徒生死于常住之内。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盲心。众情关智。翳除目在。华尽空晴。妄释心圆。情捐智朗。若犹智封情宇。斯举智皆情。心昏识海。即全心是识。不思议熏变。生死之本际难知。诸虚妄因依。根识之相续何已。若不覆彼真识。必致误计生因。流注因迷。乃有眼识色明之集。胜妙犹识。何异龟毛沙油之愚。有无妄计。因果成虚。总为不了现前。将为别有。抑亦未尝见始。错拟冥初。夫心无前际。凡有所现。皆属迷生。识非后缘。但了初相。悉同幻起。厌生趣寂。灭摄受。不难见境界之终。舍妄证真。成对治。究未明生灭之始。所以悟无差别。迷有浅深。心无异同。识有边际。是故藏海难思。觉心常住。生死涅槃。无有作者。圣凡之建立空彰。妄想所现。圣智所行。根尘心识。不离一真。迷悟之津涘常远。真如性上。情想各别。六趣所以升沉。无为法中。智行多岐。四圣因之高下。八识止有迷过。极波浪沸腾。海水之湿性常在。七转元无真因。虽渊澄恬静。精湛之流势靡停。故湛合不离识际。斯明触所以受生。全波是水。指愚者以不二之门。真实离言。进修行于自悟之处。究竟悲智。圆三相于自觉之源。净除现流。超五法于思议之外。舍此自宗。即堕邪见。不觉自心所现。妄作生因。审知万法归空。又沦断灭。穷兔角之所从。析牛角于既尽。始于相待。究属无因。依空。故色。依色。故空。分别历然。去色。明空。去空。明色。取舍宛尔。讵知一时顿现。梦中岂有后先。二相无差。觉后谁为彼此。悟则全悟。达妄何用破除。迷不知迷。因根乃有顿渐。离阴界入。得解脱灭门。列施戒忍。显波罗蜜道。破此即阴之凡情。斥彼无因之异说。指缘起无性。妄有想生。示妄想从迷。情非体具。引归自觉。顿入忘言。舍攀缘能所之心。明究竟差别之相。说分报化。乘无二三。声闻如实而知。仅别异因。菩萨不忘本愿。犹防寂乐。第一义谛。尚非二乘境界。常不思议。岂同外道相因。自觉真因。实有自性。无常异相。秪落思量。本住不属见闻。但涉所知。遂将觉变成境。圣智迥超分别。莫迷当念。始见理不诠心。不觉自心。随修习生。诸乘各成种性。非无佛性。乘神力摄。阐提亦有因缘。故知迷悟同缘。心知各别。圣凡一实。觉想攸分。如阴界入。一见吾我。一见无我。真义自此悬殊。若心意识。异法是即。异法是离。觉体未尝变易。破执归实。性乃有三。因我示无。智遂成二。达诸法实相。名相即是如如。善自性真空。妄想皆为正智。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对现色身。入诸法如幻。不堕有无。遍游刹土。普摄众生。而非灭度。显示玄义。岂落言诠。对治分别之心。故说无有境界。蠲除无我之想。为言如来藏门。莫住方便之机。唯应内证之法。甚深空空。非言说之所显。增进上上。得自觉之所行。离于四句。过此三支。现水月光影之中。出建立诽谤之外。禅那列四。圣乐唯三。空。无相。无愿。实谛最为相应。受。寂静。觉知。内身唯堪默契。销心意识生死之冰。还如来藏涅槃之水。自性空事。非断非常。如幻觉华。不坏不死。故凡自性之外。妄见涅槃。皆属因缘。但有言说。如幻之法。恒居生死。同于惑乱。当处无生。无性。故说无生。无生。故说如幻。如幻无过。此文殊普贤境界。不可言宣。无生性离。非外道二乘所知。故为止论。四果不超心量。二觉选择涅槃。离赖耶无有藏性。离不觉。无有赖耶。七转本自无生。分别徒增不觉。不觉缘起。妄有相生。觉妄由迷。圆成性尔。十方三世。总是一乘。世出世间。元无二我。达妄想无性之传。究自觉非他之旨。始知心不生缘。缘不生心。心缘双泯。寂照遍于河沙。事理交融。空有彰于海印。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了法无生。融影像于水镜之中。顺性起用。胪种类于空明之宇。断外色之罗汉。害有心之觉身。佛无自他。法齐今古。究竟都无一字。随类始有三身。若执有。反得无因。若依无。成于坏法。法界本自无生。妄有不废缘起。性相寂静。何容取有之心。因果历然。难空无作之业。有无不计。始入自宗。方便随机。不能无说。因宗示说。由说达宗。种种不实。即第一如实。自性本空。妄想生处。即妄想不生。随缘岂别。一生一不生。妄见成邪。四相四平等。真觉无二。以语入义。修多罗显示心源。别识明智。如来地唯缘自得。一切诸法。心为自性。住于内心。即无转变之相。一切相续。觉为了因。还于本觉。方为如实之知。遮妄计而言法空。离恐怖而说性有。皆非诣极之谈。唯随方便而示。不应立宗。诸法自相始明。不是无智。妄想无知自别。了义之教。旨在言前。修行得宗。悟超理外。依语取义。诬罔名言。达法岐涂。蠲除世论。但知离于文句。而非默然。更识远诸缘心。不成断灭。则相待之真妄顿融。斯对治之能所俱绝。如实解脱。唯自证知。无住涅槃。是法平等。非因非果。如来知觉。有自无他。即色即法。诸佛妙应。岂空无义。无性非无。异名非有。非无。则不生之性。不随缘灭。非有。则不灭之法。岂待缘生。不随缘灭。而为众生说于不生。不待缘生。而为众生说于不灭。假借方便设施。建立大乘章句。所以善义始号多闻。观指深诫愚者。无见相。斯妄想性实。离钩锁。即分别慧空。二种恶见。因迷诸法始生。三有微心。惟依自觉中住。非常无常。决定无性。有摄不摄。差别随人。觉法异相。犹属二乘禅寂。本愿忆念。尚待八地觉持。度河之梦已醒。盛火之光始遍。诸住无有。究竟何异初心。佛地顿严。始觉即为最胜。无生常过。异彼虚空。方便所得。不同因作。自性无垢。不觉而成诸趣之因。七转摄持。无我犹余习气之咎。藏性本无生灭。客尘似有浊清。从俗入真。且依五法。由智及净。唯了一心。三世诸佛。过世间望。建立自通。非如优昙钵。无漏习气。非刹那义。住于正法。视若揵闼婆。六度亦分权实。三佛互相发明。进二乘于究竟。勉三有以洁清。悉属权施。皆为化说。若论本住。都无语言。唯说非乘。使自明悟。本觉清净。不借功勋。自性庄严。宁容污染。所谓根本智明。差别慧满。始终本末。会极无言者矣。总之大道无朕。秪住目前。至理忘怀。匪推劫外。所以掩室摩竭。杜口毗邪。不说而说。揭万象之森罗。不闻而闻。会千机于寂莫。才涉情谓。已堕今时。但要指归。徒夸物表。是故某夜成佛。某夜涅槃。中间不说一字。生死本际。涅槃本际。随顺岂有二流。妙在不知。亦过在不知。迷此非句。即悟此非句。全身梦里。觉处不移褦襶之间。差别想中。回机只在顾鉴之内。如水涵月。内外双融。如镜合空。寂光交彻。从古讫今。自昼弥夜。不以有人而更如辉媚。岂以空劫而遂减虚明。失之者。同此心知。得之者。不易闻见。大须知有。何用更无。摩尼宁纷于五色。全象岂隐于众盲。存真去妄。难逃续凫截鹤之讥。牖暗塞明。岂免夷岳填沟之诮。所以八识元虚。五法皆假。二我妄自执持。三性误相依立。千差万别。不过一迷。原始要终。究归当念。信直捷之无他。曾总持于终尽。始于不觉。终于不觉。水中之乳难分。圣濯凡情。凡袪圣见。黑里之煤易辨。岂知情忘智合。想尽体圆。故曰大道秪在目前。至理宁推劫外。   ○初序分。分二。   △初序经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涅槃会上。阿难请佛。结集诸经。以何冠首。佛言当以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遂为诸经通例也。此经直指众生现前根身器界。悉唯心现。如梦如幻。非有非无。一念不觉。斯万法齐彰。当处发明。则一心靡异。此诸佛菩萨。不思议境界。非二乘外道所知。故一时当机。与同来在会。诸大菩萨。皆得三昧自在。神通游戏。善解自心所现。随众生种种心色。方便度脱。皆于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究竟通达。堪能听受如来第一了义。不堕疑网。不为一切异因愚法之所惑乱。所共集会诸大丘丘。皆一乘化现。不同定性声闻。不堪登起。故此缘起。与本经唯心之旨。相应显示也。   △次当机偈赞。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诸佛刹土。即众生刹土。此菩萨能于众生日用。通达如来境界。所谓见一切色。皆是佛色。闻一切声。皆是佛声。游一切刹土。皆诸佛刹土也。以此上承诸佛神力。下为在会发机。所有赞佛。皆含经义。不可别有旨趣耳。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世间如虚华。一切法如幻。世间恒如梦。此即众生日用。顿见如来不思议境界。非智之所能有无也。如来悯此众生。不能自觉。枉随心识。妄计断常。是兴大悲。方便度脱。菩萨深领此意。故于赞佛。独露全经旨趣。此为善解其义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凡夫执阴中我。则烦恼依起。二乘观阴无我。而所知未忘。二皆属迷。非有浅深也。此言人法无我。烦恼尔𦦨。常自清净。本皆赞佛之辞。然实指凡夫二乘。当体全空。良由不觉。妄见流转。如来深知。而起悲度。虽无众生得灭度者。而十无尽句。本愿弘深耳。按三细。初依不觉。心动。名业相。二依动。能见。名转相。三依见。境界妄现。名现相。此三属八识。为无始虚伪习气。后依现相。对境分别。成六粗智相。为法执俱生。二依智。起念不断。名相续相。为法执分别。此二法我。虽属七识。然根极能见。依不觉起。最为微细。十一地犹有二分所知愚。故非二乘所窥也。所知。即此尔𦦨也。三依念。起着。名执取相。为人执俱生。四依执。起计。名计名字相。为人执分别。此二人我。起一切根本烦恼。亦属七识。然依境分别。为所执持。故二乘观人无我。亦能除断。而七识法我不断也。奘师以分别属六识。俱生属七识。然此推原生起之由。故总言七识耳。五依惑造业。名起业相。六依业。招报。名苦系相。此二属人天。然总三细六粗。悉由不觉。觉即全空。所谓常清净无相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前四偈。言众生日用。悉是如来境界。此言如来涅槃。不异众生生死。故曰一切无涅槃也。若有涅槃。宁无生死。既有生死。即有生死众生。有众生入生死。有生死众生。即有涅槃佛。有众生入生死。即有佛入涅槃。是觉与所觉。宛成相待。岂知一切众生已般涅槃。不更涅槃。如来明见。故能随顺本际。生死涅槃。都如梦幻。既绝能所之心。不堕有无之见。无上正真。非尽思度量所测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法身无性无生。非心非识。此牟尼寂静。顿离一切生灭见相。若作此观。一刹那诸取俱断。从当下已眼豁开。直至未来。自然净念相继。大鉴所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也。此因赞佛。而指人于此着眼耳上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分二。初直指离言绝证。广大微妙。第。   一义法门。分二。   △初问一百八句。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菩萨自言通达大乘。盖欲当时后世知所问义。皆为一乘切要。非余乘差别也。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自觉境界。十方三世如来所证。四卷反覆推明。总不逾此。故首为揭示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魏译云。云何净诸觉。何因而有觉)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魏译云。何因见迷惑。何因有迷惑)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魏译云。寂静及次第。唐译云。及无影次第)。   念。谓妄觉也。痴惑。谓不觉也。真如无性。不觉妄动。见惑才生。故有妄觉。欲净妄觉。而穷妄觉之所起。欲悟不觉。而究不觉之所从。始知真如无性。佛佛秘旨。所宜首问也。刹土。即国土。化相。谓一切变化六道之相。先言外道。后出无受。此欲辨邪正差别也。无受。谓牟尼寂静。不受一法。离诸影相。次。即诸地次第。所谓无为法而有差别也。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唐译云。云何诸有起)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解脱至何所。欲显牟尼寂静。无有缚脱。故复曰谁缚谁解。言无解缚者。皆迷悟妄见耳。禅境界。指凡圣诸禅定。缘起。谓因缘所生法也。作所作。谓能作所作业果也。俱异说。指外道邪说也。增长。谓三有因果何因增长也。无色定。谓四空。灭正受。谓灭尽。想灭。谓无想定也。从定觉。谓如来何故从定而觉。起诸作用。示身去住也。现分别。谓现说种种差别之法。生诸地。谓建立诸地行相也。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破三有。总指三乘出三界有也。既出三界。住于何处。受何等身。往生何所。言三乘圣人。同出三界。然身土不同。应化各别也。最胜子。指诸菩萨。神通。谓六神通。三昧。翻正受也。三昧心。谓住三昧之心。与三昧同异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魏译云。何因见诸法。何因断所见)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藏。谓藏识。意。谓七识。识。谓六五识也。生灭。即诸根识所现生灭。见。即生灭之见。还。谓还于无见也。同此一心。而有藏意识之别。而有见生灭见不生灭之异。此迷悟虚妄。悉无所有也。种性。三乘种性。非种。谓无种性。指外道阐提也。心量。谓同一心而各有剂量也。建立相。谓我相也。非我义。谓无我相也。众生。即我相异说。谓于我法即无众生。而于世俗说有者何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断常。皆外道邪见。见不生。谓二见不生。即如来正法也。佛与外道相不相违。统一心平等而言之也。异部。谓佛灭度后。弟子结集。经部各异也。谓一心平等。佛外无别。而我法弟子。反有异见何也。空。谓诸法性空也。现见诸法。而言空者何也。刹那。微细念也。念念不停。而刹那不住。非无智之所知也。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𦦨。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胎藏生。谓众生分段生死也。世不动。谓国土屡迁。而真性常住也。幻。梦。揵闼婆城。热时𦦨。水月光。总喻众生与世界不实也。何因如者。谓众生生死。世界迁流。宛尔现前。而言如幻梦等者。谁当觉知也。觉支。菩提。皆指正智。即觉幻梦者也。国土乱。谓国土迁流。作有见。谓国土迁流。而众生无智。妄见实有。是何觉迷之相远也。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不生灭。虚空华。皆指世间而言。世间本不生灭。而妄见生灭。本如空华。而妄见实有。是有待乎觉者也。觉世间。即觉此不生灭如空华之世间也。既觉世间。便达如幻。不堕有无。非言说可及。故曰离也。言说既离。则分别顿息。一切诸法。犹如虚空。见本实相。得达彼岸。遍历诸地。至于无受。此可次第证知。盖欲世尊分明显示也。如实有几种。谓所证真如。三乘差别。几波罗蜜心。谓得度生死。亦分三乘也。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𦦨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二无我中。法无我为极细。故重言尔𦦨。尔𦦨。即所知障。属法执也。智。有根本差别。戒。有比丘菩萨也。摩尼宝性。属器世间。语言种性。属众生世间。问中。或器世间。或众生世间。或出世间。或佛。或弟子。或愚。或外。前后不定。亦一时错综。不必类齐。但可随语得义。要知总从一真法界。妄见差别。如幻不可思议耳。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唐译云。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唐译云。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明处。谓五明。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谓考订邪正。五内明。谓分说五乘。前三。外论。后二。内论也。伽陀。翻偈。长颂短句。皆修多罗说。成。所说之理。论。内外解释之别。此问说法当有几种也。饮食。爱欲。人王。诸天。大地。星宿。日月。总言众生器二世间名相。修行。弟子。阇黎。佛。生。谓出世间差别名相也。修行。通三乘。弟子。兼菩萨声闻。阇黎。翻轨范。有五种轨范。生。谓如来多生修行以至成佛。所现生事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唐译云。云何唯假设)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性与心。皆指众生根欲。施设量。即心性剂量假为施设也。念聪明。谓世聪。六节摄。西域以两月为一节。年分六节。一阐。翻信。提。翻不具。谓信不具。此亦问众生器世间名相差别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修行有进有退。生。即进也。禅之法。顿渐不同。人之根。大小不一。此出世间差别也。诸趣。谓六道四生。相。类。即诸趣相类。众生世间。幻妄自多岐耳。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此犹世间出世间差别也。释种。甘蔗种。昔阿僧祗劫时。有菩萨为国太子。让国为道。从瞿昙婆罗门学。改姓瞿昙。后归住城外甘蔗园精舍。为捕贼所伤。血流于地。大瞿昙以天眼观见。神足至园。取血着左右器。嘱曰。此道士若至诚。当使血化为人。后十月。左右血各成男女。遂为甘蔗种。其后懿摩王生四庶子。为嫡所𧮂。王摈出国。住雪山直树林。其母追至。各为其婚。竟得成立。王闻欢喜。发言曰。此真释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释。释。翻能。谓有材能也。第四子名庄严。即白净王所承也。一切时刹。谓一切时。一切刹。随类普现也。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须弥。妙高山。统四天下为一世界。莲华。谓华藏世界。师子。于世界为最胜。世界有侧有覆。总诸胜劣。如陀罗网。陀罗。翻帝。帝网千珠。珠珠交彻。言无尽也。日月。箜篌。细腰。华果。皆世界形相。珍宝。谓世界为珍宝所成。离日月光。谓无垢光明。不藉日月也。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化佛。千百亿身。此随类化也。大化。千丈卢舍那。为十地菩萨现。亦称他报身也。如如。智慧。皆指法身。如如。本觉。智慧。始觉。此为自报。始本合一。理智双融也。卢舍那于色究竟天得菩提道。而不于欲界者。为示离欲得清净也。谁当持正法。谓何等根欲。方堪传持正法也。诸佛住世。正法住世。各有久近。亦自他因缘也。悉。遍也。檀。翻施。见。指所被之机。谓如来遍施之教。与所被众生之机。共有四种。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二对治悉檀。得灭恶益。三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四第一义悉檀。得悟理益也。毗尼。翻律。比丘。为持律之人。因缘。结戒因缘也。百变易。百无受。此言菩萨缘觉声闻差别也。变易。谓变易生死。未至佛地。犹居方便。易粗为妙也。无受。谓无余涅槃。三乘皆证也。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唐译云。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五地菩萨涉俗利生。名世间通。至七地生因俱尽。始名出世。僧。有大乘二乘。坏僧。谓破律破见也。佛喻良医。谓如来随缘化现。应病与药。如世良医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谓今古自他。无一二相。此真实说也。而复说常说断。说我说无我。广为众生分别心量者。根有大小。法有邪正也。断常我。皆指外道。无我。指二乘也。男女林。即尸陀林。其林生果。状如男女。诃梨。阿摩勒。二果名。此即现前果木。推而鸡罗铁围金刚诸山。无量庄严。一切仙神充满其间。极耳目之内。耳目之外。何因而有。终名何等。此不可以心意得也。乃知一百八句。穷尽世间。及与出世。然不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忽而扣击真诠。忽而指点俗谛。似无伦次。而皆自心所现。如幻不思议境界。无有浅深。岂分难易。唯证方知也。   ○次答直指非句。分二。   △初牒。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序经以百八问为大乘度门佛心第一。谓诸佛自觉境界。不出自心所现。世间出世一切诸法。迷为名相。悟即如如。故即所问。已具所答。以见机感相构。更无别指也。此下一依原问牒过。然后显示建立。但所牒词。略有转换。微露密旨。不可不谛观也。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此转牒原问。而先以生与不生二法。括尽问意。乃带云究竟无自性。正微露密旨也。涅槃。摄不生义。刹那。微细流注。摄生义。而曰空刹那。正指其念念不住。相续似生。而非实生也。不生以对生而言。若无生义。则不生无所显。故涅槃刹那。究至无自性也。下文牒词。各有所领。先后错综。或重略略。不可楷定耳。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此领云何名无受。几波罗蜜心。何故名佛子。云何有三乘。云何俱异说。云何无色定。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须弥二句。领须弥及莲华。一切国土名相也。星宿二句。领诸天有几种三句。解脱四句。领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力。即五力。三摩提。即三昧。如意足。即四如意足。觉支。即七觉支。道品。即三十七助道品也。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阴身往来。领众生生诸趣。诸禅。灭尽。及三昧起。领云何无色定四句。心意四句。总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问中虽无五法自性句。然所列众生世间。器世间。皆五法中名相妄想。一切诸禅解脱。即正智如如。又缘起离想真实句。即三自性。所谓意具而词错综耳。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𦦨得向。众生有无有。   乘及诸种性。重领三乘种性。金银摩尼等。领谁生诸宝性。一阐提。领云何一阐提。带言大种。以外道计大种为生因也。荒乱。即国土乱。一佛。领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智尔𦦨。领云何尔𦦨净。得向。领解脱修行者。众生有无有。领断见常见也。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象马二句。领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领悉檀及与见。谓如来说法。非言所及。所以譬通。譬所悟处。即为相应。遂成机感。所谓见也。作所作。领云何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丛林。就当时所见。概喻目前诸法。迷惑。指百姓日用。此盖通有情无情。同在一真法界。而于心量无所露现也。此二句。问中所无。然带下二句。当是以凡例圣。诸地不相至。虽领何因度诸地。百变百无受。虽领云何百变易云何百无受。若以觉自心量。则地地本不相到。行布圆融。皆无实法。所谓百变易百无受。犹为心量所限。未尽迷情也。医方二句。领明处及伎术。诸山须弥地。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所不到。世尊推而揭之。量。度数也。上中下。总指十界众生。谓诸众生。合几微尘成一身量也。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按旧注。刹。刹土。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即由旬也。   兔毫窗尘虮。羊毛𪍿麦尘。钵他几𪍿麦。阿罗𪍿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古注云。七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𪍿。即大麦也。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佉梨。十斛也。勒叉。为一万。举利。为一亿。频婆罗。为一兆也。   为有几阿㝹。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唐译云。几尘成芥子。几芥成草子。复以几草子。而成于一豆。几豆成一铢。几铢成一两。几两成一斤。几觔成须弥)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本译梵语。唐翻此土。可对悉也。前后三节。总揭尘数难知。前古注依西域度量。未可以此土画一耳。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𦦨几阿㝹。风阿㝹复几。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三乘圣人。正依二报。各有大小。而言根各有几尘。毛孔眉毛几。推而火𦦨风轮。一切境界。穷极数量。则非一切智莫能及也。然要责大慧不问者。盖欲穷其所不知。以显唯识之理。谓一切根身器界。皆唯内识。似有现前。非由众多积聚。例知三乘行相。诸禅三昧。色与无色。外道天仙。四生三涂。总惟识变。元非实有。此佛意也。若以佛果妙智。则一切差别。自然非诸菩萨境界。读前后反揭语意。方得本经旨趣耳。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此以下复领前问。护财自在王三句。领云何名为王三句。广说句说。领伽陀长短句。众生种种欲二句。领云何生饮食二句。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男女林六句。领何因男女林六句也。中带云何如梦幻。野鹿渴爱譬。正见现前林木。皆识心影现。如幻梦不可得。野鹿奔𦦨。渴爱所惑耳。变化及外道。领云何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因作四句。领俱异说。无因有因。即有无二见。非有非无。不出四句也。现已灭。领见已还。净觉三句。领净其念。念增长也。云何断诸想二句。重领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无众生六句。总领云何建立相四句。先后顿错。胎藏。领胎藏生。种种异身。领种种名色相也。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心得定。领云何三昧心也。言说及诸智二句。领谁生诸语言及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也。云何成及论。领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也。云何师弟子。领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梨。种种诸众生二句。领男女及不男。云何为饮食。领云何生饮食。聪明魔施设。领云何念聪明与魔及诸异学也。树葛藤。领林蔓草。种种刹。领云何日月形乃至如是等无量也。长苦行。领云何长苦仙。族姓。领释种甘蔗种。从何师受学。领建立何等人。丑陋。领卑陋。修行。领修行进退也。欲界何不觉二句。领欲界不正觉四句。阿迦腻吒。此云色究竟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俗神通。领世俗通。比丘。领毗尼比丘分。化佛。领云何为化佛四句。众僧。领僧伽有几种。箜篌二句。同领日月形无量刹土余意也。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心地有七。领问七地也。总言众多所问。皆如实理。盖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曰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此先约定。以出直指之意。若不契本无言。则不但世谛流布。即第一义谛。揆之如实。亦属名言。所以离言显示。世尊谆切告诫。然后建立。下文自明也。所领独以七地终者。七地思惑已尽。慧心显著。与此无间悉檀。互相明证。亦非无旨耳。   △次答。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   如诸佛所说。谓世尊所酬。与三世诸佛无异。佛佛同一秘密也。究所答语。只不无非离四字。此直指之词。但遮其非。而不言其是。若有所是。何异于非。如金庄严具。谓非瓶非盘非钗非钏。使人当下豁然。非谓非瓶非盘非钗非钏。而明其所为金也。夫全藏即识。谓藏无自性。不能自守。妄有所觉。知其为妄。无觉所觉。所谓全识即藏。无有藏者。谁知为藏也。所谓识者。于自境界。不能泯然自尽。分别遂生。悟盖悟其妄生分别耳。分别自境。与分别他境。皆分别摄。即明其所为金者也。故凡有言句。悉由分别。凡有分别。皆为世谛。三界二十五有。世谛也。是非。善恶。男女。身财。建立。世谛也。乃至三乘。十二部。内外。因果。进退。证向。无非世谛。夫世谛之不可言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非分别所得。非言说所诠。若分别言说第一义谛。是为分别言说。非第一义谛也。若离分别言说。则第一义谛。当下豁然。三乘。十二部。第一义谛也。内外。因果。进退。证向。第一义谛也。乃至三界二十五有。是非。善恶。男女。身财。建立。林木。风云。星宿。车服。居宅。产业。邪正。俯仰。屈伸。昼夜。睡觉。无非第一义谛。法华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之相。如来明见。无有差谬。故知第一义谛。离分别。泯言说。自知自证而已。所谓直指之词也。此固不之。无之。离之。非之。而不言其所是。三世如来同一秘密也。不生句生句。唐译生句非生句。即世所谓生句。而指其非。非谓无生之理。即在生句中也。常。谓无常计常之常。相。兼事相理相也。住异。即生住异灭四相之二也。   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   边。谓有边无边。此外道邪见。中。乃我法中道义也。此二句原问所无。然边即俱异摄。中即常见不生句摄。下文多有问意具而词无者。当仿此也。上常。世间无常计常。此常。谓外道计有常性也。方便。谓一切圣教及世教所作方便。巧。巧合之义。亦方便摄也。   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译云。寂静见。非寂静见)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唐译云。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译云。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   所有句。谓寂静如实所有之句也。愿。即自愿处之愿。为菩萨句摄。三轮。谓身轮口轮意轮。所谓三轮业空也。相。谓建立法相也。   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唐译云。大种句。非大种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魏译云。通句。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魏译云。虚妄见。非虚妄见)。   缘自圣智法乐。谓证自圣智所有法乐也。实句。谓外道以四大种为有实性。能生诸法也。上句数。即所补三十二句数法。下句数。谓数量之数也。明。三明之明。即三明六通义。虚空。谓妄见如虚空也。   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𦦨句。非𦦨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唐译云。火轮句。非火轮句)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唐译云。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唐译云。医方句。非医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唐译云。支分句。非支分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   轮。火轮也。治。对治之治。谓如来应病与药。如世良医也。相。有三答。初答。一切事理。俱无体相。次答。建立法相。此答。形相。即众生生诸趣。何相何状䫫也。支。支分。谓形体分段也。迷。即迷惑。现。即现二见也。护。谓守护国。族。种族也。   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唐译云。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   摄受。谓摄受与摄受者。世间出世法。皆有摄受义。记。记论也。味。义味之味。谓所诠之义味也。事。即世出世间所作之事。觉。谓觉知。即因境分别之心。动。对静言。根。谓根身也。   杂句。非杂句。(魏译云。种种见。非种种见)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唐译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杂。谓众多言说也。处。犹居处。有住而持之之义。世间出世。皆有住持。谓担荷主持也。再言先佛所说。谓此佛法世法。一切事理因果。无不当下分别性离。言语道断。三世如来同一秘密。深切告诫。始终无二也。   ○上初直指离言绝证。广大微妙。第一义法门竟。二示言说所入第一义识海常住。以显惟心。分八。初明八识因果邪正。以显圣智自觉。分二。初略明八识因果邪正。以表离妄所证。分七。   △初示诸识生灭难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三界唯心。万法惟识。楞伽四卷。始终本末。一以贯之。出世世间。无一二相。无言说相。当处全真。岂容拟议。如来所为总百八句而概云非者。为不可说示。而以遮语微悟之也。悟之而更以识请者。唯识之理不穷。则惟心之量不现。诸识。八种识也。第八。如来藏。亦名识藏。亦名现识。此生佛迷悟之源也。解深密为始教菩萨不能担荷八识。别立第九。即指此识真相也。起信论立业相转相现相。谓如来藏转为识藏。依迷说也。此识全妄全真。原无二体。但就迷悟。似有殊用。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有两心。亦指点迷时不生灭相宛尔耳。七。意。梵语末那。六。意识。五。眼耳鼻舌身识。共名分别事。总为八种识也。问诸识。而先诘生住灭者。穷诸识之情状也。答生住灭。而首言非思量所知者。谓生灭中。大有文殊普贤境界。唯证始知。非声闻缘觉所及也。流注。谓真法无性。不能自守。故有迁流之义。此以不觉妄动为生。一往不返为住。无想。及昏醉。闷绝。为暂灭。灭已复生。无有穷尽。若论果证。须由观察智力。至金刚地。而后异熟始空。然华严十住初心。明见佛性。亦能当下知归。与佛无别。所谓因果相彻也。相。谓诸识业用。即下文种种不实虚妄。及一切根识等相。此相未覆真时。以有流注。念念不停。当生有灭。未易为愚者说也。   △二略说识相。依真迷起。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不住之义。谓诸识念念不住也。业。即起信三细之业。起信单指八识初相。而此言诸识皆因不觉妄动也。虽不觉妄动。而念念不住。当处全空。虽不觉妄动念念不住。而全体皆真。无别转业也。流注及相。但指迷中生灭。此就转业。指出真相。是生灭中。具足如来行处。唯当证知。非可以意得也。天亲菩萨造论。谓诸佛如来行处。唯有真识。不能如是分别观察。入于识空。故依识入一切法无我。非谓一向谤真识也。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三种。总摄八识之相。现。指第八。分别。指前七。真。则总摄二识也。真。譬镜。现。譬镜光。镜光能现。故云现识。镜光所现。众像胪然。故云分别事识也。凡圣之识体无二。迷悟之作用攸分。佛性流转。舟行岸移。都无实事尔。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魏译云。大慧。了别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差别相。递共为因)。   现与分别。俱有坏不坏二相。非单以现为不坏。而以分别为坏也。现识坏相者。种种不实诸虚妄是也。分别坏相者。一切根识是也。此二识差别之相。所以为坏。然差别中。元有无差别真相。由于无始不觉。故无差别隐。而差别现。差别既现。则无差别益隐。所谓展转因也。若单以现为不坏。则流注虚伪。误作真因。单以分别为坏。则根尘缘会。谁为对现。乃知迷。则二坏之因相厘然。悟。则一真之寂静宛尔。若明藏转由生。始信覆真所灭耳。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现识。一真识耳。真如无性。念念不觉。重为无明。由是三细。一时变现。此熏变因相。不可思议。如虫御木。偶尔成字。本非实性也。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分别事识。亦一真识耳。由外六尘。引起内见分种子习气。以为前七实我。成分别事识因相。岂知迷真心而为妄想。变内识而似现前。复取现前。发挥虚妄。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   △三示悟真不灭。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覆。返也。归也。自迷真为现。真如佛性。因不觉而起见相种种不实虚妄。以故流转根识。曾不自觉。瞥尔知归。则种种虚妄。如汤沃冰。根尘识心。应时消落。到此唯有真识。更无余识耳。种种不实虚妄。指八识之相。根识。谓前七识相也。生。则流注先生。灭。则诸相先灭。在覆真时。当下圆彻。略无次第。然顿悟渐除。根欲未一。不妨亦存行布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即流注也。流注以种种不实虚妄相为因。此即无始妄想熏也。而以一切根识相为缘。此即自心见等识境妄想也。所因灭。则流注自灭。所从之因灭。故所缘亦灭。因缘悉灭。则流注自灭耳。总之迷。则真成流注。盖谓如来藏自性不守。不能自返也。此流注性。动生见相。目为虚妄。而即以虚妄为依。茫茫识性。无所栖泊。即以自所妄动之见相。而为凭赖。所谓因依也。依此虚妄。变似根识。而即以根识为缘。茫茫识性。无所引发。即以自所变现之根识。而为游戏。所谓缘现也。乃知因缘二相。长养流注。二相可坏。而流注之真相不坏。但在迷中。不能自守。只名流注。不名为真。覆与不覆之别也。故悟。则流注即真。瞥尔知归。顿忘依托。所有出兴。不假缘现。所谓相灭。而流注至此。乃究竟灭也。所以迷。则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悟。则流注与相。互相解脱。然要之迷悟妄分。真性无别。此智者所为释然自合尔。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此喻藏识真相。与转识非一非异。以明转识灭。而藏识自真相不灭也。外道断见。秪为不识流注生因。故取真。则与妄同收。去妄。则兼真共弃。迷悟未分。斯一异难言耳。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前现识。即此藏识。分别事识。即此转识也。藏识原与转识作生起因。故非异。而藏识真相。不与转识俱灭。故非不异。迷真为藏。真相恒居于业相之中。悟藏元真。业相顿融于自真之内。故业因迷有。藏以悟捐。异熟空时。藏识亦灭。而自真相不灭。论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又曰。唯痴灭故。心相随灭也。   △四出邪断异因。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摄受境界。谓诸识招揽尘相也。此相灭时。流注潜伏。昧者不觉。妄见空寂。遂以为断。不知流注无始之迷相可捐。而自真相不断。盖由真识熏变。不能自守。随缘施设。前缘既谢。后缘续起。真识于中。暗自度越。所谓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即此流注也。流注元真。因迷。乃有眼识色明。共相生住。外道惑为胜妙。成于异因。菽麦未分。宛同生灭。因非真因。究归断见也。按数论师。计二十五谛。分为九位。由先黄赤仙人。精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昧为冥初自性。故第一位。名曰冥初。亦名胜性。二。智大。亦名觉大。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谓从冥生觉。三。我心。