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38 册 No. 0698 梵网经直解事义   No. 698   附直解事义   上卷之一   翻译   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成华夏之言。译者。易也。周礼设四官以达四方之事。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今翻西语而云译者。以经传汉世。译官多事北方。兼善西语。故易梵言曰译。   五住   五住者。谓即五住地烦恼也。三界见惑为一住。即见一切住地。三界思惑分为三住。即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也。根本无明为一住。即无明住地。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名住地也。   △见一切住地者。乃三界分别见惑。由意识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着三界故。   △欲爱住地者。乃欲界思惑。由意根对内我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着生死故。   △色爱住地者。乃色界思惑。以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   △有爱住地者。乃无色界思惑。以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   △无明住地者。乃根本无明惑。谓诸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住于方便土中。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也。   二死   二死者。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命。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也。   △二变易生死。谓诸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住为因。后住为果。又后住为因。后后住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也。   海有十德   海有十德者。海以深广为名。谓佛智海。深广无涯。以喻十地菩萨。入佛智海十德之相。故以十德表之。   △一次第渊深德。   △二不受死尸德。   △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德。   △四普同一味德。   △五无量珍宝悉蕴其中德。   △六无能至底德。   △七广大无量德。   △八大身所居德。   △九潮不过限德。   △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德。   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者。谓于五蕴法上起执我见。如执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色小我大。色在我中。离色是我。即色是我。如执色蕴有四我见。受想行识。各有如是四我见。五四成二十见。过去二十。现在二十。未来二十。共六十。加断常二根本。合六十二见。   三十六物   三十六物者。一发。二毛。三爪。四齿。五眵。六泪。七涎。八唾。九屎。十尿。十一垢。十二汗。已上为外相。十三皮。十四肤。十五血。十六肉。十七筋。十八脉。十九骨。二十髓。二十一肪。二十二膏。二十三脑。二十四膜。已上为内相。二十五肝。二十六胆。二十七肠。二十八胃。二十九脾。三十肾。三十一心。三十二肺。三十三生脏。三十四熟脏。三十五赤痰。三十六白痰。此上为内舍。   五种不净之身   五种不净之身者。一生处不净。是身为臭秽。不从莲花生。二种子不净。是身种不净。父母邪想有。三自性不净。四大不净聚。海水洗不洁。四自相不净。常流出不净。如囊盛秽物。五究竟不净。谛观于此身。终必归死处。   四满成佛   四满成佛者。一者。信满成佛。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即文中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之义。   △二者解满成佛。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即文中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等义。   △三者。行满成佛。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行愿。皆悉具足。是为行满成佛。即文中行满愿故。   △四者。证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是为证满成佛。即文中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之义。于四满中。单举解慧是愿体性者。此种性位。是信成就发心。起行修行。故云解慧为愿体性。为一切行本源也。   五利使   五利使者。即身。边。邪见。见取。戒禁取也。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故。使。即驱使之义。谓诸众生。于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二义合言。故名五利使也。   △一身见。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故。   △二边见。谓即于前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故。   △三邪见。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故。   △四见取。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着。于邪见中。执为正见故。   △五戒禁取。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计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故。   五钝使   五钝使者。即贪瞋痴慢疑也。钝。即迟钝。使。即役使。