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续藏第 63 册 No. 1239 沩山警策注   No. 1239-A 注沩山警策序   左朝奉大夫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张铢撰   自六祖而下有五派。沩仰居其一。惜乎其后不得其传。然其法则传万世而无弊。不以人为存亡。沩山之警䇿是。以夫警䇿之行于世尚矣。学者每患其辞虽显而其义则难穷。字有舛错而久未能辨。不有宗师大匠安能发扬其义而校正其舛错乎。大洪净岩禅师禅学冠世。每因暇日游戏笔砚。己未安居因学者请益。遂为之注解。其义坦然明白。字之舛错者又从而校正之。晚学后进有所矜式。俾沩山二百年湮没之迹一旦光辉着见。因以传无穷而施罔极。固不韪欤。门人史德贤欲镂板以广其传。余嘉其志辄为之序而冠于篇首。绍兴九年十二月旦日谨序。   No. 1239   沩山警策注   沩山警策   大洪嗣祖沙门 守遂 注   沩山大圆禅师   师讳灵祐。初参百丈大智禅师。侍立夜深。丈云拨炉中火看。师拨云炉中无火。丈自起深拨乃得一星火。夹起云。你道无。者个是什么。师因此悟入。丈令司马头陀选得沩山堪建道场。因谓众曰。若有人道得一转语便去住沩山。乃指净瓶问云。若唤作净瓶则触。若不唤作净瓶则背。时华林为首座。云不可唤作木𣔻。丈不肯。时师为典座。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丈云首座输却山子了也。师居沩山。建沩仰一宗。道传天下。乃作警䇿。警其未悟。䇿其未进者也。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身为苦本。故先标之。令悟妄本。方可进道。此业系两字从最初一念不觉心动。谓之业相。次为转相。后为现相。乃三细相也。由现相而生境界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造业相。业系苦相。为六粗相。前五犹可对治。此末后苦相系缚众生不可对治。此身既由三细六粗无明种习而成。岂免形质负累。   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   由禀识妄想。故于父母赤白中受身。假乳哺洗濯饮食衣服众缘得存。佛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也。   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   内四大地水火风。其性各异。   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四大五蕴念念生灭。   朝存夕亡。刹那异世。   刹那是极促之时分。   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   无常之相须臾变灭。   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危脆不久。亦复如是。   念念迅速。一刹那间。   如四大力士同时各发一箭射于四方。又有一人同时收得此四箭。时名一刹那。   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自章初至此过。叙在家出家妄身妄世。无常迅速过患如此。警策令悟。不可空度光阴。自此以下唯叙出家者因由。各令思察。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   亲缘皆弃乃反常合道。   不能安国治邦。   辞父母割亲缘。又不能竭节奉公致君泽民。当为何事。   家业顿捐继嗣。   绝嗣为不孝。出家弘道。真大孝也。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   顿舍世缘。断其情爱。禀师剃发。行古佛之大道。同古佛之相仪。   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   履践出家之功德。要须内外相符。   迥脱尘世。冀期出离。   志存出离尘世。方合出家深旨。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自谓是比丘。则我相现前可验。   檀越所须。吃用常住。   不蚕而衣。不耕而食。   不解忖思来处。   比丘受食当作五观。想彼来处。计功多少。古德观一粒米经七十三遍功夫。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证罗汉已方合全应供。余皆名缺应供也。   谓言法尔合供。   妄计情执。宁忖己非。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出家志求无为大道。不研佛语佛意。反徇世谛喧哗。自何乃已下。忘本乖志也。   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   世谛之乐尽为苦本。虚受信施负债何疑。衔铁负鞍犹是轻轻之报。   曩劫徇尘。未尝返省。   旷劫徇尘背觉。何尝暂自回光。   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   世利所惑。未省回光。   动经年载。不拟弃离。   恋着处所不知过患。   积聚滋多。保持幻质。   唯保幻妄之质。违背清净法身。   导师有来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   佛遗教经。一云当自摩头以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二云受人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三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谓衣食睡眠知是三事不可恣情取足也。   人多于此。耽味不休。   味谓味着。   日往月来。䬃然白首。   古云。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   后学未闻旨趣。   出家旨趣。   应须博问先知。   不可守愚自是。   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出家者为无为法。私情愚见反谓求衣食尔。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   启发蒙昧。   轨则威仪。   有威可敬有仪可则。   净如冰雪。   不同外道杂戒皆不清净。   止持作犯。束敛初心。   摄律仪戒。止恶为持。作恶为犯。摄善法戒。止善为犯。作善为持。   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五篇七聚。性戒遮戒。佛成道十二年后方乃制律。阿难问佛因何十二年前不制戒。佛言。如世补衣。衣若未破补则招谤。吾亦如是。因事立戒云。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   毗尼。