亦名我执我慢。此由觉有。故谓从觉生我心。四。五唯量。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以色等五。由我执心现。故谓从我心生五唯。五。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此五。遍一切处。称为大。由极微生。故谓从五唯生五大。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因五大而成。故谓从五大生。七。作业根。即口手足及大小便。此五。能作业用。亦因五大而成。八。心平等根。指肉团心。即意根。平等者。以此根能遍根境。亦五大所成。并五知。五作业。为十一根。九神我。乃八识。外道不知八识。执为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此神我。即胜妙也。胜论师。计六句为生因。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又从实句中。计有九法。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又时散外道。执一切法。皆从时生。彼见草木以时开落荣枯。计时为常为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顺世师。计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极微为因。然四大中。最精灵者。能有缘虑。即为心法。此极微。即微尘也。涂灰外道。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明论师。计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七法常住。能生一切法。此大梵。即士夫也。外道所计虽多。不出断常二见。非常计常。亦总成一断耳。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上言外道异因。此乃详言异因中。有七种立教。总不越四句。所谓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种性自性。缘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无因生。论云。且数论者。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萨埵。翻有情。亦云勇猛。剌阇。翻微。又牛毛尘等。答摩。翻闇。新总翻贪嗔痴。由此自性。合三事故。能生诸法。所谓集性自性也。又二十五谛中。神我为主。能生诸法。常住不坏。所谓性自性也。相性自性。即胜论师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诸有相法。为生起因。而六句中和合句。即成性自性。此执诸法和合为用也。大种性自性。即顺世师。谓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因性自性。缘性自性。即二声论师。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也。如来穷极外道所计。证成异因。然后出我法第一义心。所以立彼我之辨也。   △五示正因以别邪妄。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起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正法真因。亦有七种差别。然种种境界。皆第一义境界。无有凡圣浅深之异。三世如来。圣慧眼入自共相所建立如也。如。即七种实相。无有凡圣浅深。悉同一味。非圣慧眼。莫能证知耳。心境界。即如来藏。转为识藏。并前七诸根识。一切心王心所。皆心所行之境界也。慧境界。指闻思修及诸禅定三昧。智。谓根本智也。根本智发。然后了达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实知见。所谓二见境界。超。即超此也。菩萨至十一地。尚有二愚。过此因位乃尽。如来自到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始称唯心。因忘果极也。外道不知自心现境界。初由不觉。熏变成识。元无实体。妄以为实。执为自性。二乘不达法空。滞于权小。皆日在第一义中。迷真狥妄。如来愍此愚痴。广施法要。即就凡圣唯识差别。指出如来自性第一义心。启凡愚以穷七归一之权。示大智以即七即一之实。以此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法。一切如来自他受用。由斯建立。故虽有自共相。总不越如实真义。所为与外道恶见别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外道恶见。皆由妄想。不觉自心所现。故日在第一义中。枉作有无二见。此不与正法共也。如来藏性。纯一不杂。无有人法。故曰无性。无性之性。名第一义心。华严云。不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在无明中。见法分齐。不知心现。计有计无。秪增妄想。所谓自境界也。自见不除。妄执成论。故下文更出其过也。   △六斥外道有无邪断。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将出有无妄计之过。即虑其深迷难知。故谓惑业苦尽。始信自心所现。悉如幻境。盖言其见过之习气难除。如幻之境界未易见耳。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苦。果也。三有苦果。从妄想生。故曰妄想三有苦。无知。谓根本无明。爱。谓贪欲。即润生无明也。此二无明。能结三有业因。所谓惑也。由此二惑。作生死业系。故云业缘也。惑业苦三。唯心所现。外道不达如幻境界。执为实有。妄生分别。惑复起惑。苦益加苦。深着虚妄。不能暂舍。故如来郑重其说而后出之。意固深切。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沙门。翻勤息。凡出家为道。亦该正法邪外也。婆罗门。翻净行。西域在家为道。即此土儒门也。无种。谓不知藏识真相。徒见无明发业。以为本无今有。如计冥初。以为生因。成大等二十三果。有如是现。有种。谓不知流注及相。皆唯识现。原非实性。妄计四大微尘等。以为生因。成一切果。有如是现。及计此所生事。依时而住。如散时师。计时为常为一。为万物因也。或云缘阴界入生住。此执五蕴实我实法。同于有种。或云生已复灭。同于无种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相续。即流注。事。即相也。因缘和合。曰生。因缘别离。曰灭。现在因果。曰有。生灭既灭。曰涅槃。超情绝智。曰道。依理成行。曰业。所作已办。曰果。第一义成。曰谛。相续至有。世间法也。涅槃至谛。出世间法也。外道不识自心所现。幻妄非实。而以现前幻妄。执为因相。或为果相。毋论世间生灭。即出世间无生灭法。妄见为有。妄见为无。究归磨灭。故曰不可得也。不达无明生相。真如自体。非其所见。故曰见始非分也。迷于本觉。生灭徒然。不了目前。有无悉妄。此世尊指为破坏断灭也。喻如破瓶不作瓶事。焦种不作芽事。谓非真因。必无真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唐译云。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自心虚妄所见)。   此明断灭之论。为不识流注生因也。次第。谓流注相续也。阴界入虽灭。而有相续。此相续生因。迷真而起。根尘随现。根尘虽灭。而相续不灭。相续即灭。而相续之体不灭。谓但业相灭。而自真相不灭也。今外道谓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乃自妄想计。以为阴界入。不从迷得。徒见其自生自灭。秪成无因耳。故知不识流注生因。不但生疑真生。即灭亦疑真灭。疑真生。则不达真如迷起之原。疑真灭。则不明自性无生之体。此有无二计。俱为断灭也。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妄计三缘合生。犹迷于内识变似之旨也。一切根尘。皆由内识。变似现前。缘会非无。迷起非有。本无生理。误执因相。是龟无毛因。而生毛。沙无油因。而出油。违决定义。彼宗有如是过也。岂有无因。而能有果。所作事业。悉空无义耳。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三缘合生。世尊亦尝谓世间因果。有如是方便自相。此自迷真而言。而非执此以定有无因相也。外道有无妄计。穷八万劫于无知。执三缘生于暂现。昧于三世迷起之因。成于觉想见过之习。从本已来。成事相承。世人不知。惑为智说。故世尊重斥之。以示天下万世也。方便。谓缘生之方便也。方便所作。望无明为果相。望业系为因相。世间因果。由迷而生。执迷起见。着为定论。疑误初学。为害岂浅欤。   △七示离妄所证。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不达迷起。妄见法生。达妄元虚。观同幻化。若不觉之差别顿空。即顺性之智悲无碍。此设修行正见。所以别外道邪计也。谓沙门婆罗门。若能反迷为悟。见一切法。皆无自性。如浮云等。无有生灭。所有内外一切心相。但因无始不觉虚妄。全体皆心。无有分别。作此观已。一切分别心境顿尽。一切分别言说亦尽。观现前器界根身。皆藏识变现。直下与能取所取。两不相应。无一切生灭境界。然后从自心现量。起诸分别。此菩萨所以不久得生死涅槃。二俱平等。所有方便。悉无功用。观众生界。缘起无生。远离内外心境。无一切心外之见。入初地无分别智。由是从地至地。诸禅三昧。次第证入尔。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此八地至十地相也。八地断俱生我执尽。证无功用道。所作皆息。十方如来。同声劝发。始以如幻观。观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也。自心现无所有。即无功用道。乃八地行相。至此始得度越。至九地。方能说法利生。十地。方能分身十方。承事诸佛。所谓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也。彼生。指生相无明也。十地以后。以金刚喻方便智力。断生相无明。证如来法身。真如常住。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具足方便。具足庄严。遍入一切佛刹。及外道入处。所谓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也。至此方称离心意识。得方便二转依果。此菩萨顿悟自理。净除业流。二俱殊胜。故曰渐次得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此结重示修行方便也。心因缘者。心。识心。因缘。诸识二种生也。谓阴界入诸心因缘。所起方便。一切生灭。分别虚伪。所当远离也。既远离已。当住唯心。更无岐路。直进。言无岐路也。即以此心。观察无明发业之过。与分别人法。一切习气。所起因相。思三界如幻。达佛地无生。到自觉圣智。得心自在无功用行。如随色摩尼。随入众生心。而以化身。随众生心量所受而为化度。依种种地。方便建立。此自悉檀。所当修学也。悉檀。法施也。总之修行方便。先当发明二种生灭。皆由无始不觉。遂成虚伪。住于唯心。顿除习气所起。人法二障。始知三界原空。直下无生。不由功用也。   上初略明八识因果邪正。以表离妄所证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一   音释   参   (疏㬱切丛立貌)。   庭   (他定切径庭隔远貌)。   棙   (力至切)。   溟涬   (溟莫迥切涬下顶切混茫貌)。   赝   (鱼涧切)。   眚   (所景切)。   揵   (渠年切)。   推   (通回切)。   褦襶   (褦奴代切襶丁代切)。   箜篌   (箜苦红切篌胡钩切)。   𪍿   (古猛切)。   佉   (丘伽切)。   㝹   (奴钩切)。   吒   (丑亚切)。   覆   (方禄切)。   埵   (都火切)。   剌   (郎达切)。   分齐   (俱去声齐剂同)。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二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二广明八识究竟边际。以示识智之别。分六。   △初大慧启请。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唐译云。世尊。惟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前已发明藏识转识。依于不觉。不同外道异因。为一切菩萨建立唯心。起修行方便。今复问心意识五法自性。意在广明八识生因。以显一心转变异不异相。成就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一切诸佛等者。谓诸佛菩萨圣智所行。离一切心境。显示真实。此诸佛教心也。海浪藏识法身者。自心现量。全妄全真。非思量所知也。五法。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谓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五法三性。在心意意识中。依迷悟转变。迷。则正智翻作妄想。如如转为名相。圆成惑为遍依。悟。则名相即是如如。妄想却成正智。遍依转见圆成。一刹那间。真妄互显。名异体同也。   △二分别八识因缘不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唐译云。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识相故)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唐译云。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此总言八种识生因也。四种因缘。共为八识生起。而第一种独出不觉。为藏识因义。以明识不离心。秪由不觉。顿成识相。故曰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水。喻心。瀑流。波浪。喻藏转二识也。自心。谓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因不觉而现摄受。摄受。谓见相二分。见为能摄。相为所摄。若非不觉。则心有生识之过也。无始虚伪。即不觉所现。由不觉现。变似尘境。遂成色等习气耳。识有了物功能。法尔分别。谓识自性也。欲见。即作意。所谓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此言八种识顿生渐生也。俱生。顿生也。随次。渐生也。诸根毛孔。根也。微尘。尘也。如眼识。以眼例诸识也。诸识各分顿渐。皆依根尘而有识现。故曰亦复如是也。观下直接譬如二句。自知所喻之旨耳。顿。如一识顿缘多境。或诸境同具。诸识顿生。渐。如一识渐缘诸境。或诸境先后。诸识渐生。又五识可言五尘同具。一时顿生。若意识。五尘对至。惟有渐缘。是五识兼顿渐。意识唯渐无顿。然总之皆依根尘引发。识体随现。识体。谓藏识真相也。故以镜海喻识体。色风喻根尘。色风本自无知。镜海依然澄照。惟有不觉。乃见差别。始知五现量识。与八识同功。虽当根尘交互。而无分别析。宛尔无亏。但在迷位。刹那流入意地。眨眼错过。便不可得耳。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此言八种识。更互为因。非一非异。总由发业。乃有差别也。心海。谓藏识。外境界风。指六尘。识浪。谓七识也。由六尘境风飘荡心海。致七识波浪不停。而因所作相。非异非不异也。因。指真识。所作相。即指藏转二识。谓同一真性。故非异。各有自境。故非不异。然总由不觉发业。一时诸识。合此发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也。色等自性者。谓色等以内识变现为性。似有现前。而实无也。即彼五识身俱者。谓五识起。有同时意识俱起。因差别分段。而生分别。是意识又以五识为因也。乃知不觉如来藏。妄动成业。而起见相二分。是见相二分。为业之生相也。因见现相。而成根境。复由根境生识。而起区分。海浪本同。境风非别。但了不觉。业相自停。更无指示耳。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魏译云。五识及心识。不作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唐译云。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转。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此明八种识当下无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彼身。总指八种识。此八种识展转相因而不作念者。谓无自性也。惟无自性。故虽妄起计度。各了自境。而心不知业。业不知心。当体寂然。差别相尽。所谓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也。唐译坏相。为无差别相。正以差别之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无差别相。亦时时现前。但以不觉。于分段差别。仍各了自境耳。   △三穷藏识究竟边际。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八识流注生灭。非灭受所能决了也。境界元虚。摄受亦伪。定之与乱。动之与寂。皆属分别。归识边际。所谓不识流注生因。舍生趋灭。总在迷中耳。   △四显自心现量。离妄真实。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此言欲究竟藏识边际。须达自心。自心以智慧之力。方便决了一切义句。故能离自心所现妄想虚伪也。能离妄想虚伪。始知自心流注。皆由不觉。若达不觉。即觉自心。不随迷情所迁境界。自然安住心海。寂静所通。为佛摄受。同佛子住。法尔如是耳。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者。谓自心所现虚妄之想。皆自性境界。了达自性。悉无差别。则一切生死业惑。迷似梦现。觉同梦灭。不烦转变。迥然超越也。故知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是身是业。及与离主。而亦有离。不同二乘。实有生死惑业。为可离相。又不同邪外。以为一切不可得。而不必离。此非最胜知识。不能深达唯有真识。更无余识之旨。故示当亲近也。生死有海。谓生死业苦也。业爱无知。业。发业。根本无明也。爱。爱欲。支润无明也。无知。即无明也。   △五颂八识分别。以起自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此总颂藏转因缘也。以巨海喻藏识。猛风喻六尘境界。波浪喻转识。藏识为因。尘境为缘。而有七识身转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颂复以色等五尘非异不异。再明转识亦非异不异也。青赤摄色尘。珂贝摄声尘。乳蜜盐淡摄味尘。华摄香尘。果摄触尘。此五尘。皆内识所现。如日月之与光明。非异非不异。以喻转识之于藏识。亦如海水与波浪。非异非不异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此颂前四句。叠以海水波浪。喻藏转合生。引起下二句。归本藏识。有种种诸识转也。后八句。谓亦无诸识转相可得。但以意识思惟不坏假名。乃有八耳。前生灭章云。现识及分别事识。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盖以藏识转识。皆有坏与不坏二相。谓但业相坏。而自真相不坏也。此长行云而彼各各坏相俱转。颂云不坏相有八。总指诸识迷真而转。举体全真也。全真无差别。故应云不坏。迷真差别起。故应云坏。而此互用者。正可起悟耳。既迷真而起差别。犹瞪目华生。于中亦无能相所相。故曰无相亦无相。复以海水与波浪。同一水性。无有差别。深明诸识。同一真性。亦无同异。迷狥识相。悟达妄体耳。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此复就八种识各了自境。以见同体无异。但有异名也。第八名心。以能受熏习。能藏种子。所谓采集业也。七以恒审思量自内人法。名意。持此二执。广作业因。复熏藏识。不得清净。故曰广采集。后六均名识。以分别过现五尘。通于三量。名意识。对现前境。能现五尘。名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大慧恐众生不达现前尘境。为内识变现。非有。七转为迷藏而生。非无。故以现有能发之色。如青赤等。现有所发之识。如海浪等。则能所各别。而谓非异非不异。无相亦无相者。何也。盖欲世尊发明能所。皆唯识现。无别有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此颂能所心境。皆唯识现。青赤。喻一切色。波浪。喻一切识。皆空无所有也。无所有。而又以采集业名心者。欲令凡夫知一切业果。唯心所造耳。故曰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然采集之业。亦不可得。故曰彼业悉无有。由自心不觉。妄有所摄之境。如翳目空华。此华与目原不相到。故曰自心所摄离。所摄之空华既离。则能摄之翳目亦元不有。如彼波浪。全波是水。故曰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也。现前根身器界。皆唯识现。能现之识。与所现之根身器界。犹水之波浪。无有一二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此颂海与波浪。分别可见。而所喻之藏与业。难可觉知。业。谓转识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凡夫无智。不可正言。故譬藏转。冀其自觉。此不可以真实示也。故下文复有不说实之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言如来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而不直示真实。但分部诸法。是何旨也。分部。谓分九部十二部也。岂知如来所说三乘五乘。皆为第一义谛。众生无智。不能直指。而以曲示。要无别旨。大有时节也。下文特谕此意。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如来不说真实者。以众生之心无真实也。谓有而不见。即同于无。若欲指点目前现量。则非心非识。如将五色。示诸盲瞽。如来所为于非心。而指为心。故譬之海镜。于非识。而指为识。故譬海之波浪。镜之像。与梦事。谓八识转生诸识。一时顿现。七转仗境而显。境界不具。则次第现。六识分别。七识作意。五识对尘。皆次第现。而不定先后。此固如来不能直示真实。而以方便之说。引导众生。所谓如工画之布彩图形也。若为心之待觉。若为识之待空。超情绝谓。岂大智之措心。有悟有迷。乃凡愚之乐见。所谓彩色无文。非笔非素。为悦众生。不得不出此耳。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言说为真实施设耳。及至真实。唯有冥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之处。非名相所诠。望言说。故为别也。真实自悟。现量所得。能觉所觉。俱非境界。可为佛子言。未易为初机道也。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如来为愚者广分别说。故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然终不能不种种说者。随事施设。诚不得已。若遽说真实。在彼为不应耳。良医于病人。喻如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妄想。指凡夫也。如来哀愍众生。称哀愍者。随心应量。哀愍者自觉境界。非凡夫二乘分也。   △六直示自觉圣智三相。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此劝如说修行也。盖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从自心现量。不觉而起。虽处一切境界。而此现量未曾移易。但在迷位。不能觉知。故曰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愦闹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即觉悟自心也。自心现量。静处易觉也。外道恶见。二乘愚法。增长妄想。违背自心。二俱远离。始知自心所现一切妄想之相。如是而起。如是而灭。修行方便。此为直捷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智慧。对不觉而言。不觉自心。则日在现量中。而不能住。既觉而住。犹有圣智三相者。乘悟并销。悲愿当满。下文自喻耳。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七地断我执尽。一切心息。无所复起。类于二乘。所谓跛驴智。入八地而后舍也。无所有相者。二乘空观也。菩萨住智慧相。而犹以二乘禅寂。净除微细法执。此为不失方便。而非执于实法也。先佛自愿相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灭谛。令得灭谛。此四弘誓。依别圆二教。皆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此先佛自愿相。菩萨发心。不同二乘也。自觉圣智究竟相者。谓于一切处。证自心现量境界。达一切法无碍。得如幻身。圆满佛地。此即差别智也。不言差别。而言圣智究竟者。谓由差别究竟根本也。华严善财童子。历百十一城。学菩萨道。最后至弥勒所。复令还见文殊。谓汝先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也。故知前住智慧相。然后勤修三相。三相成就。亦但云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盖以根本智明。穷诸差别。亦究竟无别耳。   ○上初明八识因果邪正。以显圣智自觉竟。二示五法自性无我。简二乘外道。以显正法因果。分三。初明五法。分九。初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此问妄想自性。以显圣智。以别邪计也。盖由迷自性。而为妄想。即于本无自他之地。一时而有自共相。顿为形现。如眼识初见色。得眼识自相。稍落分别。即为共相。此皆妄想不觉境界。一切菩萨入此。而示世出世间。所有种种差别。以成百八句之所建立。若觉妄想无别自性。斯为圣智事。即达自共相不可得。一切菩萨。亦不舍世出世间所有种种差别。而得百八非句之所密诠。如来所为分别说妄想自性也。以此分别妄想无别自性。始知自性本自无人。自性本自无法。无人无法。故能净除妄想。而不勤功用。照明诸地。而不碍圆融。超愚外禅定之乐。入如来所行之处。名妄依执。直下顿空。智如圆成。亦非实有。此诸佛如来法身智慧。从妄想自性。发明心量。所有庄严。皆庄严自心。即转自心所现妄想境界。现如幻刹土。升如幻天宫。不离自心。得如来法身究竟常住也。   △二破外道妄计有无。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示不达妄想自性。故有外道邪计也。妄想从不觉心量而起。心非动相。不觉妄生。妄生非有。妄灭非无。有无二妄。徒增不觉。非本心量也。是故不了生相始于无明。误执根器。必堕常因。纵观因尽。又沦断灭。此兔无角与牛有角。所为相待想生。虽在正法。犹未易直下顿离者。盖本有之心量未圆。则不觉之迷情难尽。明知现前非有。寥廓非无。而当念未瞥。寂想潜滋。所谓离有无。而复作兔无角想也。要之观空。由于滞有。始信了幻。宁用更无。有不可得。则无亦何从待也。所谓圣境界离。究竟不应作牛有角想耳。觉知因尽者。如数论师。穷八万劫。冥然无知。审知目前诸法。究归终尽。同于兔角也。种。即四大种。求那。翻依。陀罗骠。翻尘。横法。谓诸法错陈。如顺世师。见四大种依极微尘为生因。以有诸法错陈。各各差别。故计无兔角。而作牛有角想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见不生相者。谓见牛角不可得。不生有相。以此比量。不起妄想。此穷外道计无之因。欲世尊详明之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圣智事外。见有见无。皆妄想因。故当离也。妄想依角而计有无。是以分别有无为因。此非正因。异与不异。皆为戏论耳。依角起有妄想。为不异。依角起无妄想。为异。皆妄想因。二俱无实。故得圣智事者。必不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也。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㭊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约计无者。依角生因。然后穷因不实。所计成虚。故不应作想耳。意谓妄想既异于角。则应不因角矣。若不异角。则因角也。今即角分㭊。至微尘不可得。不异此角。而有之性且不可定。有既非性。则彼无亦非性。二俱无性。世间何物何法而可言无也。见无。而言无角。见有不可得。而言无角者。此有无依因。不应作想。非正因者。谓不得诸法实相。有无二说。皆成戏论耳。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此带破计有外道。乃终言无因有待。故当总离也。计着色异于空。谓四大种及微尘。能生一切法。由不善知色与虚空分齐。起一切妄想耳。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随入色种者。世间无一法能离虚空。而不为虚空所入也。持。谓能持之虚空。所持。谓所持之色。世间亦无一法不为虚空所持。此建立色空自性。应如是知也。若依色故空。依空故色。但凡外妄见耳。原色空之义。由迷真成识。一时顿现。无有先后。亦无彼此。楞严云。晦昧为空。结空为色。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今着色着空。皆迷中分齐。不离妄想。觉自心现。始知所现境界。总同梦事也。梦中虚空根器。宛尔现前。是色是空。依然分别。觉。然后知为识想所生。不可有无也。四大种自相各别。虽不住虚空。然所入所持。无可分别。此因计四大微尘为诸法生因。故复例言以晓之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㭊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终言计无者。亦因计有。相待而成。非实有无之相也。若非因有计无。则㭊牛角为微尘。又㭊微尘以至刹那不住。此角既无。复何所比观以显无相耶。故知计有相者。有相不住。因有相计无相者。有相不住。则无相无所显。亦无能住也。有无不住。直下是何境界。观余物者。谓自牛角而推之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言当离有无二计妄想。而直观唯心也。菩萨若能观察自心现量。见自心所现一切妄想境界。由迷心为识。一时顿现。皆如幻化。当下顿离有无色空等相。然后以如幻身。入如幻刹土。为一切佛子。以如幻方便。说自心现量而教授之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言色等于心本无有也。心依色等长养而生耳。然心既无色等。从何而有现前根身器界。为心之所依耶。盖因迷真为藏。所现一切众生之见也。既因迷而现。所以如来广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种无我。亦就其迷而指示名相。使知决择。即如色等长短有无之见。相待建立。依无见有。依有见无。皆迷中事。总无自性也。若于一切分别境界。不起一切分别。唯住自心现量。此自觉境界。如来救世所说。恶见不乐。谓非凡夫声闻境界也。   △三示净除顿渐。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自心现流者。现。现行。流。流注。谓八识现行流注也。上明自心所现妄想境界。此谓达自心现者。所有现行流注。作何方便。教令净除。为顿为渐。此出五法正智也。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顿。约顿悟顿修之理。兼顿兼渐。总约佛与众生也。原迷真识。诸虚妄相。举体全现。不由渐次。则悟妄无因。顿见真如自性无起灭相。诸虚妄心。一时顿歇。亦无等待。此顿悟顿除之理也。华严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可谓顿悟顿修矣。而行向地。阶级俨然。圆觉二十五轮。大开方便。而乃云唯有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故知圆顿之理。如来明见。众生根欲。亦如来明见。所以权实兼隆。三世如来。同一法式。然推佛本怀。唯顿无渐。亦准自心现量。无诸虚伪。法尔如是。楞严云。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法华云。唯一乘道。分别说三。此为定旨也。如譬明镜与日月轮。顿现无相色像。以镜与日月二空明义。喻如来顿示无所有清净不思议智相。使众生知自心现量。本自空明。本无染污。一时顿离习气过患。不由渐治也。乃以藏识顿分别知自心所现根身器界为喻者。此即众生日用所现知心。本有如是清净智用。一时照了。无有先后。故依佛如来于色究竟天。顿为成熟一切众生。不烦方便。复以法佛所作依佛为喻者。此就如来不思议业用。光明照耀。使证自觉圣者。识自法体。光明照耀。顿离一切有无恶见。亦无差别也。总之性体光明。用分迷悟。迷。则根身器界。瞥尔现前。无容等待。悟。则法报化土。极其严净。岂假修为。转迷为悟。诚有多门。即悟即迷。都无说示。由渐入顿。亦如来不得已耳。   △四示三佛所说智如差别。   大慧。法依佛。(唐译云。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现前诸法自共相。皆因自心种子习气所现。能起现行妄想相续计着。依他种子所现。种种如幻。妄计现行所执。种种不可得。此缘起无生。因迷得觉。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为依佛之所说也。原夫法佛者。自性清净觉也。此自性清净觉。生佛皆具。迷则全迷。悟则全悟。不由知见。不借功勋。自性天然也。依佛。即法佛所流般若也。本从自性生。还照于自性。庄严身土。所谓报也。化佛者。谓随类应化。遍入一切也。自性常寂光土。为自受用。非他所知。报佛他受用土。与十地菩萨共。圣凡同居。即化佛土。随类皆入。所见各别。法佛所说。自性无依。依佛所说。缘起无性。化佛随欲观根。无有定说。然亦约略。理当互通。法与报化。非三非一。身土法尔。说亦如是。人天因果。亦有无上正真之理。涅槃所谓如来有时说于世谛。而人以为第一义谛。如来有时说第一义谛。而人以为世谛。又四谛。三乘共之。总未可一定也。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如幻师依草木等幻作形色。起诸妄想。缘起既幻。则妄想成虚耳。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依此缘起。妄计性现。此指目前妄想所由生也。然究其初。元依无始习气。所现缘起。所谓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也。缘起既现。复能引发习气。妄想相续。故曰计着习气妄想也。岂知习气总由不觉。斯缘起直下无生。了境惟心。妄想无寄。自报所诠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离心自性相者。离自心相应法相也。心相既离。觉体才现。无主无依。非心非境。言思断处。唯证乃知。此法佛说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六波罗蜜。教授菩萨。离阴界入得解脱门。则三乘通说。皆分别识相。建立自通。不同外道认识为心。起无色界识想也。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离攀缘。离所攀缘也。攀缘离。无离攀缘者也。能所既离。则一切所作根量悉灭。此自心现量究竟之相。不同愚外我相所著境界也。自心现见。谓自心所现之相。以心见心。觉变成境。此即我相。所谓差别。应当除灭也。再言法佛所说。自体应真。非报化境界耳。   △五别二乘自觉圣差别。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分别二种声闻。一因其所得而进之。二指其法执而转之。总为菩萨告诫也。所得谓得自觉圣智。此声闻初观苦空无我。住于真谛。以离欲寂静之力。能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不坏相。谓一切法真如实相也。如实知。谓如实相而知。无别闻见。所谓真谛也。由是心得寂止。住禅定解脱之乐。遂成差别。习气。谓无始习气。此习未离。则不能直下担荷八识。犹藉禅寂。易粗为妙。心外之法未忘也。二乘不见佛性。十住菩萨少见佛性。谓二乘定多慧少。虽得自觉圣智。不知智体本寂。妄见寂乐。为寂所障。故曰不见。十住菩萨慧多定少。谓初见自觉圣智。智相明了。于智本寂。未即圆彻。故曰少见。非谓圣智外。更藉禅寂。以为均等。然当通别。若华严圆宗。十住初位。与佛无别。故应了了见也。此微细差别。所宜谛审。下文切诫菩萨莫住声闻自觉圣智乐。正谓此也。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此声闻自觉差别相一切寂乐。菩萨亦有。然以本愿发起。而不取证。诫菩萨不应修学者。谓菩萨入此自觉差别相乐。易于沦染也。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魏译云。何者是声闻分别有物执着虚妄相)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性妄想自性计著者。谓执有法自性而起计着也。声闻虽知大种青黄等法。非有作者。不同外道邪见。然见先佛分别诸法自共相。一切修多罗说。以为实有。遂成法执。故菩萨于此当离人无我相。入法无我。渐次诸地也。   △六别圣智所得常不思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此以自觉圣趣第一义常不思议。与外道常不思议作者。欲世尊发明差别也。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如来不思议因自相成。故常。自相。谓自心现量也。此自心现量。虽在迷位。犹故不断。但为客尘所覆。暂时不觉。觉即常住。不同作者妄计所得。此非实因。无所显示。故常不思议不成。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显示第一义因相。以别外道也。离性非性。谓离有无二相也。得自觉相者。自觉。谓本觉。相。体相也。故有相者。谓此本觉实有体相。而非虚妄也。第一义智。即始觉智。由本有始。由始识本。本始合一。函盖相应。以此为因。是第一义智因。离有无一切诸过。如三无为真寂灭法。无有戏论。故以为譬也。此常不思议。不同外道。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所当修学也。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出外道常不思议。为妄想计也。谓外道常不思议。是无常异相。计常。非实有自性。言常也。何谓无常异相计常。以外道见一切所作有无二相无常已。即于此处作不思议境界。思量计常。此妄想因。非真因也。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如来亦于一切所作有无二相。见无常已。然不于此处作常不思议计。以有自觉圣境界。出思量言说之外。故说彼常无因也。外道计常。自相非实。同于兔角。但有言说。故曰自因相非分。谓如来自觉因相。非其分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此复明言如来常不思议。以自觉圣智为因。非以外所作有无二相无常计常为因也。外道不知自觉因相。故不于自觉因相。内自取证。而于因外计着。此所以相去悬远也。   △七别二乘舍妄求如。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唐译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此又以声闻计有涅槃。以明心外所见皆妄想也。声闻畏生死妄想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其性无二。