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也。   △一贪使者。谓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引取而无厌足故。   △二瞋使者。谓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忿怒。恼乱自他故。   △三痴使者。谓诸众生。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故。   △四慢使者。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故。   △五疑使者。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于诸法犹豫不决。不能通达故。由此五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使也。   百三昧   百三昧者。大智度论具明百八三昧。兹言百者。略举大数也。   △首楞严三昧。于诸三昧行相。悉能分别了知。究竟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故。   △宝印三昧。于一切三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故。   △师子戏三昧。于诸三昧。出入自在。如师子戏。能制群兽故。   △妙月三昧。能除无明黑暗。诸法邪见故。   △月幢相三昧。如大将以宝幢。作月之像。见者悉皆顺从故。   △出诸法三昧。能令一切三昧。出生增长故。   △观顶三昧。入是三昧。遍见诸三昧故。   △毕法性三昧。决定知诸法性。而得定相故。   △毕幢相三昧。决定持诸三昧法幢。最为尊胜故。   △金刚三昧。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故。   △入法印三昧。持此法印。能入诸法实相故。   △三昧王安立三昧。于诸三昧中。安住自在故。   △放光三昧。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故。   △力进三昧。于诸三昧。得自在力。变现度生故。   △高出三昧。诸三昧性。从心而出。福德智慧。悉增长故。   △必入辩才三昧。能辩说一切三昧。知众生语言经论等。分别无碍故。   △释名字三昧。能解诸法三昧名义故。   △观方三昧。以平等心。观十方众生。皆得度脱故。   △陀罗尼即三昧。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故。   △无诳三昧。不生爱。恚。无明。邪见。于诸三昧。都无迷闷之事故。   △摄诸法海三昧。能摄三乘诸法故。   △遍覆虚空三昧。或放光明。或以音声。充遍无量虚空故。   △金刚轮三昧。持三昧轮。入一切法。所至无碍故。   △实断三昧。持此法宝。能断一切三时烦恼诸垢故。   △能照三昧。以智慧明。照了诸法故。   △不求三昧。照诸法如幻。于三界爱欲。悉断无求故。   △无住三昧。照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相故。   △无心三昧。心心数法。皆悉不行故。   △净灯三昧。离垢慧灯。清净明发故。   △无边明三昧。以智慧明。普照无边世界故。   △能作明三昧。如灯入暗。无不明了故。   △普照明三昧。如宝珠光。四边普照故。   △坚净诸三昧。清净坚牢。垢法无染故。   △无垢明三昧。离无明爱欲烦恼诸垢。明照一切三昧。故。   △欢喜三昧。能生无量法欢喜乐故。   △电光三昧。于无始来所失之道。还复能得。如电光暂现。行者得路故。   △无尽三昧。灭诸法无常等相。入不生灭真实之理故。   △威德三昧。有无量威德自在庄严故。   △离尽三昧。见诸三昧。无有穷尽离一切断灭之见故。   △不动三昧。知诸法实相。寂然不动故。   △不退三昧。住是三昧。不退转故。   △日灯三昧。能照种种法门。如日灯破暗故。   △月净三昧。慧照圆明。如月除瞑故。   △净明三昧。明照诸法。无有障碍故。   △能作明三昧。能与般若智相应。于诸三昧门。而作光明故。   △作行三昧。能发起先所得诸三昧故。   △知相三昧。见一切三昧中。有实智慧之相故。   △如金刚三昧。能破烦恼结使。无有遗余故。   △心住三昧。能摄散心不动转故。   △普明三昧。神通光明。普照诸法故。   △安立三昧。于一切功德善法中安立。坚固不动故。   △宝聚三昧。能转一切国土。皆成七宝故。   △妙法印三昧。得诸佛菩萨。深妙功德智慧之法。印诸三昧故。   △法等三昧。能照众生诸法。悉皆平等故。   △断喜三昧。厌离苦。空。无我。不净之相。不起乐着之想故。   △到法顶三昧。以般若方便之力。而到于法山之顶故。   △能散三昧。能于空慧相应。而能破散诸法故。   △分别诸法句三昧。能分别诸法语言文句。为众生说。词无碍故。   △字等相三昧。观诸字诸语。悉皆平等故。   △离字三昧。谓不见字在义中亦不见字在字中故。   △断缘三昧。于苦乐三受。远离不着。心灭缘断故。   △不坏三昧。了法毕竟空寂。戏论不能破。无常不能转故。   △无种相三昧。了法无相。而不见诸法种种之相故。   △无处行三昧。于三界火宅。菩提涅槃。毕竟空寂。不依止故。   △离朦昧三昧。于微翳无明等。悉皆除尽故。   △无去三昧。不见一切诸法去来之相故。   △不变异三昧。观一切法。不见有变异之相故。   △度缘三昧。于六尘中诸烦恼缘。悉皆度脱故。   △集诸功德三昧。修集一切善根功德。初中后夜。无休息故。   △住无心三昧。住诸法实相中。但随智慧。不随于心故。   △净妙华三昧。于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自在庄严故。   △觉意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故。   △无量辩三昧。以无量辩才。乐说无碍故。   △无等等三昧。观一切法。皆同佛法。与无等等般若波罗蜜相应故。   △度诸法三昧。能入三解脱门。超出三界。度三乘众生故。   △分别诸法三昧。能分别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故。   △散疑三昧。除一切疑网。得一切诸法实相故。   △无住处三昧。不见诸法定有住处故。   △一庄严三昧。能观诸法。皆以一相智慧庄严故。   △生行三昧。观种种行。入。住。出相。皆空不可见故。   △一行三昧。与毕竟空相应。更无余行故。   △不一行三昧。以此三昧。兼行余行故。   △妙行三昧。不见诸三昧二相。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故。   △达一切有底三昧。以无漏智。