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26 册 No. 0547 般若心经注解   No. 547-A 心经注解序   夫虚空本无也。有气而有形。有形而有心。有心而有言。有言而有经。则心者有而有。孰疑其为无也。然而虚空心体仍然。自在故名曰无。而经中所言。从无眼界起。至以无所得。连绵一十三字。珠联贯引。不可阻遏。亦复何有乎。人即无。法自应无。故曰诸法空相。人法俱空。则心本无心。而经亦无经。观空入定。我与天一。而天反不胜其有矣。惟天不胜其有。所以为天。而佛不胜其无。所以异天。善学者悟其与天同。又悟其与天异。则有而非有。无而非无。非有无。非非有无。斯动静互根。而可以归儒。可以入道矣。   万历丁巳中秋日来云居士继明诸万里序   No. 547   心经注解   来云居士山阴 诸万里 注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大也。般若智慧也。波罗彼岸也。密和也。多众也。心本也。经径也。本诸心而经诸行也。然智慧非聪明。情识之谓也。识有生而有死。悟无得而无失。动则不被境瞒。静则不滞莽荡。方是智慧也。又何谓彼岸也。言迷生死者在此。超生死者在彼。原无涯岸。任心而分也。又何谓密多也。言煅成一味清净真心种性。和而无参杂也。心经者何。言静乃心体。静外无心。而心外无径也。是命名之义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即佛祖也。心无挂碍何。其自在反观内照。时时皆然。此举其号而称之。行者修也。深者微也。言菩萨修行。到微妙处。此作经者之起语也。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时现在也。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色者空碍。受者领纳。想者妄思。行者流动。识者辨别。蕴藏也。五蕴因积习不散。妄认色身是我。故长劫轮回。惟菩萨识得色身是幻。常自反照。照见五蕴。净尽清辨。本然见境。逢物不着。不染声色二境。心不领纳。过去不思。未来无计。不被物转。不逐境留。物无分别。一概平等自然。四大非我。六根总虚。出生死。免轮回。成真仙子矣。舍者屋。舍利子者。舍中之本来。言众妄皆空。而虚灵不妹也。宋景濂谓。苦厄者诸苦也。寒而不得衣则苦。饥而不得食则苦。劳而不得息则苦。病而不得休则苦。云云。恐菩萨亦无此等苦也。度一切言。其度彼而守此。舍利也。舍利佛采以为珠。故曰子。想佛祖时。亦携之在念也。   按宗泐注。舍利。佛之弟子。为众请问。故呼而告之。是以舍利为人矣。又按第二尊阿罗汉前。有琉璃瓶。贮舍利数十。又非人也。愚谓前后文。皆无弟子等语。而突出此一段。文理觉不通。且下文又呼弟子名。更无谓矣。   然笔乘载。净名经诸菩萨。论不二法门。舍利弗默然。天女不之许。是亦以以舍利为弟子也。更详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五蕴以色为首。故色字该得四蕴。五蕴既空。则色不异空。既空五蕴。则空不异色。然非特不异已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无二相。彼此实一而已。盖色蕴虽空。然无色处。乃是真色。则下四蕴可知。眼是色不能见。惟妙性能见是见。见处为真见。则下四蕴。又可知真便不妄。妄便是真。真色复无色。色何异空。无色乃真色。空何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色。皆以空为色也。此言五蕴本空。而一切苦厄之所以度也。乃以起诸法空相之句。   宗泐谓。众生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而识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水。水即是冰也。如此譬喻亦切。然分明曰。众生迷真。又钝根众生不了。则非菩萨之自修。可知矣。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五蕴虽是妄念。然法身只此五蕴。故名为诸法。色即是空。可见诸法皆空相。相即色也。相既空。生灭皆空也。生即是灭。何所增而又何所减。垢净皆空也。垢即是净。何所垢而又何所净。增减皆空也。增即是减。何所增而又何所减。生灭垢净增减。皆空中色相。无此六相。又有何色。无色又安有受想行识。到此只了得五蕴皆空一句。   (贤首曰。不生不灭者。在道前凡位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有道后佛果位。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愚按生灭垢净增减六字。分生灭垢净。佛果亦得。但既从诸法空相。上来则是万德已圆。自然而然。又何有三位。盖三不即是三无。无者浑然之不。不者有痕之无。空虚世界。何不何无。从何处分界限也。此又对钝根人言也。不可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蕴与根相连。蕴是种根的土。根是华木的本。五蕴空故。六根亦空。如眼虽看不着色上。不着色上。便与无眼一般。下五根皆然。六根清净。便自六尘不染。既六尘不染。有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从根上起。只从根上。反照六根灭。六尘亦灭。眼意二根亦无不灭。缘眼。是障道魔军。着境。自迷回路。眼界净。意界安。十八界自然宁静。此又是断绝六根要诀。故曰眼观意动。着物迷真。   (宗泐曰。真空是相之中。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是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界在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宋景濂曰。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犹草木之有根也。亦谓之六入。根则主内而言。入则主外而言。