见有差别者。皆妄想计。非实性也。谓了三界生因。未来根境休息。作涅槃想。非证自觉智趣。转藏识为涅槃也。此凡愚但说三乘。而不说唯心寂灭。不知过现未来。皆如来自心所现。以为心外境界。妄有取舍。犹属生死轮转耳。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复举一切法不生。以示自觉诣极。此三世如来之所说也。法唯心现。则法无自性。法无自性。则不堕有无。不堕有无。则目前生性。犹如兔角。唯随妄想。乃一切性有。若随自觉。即一切法无。依根身器界。而起能所有无希望。皆愚痴计。非圣贤也。乃知顺藏识迁流。则梦中之有无宛尔。达圣智境界。斯镜里之能所顿空。释群迷于自觉。会万法于一心。故能离龟毛之自性。断兔角之生因。此凡圣攸分。由觉迷区别者矣。   △八示种性妄想智如差别。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建立种性。以尽圣智差别。皆可转为究竟也。无间。谓法性无间。而种现各别也。取无始种熏。与现行所习。而成种性。种。谓种类。一类同别也。性。谓资性。依种而住。所谓习与性成也。五种虽异。同一法性。涅槃谓阐提皆有佛性。若能发信。则不名一阐提也。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唐译云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断知。谓断阴界入自共相。有所证知也。乐修相智者。谓于世间相。修解脱智。于出世间相。修禅定智也。缘起发悟。谓观缘起无生而悟也。无间声闻见第八地者。华严八地。证我空真如。不起灭定。十方如来。同音劝发。谓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无间声闻见自所证。同于此也。起烦恼。谓现行。习烦恼。谓种子。二乘断现行。不断种子。度分段死。未度变易死。人无我。二乘因相。般涅槃。二乘果相也。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此各别。即下一阐提也。觉知我人寿命等。即认五蕴中我。作者。谓别有作者为生因。即异因也。此外道不识唯心。妄有所觉。凡于心外见有涅槃。与正法相驰。皆名阐提。法无我非分也。是知声闻与外道俱非解脱。而作解脱想。故曰不出出觉。宜转彼邪见。所当修学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道。十二因缘。三世环转。故曰无间。不相近缘。所有不着。此言其谛信深切也。缘觉度生。多用神力。不以言说。此对治众生境界。而非即众生境界而为不思议境界。所为与大乘差别也。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自性法。谓如来法身也。离自性法。谓如来解脱也。自觉性。谓如来般若智也。外刹殊胜。即化身。大化。随类化。各有所现刹土也。如来自觉圣智所证。见自心所现一切根身器界。离诸情谓。不可思议。闻此不生惊怖。知为佛乘法器耳。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不定。谓其先无诸乘种习。故能随说而入。说种性差别。本为初入菩萨地者。勉其究竟。不令堕于权小。而又诱权小发大乘心。非谓种性必不可移易也。藏。识藏。谓能证知八识即如来藏。则自彼烦恼习净时。自然见法无我。虽乐住三昧声闻。皆可得如来最胜之身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须陀槃那。翻入流。谓初果。初入圣流也。往来。谓二果。思惑未尽。更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方般涅槃也。不还。谓三果。三品思惑已尽。更不还欲界也。阿罗汉。翻无学。谓四果。四智已圆。无法可学也。此皆畏生死苦。而求涅槃。爱习未忘。故言惑乱耳。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三乘。谓声闻。缘觉。不定。一乘谓如来。乘非乘。谓各别。总为愚夫少智。诸圣离寂。欲其顿舍差别耳。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第一义法。唯一真实。无有二三。即自性空事。所谓住于无所有也。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诸禅。四禅也。无量。四无量心也。无色。无色定也。三摩提。等持三昧也。灭受想。无想与灭尽定也。此独显唯心。故言一切皆无也。   △九示妄想智如平等。以显阐提佛性不断。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此阐提。即各别种性也。言阐提而带言菩萨方便者。使知菩萨怜悯众生。随类而现。摄化同事也。世间解脱谁转。谓无有涅槃者也。此总指二种。据唯心而言。故皆可曰非一阐提也。若分别二种。则舍一切善根者。不信自心。谤菩萨藏。背涅槃城。与怜悯众生发愿不般者。为深达自心。无涅槃性。不可同日语也。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此怜悯众生不般涅槃自愿方便也。非不般涅槃者。谓见众生已般涅槃。为不觉知。枉受轮转。怜悯他故。而不作证。是亦到一阐提趣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者。谓诸法如如。无自他相。无言说相。证自觉圣趣者。见自心所现身财建立。悉不可思议境界。然此境界。人人具足。但以不觉。不能证知。遂成世谛流布耳。故舍一切善根者。以如来神力。或时善根生。此虽如来本愿。亦以佛性不断。内外熏发。实有因缘。菩萨阐提所以不般涅槃也。   ○上初明五法竟。   △二明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此答三自性问也。自性犹言体性。善知三种体性。即能从缘达计还成。一刹那耳。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又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妄想自性从相生。此相。谓缘起二种相。即五法名相也。自性事。为名。行显现事。为相。如因瓶。得瓶名。因瓶内虚贮水。得瓶相。由此起计着瓶名。计着瓶相。二种妄想。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也。内外法。即蕴内蕴外一切根尘。所谓计名。内外法自共相。所谓计相。岂知计着未生。名相谁立。推缘起之二相无因。悟妄想之自性由执。达如成智。圆成何待也。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言成自性。亦不越达名相为如如。了妄想为正智也。圣智所得。谓正智。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者。如如也。谓离名相妄想。由智入如。本始合一。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因观察五法。而得三自性实相境界。此非自觉圣智。不能证知。成其所行。此圣乐行处。菩萨所当修学也。   ○三明二无我。分四。   △初明人无我。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知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此答人无我也。因执阴界入聚实有我所。成人我相。若离我我所。则阴界入当下无人矣。无知业爱生。此原阴界入之所生起。遂有眼等诸识。摄受一切色等。然一切根身器界。皆自心现。由藏识虚妄施设。非有实体也。河流五喻。言刹那变坏。猿猴三喻。言迷惑狂妄。以此无始虚伪。轮转生死。如汲水轮。环转不停耳。再言身色如幻术机发。神咒像起。谓五蕴身中。实无主宰也。二乘虽知离我我所。证人无我。而不知藏识施设。皆自心现。故不能当处发明不思议境界。此人无我。当为第一义智所得也。   △二明法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唐译云。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阴界入法。本无自性。以妄想相而为自性。于此觉知。顿离我所。所有无明发业。爱取相续。展转缘生。而本住之理。固无动摇也。始知一切诸法。自共相离。良由妄想虚伪。妄见有相。增长妄力。凡夫迷执。不达法源耳。夫真如无性。心法同源。畛域妄分。无可穷诘。若达妄想由于不觉。方了万法究竟如如。不觉之心意意识。空华无用刬除。如如之五法三性。体寂何劳转变。凡夫妄有。二乘㭊无。均成法障。此固不言无阴界入。而言如阴界入。自心现量。是不可以智知也。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无所有与欢喜。皆初地相。法云。谓十地。自此地所现刹土。皆幻自性境界。以为修生。至超佛子地。方到自觉圣趣。若达自心现。见身财建立。皆不思议境界。顿入自觉圣趣。顿超诸地。刹那证知。不由渐次。始知法真无我也。   ○三示善法无我。分二。   △初离建立诽谤。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建立诽谤。谓有无二见也。唯正法方能离此。然二乘心外有法。犹须破除。蕴外明真。不免趋向。矧外道乎。所以自觉圣智。远离二边。教授菩萨。此为菩提真因耳。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无二见。心外妄计。无有彼心量者。谓有无不能构心量之极致也。万法如梦。一寐所生。梦中根器。非心所识。而欲以梦事之差别。拟觉心之真诠。何异图虚空之形貌。秪益愚痴耳。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自心现量。本无相。而建立相。本无见。而建立见。本无因。而建立因。本无性。而建立性。此皆不识自心现量。故所建立。悉无实义。以无实义。而生诽谤。无异建立。其于自心现量。相去悬绝一也。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此下申明本无相等。而起相等计着也。阴界入本无自共相。而起自共相计着。所谓法我。坚执不舍。故曰此如是。此不异。然皆由迷如来藏。而有业转种种虚伪。复随根识。引起种种习气。此盖推原计着所由生耳。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见。即阴界入我见。所谓人我也。初识无因生者。谓迷藏为识。所有业转。皆迷中事。似生。非有因生也。既似生。即不实如幻。是本不生也。由眼识色明。似生相续。续已还断。总言本非有因。妄计为因。而起建立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𩬊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虚空灭尽涅槃。非作者性。妄计作性。是为非有性建立也。离性非性。谓离有无也。既非作性。即是离有。无从有待。离有。即离非有耳。推而言之。一切法皆离有无。如兔马角。如垂发现。故知建立诽谤。皆愚夫妄计。非善观察自心现量者。不能深达实相。故应当修学也。   △二趋究竟度脱。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趋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此总结菩萨当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也。善知此相。故能住自心现量。趣于究竟。谓究竟现量。不为凡圣之见所限。方可随时出兴。自在无碍。然后为安众生故。示种种如幻类像。现种种如幻土。得种种如幻三昧。游种种如幻佛刹。作种种如幻供养。生种种如幻天宫。现种种如幻佛身。集种种如幻菩萨声闻大众。说种种如幻法。度种种如幻众生。皆由自心现量。远离有无等见。趋于究竟也。此自心现量。在迷位中。依于缘起。起诸妄想。亦一一如幻。如梦。如光影。如水月。离诸有无。亦离声闻缘觉等法。但以不觉。不能证知。故觉自心现量者。所作所现。乃云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所谓究竟现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偈言世间心量。及种类身相。悉离作性。菩萨观此。即能内发力通。自在成就。此犹达妄想自性。依于缘起。一刹那间。识智转变。体同用异也。   ○上三示善法无我竟。四示善法无我得四法无我相。分五。   △初法空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世尊常以此旨。显示自性不堕有无。下文分别四句。而先指人以不离妄想获自证处。然后知修多罗以语入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耳。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即妄想自性。以示真空也。真空无空。故曰空空。空空即是妄想自性处。唯有证知。不可说示。盖为众生不知妄想自性真空。妄起计着。故说空。说无生。说无二。说离自性相。使悟圣乐行处。即在妄想。但离计着。当下证知。更无别有。先列空相七种。无生无二离性。例同空义。皆非舍妄想别有诸义也。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一切法性。无自共相。妄见自相。故有共。妄见共相。故有自。展转相待。积聚而成。皆由分别耳。分别之性既虚。自他之相亦伪。即相无相。故云相空也。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一切法性。妄见有无。非一切法实有自己性也。善法无善自性。恶法无恶自性。一切法无一切法自性。故云性自性空。非无性空也。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因所成。谓种子。所作业。谓现行。此诸阴所由生起也。迷心为识。种现互熏。王所交妄。无我我所。故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诸阴行处。当体全空。即是涅槃。因空说阴。因阴说空。展转缘起。俱无自性。无阴无空。故云无行空也。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妄想自性。即非妄想自性。不可妄想自性外。更有言说。故知一切法皆离言说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自觉圣智。本离有无诸见过患。于此证知。则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事。成第一义。是第一义大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于彼无此。于此无彼。故曰彼彼空。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此彼彼空义也。然鹿子母舍。虽无象马牛羊。而非无比丘众。如舍。非无舍自性。比丘。非无比丘自性。鹿子母舍无象马。亦非余处无象马。此一切法无他相。非无自相。故彼彼空最粗无义。应当远离也。谓外道计空。不如我法六种空义。当处顿离一切有无习见。是无有无他性。而非无自性也。   △二无生相。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不自生。谓自体本无生性也。非不生者。谓因缘会遇。似生相续。迷情未尽。不可言无。妄体元虚。生亦非有。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名无生。非以住三昧。而言无生也。   △三离自性相。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离自性。为无生密旨。故复言即是无生也。唯无自性。则当生不生。虽相续流注。而刹那不住。变异相现。故知一切性离自性也。   △四无二相。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所谓二者。如阴与热异。长与短异。黑与白异。所谓相异因异也。然相非二相。因非二因。是谓无二。故知涅槃之外无生死。生死之外无涅槃。生死涅槃之相异。生死涅槃之因异。然相非二相。因非二因。所谓异因相。有性也。迷觉为因。真妄成相。此迷此觉。此真此妄。似有异见。而无二体。一切法亦复如是矣。   △五结四相入一切修多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如来所说空法。说妄想自性真空也。妄想自性真空。超过断常。处于生死。都如梦幻。梦幻之中。无有坏相。及与不坏。说有业坏者。犹属有无之见。自性真空。如三无为。顿离有无。无诸过患。故不同愚夫随顺妄想。不觉计着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此复结言为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若能证知妄想自性。顿离计着。即当下泯然。始知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犹为指宗之极。而非直显第一义。故曰诸修多罗。随众生希望。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也。显示其义。谓以语入义。如灯照色。而非真实在于言说。故不可依语取义。此所谓当依于义。莫依言说也。   △上二示五法自性无我。简二乘外道。以显正法因果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二   音释   跛   (补火切足偏废也)。   骠   (皮召切)。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三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三示如来藏超过愚外妄想言说。成就诸地。究竟果海。分十一。   △初示如来藏不同外道神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此欲世尊发明如来藏。不同外道神我也。外道神我。执五蕴分别之心。如来藏性。示常住不变之体。体无真妄。而有觉迷。迷。则分别心生。而非真智。分别心灭。而非真寂。迷智为生。迷寂为灭。悉由分别。所以无常。若觉。则分别顿息。见本无生。今亦无灭。无生灭处。本性常住。为除分别。说于无我。而非无如来藏常住不变之我也。为遣无我。说于真我。而非同于五蕴分别之我也。所谓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而为阴界入垢衣所缠。贪嗔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现在迷中。则智寂隐。而生灭现前。凡有所执。皆属分别。此外道所为妄计作者也。求那。即尘缘也。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说如实法身。而先之空无相无愿。说自性涅槃。而先之离自性不生灭本来寂静。此世尊所为说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也。如来初为众生执五蕴我。说于无我。后又为声闻执无我法。惑于自性。为说真我。涅槃云。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空无我。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沙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也。乃知如来说无我时。意在真我。只为对治凡外。故二乘之所误。即凡外之所怖。岂知离妄。正以显真。此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不同外道即识为我。计作者相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此复申明如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无我。或说如来藏。互相发明如来清净我相。开引计我外道。令离不实我见。故终曰当依无我如来之藏。此决定义也。涅槃为设旧医新医之喻。而复众中唱言曰。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言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即五阴身中我也。相续。即此我流注生灭。阴。五阴也。外道计有异缘。与微尘胜性自在天和合共作。此乃自心妄想计也。异缘。即如数论之萨埵剌阇答摩。数论师执我思缘此三事合成。是也。   ○二示如来藏方便所显。分五。   △初总示方便四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魏译云。为诸菩萨说如实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此问修行方便也。无间者。无间于自性。顺性起修。非外作因缘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善分别自心现。谓知三界皆唯识现。非由别因也。观外性非性。谓外一切性。悉如梦幻。无有自性也。离生住灭见。谓既知一切性无性。皆唯自心。则诸识不起。于尔𦦨法。无所摄受也。自觉圣智善乐。谓既知三界唯识。一切性无自性。诸识不生。则自觉圣智。如日处空。自然得自在法乐也。外道不知三界皆唯识现。谓有别因。既有别因。则一切性。实有自生性可得。二乘虽知无有别因。然识现行灭。而种子不灭。于内外法。不能顿空。此皆识明所碍。于自觉性。自不圆妙。故此四种。菩萨修行方便。远过愚外。凡有志心宗。所宜详察也。   △二善分别自心现。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分齐。犹言分量也。此唯心即唯识。迷心为识。识即是心。故曰唯心。观此三界。皆由自心不觉。妄生分齐。中间实无摄受与摄受者。故虽作。无有所作。虽现去来。无有去来也。无始虚伪习气所熏。指藏识业种。即不觉妄动者也。既妄动为业。即由见起相。变似根尘。成于三界种种色行。遂有长短屈伸一定名相。能生系缚。即现在根身所受用资生器界。起诸妄想。心境相入。和合而现。此所谓自心现也。若能观察自心所现。则知三界一切色行名相。自身受用一切妄想。皆由无始如来藏性。迷为种识。妄生分齐。所现心境。皆不可得。无主无依。当下顿了耳。   △三观作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𦦨梦等一切性者。谓一切法如阳𦦨。如梦幻。皆由内识变似现前。无有自性。当处无生也。故知无有自性。一切法不生。三世如来所说。所当尊重耳。因者。谓此一切性。即因识种虚伪而为自性。观一切性以此为自性。则一切性无自性。所谓善观外性非性也。   △四离生住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自他俱性不生者。识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观此则知一切幻梦外性。皆由自心不觉。妄生分齐。不觉妄生。实无生性。故曰见外性非性也。不觉妄生。实无生识。故曰见识不生也。既无生性。及与生识。犹似生相续者。总由不觉。一时顿现。非缘众多积聚也。不知顿现。而以为缘生者。妄想耳。见妄想缘生。始知三界一切诸法。无有自性。生见顿灭。所有现前。悉如梦幻。但了不觉。即住惟心。所谓无生法忍。善离生住灭见耳。   △五自觉圣智善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知三界法。唯内识变。无自生性。识因迷有。觉迷迷灭。本心现前。此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当下顿离也。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所谓得二转依果。如意生身。下文自明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此言证自觉圣智。转二所依。以如幻三昧之力。自在神通。自然获有圣种类身。为众生故。一时对现。犹如意生也。   ○上二示如来藏方便所显竟。   △三示如来藏离诸因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因缘生法。皆由自妄想见。而愚夫不知。执为顿渐。了达此义。离诸有无渐次俱生。以显无生。所谓一切法不生也。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内外二种缘法。一为世间妄见。一为愚夫妄见。所谓除识起。自分别见。则一切无生也。外缘。世间现见如瓶与酪酥等。非无方便。前后生起。故立外缘法也。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无明者。如来藏不觉成识。华严云。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也。十二支。无明为过去缘因。爱为现在业缘。业即取有。又为当来生老病死缘也。阴界入法。本从三世缘起。而实由无明不觉。于自心上无有生性。愚夫妄以为实。故曰彼无差别也。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六种因。即于二缘中。有能招果之因相差别也。当有因者。谓现在根尘所作。能招当来之果。此当因缘也。相续因者。谓因内外根境而生爱取。复起后有。种子不断。此当所缘缘也。相因者。谓所作无间。因果相续。此当等无间缘也。作因者。谓于果上作因。如转轮王获胜果已。复作胜因。此当增上缘也。显示因。谓能作之因与所作之果。同时俱显。如灯照色。亦因缘义摄也。待因者。谓于境相灭时。不见流注生相。作相续断。成不妄想性。不妄想因妄想相待。为愚外因相也。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渐生顿生。愚夫所计。由不识自心所现。于似生相续。妄见因缘。而计顿渐。故如来特曰不渐次生。不俱生也。若顿生。则无能所。不得因相。渐生。又无自性可得。相我。谓自性也。既无自性。则直下无生。如不生子。无父名也。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承上渐次俱不生。以显愚外不觉自心所现。妄想计着。而实非有生法也。此节侧重渐次。但带言俱者。以愚外计四缘生。惟属渐义。故详示之。使知目前内外诸法。皆由识变。无有自性。虽有因缘所作方便之相。总为不觉。妄计所成。觉则唯心。相见全泯耳。因。即因缘。谓亲能生起者也。攀缘。即所缘缘。谓依外色等而生者也。次第。即无间缘。谓内外法更互转生。相续无间也。增上缘。谓心与境为增上缘也。此四种。正法常说。然为迷真者。假施设有。非实有体性也。故曰渐次生不生。由妄想计着。而实渐次俱。悉不生也。谓自心现根身器界自相共相。皆无自性。除不觉自心现。妄想计故有相。是故因缘所作方便。当离渐次俱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一切因缘生灭有无之法。无有自性。直下无生。唯凡愚痴惑。妄见三有耳。故如来但遮痴惑。而非遮诸因缘也。谓诸因缘。如幻如𦦨。不可有无。一切有为。于本来真实。视如空华。但离能所诸惑乱见。因缘生灭。都无实义。唯有世论耳。上三偈。反覆言断痴惑。下三偈。明真实无生灭也。真实。即本来真实。谓如来藏心也。   △四示如来藏第一义离言说妄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言说者。口所诠示一切境界也。妄想者。分别境界。主张诠示者也。了达二义。则知一切境界。悉由妄想分别。因言说而有诠示。离诸分别言说。即无一切境界之相。故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言说所入。非言说分别觉境界也。一切众生。不识第一义心。唯依言说所诠。起诸妄觉。而非真实自通。恶见稠林。由之不净。此大慧之所请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相言说者。妄想计着色相而生。谓依现前实境而起分别。所有言说也。梦言说者。过去境界。从忆念妄想生。觉已境界无性。谓非实境。如梦觉已。见境界无性。如独影境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谓忆念先所作业而生悔恨。所有言说也。无始妄想言说者。由无始虚伪种子习气。故所分别。皆无明妄觉。不依实义。由此计着而生言说也。以此四种。括尽一切言说妄想。若能了达。则能远离妄想境界。得自觉圣智趣。所有言说。皆由自觉显示矣。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唯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异。则妄想非因。不异。则说不显义。为出下文言说与第一义为异不异耳。不知妄想觉境界。虚伪不实。故言说可诠。第一义。自觉圣智所得。非言说所及。此不可同日语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分列言说所说。穷尽言说境趣。显第一义非言说所及也。此言说。单指名句文身。所说谓言说显示。兼有妄想比知之相。所谓言说妄想觉境界。非真第一义也。第一义是圣乐处。言说所入。如以手指月。非指即月也。楞严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见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故。明暗二相。无所了故。夫第一义。自觉圣智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指体月体。明暗了然。故曰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也。生灭动摇。即头胸八事。展转和合。谓此展转因缘不能显示第一义。指言说也。自他相。即指所说。谓所说自他之境。依妄想分别。如镜里华。无有实性。此为言说相也。故曰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真能入自心现量者。见外种种诸相。俱无自性。皆由言说妄想建立。若离言说妄想。即无一切境界之相。正当此时。唯可证知。不容有说。故但云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耳。言思绝处。圣乐所行。霾开日现。如子得母。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故终云当离言说妄想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说示。此甚深空空义也。生死空。涅槃空。所有自觉圣智实际之地。非愚夫能了。故凡圣教。皆言说自性。法如影响。方便指归耳。宗镜云。言说者。从觉观生。是共相和合而起。分别者。因意识生。是计度比量而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觉。教观随生。若无不觉之心。一切诸法。悉无自相可说。除方便门而为开示。究竟指归无言之道也。   △五示如来藏自觉圣智离有无四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西域九十六种外道。皆由有无等四句。起六十二见网。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菩萨尚然。矧愚外乎。大智度论偈云。有无二见灭无余。诸法实相佛所说。诸法实相。所谓自觉圣智所行也。泯绝无寄观曰。谓此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乃至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此正行。是以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第一真实之义。准初地见道。亲得诸法实相。华严则指十住初心。明见佛性。与佛无别。所历之位。一位即一切位。行布圆融。纯以无功用道。任运至佛。入无边刹土。普现色身。皆不出自心所现差别也。四句。谓一句。异句。亦一亦异句。非一非异句。一。摄有常。异。摄无无常。此三皆有四句。我法亦有破四句义。涅槃论文云。存不为有。破声闻常执。亡不为无。破声闻断执。亡不为无。虽无而有。存不为有。虽有而无。此双破有无。显亦有亦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此破亦有亦无。显非有非无。总之互相破除。以显中道佛所行处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不知自心现量。则举体为识。自然不知内外诸性所从。惑于目前。妄生分别。此四句之所由生也。习因。指种识。不知心量。即成习因。计着所固然耳。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上言诸见。起于迷自心量。而成种识。见有内外。生四邪见。此言现种相生。互相惑乱。于毕竟无。成究竟有也。   如乾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此乃深明现前心色一切境界。皆唯识变。不得有无。所谓如幻不可思议。外道无智。惑为实有。徒益邪见尔。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此以梦中所见。比量易知。至于觉已忆念不舍。兼喻愚夫。明知诸法非有异因。内外法执。犹故不忘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世尊于此。深责外道恶见。建立自宗。诽谤正法。流布将来。自坏坏他。当堕地狱也。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谓一切诸法。悉如垂毛。非有无性。由于见与不见。此直示唯识也。重言诽谤正法。自陷陷他。如来悲悯谆切。大概可见矣。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魏译无此。亦遍喻。无别义。故略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水泡是一。取不取故。非真有生灭也。凡外于无所有之水泡。取以为有。愚夫于缘有之水泡。不取以为灭。鸯崛魔罗经偈云。譬如有愚夫。见泡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余真实。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法空已。不空亦谓空。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三种量。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现前实境。不落意言。亲得法体。无有错谬。如自觉圣智。相应证知也。比量。比类而知。如因梦境。而知为自心现。虽非亲证。比知无妄也。圣言量者。如法佛所说。报佛所说。化佛所说。一定模范也。三支。谓宗。因。喻。如于我法立量云。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因云自心现量故。喻云如镜华。水月。及梦。如于外道立量云。彼以神我胜性为宗。因云无始虚伪习气。及作者有无故。喻云如龟毛。沙油。破瓶等。此三支。亦名三支比量。故合结为五也。三量五分。皆如来所说。以显圣智自觉。离有无二见。而非建立圣智自觉。起有性分别。此破内愚我相也。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妄想断者。谓既转心意意识。则自心所现。能取所取。诸妄想应断矣。故复云如来自觉圣智。不应于彼复作有无见也。若复修圣行者。于自觉境界离有无法中。而作有性相者。即堕我人众生寿者。此承上文为作有性计著者。加一针劄也。圆觉云。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又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又云。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又云。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又云。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故知得自觉圣智。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皆不离此四相也。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此复言如来有时说性说相。种种自他。皆化佛说。由愚夫希望有所得故。为示化城。而非实有建立趣自性法。为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也。夫众生日用。实非无常。为除常执。说无常想。乃至亦非无乐我净。为除乐我净执。说无乐我净想。圣智自觉。亦无得果得禅。为顺希望。说于果相。说于禅相。若无希望。则如来始终不说也。故知希望情见。急欲夺之言中。而圣智泯合。且当启之说外。如来固有所说在此。而旨趣在彼。将以明言说之所不及。即以谕离言之所自及。水中非月。而月光俨然。镜里非像。而万像森立。至理未彰。而圣意隐显也。观下文化佛所说。如影像等。始知愚外所迷。即智者所通。无二致尔。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𦦨波浪。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此出化佛所说。以示权实兼到。盖由自心现量。无自无他。随缘赴感。应物现形。任诸有情。分别见异也。水中树影。不属有无。明镜现像。本无心照。风水出声。非因非缘。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贪与无贪。俱非生灭。咒术尸行。机发像起。都无实事。去来宛然。此皆自心所现。非真非妄。非彼非此。非和非合。非觉非知。如来以梦幻水月。顺彼根欲。而以全机大用。悟此修行。愚外不知。于圣智自证法中。妄起邪见。所有建立。皆成戏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此一偈言三有诸法。不可有无。悉如梦幻等事。作如是观。便当下解脱也。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如𦦨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此五偈言三有梦幻。本无实事。由识种子。妄见境界。如翳目见华。误以华从目出。计见华目。为摄受性。此正无始生死根本。分别妄心。若能即此分别。知分别妄。如楔出楔。始知机发咒起。浮云梦电。当处无人。即得远离三毒摄受。而无远离者。所谓以无作智观一切法。而非觉想境界也。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此五偈言如来说法。亦为众生假立名言。因彼分别妄见。而诏之曰。五阴诸行。如垂毛等。于无生中。而现生事。乃至邪计四句。亦复如是。皆无始虚伪。愚夫无知。妄生分别耳。后二偈再言一切言教。悉随根欲。有所显示。而非实法。此拔愚夫因说生解。如来导权归实。意深且切矣。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此总结如来说法离四句有无分别者。盖为结集真谛。真谛。即自觉圣第一义谛。此非二乘四谛比也。见于自觉第一真谛。方能深达缘起。随顺修道。证于寂灭。而得解脱。所为与外道胜性自在等论别也。断二种障。亦即修道证灭之事。然皆结集于自觉真谛。所谓建立百八句于无所有。无所有。即指真谛无一切有无诸见。即世间。即非世间。即出世间。即非出世间。是句鲜白。纯一无杂也。故知无所有。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无垢。得住此已。自能善分别知诸乘地相。此固顺性起用。善诸方便。以自庄严。而非别有。如来说法。普为菩萨成就自觉。如商主引导。至于宝所。更无实法尔。   △六示四种禅。以显如来清净不同二乘。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四种禅。唯愚夫所行禅。为二乘外道所修。观察。缘如。为诸地行相。如来。为自觉圣智究竟相也。二乘观苦空无我不净。修习四谛。谓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此对治世间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修无我观。观成就已。