通达三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之底。悉皆令其散坏故。   △入名语三昧。于一切诸法名字语言。无不解了故。   △离音声字语三昧。观一切法。皆无音声语言。常寂灭相故。   △然炬三昧。以智慧炬。照一切法。无错无著故。   △净相三昧。谓能清净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及观诸法总相。别相。无无相故。   △破相三昧。于诸三昧相。无住无著故。   △一切种妙足三昧。能以诸功德。种种庄严。禅定。智慧。悉皆具足故。   △不喜苦乐三昧。于世间苦乐诸境。皆不喜乐故。   △无尽相三昧。观一切法。不断不常。无坏无尽故。   △陀罗尼三昧。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而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而得故。   △摄诸邪正相三昧。谓于正定。邪定。不定聚。一切众生。都无所弃。一心摄取。而不见有邪正等相故。   △灭憎爱三昧。于可喜。不可喜法中。不生爱瞋故。   △逆顺三昧。于诸法中。逆顺自在。能破一切邪逆众生。能顺一切可化众生。而又不着逆顺之相故。   △净光三昧。于诸三昧。光明清净。诸烦恼垢。皆不可得故。   △坚固三昧。以与诸法实相智慧相应。皆悉坚固故。   △满月净光三昧。清凉智光。能灭三毒之火故。   △大庄严三昧。以七宝香。庄严恒沙佛国处故。   △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三世间一切诸法。皆悉能照故。   △三昧等三昧。观诸三昧。无有浅深。与诸法相。皆悉平等故。   △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于一切法。不见是法如是不如是。于众生中。亦无好丑诤论。但随心行而摄受度脱故。   △不乐一切住处三昧。谓不乐住世间。以世间无常故。不乐住非世间。不著于空故。   △如住定三昧。如。即有无不二之义。谓知一切法如实相。不见有法过此如者故。   △坏身衰三昧。以智慧力。分分破坏身诸衰相故。   △坏语如虚空三昧。不见诸三昧语业。依声而有故。   △离着虚空不染三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于此虚空三昧之相。亦不染着故。   百法明门   百法明门者。具有百八。今举百者。略而言也。本行集经云。佛寄兜率天。作护明菩萨。将欲下生时。说此留与诸天。以作忆念。后下生也。   △百八者。所谓正信法明门。不破坚牢心故。   △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   △欢喜法明门。谓安隐心故。   △爱乐法明门。令心清净故。   △身行正行法明门。身三恶业清净故。   △口行净行法明门。断口四恶故。   △意行正行法明门。断贪等三毒故。   △念佛法明门。观佛清净故。   △念法法明门。观法清净故。   △念僧法明门。得道坚牢故。   △念施法明门。不望果报故。   △念戒法明门。一切愿具足故。   △念天法明门。修广大心故。   △慈法明门。随处善根摄胜故。   △悲法明门。不害众生故。   △喜法明门。舍一切不喜事故。   △舍法明门。厌离五欲故。   △无常观法明门。观三界欲故。   △苦观法明门。断一切愿故。   △无我观法明门。不染着我故。   △寂定观法明门。不扰乱心意故。   △惭愧法明门。内心寂定故。   △羞耻法明门。能灭外恶故。   △实法明门。不诳天人故。   △真法明门。不诳自身故。   △行法明门。随顺法行故。   △三归法明门。净三恶道故。   △知恩法明门。不舍善根故。   △报恩法明门。不欺负他故。   △不自欺法明门。不自誉故。   △为众生法明门。不毁呰他故。   △为法法明门。如法而行故。   △知时法明门。不轻言说故。   △摄我慢法明门。智慧满足故。   △不生恶心法明门。自护护他故。   △无障碍法明门。心无疑惑故。   △信解法明门。决了第一义故。   △不净观法明门。舍欲染心故。   △不诤斗法明门。断瞋讼故。   △不痴法明门。断杀生故。   △乐法义法明门。求法义故。   △爱法明门。得法明相故。   △求多闻法明门。正观法相故。   △正方便法明门。真正行故。   △知名色法明门。除诸障碍故。   △除因见法明门。得解脱故。   △无怨亲心法明门。于怨亲中。生平等故。   △除方便法明门。知诸苦故。   △诸大平等法明门。断一切和合法故。   △诸入法明门。修正道故。   △无生忍法明门。证灭谛故。   △身念处法明门。诸法寂静故。   △受念处法明门。断一切诸受故。   △心念处法明门。观心如幻故。   △法念处法明门。智慧无翳故。   △四正勤法明门。断一切恶成诸善故。   △四如意足法明门。身心轻安故。   △信根法明门。不随他语故。   △进根法明门。善得诸智故。   △念根法明门。善作诸业故。   △定根法明门。心得清净故。   △慧根法明门。现见诸法故。   △信力法明门。过诸魔力故。   △进力法明门。谓不退转故。   △念力法明门。谓不共他故。   △定力法明门。断一切念故。   △慧力法明门。谓离二边故。   △念觉分法明门。如诸法智故。   △择法觉分法明门。照明诸法故。   △精进觉分法明门。谓善知觉故。   △喜觉分法明门。谓得诸定故。   △除觉分法明门。知一切法平等故。   △舍觉分法明门。厌离一切法故。   △正见法明门。得漏尽圣道故。   △正分别法明门。断一切分别。无分别法故。   △正语法明门。断名字音声如响故。   △正业法明门。无业无报故。   △正命法明门。除灭一切恶道故。   △正行法明门。谓至彼岸故。   △正念法明门。不念一切法故。   △正定法明门。无散乱故。   △菩提心法明门不断三宝故。   △依倚法明门。不乐小乘故。   △正信法明门。得最胜佛法故。   △增进法明门。成就一切善根法故。   △檀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远离悭贪故。   △戒度法明门。教化破戒众生。远离恶道故。   △忍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舍瞋恚慢故。   △进度法明门。教化众生。远离懈怠故。   △禅度法明门。教化散乱众生故。   △智度法明门。教化愚痴众生。断无明黑暗故。   △方便法明门。应机说法故。   △四摄法法明门。普摄众生故。   △教化众生法明门。不生疲倦故。   △摄受正法法明门。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   △福聚法明门。利益众生故。   △修禅法明门。满足十力故。   △寂定法明门。成就如来诸三昧故。   △慧见法明门。大智满足故。   △入无碍辩法明门。