律学也。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律学尚昧了义。深旨安可通达耶。   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少不努力。老无所成。悔之于后。复何益哉。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   圣教理趣尚未留心。玄妙之道若为契悟。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唯知倨傲。   有年无德。护短饰非。无明习成。傲然自大。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不亲良朋焉知法律。三业四仪动乖律制。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   戢敛全无。身业也。大语高声。语业也。   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   不敬。意业也。准律有上中下次。佛制先受戒者为先。后受戒者为后。外道则不然。自此已下展转警其过失。   碗钵作声。食毕先起。   碗是唐言。钵是梵语。具云钵多罗。此方云应量器。若作声则饿鬼咽中火起。   去就乖角。僧体全无。   僧。具足梵语云僧伽耶。此云众和合。理事和合为僧体。去就既不法。何僧体之有耶。   起坐忪(音中)诸动他心念。   忪诸心神不宁之谓。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不存𦙼𦙼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   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   人我贡高。欺压后学。   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   行解无取。世谛纯熟。   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   贪财曰饕。贪食曰餮。   荏苒人间。遂成疏野。   荏苒尘俗岂识清闲。   不觉躘蹱老朽。触事面墙。   躘蹱。行不进貌。面墙。一无所知。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   自己智慧不明。将何开发晚进。   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孟浪臆说。取笑傍观。   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   不省己非。更责他过。   瞋心忿起。言语该人。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三毒既纵于凡情。四实宁思于佛语。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   众苦逼迫恛惶怖忧。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   妄宰幻身。曷悟真归。   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   纵然悔过知非。功行何由得办。   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过咎已彰。悔之何补。   临行挥霍。   苦无定力。甘伏死门。   怕怖慞惶。   无善可恃。无德可怙。   縠穿雀飞。识心随业。   七贤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善恶业力。皆因妄识为主。力强者牵之。无自由分。   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六道四生。随情想而受报。   无常杀鬼。念念不停。   生时即有灭。不为愚者说。   命不可延。   古云。无常若也黄昏至。更不留君到一更。   时不可待。   勿谓今日不学有明日。今年不学有明年。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如是受身。非论劫数。   如汲井轮互为高下。   感伤叹讶。哀哉切心。   沩山悲伤未悟如此情切。   岂可缄言。递相警䇿。   众生轮回苦趣。怀宝迷邦。既为善知识。安可缄默而不启发耶。   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   像法之季。乃佛灭后二千年间。是造警䇿时。今又二百余年。圣时愈远矣。   佛法生疏。人多懈怠。   根机皆劣。岂可比况佛正法之时。   略伸管见。以晓后来。   沩山谦辞谓如管窥天之见。以晓喻后学尔。   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若不蠲除矜伐前来过患。则实难逃逭于业报苦轮也。永嘉云。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秘至道者。可谓契神方寸欤。自此下别叙决志出家之本意。参访知识亲近师友发明大事因缘。暨履践一代时教佛语心宗。要须行解相应。续佛慧命之始末也。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   独步大方。心超物哀。   绍隆圣种。震摄魔军。   志齐古佛。力降众魔。   用报四恩。   佛恩。国王恩。父母恩。施主恩。   拔济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乃三界众生也。   若不如此。滥厕僧伦。   反此则皆为混滥。非释子也。   言行荒疏。虚沾信施。   信施本为福田。荒疏则彼此无益。   昔年行处。寸步不移。   古云。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   恍惚一生。将何凭恃。   恍惚如梦未觉。何功行而可凭。   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   相貌可观。非容易所致也。   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   今生因是前生种。未来果是今世修。   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   古人重寸阴轻尺璧。   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   古佛经三无数劫。发四洪誓愿。历修万行。福慧两严。纤瑕障尽。片善无遗。方证佛果。岂可具足凡夫不勤戒定慧学而欲希求无上大果耶。   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   非惟自误一生。亦乃来生靡托。   