至于爱尽涅槃。而内外法相。终不除灭。由不知内外诸法。自心所现。以为实有所灭。实有所证。此虽正法。同于外道。故我世尊于涅槃会上。特为二乘说四实谛。告文殊菩萨云。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所言集者。能令五阴和合而生。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断相。如来之性。非是集性。非是阴因。非可断相。是故为实。所言灭者。名烦恼灭。亦常无常。二乘所得。名曰无常。诸佛所得。是则名常。亦名证法。是为实谛。如来之性。不名为灭。能灭烦恼。非常无常。不名证知。常住无变。是故为实。道者。能断烦恼。亦常无常。是可修法。是名实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常无常。非可修法。常住不变。是故为实。又云。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而生灭想。于非道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果想。于非因中生于因想。以是义故。彼无一道清净也。此云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正指有可断相。有可修相。所证知法。所谓非果果想。非因因想也。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此观法无我。始入唯识。证唯识菩萨。达一切法空。名见道分。是为初地。由是诸地相义。次第增进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唐译云。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缘真如禅)。   入真如实际之地。所见二无我清净法相。尚不现前。若此相现前。犹名妄想。不名如实证知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三种乐。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也。实相亦有三种乐。一受乐。二寂静乐。三觉知乐。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钵头摩。翻红莲华。日月形。红莲华。海相深险。虚空火尽。皆禅定差别境界。外道二乘以取着故。成于邪见。若一切舍离。直下自觉。即是无所有处。便为诸佛所加。随入如来地真如实相也。   △七示如来藏自性涅槃。不同二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自性习气藏。谓八识。意。谓七识。意识。谓六识。即心意意识也。见习转变者。八识即如来藏。无有转变。所转者见习耳。如来藏不觉妄动起见。由是人法。熏变成习。若能发明识即是性。顿离见习。是名涅槃。涅槃名为秘密之藏。如伊三点。涅槃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此如来法身。智慧。解脱。圆满无亏。非纵非横。所谓自性空事也。又云。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也。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涅槃经云。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涅槃也。夫无因。故不堕常。而为自觉圣智之体。故不堕断。又涅槃无我。有八自在。名为大我。一能示一身为微尘身。二能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能以满大千身轻举飞空。四能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或住一土。而令他土悉见。五能六根互用。六能得一切法。而无所得。七说自在。八遍满一切处自在。此三世如来大般涅槃自觉境界也。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世尊尝谓迦叶曰。汝不应作是忆想。谓如来性是灭尽也。迦叶。灭烦恼者。不名为物。永毕竟故。是故名常。又曰。譬如圣王。素在后宫。或时游观。在于后园。王虽不在诸婇女中。不得言圣王命终。如来亦尔。虽不现于阎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无常。如来出于无量烦恼。入于涅槃安乐之处。游诸觉华。欢喜受乐。又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涅槃云。解脱者。名无异处。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净屋宅。更无异处。夫无异处。则非舍也。又云。解脱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脱不尔。不可取持。夫不可取持。则非得也。又曰。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之法。夫断有为。则非常。生无漏。则非断。又曰。解脱者。名不可量。譬如大海。不可量度。又解脱者。名为一味。如乳一味。解脱亦尔。唯有一味。夫不可量。则非一义。唯有一味。则非种种义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声闻缘觉于四颠倒。起不颠倒见。作涅槃想也。何谓四倒。谓不知如来常乐我净。故于常中生无常想。于乐中生于苦想。于我中生无我想。于净中生不净想。是为四倒。以四颠倒。为不颠倒。所有修习。皆为作因。而非了因。非真涅槃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言说习气计著者。如依白色。而说为白。依黑色。而说为黑。亦有他土不说黑白者。故知皆无始传习。以为决定白决定黑也。事自性计著者。如色心等。生灭现前。或执有因。或执无因。皆由不知自心所现。妄起计度。此二性相。正愚外法执所由。故重言之也。   △八示神力建立。不堕有无。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此如来建立二种神力。加持行者。始终护念。不堕歧路也。禅定中。现身面言说。此初地住。手灌顶。则十地满足。灌顶授位。若无二神力。决不成就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   照明三昧。谓光明定。菩萨得入此定。由住神力。金刚藏菩萨。华严会上。承佛加持。举一例余也。   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大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此承初地。次及诸地。至十地灌顶。无非住佛神力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言凡夫必不能说者。见菩萨所有乐辩。皆由住佛神力也。又举无情以讫有情。神力广大。不可思议。然亦自心所现。一体周圆。含识之俦。情生智隔耳。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如来加持行者。始终备至。而愚外无知。执情难破。终堕邪途。亦可互相儆戒矣。   △九示诸法缘起。以显如来藏非因缘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十二因缘。从无明起行。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此因缘生法也。外道亦说从于胜性自在时微尘等因。生一切法。故疑悉檀无间。间。别也。不知十二因缘。从于无明不觉。非作者生。亦非自体生。而外道妄执胜性。说为作者。能生诸法。不知其迷于自体。而遂以所迷之自体为诸法因。举体全识。识性虚妄。亦即无因也。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唐译云。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外道以作者为生因。即是无因。遂疑世尊所说。不觉妄起。起已还灭。亦为无因也。此有故彼有者。谓此有无明。故彼有诸行。又疑世尊非建立生因次第而起。彼此相生。因缘杂乱。反不如外道作者为尤胜也。不知总由不觉。似有生起。因成于果。果复起因。皆由妄见。实无生义耳。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觉自心现量。始知能取所取。皆由不觉。妄见有无。非外境界实有自性也。外道不觉自心所现。而于外境性与非性妄生计着。所以为过。至于世间因缘。既有业因。难逃苦系。迷情未尽。而谓一切无碍。必不可得。所谓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终不亡。不自生。非不生。非无因生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唐译云。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此因愚外依于名相。而生妄想。以为实有诸法。若无诸法。则言说无所依起。不知一切境界。悉由自心。不觉妄现。复因妄现。而生执取。妄计名字。所有言说。总属迷事。无有实义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兔角龟毛。喻无法而有言说。以例一切诸法。不觉妄现。在自觉圣智。亦犹兔角龟毛。空有言说耳。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言说是作。谓由心所作也。既由心作。则言说所说。悉唯自心。乃至作相扬眉。无非自心。悉无一切法体也。皆无法体。而各有显示。各有显示。唯诠自心。在愚痴为妄执。在圣智为指迷。皆显示自心之一耳。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也。蚊蚋虫蚁。举现前易见。总以明言说无性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唐译云。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一切世间。本无诸法。而有言说。由于妄计。一切出世。亦无诸法。而有言说。但为破除。妄计本虚。破除非实。所谓如虚空等也。凡愚不知诸法如实自相。而于因缘和合。建立诽谤。徒乖法体。由妄分别。自取流转。良可悯夫。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三   音释   恚   (胡桂切)。   龂   (鱼巾切)。   黠   (吉协切)。   謦欬   (謦弃挺切欬丘盖切)。   蚊蚋   (蚊无分切蚋儒税切)。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四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十示诸法常住如幻。以显如来藏自性无生。分四。   △初显惑乱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唐译云。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示现。然不颠倒)大慧。如春时𦦨。火轮。垂发。乾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唐译云。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   一切诸法。悉无自性。如春𦦨火轮。不可有无。此如来所以说常也。计有无惑乱者。颠倒想耳。颠倒可灭。法性常住。法华云。无上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涅槃亦云。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意识常。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夫内外唯心。圣凡同现。惑乱由识。迷觉攸分。所谓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世流布想。二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故知着想若灭。离性有无。春𦦨火轮。法尔常然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唐译云。大慧。妄法是常。相不异故。非诸妄法。有差别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一恒河水。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众生见。不可言无。无有无性。而非无水。所谓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也。一切诸法。妄想分别。法无分别。无分别法。是名常住。颠倒。属凡夫法。不颠倒。属二乘法。颠倒与不颠倒。皆为分别。非法实相。故诸圣悉离耳。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魏译云。云何迷惑法名之为实。以诸圣人迷惑法中。不生颠倒心。亦不生实心)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此复言圣智事。于惑乱法。无有少想也。凡外于如幻法上。无常计常。乃至无我乐净。计我乐净。此凡外所为颠倒也。二乘于如幻法上。常计无常。乃至我乐净。计无我乐净。此二乘对治凡外。而自以为不颠倒也。不知颠倒与不颠倒。皆为觉想所转。而于惑乱真实自相。不得相应。故知有少分想。即不能入圣智事耳。   ○二示惑乱起二种性。以显真如平等。分二。   △初示惑乱起二种性。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此即惑乱显示起二种性。以明惑乱之法。本自平等。但能离诸分别。即名真如也。自共相计著者。谓声闻观阴界入空。作无我想。证人无我。而自共相不灭。故不得法无我也。自共相不亲计著者。谓缘觉于自共相。计于缘起。不乐愦闹。而于法我。犹未顿忘也。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者。谓即惑乱。即非惑乱。当处想尽。即如如佛。此觉自心现量者。见一切法。无有法体。故妄想不生也。一切凡外执现前种种事物。将为实有。是为愚夫种性。所谓非常常想。非乐我净。作乐我净想也。   △二示离妄平等真如。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魏译云。圣人观察彼迷惑法。不虚妄分别。是故圣人能转心意意识身相。离烦恼习故。是故圣人转彼迷惑法。名为真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承上于惑乱法。所起种性。彼惑乱法。非有实事。非无实事。由依妄想而有分别耳。诸圣智者观彼惑乱。离诸分别。但能转心意意识一切妄想习气。复本自性。得见法性。名为真如。所谓如离心也。离一切分别之心。真如法性。自然显示。此句。谓真如法性也。真如法性。显示离分别法门。离一切分别。更无余义也。故知一切惑乱。法非分别。一切妄想。性非分别。皆由不觉。内起妄心。外见妄法。内外惑乱。悉无实事。惟在迷中。亦非无事耳。   ○上二示惑乱起二种性。以显真如平等竟。三示惑乱无法。分二。   △初示惑乱无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此问惑乱之法为有为无者。因上惑乱常义计也。不知所谓常者。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常。非实有法常也。内外所生六识既灭。则法无自性。不可有无。谓之如幻。计着之相。无所从生矣。若如幻犹有计着之相。则计着法必不可灭。如外道说。外道于十二因缘。计从因生。此由不知自心所现。妄见实有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常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唐译云。大慧。夫幻事者。从他明咒而得生起)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惑乱如幻复当与余惑作因者。谓此惑乱之法。虽是如幻。若犹于此而起妄计。则幻不能止惑。复当为惑作因。此防拨无者。不能深达如幻。则迷情未尽。着想犹存。借口空华。反成颠倒。不知西域幻法。从于明咒而得生起。喻如幻法。从自心不觉。妄有所现。无有主者。无有觉知。所谓幻不起过。无有妄想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者。谓妄想由不达自心所现。一切诸法。悉同幻起。随顺习气。妄计有无。遂为过患。达法如幻。妄计顿停。所谓幻非惑因也。迷生惑乱。悟同幻者。妄想之心无附。即因缘之遘徒然。古今圣贤。真无两旨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圣不见惑乱者。谓惑乱即真实。不于惑乱中间。复有不惑乱以为真实也。故曰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知妄即真。顿离内外相见。此觉自心现者。至无所有。犹如琉璃。无有余翳也。住九地菩萨。见法有性。犹云不见佛性。谓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涅槃云。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所谓惑乱即真实也。   △二再示如幻无过。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唐译云。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唐译云。若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者。世尊。非一切法悉皆如幻。何以故。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世尊。都无有因令种种色相显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唐译云。世尊。不可说言依于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一切诸法。无有主者。无有觉知。非幻无以为喻。故世尊重言之。而非以种种计著相言如幻也。若以种种计著相言如幻者。则现前色相。不由计着而有所现。是有性不如幻者。便非无因。盖欲显一切法。由迷自心。而不同于作者因相。故曰无有因种种相现如幻也。复终之曰。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则世尊所说一切法如幻。旨趣自晓然耳。故知外道异因。总由不知现前色相。皆自心现。有无诸性。悉不可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如幻。此如来秘密之旨。大慧深领法要。而以如幻非计著相。所谓直显法性欤。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此言非因计着诸相而言一切法如幻。谓一切法速灭如电。故言如幻也。一切诸法。如电光现。不可有无。愚夫不达诸法实相。妄起分别。以为实有自共相现。而不知妄现非性。但由色相计着。当下无生。抗行回互。俱无所用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法无自性。当生不生。不生说无。生而无生。故说如幻。此得法实相者之所显示也。   ○上三示惑乱无法竟。   △四直示无生如幻。令离希望。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如幻。此当生不生之旨也。性无自性。故曰无生。是无而非无也。如虚空华。故曰如幻。是有而非有也。如来秘密。非智所及。前后相违之难。盖欲明此耳。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生无生。此如来决定之旨。为觉自心现量者。说是秘密也。自心所现。故非无性。现唯自心。故非有性。一切外性非性。即无生现前。说有因生。说无因生。皆自妄想计着也。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性。法也。佛说有法者。为令弟子知生死摄受之因。所以破无因断见也。涅槃云。众生行业。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此佛所以说因缘性也。声。犹名句也。谓有法摄受。亦空有言说。盖复示其行业因迷。觉则当下性离。涅槃为众生而言。非为觉者。此不可与迷情未尽者道也。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幻无自性。唯心所现。现如梦幻。不能为一切法而作生因。所以坏愚夫希望计着也。如实处。即指自心所现一切如幻之法。不堕有无能所。所谓诸法实相也。不见一法。方见实相。此觉自心现量境界。唯证相应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一切诸法。无有生性。妄有所作。即受生死。生死如幻。而为妄想之所摄持。所谓不自生。非不生。无生缘起。缘起无生。悟此者。可以超然自得也。   ○上十示诸法常住如幻。以显如来藏自性无生竟。十一示离言得义。止外别愚。选择觉心。建立涅槃。分五。   △初示离言得义。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魏译云。说名句字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前谓言说不显示第一义。此言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圣智乐处。言说所入。故知言说所入。即自性决定究竟之句。入决定究竟。则言说所说。不足显示。然所以达此者。亦由言说。谓之以楔出楔。所当善观也。依事立名者。如依水土人工所作浆具。名之为瓶。自性决定究竟者。如依诸法如幻之句。得一切法决定无有自性。究竟如来藏真如之义也。字画有长短。音韵有高下。因字得名。累字成句。所谓显示名句也。径迹。谓观径迹。知为象马人兽所行。如观句而得义也。无色四阴。谓受想行识也。因受想行识之名。而知四无色阴。观点画长短音韵高下。而字之自相现也。由名句形身。而入第一究竟之义。所谓疾得菩提。自觉觉他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偈责愚外不知离言得义反为觉想境界所转。如象溺泥。深用怜悯也。   △二示止论。以明义不在言。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止论。四论之一。有二义。一止外道无记论。不为记说。为痴无智故。离彼怖畏故。止邪论故。二止根未熟者。令离执着故。默契无言故。时节因缘故。故设未来智者。若以如来离四句通义问于无智。必致非正之答。反以色等诸相能所展转。多所难问。此佛说无记。故止不为论。以彼痴人无知。闻慧不具。苟为记说。必生恐怖。以离四句甚深空义。非识所泊。若堕四句。又成戏论。增益邪见。如来所以为后世勖也。色等。谓于阴界入诸法。所有常异四句也。涅槃诸行。谓能证涅槃之行也。相所相。谓能相所相。依所依。谓能依所依。造所造。谓能造所造。见所见。谓能见所见。尘及微尘。谓泥团微尘也。修与修者。谓人我法我也。此展转相待。虚无实义。不可记录。故曰无记也。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此明止记论之所由说也。命。生死之根。以此为身。成于因作。此外道无记。非如来所说。谓如来所说。离能所取。妄想不生。而不直示唯心者。以有因作计着。不知自心所现。故止之也。然诸佛如来四种记论。引导众生。止记论者。非但为外道。亦为根未熟者。时节未至。不可增其意言。时节将至。且欲悟之言外。所谓但遮其非。不言其是。涅槃云。如彼鸳鸯。巡邻提鸟。共相游止。不相舍离。如来谓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此正言止论说也。一切法不生。离能所。无作者故。一切法无自性。自共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无去来。自共相来无从去无至故。一切法不灭。无性相故。一切法无常。相起无常性故。一切法常。起即不起。无常性常故。详此六义。唯无所有。除无所有。不容有说。故曰止论。以此制诸外道。即以此别示玄义。如来深密。唯当默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一向。直答也。反诘。质难答。分别。条畅答。止论。即置答也。僧伽。指数论所立二十五冥谛。毗舍。指胜论所立六句。因与无因。无有实义。无可为说。唯说无性耳。   ○三别四果。以出真觉。分六。   △初问四果差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问四果相。欲明四果与觉地通别。为众生分别显示。令舍人法二障。证二无我。超诸地相。通达佛地。究竟庄严。获如意宝。以无所有。转相度脱也。一切法境界。谓无所有境界也。   ○二列三种须陀洹。分二。   △初示须陀洹果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须。翻无漏。陀洹。翻修习。谓修习无漏也。又须翻流。陀洹翻逆。谓逆生死流也。又翻入。谓入圣流也。上中下。分利钝二种。钝根人天七返。乃般涅槃。现生。盖指极利也。此三种人。断三种结。唐译无下中上三字。然断结亦分利钝。故云三结差别也。   △二示须陀洹断结差别。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身见二种。谓俱生分别。妄想。即分别也。分别属见惑。虽广摄内外诸法。亦依五蕴妄计有无。如幻人从缘。而起男女屈伸诸相。生一切众生分别。而实非有非无。都无实事。唯妄想相。如彼渴鹿。妄见水性。此须陀洹以人无我智。观摄受无性。而得除断也。按须陀洹断二种烦恼。不堕外道作因。犹依人无我智。灭摄受性。故法无我非分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俱生。属思惑。声闻㭊五蕴空。而得解脱。谓受等四蕴。无色相可得。色蕴依四大及四大造色。互相和合。无有自他。远离有无邪见。贪想不生。总二种断。是名身见断。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得法善见相者。所谓见谛也。离有无因。见于真谛。是为证法善见。身见随断。疑则不生。疑有三种。谓疑法。疑己。疑人也。证法善见。则不疑法。身见已断。则不疑己。不疑法不疑己。则亦不疑人。谓法己二疑。得人而断。故不于余处起大师想也。为净不净者。疑词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求生乐处而取戒支。是为戒取。须陀洹所有受持。皆为自觉胜。回向无漏法行。故戒取断。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金刚般若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乃至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可知作断结想。为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也。须陀洹唯断欲贪。若涅槃贪。则四果不断。三昧正受。即证法善见所生。谓三昧正受。障彼贪欲。而得现断。以思惑须陀洹未尽也。   ○上二列三种须陀洹竟。   △三示斯陀含果相。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唐译云。谓不了色相。起色分别。一往来已。善修禅行。尽苦边际。而般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者。谓此一来。为了色相所生分别。分别不生也。此分别。指思惑。非见惑。善见禅趣。即证法善见所起禅定。大般涅槃云。斯陀含人。系心修道。为断贪欲。瞋痴憍慢。以此系心。一往来已。尽苦边际。而般涅槃。   △四示阿那含果相。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唐译云。谓于过未现在色相起有无见分别过恶。随眠不起。永舍诸结。更不还来)名阿那含。   阿那含能见三世色相所起分别过患。尽诸分别。永舍诸结。此分别。亦指思惑也。阿那含般涅槃有七种。一中般涅槃。谓舍欲界未至色界。于中涅槃。除现在般涅槃。则中为利根也。行般涅槃有二种。一精进无自在定。二懈怠有自在定。按此惟见分别过患。不言禅乐。当指利根精进也。   △五示阿罗汉果相。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唐译云。谓诸禅三昧解脱力通。悉已成就。烦恼诸苦。分别永尽)故名阿罗汉。   阿罗汉。即是无学。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得到彼岸。永断三世生因。亦断三界阴身。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也。   △六别阿罗汉不同超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上言阿罗汉。谓指三乘中定性一乘。而非菩萨示现。及佛化化。若菩萨佛化。于妄想众生中。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都无能所。为示自心现量。此得果相。与定性不同。摄诸同事。引进大乘也。故欲超世间四禅。四无量。四无想定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又出世间灭受想定。亦属心量。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下文若觉得解脱。正指此也。一言得自心现量。一言离自心现量。得即觉义。觉即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禅者及禅。即上能入所入。既有能所。即有禅所缘境界也。断。断集。知。知苦。由知苦断集。所见真谛。不离心量。觉。谓觉自心现量。觉则顿离。离心现量。乃真证心现量耳。   ○上三别四果。以出真觉竟。四选择觉心。分三。   △初正示观察觉相。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一切众生不得自觉圣智者。皆由不了目前诸法。唯心所现。妄生计度。才有计度。便为四句所摄。若能观察一切诸法。离四句不可得。自心妄想随歇。觉体自如。动静出没。无依无主。无有觉知。无不照了。无有自他。不容安置。所谓若觉得解脱。是为观察觉。所当修学也。性自性相选择者。谓于一切诸法体相。精详选择。知其虚实。不为目前所愚。乃能超然顿离也。   △二并示妄想觉相。以明自觉圣乐。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坚湿动暖。指四大种。谓依四大种诸不实相。妄自摄取。分别建立。如依地相。立量云。是实有法。以是为宗。因云坚故。喻云如金刚。此为不实分别之相。妄自摄取分别建立也。若能了达二种觉相。如是为愚外。妄觉分别。如是为我法。无所有自觉观察。始知一切目前诸法。皆由自心。不觉妄现。现唯自心。无别因相。知其无别。总由不觉。不觉之中。无有作者。是为无人。不觉之外。无有别因。是为无法。此二无我。究竟如是。如是观察。分别顿息。自能善知方便。以无所有觉心。了解行地。即入初地。得百千差别三昧。十方三世。无边刹土。一时顿见顿入。本愿神力。自在无碍。遍历诸地。超法云灌顶。至如来自觉究竟法身。依十无尽善根。普现化身。转相教授。无有穷尽。而不出自觉圣智安住胜乐境界也。   △三示善四大造色。入观察觉。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唐译云。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此教善四大造色入观察觉也。四大。谓地水火风。造色。谓色香味触也。觉彼真谛者。谓四大真谛也。何谓四大真谛。谓四大无有自性。分别见有。分别未起。法性常寂。即三界现在名相分齐。皆自心分别想相。而此常寂法性。不因分别而有出没。故知四大及四大造色。清净无余。离四句。离我我所。常住自相如实法中。住如实法。建立分段自相。无生法忍。当处成就。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种从妄想成。生内外四大。所谓妄想津润。成于水大种。生内外水界。地火风亦复如是也。盖由迷自心。故有妄想生起。非有因生。亦非无同。亦不能为他作生因。外道妄计五大能生十一根。不知色及虚空。自无始不觉。一时顿现。佛顶经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而谬以色空皆能作因。故为邪谛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承上四大妄想生起。此复出四生诸趣。皆由不觉妄现。非彼四大能作生因也。识。即妄想也。四大既为内识变现。而此识性又乐见种种色相。复能于余趣相续。则知三界内外色相。始由识想变。既由识想续。非彼四大能作生因也。四大从妄想生。故曰有四大缘。四大不能复作生因。故曰非彼四大缘。且地等各有自体。各有形相。各有方位。所作方便。虽无自性。而非无形色。形色岂能为形色作因。况能作无色蕴因。此大谬也。故曰外道妄想。非我法也。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   复分别五阴自性。以见四大不能生五阴也。谓色阴从四大生者。以所造色犹有四数各各异相。至无色阴。无有四数。犹如虚空。彼虚空者。离于数相。且无虚空名字。由妄分别。谓一虚空耳。诸阴亦然。离于数相。离于有无四句。故谓四大能生者。固外道邪见。即谓色受想行识。实有自相可得。亦愚夫妄执之说。非诸圣者也。按此分别五阴自性。虽见四大不能生五阴。然亦直指五阴离于诸相。离于有无四句。当体无生也。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五阴如幻。离异不异。觉自相如实。是名圣智趣。不觉自相。妄有分别。是名妄想。同此五阴。迷觉攸分。故曰圣智趣同妄想现也。佛告憍陈如云。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因灭是识。获得解脱常住之识。色即是苦。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是空。因灭是空色。获得解脱不空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无我。因灭是色。获得解脱真我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此当除灭者。即灭此无常苦空无我之五阴也。灭已说者。即说此解脱常住。解脱安乐。解脱不空。解脱真我之五阴。所谓寂静法也。凡外即色是我。于无常无我无净无乐法中。妄见常乐我净。愚夫离色有我。对治凡外。又于常乐我净法中。妄见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妄想也。灭此妄想。离异不异四句施设。当体寂静法无我见。清净无余。即入第八不动地。成就无量三昧。得意生身。如幻力通。自在无碍。犹如大地普育群生也。盖从不觉所起。妄有分别。即为惑乱。觉分别起处。悉唯自心。一切惑乱。如幻如梦。本自如如。即此分别。成妙观察。所谓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也。   ○上四示选择觉心竟。五示建立涅槃。分三。   △初别列外道二乘涅槃。以显如来涅槃。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唐译云。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焰识灭。名为涅槃)。   先列四种涅槃。以斥邪因邪果。然后出我法正涅槃也。性自性非性者。数论师昧为冥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究竟归于冥谛也。种种相性非性者。明论师计大梵时方本际虚空我。七法常住。能生一切法。一切法悉还常住也。自相自性非性觉者。顺世师计一切色心等法。皆以四大极微为因。即四大中最精灵能缘觉体。用为心法。一切有情无情。自相自性。皆有极微觉体。所谓执一切觉。以为涅槃也。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者。相续流注。即行阴也。行阴灭时。此湛不摇。非真寂灭。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所谓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二乘不觉自心所现。于相续灭。作涅槃想。总不离识也。如来涅槃。妄想识灭。即灭分别识也。此分别识。从迷自心。不觉而起。觉自心现。分别不生。斯即涅槃。自觉为因。识灭为果。此言识灭。以果明因也。   △二示妄想识灭。即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唯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如来已答建立八种识。而大慧独疑不离七识者。以迷如来藏。举体成识。全识即藏。故八识不可离。然八识妄起见分。成七识我。疑应断除也。不知六识与八识为因。而八识与六识为缘。七识依起。无自体性。以显意识为过。此下发明因缘二义。证成七识不生。故意识当灭也。意识揽外尘境界。妄有分别。引发习气。加藏识迷。由是七识意。同时俱起。计我我所。思惟因缘。相继而生。而实七识与藏识。同一如来藏不坏真相。迷真而起。无有二体。此明六识与八识为因。而七识依起。无自体性也。藏识为因。所现六尘自心境界。六识由是攀缘计着。起七识心聚。此明八识与六识为缘。七识依起。无自体性也。因缘展转。意识为过。如心海意浪。以六识缘自心现境界风吹。而有生灭。六识若灭。则心意自停。如大海无风。斯境像明彻矣。然总由迷自心量。见相随生。见执为意。缘相生识。若觉自心现量。一切境界。分别不生。见执随谢。如来藏心。应念圆寂。而此不言觉自心量为涅槃者。佛性为因。涅槃为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是果非因。名为涅槃。今以果言。故言识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涅槃无有性。亦无有取舍。但自心所现。觉想灭处。斯为涅槃耳。虽八识因。与六识缘。七意身转。然彼坏相俱转。唯心所现六尘境界。似有现前。为识所依。无有断绝。非达自心。分别难停也。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此约识灭。心海自如也。   △三穷妄想差别。以显智如成实涅槃果海。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唐译云。善知此义。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上言妄想识断即名涅槃。故此欲菩萨穷妄想差别。直下顿离。到自觉圣也。缘起本无二法。觉妄亦非两心。穷妄无因。悟觉非别。至能所断处。始知与外道同一缘起。而妄想自性所行。即为自觉圣智所显尔。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唐译云。为执着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唐译云。谓计着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唐译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针与线)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   妙音歌咏。兼声韵文辞也。声韵清浊。文词雅俗。分别所依也。有所说事。谓言说所诠事理也。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者。谓于圣智显示所入。不能因指见月。于所显示。翻成觉想境界也。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者。如说地而作坚想。说水而作湿想。说火暖想。说风动想。说五蕴而谓色受想行识有实法相。计即计离。起诸分别。如鹿渴想也。