法眼成就故。   △入一切行法明门。佛眼成就故。   △成就陀罗尼法明门。悉能受持佛法故。   △得无碍辩法明门。令一切众生皆欢喜故。   △无生法忍法明门。谓得受记故。   △不退转地法明门。具足往昔诸佛法故。   △从一地至一地智法明门。谓灌顶成就一切智。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上卷之二   九十五种   九十五种者。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种。束为十一宗。一数论师。计神我诸谛。二胜论师。计六句义。三涂灰师。计自在天。四韦陀师。计那罗延天。五安茶论师。计本际。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十一无因论师。计自在生。   三细   三细者。对六粗而言。即根本无明之惑也。一业相。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二能见相。即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三境界相。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繇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   六粗者。繇三细而生。故名六粗。一智相谓依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于染净境。起爱不爱故。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不爱境。生乐生苦。觉心起念。相续不断故。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四计名字相。谓依前执取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故。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造种种业故。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谓依前起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故。   二十五谛   二十五谛者。一冥性。二智大。三我心。四五唯量。即色声香味触五尘也。五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也。七五作业根。即手足口。大遗。小遗也。八心平等根。即意根也。九神我主谛。合有二十五法。   三净土   三净土者。一常寂光土。亦名法性土。此即法身如来所依理土。通为诸土体故。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报身如来所受用土。有二。一者。自受用土。即以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变为纯净佛土。众宝庄严者是。二者。他受用土。是即所修化他行满。乃随十地菩萨所宜居处。或大。或小。或胜。或劣。变成净土者是。   △三变化土。亦名凡圣同居土。即是应身如来变化之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故。   五怖畏   五怖畏者。一不活畏。谓诸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不能尽己所有。即恐自己不能过活而生怖畏。此即登地菩萨。因深果胜。于所受用。不假营为。自然周足。但为利益众生而行布施。故无不活畏。   △二恶名畏。初学菩萨。虽欲与诸众生同事。而摄化之。然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能安行自如。而生怖畏。登地菩萨。为度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不为乐。入地狱不为苦。淫房酒肆。去住无碍。故无恶名畏。   △三怖死畏。初学菩萨。虽欲用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以财施。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而生怖畏。登地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心无挂碍。故无怖死畏。   △四恶道畏。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常生怖畏。登地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故无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而生怖畏。登地菩萨。具足一切。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行苦行。所作业行。一切真实。百万人天。纵任无碍。故无大众威德畏。   四明五明论   四明五明论者。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三医方明。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咀。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言四明者。除内明也。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四部洲为四有。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为八有。并欲界四王。忉利。夜魔。兜率。化乐。他化六天。为十四。加色界四禅。为十八。及摩醯首罗大梵王天。与无想天。并五那含天。为二十一。合无色界四空天。共成二十五有。   见惑   见惑者。分别曰见。谓意识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名见惑。惑者。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也。此见惑。开为八十八使。以五利五钝十惑。于三界中。以三四谛摄。三苦下具有十惑。成三十。三集。三灭下。除身见。边见。戒取。各具余七惑。成四十二。合前有七十二。三道谛下。除身见。边见。各具余八惑。成二十四。合前有九十六。又于上二界四谛下。各除瞋惑。去此八瞋。止有八十八也。   思惑   思惑者。俱生日思。