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   出家本志。当为何事。   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   退步反思。闻健进学。   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   勇志慕佛法之栋梁。乘范作后学之龟镜。龟知未来祸福。镜验现在妍𡟎。   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   虽有志愿而行解未充。故云未也。   出言须涉于典章。   言不干典。非君子所谈。   谈说乃傍于稽古。   语是心苗。岂恣𦚾臆孟浪之说无稽之言乎。   形仪挺特。   形端表正。   意气高闲。   川有珠则川媚。人蕴道则高闲。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   佛问阿难。善知识为几梵行。阿难云半梵行。佛言。不然。善知识者为全梵行。又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   开发未闻。警悟迷倒。皆道伴之力也。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父母能生色身。不能令出离恶道。惟善知识成立法身。开真正知见。入圣超凡。生成恩德岂可忽哉。   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善友道伴滋润善根。其利叵量。   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   狎近非友随邪逐恶。冒犯王法。人所恶贱。   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恶友薰习造作非理。生遭王法。死入阿鼻。   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   苦口忠言必须逆耳。闻当改过。铭刻于心。   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   澡其心而心净。育其德而德充。隐晦其迹而和光同尘。韬藏虚名而去华务实。   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养性憺怕。清闲绝虑。此下先叙参学。次叙穷教。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心契玄津。   心无缘异。   研几精妙。   研究诸法。穷彻精妙。   决择深奥。   探赜索隐。决择幽微。   启悟真源。   开悟真谛之渊源。   博问先知。   不可居暗室而守愚迷。当博学问而资定慧。   亲近善友。   善财南询诸友。一生参学事毕。古云。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静。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此可谓亲近善友也。书云。于吾善者吾亦善之。于吾恶者吾亦恶之。况释子乎。   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   此心地法门若得之于心。则伊兰作栴檀之树。若失之于旨。则甘露乃蒺䔧之园。岂容易粗心乎。   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若顿悟正因两字。则百川会海不辨源流。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超出尘劳。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   论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及净居。四空并四禅。为二十五有也。   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   内心外境虚妄不实。皆妄识所变。若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寂照光中了不可得。   不用将心凑泊。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情伪不真。物本非物。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   不必断妄而续真。法性周流而自适。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   只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不妨分不分。   者边那边。应用不阙。   空劫今时理事无隔。不动道场遍游尘刹。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   行解既正。表里相应。   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   兼济之道。自他获益。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履践玄途。非止一生两生。步步蹈佛阶梯。更无退转。   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   佛为三界导师。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既行古佛之道。为众生作轨则。引令出离。   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凡入圣决定不误。唯恐学者不肯留心。如存如亡或进或退。则不可造入。自此已下。别就根机当穷教意。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   根机不等。别开方便之门。温故知新。要须因指见月。   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   传教导迷须具教眼。故云必须以此扶持。   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威仪肃静行止可观。内德既充方为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前喻从法。古云。青萝因缘直上寒松之顶。以内因外缘互相成之。方趣无上之果。广利群生。   恳修斋戒。莫谩亏逾。   亏者缺也。逾者越也。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因果历然。   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   若善用其心。则得佛法分。   徒消十方信施。   为资道业施将来。