利妄想。谓依金银珍宝而起乐着也。自性持此如是不异者。谓分别一切诸法有自体性。执持不舍也。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者。谓于因缘。起有无因相分别。谓此因缘此。彼因缘彼。彼因无此因。此因无彼因。一切因相分别而生也。有无一异俱不俱者。此四句法。外道邪见分别也。我我所想成决定论者。谓执我所为一定法。如分别心境自他。或根身器界。成决定论也。缘有无性生者。谓一切有无诸法。皆从缘生。缘有有现。缘无无现。无有因果也。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者。谓一切法无生因。不由缘起。如鹄定白。如乌定玄。歘尔而现。无有因性也。彼俱相续如金缕者。谓一切法以和合成。如空和色。如瓶和水土。以递相系属。成一切法。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者。谓由能缚。而有所缚。缚解由我。执方便力。而生分别也。此十二妄想差别。一切愚夫。因是计著有无。一切智者。因是了达除断。所谓自觉圣智。善分别外道通趣也。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唐译云。大慧。于缘起中。执着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幻。喻缘起一切诸法也。幻现种种。凡夫妄见。喻缘起计着种种性相也。依于幻者。现种种身。如依于梦。有诸梦事。愚夫见实。谓异于幻。如异幻者。幻不应为种种作因。而实因幻。如梦中事。实因于梦。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有差别。而实种种现时。非无种种。如梦现时。实见现事。故知幻现种种。非异非不异。如幻缘起与种种计着法相。亦非异非不异。觉自心现者。不应于此。作有无异不异想。世尊所为直捷显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此言迷缘起。即为遍计。达缘起。即是圆成。缘起如幻。非觉自心者。不能达也。不觉自心所现。于所现境。妄计有无。所谓心缚境界。觉想随转也。无所有胜处。即觉自心境界。自相如实知。所谓平等智也。此一偈已尽旨趣。后乃深明缘起实无自性。所有计着种种。皆妄想也。故曰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然此妄想。在迷惑中。似有摄受。若达缘起如幻。始知妄想本非摄受之性。性非摄受。即无妄想可得。而幻现支分。不成实事。种种诸相。亦无容分别耳。故曰妄想则不成。到此当自憬然已。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上言缘起无性。支分不成。诸相元虚。妄想无托。今复云若见有相。即心缚之过。此原妄想无知。故于缘起如幻。起分别见耳。然分别之性。既无所知。即同缘起。心缚之相无因。惑相之心亦偶。故曰此诸妄想性。则是彼缘起也。分别虽有种种。亦如幻种种现。总不可得也。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此言世谛第一义谛。在迷悟转变。无有别说也。迷。则圣智皆同觉想。悟。则分别悉是妙观。世谛因迷。第一义谛因悟。舍此迷悟。则二谛无因。无因妄计。非圣所说。故曰第三无因生也。如来于缘起诸法。欲人觉自心现。妄计顿停。即是第一义境界。直下承当。无有余遗。非此则彼。不容拟议也。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禅观所现。色相元虚。翳目见色。不可有无。以喻不了缘起。妄想相生。法尔如是也。然缘起本幻。妄想非他。不觉之垢秽若离。真金宛尔。眚目之云翳顿消。虚空如然。复喻妄净。非别有真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缘起。悉皆不实。而有无之执。尝见由妄想坏。是妄想无性。人或易知。缘起法虚。最难了达。故设妄想若无。而有缘起者。则离妄想。而有缘生。是有法从无因生也。不知迷藏为识。妄有见生。而起于相。依相立名。转生分别。如朿芦然。无有实事。知无实事。应念圆明。是为第一义清净无翳也。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于中更容他物。夫根尘即缘起法也。识性犹妄想也。识论谓色心等法。皆由内识。变似现前。故知缘起。本从识生。复更生识。识性元虚。根尘何立。彼知见性。清净无余耳。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𦦨。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承上妄想清净。成第一义。故此言证自觉圣者。所见妄想缘起。智及所知。五法三性。俱无差别。会归真实。自相如如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此五偈。反覆言妄想即正智。名相即如如。缘起即成实。愚夫分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也。依于缘起。妄计名相。缘起如幻。相计本虚。诸虚幻尽。成实现前。无别实性。觉想何存。性本无二。妄建立有耳。涅槃云。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又云。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故曰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也。始知无明实性。即是佛性。悟妄元真。不离妄有。但除妄计。性计无妄。离此别求。即为异因耳。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者。言缘起本从妄想而现。复即缘起而生分别。如画狱相。自画自怖。犹以妄想而说所想也。能现所现。合成二妄。觉妄即离。离妄即实。无有二致也。   ○上三示如来藏超过愚外妄想言说。成就诸地。究竟果海竟。四示自觉一乘。照明诸地。善断诸漏。圆满佛身。不堕有无。分四。初示自觉一乘。分五。   △初示自觉圣智。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此答自觉圣智。而言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故知一切凡夫。不能明达觉性。皆为妄想之所留滞。旋旋破除。细想旋生。若知无性。则即妄即真。觉想尽处。不由他悟。所谓自觉。永明觉云。同一无性。故得现成。妄性本虚。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此盖约根本智也。   △二示一乘。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者。盖谓现前众生妄想境界。即是诸佛如来真俗无二大寂灭场。等一法界。无有差别也。最胜王经曰。修菩提行者。于诸圣境。体非一异。不舍于俗。不离于真。依于法界。夫法界者。一切众生。真空常住。自相自性。如实本际。不生不灭。无有觉知。此如来行处。非凡所知。非圣所识。故曰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之所能得。所谓究竟觉也。   △三示三乘随机。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魏译云。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译云。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   如来不为声闻缘觉说一乘法。谓声闻缘觉。不能离言说所说。得自觉圣智。不得自般涅槃法。自般涅槃。谓自性涅槃也。本有自性。本自寂灭。不受生死。处生死中。不为生死之法所入。常自寂灭。当体如如。如如之性。不能自觉。要藉缘起。遇世间缘。便起分别。摄取声色。作三界因。招轮回果。遇出世缘。便起厌离。摄取禅定。作四谛十二支因。成解脱果。然如如自性。非轮回。不离轮回。非解脱。不离解脱。非此两边。亦不离两边也。如来悯诸凡夫耽着世间。谓世间常。为说无常。谓世间乐。为说是苦。谓世间净。为说不净。谓世间我。为说无我。二乘以此调伏。得解脱道。而非自性解脱。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得人无我。不觉法无我也。习烦恼。起于无明。不觉业动。非觉自性。不能远离。业习不断。惟不知不觉耳。世尊尝云。声闻缘觉。尚不见无我真性。何况有我真性。同一真性。无我所入。非自性觉。故曰不见。众生分别吾我。不觉为咎。无用即离。所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最难担荷。稍生分别。便堕所知耳。不离分段死。魏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分段二乘已离。变易二乘未断。而言不可思议变易生。当指随类对现。则二乘非分也。   △四示一乘平等。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佛顶经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相分。佛顶言所先于能。则法我根极习气。最为微隐。此菩萨至妙觉方尽也。起烦恼。谓人我也。二乘起烦恼虽断。而见过习气未忘。此俱云断者。当是时节既至。忽然觉悟。习气断处。则法无我自然明达也。三昧味着。此即法我习气。彼于非转处。而生转想。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故以无常苦空无我等想。味着三昧。对彼流转。得世间解。入无漏界。于此若觉。则三昧味着。亦非定性。习气顿断。一切见息。即是出世无漏。本觉性现。法身宛然。非谓别有出世无漏界也。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即如来乘。有心分别。尚非究竟。故所知愚。至十一地。犹有微细待尽。得尽此已。真如自性。方始现前。无有乘及与乘者。过于数量。不可建立。所谓一乘也。佛语舍利弗云。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知我知见觉。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故知一乘之道。泯相离性。独一无侣。脱三种缘集气类。唯妙圆觉。更无所有。圆觉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此非达一切法真如平等自性。无能见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三种解脱。即三乘果证也。人法无我。烦恼尔𦦨。皆为引导二乘之说。得一乘解脱者。此皆远离。所谓无乘及乘者也。二乘断起烦恼。为习烦恼之所愚。常为空寂所转。如彼浮木。为风所漂。见一切内外诸法。随所知转。味着三昧。安住界外。顿绝生因。故亦不退还也。此三昧醉。经劫不觉。觉即无上。所谓自性真如。非诸解脱。亦不离解脱也。   △上初示自觉一乘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四   音释   种   (之仲切)。   歘   (风骨切与欻同风有所吹起也)。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五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二示圣智照明诸地。分四。   △初列三种意生身。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三种身。从初地至佛地。分别所证。三昧乐正受。为初地至七地。觉法自性性。为八地至十地。种类俱生无行作。则金刚地最后所证法身。如摩尼珠。随类对现也。此三种可配三观。三昧正受。奢摩他摄。觉法自性性。三摩钵提摄。种类。圣种类。一切佛自性影现。不可思议。即中道禅那摄也。觉自心现者。三观一时具足。此自性三德。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同权始。一位不知一位。然随地深浅。不妨各有亲证。所谓圆融不碍行布也。   △二示七地以上身相。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自初地至四地。断见惑尽。自五地至七地。断思惑尽。大乘觉自心现。所断二惑。虽不同二乘见有实法。味着三昧。对治生死。然从识浪转变。觉自心现。悉无所有。自心寂静。瞥尔现前。所有三昧。皆从了因。所谓安住心海。无有受乐也。   △三示八地身相。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第八地见法无我。觉自心现一切境界。悉如梦幻。即以自觉照了。身心转变。顺性起用。入如幻三昧。及无量三昧力通。现一切水月镜像身。如意自在。遍诸佛刹。深达法性。非有非无。不由造作。自然具足庄严也。   △四示佛地无行作身相。并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唐译云。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谓证一切如来所证自性法身。如摩尼珠。随五色现。如来自性法身。亦复如是。随众生心。对至即现。如来无有心念。此由百劫悲愿所成。亦自性法相。法尔如是。惟佛一人。方能圆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魏译云。我乘非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偈显如来自觉圣智。离诸乘相。非言说到。非一切谛。非一切解脱。亦非无所有境界。此正显示第一义。自证自知。大乘法门。入此法门。自然得三种身。庄严自在。不勤功用也。   ○上二示圣智照明诸地竟。三示方便善内五行。分六。   △初因大慧问。列五无间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坏众僧。出佛身血。此五无间业。定得无择地狱报。然佛亦有时云。亦有行五无间业。不得无择狱。故下发明也。   △二示二根本断。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爱。十二缘爱支。以能润生。故曰更受生贪喜俱。有养育义。故曰如缘母立。无明支。以能发业。名之为父。贪爱母合无明父。即入六处聚落。成后有身。此二为生死因。故曰根本。断二根本。即名害父母也。   △三示诸法究竟断。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罗汉断十正使。未断习气。谓如鼠毒发者。如鼠啮人。疮虽已愈。遇雷复发。喻罗汉断内色。未断外色。故遇缘摇动也。证自觉智。习气顿除。所有如鼠毒发一切诸法。皆悉永断。名害罗汉。   △四示诸阴究竟断。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色受想行识。乃诸阴异相。五阴和合。积聚生死。所谓集也。若能断之。即名破僧。僧和合义也。   △五示七种识断。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唐译云。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心。究竟断彼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八识有觉不觉二义。不觉外自共相皆自心现。则觉为七识我相。以八识见分妄觉。即七识我执。此谓七识身。唐谓八识。同此旨耳。若觉自心所现。即能以无作无相无愿。安住不觉寂静心海。所谓三解脱无漏恶想。断彼觉身也。合此五行。是为证于正真实法。故名无间等也。   △六示外无间行。并颂。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对前五种无间。故云外无间也。余三等神力所化。为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如律中所犯。悉属权示。调达处地狱如三禅天乐。卒为世尊授记。未有一向作无间业不得无择报也。除觉自心现。谓除此人现生觉自心现。顿离根器一切能所妄想。则业性不在内外中间。如自心然。业性亦尔。不。则遇善知识教令除灭。即得解脱余趣。如阿阇世。即在佛前获无根信。破坏恶心。非谓更待余生也。以本生若舍。则因果难逃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魏译云。了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觉为佛性。然在众生迷中了境。则为妄觉。是所应断。亦可谓出佛身血也。罗汉诸使不现。而曰诸使为罗汉。省文耳。   ○上三示方便善内五行竟。四示圆满佛觉。分四。   △初示佛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三乘同一知觉之性。而不同知觉。以知觉差别。故所证亦差别耳。如来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如其性而知。无有别知。如其性而觉。则无不觉。无有别觉。则无妄觉。无不觉无妄觉。是谓真如自性。清净无翳也。觉有人。觉有法。此由不觉自性。而起妄觉。觉有自他。是为人相。觉有自性他性。是为法相。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人法二我。当下释然矣。二障。谓惑障智障。惑谓见思二惑。智谓所知。二惑空时。能空之智。与所空之理。毫厘未尽。此障未忘。至十一地。犹有二分极微细所知愚。如隔縠纹。唯佛能了。总之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一时顿了也。二种死。谓凡夫分段生死。三乘变易生死。变易。谓因移果易。离三界分段生死。犹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也。四住烦恼。感分段生死。无明烦恼。感变易生死。二死既离。则二烦恼断。四住。三界见惑为一住。谓一切见住地惑。即三界分别见惑。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着三界也。三界思惑。分为三住。谓欲爱住地惑。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着。色爱住地惑。即色界思惑。由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舍离。有爱住地惑。即无色界思惑。由不了此惑。住无色界禅定。不能舍离也。无明烦恼。指根本无明。谓迷如来藏。不觉发业。此烦恼。二乘不知。即大乘菩萨。断惑未尽。犹居实报。唯佛能了。然亦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一时顿了。故曰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我说一乘也。乃知一乘。即知觉性。知觉之性无异。性之知觉不同。由此不同。故所证亦别。此二乘不觉自性。妄有所觉。是为别也。然妄觉元虚。真性常住。觉妄即真。知真妄灭。亦究竟无二耳。   △二示如来字语身法四等。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此疑始本二觉。既有差殊。法报化身。岂无同异。故有此问也。不知由本有始。始如其本。法生报化。报化如法。一道平等。始终无二。华严论云。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证自觉圣智者。自然不疑古。不疑今。不疑人。不疑我。不疑因。不疑果。不疑根身。不疑器界。不疑有情。不疑无情。不疑一。不疑异。不疑现成。不疑作起。一切不疑。方始证知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以四等故如来于大众中唱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此如来权实互显之答。证自觉圣智者。自知自证。无可说示。权为指陈。故曰权。亦可即此冥会。故曰实。所谓权实互显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字等。字即名字。三世如来。皆名为佛也。字自性。谓佛字所显觉自性义。亦无差别也。语等。古注谓西域声有八转。一体。二业。三俱。四为。五从。六属。七于。八呼。如来于此八转。各具八德。一调和。二柔软。三谛了。四易解。五无错谬。六无雌小。七广大。八深远。故有八八六十四相。然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亦云。佛告寂慧菩萨。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六十四种殊妙之相。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狮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污染。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合此参观。极音声微妙殊特。故三世如来语等也。迦陵频伽。鸟名。声过众鸟。取以为喻。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如来法身有二种。一理法。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有不遍。生佛皆同也。二智法。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本觉清净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由智所现。故名智法。色身。即报身。亦有二种。一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身土不离。故亦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二他受用身。谓他机之所感见。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土亦如之。令他受用也。种种差别色身。即化身。亦有三种。一大化。谓千丈卢舍那。所被大乘菩萨。或现八万四千相好。或现微尘数相好。遍满虚空。二小化。谓丈六金身。三十二相。所被小乘人天等机。三随类化。谓如顶生转轮圣王。及释提天帝。善眼大象。鹦鹉猿鹿等。随类而入也。约此报化。皆色身摄。从智法所得。迷理法。即为妄觉。随妄觉因缘。而有三界十二类身。悟理法。则转妄觉为始觉。以始合本。成根本智。以根本无作智力。感发悲愿。一切报化。任运成就。此三世如来无二无别也。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择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为三十七品。此大乘三十七助菩提法。摄无量阿僧祗助菩提法。是了因。非作因。大般涅槃经云。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从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三世如来用此了因。成就第一义自觉圣趣。自度教他。等无差别。合此四等。故如来于大众中唱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秘密之旨。庶几藉是冥会耳。过此以往。无可说示。惟证相应。岂尽思度量之所能测欤。   △三示佛觉自证。不可说示。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如来自成佛以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者。示人离言说所说。得第一义自觉圣趣也。前言四等。此言不说。是四等犹为称性之谈。非自证境界。到自证处。始知言说不可显示。故曰不说。缘自得。即指智法。本住。即理法。理法。有佛无佛。法性如然。智法。千佛万佛。同一智证。俱非言说妄想觉境界也。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无增无减。究竟境界。谓此根本智证。如其性然。不可增减。究竟圣乐所行之处。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能诠所诠。一切境界之相也。字二趣。谓能诠所诠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理法本住。同于法界。如金银等。虽在矿中。金性不易。如古城道。及种种乐。非由今作。故知本觉自性。圣凡同具。依不觉而成三界。依智法而圆三身。非有非无。如幻如𦦨。唯证相应。三世如来。同此秘密。都无所说耳。   ○四示佛觉境界远离二边。分四。   △初示世间有无二计。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此有无二计。皆指正法堕外道见者。然侧重计无。谓依傍圣教。破坏正法。莫此为甚。展转发明。悬鉴后世。令修行者知所择法也。依有。谓因色心等法。目前现有。计诸法自性。作远离想。依无。谓因色心等法。无常变灭。计诸法非性。作寂静想。此皆不离离相也。   △二出有无二计因相。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世间诸法。从因缘生。遂有离蕴别有舍妄求真之解。此由不知自心所现。妄见因缘。即是无因也。此计有者。因于圣言。妄计实法。终不如计无之害尤甚也。如来所言贪嗔痴无性者。以贪嗔痴心。但因不觉。初无一定之性。正示人当下瞥然。迷妄顿息。所为不取有无也。彼外道受贪嗔痴性。现在有中。然后妄想计着贪嗔痴性。原非有性。推其妄计以为非有性者。徒见性相寂静。遂附圣教。谓如来声闻缘觉不取有无。不知一切性相。本虽寂静。然受有之心。现在流转。此妄想计。非自觉智。自觉智者。觉所现境界。由迷自心。妄有所现。妄现非性。因迷而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心境内外。应时清净。楞严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从何立。此显秘密旨趣。三世如来。同一心要。千载悬示。乃今自负心宗。妄谈无碍。何不取此细味。生大惭惧也。   △三斥计无。能坏正法。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再申计无者。自附正法。谓如来亦说贪嗔痴性为不可得。使无智众生。疑谤正法。以明其为坏也。岂知贪嗔痴内外不可得者。以贪嗔痴本无自性。因迷妄现。故曰无身。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是为无取。非如来声闻缘觉同彼坏说也。如来明见自性。妄想不生。既无能缚之心。亦无所缚之境。能所俱捐。方名解脱。若有所缚之境。必有能缚之心。所谓缚因。缚因未断。妄计为无。说名坏者。即此计无有相也。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唐译云。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人见。即有见。宁取者。谓其蔽止于人天。不若计空之荡灭因果。诬罔正法。流毒无穷也。堕自共相希望者。谓一切色心诸法。所有自相共相妄想境界。现堕其中。起乐欲想。不离缚因。所谓不达心量。徒见外法无常。阴界变灭。以为空无所有。而不知其莽荡招殃也。离文字相妄想者。原夫觉自心现量。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离文字相。盖自其直达心源也。彼不知自心现量。借口远离文字。徒背圣训。恣意荒唐。此乃破坏心器。随顺妄想。适以自坏坏他。灭佛种族耳。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离有无二边。觉自心量。平等寂灭。不取境界。乃真如本有。圣贤所行。非灭无所有耳。此上二偈。言平等心远离有无境界也。下一偈。无种而生。谓计有。已生还灭。谓计无。此因缘有无。同于外道。谓非如来教法也。此下三偈。言因缘集生。谓依法性。则无佛。无生。无外道。无人我。因缘集起。始有差别。法华所谓无上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也。苟有集因。而复言无。则堕外道邪见。此由不知流注生因。妄计有无。若知心本无生。因迷似有。悟本无生。则亦无灭。本来空寂。性相一如。不取生性。有无皆戏论耳。   ○上四示自觉一乘。照明诸地。善断诸漏。圆满佛身。不堕有无竟。五示宗说二通。以善语义识智之用。拣别愚外。扶进自他。正法解脱。分三。初示宗说二通。远离妄想计着。分二。   △初示宗说二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自性诣极为宗。圆融不二为通。随机显示。不滞权教。所谓说通也。菩萨得此。自成成他。不堕魔外觉想境界。此为当学也。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缘自得胜进相者。自。自性。自得其性。最尊最上。即所证根本智也。缘此根本智。远离言说妄想。究竟无漏觉地。所谓佛性为因。涅槃为果也。此自觉宗通。圣乐所行。智慧明达。降伏一切。一切不能降伏也。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九部。一修多罗。翻契经。二祗夜。翻应颂。三伽陀。翻偈。四伊帝目多。翻本事。五阇多伽。翻本生。六阿浮达磨。翻未曾有。七优陀那。翻自说。八毗佛略。翻方广。九和伽罗。翻授记。不言十二部者。谓大乘诸经。直说大法。不假因缘。唯谈圆理。绝诸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故无三部。然亦具有三部也。此九部经。皆方便随机。显示所入。不离自性。真俗圆融。度脱诸见。非有实法。故曰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第一偈。言正法宗说。皆缘自性自觉。所有言教。惟达此旨。当善分别。莫随觉想也。二三偈。谓愚夫妄想。非真实性。不可解脱。唯观生灭。增长二见。颠倒所成耳。四五偈。谓此自觉真谛。唯一无二。但于自觉体上。无增罪垢。即为涅槃。然世间垢妄。一切色心诸法。犹如梦幻。虽有贪嗔等毒。亦当处无人。现在诸阴。皆从爱生。总不可得。若能知此。则直下顿离。见本实性耳。   ○二示穷妄想生相。以显第一义。分四。   △初因大慧问。示妄想生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此穷妄想生相。将以发明第一义不生妄想也。大慧问不实妄想相从何而生。世尊云。因种种义。不实妄想生。种种。谓一切色心等法。及圣凡一切真妄名相。此诸法相。无有自性。离有无。离四句。依此而生妄想。故云不实妄想。此但言不实妄想依此生起。下乃言妄想不实之故。以答何法不实。何法中不实也。能摄所摄。即妄想体性。谓此妄想。由不知种种义皆自心现。堕有无见。增长外道习气。熏发心王心所一切妄想。起能所计着也。原世尊所答。只指不知自心现量。为妄想根由。若所依种种义。虽现起种种不实能所有无诸见。然此种种义。悉无自性。本自离见离相。当下即为第一义。故知同此种种义。一为种种义。妄想依起。一为第一义。妄想不生。此下文之所难明也。总之觉自心现。即妄想不生。不觉自心现。则妄想依起。非以种种义离性离见。而为妄想有无差别。不可不细察耳。心。谓八识心王。数。谓五十一心所。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八识各具也。   △二难妄想一生一不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此牒世尊答词。而独出外种种义。及有无见相。皆当下性离。见相不可得。而世尊乃谓妄想依起。第一义。根量宗因譬喻。亦当下性离。见相不可得。而世尊乃谓妄想不生。同一离性离相离见。一谓种种义有无妄计。一谓第一义妄想不生。将无世尊亦堕邪论。谓一计有生。一计无生也。不知外道所计。与圣教所说。虽一切性相。悉不可得。诸见顿离。然由觉自心量。一切俱息。与不觉自心量。而以为一切不可得者。毫厘千里也。今天下所言心宗者。谓一切不可得。自在无碍。皆不出妄想心量。随觉想流转。犹嚣嚣自命。以为发明自心。一切性离。世谛第一义谛。无二无别。不知现取有性。而后言无。与不取有性。平等寂灭。此为觉自心与不觉自心。真伪之别。学者不可不谛观也。   △三示觉自心量。妄想不生。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非妄想一生一不生。谓有无妄想不生。此直指觉自心现量者。一切有无妄想不生也。今现在有中。而谓一切性离。一切不可得者。此妄想计。觉自心现量。都无此想。所谓不取有性。平等寂灭也。愚夫于种种相。事业现前。计以为有。与计为无。皆妄想流转。不觉自心现量。动念息念。皆归迷闷。故曰欲得远离我所诸过。须觉自妄想心量。觉一切妄想。悉由心现。所现不实。自心想离。即得转彼不觉身心。随自觉智。照明诸地。到如来地。一切五法自性。皆为戏论也。妄想。依种种不实义计着。第一义。由知如实自性。自体解脱。妄想不生。此为决定也。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此言一切世间。从因缘生。不知缘生。妄计有无四句耳。然此世间直下实无四句可得。皆由愚夫妄想。不达此理。若能如是谛观。始知一切无我。自性不生。悉从缘起。缘起亦无。作与所作。俱无实性。当下顿离也。事不自生事。事。即果事。谓果必待因。因成于果。无自生性也。总之初心不觉。不能自主。误随因缘。似有生灭。愚夫不知。妄计有无。觉即顿离。本无实性尔。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上言世间缘生。缘生无性。此乃出觉自心量者。但能离攀缘所缘。直下无心。便合心量。谓此心自性。本无能缘所缘。究竟圆妙。若于心外。稍有取着。便堕妄想。非本现量也。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上言自性心量。一切性离。当体妙净。此言五蕴施设。若人若法。乃至相与无相。生与无生。我与无我。能修所修。悉皆平等。无有实性。以显唯有心量自性。此外别无也。世谛施设。谓人相。诸阴施设。谓法相。四种平等。谓相。因。我。修。相。即五阴之相。五阴无实。则相与无相平等。相必有因。因。即四谛中集谛。谓五蕴生因也。果相既虚。则生与无生平等。因果相生。具有我义。因果不生。则我与无我平等。了我非我。是之谓修。了无所了。则修与无修平等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此言世俗心量。由习气所转。妄生分别。似有外境。觉此。则反为自性心量也。外现非有。谓非别有。由心妄见。根身器界。所现唯心也。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唐译云。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诸见。谓人法二我见。想所想。谓能想所想。离此则得本自心。而非新得。故曰无得。心量现前。不取有性。则生因俱断。故曰无生也。有无二法。四句所生。四句既离。即当下解脱。如如空际。涅槃法界。皆指心量真净圆满。乃至种种意生。体用俱妙。总言自性诣极也。   ○上初示宗说二通。远离妄想计着竟。二示语义识智。以显宗通之用。分五。初示语义。分五。   △初因大慧问。先示语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   语。即如来所说三乘一乘之言教也。义。即第一义圣乐行处也。第一义圣乐行处。言说所入。入第一义圣乐行处。即能远离一切言说妄想觉境界。因语入义。所谓照了。而非依语生义。反堕觉想也。先别语义二种体相。然后谓以语入义。如灯照色。非灯即色。此宗通者显示宗趣。借言说入。不可依言说计着妄想异相耳。妄想习气。和合咽喉七事。成语体相。此依世间而言。若圣言教。则第一义妙心。善为显示。故下有语不异义。因语辨义。以语入义。所谓了义教也。夫妄想习气。与第一义妙心。体一名异。总由迷觉所转。故知宗通显示。言说所入。非妄想境界也。   △二示义相。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此示义体相。而不言何者为义。但云离一切妄想言说。是名为义。盖欲人于离言说妄想处。得所自觉也。缘此自觉。始能于独一静处。顿了闻思修慧。回向涅槃。所谓转习气身。全为自觉境界。以自觉妙慧。照明诸地。上上增进。不由于他也。此于义相。以见如来第一义妙心。善为显示。而能令人因语辨义。以语入义。所谓语不异义。下文乃申言之。   △三示以语入义。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唐译云。因言语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此正申明宗通显示所入。所有章句。皆为了义。故善语义菩萨。观语知义。为非异非不异也。异则不因语辨义。而必以语入义。到自证处。离言所得。乃知一切言教。照了心源。离一切言说妄想境界。众生习气所覆。不能因语知归。反缘言说。随有无计。非圣教过也。   △四别依语取义。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唐译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谓愚夫不能因语入义。于诸法自体不生灭等第一义中。无所照了。反依言说。计着所说觉想境界。堕于有无。是异于诸法自体第一如义。而起建立。所有妄计。如依于幻。起诸分别也。故知一切诸法。皆第一义。圣凡同现。迷觉攸分。觉自心现者。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亲得法体。始信日用无别。如彼天人。同一食器。随福凉厚。所见各异耳。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此言外道依言说妄想。建立有无。此邪法因见。固当堕矣。然二乘谓阴中无我。虽不如即阴是我之妄想。而不知无我亦非第一义也。凡外不分迷觉。滥妄为真。二乘对治邪执。弃真同妄。此皆不达本具之性。不离妄想而见真实。若必离妄。何异滥妄。故曰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谓二乘无我。不为真实也。故知一切真实之法。本无自性。所有净秽。皆由见生。但除不实之见。则真实现前。所谓第一义如实本际。默契相应。无有取舍。此自通境界。非无所有。而非言说妄想之所能诠。末偈所为微示欤。   ○上初示语义竟。二辨识智。分三。   △初示三种智相。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一切众生不得缘自觉了。皆由不达智识二相。以为是智。而实是识。成增上慢。如来所为反覆显示也。三种智中。世间智。指外道。亦言智者。以外道自谓智者也。二乘达诸阴无我。犹执阴法。而不知皆自心现。所谓随自共相希望也。诸佛菩萨觉自心现。达一切法。悉无所有。离有无生灭。自性如如。所以如来地人法双忘。缘自得生。不与外道二乘有无自共希望较胜也。   △二示识智差别。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不觉自心现。妄见一切法生。妄见一切法灭。觉自心现。所现唯心。无有生灭。此智与识所由分别也。依此生灭。计有无相。与有无因。为识。故能超此。即为智也。长养。生义。于一切法而作生因。为识。于一切法而作了因。为智。如来所有三十七助菩提法。及六波罗蜜。一切无量波罗蜜。皆为了因。而非生因也。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生灭。即迷真缘集。谓诸凡外迷自真性。所起一切生灭缘因也。自共相。即滞真缘集。谓二乘滞于法执。不达真性。所起一切自共相厌离缘因也。不生灭。即自真缘集。谓始教菩萨见自真性。不离真际。所起一切不生灭菩提法因也。知此三种。方名为智。能知三种。知非三种。所谓一切智智清净也。无碍。即华严四无碍义。谓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无碍真诠。稍有矜重。即堕识心。三事。谓根尘识也。了知根尘皆内识变似。无有根尘可得。一切分别。即无分别智。所谓随顺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相。即一切色心等相。觉自心现。无有诸相可得。谓不得相。此皆自觉圣智境界。如水中月。非有非无。非出非入。不可显示。唯证相应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魏译云。无相及胜境。是慧所住处)。   此分智慧。智。约觉了自心。不循分别识心摄受。指根本智也。慧。约差别。得一切处。无差别智。入普贤法行。任运庄严也。缚境界。谓为一切生灭诸法所缚。觉此缚境之心。本自圆净。