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依法数中。唯取五钝使中贪瞋痴慢四惑。于三界九地中。欲界一地。四惑全有。上二界八地除瞋。唯贪痴慢。于此九地。地地分为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思惑也。   尘沙惑   尘沙惑者。即界外四十二品无明分剂头数。又以理事论。理惑。即见思。能障真谛之理故。事惑。即尘沙。能障化导覆俗谛之法故。   转善作恶   转善作恶者。华严经。无厌足王。隐菩萨相。现王者身。居多罗幢城。示恶持威。严刑酷法。折伏刚强暴恶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抚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此则名为转善作恶也。   转恶作善   转恶作善者。涅槃经波罗柰国有屠儿。名曰广额。日以杀羊为事。舍利弗往化之。即回心受戒。放下屠刀。自言我是千佛中一数也。   以男为女   以男为女者。维摩居士示疾。佛敕文殊往问。舍利弗随之。彼有天女。妙入不思议境界。舍利弗谓言。汝何不转女身。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相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也。   以女为男   以女为男者。法华经。龙女献宝珠。世尊纳受。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也。   愿生乐土   愿生乐土者。佛世有王。名频婆娑罗。其王夫人。名韦提希。其子阿阇世。逆父禁母。母在禁中。一心遥想如来。以求救拔。果感如来为说十六观经。令彼发愿往生乐土。   誓愿度生   誓愿度生者。弥陀因中为法藏比丘。广发四十八愿愿我来世。我国中无有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如是愿愿度生。同归安养也。   愿为阎罗天子   愿为阎罗天子者。梁皇忏云。昔毗沙门国王。与韦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发誓愿。愿我后生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亦如是愿。后果如之。阎罗天子。即毗沙国王是。十八大臣。即十八狱王是也。   八十种好   八十种随形好者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孔不现。三眉如初月。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覆藏。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深音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一毛孔出香气。四十二口出无上香。四十三威仪如师子。四十四进止如象王。四十五行法如鹅王。四十六头如摩陀那果。四十七一切声分具足。四十八四牙白利。四十九舌色赤。五十舌薄广。五十一毛红色。五十二毛软净。五十三广长眼。五十四孔门相具。五十五手足赤白如莲花色。五十六脐不出。五十七腹不现。五十八细腹。五十九身不倾动。六十身持重。六十一其身大。六十二身长。六十三手足软滑。六十四四边光各一丈。六十五光照身而行。六十六等视众生。六十七不轻众生。六十八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六十九说法不着。七十随众生语言说法。七十一发音报众声。七十二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三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四观无厌足。七十五发长好。七十六发不乱。七十七发旋好。七十八发色青珠。七十九面净如满月。八十手足有德相。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所谓足下平满。因持戒故。   △千辐轮相。因修施故。   △足跟𦟛相。不欺众生故。   △指纤长相。护正法故。   △指网缦相。不坏他众故。   △手足软相。施妙好服故。   △七处满相。施净饮食故。   △鹿王腨相。喜闻佛法故。   △马阴藏相。覆载他过故。   △身如师王相。广修善法故。   △缺骨平满相。善化众生故。   △臂肘𦟛相。救护怖畏故。   △手摩膝相。见善乐助故。   △清净身相。常修十善故。   △食至喉现相。常施病药故。   △师子颊相庄严善法故。   △四十齿相。心语平等故。   △齿密相。和合诤讼故。   △齿齐相。施珍宝故。   △四牙白相。三业清净故。   △广长舌相。护口过故。   △味中上味相。成就功德故。   △梵音相。常软语故。   △绀色目相。修慈心故。   △牛王睫相。至心求道故。   △白毫光相。赞他功德故。   △顶肉髻相。敬父母师故。   △身软柔相。乐说法故。   △身金光相。施敷具故。   △孔毛生相。离说世事故。   △身毛上靡相。受师友教故。   △发色金精相。不恶加生故。   △得身如尼拘陀相。常修三昧故。   △得那罗身相。喜作佛像故。   下卷之一   十种大数   十种大数者。一者阿僧祇。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谓从百洛叉。为一俱胝。乃至千千万万俱胝等。为一阿僧祇。   △二者无量。谓从阿僧祗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   △三者无边。谓从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   △四者无等。谓从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   △五者不可数。谓从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   △六者不可称。谓从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   △七者不可思。谓从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   △八者不可量。谓从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   △九者不可说。谓从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   △十者不可说不可说。