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臭为香尘。舌尝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着为法尘。是谓之六尘。谓如沙尘之障蔽也。根尘二者和合。为十二处。处所也。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谓之六识。三者和合。为十八界。界者限也。众生所以汩没生死。为三者互相钩引。不能脱离。真空之中。初无是也)。   愚按六根六尘六识。名十八界。能悟之者。便是十八尊阿罗汉。不能悟者。便是十八重地狱。何以悟之。从无而无。何以迷之。见有执有。执着之者。终身不有舍彼岸而阿鼻。非特十八重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是不光明。百般烦恼。皆从此起。因有无明方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若能亲见无明降伏。自然三毒灭恶根除矣。然无明是实性即是佛性。实性一转即佛。如转悭贪为欢喜。愚痴执着为圆融脱洒。如此一转。无明安得而尽。言不到尽处而转故。并无之也。   人有无明。只是惧怕生死。既无无明。更忧甚生老病死。既无老死。常劫如然。岂有穷尽。有穷尽者。是幻境色身。无穷尽者。是真空法相。幻身转为法身。岂能尽得。尽处是空无老死。尽处是惟见于空。总之只一句空中无色而已。盖有固是无。而无亦是无也。   (宗泐曰。此空十二因缘也。亦曰十二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成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按此段正是轮回之说。然有而实无者也。轮回有无。岂为利钝两根而分乎。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大抵宗泐多为钝根一等。故其言分柝支离如此。   无苦业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断绝。更无穷尽。有甚苦集灭道。苦与乐对。空中之乐。其乐自在。苦从何处集也。不曰度一切苦厄乎。灭即是尽。既无有尽。又何有灭无灭。而道常自在也。不曰万劫不磨乎。如此则智无所用。而得亦无其得矣。得字不带智字。以得即智之得也。到得处又何消智乎。盖智慧有不可无时。有不可有时。进道便须有。得道便须无。所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也。既无所得。一体空虚。自然人空法空。以得大智慧力。故登彼岸。而复太虚无有能及之也。盖从人见为有得。从我见为无得。无即得也。得其所无而已。此正是无苦集灭道地位。   (宗泐曰。无苦集灭道。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三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愚谓从空中无色说起。一连十个无字。可谓无之极矣。至此不应又说世间因果二字。盖无苦无灭。智已尽矣。若有所得。而不知其无得也。缘智只为得。既无所得。而又何用智乎。所谓空中无色也。宗说还不是。   (宋景濂曰。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之智。亦不可得。非但知空之智不可得。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得。盖一真之性。不假修证。了无一法故也。愚谓此便是人法俱空的说话)。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想念不断谓挂。若镜不面谓碍。既然登彼岸和种性。诸缘脱洒。又何挂何碍。何恐怖。何颠倒。何梦想。无生无死。寂灭为乐。并三世诸佛。一切尽无矣。三世者。过去庄严一千佛。未来星宿一千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也。人身中亦有之。如心无其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应现三昧。随机变化。便是现在佛。各各诸佛。自身俱有。如虚空。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其寂灭。永不断灭。方是究竟。方是究竟涅槃。依智慧登彼岸。调和种性。故能圆满成等正觉也。阿无。耨多罗上。三藐正。三菩提真。东土翻为无上正真。又云成等正觉也。廓然顿悟。亲见无上正真。自知当作仙佛。直超圣果矣。此修行之极。观自在菩萨。只是观此而已。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真。是这一句咒。是大神咒。神者神通。是大明咒。明者光明。是无上咒。诸法此为第一。是无等等咒。言上之极也。此咒人人皆有。明心见性。皆出于此。既得见性。有甚苦厄。是真实法语。非虚华之言也。   (宗泐曰。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此言亦是。但能破魔障。自能灭痴暗。能灭痴暗。自能显至理。能显至理。便是极妙觉果。若一直说下。自觉稳当。而于理末。常不修也。宗说还非)。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神咒之功最大。只此一句。便不宜轻易。必须举起。下文四句偈。拥护持经。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波罗揭谛者。空无所空。彼岸亦空也。波罗僧揭谛者。言诸佛清净境界。千圣千贤。所共受也。菩提萨婆诃者。言起初发菩提心。更无转念。忽然悟道。达本性空。即得菩提。也无奥旨。   孤山曰。经师善解义趣。纵然说得天华乱坠。祗为空门塞路耳。故以神咒终焉。然则虽有善解者。无所容其喙矣。愚谓空门塞路之言。最为有理。门本空。而土塞之有。不为无障者乎。最妙。   心经注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