但由妄想。悉不可得。亦根本智摄。觉则能了。了无所了。至无相处。转转增胜。亦差别摄。无相。谓八地境界。胜。即如来地也。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此即心意意识。而得如来清净智。非二乘所及也。心意意识。当体全空。但能离诸分别。得无分别法体。即能入寂灭忍。至如来清净智地。以如来清净智。悉从无分别法生。无分别法。即善胜义也。此善胜无分别法。即思惟分别之体。迷故依体起妄。觉故体合想停。本住现前。心行顿尽。是为无分别最胜义谛也。五忍。伏。信。顺。无生。寂灭。自三贤以至佛地。浅深所证。寂灭忍。为第十法云。等觉。及妙觉佛地。诸惑断尽。共此忍摄也。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三种。即长行知生灭等之三种也。此三种之能知。即如来真实清净智体。因妄思惟。起诸摄受。即摄受诸法耳。与摄受不相应。即属二乘。若达法性无所有。则摄受顿离。便同圣智。故知二乘但于无所有。妄生计着。遂成心量。超此即当下清净。非更别有如来智也。   ○三示外道转变不离识妄。分二。   △初出外道转变名相。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外道九种转变。因四大蕴身。及一切世间有为诸法。目前现见因果。生灭。成败。苦乐。种种变迁。实有如是。着为定论也。不知自心所现。如金作器。金无器性。器非金外。非一非异。非有非无。迷故宛然。觉故如幻。识论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如来示此。虽出外道妄计所由。亦为天下后世一切众生及修行者。捐除目前戏论之障。以达自心所现。实无自性也。形即蕴身。身有六道流转。相有妍媸不定。形相有因。因具果成。老少之见屡迁。苦乐之性顿易。所生之缘分明。缘生之法了别。能所既具。生事俨然。此九种转变。外道依之。成有无因见也。再举形事。括尽九种。以金器为喻。离金言器。与即器言金。非即非离。即即即离。同於戏论。悉由妄想。此亦识摄也。   △二示转变无性。皆由识妄。并颂。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再举一切法。如乳酪酒果等现见转变。以见外道依此。而起转变妄想。然实一切法无转变性也。乳无酪性。果无酒性。因缘变易。若有若无。皆自心现。而无自性。如见梦幻一切色相。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凡愚不知。以为自修习生。妄见实法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乾闼婆城。   见四大诸根。有形处时转变之相。及中阴身渐次生长。皆妄想。非明智也。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非有非无。非一非异。诸佛如来。决不于缘起有无。稍生分别。如彼妄计也。现生谓前阴。后生谓后阴。舍现生。未至后生。中有身现。谓中阴也。   ○上二辨识智竟。三别依语取义。成深密执。分五。   △初大慧请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译云。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于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法。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着)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此领缘言说义计着。欲世尊发明得言说所入第一义圣乐行处。以趋究竟。不堕岐路也。缘言说义。所执深密。觉想不断。故云相续。二乘一乘。共有此障。所谓法执。如因圣教所云五蕴无我。二乘缘此入无我观。证人无我。以为实有五蕴之法。实有所证无我之法。此障至七地未入八地。尚不能免。若法无我微细所知。则佛地始尽也。所知。即所证之空理。能证之空智。稍存所了。则于第一义圣乐行处。尚未圆满。此盖穷相续细相之尽。然菩萨若能善解方便。亦不堕言说妄想觉境界。而得解脱总持觉慧。以此觉慧。游行一切佛刹。神通变化。卒能乘十无尽愿。如日月摩尼四大十方圆照。无住无著。历一切地。离诸相见。达如幻之法。究竟如来身土。然后随众生机。而为引导。如己所解。顿除有无生灭。超一切言说妄想相续也。故知外道二乘。皆由不善方便。执于言说妄想。不能发明解脱觉慧。此智与识之所由分。迷与觉之须拨转。大慧请意。关棙固自微耳。十无尽句。华严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此十句有尽。则我愿有尽。以此十句无尽。故我愿无尽也。一众生界无尽。二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如日月摩尼四大者。日月空行无依。摩尼随方色现。无有自性。地水火风。周遍法界。无有妨碍也。   △二出十一种相续深密。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相。即二乘所执五蕴法相。及十地法无我智相。皆相也。缘。即因缘。亦二乘所执。及缘自觉了。稍有所依。皆法缘也。性。犹法也。性非性。生不生。灭不灭。乘非乘。为无为。皆世间出世对待所执。地地自相者。地地俱无实法。华严一地即具诸地。又诸地各入一地。如帝网珠。互相摄入。无有自性。若有所证之地相。便有能证之自相。所谓自妄想也。有无品。即前依有。及受贪嗔痴性。而后言无。皆依圣言。成增上慢。破坏佛法。同于外道者也。三乘一乘。亦圣教所说。不知方便。因言取义。执为实法。悉相续摄也。   △三示相续深密自坏坏他。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   承上广推。更有余无量种深密执着。自缠缠他。此皆依言取义。妄生异相。以为秘密。自坏坏法。为众生障。深可怜愍。如来所为太息也。   △四示诸法寂静。远离相续及不相续。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又为计不相续者发也。得自觉第一义。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相续与不相续。悉成戏论。所以然者。为觉外一切法。无有自性。由自心现。如幻如梦。悉无所有。如实观察。觉自心量。有无俱泯。纯一寂静。无相续相。故亦无不相续相也。若有缚有脱。皆堕不如实觉知。非一切法自相真如。一切法自相真如。有无有。无有主者。此为自觉第一义。内外相应也。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废。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愚夫有三种相续。二乘依此相续。证不相续。成不相续见。故如来特诏之曰。相读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也。贪嗔痴。即相续之因。此因从无明不觉。是生见相。人法宛然。烦恼依起。由是爱及来生。与贪喜俱。以此相续。遂成五趣。二乘虽断相续之因。而不知无明不觉。悉同梦幻。误为有可断相。所谓法执也。三和合缘方便计着识生者。三和合。谓根尘识。此识虽该八识。然于此取义。则唯七我执识。以此识。二乘唯断人执外我。此外我断。无摄受者。则三界生因自断。以无明未断。见分内我犹存。内我即法我。由有法我。故于生因断时。作不相续想。非真解脱。若七我内外俱断。见大乘三解脱门。则一切相续不生。二乘作不相续相。犹是因说取义。此之相续。更为深密。至证解脱。方能永断也。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无愿尤二我真药。故入此门。则一切法寂静耳。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偈意谓但入真实第一义。则相续自断。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也。愚夫现在相续缚中不善观察。依说取义。妄生异相。欲求解脱。反自缠缚。皆由不得第一义自觉也。   上三别依语取义。成深密执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五   音释   杀   (式至切)。   啮   (鱼列切)。   縠   (胡谷切)。   涩   (色入切不滑也)。   嚣   (叶骄切自得貌)。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六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四示圣智空事。以破妄计。分六。   △初大慧难诸法断灭。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唐译云。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唐译云。世尊。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一切诸法。自心所现。非有非无。由迷自心。妄起计著有法自性。如来世尊尝曰。诸法无自性。唯有妄想性。故大慧难云。若但有妄想性。而无诸法自性。则净染诸法。将无悉坏。此疑诸法断灭也。不知诸法由自心现。无有自性。愚夫不知。妄想见有。为离妄执。故说圣智自性空事。空非堕有。而有圣智所知。又非坏法。下文反覆推明。总示此旨耳。   △二示无诸法性。非无圣智知见。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唐译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许大慧所述。唯妄想性无诸法性。而非断灭也。谓一切诸法。无烦恼清净一定之性。而非无性。故曰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也。盖以圣智有性自性。乃由圣知圣见圣慧眼。一如诸法实相。内外相应。无别境界。不如愚夫妄生分别。妄有所计也。   ○三难诸法非无。圣智堕有。分二。   △初疑圣智所知同妄想现。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唐译云。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眼远离有无相故)。   圣智所知。非如妄想。谓圣智所知。不如妄想境界也。此盖出愚夫不离妄想。不觉圣性。虽境界不同。然同一能见。同一所见。乃妄想之能所欲离。圣智之根尘宛尔。此大慧之所为难也。意谓愚痴凡夫现有妄想分别。云何得离。现有圣智境界不如实知。不可言觉。然圣智所知性自性相。同妄想现。所谓世间说牛。圣人亦说是牛。世间说马。圣人亦说是马。着想不同。而同一流布。故曰彼非颠倒。非不颠倒也。不见离有无相。此即不觉圣事。所谓非不颠倒也。夫此性自性相。一见离有无。一不见离有无。都无二法。而境界各异。以此起难。即以此明宗。佛与菩萨。机感相构。真无别旨也。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魏译云。世尊。非因分别有法体相。而有诸法。世尊。彼云何分别。不如彼分别。应如彼分别)。   复言圣智虽不与妄想同见。而诸法未尝不与妄想同现。不与妄想同见。是境界不离诸法而异。而与妄想同现。则诸法不因圣智而无。同一诸法。而在妄想。唯欲说空。在圣智。不嫌堕有。此下文之所难也。圣不如是见如事妄想等者。谓圣智觉自心现。固不以自心现相。而为实境界也。然非无所现之性自性相。同妄想自性现。但圣智不说因与无因。堕性相见。不如愚夫境界别异。自生无穷之过。以愚夫不觉性自性相。由自心现也。故知此性自性相。圣智所知。同妄想现。即不可谓因妄想有。故曰亦非妄想因性自性相。既性自性相不因妄想而有。则妄想所计。即非妄想计。亦如妄想计耳。总谓同一诸法。而圣智所知。即妄想所计。以出下文遮妄计说空。而圣智所行。反堕有见也。   △二疑圣智堕有。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此领上性自性相。异见同现。以为如来遮妄想而说非实。显圣智而说所行。犹是堕空堕有也。自性相不因妄想而有。故谓妄想异。自性相异。异则不相似。既不相似。犹因妄想见自性相。此愚夫不如实知各各自性相。各各无妄想境界也。然既为众生离妄想计有。而又说圣智所行境界。是妄想之能所欲空。圣智自性所行境界。宛尔无过矣。不知一切诸法。圣凡同现。觉自心者。不堕有无。故曰诸法无性。不觉自心。妄计为有。或计为无。悉乖法体。如来悯此。为说空法。谓无法性。唯有妄想。若知法体元虚。妄计非实。则即妄想境界。而为圣智所行。刹那转变。无二无别。非谓于此则遮。于彼反堕。真妄殊体。有无相待。非住自觉观察者之所显示也。   ○上三难诸法非无。圣智堕有竟。   △四示圣智空事离于有无。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唐译云。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如来说空。说圣智自性本来寂静。盖为众生无始习气。计着一切内外性相。欲令远离。又惧其自生恐怖。故说圣智事自性空法。所谓住自得如实空法也。此如实空法。离自心现。而非堕无。得解脱印。而非堕有。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得此解脱。始知自性空事。如实法印。本有本寂。真唯识性。自觉观察。远离有无一切相见惑乱也。   ○五示圣智空事不立宗趣。分三。   △初示不应立不生宗。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唐译云。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一切法不生。三世如来同说。盖为不觉。非为觉者也。夫觉自心现者。顿息诸妄。内身自证。都无指示。除为众生离诸执着。说无生性。离诸恐怖。说有圣智自性空事。然不应立是为宗也。宗一切性非性者。正原一切性本无生性。立不生宗。是因妄见生相。故曰及彼因生相故。既因妄见生相而说不生。而复立此为宗。彼宗则坏。以不生对生。为有待故。又此宗入一切法。一切法既不生。亦应无不生之相。犹有不生之法相。则法非不生。此说所以坏也。不坏相不生。唐译不生相亦不生。即指圣性空事。为离执着。及与恐怖。不应立是为宗也。因妄计有。故言不生。无因有立。有无二相。于一切法。性不可得。若立是宗。徒乖法体耳。如五分论。宗因展转。所有异相。皆属作起。秪成多过。乃知一切法不生者。为离执着。如是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有体性。揆之如实自相。都无是说。故不应立宗也。按三量中。比量三支。一宗。二因。三喻。并合结为五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五过。异喻五过。共三十三过。此外道所立也。若以我法。宗亦有一过。谓不得法体。因喻为成立宗。宗过。则因喻展转。异相更多耳。何谓不得法体。如立量云。一切法不生为宗。因云无自性故。喻云如芭焦。徴过云。何等法不生。答云。心所现法。法皆心现。无有生性。徴云。心无生性。有不生性不。答云。谓无生性。故云不生。岂得更有。结过云。若不更有者。立不生宗。非得法体。然我法方便。为断彼执。非有实法。彼执若断。自然了心初相。还于本得。如实自证。大用现前。情谓顿息。生与无生。俱为剩说。故不应立宗。如来所为直示心源。不由他悟也。   △二示圣智所见。如幻无过。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幻梦非实。不可说有。幻梦宛尔。不可说无。有无俱非。有现不现。悉由觉想。所以说如幻梦。于诸法体。固无乖谬。亦能觉彼智者。当处知归。得本无事。故为当说。除为愚夫离恐怖者。以愚夫堕有无见。各有所依。闻说梦幻。茫然无据。遂生恐怖。远离大乘。故凡说圣性事。或般涅槃。皆属方便也。若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惝然自觉。始知如来某夜成佛。某夜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默契相应。难为显示。倘欲指点目前。非幻无以为喻耳。   △三总结不生如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魏译云。无自体无识。无阿黎耶识)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如来藏本无自性。亦无说示。一切八识。如虚空华。俱无实事。所有圣教。但为指迷。愚夫无智。不达方便。此为妄想恶见也。一切法不生。一切法至竟无所生。因缘和合。如幻如梦。智者于中。不应作想。盖以外道因生而说不生。执为实法。故此一切法不生。不同外道因说。觉。则方便悉除耳。事。即相。相续。即流注。相与流注。总指八识生灭。如幻不可得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翳目垂发。喻愚夫妄见。由此妄见。起诸觉想。施设三有。又由三有假立名相。执为实性。复起妄计。建立言教。展转相因。意乱辞荒。楞严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妄想世间。念念生灭。若能觉此。一刹那间。当体寂静。真不可思议矣。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非水水想。此愚夫迷处。乃圣人悟处。清净三昧。即悟所指归。以三解脱。安住心海。顺性起行。离于生灭。所向无碍也。净名颂云。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此正性非性平等。因该果海。果彻因元。知无差别也。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住有无中。不达平等。秪为不了诸法无生。了自心现。现不可得。当处寂静。亦无平等及不平等。此所为平等心也。   ○上五示圣智空事不立宗趣竟。   △六示圣智远离所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一切诸法有无境界。皆假施设。非智慧所行。觉自心现量。始知一切建立。妄计能所。悉无自性。摄受既息。斯大智现前。一切境界。如汤销冰。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处于世间。随世流布。而无颠倒耳。大慧为出此意。先述圣言。下乃起难也。如攀缘事。即世间有无诸法也。所摄受。谓所取之境。摄受。谓能取之心。见能取所取。悉无自性。智则不生。谓智不于此而起分别也。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𦦨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唐译云。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智慧不得。有三种难。一不觉了。智不具故。二诸法互相隐蔽。所知之境难知故。三山岩石壁老小盲冥。有所障而不知故。此三种不知。皆非智者。以出下文知而事不得。非不知而事不得也。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𦦨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前三难是无智而事不得。如来所说。应是智。非无智。若无智而不得。隐覆说耳。故复云。攀缘事智慧不得。但施设建立。此乃觉自心现量也。觉自心量。则觉所现一切有无诸法。无有自性。于攀缘事。深达源底。分别顿息。虽顺三解脱门。而亦无圣智可得。谓安住心海本有寂照。不同外道妄觉随无始习气所知境界。此彼之所知。正所谓真无智也。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𦦨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此正示彼不知也。彼一切处所有无诸法。现在妄想不断。悉从自心现量。建立能所。摄受计着。究其初。但唯不觉。故于无分别智。自生分别。依于所知。起诸妄想。妄计有无。观察有无。生灭无从。复成断灭。若能知此。则智慧现前。诸攀缘事。一时顿息。所谓知而事不得。智于尔𦦨不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𦦨。是亦说邪智。   偈说前三种智所有不得。悉非智者。知彼非智。则智于摄受。不生计着。但唯施设。心量所行。非境界可议耳。   ○上四示圣智空事。以破妄计竟。五因不了自宗。妄执方便。再立宗说。以破世论。分三。   △初责愚夫着方便说。起大慧请。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此为愚夫不善了知自宗四句清净通相。故有此问也。不了知自宗四句清净。故于圣教方便之说。妄生分别。为习气恶觉之所流转。此宗通说通所为显示也。四句。即有无四句。离四句。得法体清净。是为清净通相也。   △二示宗说不堕凡夫见相。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契经。即九部所说。谓契理契事。皆依众生心而为引导。无有实法。此乃宗通方便。实不废权。故须离言得旨。又修行者之因说达宗也。离自心现种种妄想等者。谓自心所现一切有无四句妄计。皆由迷如来藏。随心意意识之所妄现。随妄现而起分别。一觉自心。妄想不生。分别永息。此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因缘相应一切见相。是名自宗通相。不随一切方便言说。故非外道二乘之所能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同一圣教。童蒙得说。修行得宗。非如来实有二种分别。所谓止记论我时时说。亦随所见耳。   ○三斥世论以显自宗。分六。   △初示世论不入自通。能招惑苦。破坏结集。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此因说通。以为应善内外论议。以资乐辩。遂忆世尊尝训。故有前后相违之疑也。世间诸论。即指外道典籍。各依邪见。着为定论。或旁通曲达。庄严名理。如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引伸义味。诳惑心识。而于自通真句。实为背驰。夫觉心内证。远离所知。识性乐见。易成境界。一切理解。鸟道玄微。觉想所行。翻为秘密。此种深执。较之粗重欲乐。尤难解脱。甚有依通自宗。楷模圣教。以绝学之微言。为恶觉之成论。所谓句中无意。意在句中。出自若辈。都成袭语。句中宾主。几同义学表遮。遮即同无。表终堕有。遮表不别。举体无明。遮表同时。纷纭名相。矢口现成。拟超格外。此解成碍。恍惚离微。诬罔名句。不达自宗。虽在正法。同于世论。此即五十年后。破坏结集。所谓恶觉因见也。觉自心现者。所宜观察。出自心外。皆为颠倒。增长妄识。续生死因。不可不慎。地持谓修习五明。一切内外声医技巧。此为久远大菩萨。藏识明白。入一切世间。随众生心。而为引导。不宜借此。辄弛圣禁。抑当自鉴。始为知时耳。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举此以为不可近习世论之鉴。谓世论因譬庄严。极诸巧辩。触类无穷。难为折伏。此乃识心变幻。诳惑闻见。不诠正理。有障自宗。招生死苦。莫此为害。也。   大慧。世论者。惟说身觉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十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身觉境界。谓五阴身见闻觉知所行境界也。或即见闻觉知而起论说。或以见闻觉知所缘空寂灵妙玄微之境。而为宗趣也。破坏结集。谓破坏如来结集正教。此即学正法而堕邪见者。若非此辈。决不能破坏正教也。自因缘。即身觉境界也。其所著者。不出见闻觉知。非取为自性。即舍就虚玄。依傍自通。实同异学。流布当世。疑误将来。自既沦溺。亦沦溺于他。论说无穷。迷惑倍剧。为可悲痛耳。   △二示如来随自通说。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邪。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世尊亦尝为异方诸来会众。及天人八部。广说本事部。或本生部。未曾有部。皆广说无量因缘句味。故疑如来亦说世论也。不知如来所说因缘。皆为自通缘起。或即世谛。说第一义谛。而人不知。惑为世谛耳。世尊于此总不明说。但曰我不说世论。亦不言所说何事为非世论。则知如来现前一切言说。皆非世论也。又曰。亦无来去。以异方诸来会众。似有来去。如来直于自通现量第一义中。直捷指示。故曰唯说不来不去。则知一切众生。不达现前境界。于自心现量妄想计着。以为实有来去。故复诏曰。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此乃生灭。不来不去。是不生灭。以明我所说义。不堕世谛妄想数中也。如来自通。住自心现量。见一切外性非性。非有无二边境界所能回转。处人天中。随自境界。说有三世。人谓如来说于三世。而如来实无三世。说有三乘人天。人谓如来说于三乘人天。而如来实无三乘人天。随世颠倒。说有三世。说有三乘人天。为欲众生达自宗通。得如来随自境界。不由言说。故复丁宁告语曰。觉自心现。则于自心所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解脱门。名为解脱也。此三解脱门。于觉自心量本有三昧。极为相应。如来所为再三提命也。   △三示如来止论。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此外道从世论中发问。如来从自通第一义中正答。而非外之也。所作。即因生。非所作。即无因生。一切常无常生不生一异俱等。皆世论所有。第一义自通所无。如来谓初世论二世论。此固直示。无有隐覆。外道不知。多所置问。可谓当面错过。如来始终直示。谓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昔梵志问世尊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梵志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此良马见鞭影也。我如来尝云。止记论。我时时说。故知构机为难耳。婆罗门。出五天竺。自称祖从梵天口生。遂从梵姓。即梵志也。其种倨傲多诤。或出家。或在家。成事相承。多有经论。不请空闲。亦倨傲一端。西域礼有所请。皆先白听许。名请空间也。刹那。微细生灭也。虚空。涅槃。非择灭。此三无为。是正法有。作非作。即问三无为是作非作也。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迷如来藏。而为无明。不觉妄动。此无始虚伪习气也。一切世间根身器界。皆以虚伪为因。因此虚伪。不能觉知自心所现。妄生计着。摄取外法。而外道误为根尘识三。和合生起也。外道不知现前根尘识三为迷自心。内识变似。妄计实有。万法从生。即成因论。谛观生灭。觉知因尽。又计无因。此非如来所说。如来惟说虚伪习气。妄取能所。假名施设。故曰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也。我相续。指二乘。二乘法我未尽。犹未知无明发业初相。益见三无为法。无有自性。且非法执境界。况外道乎。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世尊复答。总不出世论二字。后乃带言。乃至意识稍动。微涉外尘。皆为世论。即此一语。可谓彻底相为矣。有非世论。而非汝知。此亦远离恐怖之意。才曰非为非说。即曰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夺其所执。而亦不离所执。别有通涂。所谓非即非离。唯当自觉耳。不觉外性不实。皆由虚伪。则妄想生起。觉有无诸法。悉从自心。不受外缘。则妄想永息。亦止就外道平日之不觉。使自觉之。始终止记。彼自无疮。勿伤之也。复即外道所计妄识。终告之曰。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如是比者。皆汝世论。尤为全盘掀翻。杀尽活尽。而乃退自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外道述此反谤。且谓果能尽如来说耶。为不尽如来说耶。以为不尽。则语固宛尔。便以为尽。则如来自通。止于如是。所谓从上密旨。岂婆罗门数语觑破耶。   △四示世论摄受贪欲。不摄正法。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贪欲之法。唯取舍二心。括尽身觉境界。穷身觉境界。或现在法相。或意法虚缘一切龟毛兔角影现。是情是理。悉名尘境。循是尘境。故取若舍。悉堕有无相见。一切苦聚。成于贪爱。爱有为因。生死为果。此世论所为不可近习也。   △五示摄受正法。远离世论。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自心现量。无有自他。凡所有见。皆是虚妄。于此深知深信。则人法二我。当下释然。一切时处。不取有性。觉想全销。照明诸地。不因心念。与诸佛慧。无有差别。自能以十无尽句。不勤功用。自在增胜耳。复言不堕诸见虚伪有无性相者。盖以外道堕此。起断常执。此自通身觉之别。深切着明。乃珍重云。我不见生住灭。说名为法。如来所为示人于划然自尽处。全体大用。其旨微矣。受无因论。即指外道所执生因。而起常见。谓无因者。因非其因。是为无因。觉生因尽。复起断见。然因与无因。总成断灭耳。   △六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初二偈。谓外道无有自宗。皆由能所摄受。遂为妄想流转。如来自宗。与外道异。亦唯远离能所。更无别旨也。第三四偈。即示人于能所远离时。默然自契。不作相见。所谓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楞严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从何立。即此不可见之心量。自知自信。不更复起观察。一时有无能所断常诸见。总不可得。若到此际。稍涉微念。即被流转。翻成世论。故曰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可谓叮咛致诫矣。后二偈。更示人于日用事物。一切去来之相。洞然明了。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如云如电。如影如响。此正觉自心量者。自他不隔。今古齐观。不如世论之有常无常。所作无作。此世他世。种种见觉也。   ○上二示语义识智。以显宗通之用竟。三示正法解脱。远超愚外。分三。   △初列妄想涅槃。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魏译云。大慧。而彼外道见如是法。生涅槃心。非见灭故。名为涅槃)。   上明摄受法。此则依正因而辨正果也。初云。如诸外道。妄想涅槃。复云。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妄想随顺。邪正较然。下列种种。不出妄想。末出正法。正明随顺。所谓随顺者。随顺自性也。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染障覆。故令不显。若觉自心量。真圣道生。断障所显。名为涅槃。所谓随顺真如。离障施设也。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者。谓彼观察阴界入法。毕竟无常。不贪境界。既不贪境界。则心心数法。不现在前。故亦无三世去来之念。如灯尽种坏。即喻彼灭受境界也。此一种妄计。但为想坏。而非见坏。见坏者。观自心现量。了知阴界入法。由迷自心。妄现境界。本无有生。亦无所灭。生灭见离。妄想顿息。自性涅槃。而非观法无常。随灭想受。妄计涅槃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唐译云。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名得涅槃)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从方至方。古注引论云。第二外道。说最初有方。从方生世间及人。人生天地。次第灭没。还入于方。说为常住。为涅槃因。然胜论师立六句生因。实句中有九法。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明论师计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七法常住。能生一切法。此三种说方。皆无体相。彼见现前诸法。无所从生。妄计生因。从于虚无。如自然虚空本际种种立名。俱无实体。又注谓方。犹类也。从方至方。无有异趣。如楞严知人生人。悟鸟生鸟。穷八万劫。无有改移。从类至类。不失本性。此又自然外道。前三。从方而生。还归方灭。后一。本性无失。随处自在。依此妄计。以为常住。一切境界。希望想灭。如风顿止。计为涅槃也。觉所觉见坏者。谓不见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名为见坏也。见常无常者。谓不起常无常见。按此二种。似与离摄所摄。及远断常二见相近。然不由觉知自心所现。妄自遏捺。全堕能所。以见息见。总名妄想耳。见种种相招致苦因。生怖畏心。见于无相。此类二乘观无常苦空。作无我想。守偏真如。乐于空寂。由不善觉自心现量。故不知一切性相。内识变似。俱无实事。妄生怖畏。舍一取一。不离妄想也。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谓福非福尽。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唐译云。或计自在是实作者)作涅槃想。   觉知内外诸法等有性不坏者。即认五阴中我。名为自性。如前身觉。此为常计。我人众生寿者一切法坏。谓四相灭坏。同于虚空。此成断见。自性。谓冥谛。士夫。即神我。士夫从自性出。故曰如冥初比。求那。翻依。谓神我依冥初转变而生。依是作者。作涅槃想。所谓依无生有。有还归无。亦同断见耳。福非福尽。谓无罪福。一切无碍。无有因果也。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彼以烦恼智慧为二。或谓尽烦恼而依智慧。或谓烦恼自然而尽。不由智慧所断。皆非正因也。或见自在。即大梵天。顺世师计大梵天。能造作众生生死。即以能作为常住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魏译云。有作所作。而共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见自性所起。(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展转相生。谓父生子。子生孙。生生相续。无有别因。不知流爱为种。结想为胎。摄受无明惑业。为生死本。无有解脱。以不知故。安于生死。作涅槃想。如今世间。父子祖孙。生死相继。误为法尔也。真谛。即冥谛。是执冥谛以为道也。功德功德所起。即能作所作也。疑能所和合。而生一异俱不俱见。总不出四句也。自性所起。谓自然生。亦同无因。谓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松直棘曲。鸟兽文彩。诸杂珍宝。皆自然生。无有因果也。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唐译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唐译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   二十五真实。即数论二十五谛。六德。即胜论六句。前计二十五冥谛及六句论。即为涅槃。此以能觉能受。乃为涅槃也。王守护国。谓受六分。守护众生也。时。即时散外道执一切法。皆从时生。观于草木荣枯开落。计时为常为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性。物也。有物无物。非有非无。亦因与无因摄也。觉。觉想。觉想动摇。涅槃寂静。或谓为别。或计无别。同一妄计耳。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唐译云。于此无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结言外道所计种种涅槃。皆妄想见。不成涅槃也。谓不出有无二边。若住若出。都无实义。总属心意漂动。即使究竟灭尽。终无有真得涅槃者。此皆不由觉知自心现量。随自心现。虚妄分别。无如实智。一切所作。俱不成立。   △二示如来随顺涅槃。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自心现量。即本来清净涅槃也。此涅槃。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其性本寂。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故曰觉知。觉知此已。见本寂性与一切法。不一不异。所谓不着外性。离四句。见如实处也。见如实处。真如理显。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所谓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也。真如理显。想相俱寂。则寻思路绝。名言道断。所谓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也。盖如实处。非言思凑泊。徒为所愚。故不应摄受。二无我。谓人无我法无我也。二烦恼。谓根本及随也。二障。谓惑智二障。二死。谓分段变易也。此四二种。从觉知自心现量。一时俱见。至证无住处涅槃。始获圆满。此涅槃。即真如理。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所谓甚深三昧。离心意意识也。此二涅槃。因中果上。二俱平等。惟如来有。兼余依及无余依。共为四种。如来悉具。如来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是故如来可言具四。二乘断见思烦恼所显真理。虽有微苦所依。而二惑永灭。故亦得有余涅槃。若无余依。二乘亦有亦无。依不见本来自性清净。及无无住处。说彼为无。依烦恼障尽所显真理。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与佛无差。说为亦有也。   △三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此言外道所计种种涅槃。皆由妄想。无有解脱方便。无解脱方便者。谓不善觉自心现量。不觉自心现量。则见能缚。及与所缚。见有能缚。则有心可空。有智可灭。见有所缚。则有法可断。有境可离。所谓愚也。种种摄取。各称智者。而实无智。无有解脱之理也。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作。作者。即所计因相也。所作。即因所生法。总堕有无二品。无解脱分也。盖识性欲见色相。故一切有无境界。皆觉想所乐。乐于觉想。则必愚于真实。所谓有烦恼则无智慧。有智慧则无烦恼也。有无诸计。徒招因果。都无实事。唯有言语。故云言语三苦本。若见真实。则诸妄顿息。即灭苦因。镜。喻自心。像。喻自心所现一切色心境界。心与境界。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心量。了则种种皆心。能所俱忘。现而无现。如幻如电。不可有无也。   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三有唯妄想。谓三有诸法。皆由内识变似。有外境生。实无别义。愚不能了。妄见种种耳。诸修多罗所说妄想。皆云无性。唯有名字。若离名字。即无妄想可得。妄想既虚。说亦非有。不可又缘圣教。所谓执药成病。如来示人。真无剩义耳。   上五示宗说二通。以善语义识智之用。拣别愚外。扶进自他。正法解脱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六   音释   惝   (昌两切惝惘失意貌)。   掉   (徒了切动摇也)。   觑   (七虑切伺视也)。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七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六示正觉非因果法。离生灭说。显真常无垢。顿超诸地。分七。初示如来法身非因非果。分七。   △初问如来法身为因为事。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唐译云。为果为因)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将显如来觉性非因非果。究竟鲜白。纯一无过也。三藐三佛陀。翻等正觉。亦云正遍知。