谓从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也。此是不可言说法门。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出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间。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十禅定   十禅定者。一普光明三昧。谓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广无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谓自他身心境界无碍故。   △三次第佛国土三昧。谓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现延促故。   △四清净身心。行三昧。谓过阿僧祇世界。于诸佛所散花供养。勤求法故。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谓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度生寿命之次第故。   △六智光明藏。三昧。谓未来劫中。说佛已说法。及未说法。皆悉知故。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谓能遍入十方世界。见一切佛化庄严故。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谓人身入。夜叉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故。   △九法界自在三昧。谓自身毛孔。入三昧而作诸佛事。得法界自在故。   △十无碍轮三昧。谓住无碍三业。遍入佛土。成众生智。转净法轮。绍佛种故。   十金刚   十金刚者。华严经云。   △一者。觉了诸法金刚心。谓菩萨大愿。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法故。   △二者。化度众生金刚心。谓菩萨以无上涅槃。度脱无量无边众生出诸趣故。   △三者。庄严世界菩萨金刚心。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当以诸佛国土最上庄严之具。而庄严故。   △四者。善根回向金刚心。谓菩萨以种种善根。皆悉回向无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众生故。   △五者。奉事大师金刚心。谓菩萨以善根功德。供养无量无边诸佛。悉周遍故。   △六者。实证诸佛金刚心。谓菩萨于诸法实相之理。非实。非虚。非有。非无。悉皆真实而证知故。   △七者。广行忍辱金刚心。谓菩萨或被众生诃骂楚挞。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级其头。如是一切皆能忍受。无瞋恨故。   △八者。长时修行金刚心。谓未来世劫。无量无边不可穷劫。我当尽彼劫中行菩萨道。教化众生。永无疲倦故。   △九者自行满足金刚心。谓菩萨建立妙行。以清净心为本。能满一切功德善根。具足无上菩提道故。   △十者。令他愿满金刚心。谓菩萨自行既满。慈悲之心。转更增上为求解脱者。说于涅槃。为求佛法者。说于大乘之法。悉皆令其心愿满故。   十忍   十忍者。华严经云。   △一音声忍。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忍证。无惊怖故。   △二顺忍。谓于理事。悉能随顺。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违故。   △三无生忍。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妄念不起故。   △四如幻忍。谓了达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如幻如化。性本空寂。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著故。   △五如𦦨忍。谓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阳𦦨。无有真实。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执故。   △六如梦忍。谓了诸妄心。皆如梦境。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不执故。   △七如响忍。谓了一切世间语言音声。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犹如谷响。无有真实。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不着故。   △八如影忍。谓了达色身。由五蕴积集而成。本无实体。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著故。   △九如化忍。谓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即还无。体非真实。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著故。   △十如空忍谓了达世出世间种种诸法。悉如虚空。无有色相。谛审此法。忍可忍证。而无著故。   十身   十身者。法报化。三合显是为一身。开法报。为二身。法报化。为三身。兼随应。为四身。法身如虚空。遍周满法界。无有障碍。诸佛众生。平等具足。唯一无二。是为圆身。报身如日光。遍普照法界。不与二乘等共。然报身有二种。一自报身。谓如来因地中。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故。二他报身。繇如来平等智。示现微妙清净功德之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神通力。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故。应身如日影。遍谓如来身。如日之影。现于水中。各随人去。如东行者。见日东去。如西行者。见日西去。谓诸如来。不舍众生。如影随形。现同事摄故。言五身者。一者小教。丈六金身。谓以如来示现出家。成道。初于鹿野苑中。转四谛生灭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人。但见丈六金身故。二者。始教。千百亿化身。谓如来次说大乘。广谈实相。而于千百亿世界中。示现种种色身。正化菩萨。兼化二乘。以是众生所见。各各不同故。