道业不成争消得。   亦乃辜负四恩。   自己沉沦反成辜负。   积累转深。心尘易壅。   过累积之日深日重。心尘污坌杜塞灵源。   髑途成滞。人所轻欺。   根尘滞塞解行颠邪。背本逐末被人轻贱。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教云。十方世界诸菩萨。念念趣求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不如上所说修行。则可知理也。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   好恶自看。无人替代。   息意忘缘。   内息意外忘缘。   不与诸尘作对。   内若不动。外无所为。   心空境寂。   心本空。境本寂。   只为久滞不通。   无始迷昧。背觉合尘。   熟览斯文。时时警䇿。   觉斯文。警斯意。   强作主宰。莫徇人情。   人情浓。道情微。   业果所牵。诚难逃避。   天作孽犹可逃。自作孽不可逭。   声和响顺。形直影端。   因果酬答。譬之影响。   因根历然。岂无忧惧。   识法者惧。   故经云。   说一切有部经。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惑造业如影随形。未证圣果业熟须受。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   三界羁縻犹如牢狱。   弩力勤修。莫空过日。   念念不迷方真修。莫空过。   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复度他者。如来应世。沩山自知三界众生过患如此。更能劝他行持。非地位之人安能如是。次证誓愿。   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信兹言。行兹行。皆佛法之伴侣也。   乃为铭曰。   重颂前来警䇿之大略。   幻身梦宅。   四大幻身。三界梦宅。   空中物色。   不实如空花。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妄法非三际可得。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生死出没无有定所。升谓人天。沉则苦趣。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三界如蚁循环。轮转无已。   贪恋世间。阴(五阴也)缘(十二因缘)成质。   世间有三种。智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此论迷情贪恋有情。器世间非谓智正觉世间也。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妄法本空。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根本智受无明熏。真随妄转。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我执法执。计着亲疏。爱憎名字。造业受报。皆无明所惑。   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刹那生灭。不可虚弃光阴。不进古佛之道。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非但空过一生。未来凭何通达。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识之贼自劫家宝。若悟八识可为四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则六门皆智为前导。何迷可得。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三界六道何由出离。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访求明眼师友。示真出离之要。   决择身心。去其荆𣗥。   明心达本。去其伪妄。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既知四大根尘三际无实。众苦皆空。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穷究渊源。顿悟佛之知见。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内心外境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法喜禅悦卷舒任运。四威仪中止观齐运。   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一念不生。诸缘顿息。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谁是知音者。不须更忆庞居士。天上人间只自知。   注沩山警䇿(终)   No. 1239-B   道无今古。人有悟迷。是故释迦老人承愿力。示现鹿野苑至䟦提河三百余会。言无言言。开示人天。令各悟入佛之知见。惟四十二章经.遗教经者。是始终教诫法宝也。后汉永平间。迦叶摩腾.竺法兰持前一经东来。焚验有灵。立教与宗。梁大通间又得西天二十八世祖达磨大师传佛心印。前来直指。与经符契。是我此土人有大乘根器。而有大幸也。可大师者立雪断臂求问妙道。言下有悟。执侍数载。三拜得髓。授受衣盂。七传而至百丈。百丈得黄檗运公.沩山祐公大振玄风。增辉佛日。沩山因见学者少有放逸。遂述法语。警其未悟。䇿其未到。文简语直。义博意深。丛林中以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沩山警䇿谓之佛祖三经。能一览而直前者。不历多生便可成佛作祖。宣和间又得遂禅师直注深义。初学易通妙矣哉。自此有志于道者省力甚多。不怀香而见佛祖。不动步而登觉场。今静山慧大师抽衣资锓梓于吴中休休庵。以广其传。奇哉。以财锓梓名财施。以教传法名法。施财法二施名大施。佛云。能行大施者。决证菩提。静山将来种智圆明。十号俱彰。因此胜缘也。览斯经者。却宜净心如虚空。向未开卷以前着眼。掀翻窠臼。洞彻玄微。挽回真风。大兴末运。若也见义勇为。将来亦可成器。其或循行数墨。辜负佛祖多矣。   至元丙戌灯节绝 牧叟 德异 叙   No. 1239-C   释志峰与志道觉温施主金氏曰。大难者重刊佛祖三经。来请予䟦其尾。予观其书。四十二章也。遗教经也。沩山警䇿也。立法创制纤毫未遗。成佛作祖正路斯在。道上人法施何可量哉。学者目此书如严师在上。捡身若不及。则可矣。如或不然。三经亦虚文矣。岂不惜哉。   青龙甲子十月 日  推忠保节同德赞化功臣三重大匡韩山府院君李 穑䟦   No. 1239-D   前二经。佛所说也。后警䇿。沩山所说也。三经实学者入道参学成佛作祖之蹊迳根本也。遂禅师注出。节下生枝也。静山不然。扫险枝叶复。绣梓以广其传。盖欲人人与佛祖骈肩接足同一受用。其心亦可尚矣。学者傥能遵而行之。则佛祖即汝。汝即佛祖。忽若一个半个才出母胎便具超佛越祖作略。则此经皆为剩语。   时丙戌春中前觉根比丘 益大 拜书