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之三也。此问如来法身。举三以该多号也。作。修起义。作所依起为因。作所修成为事。事即果也。因相为相。果相为所相也。说。说者。所说。所说之理也。觉。能知之人。所觉。所知之境也。如是辞句为异为不异。谓此作与不作等。牒计皆成四句。盖欲显法身离于四句。究竟鲜白也。   △二示如来法身非因非事。远离四句。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唐译云。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唐译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总上诸问。不出因果二义。故但举事因。以明如来自性法身。非因非果也。若是事者。则由所作。而无上正真。不同世间无常修法。若非作者。则妨无得。而自性庄严。离障所显无量微妙功德。非空无义。故知非所作者。是为无事。而又非非作。则方便所得。当由因着。乃本有觉体。为从了得。不从生得。是为无因。无事无因。则有无不涉。四句顿离。四句既离。则凡一切言说之所不及。清净句义。智者所证。大般涅槃云。佛性虽有。不同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此佛性微妙密旨。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如是体性。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出于度量。应如是知也。槃大。翻石女。槃大子。谓石女儿也。   △三示法身真我常寂。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魏译云。夫无我者。内身无我。是故无我。大慧。一切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如来说自性法身非因非果。而非断灭。故此复引法无我句。为显如来真我也。盖如来自性真我。尝为法我之所覆。故说一切法无我。所以显自性法身真如自相。若见自性法身真如自相。益知一切法真如自相。内外无障。湛然常寂耳。一切诸法。自心所现。由自心现。则一切法皆无我性。故曰无我。所现唯心。即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然无他性。即无我性。以一切法言无我。以一切法自心而言无他也。故凡说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皆无别旨。所谓唯有真识。更无余识。此觉自心现量者之所诣极也。马性非牛。牛性非马。喻无他性。非无自性也。无他则非有。有自则非无。非有非无。真如自相。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愚夫分别。非其分耳。   △四示法身对现非一非异。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唐译云。如牛右角异左。左角异右。长短不同。色相各别。然亦不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此显法身对现非一非异。非凡愚所知。自此以下。总以见如来自性真我。一报化。超缚脱。齐智障。自性涅槃。出过数量耳。阴。即指如来色身。谓法身与色身。非一非异。若一者。色身灭。法身亦应灭。灭则无常。若二。则法身方便所得。悉空无义。然千丈卢舍那。及一切无量应化。妙相随好。实有对现。所谓灭无常色。获得常住真色也。牛角相似。喻一。长短差别。喻二。然总名牛角。非一非异。故曰如来于阴界入。亦非一非异也。   △五示法身解脱非一非异。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魏译云。如是依解脱故。说名如来法身之相)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涅槃三德。法身。解脱。般若。如伊三点。非纵非并。而此言法身与解脱非一非异。如来所为以解脱得名也。若异。则如来法身所证解脱。同于色相。应是无常。不知如来法身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法身。清净无垢。体无有二。若不异者。则凡修行者能证所证。应无差别。而见差别。如十真如。初地已达。而于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各有深浅。差别见异。是故非一非异也。   △六示智障非一非异。   如是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上言法身与解脱非一非异。此应言法身与般若非一非异。而乃言般若与所知非一非异者。谓般若始觉。从法身本觉生。言始则与本无别。若所知障。至十一地。犹有二分极微细愚。妙觉佛地。始能顿尽。是智与障。判然而二。而谓非一非异者。盖离智无障。离障无智。法无我性。于此益显。而如来自性真我。离四句。过一切数量。非思量所知也。带言作非作等。总牒前问。以离四句摄尽也。   △七总结法身离诸根量。并颂。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此结如来自性法身超过一切数量。自内所证。一切名言。俱非其体。证此体者。始知生灭俱无。唯有寂静。所谓自性涅槃也。自性涅槃。非因非果。尽诸动念。思想心息。无明本际。毕竟解脱。无有虚伪。是真法身。是平等身。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也。如来于般涅槃。普告大慧云。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于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寂静。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本。此正如来自性解脱。与一切法同住真如本际。内外永离一切诸过。一切众生。亦同具此。但为客染所蔽。一念觉知。即同本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此总颂法身离因果。能所。根器。一异四句。无有见离者。亦无法自性。亦复非无法。可谓真得法体。悟此当泯然自尽尔。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者。谓无则究竟无。不应更无。有则本来有。不应更有。以有无相待。性无有无也。不达我通。无有正见。留连二边。自坏坏他。诽谤如来。莫此为甚也。世尊尝云。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其旨微哉。   ○上初示如来法身非因非果竟。二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离于言说。分四。   △初示如来法身非无性。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此就自心现量之外。执一切法不生灭。以为起难。盖为狥名失义者发明也。修多罗建立一切法不生不灭。为无性故说。非有性说。又说是如来异名。则非无性。是现堕有性而说无法。则有无俱堕。此大慧难意也。世尊云。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不知从自心现量。说不生灭。顿超有无。而以为一切法既不生灭。不应复摄有法。若谓如来异名。名必有义。是摄有法也。故世尊复云。我说如来非无性。始知本有心量。不同兔角。依不觉义。似诸法现。本无有生。亦无所灭。此不生灭。盖谓法无自性。非谓总无诸法。不应摄有。更待缘尽。方见无生也。亦非无义者。即谓自心如实不生之义也。不觉自心如实不生之义。但就不生不灭名句。妄执无性。不应摄有。则为有字无义。故下文广明也。   △二示如来法身当生无生。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体。亦非无体)。   此即生说无生。以显深密之旨。固不可狥名失义也。盖意生法身。即是不生。故谓如来异名。此不生义。非二乘及七地境界。七地以前。但尽生因。不达如来自性无生。如来自性无生。平等真如。随处随时。无起灭相。非缘尽现。故非滞于无生者之所能了也。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皆帝释异名。非以多名而有多性者。谓体一名异也。亦非无自性者。谓多名以诠一体。更当因名得体也。   △三示如来法身异名一体。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来在娑婆国土。乃有无量百千异名。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各有异辞。而不知如来自性真实之义。如水中月。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也。不解如来异名者。谓一切众生。唯知即名取义。不解如来虽有多名。唯诠一体。所谓如来自性清净。唯证相应。非名说所到。如水中月。不可有无。不可远近。不可指陈。不可量度。实非无性。而不堕有无数量也。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愚夫不知如来自性法身。妄见有无。味著名说。而于一切法不生灭句。作无性想。此乃不解自通。妄执一切法为不生灭也。一切名号。皆诠一体。因名达体。体达说离。所谓会归终极。不了此义。唯于名说。别生理趣。徒益多闻。增长我见耳。   ○四示如来法身离言显真。分二。   △初示法身真义。不堕文字。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唐译云。唯除不堕于文字者)。   此言愚痴不达自性真义。谓义无体性。而以言说所行觉想境界。尽诸义味。故曰唯止言说。此不但为不知义。且亦不知言说自性也。言说依义。本无自体。是生灭性。所谓言说自性也。义离言说。性非生灭。不属有无。既离生灭有无。亦离离者。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即所谓无受生亦无身也。又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即所谓除不堕文字。也如来自性法身。无生无身。不堕文字。而非无不堕者。愚痴无智。不别说义。妄自味着。为可怜悯耳。   △二示如来言说建立。为遣言说。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魏译云。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如来所有言说。皆为于义。为假言说入第一义。即言说说离言说之第一义。故自成佛以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谓无一语堕文字相。而非无饶益众生。为分别说也。若无饶益众生为分别说。则彼二乘菩萨。从何建立。入真实义。如是则圣教灭坏。谁教于谁耶。故知一切言说。皆无实法。为第一义。而有说示。以说入义。义显说离。说即无说。示即无示。故曰诸佛菩萨不说一字也。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唐译云。我及诸佛。皆随众生烦恼解欲种种不同。而为开演。转心意识。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此复教诏菩萨随众生根识。广说经法。不当著于言说。所有言说。皆因众生种种希望。种种烦恼。种种异解。而为破除。令离无始虚伪。转心意意识。自知自证。决无有说指示自觉圣智之处。所谓自觉圣智。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自内所证。而非言说妄想之所显示也。故知诸佛说法。如医治翳。止有蠲除翳眚之法。而无增益光明之法。说之与义。有性无性。皎然自辨耳。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上言言说不为得自觉圣智处。此言得自觉圣智者。深达法相。所有建立。自然不堕文字妄想境界也。夫文字之能愚人者。所诠一切法有无妄想境界耳。若达一切法无有自性。皆唯心现。离有无二种妄想境界。则文字所指。当作何观。故凡依文字每不能诠第一义。而反能坏第一义者。由不善了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真如本际。则亦不能知圣教章句。所以建立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皆离相所显。具足性义也。乃信圣教离言。所为蠲除戏论。独示唯心。于内自证。现住法乐。于外建立。平等一乘。此自觉圣智所行。如来为依义菩萨。深切教诏。岂浅鲜欤。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大乘。即自觉圣智一乘法也。安住自觉圣智一乘。即为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所摄受。以此自觉圣智。诸佛菩萨所出。若能安住。即与诸佛菩萨同体摄入也。亦能摄受众生。众生依之而得乐利。亦能摄受正法。不为一切世论之所摇动。一切外道不得其短。秉持如来自性第一义法印。即是佛种不断。此自性第一义心。即是一切处殊胜。所谓得大总持也。得大总持。自然随在化生。建立大乘。成就十力。对现色身。随众生烦恼而为济拔。以如实无相法味。安住调服。息诸戏论。故戒修行者不应摄受言说。唯当摄受真实。此离文字所得。非妄想觉境界。智者于此。所宜自别也。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此复言当离言说得第一义也。指。喻言说。物。喻第一义。谓第一义言说所入。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若依言说起妄想觉境界。是深密执。令人发狂。以即妄觉境界为第一义。失方便智。自误误他耳。如云一切法不生。此言说也。自应方便观察。何法不生。云何不生。以方便观察。即知一切法。唯自心现。迷于自心。妄有所现。现因迷见。非有法性。觉自心量。迷妄顿息。一切非别。都无取舍。无取舍处。自性真如。内外寂静。即是第一实义。此为善修方便也。若闻一切法不生。即于一切法上分㭊微尘。至无所有。亦属妄想异相。以于无计有。复于有计无。总于如实法。别起境界。是为异相。乃至闻说心量。以妄想觉。觉于自心。执为深密。亦为以妄现妄。不离妄想。依言说计。如视指端也。故上有食生之喻。若无方便。反增狂病耳。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是果非因。名为涅槃。非因非果。名为佛性。无因无果。名大般涅槃。此皆如来之言。言异义一也。真实义者。自性清净为因。毕竟寂静为果。然此非善言说者之所到也。须知自性本净。不生寂静。无有因相。寂于自性。不从修得。亦无果义。此觉自心量者。自知自证。不随一切言说妄想境界耳。若随言说。增长妄计。集生死因。则非如来所谓多闻也。如来尝说。但闻常住二字。深解义趣。即名多闻。若读十二部一切契经。不闻常住。谓之无闻。亲近多闻。所为善义。非善言说。当自审细也。   ○上二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离于言说竟。三示如来不生不灭不同外道。分六。   △初难如来同于外道四种因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以四难。欲如来发明所以别外道也。一难外道计作者因不生不灭。同于如来三无为法。虚空。即虚空无为。非数缘灭。即非择灭无为。涅槃。即择灭无为。不知外道作因。乃迷中妄计。属生灭摄。不生不灭。亦是妄计。所谓生灭当相。不同三无为法。如来觉自心量。自性寂静也。二难外道计作者因。生诸世间。同于如来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知彼计性生。此示妄缘。一切缘生。悉由妄现。非自非他。非共非无也。三难微尘胜性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亦同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岂知如来法性。真如自相。有佛无佛。法尔如是。不同外道妄想所成。无有实义也。四难外道计□□自性为常为一。同于如来说有四大遍十方界。不相留碍。不知如来乃说非因非缘。非和非合。亦非自然。由妄想现。即楞岩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一世界中无有多佛。若外道同佛。则有多佛。总难外道同佛。以显差别耳。   △二示如来觉自心量。妄想不生。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唐译云。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见不见故。取不取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外道迷自心量。从心现处。计有自性。此为不知流注生因。见流注相续。得不生灭相。谓之堕有。为作者故。作因非因。亦复堕无。如来之法。非有非无。离诸生灭。所谓种种色相。悉无自性。如梦如幻也。梦幻非无。无性非有。有见有取。不可言无。无见无取。不可言有。有无俱非。二悉远离。唯觉自心现量。所现唯心。都无取舍。取舍俱忘。安住心海。寂静无忧。游于世间。如同园观耳。   △三出外道妄计不实。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此极言外道所计作因。同于幻化。无有实义也。作事。谓作因。即所计有性自性相也。言彼所计有□自性。非为智者。乃不实妄想。如干城。如幻化。愚夫妄见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性自性既非实有。故亦无不生灭之相。即彼起不生灭计。亦不能分别何者为有为。何者为无为。言其所计之自性不实。则不生灭之相。亦属妄想。无所指陈。有为无为。俱同幻化。复即其所计而转语之曰。其实若生若灭。性与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盖欲其当下知非。得如实自相。见于寂静也。下文正指自相寂静。不异妄想而得真实。但须一觉耳。   △四示妄想实性即真寂静。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承上言凡愚堕不如实者。则不能如一切性自性妄想亦不异也。夫一切性如妄想性。不能直下发明妄想自性。循妄起计。似有异法。相见从生。所为不见寂静也。不见寂静。终亦不能远离妄想。皆由不知妄想自性耳。此盖直指妄想自性。即是真实。但自了知。无有相见。便为涅槃。相见者。为受生之因。愚于真实。不能安住。此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尝为客染所障也。故知断障所显。真如无二。即是自性涅槃。所谓断障。即断此相见之障也。此障若断。直见妄想实性。从前心心数法。当处顿离。离则自觉圣智。无有别体。如来说为涅槃耳。   △五示无因。以显无生之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㭊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一切诸法。由迷自心。不觉顿现。无有自性。此如来所以说不生及空也。说于不生。为破生论。说于法空。为破有见。而实一切法皆无自性也。如揵闼婆梦幻。虽有性现。而本无因。无因而现。无有生义。以无自生性也。其间因缘和合。附觉知性。宛似现前。若离和合。觉想无托。现复何状耶。梦里和合。当处俨然。觉后因缘。谁为记忆。故知空与不生。谓一切法。不觉顿现。无有自性。而非一向不生顽然而空也。一一和合。性如影响。现而非有。不如外道实有生因。必假分㭊。而后知其不有也。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重言一切法。如梦幻垂发野马揵城。无有生因。而生事宛然。以此折伏因论。即以此申畅无生。夫法住法位。世间常住。法眼顿开。则百姓日用。俯仰折旋。皆堪绍续。故曰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也。而所以折伏外道者亦即在此。谓以外道妄计诸法。为有生因。堕二种过。一非自生。妄想所现故。二不能生他。无有生性故。若有生因。则一切法。皆有根本。不能顿了。然有见不见。有摄不摄。但由迷起。非不顿了。外道不能觉此。徒闻无因。不解知归。茫然无据。故知其必恐怖耳。   ○六广示无生之义。分二。   △初直示无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此因如来前说无因论。故复问一切诸法。毕竟何因何处而得和合。而如来乃说无因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外道因说。悉由妄见。智者若能观察一切有为诸法。皆由自心不觉妄现。如梦如幻。无有因相。亦无无因。此见顿息。即合无生矣。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此问无生。为总无法。为待缘会。既名无生。名必有义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一切诸法。皆由心现。现非无性。现不待缘。现非自性。然亦非无心量之义也。此心量无生之义。非二乘七住境界。况外道乎。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因缘。即世间因缘和合。一切事。即一切果事。谓离彼世间因缘和合因果有无之见。唯有当念微密。安住寂静。转能所一切妄想身。而为自觉圣智。迷悟异用。而无异体。所谓心本无生也。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此言觉自心现量者。但了一切外法无性。无心取境。一切见断。即是无生。此无生句。与空无自性之义。皆言当生不生。非总无法。故曰非空故说空。不生故说空也。   △二示因缘生法。破除因见。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上说无生即在当生。乃如来指示无生之理。此言生灭本于因缘。以明众生流转之故。但达流转即在缘生。则舍因缘。更无一异有无之说。如外道妄想四句矣。乃知迷因缘。而见生灭。悟因缘。而契无生。若离因缘别有生灭。则无生之论。亦当破坏因缘之义。而非当生不生。故下文详明之。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如灯显众像。钩锁现若然。是则离钩锁。别更有诸性。   诸俗数。即指众生生灭因缘。如钩锁连环不断也。若即彼因缘。顿离钩锁。便无生灭可得。此直下无生。一时法见不起。自离外道之过。但以此说因缘。固非凡愚能了。盖以离钩锁。即无生灭。离钩锁。即无无生。迷悟同涂。易生异见。若离钩锁别有生灭。是如来无因之论。亦当破坏钩锁而更有所示。如灯显众像。非灯即众像。钩锁之现。若果如然。则钩锁之外。别有异性。成外道说。如来当生不生之义。复何所著明哉。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若离于钩锁。慧无所分别。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此正显当生不生之义。盖谓即性而无性。即生而无生。现在因缘钩锁之中。朗然如虚空自性。不离当处。自证自知。诸余贤圣所得法忍。皆无二旨也。   若使诸世间。观察钩锁者。一切离钩锁。从是得三昧。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锁。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钩锁义。是则不成就。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锁。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再勉世间。但能观察钩锁无有自性。不生他法。当处瞥然。无复挂碍。本有正受。即时现前。乃知一切无明惑业。钻燧泥轮。迷似有法。悟不从他。展转相生。谁为作者。所谓相见无性。同于交芦。因缘之义。法尔如是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举坚湿动暖。以例一切法悉从妄想。似生相续。离此别无。是说无性。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结言如来。为诸众生广说因缘。破坏烦恼。建立度门。虽因根欲有种种异。似如来亦有种种教理。不知如来唯有一乘。所谓自心现量。方便多门。归源无二也。   ○上三示如来不生不灭。不同外道竟。四示如来说法非常无常。不同外道。分二。   △初问外道妄计无常。为邪为正。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因上不生灭常。已与外道不同。此又以无常之法亦有邪正。故兴此问也。以自心而言。非常无常。以不觉自心。妄有所现。念念不住。无有主者。则一切色心内外诸法。如灯如𦦨。如电如影。前际后际。各不相到。此正法说无常也。夫如实自相。难于顿觉。为说无常。使之渐悟。外道徒于心外。见一切法。实有所生。实有所灭。计常固非真因。无常亦非真寂。此大慧所为急求发明也。   ○二列外道无常。以显正法非常无常。分十一。   △初总列七种无常。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作已而舍者。谓有无常性能作诸大。诸大是常。能作作已复舍。为无常也。形处坏者。谓计四大及造色能造所造不坏。但分㭊见形状长短坏也。即色者。谓能造四大是常。所造无常也。色转变中间。谓能造所造。中间有无常性。刻刻转变。如乳酪等。自然变易也。性无常者。谓有无常自性不坏。能坏诸法。如杖瓦石。有能坏性。性无性无常者。性指能造。非性谓所造。能造之性。造竟即坏。所造之法。亦复随坏。此计能所俱坏也。一切法不生无常。谓分别一切诸法不生。而以不生遍一切。为无常也。此列七种。下文广破。先后不定。   △二性无性无常。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四大。谓能造。所造。谓一切法也。彼计能造所造自相。造竟悉坏。而四大自性。非形相可得。不生。不知四大种。妄想所成。妄本非生。亦无所灭。即在因缘钩锁。俱无作者。岂于能所造坏时。更有四大自性不生耶。   △三一切法不生无常。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魏译云。谓为非常。是故无常。见诸法有无生不生)分㭊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非常无常。乃外道所计。彼以为一切法有无不生。分㭊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遂以为不生无常。而不知我法所谓不生者。盖由自心。不觉妄现。如影如电。不可有无。而非分㭊不见也。且既云有不生性。入一切法。此则为生。谓作者故。应云生无常。而曰不生无常。是以生为不生。是不识不生义。而以不生为无常。又不识无常义。若不觉此。即堕外道生无常义。而误以为不生无常也。   △四性无常。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唐译云。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非无常处。自生分别。其义云何。彼立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性无常者。此外道计有无常自性。能坏诸法也。先究其蔽。是于非常无常性处。妄生分别。谓有无常自性不坏也。下乃出其计。谓此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非有无常自性能坏诸法。必不能令一切法性无性无常也。如杖瓦石。喻有能坏之力。此则能坏所坏。宛有二物。故下破之。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承上谓有无常自性不坏。能坏诸法。应有二物差别。故破云。现见目前一切性无常事。无有能坏所坏差别异相。确可指陈。谓此是无常能坏性。此是无常所坏事。既能所不异。则一切性常。无有因性。谓一切法常自寂灭。无有能坏因性也。如来又转语曰。一切性无性无常事亦有因。然非凡愚所知。何谓有因。谓一切诸法。因无始不觉。妄有所现。无有自性。刹那刹那。念念不住。所谓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非凡愚所知也。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唐译云。大慧。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若能生者。一切异法。应并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现见有别。云何异因生于异果)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此因。承上一切性无性有因而言。以明妄计异因不能生于异果也。外道妄计有无常自性。能坏诸法。是犹以异因而生异果耳。若生。则因既无常。一切不相似异法。亦应无常。如人亦可生畜。畜亦可生人。能生所生。悉皆混滥。无有差别。而人生人。畜生畜。现见差别。是异因云何而生异果耶。此但就妄计因果不相似。折其自说相违。而意实在揭其能所俱无。以显一切□相当处无生也。故复云。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等。谓无常因性。既云能坏。即堕作因。便非究竟常住。而一切性。皆非究竟常住。以有无常能坏因相。是自无常。则一切应无常。自无常一切无常。而所见一切又非无常。故应是常也。一切性常自寂灭。作所作无差别。所谓一切性常。无因性也。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唐译云。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大种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唐译云。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此以外道计有无常自性不坏。入一切法故。复言一切色法。悉堕三世。三世色法。俱属坏相。而所入自性不坏。当何住耶。又外道常计四大种体性不坏。此因而破之。谓彼计色。即四大积集差别。能造所造。离异不异。不知现前三有。一切四大及造。是生灭摄。若离四大造色。彼又何所思惟。别有无常之性。入于四大。而言自性不坏也。上穷其无有能坏之法。此并穷其亦无自性不坏。能所俱无。所谓一切性相当处无生耳。   △五作已而舍无常。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此外道计有无常性为作者。能造四大。造已即舍为无常也。非四大复有异四大者。言不能互造也。互造如火造水。水造土。各各异相。不能互造也。亦非自造。自相无有差别也。斯等亦不更造。更造。即共造也。二方便不作者。谓火与水合生。体性乖异。明不共造也。夫不互造。不自造。又不共造。当知大种因迷。虚妄顿现。中间无主。是真寂灭。不应以始造复舍为无常耳。   △六形处坏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㭊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形处。谓四大长短形处。见四大长短形处灭。而四大能造所造之色体不灭。此僧佉所计四大是常论也。毕竟分㭊乃至微尘观察。止能坏四大造色形处长短可见之相。而非四大。谓四大造色之体性必不可坏。但形处坏耳。如来于此。但云堕在数论。以前后所破四大造色无有作者。已极详示也。   △七色即无常。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一切色法。唯心所现。悉无常性。此如来所说也。外道此计色即无常。但以形处。而非四大。若四大无常。便非俗数言说。俗数所说非性者。乃真无法。若尔。即堕断见世论。以但有言说。无法自相也。故知一切诸法自相。如实真理。惟觉自心现量内证所得。此非外道之所能及也。   △八色转变中间无常。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外道计能造所造。中间有无常性。刻刻转变。如乳变为酪。色异性现也。非四大者。亦如上四大形处见灭。而四大体性不灭。如金作庄严具。但转变现。非金性坏。余性者。谓一切法转变。亦悉如是也。   △九结七种无常妄计。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魏译云。诸外道说。若火能烧诸大者。则诸大断灭。是故不烧)。   此总七种虚妄分别。大约皆以四大形现之外。别有四大自体。火不能烧。若能烧者。则能造所造。悉皆断灭。此即半生灭半不生灭也。良由不觉自心现量。不达诸法唯心。本无有生。亦无所灭。妄见生灭。妄分性相。常计非常。无常计常。总成颠倒耳。   △十示如来所说非常无常。以显自心现量。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魏译云。惟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以虚妄心分别二种可取能取法)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如来所说诸法非常无常。为不取外性有生灭。唯说三有唯心。此三世如来同一旨趣也。盖以种种生灭。由四大及造色。因缘会合。似有差别。然实无能所造。无始不觉。一时顿现。所谓三有唯心也。不能了达唯心。而起能所造二种妄想。即堕有无之见。了则顿离。唯一心量耳。故知一切四大内外色心等法。皆由妄想分别。而生一切行业。是诸行业。非实有生。不更待无。但离有无二种分别。则自心现量。直下现前。如来所以说非常无常也。因妄想而示世。出世。出世上上。三种分别之法。不可谓常。即因妄想而示世。出世。出世上上。三种无分别智。不可谓无常。外道二种恶见。良由不觉自心现量。在妄想分别。不能当处发明。得无分别根本性智。故如来三种法。从众生分别。开说方便。非凡愚所觉耳。   △十一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颂言外道所计一切无常。皆为妄想所愚。其实一切诸法。无有坏相。诸大种性。各住法位。一切生灭。自相真如。良由不知心量。误作无常。为见所溺耳。若知一切唯心。则二见流转。亦唯心现。直下能所摄空。无有作者。全妄全真。岂更别有。故即其所计。谓梵天为树根。能生一切有情。普周三界。种种邪妄。以如来说。皆唯心量。觉即菩提。不烦转变也。此就外道妄计。使之瞥然知非。即同本得。如来示人。可谓慈剀矣。   ○上四示如来说法非常无常。不同外道竟。五示如来第一义顿除诸地。独显唯心。分五。   △初因大慧问正受。先示七八二地行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魏译云。是故声闻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以声闻辟支佛生惊怖想。恐堕诸法无异相故。以觉诸法种种异相。有法无法。善不善法。同相异相。而入灭尽定)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入灭尽定。三乘皆有。总为对治凡夫心意意识。离我我所一切分别心念耳。但二乘不觉自心现量如幻如梦。以对治故。成于实法。于三昧法。未忘能所。有觉有行。故不如七地菩萨念念正受也。初地至六地。固亦不能如七地念念正受。然以大乘入见道分。虽有对治。未离觉行。然悉属方便。不作实法也。乃知七地所以得念念正受者。由觉自心现量。已舍方便。离一切性自性相。获无差别慧。此二乘所以非分也。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者。正指二乘畏堕无差别相。欲得种种善不善性相。而入正受。舍生趋灭。分别未忘。所谓以湛合湛。归识边际。故无七地善念正受。善念。即念念。亦即非念也。言八地方能灭二乘心意意识妄想者。谓至八地得法无我。心识始尽。初地至七地。虽觉自心现量。俱能离心意意识。然至八地始尽。故言八地灭。七地已无方便行觉。得念念正受。而不言七地灭者。以正受力胜。法无我未现。本愿大悲。犹待忆念。故不言毕竟灭。然至八地。犹藉三昧觉心所持。方能究竟满如来地。矧七地乎。大慧因上常无常相。已辨邪正。此以诸地正受为请。欲得大乘二乘差别。及菩萨地地差别。为诸修行者发明增进也。   △二示初地以至七地。与二乘同别。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初地乃至七地。魏唐皆云初地至六地者。以菩萨所有正受。与二乘同。唯至六地。本译出菩萨所见。与二乘别。故言七地。以下文即出八地行相也。菩萨达自心量。故能观三界内外。皆由心意意识不觉所现。本无我所。唯自妄想。外见性相。此二乘不达自心。堕有无二边。起能所取境界。故虽与六地同一正受。而菩萨了达一切性无自性相。而入正受。二乘觉种种异相希望。而入正受。一以方便力。净除现习。一以不觉不知。为无始虚伪习气所转。一权一实。所证判然也。   △三示八地三昧觉持。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八地菩萨。亦有二乘三昧乐门。以本愿力。虽在三昧。为觉所持。故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即不能满足如来之地。弃舍众生。佛种应断。故华严至八地菩萨。十方如来同声劝发。谓汝之所得。二乘亦有。当念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故知八地发起。悉由诸佛神力。不堕二乘三昧乐醉也。诸佛神力。而言三昧觉持者。以菩萨初发心住。由觉自心现量。入如来觉。同体摄持感应道交。佛觉自觉。于三昧中。自然憬动。不可思议也。   △四示七八地舍离三昧。善自心量。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分部。分别演说也。如来于七地分别演说。谓七地生因已断。同于二乘。尤易沦染。故为分别也。若善分别心意意识。皆自心现。无我我所。无我。则摄受无人。无所。则摄受无法。无人无法。则离同相异相希望。以二乘觉种种异相。希望正受。易取涅槃。若能善此。则能广悉一乘法义。善四无碍。于三昧门。为决定自觉之力所持。以此照明诸地。增进道品。故曰不令菩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此如来立地之旨。而于七地尤加详慎。恐堕岐路耳。又曰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者。如来始终提持唯心法门。谓唯自心。无有诸地次第。及与一切三界行相。觉自心量。得无所有。从无所有。建一切法。为度不觉。非为觉者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   上为七地分部。不令堕于岐路。此于八地尤切丁宁也。盖以声闻缘觉至证果时。同于菩萨第八不动地。一切世间出世。想念永息。唯不善自心量。遂为自共相习气所障。见心外法。起涅槃想。无寂灭慧。故八地菩萨于灭三昧乐现前。即忆念本愿。起大悲心。以十无尽句。成就佛地。不般涅槃。谓已般涅槃。不更般涅槃也。此菩萨觉自心现量。无能所取。见一切诸法。非更别有。永离心意意识。及三界种种性相。转妄想身。为自觉圣智。依圣智生。究竟觉地。故曰妄想不生。而非佛法因不生也。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此喻妄见自共相习气。作涅槃想。而实皆自心现。无有人法。亦无能所度境界也。如人梦中。方便渡河。觉已心息。不可邪正。唯是无始所余见闻觉知分别习气。于一切色心诸法。妄计有无。皆由心意意识。所现梦事。无实境界耳。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承上渡河之喻。第八地菩萨。亦复如是。菩萨至第八地。始见妄想生处。谓觉自心现量。达一切妄想皆由不觉。妄见有无。至第八地。诸妄想息。乃见妄想生处也。见妄想生处。始知从初地至第七地。所有一切法相。都如梦幻。得平等方便智。度能所心。妄计永息。即以方便慧。自利利他。究竟佛地。此为菩萨无住处涅槃。非二乘决定寂灭涅槃也。菩萨无住处涅槃。离心意意识。于一切处。不坏方便。得无生忍。此第一义无所有寂灭之法也。故曰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无次第。谓无诸地次第也。   △五示唯心。迥除诸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唐译云。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自觉智及净。