三者。终教。丈六即是真身。谓如来次说大乘。终极理趣。会一切法。咸归实相。二乘阐提。悉得成佛。机缘既熟。所见如来丈六金身。即是真常不迁之身故。四者。顿教。大乘。丈六即是法身。谓以如来。不从渐次。唯谈圆顿妙理。空有两忘。色心无碍。大乘菩萨。了一切法。无非法身故。五者。圆教。具足十身。谓如来称性宣扬。圆融法界。如理如智。法法圆融。尘尘无碍。统诸教差别身。全法界平等体。一切菩提愿智等身。无不具足。   酒有三十六失   酒有三十六失者。四分律云。饮酒犯三十六种失。   △不孝父母。   △轻慢师友。   △不敬三宝。   △不信经法。   △诽谤沙门。   △讦露人罪。   △恒悦妄语。   △诬人恶事。   △传言两舌。   △恶口伤人。   △生病之根。   △斗诤之本。   △恶名流布。   △人所憎嫌。   △排斥圣贤。   △怨黩天地。   △废忘事业。   △破散家财。   △恒无惭愧。   △不知羞耻。   △无故捶打奴仆。   △横杀众生。   △奸淫他妻。   △偷人财物。   △疏远善人。   △狎近恶友。   △常怀恚怒。   △日夜忧愁。   △牵东引西。   △持南着北。   △倒沟卧路。   △堕车坠马。   △逢河落水。   △持灯失火。   △暑月热亡。   △寒天冻死。   又智论云三十五失   三十五失者。现世财物虚竭。   △众病之门。   △斗诤之本。   △裸露无耻。   △丑名恶露。人所不敬。   △无复智慧。   △所应得不得。已得物散失。   △伏匿之事。尽向人说。   △种种事业。废不成办。   △醉为愁本。以多失故。醒乃惭愧。   △身力转少。   △色身败坏。   △不知敬父。   △不知敬母。   △不敬师长。   △不敬婆罗门。   △不敬伯叔一切尊长。   △不尊敬佛。   △不敬法。   △不敬僧。   △结党恶人。   △疏远贤人。   △作破戒人。   △恒无惭愧。   △不守六情。   △纵色放逸。   △人所憎恶。不喜见之。   △贵重亲识。共所𢷤弃。   △行不善法。   △弃舍善法。   △明人智者所不用信。   △远离涅槃。   △狂痴因果。   △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愚痴暗钝。   诸戒俱丧   诸戒俱丧者。昔有优婆塞治田。因渴误饮于酒。不觉酣醉。忍邻家有鸡来其舍。即杀而食之。邻女往索。又强与淫。后理官。复妄言不取。只此一饮。五戒俱丧。   为半偈舍全身   为半偈舍全身者。昔菩萨于雪山修道。天帝释往试之。化为夜叉。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之半偈。夜叉曰。我腹饥虚。何暇为说。菩萨曰。愿为说。我则舍身供养。即敷座请说。夜叉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闻已。即以此偈遍书于山石树木之间。登树舍身。夜叉以手接之。复其本形。作礼而去。   身然千灯   身然千灯者。报恩经云。如来往昔为转轮王。好行惠施。时世饥荒。王乃设大施会。以五百象载上好饮食。衣服。七宝之具。溥施一切众生。内使误取毒井之水作食。饥民食者。毒发皆死。王乃除毒填井。念财施无益。法施无穷。繇是击鼓宣令。四方求法。时有婆罗门。知解佛法而谓曰。不违供养。当为汝说。王曰。希何供耶。答曰。大王若能身割千疮。灌以膏油。然灯供养应尔。王遂舍诸国土。城邑妻子。臣妾。命旃陀罗剜肉然灯。婆罗门为说半偈云。夫生辄死。此灭为乐。王大欢喜。时天帝释现身谓曰。汝身然灯。为求生天耶。魔王耶。梵王耶。王曰。我求无上阿耨菩提。我愿不虚身疮平复发是愿已。身即如故。五百太子。合国臣民。见已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身为床座   身为床座者。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佛于多劫。尝作国王。委政太子。宣令求法。时有阿私仙。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舍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也。   布发掩泥   布发掩泥者。昔如来因中。行菩萨行。值灯光佛于泥涂。布发掩泥以乘佛足。次即记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尝啼卖心肝而学般若   常啼卖心肝者。常啼。即萨陀波仑菩萨。为求般若深法。卖心肝以兴供养。入城声价。诸魔隐蔽。令众不闻。有长者女。独闻其声。召曰。愿随所须。以助供养。繇是菩萨得近善知识。开解妙法。得证甚深般若波罗蜜门。   鸥去海翁机   鸥去海翁机者。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之至者。百数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可取来与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   鸽摇罗汉影   鸽摇罗汉影者。昔有鸽为鹰所逐。趋避于舍利弗之影。犹战栗不已。迁于佛影。方乃释然。繇罗汉尚有杀之习气。未能如佛之大慈悲也。   旃陀罗   旃陀罗者。梵语旃陀罗。此云屠者。四姓之中。唯此为恶。行则摇铃为号。人闻声者。即远避之。   谭婆   谭婆者。梵语谭婆。此云食狗肉人。每于路行。狗见而瞋吠之。   童子南询   童子南者询。华严经。善财童子。展转南行。经历一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各获三昧解脱门。   衲僧遍历千山   衲僧遍历千山者。唐大随法真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与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参叩。遍历千山。至于万里。古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是也。   投子三登洞山九上   投子三登洞山九上者。雪峰存禅师为大事不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岩老躬处疠房而吮洗无忌   岩老者。唐智岩。于石头城。置疠人坊。为其说法。吮脓洗秽。无不曲尽。永徽中。终于疠所。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宽公舆归病者僧俗不分   宽公者。唐智宽。性慈好惠。瞻病人。不计道俗。及路远近。无人治者。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有患痈脓不能出。口为吮之。遂获痊可。   飞锡止斗   飞锡止斗者。