(魏译云。内身证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𦦨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第一偈。言诸地佛地。悉无所有。总一唯心。三世如来。无有异说也。二偈。言七地未离心量。八地离未究竟。未是如来行处。三偈以下。皆言佛地。自觉智及净。即智寂互融。所谓清净法身。与无垢法身。合此二义。成就如来自觉。故得自觉圣智者。即于色究竟天。大宝华宫。成等正觉。为十地菩萨现广大身。光明照耀。由是大化小化随顺化。周轮现在。或先或后。所有建立乘地。无非一乘。乘乘皆佛乘也。盖由初地以至十地。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华严十住初心。成等正觉。与佛无别。此如来建立第一义法门。顿除诸地。独显唯心也。   上五示如来第一义顿除诸地。独显唯心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七   音释   蠲   (圭渊切除免也)。   挂   (古话切碍也)。 卍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八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六示如来正觉常住。分四。   △初示正觉不同作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前问一切法常与无常。此问如来所证之法为常无常也。如来正觉。不可言常与无常。谓二俱有过也。若常。则堕作者过。如外道神我。说为能作。如来觉性。非生因之所生。为了因之所了。以无所作。故非常。非作常也。若无常。则堕所作过。同于阴相。阴属所作。无性。阴坏即断。而如来觉性不断。故非无常也。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魏译云。若言一切皆无常者。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功德。亦应无常。以同一切作法相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魏译云。若言一切皆无常者。诸佛如来。应是作法。而佛如来非是作法。以无更说有胜因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领上所作无常。谓凡有所作。悉皆无常。同瓶衣等。而如来亦有所作。而非无常。以无差别因性。谓如来所修福智。顺性起用。无有别因。不同所作也。   △二示正觉无间智常所显。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   此言如来非常。不如虚空。以虚空常。离常无常一异俱等四句。常。无常过。而如来虽无常过。不如虚空。以有自觉圣智事故。如来非常。不如兔角。以兔角有无生常过。而如来无无生常过。故不如兔角。以有方便所得故。故知如来所作。不同诸物。如来无作。不同虚空兔角。于二中间。而得如来无间清净性智。故曰如来常也。如来尝于涅槃会上。宣说常乐我净。皆为离过所显。三世如来。无上法印。无有二旨也。   △三示如来性常平等。   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   此直显如来无间圣智。三乘平等。有佛无佛。本觉常住。不住虚空。不同觉想。虚空无故。想不实故。若能于此明悟。即转无始虚伪习气。为无间般若。一切心意意识诸阴入界。纯一寂静。究竟不二。惟愚夫不觉。举体全妄。迷如来无间圣智。为心意意识。流转三有。同于幻化。所谓从不实妄想生也。总之法体无二。迷则有常无常。妄见似二。觉则妄见顿捐。惟一寂静。然迷与觉。本来具有。悉有熏义。圆觉谓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法华谓佛种从缘。乃信般若圣智。终不埋没。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耳。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一切众生不成无上正觉。究极而言。不越言说分别二种过谬。由分别而起言说。又因言说而生分别。言说所依。分别为咎。故分别觉灭。则二见顿离。不堕愚夫不寂静慧者所起常无常熏也。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众具无义者。谓不觉自心现量。则无本可据。会归无极。内既无冥合之原。故外必生分别之过。此二边所由堕也。若舍分别。觉于真源。则自内所证。不落断常。然不可于此立宗也。于此立宗。仍是迷觉相待。众杂义起。而非等观心量已。等观心量者。唯有默契。故非言说所及。   ○上六示如来正觉常住竟。七示生灭之原。以显藏识即如来藏。本无垢染。分五。   △初大慧请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因前发明如来所得。无间智常。此又以生灭为请。盖谓众生不达真智常住。妄见生灭。实有所由也。夫阴界入性。本无作者。而生灭宛然。良由不觉如来藏性。举体翻为藏识。与七识身俱。起诸根识。攀缘外境。所有生灭。虽无有我。而有藏识。七识不断。此二乘所不能知。如来教授菩萨。第一明捷。所当谛观也。   △二示如来藏清净无垢。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此三世如来秘密之旨。正与妄想无性。互相发明也。如来之藏。既为善不善因。则如来之藏。亦无有性。如工伎儿。变现诸趣。而无有我。及与我所。于此若觉。则无性之性。以照了故。七识不生。所有智用。悉皆平等。于此不觉。则如来藏。翻为藏识。所谓住地无明。无明不觉。妄动成业。是生见分。为七识身。此七识身。一切凡外执为我体。故有常见。非常计常。悉堕无常。若离无常我见。则自性无垢。毕竟清净耳。三缘。谓根尘识。此识兼指诸识。亦由七识所起。皆属见分。根尘属相。亦不离见而有所现。故知三有内外。成于七识。总由不觉如来之藏。藏性无性。所以随缘。随缘染净。善不善生。非实有种。而一切种子依之。所谓无始虚伪习气也。   △三别凡愚依识解脱。不见如来藏性。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   诸识。指七种识也。迷如来藏。转为识藏。而有七识身。一时诸识顿现。念念有七者。谓诸识皆有七识主持。由是不实妄想。腾跃转生。摄取境界。不了目前名相。由自心现。复依名相。生苦乐受。贪生生贪。缠绵不止。以受为因。名相为缘。灭苦乐受。名相不生。一切妄想。暂得停息。成灭尽及四禅定。不知受原无我。生受灭受。皆为虚妄。此凡夫厌离生灭。而无有谛。作灭尽想也。   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唐译云。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唐译云。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   二乘得真谛解脱。别于四禅。然以不转藏识为如来藏。则七识不灭。谓七识与藏识为因。复缘藏识而得生住。所谓依彼反缘彼也。二乘不觉自心所现。不知所现唯心。无有法性。但于阴入界。发明无我。离于摄取。犹有阴入界自共相法。此即七识习气不灭也。此识须转藏识为如来藏。始知名相妄相。当体全空。正智如如。亦徒有说。至此方名人法无我耳。不觉无我。正谓不觉法无我也。二乘但证人空。不证法空。为不达如来藏性。则藏识不离。藏识不离。则七识必不灭。七识不灭。而言人空。但空界内之我。而八识习气之我。实所不觉。唯观阴入界空。证于真谛。不生爱取。断三界因。七识外分我灭。而内我不灭。所谓不觉无我也。   △四示如来藏自觉。顿离生灭。非诸二乘。   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承上见如来藏灭七识身。则能随地次第转进。不为外道之所摇动也。此当第八不动地。所谓不动地前才舍藏。舍于藏识。即正受现前。以得如来自觉。为觉所持。发于悲愿。故能不受三昧门乐。及住实际。实际。谓真如实际。住于真如实际。则见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故不住实际。依智起用。所谓自觉圣趣。不共二乘及诸外道所修行道也。十贤圣种性。即十地种性也。谓由十地以至佛地。得三种身。离于三昧。圆满菩提。故欲得胜进者。当善如来藏及识藏名。谓如来藏识藏。一体二名。悟迷之别耳。原夫如来藏。本自无性。无性之性。至真至寂。真寂之极。即为无明。无始无明。不觉妄见。见妄元空。不离本际。若能觉此。安住心海。更无别有也。身。即法身。智。即报身。意生。即化身。转八识得法身名。转七识得报身名。转六意识得化身名。一刹那间。悟迷所转。所谓但转其名无实性也。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此言见如来藏者。净治现流。虽亦不舍方便。而不同于二乘也。迷如来藏而为识藏。则举体生灭。如实知识藏即如来藏。则生灭顿离。而诸凡圣悉有生灭。故修行者见自觉智。犹不舍法乐方便。所谓明知生是不生性。奈何为生灭之所流转。如来以为其力未充。故有方便也。此之方便。非谓如来自性。犹有不净。如二乘心想所见。虽知自性清净。以客尘覆故。犹见不净。所有三昧法乐。皆成实法。不如自觉修行者。明见自性。但以方便。顿除现流。故知见性不可不明。举如来亲见现前境界。非一非异。如观掌中阿摩勒果。更无疑碍也。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唐译云。令诸声闻见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如来藏名识藏。与七识俱。此非二乘境界。以二乘不信八识即如来藏。故于我见无我。常见无常。是为倒想。为除此想。故说识藏即如来藏。使知心意意识皆无自性。见法无我。得于真我。此是诸佛境界。除胜鬘夫人。及余利智菩萨。无有能知者。故诫菩萨莫作知足想也。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偈言甚深如来藏。而略言识藏。谓即识即性。真如无明。安住深密。虽有七我。妄见自他。如镜无心而现众像。喻无明妄习。随缘顿现。如实而观。都无是事。智者了达。当体远离。愚夫观指。不见真实。此迷觉所由分也。八识无性受熏。随缘变现。故如工伎。七意内因外缘。故如和伎。五识揽尘。故如伴侣。六识分别。为观伎众。总由妄现。非有实事也。   ○上六示正觉非因果法。离生灭说。以显真常无垢。顿超诸地竟。七示八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究竟大乘。成第一义。分二。初示五法转变。分三。   △初列五法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问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差别也。总问四种。答单列五法者。上虽各明。亦三种皆入五法之意。觉名相妄想。无有自性。即能发明正智。证于如如。此修行者所为入自觉圣趣。不见心外有法。即时远离断常有无诸见。现法乐住。乃圣贤境界。非凡愚分也。谓凡愚无自觉圣趣。故不觉五法自性识二无我。悉唯心量。而于心外别见法相。虽正智如如。皆为妄现耳。   △二示名相悉由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一切名相。从妄想生。非有异因。以明外道异因。皆由不达名相无有自性。当处无生也。一切世间。因名生相。相生妄想。妄想无知。随相染着。起贪嗔痴。结诸业系。如蚕作茧。流转生死。如汲水轮。不知一切名相。俱无自性。如野马水月。无我我所。但由妄想不实施设。非有异因。说有异因。如自在时节等。悉愚痴凡夫。不达名相。随名相转耳。   △三转妄想即智如。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此又详示妄想施。设使达名相不实。即转妄想而为正智也。由根识所照。起色等诸相。又由妄想分别。施设众名。诸相才显。若当诸识照了。未兴分别。无所显示。于此明悟。始知一切名相了不可得。且即显示名相之妄想。而为了达名相之正智。无有异体而有异用。所谓有烦恼则无智慧。有智慧即无烦恼。正智现前。分别不生。非常非断。此非二乘境界。岂况外道耶。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此即名相而得如如也。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离有无见。亲得法体。故即名相而得如如。如如法位。即无所有欢喜地境界。至此地已。永离一切恶见。名出世间。由是真如法相。渐次成熟。即能顺如幻法。以自觉智。起诸法行。离妄想所见诸法异相。谓一切法真如实相。无有一异。见一异者。妄想耳。菩萨即妄即真。故能以无相之相。建立诸地。随三昧力神通自在。究竟佛地。变化照耀。对现色身。如水中月。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众生分别演说。此名法身离意所作。任运如如也。   ○上初示五法转变竟。二示一切法悉入五法。分四。   △初示三自性入五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此言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且先明三种自性入五法也。名相无性。妄计所成。故摄名相总为遍计执也。依妄计之名相。而起分别。心心数法。一时顿起。无有先后。如日与光。名缘起性。若达妄计名相本无自性。心心数法。应时销落。销落随相之心。智照洞然。了达无性之相。□如显示。故名圆成实性也。   △二示八识二无我入五法。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言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也。不觉自心所现。八种识相。一时顿生。各有自类。施设妄想。能妄所妄。人法宛然。若觉自心现。见相冰融。即转心意识而为四智。能所取空。智寂互显。故二乘菩萨如来。所有自觉智地。悉入五法也。   △三示一切佛法入五法。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言一切佛法。皆入五法。重释五法。示人随顺智如。次第所证。所谓方便也。推言因相得名。狥名显相。施设妄想。总显一切名相。必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中。无有展转。但离妄想。即是如如耳。此一切法自相真如。十地菩萨。浅深所证。非诸二乘。故曰我及诸佛随顺入处也。无分别智。缘真如境。若缘余缘。属后得智。然二智体一用异。了俗亦由证真。故二智皆由真如所显也。随顺二智所证真如。得入正觉。到究竟处。非常非断。现他受身土。及变化身土。如实演说。破诸疑网。故曰一切佛法。悉入五法。由自证知。不从他得也。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偈颂五法自性八识无我。悉摄大乘。大乘。谓自心现量也。迷自心量。则名相纷纭。智如互显。依他将为别有。计执必待圆成。八识之无明欲破。二我之尔𦦨须融。至于觉。且作何观也。渡河之梦。回忆哑然。当自泯绝耳。   ○上七示八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究竟大乘。成第一义竟。八示三世如来法身过世间望。非刹那义。始终无过。清净无漏。分四。初示法身自通过世间望。分十。   △初请诸佛恒沙妙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诸佛境界。不可思议。佛智境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妄想境界。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等法界性。无欠无余。不出不没。无可指陈。亦非无说也。此因恒河沙佛之喻。独显斯义。除为众生方便引譬。乃于无义之句。旁通真实。非一切智。孰能与此。   △二示诸佛自通过世间望。不可譬说。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与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三世佛量。非如恒沙。过世间望。非譬所譬。此如来真语如语。无上妙谛。惟证所知。然以众生希望。夺彼虚伪。权示真实。谓有诸佛。非如优昙。或说优昙。示难遭遇。而非以建立自通也。自通境界。非可见相。非不见相。如来真实行处。过心意识一切相见。无可为喻。又曰然我譬说。佛如恒沙。亦无过咎。则圣智旁通。随说而示。非二乘及始教菩萨之所能窥也。下文广示此义。唯当明悟耳。   △三喻如来法身本寂。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以下皆即恒沙。广明佛义。而此且喻如来法身本寂也。如来自觉圣智。恒沙大力。神通自在。为一切外道人兽恼乱。而觉沙体寂。无有念想。唯以本愿。安乐群生。令彼自觉。无有贪恚。乃知一切众生。亦有自内觉沙。无始时来。为诸邪见人兽践踏。都无厌离。寂然至今。无增无减。唯以真如本愿。安乐一切念念起灭众生。令住法位。无有恼乱。犹如恒沙。断贪恚故。而一切众生不自觉知。见为如来诸佛如彼恒沙也。   △四喻法身不灭。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此喻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也。譬如恒沙。同此坚固。为地自性。与火大俱生。火因地而得烧性。地因火而得生理。俱无烧尽义也。   △五喻法身遍一切处。无有拣择。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此喻如来法身遍一切处。无有拣择也。自心现量。普周沙界。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所谓无有异沙也。有因缘断者。又防自然之过。如来既示人以日用浑然。无是非是。而复显无垢清净之旨。可谓互相发明矣。   △六喻法身对现无有增减。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此喻法身应现无有增减也。众生缘熟。即见如来成等正觉。说法度生。入般涅槃。而如来法身。本无去来。亦无心现。有去有来。是为身法。而如来非是身法。不可破坏。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也。   △七喻如来悲愿等于法界。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此喻如来悲愿等于法界也。油。比如来疲厌心念。如来以十无尽句。成就众生。极苦逼迫。无有厌舍。大悲所成也。   △八喻如来法身随顺涅槃。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此喻如来法身随顺涅槃。若不随顺。则为生死流转。成断灭义也。生死本际。即涅槃本际。以不知故。则不随顺。作去坏想。去者断义。而如来法身不断。   △九示生死解脱本际无边。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𦦨。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生死本际。即涅槃本际。以不知随顺。起于妄见。则生死相异。涅槃相异。成习气过。若知自心所现。生死涅槃。本无二际。即妄习因灭。见外诸法无有自性。遂能转妄想身。随顺生死。名为解脱。而非断灭。故曰无边。非都无本际也。但以不知本际。妄见生死涅槃。作有边想。为彼妄想。说于无边。盖使观察内外。唯除妄想。更无众生名字。智及尔𦦨一切诸法。悉皆寂静耳。故知众生生死。皆由妄想。不知自心现。则妄想生。知自心现。则妄想灭。灭则本际随顺。生死涅槃。都如梦幻已。   △十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如来法身。非坏非去。若更有究竟。则涅槃生死。二非平等。若非平等。则属作因。作则无常。多诸过患。故知但除妄想作因。则随流得性。便见如来自觉境界。同生死际。寂静常住也。此如来因恒沙喻。建立自通。离言说过。虽有言譬。究竟不可思议也。   ○上初示法身自通过世间望竟。二示法身无漏。非刹那义。分二。初示诸法刹那。分二。   △初将示刹那非刹那义。先列诸法。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问刹那义。以显非刹那义也。念念不住。名为刹那。亦名坏相。亦名空相。一切法刹那者。谓自心所现一切内外诸法。念念不住。以不识自心非刹那义。唯见所现念念生灭。刹那不住。而误以无为法。皆同灭尽。起于断见。而不知一切法刹那。有非刹那。此非二乘所辨也。问答激扬。总明此旨。先列一切法。以待下显。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略言五阴法。以一切法悉从五阴生起。五阴法又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而得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谓三界六凡有漏妄想。为刹那义也。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三乘圣贤无漏因相。此非刹那。由修三昧得法乐住之所显示。后乃发明也。   △二示刹那义。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此指善不善有漏心识。本有不坏身。误随生灭。故即刹那。以显非刹那义也。如来藏名识藏。非外道所说。谓外道不知识藏即如来藏。故当五识承心意意识所起善不善相。展转变坏时。彼相续流注不坏。亦随诸识与身俱生。与身俱灭。由本不觉自心现量。于所现次第灭中。不能安住。即有余识随夙习所重。起诸形相。复引意识。及五根识。心法相应。成刹那义。楞严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此不坏相续。由本不觉。误随生灭。岂非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枉入诸趣。诚可悲夫。   ○上初示诸法刹那竟。二示无漏习气非刹那义。分五。   △初示刹那非刹那义。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此正显刹那非刹那义也。迷如来藏而为识藏。即有意俱生识。成于习气。此为刹那。若达意俱生识。因迷而有。本无自性。即转识藏为如来藏。此无漏习气非刹那义。非凡愚所觉也。凡愚但觉一切法刹那。而不知一切法刹那。有非刹那。徒以断见。坏无为法。故知一切众生。不觉不知。误随生灭。此如来所以无间悉檀也。   △二示如来藏非刹那义。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以不觉妄起见分。揽为自体。妄体元虚。故非涅槃因也。如来藏在迷位中。妄受苦乐。而与涅槃因相和合。虽共诸受生灭。而因相不灭。以有五住熏醉。凡愚不觉。起刹那见耳。不流转者。七识依八识念念熏习。似有实我。而刹那不住。至闷绝位。唯有八识。故说不流转也。未至闷绝。尝有能招苦乐之势。而知苦知乐。非彼所受。故说不受苦乐也。妄见生灭。刹那不住。始终不觉耳。四住。属凡夫。无明住。属二乘。释现前卷。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再言如来藏无漏证法。非刹那义也。金金刚。与佛舍利。此二奇特不坏之性。以喻如来藏无间真性。不随诸法刹那。愚凡无智。不解如来秘密之藏。以为同于诸法。作刹那想。此所以坏无为法也。   △三示世间出世间波罗蜜不离刹那。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因前发明非刹那义。此复问六波罗蜜。意谓若非刹那。应无六种。若属刹那。不应为非刹那作满足因也。波罗蜜有三种。且先世间。我为能施。我所为所施。摄受能所。即不离有无二边也。为求受生殊胜。此有漏因果。凡夫所作。神通。谓天人五通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出世间波罗蜜。虽不摄受。世间因果。而摄受涅槃为自度乐。亦非究竟也。   △四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非刹那义。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上上波罗蜜。为觉自心现量。了达能所妄想。于自心量两不相到。但由不觉。觉则不生。故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外色相不生计着也。为安乐一切众生而生檀度者。所谓对治悭贪。亦能治他悭贪。随顺自性而行布施。是为上上方便。至于缘妄想不生处。随顺无污染性。成就戒度。随顺无嗔恚性。知能所摄。皆不可得。成就忍度。初中后夜。随顺自性如实本际。不起分别。为精进度。于本自性。不生异相。不随二乘能所取三昧。是为禅定度。了达一切妄想无性。于所起处。不生障碍。于无起处。不住本位。离诸有无。独一无伴。而智身不灭。以此成就自觉圣趣。是为般若度也。按此六度。在于世间。为刹那因。故得果相。悉成刹那。出世之因。虽非刹那。然揆诸自性涅槃。无能所取。亦刹那摄。唯出世上上。唯一自心。自心之外。无有六度。顺性起用。用还归体。非刹那义。酬所问意。悉具言外。可以理得也。   △五总结刹那非刹那平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此二偈言如来所以说刹那者。为指愚夫妄想有为。谓如河流。如灯𦦨。如种子速坏。盖欲其作刹那想也。若达刹那。则烦恼自息。得寂静处。远离妄想。始知一切诸法。悉唯心现。无有自性。当体无生。此如来所以说刹那义也。   物生则有灭。(魏译云。初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唐译云。未能了色来。中间何所住)。   物生则有灭。谓物初生即灭也。不了如来藏第一义谛。故名无明。无明不觉。妄动成业。所谓初生也。不觉妄动。则生无生性。无生即当下灭耳。愚不了此。而为无间相续。此无明妄想之所熏也。无明为因。妄心依起。溯无明妄动于未附色时。了无所托。憬然而知。当不流至第二念耳。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此复明无间相续实无有生。以不如实生。即灭亦不可得也。盖相续之心。即生即灭。因缘会集。余心复生。因缘未会。生当何托。若谓即从彼心。彼心虚妄。不觉所起。生体不成。灭复何坏。言不得其所灭也。故知生元无因。灭亦无待。当于此处。得本无生。自性寂静耳。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唐译云。大种无实性。云何说能造)。   此颂无漏习气非刹那也。引修行正定金刚。舍利。光音宫殿。此出世世间四不坏事。以喻住正法者。所得如来圣智。比丘平等。为非刹那也。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者。谓住正法者。乃至所见一切法。皆如幻等。即色亦无有刹那之义。何故乃于不实色法。而视若真实。此带斥外道。执四大等为能造生因也。   ○上二示法身无漏。非刹那义竟。三示法身真佛。平等本际。破疑离过。分七。   △初大慧启请六疑。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所问六疑。本经及余经所说。以法佛说。与化佛说。似有互异。故欲发明也。一疑二乘自己涅槃。不能成佛。何故如来为二乘授记。与菩萨无异。二疑众生以妄想故。不觉自心所现。何故如来又说一切众生般涅槃竟。不更涅槃。已成佛竟。谁至佛道。三疑如来分部三乘。何故又说某夜成佛。某夜涅槃。于其中间无说无示。四疑如来若常在定。无虑无察。而诸化佛。所作何事。五疑一切众生已成佛竟。何故又说七识不流转。非涅槃因。刹那展转坏。六疑如来建立自通。安住本际。无有障碍。离诸过患。何故又说金刚侍卫。何不设施本际。而现魔。魔业。业报。种种过事。魔者。佛坐道场。魔军来挠。魔业者。佛示王宫。十年受欲。旃遮摩纳。婆罗门女。以木盂系腹。谤佛交私。孙陀利。杀女埋伽蓝隙地。诬佛淫杀。婆梨那村乞食。空钵而出。及食马麦。头背俱痛。木刺伤足。火坑毒饭。种种报现也。   △二除授阿罗汉记疑。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此答第一授阿罗汉记疑也。授罗汉记有三义。一进二乘得无余涅槃。二诱二乘发菩萨心。三示此界及余界菩萨。不堕二乘禅乐。此化佛权引。非法佛说也。再分别二乘菩萨异与不异。以明实教二乘。断烦恼障。所得解脱。与菩萨无异。智障未断。与菩萨异也。二乘不见法无我。故智障不断。而习气所起见分七我。于三界摄取性离。故烦恼障断。而七识所依习气内我。犹未除灭。此我一灭。识藏习气身转。即究竟清净。故知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也。   △三除不说一字疑。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魏译云。我常依本法体而住。更不生法。唐译云。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非异前佛。后更有说。先具如是诸文字故)。   此答第三不说一字疑也。本住。谓本性常住。有佛无佛。法尔如是。无有古今。无有说示。故曰前后非性。性。法也。谓先后唯一本住。而无一法可得也。   △四除无虑无察疑。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此答第四无虑无察疑也。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以正智化。非妄念化。故虽化佛所作。皆离虑察。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然如来实无随类之心。是诸有缘。所见各异耳。五住。二死。二烦恼。二我。二障。此五种习。以如来久断。故得常定无虑。唯以本愿。示有化作。随所感现。如水中月。   △五除众生成佛。识刹那坏疑。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唐译云。大慧。意及意识眼识等七。习气为因。是刹那性。离无漏善。非流转法)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此总答第二众生成佛。第五识刹那坏疑也。心意意识眼识等。所以说刹那者。谓以无明习气为因。背无漏觉。妄执我体。此体不实。刹那变灭。不随流转。是故一切众生。虽在生死。而无有生死可得也。若以如来藏而言。虽现流转。而有涅槃苦乐之因。凡夫妄想执着。为苦乐所覆。不知能受苦乐。与能证涅槃。其性无二。二乘对治凡夫。灭苦乐受。又为空之所乱。舍苦乐因。别取涅槃。而不识自性涅槃。均名不觉。觉则当下证知。更无别有。七识刹那。众生成佛。元不相碍耳。本译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唐译意及意识眼识等七。皆言七识不流转。然本译带言心者。独以显如来藏不坏真相。所谓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亦非无旨也。总之七识。元揽八之见分为体。故言七识刹那。则八之心相刹那。不言可知矣。言如来藏非刹那。而曰苦乐因。夫受苦受乐。必由分别。是六识刹那。亦即有非刹那义。乃知迷。则指妄觉为刹那。故曰七识不轮转。悟。则指真相为非刹那。故曰如来藏涅槃苦乐因。而实七识即八识。八识即五六识。此坏不坏相。递共为因。总由迷悟。非实有多体也。   △六除金刚侍卫及一切业报疑。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此与下节。皆答第六金刚侍卫。及一切业报过患疑也。真佛建立自通。直示众生自觉境界。离一切凡夫二乘根量。得现法乐住。无间智忍。非金刚所护。金刚随护。谓指化佛。化佛唯乘悲愿。对现色身。如水中月。非一非异。不从业生。故无业过。一切示现。悉为众生耳。陶家以轮绳泥水。造种种器。各适其用。以喻随机应现。非有心造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魏译云。一切凡夫外道声闻辟支佛等。见六识灭。堕于断见。不见阿黎耶识。堕于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此亦答第六疑。特明本际。无有过咎。凡愚不觉。妄见差别耳。七识身若灭。即能了达本际。不起断见。此言七识灭者。当是观察流注。念念不住。不觉自心。故起断见。魏唐皆云六识同此意也。因迷如来藏而有藏识。若离识觅心。即属二乘偏真。即识为心。又堕外道作者。此由不了识藏。误为真实。自妄想见。不知本际。妄想若灭。五住习气。一时顿断。则一切过断。岂复有种种业报耶。故知迷如来藏而为识藏。即随顺妄想为生死本际。不觉不知。若了识藏即如来藏。则随顺正智为涅槃本际。无染无垢。所有示现。皆为众生。非建立自通者。自觉境界也。   △七结总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即此二语。已答尽六疑。谓如来自觉。无有乘相。不般涅槃。本自清净。无诸垢恶。若能了达。更无余说。下劣众生。不能信此。故如来说有正智。说有涅槃。先为诱进。然后示此密意。谓如来所得一切种智。分部演说。更无别旨。唯说非乘。及非涅槃。使之自信自证而已。若只四住断灭。说为涅槃。此非常住。如来所说。非乘非涅槃。本性清净。常自寂灭。所谓常住也。七意依八识而起。即以八识而住。不以识体转变为究竟。而以意意识及五根识。暂见停灭。作涅槃想。同于断灭。秪增邪见耳。   ○上三示法身真佛。平等本际。破疑离过竟。四示如来正因正果。毕竟清净。分四。   △初大慧请问食肉不食肉罪福。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唯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古注云。如来在鬼王宫中说法。诸夜叉等。念食时至。非肉不食。大慧欲令诸鬼王生慈心故。因请如来说食肉过。此固随众生机。然以如来正修行路。大佛顶经三渐次义。尤当互证。五十阴魔。乃至有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则有空魔入其肺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圣训深严。知法者惧。乃今衰晚。视若常谈。且有以乘急戒缓。为任情口实。种种破坏。不止食肉。为可慨耳。又菩萨戒。起一念嗔。为障众生故。能断种性。矧于杀啖。有志斯道。当护正见。勿被邪误也。   △二示食肉多过。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魏译云。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递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非亲者。由贪肉味。递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佛说是时。诸恶罗刹。闻佛所说。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慈悲之心。护众生命。过自护身。舍离一切诸肉不食。悲泣流泪。而白佛言。世尊。我闻佛说。谛观六道。我所啖肉。皆是我亲。乃知食肉。众生大怨。断大慈种。长不善业。是大苦本。世尊。我从今日。断不食肉。及我眷属。亦不听食。如来弟子有不食者。我当昼夜亲近拥护。若食肉者。我当与作大不饶益。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是故。大慧。若欲与我作眷属者。一切诸肉。悉不应食)。   常为六亲。我佛兴人孝慈之心。固极谆切。然以佛子。深明万物一体之故。虽在异类。尚思度脱。岂此区区身分。犹纵口腹。恣意伤残。至闻先世。且不能动其大哀。乃现在伦物。独深敦睦。何未思后之视今欤。法当晚近。学佛之徒。多见魔属。尤愿共天下具正知见者。恪守圣训。贻厥将来。以此一念。仰对三世如来大光明中尔。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魏译云。大慧。譬如旃陀罗猎师屠儿捕鱼鸟人。一切行处。众生遥见。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来者。是大恶人。不识罪福。断众生命。求现前利。今来至此。为觅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来。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众生见者。皆生如是惊怖。大慧。一切虚空地中众生。见食肉者。皆生惊怖。而起疑念。我于今者为死为活。如是恶人。不修慈心。亦如豺狼游行世间。常觅肉食。如牛啖草。𧏙螂逐粪。不知饱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应逢见。即舍逃走。离之远去。如人畏惧罗刹无异。大慧。食肉之人。能令众生见者皆生如是惊怖。当知食肉。众生大怨。是故菩萨修行慈悲。为摄众生。不应食彼非圣恶人所食之味。恶名流布。圣人呵责。是故。大慧。菩萨为摄诸众生故。不应食肉)。   杂卖。谓不辨人兽。血肉相似也。不净。谓脓血不净。清净之侣。不宜习近腥秽。岂更食啖。至于畏死之心。物无异状。不忍觳觫。君子所存。反不能得之世外。尚可称为荷道之器耶。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见形起识。形。肉形。识。识心。谓久习能令识心变易。深着污染也。诸天所弃。谓天无嗔盗。故为天所弃也。令修行者不生厌离。谓我法弟子。若不断肉。即能令一切发心修行者。不生厌离之想也。凡所饮食。谓于余食。远离贪着。尚当作子肉想。作服药想。岂更食肉。无有是处也。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凡杀生有。果在泥犁。此言当世。犹属现报耳。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无有不教不求不想者。谓世有食肉。方兴屠贩。即是教他杀也。以财网诸肉为求。见形起识为想。未有除是三者。而得鱼肉。故不应食也。   △三示此经实义一切悉断。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五种肉。谓不闻。不见。不疑。鸟残。自死也。制十种。谓人。驼。象。马。龙。狐。猪。狗。师子。猕猴也。此二开遮。世尊初成佛时。以机未熟。为怜悯故。权令得食。然皆神力化作。无有生命。至此经中。方显实义。一切悉断也。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故不听令食子肉。世尊示人以同体之切。可谓恺到。然以理论。等一本住。形貌虽别。知觉是同。不至荒迷。犹当谛审耳。   △四总结详示修行过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葱韰韭蒜。生啖生嗔。熟食发淫。故当同断。古注谓外国风俗。捣麻必致生虫。或与此土异耳。床有孔隙。多有虫聚。坐卧惊怖。圣慈及此。岂不生愧。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此推余饮食。若深味着。皆能令人身心放逸。多诸觉想。究至贪欲迷醉。缠绵生死。但由口腹。一念任情。因微果着。可不慎欤。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呵责。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   陀夷尼。即罗刹女。缚象。大云。央掘。皆经名。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障碍圣解脱。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心。永背正解脱。如来再三惇切。皆为修行者严词正告。盖悲后世谓大乘无碍。妄肆邪论。及诬如来。听食净肉。惑乱初心。如此一辈。多所放逸。无惭愧心。真泥犁滓矣。得生梵志。及诸修行。智慧富贵。尚由断肉。矧如来第一义解脱乎。佛于此经。直指识藏。即如来藏。但一了达。全妄即真。一切二乘。权位菩萨。非其境界。而于戒德。尤深告诫。故知无漏真净。不容俗物。始终本末。究竟鲜白。无有余遗。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同一秘密。大道如日。无可疑义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八(终)   音释   鬘   (莫还切)。   鳖   (必列切)。   羼   (初限切)。   啖   (徒览切食也)。   捣   (都槁切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