邓隐峰禅师诣五台。路淮西。属吴元济。阻兵拒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视空中。斗心顿息。   掷鞋解围   掷鞋解围者。睦州陈尊宿。时遇贼兵围城。人民荒乱。师作大草鞋一只。命悬城上。贼兵见之。共相告曰。此有至人居焉。乃抽兵而去。   下卷之二   十四种大愿   十四种大愿者。一者。常能念佛亲近善知识。二者。常能舍离诸恶知识。三者。乃至失命因缘不犯佛戒。四者。常能读诵大乘经律。问甚深义。如法修学。五者。常能于无上菩提而生信心。六者。若见众生有苦恼时常能救护。七者。常能随力供养三宝。八者。常能孝顺父母。敬事师长。不敢违忤。九者。常能舍诸懈怠。勤求佛道。十者。于五尘上诸烦恼生时。能制伏其心。十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十二者。烦恼无尽誓愿断。十三者。法门无量誓愿学。十四者。佛道无上誓愿成。   在家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   六重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虚说。四不邪淫。五不宣说四众过罪。六不酤酒。   二十八轻者。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二耽乐饮酒。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独宿尼寺。十三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以餐食施四众。十五畜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禽兽。十七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十九物说价已。舍贱趋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二十于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隐瞒官税。二十二犯国制。二十三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宝先自受。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二十七养蚕。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   圆觉五性差别   五性者。一凡夫性。谓于事理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二小乘性。谓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三菩萨性。谓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四不定性。谓诸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五外道性。谓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圆觉互性差别。   五浊   五浊者。一劫浊。约四浊立此假名。四浊增剧。聚在此时。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为相故。三众生浊。谓见慢果报。立此假名。恶名秽称为相故。四见浊。五利使为体。诸见转增为相故。命五浊。连持色心为体。摧年减寿为相故。   临济发悟于首座   临济发悟者。临济义玄禅师。初在黄檗会中。时睦州为首座。乃问临济。上座在此多少时。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曰。不曾问。不知问个甚么。州曰。何不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明日檗上堂。师依教而问。三度被打。后辞去参大愚。于言下大悟。愚令嗣黄檗焉。   昌黎发悟于三平   昌黎发悟者。韩文公问大颠曰。某甲军州事繁。佛法有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某甲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十无尽句   十无尽句者。所谓众生不可尽。我愿不可尽。世界不可尽。我愿不可尽。虚空不可尽。我愿不可尽。法性不可尽。我愿不可尽。涅槃不可尽。我愿不可尽。佛出世不何尽。我愿不可尽。诸佛智慧不可尽。我愿不可尽。心缘不可尽。我愿不可尽。起智不可尽。我愿不可尽。世间道种。法道种。智慧道种不可尽。我愿不可尽。若十种可尽。我愿乃可尽。是则又为十无尽愿也。   附直解事义(终)   No. 698-A 梵网经直解䟦并颂   润。自戊辰岁求戒楚沔广长社。得读 和尚所注。梵网经略疏。遂历寒暑。日夜继之。仅于菩萨心地品分。知上卷所诠。智理观行。修证阶级。下卷所诠。轻重开遮。止持作犯之名言而已。嗣后自台山侍巾瓶之 神京。每伺挥麈之暇。跪阵柬笔。请发略疏之覆。既旋维扬石塔。一日缉编告成。焚香展读不数纸。即了 舍那光。释迦光。玄主光。光无二致。报佛说。化佛说。和尚说。说本同源。开圆顿之门于现前。彻名言之岐于当下。允矣 和尚天性。江汉濯来。粉饰文章。不添只字。直就本文掀翻 佛意。因以直解名焉。然而楚沔刻略疏。维扬刻直解。精神何所致耶。今年庚辰闰正月来。复加覃思。研核精微。寿枣华山。远流佛化。此其四无量心。再三为人故若是矣。吁。摄受一切众生。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即入诸佛位者。其为梵网圆顿欤。直令上中下机。一值此经。即奠佛位于自心者。其为直解详明欤。而今后读之者。不必言 和尚报身之今说。即舍那报身之重说。但惟信现前仁者之今学。即过去菩萨之再学。则与千百亿释迦。同一鼻孔出气矣。夫其摩醯首罗天王宫。是谁指之而入哉。润。不能效药王神光之为。而不禁笃信。申吐数语。不称䟦。不称颂。聊志广长法乳。源远而流长云尔。颂曰。   如来心藏及戒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我今字字从师授。慈悲喜舍四无量。流通天上与人间。观察诸法真实相。百亿诸佛一毛端。时时常把光明放。善哉直解绝支离。入梵网门为最上。普愿人人如我心。二利福德尽回向。四恩三有证菩提。莲华端坐无虚诳。   时 崇祯庚辰岁二月十九日   楚峡州律弟子戒润和南拜题   梵网经戒光(一卷)   清 净挺 着   卍云。收于阅经十二种之第七。故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